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内容简介解说词
电磁铁的优点-快乐暑假手抄报图片
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内容简介解说词
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
国历史上先后
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
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
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清
官之念》将通过对这些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那
就是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
包公是中国清官廉吏的符号,青天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
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时代底
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
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中国青天文化的基本
内涵是以
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
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
阿、
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清官情结”和“青
天文化”对现实社会仍具有
启示价值,《清官之念》将通过对
中国人“清官情结”的解读,探寻青天文化对于历史和当下的
意义。
解说词
(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解说词:初一、十五
,焚香礼拜,祈求丰年和平安,是
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逢这两天,家住开封西坡街的常四改
都
会早早起床,收拾停当,拿上早已准备好的贡品,来到附
近的包公祠拜祭包公。位于包公湖畔的包公祠,
是开封最有
影响的建筑物。
一千多年来,开封包公祠一次次毁于黄河水患
,又一次
次被人们重新修建起来。每天无数的人们在这里瞻仰包拯的
风采,更有一些虔诚的百姓
在这里焚香跪拜,在他们心中,
包拯就是执法如山,清正廉明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代
明臣包拯,早已经成为清官的化身。
千百年来,包拯一直被尊称为包青天。人们对清官的尊
崇和期盼,已经凝聚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在中国
这片土地上长盛不衰的青天文化和清官情绪
。那么,在清官
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呢?
(片名):第二集 清官之念
解说词:今天,老艺人李志强要做一方端砚。做一方好
砚,选一块好的砚石尤为重要。端砚
以石质坚实、润滑、细
腻而闻名于世。
广东省肇庆市,在古代这里叫端州,中国四大名砚
之一
的端砚就产自这里。经过半个月的纯手工精雕细刻,一方精
美的砚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方
砚的名字叫做“包公掷砚”,
它讲述了一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为官时的一个民间传说。
被历代中国视为青天的包拯和端砚到底有着怎样的联
系呢?
公元1040年,42岁的包
拯来到端州担任知州。据《宋
史·包拯传》记载,当时端砚是献给皇帝的贡品。过去端州的
地方
官都以进贡的名义层层加码,肆意索取砚台,用来贿赂
上司和权贵。包拯到任后,要求工匠严格按照进贡
的数目制
作砚台,不允许多做。民间传说中,当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
感念包拯
清廉的下属,将一方端砚愉愉藏在了包拯的行李
中,以作纪念。包拯发现之后,径直将砚掷于水中,于是
包
拯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初到端州,包拯就在州衙的清心堂墙
壁题下了一首诗,
“书端州郡斋壁”,作为他为官和做人的座右铭。“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
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首诗的意思是,
居心
清正是官员为政清廉的根本,正道直行是做人做事的准则。
好木终成栋梁,好钢宁折不弯,
历史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教
训,为官者千万不要做出让后人感到羞耻的事情。包拯用这
首诗告诫
自己,为官者当谋正直之道,去除贪欲。这是包拯
流传下来唯一一首诗,可谓吉光片羽。但却成为包拯一
生为
官做人的光辉写照。包拯在端州为官三年,离任时不带一方
端砚的故事,很快传了出去,成
为朝野上下的美谈。一时间,
清正廉洁的包拯一举成名,包青天的传奇故事,就这样开始
了。
每天上午,开封府内,一出大戏准时开演,这出戏的名
字叫《铡美案》,讲述的是北宋时期
包拯将负心人陈世美送
上龙头铡的故事。
(同期声):包龙图打座在开封府……
解说词:京剧《铡美案》自诞生以来,大概是人们最喜
爱的京剧剧目之一。这出戏之所以久
唱不衰,就是因为它道
出了人们心中的清官情结,将善良平民告倒作恶权贵的畅快
感演绎得淋漓
尽致。
一千多年前,开封是北宋王朝的首都,包拯曾在这里长
期为官。那
么,历史上的包拯和舞台上的包青天,又有着怎
样的不同之处呢?
