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语文教学案例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下
面我将从设计
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
础为教学起
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
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
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
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
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
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
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
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大青树下的小学》
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描写我
国边疆地区的一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在学
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服装,把学
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
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
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
庭里,在
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
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这体现
了祖国各民族之间
的友爱和团结。体现了学校团结的氛围,反映了学校的欢乐、祥和气
氛。课文中联系课文内容,配备了精
美的插图。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
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
情点题: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一所边疆的小学。除对学校美丽与团结的描写是本文的特点外,在语言
表达上也很有特
色。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坝、
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
文中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读出对大青树
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背诵自己喜欢
的部分。
3.情感目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和赞
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本
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
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
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难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
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
思路,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
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下手段:
1.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
“安静”“热闹”这两个
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
花朵上,
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
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
通过想象大家除
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还有可能做什么?通过学
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下课后的
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认
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
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
的
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3.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
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
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
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
句子,促进语感。
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引入,介绍资料。
1.播放音乐(或视频)《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引导
交流,了解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
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
初步了解课文中涉及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导入课题,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教师配乐范读。了解文中的有关民族。
2.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自学生字,读通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四、自主品读,自我感悟。
五、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一)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那鲜艳的服装,把
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感悟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鲜艳夺目,
使学校更加美丽。
2.“古老的
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
晃……”通过想象,感悟大青树下的
小学的美丽。
3.“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通过山花烂漫的环境,衬托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二)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
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
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
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
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感悟同学们的团结。
2.“上课了,
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
音真好听!”抓住“不同民族”“同
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语体会孩子们虽然民族
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三)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1.“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
、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
山狸也赶来看热闹。”通过感情朗读,读出大青树下的小学
的欢乐。
(四)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
1.“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
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
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
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通过问题进行感悟:
(1)你们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是如何上课的?
(2)他们是这样读课文的?
(3)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
看到小朋友们学习
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呢?
(4)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
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
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
课文”?(侧面烘托孩子认真学习。
——意思讲到就行)
六、总结课文,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带着自豪,带着骄傲美美地读课文。
七、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为什么一个边疆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
此欢乐?
(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2.是啊,“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
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
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
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
祥和!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八、板书设计:一是突出主要内容,写了大
青树下的小学的特点;二是表现表达的
情感自豪与赞美;三是能给孩子们直观的形象,教给孩子们整体把
握课文,理解重点词
句的方法。
【说课稿】
一、说理念
《语
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把培养学生探究性
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摆在首位
。在第二学段还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
问”。“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
前提,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课标中还强调“丰
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语言积
累的意识。
二、说教材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
,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
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
交加之后青草
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他把未冒出地面的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大
雨来时,花儿
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儿们这么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
找他们的妈妈。作者巧妙地从孩
子的眼中叙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
了儿童情趣。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出
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
坚强、活泼向上、童真童趣。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
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
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培养
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
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
三、说过程
(一)谈话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伊始通过“说说自己
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的谈话式导入,
激发学生对花儿学校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小结,进行质疑
。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
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种质
疑能力对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细读解疑,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疑问,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
结合
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结合活动与练习中的“默
读课文,讨论及交流”
和想象涂画的内容,体会花儿们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积极向
上。
(四)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并积累
文中的好词、好段。力争
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拓展想象: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
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
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六)感悟积
累: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
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
(七)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
用你
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四、板书设计
把课文的内容用精炼、简洁的
词语进行概括性的说明。这样,简单明了,条理性
强,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既体现了作
者的写作思路,又反映了作者的
写作意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
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
表达、想象能力。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
,老师想给你们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
(课件出示8)一组美丽的花儿图片,你们觉得这些花儿<
br>怎么样?(漂亮)老师告诉你,这些漂亮的花儿和你们
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那你
们想不想去
看看它们的学校?(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的学
校》。
(板书:2花的学校)
二、默读课文,读文质疑。
1.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2.汇报交流。(课件出示9)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
题。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
导言:这些问题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步解决。
【设计意图:出示
美丽的花儿图片,自
然导入新课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
你们知道吗?泰戈尔写《花的学校》时,已年近不惑,但
仍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那质朴 的语言闪耀着写作的快
乐,奇妙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现在让我们走进花儿学
校,去感受这些 奇思妙想。
三、重点突破,精读解疑。
1.指名学生读课文,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属于描写
花儿很欢乐的?(一、二、六自然段)
2.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哗
啦啦、淅沥沥……)这样的词语是拟声词。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谁能
学一学这种声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二自然
段。)
(2)(课件出示10)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
道的地方突 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板书:跳舞 狂欢 跑出来)
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 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子?
