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外专局-北京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槐乡的孩子》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本学期学生读到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
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
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
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
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的语言朴
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
气;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
却变得轻松和快乐。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和课文中的孩子年龄差不多,乡下的孩子对此生活
有所经历、了
解,若能联系亲身经历,较容易理解透文章的内容,所
以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回忆自身的经历边
讨论边来理解课文
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
快。
3、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4、 认识略读课文,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略读课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
来了幸福与快
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吃苦耐
劳的品格。从而初步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课,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连
续学习了几篇有关课余生活的课文,体会到了课余生活有
许多乐趣,请你说说从《我们的民族小学》《金
芭的草地》、《爬天都
峰》三课分别体会到了什么乐趣?”(学生回忆交流) 你有没有品尝
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
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
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悟
1、简介课型
A、同学们,仔细观察课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什么
不同?
B、我们现在学习的课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精读
课文,如第1、2、3课;一种是略读课文,如第4
课。大家再仔细观
察一下,它们在编排上有什么不同?
C、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呢?
仔细阅读导读提示很重要。
2、导读提示。自读“提示”,边读
边画出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指
名读提示,交流并归纳出学习要求:(1)读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
br>有什么样的快乐。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自主读悟自读
。对照略读提示,轻声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
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请你多读几遍。
边读边用笔画
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不
能解决的地方
作个记号。
4、交流收获 集体交流。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
谈谈槐乡
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槐乡
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引导学生体会到孩
子们所得到的劳动的快
乐。)
三、赏读课文,感悟理解
1、细读品悟。再读读课文并仔细想想,你觉得“槐乡的孩子真懂事!”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学生发表见解,全班交流。 A、生:槐乡的孩子真懂事!
师:
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生说) 据生答出示句子:勤劳的槐乡孩子
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
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指读
—齐读) B、生:槐乡的孩子真快乐!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指生说,余生适时补充) (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
以苦为乐。这从对他们唱着快乐的歌,满载而归,从对他们带着甜蜜
的微笑进入梦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课文中有关孩子们的劳动场
面,写得欢快、轻松、活泼,一点也不给人以辛苦、劳累的感觉,也
说明了孩子们的以苦为乐。) 据生答相应出示句子:
a、月落柳梢,
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指读-----赛读—齐读)
b、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
他们快乐的歌声。(指读—齐读
) C、还有体会“槐乡的孩子真辛
苦!”、“槐乡的孩子真勤劳!”、“槐乡的孩子真可爱!”
3、抒发感受。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愿意和大家一起分
享吗?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
如:“劳动最光荣!”、“幸福的生活靠
双手去创造!”„„(同桌互说——指说)
4、赏读品味。 A、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
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并说
说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关注比喻
句、排比句、描写形象生动的句子,学会鉴赏等) B、小结:快乐
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
像槐乡的孩子一样热爱劳动
,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能力。
板书设计
懂事 槐乡的孩子 采摘槐米
快乐 劳动 是快乐的 勤劳 辛苦
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
己见解的机
会。无论是对课文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体会和品味,都应该引导学生
自己去发现。自
己去探究。尽量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在学习
时我巧妙地运用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收
集生活中的信息。
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口语训练和练笔。锻炼了学生
的表达能
力。让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