公元1057年,包拯担任
开封府尹。刚一上任,他就下令打
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百姓可以直接向他递交状子,陈述冤
情
,不再受衙役的刁难和欺骗。此时,年逾六旬的包拯早以
清正廉洁,判案公正严明,铁面无私而闻名全国
,他已经成
为百官的楷模和百姓心中公平正义的化身。出任开封府尹4
年之后,包拯与世长辞,
仁宗皇帝赵祯亲自上门吊唁,并宣
布停止视朝一天,以示哀悼。包拯临终前,他知道自己的儿
子
按例律将门荫入仕,便留下了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
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的
遗嘱。包拯
在去世前留下的遗嘱,成了包拯后世子孙必须恪守的一条家
训。在包拯的严格要求下
,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成为清廉贤明,
享誉一方的模范官员,而这条家训在包拯去世后,也被越来
越多的人们所熟知,成为后人景仰和学习的对象。
这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包拯画像,这幅珍
藏在故
宫的画像,就是当时人们为缅怀包拯而作。画像上的包拯与
人们熟悉的舞台上的黑脸包公
的形象截然不同,包拯是如何
由白脸变成了黑脸呢?
河南省曲剧团导演李杰:“戏曲的脸谱,它有自己特殊这
个寓意,颜色有寓意,形状有寓意。”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那么包公这个黑
脸,其实这个黑,是象征着一种正义。”
南京大学教授董健:“黑颜色就表示他第一个强,第二个
坚定啊,刚正不阿。”
河南省曲剧团导演李杰:“实际上他的脸儿真正的勾画
呢,是黑里透红,白色的月牙,一轮清月。”
(同期声·导游讲解员):“所以包大人在大家心中的地
位攀升速度非常之快,后人见了这
个碑的时候,大家都喜欢
用手去触摸一下包大人的名字,那么久而久之呢,硬是在他
的名字上面
……”
解说词:在今天的开封包公祠内,还有一块仿北宋时期
的题名碑,上面刻着北宋时
期历届开封府尹的姓名。这里原
来刻着包拯两个字,由于经常被后人抚摸,石碑上留下了一
道深
深的指痕,包拯两个字今天已难以辨认。
作为能臣廉吏的包拯告别了人世,但是包拯作为包青天<
br>的传奇故事才刚刚开始。在南宋时期,包拯的故事就被民间
艺人搬上了艺术舞台,成为当时最受欢
迎的说唱节目。从那
时起,包公铁面无私,断案公正的故事,开始被人们广为传
颂。在漫长的岁
月中,包公的故事不断地被加进各种神怪和
奇案的元素,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广,后来人们将这些被搬上<
br>舞台的包公传奇统称为包公戏。
包拯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廉吏,开始成为民间崇拜的精神偶像。在人们的心中,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
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
,又是一个无所不能
的超人。在中国,只有为数极少的官员能够像包拯那样跨越
古今,在历朝历
代的艺术舞台上被不断演绎。
2013年,一部以唐朝宰相狄仁杰为主角的电影《
狄仁
杰之神都龙王》票房突破5亿,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国产电
影之一。近年来,许多以狄仁杰
为主角的影视剧播出后,都
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在徐克的电影中,还是在《神
探狄仁杰
》等电视剧中,狄仁杰都被塑造成了能文能武,英
俊倜傥的能臣廉吏。
狄仁杰之所以能够如此频繁地出现在世人面前,还要归
功于一名荷兰人,他叫高罗佩。
上
世纪40年代在重庆时,高罗佩读到了《武则天四大
奇案》,他对小说中的主人翁狄仁杰屡破奇案大为折
服,于
是高罗佩开始着手翻译这本书。后来高罗佩又以狄仁杰为主
角写了一系列断案小说,编写
成《大唐狄公案》出版。这篇
小说面世后,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发行了100多万册,
并
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狄仁杰很快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人
物,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历史上的狄仁杰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以至于今
天仍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陕西师
范大学教授于赓哲:“狄仁杰这个人呢,在历史上
是被归为叫能吏,也就是说非常有才干,同时呢,这个
人还
是一个很廉洁的人。”
中国唐史研究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
“他的仕途呢,一直还走得比较正。当个地方的、中央的司法