(拟人句)“跑出来、跳舞、狂欢”突出了什么?(花儿
们的美丽、活 泼、可爱、向上)(板书:美丽 活泼 可爱 向
上)
(3)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 舞,它们在想
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引导学生自
由想象说一说。这部分课 文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天真烂漫)
3.指名读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 一讲
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
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 什么样的……可以引
【 设计意图:抓住
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大胆想象,用自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己 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4.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
张开想象的翅膀,补
充课文的空 白,更好
(1)(课件出示11)出示“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地理解课文内容。】
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照样子写一写:
蜜蜂一来,他们。
(2)(
课件出示12)出示句子:“树枝在林中互相碰
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更高兴
了,雷电伴奏,花儿娃娃冲出来,你来猜一猜,穿
着紫色
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黄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白色
衣服的是什么花?理解“簌簌”,
这样的词语能再说几个
吗?(积累拟声词)
(2)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
?
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
述。
(3)阵雨和大雨中
各色鲜艳的花,大家看一下阵雨
时花儿们什么样?大雨时花儿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
你理解
到了什么?对,其实这也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
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
,
决不低头。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指名读七、八自然段,你还想提什么问题?想一想,
说一说:
花儿的家在哪里?(天上)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大
胆说出自己的理由。指导学生朗读。 (课件出示13)读好问句“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
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
急忙忙
吗?”,读出花儿急迫地想回家的语气。
(板书:急急忙忙)
6.指名读最
后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花儿的
妈妈是谁?学生讨论,汇报,随着学生汇报就解决了刚开
始提出的问题“花儿们的妈妈是谁?”,充分理解最后一
句话,指导朗读。
四、拓展想象,感悟积累
【设计意图:小练
1.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
笔,写一写,是在训
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练学生的书
面表达能
2.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力,以及学生的联想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3.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你
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
丽的世界。
【板书设计】
2 花的学校
跳舞 狂欢
花孩子
跑出来 美丽、活泼、可爱、向上
急急忙忙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增加表象,扩展想象空间。
教师
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创设条件,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
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
,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
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
如:“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
一写。看谁想得奇妙,
写得美妙。”丰富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大量的、单一的阅读材料简单重复,而需要多
方位、
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等途径,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这就
要
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
鼓励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多角度思考。
一个人被肯定,受到别人的欣赏,其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
想象力被老师肯定,
其心情更是高兴无比。不管这些学生的天分与潜质如何,只要能给他们予以适当的肯
定,
利用表扬、鼓励或婉言的引导的语言,再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体态,可以激起学生
的想
象、兴趣,他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地展开想象力,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时展开想
象的有效手段。
不足之处:
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
善于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更喜欢上语文课。
和想象能力。】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花的学校》节选自泰戈尔《新月集》。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
净的儿童世界。顽皮活泼
而且具有丰富细腻的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
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
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作者巧妙地
从孩子的眼中叙出花儿们的美丽、活泼、可爱、向上,充满了
儿童情趣。
【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
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
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
庭。1913
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眼中沙》《
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
《文明的危机》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泰戈尔名言
1.如果错过太阳时你留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2.你看不见你的真相,你所看见的是你的影子。
3.不要因为你自己没胃口,而去责怪你的食物。
4.水里的游鱼是沉默的,陆地上的禽兽是
喧闹的,空中的飞鸟是歌唱着的;但是人类
却兼有了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闹与空中的音乐。
5.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虫那样。
6.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给你执灯的人,他是坚韧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7.小草啊,你的足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
8.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他欺骗我们。
9.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10.尘土受到损辱,却以他的花朵来报答。
【其他资料】
雨天
作者:泰戈尔 翻译:郑振铎
乌云很快地集拢在森林的黝黑的边缘上。
孩上,不要出去呀!
