《“无求”与“有求”》阅读练习及答案

温柔似野鬼°
947次浏览
2020年08月17日 23: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福建美术联考-长安学院


阅读《“无求”与“有求”》,回答后面小题
“无求”与“有求”
①“事能 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副对联很多
人高悬自勉,其意在于知足常乐,淡泊名利,修炼品格, 修
养身心。
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
对于普通人,如 同鸟之爱惜羽毛,既难以淡然回避,更难于
全然超脱。只有少数贤者,才能轻名利似浮云,重节操如泰< br>山;即便在失意、挫折的逆境中,也能挺直腰杆而不失骨气
与高洁,达致“无求”之境。
③然而,古往今来,举凡志存高远者,“无求”于名利,
却“有求”于大道。虽“不戚戚于贫贱”,但 有“安得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虽“不汲汲于
富贵”,但有以天下为 己任的国家大义;虽不恋栈于庙堂,
但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从“无
求”到“有求”,这是一种大格局、大境界。
④唐代柳宗元一生淡泊,对功名无奢求。但他在柳州刺史
任上,为民凿百井、释奴婢、办学院、修孔庙、易风俗、兴
文化,在民间留下口碑。宋代苏东坡 在仕途屡屡失意中,一
直抱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但从不放弃为民造福的
追求。在黄州 ,他移风易俗、拯救溺婴,深得人心;在杭州,
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惠及百姓;在儋州,他办学堂、 倡


农耕,改善民生。这些古代的清官贤臣,因追求百姓福祉而
德音留一方、功业 垂青史。
⑤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产党人具有
封建清官难以企及的理想信 念和精神境界。从“宁可少活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为了小岗村发展,
哪怕牺牲自己生命”的沈浩;从“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
意为人民”的谷文昌,到“为了改革开放事业 ,要杀出一条
血路”的袁庚,无数优秀干部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
求万世名”的革命功名 观,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⑥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在从政的那天起就应当懂
得, 共产党的“官场”不是升官发财的名利场,而是为民造
福的奋斗场。奋斗创业,既要淡泊个人的功名利禄 ,更要担
起人民的福祉重任;既需放下一己的进退去留,更需负起肩
上的公权职责。党的十九大 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时与
势,呼唤各级干部必须胸怀民族复兴的信念追求,以勇于作
为、 敢于担当的品格书写事业与人生的辉煌,让未来的史家
以浓墨重彩记下这个时代共产党人从政的壮美华章 。
(选自2018年5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10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11
.文章引用一副对联开篇有什么作用?
112
.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3
.如何理解文章第⑥段中的画线句的含义?



【答案】

110
.举凡志存高远者,“无求”于名利,却“有求”于大
道。
111< br>.借对联引出“无求”的话题,并从“无求”论述到“有
求”,呼应标题和论题。
11 2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柳宗元和苏东坡的事例,具体有
力地论证了“从‘无求’到‘有求’, 这是一种大格局、大
境界”的观点,富有说服力。
113.示例:在振兴中华的新的历史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的
“有求”就是要实现民族的振兴大业,让历史记住曾经创造
的辉煌历史成就。

五一节的来历-七夕的由来


中国卫生人才网护师报名入口-空军第一航空学院


高三励志语-2013江苏高考历史


国际奥林匹克日-写景美文


手抄报设计大全-认识实习日记


关于节约用水的资料-校园生活作文600字


东北育才学校-韩国中央日报


中秋促销礼品-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