监察方面的官吏。”
南京大学教授钱大群:“他依法办事,他不冤枉一个好
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当地方上官的时候,当地的
老百姓都给他树立生祠,用来纪念他。”
解说词:据史书记载,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之后,仅用
了1年的时间,就将历年积压的案件
全都清理干净,涉案的
17000多人都得到了公正处理,没有一个人鸣冤告状。断案
数目之多
,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狄仁杰断案如神的
名声,迅速传遍了全国,成为朝野上下备受推崇的大法
官。
公元676年的一天,唐高宗得到了这样一个消息,武卫
大将军权善才不小心砍了唐
太宗陵墓的柏树。砍伐皇家陵园
的树木,这在当时是大不敬的罪行,朝野上下有人主张将权
善才
等人处死。但是,主审此案的大理寺丞狄仁杰却认为,
根据律法,权善才等人不应被处死,而应该免官,
最终权善
才等人被依律免官,唐高宗还命令史官把这件事记入史书,
并将狄仁杰提升为侍御史。
为官正直,才敢一心为公。明察
秋毫,方能断案公道。直到今天,狄仁杰的传奇故事还在被
人们
不断演绎。
戏曲、电影、小说里的包公、狄仁杰,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理
想化的清官形象。事实
上,历史上的包拯和狄仁杰能力和职
权并不像戏曲、电影和小说里那么夸张。但是在他们的身上,
却凝聚了中国老百姓对清官有着强烈的期盼,在这种集体心
理的背后,是历朝历代的百姓们对政治清廉
和社会公正,法
纪严明的向往,中国人的清官情结就这样产生了。随着历史
的前
行,这种寄托着中国人对公平正义强烈期盼的情结越来
越强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能臣廉吏可谓灿若星辰,他
们名垂千秋的人生足迹,丰富着中国人的精神世
界。
到底什么样的官员才能成为清官呢?清官的标准是什
么呢?
南京师范
大学教授郦波:“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清官,是要
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第一是清廉,清廉就是不贪。
第
二就是清正,清正就是要直。”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杰:“清官往往能够做到不徇私情,
大义灭亲,执法如山,刚正不阿。”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那他还必须有清正、清洁、清
明。清明在古代又叫循吏,这种循吏呢,就是能
造福一方百
姓。”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杰:“也就是说呢,清官往往代表着
老百
姓的一种愿望,也代表了老百姓的一种民心和民意。”
解说词:2014年9月1日,一部根据东
汉名清官董宣
的故事,重新创作改编的曲剧《洛阳令》,在洛阳新区歌剧
院上演。作为洛阳曲剧
团的保留剧目,这部戏在舞台上已经
连续演出了半个多世纪,一直是洛阳老百姓最喜爱的传统剧
目之一。2011年,洛阳曲剧院根据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开始对这部传统剧目进行新一轮的改编和排
演。
河南省曲剧团导演李杰:“董宣,洛阳令的形像,可以说
是深入民心
。50年来,洛阳市曲剧团一直换了几代演员在演
出这出戏,可见老百姓对这个人物,对这出戏的喜欢。
”
解说词:在今天的洛阳市东面,有一座巨大的古代城市
遗址,东汉时期的洛阳城就在这
里。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这里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但是这里也是当时全国治安最为混
乱的地
区,居住在城里的皇亲国戚,豪门贵族骄横跋扈,横
行街市,就连他们的奴仆也仗势欺人。当时朝廷一连
换了好
几任洛阳县令,都没有改变豪门大族横行不法的局面,最后,
69岁的董宣被任命为洛阳
县令。这位以执法严格,清廉刚正
而闻名的官员,将要在这里迎来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考验。
一
天,董宣率领一批衙役在洛阳街头突然围住了一位公主出
行的车队,并当场将这位公主的一个家奴杀死,
这位公主就
是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刘黄。
河南省曲剧团导演李杰:“当时,公主门
禁森严,作为七
品县令的董宣根本就进不去公主府,没有办法去缉拿凶犯。
董宣呢,就在公主外
出游玩的时候拦住了凤驾,要求公主给
予一种说法,公主呢,就不干了。董宣可以想见,如果这个
时候再放这个人走,那就是放虎归山。所以说董宣就当机立
断,在公主驾前,大庭广众之下,施行了他
自己的权力,一
个执法者的权力。”
解说词:愤怒的湖阳公主立即直奔皇宫,向刘秀告状
。
光武帝刘秀听了姐姐的哭诉,立即派人去捉拿董宣,准备在
朝廷之上将他处死。不料,董宣的
一席话使事情发生了改变。
洛阳市曲剧院院长刘联合:“董宣说,我在捍卫大汉的
律
法,这个律法是谁写的呢?万岁一想,自然是寡人所定啊!