湖边的一行棕树,向暝暗的天空撞着头;羽毛零乱的乌鸦
,静悄悄地栖在罗望子的
枝上,河的东岸正被乌沉沉的暝色所侵袭。
我们的牛系在篱上,高声鸣叫。
孩子,在这里等着,等我先把牛牵进牛棚里去。
许
多人都挤在池水泛溢的田间,捉那从泛溢的池中逃出来的鱼儿,雨水成了小河,
流过狭街,好像一个嬉笑
的孩子从他妈妈那里跑开,故意要恼她一样。
听呀,有人在浅滩上喊船夫呢。
孩子,天色暝暗了,渡头的摆渡船已经停了。
天空好像是在滂沱的雨上快跑着;河里的水喧叫
而且暴躁;妇人们早已拿着汲满了
水的水罐,从恒河畔匆匆地回家了。
夜里用的灯,一定要预备好。
孩子,不要出去呀!
到市场去的大道已没有人走,到
河边去的小路又很滑。风在竹林里咆哮着,挣扎着,
好像一只落在网中的野兽。
3* 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诵、例”等13个字,认识多音字“背、圈”。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
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
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伟人,导入课文
1.(课件出示2)(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
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
先生。
2.(课件出示3)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
习生活的课文。
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齐读课题。
二、出示提示,自学感知
1.(课件出示4)出示自读提示
(1)默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或句子,与同
学交流。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
这件事的想法。
2.根据提示,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相关问题。
二、独立学习,提出质疑。
【
设计意图:略读
课文,应该更多放手
给学生自学,出示自
1.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
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提示,学生带着问
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和解决主要问题:
(1)“照例”是什么意思?
(2)“先生”是谁?
(3)“戒尺”是什么?
(4)什么是“私塾”?
(5)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
(6)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
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三、研读课文,交流展示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5:生字)
题读书,才能更好地
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自
bèi sònɡ lì quān duàn liàn hú tú
dāi jiè lì ái ch学,提出自己的困
ǔ
难,找出认为有新鲜
背 诵 例 圈 段 练 糊 涂 呆
戒 厉 挨
楚
感的语句,共同商议
解决。锻炼了学生自
教师指导:
注意读准平舌音“诵”,翘舌音“楚”,前学和质疑问难的能
鼻音“段”,边音“例、厉”。
另外注意多音字“背”,在文中读“bèi”,组词为“背
诵”,还有一个读音是“bēi”,组词为“
背包”。多音字“圈”,
在文中读“quān”,组词为“圆圈”,还有一个读音是“ju
àn
”,组词为“羊圈”。
2.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出示6、7)
私塾:在孙中山小的时候是
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
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
般只有一个教
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
的年限。
先生: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
生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
3.学生交流如下: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
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
读书认真,学
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
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
望。)(板书:背诵 很快)
4.(课件出示8)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
了、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
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1)(课件出示9)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
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2)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
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
么变
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
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5.学
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
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
力。】
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教育
的不同。)
6.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
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
做?
(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
好问的可贵精神。)
四、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3.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
同的语气。
(1)(如“……
,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
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2)“……
,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
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3)“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
生气的语气。
(4)又如“
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
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五、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1)孙中山小时候
读书背诵,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
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
小悟
,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
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
2)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
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
不懂就
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
习了。(板书:不懂
提问)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六、拓展提高,积累运用
1.迁移练习。(课件出示10)
用“不是糊
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
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
问精神。
(板书:壮胆)
2.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
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课件出示10)
①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
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板书设计】
背诵——很快
不懂就要问
心想——不懂 好习惯
提问——壮胆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设计意图:感情
朗读是部编版教材
的教学重点,三年级
应该训练有感情朗
读的能力。】
1.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
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
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
书,使学生读有所
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
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直观演示、动作
演示、生
动语言、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
考、自觉地获取知识。
2.在教学中,引用课外资料,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局限
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那样太肤浅,在本课教学前,我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教学
中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资料后,我又补充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资料。从
而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文本。
不足之处: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
生清晰、连贯
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不
懂就要问》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
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
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
真学习的精神。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
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
勤学好问的精神。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不离开记事,在事
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
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
帝象,化名
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
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拓者,
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
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
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
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
容 ,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
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 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
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 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
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 ;《不懂就要问》
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
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 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
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 ,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
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 习习作的格式。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
1 大青树下的
小学
教学要点
本课讲述了大青
树下民族小学学
生幸福 的学习生
活,重点是能够抓
住关键句子,产生
民族团结的自豪
感。
2 花的学校 本课以诗歌的
语言描述了雨
中花儿在绿草
上跳舞、狂欢的< br>情景,重点是想
象诗歌所描绘
的画面,体会诗
歌的语言。
3 *不懂就要问 本文讲了孙中山
对待学问不懂就
课时
2
教学建议
1. 鼓励学生多种
方法识字。
2.借助图片、描
写窗外的安静和
小动物凑热闹的
句子理解课文内
容。
2
1.多元认字。
2.能够借助图
片、关键句、体 会
课文富于童真童
趣的语言和丰富
细腻的想象。
1. 根据提示,自
己阅读,找出有新
问,不怕挨打。重
点是按照“阅读提<
br>示“的要求独立阅
读课文,把握课文
的主要内容。
口语交际 本次
口语交际是
以“我的暑假生
活”为交际内容。
重点是选择别人
感兴趣的内容讲
清楚。
1
鲜感的词句,学会
和同学交流。
2.多元识字。
1
1.选择别人可能
感兴趣的内容重
点讲述。
2.恰当使用图片
和实物。
习作
本次习作以《猜
猜他是谁》为题
目,重点是抓住人
物的显著特征去
写。
1
1. 抓住让人印象
深刻的特点写。
2.
注意习作格
式:开头空两格。
语文园地 本次学习园地主
要内容是学会积
累词句,学习成
语,练习感情朗
读,创造名字,理
解积累古诗《所
见
》。重点是积累
词句、成语、古诗,
会感情朗读,给兴
趣小组起个响亮
的名字
。
2
1.学会积累好词
好句。
2.合作探究法给
兴趣小组起名字,
图文结合学习古
诗。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
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
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
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
断重要字词的意
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
体会诗中描
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
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
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
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
是
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
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
景
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交流
四季古诗引
入课题,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
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
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入教学情景。】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你能用
自己
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
吗?(课件出示6)秋景图,学生自由交流。
5.导入课题: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秋天
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
秋
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
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
美景所吸引,山
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
颂的名诗——《山行》。
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
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6.(课件出示7)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
7.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8)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
号樊川,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
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
、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
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
人所传诵。由于
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
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
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
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
的时候,要把
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
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9)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10:生字)
hán jìnɡ xié
shuānɡ
寒 径 斜 霜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
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11、12)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
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
山,实指秋
天的山)。
④石径:石子的小路。
⑤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车:轿子。
⑧坐:因为。
⑨爱: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
教师点拨“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产生,生出(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
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
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课件
出示13)
有关图片。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14:)寒 径 斜 霜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设计意图:这是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对会写字的识记和书
(1)“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写设计的环节。鼓励
变成横钩。
(2)“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
字,体现部编版教材
多元识字的理念。
这
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
“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体性、主动性和自
觉
“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性,可以提高自学能
“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
,下力。对重难点生字的
长而宽;“寒”上窄下宽。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
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
了二十几个字,
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人真了不起
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
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
我们静下心来,来细细地品味,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新的
发现。 <
br>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
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
地方告诉
了我们季节呢?(霜叶、寒、晚表示季节)作者在山中
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枫叶、
书写指导,培养学生
爱写字的兴趣,教会
学生正确的
写字方
法,为养成良好的书
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抓住
霜叶)
重点字词,结合课文
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插图,理解诗文,在
4.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
5.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感情诵读古诗,锻炼
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
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了学生的理解古诗、
车)
感情诵读、积累古诗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的能力。】
花)
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
点?