既然是你所写,我依照你所写的律
法去斩了人,就如同你万
岁亲自杀人一样,我有何罪呀?一句话问住了刘秀,这就是
据理力争。
”
解说词:作为一代明君的刘秀,当场接受了董宣的意见,
但考虑自己姐姐的感受,刘秀
命令董宣给湖阳公主叩头谢
罪。不料董宣竟断然拒绝。这时,在东汉皇宫里发生了戏剧
性的一幕
,皇帝命令身边的武士按住董宣的头,强迫这位大
臣给公主磕头认错。然而董宣的反应却用双手撑地,挺
着脖
子坚决不肯低头。最后刘秀只好下令释放了这位硬脖子大
臣,并赏给他30万钱。强项令董
宣的名声很快就传遍了全
国,洛阳城的治安一夜之间迅速好转。
这里曾经就是祭祀董宣的祠堂,这位执法如山的清官,
直到今天,依然受到洛阳百姓长久的思念。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
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
仰,他们的共同特征就
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
公元1709年,
张伯行出任江苏巡抚,当时江南一带官
场上浮华奢靡之风盛行,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现象是各省中
最为严重的。张伯行上任之初,就写了一篇《却赠檄文》。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
膏。宽一分,民受
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
耻实伤!倘非不义
之财,此物何来!”通过这篇檄文,张伯行
向各级官吏公开宣布谢绝一切馈赠。张伯行的
这篇短文,被
称为《一字诗》,很快不胫而走,成为提醒官员们为政以德
的座右铭。直到今天,
张伯行的《一字诗》还被人们长久地
记住,成为砥砺道德,提高修养的格言警句。
中国秦
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因
为一贪一腐,就容易出很多的事情,实际上法律也没有
办法
执行了,你本来要依法给这个人治罪,但是他给官员塞了钱,
这个人就可以脱罪,这个法它
的公信力就没有了,实际上整
个政治就败坏了,所以历代的百姓都尊崇这个清官。”
解说词:
两年后,江苏发生辛卯科场案,由于牵涉出了两江
总督噶礼,案子迟迟没有结果,张伯行愤而上奏弹劾噶
礼,
不料,噶礼却串通同伙上疏诬告张伯行。督抚互相弹劾的故
事,一时间成为轰动朝廷的奇闻
。江南是朝廷的钱袋子,为
了维护地方稳定,康熙皇帝不得不下令将张伯行和噶礼同时
解职。据
史书记载,杨州百姓听到张伯行被免职的消息之后
悲愤异常,哭声震动了整个杨州城。第二天,杨州的老
百姓
拥到张伯行的住处,前来为他送行。人们知道张伯行一向清
廉,从来不接受礼物,就带来水
果和蔬菜,张伯行婉言谢绝。
百姓们哭道:“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
一点
心”。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君在此,只饮江南一杯水。在
我们江南做官,只喝了江
南的水,什么都没拿。现在君要走
了,多少要带上百姓的一片心啊!所以最后老百姓送的东西,
张伯行只收了一棵青菜,两块豆腐。一青二白。”
解说词:张伯行为官40多年,
在当时就以清廉和爱民
闻名天下。张伯行曾经多次受到恶意的诬告,但总是因为他
个人走得正,
行得端,为官清廉,而让这些诬告不攻自破,
并没有影响康熙皇帝对他的重用和提拔。
清
官,是百姓们赋予官员的美誉,它既反映了官员的政
治道德理想,也反映了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
值期
待。
公元1558年,担任福建南平县的教谕海瑞接到吏部公
文,去浙江淳
安担任知县,明朝历史上第一清官的传奇故事
就此拉开了序幕。据史书记载,海瑞来到淳安县之后就公开
宣布,从今以后,所有衙门的陋规,一概废除。正税之外的
火耗等,所有杂派一律不准征收,所