(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
红叶红得鲜艳,红
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
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
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
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 诗人为我们展现
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
了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
红叶!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
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和二
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
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
,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
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
的是什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课件出示15)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
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
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在虚无
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一条弯弯曲
曲的小路
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6.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7.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
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8.教师导言: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
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
枫林晚,霜叶
红于二月花。”)
9.(课件出示16:后两句诗图片及译文)多媒体出
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
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
br>10.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轿子里,忽
然让轿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到了比二月的
鲜花还要艳
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
11.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停下来
欣赏这枫林的
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13.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4.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
晚,霜
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5.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
鲜明地表白
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
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
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17):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山行》)
2.教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单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
3.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
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
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
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
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言: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牧,用一首简
短的
小诗把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
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我们家乡的大自然
的秋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希望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
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选作业。(课件出示18)
(1)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
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
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
作者的情感。
(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自学。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
(2)白云生处有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
(4)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
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
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
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
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
的了解,进而
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
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
读
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
生互相
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
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
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
象,没有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
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
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
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
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
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
br>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
诗——《赠刘景文》(课件出示20)(出示诗人、题目)
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
字:赠、刘,读准
平舌音“赠”,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21)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
问、
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
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
,心情很不好。他
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
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
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
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
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22)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
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zènɡ
liú ɡài jú cán jūn chénɡ yóu ào jú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犹 傲 橘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
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
读得非常
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
哪些景色?
(课件出示23)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设计意图按照“随
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
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
指名说,板书:荷 菊
【设计意图:本课在
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
能够独立识字
,鼓励学
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
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
,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
图。
4.“荷”字的教学。
老师。而且
遵循语文识
字的基本规律,通过图
(1)(课件出示24)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片帮助
孩子直观理解词
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件出示25)
(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出示26)荷叶干
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
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
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
残败凋谢。擎:
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
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7)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
呀,天气
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课件出示28)
意,迅速解开质疑,提
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
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
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
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
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比朗读。
(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
时。”
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
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课件出示28)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
实也是在秋天成
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
书:橙 橘
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
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
意,可还没
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
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
【设计意图:诵读古
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
,做了官,有诗,展开想象,获得初
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到
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了语言的优美,同时还
背下来吗
?(指名背诵)
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诗,快乐地学古诗”。】
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
诗新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设计意图:一节课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学习一首
古诗的容量是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
的还有很
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
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
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
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
2次,
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
br>“登+木”是“橙”,“+皿”是“盖”。
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
诗歌,积累优秀诗文。】
【设计意图:老师在
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
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
3.观察生字在
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
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
“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
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
小撇。
“说”,给足时间让学生
去识字、写字,提高了
学生的书写质量。】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2.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1.(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菊残:菊花凋谢。
(4)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5)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6)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荷花凋谢连那
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
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
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花荷叶图
菊花图
橙黄橘绿图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
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
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
语。因此我让孩
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br>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
们明白为什
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
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
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
全诗的把握不够,对
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
前
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第三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课件出示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设计意图:从
形象直观
的图画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入手,符合儿童的
这样美的画面
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认识规律。通过图
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片营造诗文意境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 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课件出示33)出示生字:
sònɡ tiǎo
送 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并在此基础上创<
br>编故事,一是为了
训练口语表达的
能力,二是为了有
一个轻松的开始,
创造自由的学习
氛围。在老师的引
导下提高同学们
的阅读期待,预热
“挑”是
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课堂。】
“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关+辶=送”。
(3)(课件出示34生字田字格课件)送 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
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35)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
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设计意图:从
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
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整体入手,把握诗
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意,避免了机械的
分析,注
重学生的
情感体验。学生通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过整体感悟
文章
(课件出示36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 内容,边读边想,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
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实现学生与文本
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
文增加了一项内容
——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
我们扫清诗中的
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
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
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
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
示第四行诗句。(课件出示37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
。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
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
: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
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
。
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
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
,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
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
的对话。】
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
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
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课件出示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 (课件出示39)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
“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
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
个故事:(课件出示
40)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
做儿子。他的
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
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
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
,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
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
就是
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
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
,也许他
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
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
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
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
课
堂
作
业
新
设
计】
1
.写
出
自
己
对
加
点
字
词
的理
解。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设计意图:朗
读古诗,配
乐唱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诗,都是为了抒发
声调要缓慢些
。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对家乡的思念之
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
所以后两句语气情,为了更好地把
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握古诗
思想感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 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
止。
4.小组比赛。
五、 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
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
起体会诗歌的感。
(课件出示41)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夜
书
所
见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2.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1.(1)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4)篱落:篱笆。
2.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
外的我不禁
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中年级的
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
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
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
步地去
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
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
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二是在教学
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
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
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
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
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
统一
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
自己
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
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
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
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
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
,切莫意
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这首
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
夜间小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
牧
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
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
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
,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
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苏轼(103
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
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
庭坚并称苏黄。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br>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
他长期
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 真德秀 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其他资料】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
古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
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
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
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
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课后作业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霜叶( ) 犹有( ) 傲霜( )
....
擎雨盖( ) 萧萧( ) 篱落( )
挑促织( )
....
二、比一比,组词语。
径( )
寒( ) 赠( ) 盖( ) 残( )
经( ) 赛( ) 增( ) 糕( )
戏(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尽:_____________________
菊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傲霜: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萧: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尽:_____________________
菊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重点段落品析。
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吗?为什么?
3.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
引。若改作“停车坐
爱枫林美”,好吗?(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
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在你的
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1
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xié shuānɡ
yóu ào qínɡ xiāo lí tiāo
二、石径 寒冷 赠给 盖住
残疾
经过 比赛 增加 年糕 唱戏
三、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四、1.“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
来了。诗人惊喜
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
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
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
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2.改作“青”或“苍”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都无法表现出深秋
时节的山
的特色: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
惊喜!
4.改句不好。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
时间,其实却
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
五、如秋风之高爽清朗、秋月之皎洁清静、秋
菊之傲霜怒放、秋叶之翩然从容等等
皆可。重在个性感受。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
3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
规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
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
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
活带
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内
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
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
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
规则”等词语。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法国梧桐树(课件出示2) 【设计意图:从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法国梧桐树。
形象直观的图画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课件出示3) 入手,符合儿童的
法国梧桐树,
大乔木,高可达20-30m,树冠阔钟形;干认识规律。通过图
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
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片介绍,通过课题
状毛。叶掌状,花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质疑
,提高同学们
一串,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花期4-5月;果9-10月成的阅读期待,预热
熟。
它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
并能吸收有害气体,广泛应用
于城市绿化,是世界著名的优
良庭荫树和行道树。
3.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
系,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
金色巴掌?
(2)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请你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
说一句话。
预设: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树叶从梧桐树上纷纷落下。
二、学习生字、认读新词。
1. 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字词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4:生字)
pū ní
jīnɡ jǐn yuàn yìn pái liè ɡuī zé luàn zōng ch
í
课堂。】
铺 泥 晶 紧 院 印 排
列 规 则 乱 棕
迟
指名领读,正音。
“则”是平舌音,“迟”是翘舌音。
“紧、院、乱”是前鼻音,“晶”是后鼻音。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5:词语)
wā yìn línɡ
zēnɡ zōnɡ xuē
水洼 印着 凌乱 增添 棕红色 雨靴
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
“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
音。
3.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5.(课件出示6)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
解的?交流一下。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
小巴掌,
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
(3)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
预设:我用联系上文
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
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预设:“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
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
么内容。
2.
给课文分段,理清层次。(课件出示7)
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设计意图:从
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脉络,避免了机
械的分析,学生通
过整体感悟文章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
“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内容,边读边想,
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三段(第10至11自然段):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3. 熟读课文。
四.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8)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铺 泥 晶 紧 院
印
排 列 规 则 乱 棕 迟
实现学生与文本
的对话。】
【设计意图:本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课在教
学生字时,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相信学生能够独
如“铺”,
“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立识字,鼓励学生
是声旁,表音。
(2
)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排:扌+非规:见+夫则:贝+刂
(3)组词巩固:如“铺满水泥 泥塘 水晶 院
墙 规则 排列 凌乱 棕红色 迟到”
3.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田字格课件,弄清生字每个笔画
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并交流:
“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印 列 规 则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
师重点指导“规、印、泥”。
“规”左右结构,左边的“夫”的捺变成了点,右边是
“见”,不是“贝”。注意笔画的穿插和避让。
“印”左右结构,第二笔是竖提,右边是单耳旁,不是
双耳。
“泥”左右结构,第七笔是撇,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
指导。
五.反馈检查,比赛认读。
1.师生合作,老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比赛读,看谁读
的又对又快。
2.小组合作,给生字找朋友,看哪个组找的多。
3.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的好的地方
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第二课时
用自己最喜欢的、
最习惯的方法认
识汉字,
并提供平
台让孩子当小老
师,提高了课堂学
习效率。】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
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
愿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10图片)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
【
设计意图:图文
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结合,导入课文,诠
一
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 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很美)
释课题,感受水泥道
的美,激发学生学习
3.