有除朝廷俸禄之外的钱,
也不能拿。在县衙其他官吏们惊讶地注视下,海瑞一家搬入
了县衙。每
天海瑞的妻子亲自下厨做饭,老仆上山砍柴,海
瑞在县衙里开辟了一片菜地,浇水施肥,他和家人每天吃
得
青菜、豆腐。平时不升堂的时候,就穿着自己仅有的几件破
衣服。
中国人民大
学教授毛佩琦:“海瑞住得很简单,吃得很简
单,用得很简单,他和他的母亲一起生活。母亲过生日,海
瑞在当地做了一件新鲜事,让别人都感到十分惊讶的事,就
是他买了二斤肉。”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 波:“结果卖肉的那天都高兴疯
了,海大人居然买肉了,买了我们家的肉,这事
儿当时胡宗
宪,闽浙总督都知道了。”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宏杰:“胡
宗宪在一次全省的会议
上对大家说,海瑞居然买了二斤肉。海瑞买肉成了一个轰动
性的新闻,这
就证明他们全家平时根本吃不起肉。”
解说词:海瑞废除苛捐杂税的结果是,仅淳安县征收的用来支应县衙各项开支和招待费的税收,就从原先的每年白
银1万多两,下降到每年900两左右,
百姓们的负担大大减
轻。而刚刚开始自己职业生涯的海瑞,也在浙江迅速地声名
鹊起,成为远近
闻名的清官。
公元1570年,海瑞被任命为应天巡抚前往苏州就职。
史书记载,海瑞担
任应天巡抚的消息公布之后,当地许多官
员如临大敌,一些平日贪污受贿的官员甚至自动离职逃跑,大户人家纷纷把朱漆大门改漆黑色,出门就穿上一件打满补
丁的破旧衣服,以符合朝廷法律的规定。
海瑞的到来,受到
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但是大半年之后,海瑞就被调走了。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 波:“因为海瑞当初在江南的时
候打击豪强,包括清丈田亩,反垄断的时候触动
了江南大地
主阶级的利益。”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宏杰:“海瑞搞的这个退地呢,就<
br>从徐阶身上开始,他要求徐阶你把你家大部分土地退给老百
姓,而徐阶感到很生气,说我是你的伯
乐,我推荐了你,结
果你呢,到这儿以后,你先对我开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以海瑞的做法,当然得罪了
这些权贵,他们就弹劾海瑞,海瑞被迫罢官。”
解说词:十多年后,海瑞在南京担任了他一生中的最后
一个职务——南京吏
部侍郎。此时的海瑞已经成为万民膜拜
的青天,每天都有从全国各地赶来一睹清官风采的民众。
公元1587年,海瑞在南京病逝。万历皇帝下诏在南京、
北京为海瑞举行公祭,同时派遣
官员护送海瑞灵柩回乡,并
督造墓园。
明史记载,海瑞的死讯传出后,南京的百姓悲痛不
已,
纷纷歇业悼念海瑞。当海瑞的灵柩用船往家运的时候,披麻
戴孝,祭奠哭拜的人,站满了两
岸,绵延百里不绝。
今天,海瑞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受人们景仰的清官之
一,和北宋的
包拯一样,海瑞的传奇故事,也被后人多次编
成戏剧在舞台上演出,一直持续到今天。
古
往今来,蕴藏在中国人心中深厚的青天情结,不仅反
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也折射着人们对清明政
治和社
会正义的强烈期盼。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宪群:“清官情结是我国历史上广大人民群众对廉洁政治的一种渴望,一种盼望,它有它的
合理性,有它的社会基础,思想文化基础
。”
解说词:今天,以包公为代表的青天形象,依然长久地
存在于舞台和电影、电视等大
众传媒上,以清官为题材的影
视剧等文艺作品,仍然受到最广大中国人的喜爱和追捧,这
是一个
有着悠久历史和伟大文明的民族,对清廉以及正义的
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