(板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把你看到的感的热情】
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评读。
2.(课件出示11)秋风秋雨图,让学生谈感受。(板
书:一夜秋风 一夜秋雨)
预设一:当我看见这些无比巨大的森林,被秋风吹落在
地,心里头有一种甜滋滋的感觉,因为
它美,瞬间会让我
感到,这里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秋天的叶子会跟着秋
风伴舞,它随风,轻
轻的落下。落下。只到地上铺成一个
金黄的“地毯”,在秋风之下,我也会跟着它奔跑。
预设二: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
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
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
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
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
橘子、柿子你
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
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
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指导带有美好的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九自然段。
谈话过渡: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大自然发生
了什么样的变化?“我”有了什么新发现呢?
(1)自由读第第二至九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
新发现?
(2)总结:(课件出示12)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
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
【设计意图:结合
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图文,展开想象,获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
脚下一直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每一片法国梧感受到了水泥道的
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美,培养学生感受
在水泥道上。它们排
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美,鉴别美的能力。】
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板书:彩色的地毯 金色的小巴掌)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高兴,大家再来读读这
部分课文。
(4)有了新发现后
,“我”是怎么做的?(我一步一
步小心地走着,我一张一张仔细地数着。)
读读第二至九自然段,读出“我”的喜悦之情。
2. 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回觉得,门前
的水泥道真美啊!)(板书:水泥道真美)
带有赞叹地语气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读文,阅读链接。
1.(课件出示13)
【设计意图:拓展
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
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资料的阅读,了解作
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铺、
手工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
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更全面的理解文本,
的铺子、染坊……我到银匠店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了解作者表达的思<
br>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子,想。】
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
糊灯笼……百看不厌。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我”的上学路是怎样的?(要
经
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在上学路上都
看到了什么?(看看那些店铺、手工
作坊、布店、酱园、
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
我到银匠店去看银
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
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
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我”
有什么感受?(百看不厌)
【板书设计】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一夜秋风 一夜秋雨
彩色的地毯 金色是小巴掌
水泥道真美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
过程。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
程中都有收获,如: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并且在具
体情境中,
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和主人公一同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去感受在铺满金色
巴掌的水泥道上的那份快乐和欢愉,以及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由衷的喜爱之情。
学会认真细
致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必备的能力。
通过本文作者仔细观察而使自己有
了新发现,作者抓住水泥道的变化,描写了雨后水泥
道的变化,特别是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描写更
是形象,文章写得很美,使学生受
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又使学生真正懂得细致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
这样就非常自然
地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的兴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不足之处: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尽力
做到用微笑来面对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
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样充分体现学
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铺满金色
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
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
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
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
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
然的怀抱里体会自
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
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作者介绍】
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
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
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从少年时代开始,喜欢阅读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发表
儿童文学作品
,所写诗篇及歌词《喂得猪儿肥油油》《火车向着韶山跑》《我和星星打
电话》等曾在少年儿童中厂为流
传。
80年代开始创作童话作品,所写“小巴掌童话”将诗、散文、童话揉为一体,作品
抒情
、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
曾出版诗集、童话集、散文集《校园里的
蔷薇花》《小巴掌童话百篇》《新编小巴
掌童话百篇》《张秋生童话精选》《森林里的红鬼和蓝鬼》《傻
瓜魔法师》《骑在扫帚
上听歌的巫婆》《阁楼上的童话》等70多种。
作品曾获新时期儿童文
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
新作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张天翼童话寓言
奖,及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法国梧桐树,大乔木,
高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
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
状5-7裂,深裂达中部,裂片长大于宽,叶基阔
楔形或截形,叶缘有齿牙,掌状脉;托叶圆领状。花序
头状,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
球形,3-6球成一串,宿存花柱长,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花期4
-5月;果9-10月
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