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预科分数线
1师恩难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学生活动单(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读通顺,读流畅。
2.组长指名朗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3.全班质疑解难。
活动二: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组内按小节轮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精炼的话写下来。
。
特别注
2.组内交流上述问题。
3.小组汇报本次读书收获。
活动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意“恍
教师导学案
★听歌导入
(音乐:《我爱米兰》)
如”“炊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上课的?
2.组内讨论分段,概括段意。(在段尾用“‖”标出。)
3.各组汇报分段情况,质疑完善。
【检测反馈】
1.用“√”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正月(zhēng zhèng)
教诲之恩(huǐ huì) 戛
汇报从朗读开
...
然而止(gá
jiá)
2.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①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一段故事,
_
____地讲起来。②我听得入了迷,恍如______________。
③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
师:听!这首是什么歌?
师:用心去听一听,歌里唱些什么?
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哼一哼。
师:歌中把老师比作米兰,你知道为
什么吗?
这是一首赞美老师的歌,今天我们来<
br>读一篇赞美老师的文章《师恩难忘》,
看看文中的田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
样的印象。
活动一
1指名读活动要求
2自学、交流、汇报、提升
活动二
1指名读要求
2小组学习
3交流、点拨
活动三
1默读要求
2自主-小组交流
3汇报
检测反馈
④___
_______,___________。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
忘!
学生活动单(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
激和怀念之情。
2.学会感恩,在内心燃起对老师的尊敬、感激的情感。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识老师
1.读:自读课文1~2自然段。
2.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组内交流读书收获。
活动二:认识老师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
①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
事?
②试着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
教师导学案
导入:
昨天我们读了一篇赞美
老师的文章《师
恩难忘》,从文章中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
刘绍棠的启蒙老师――田老师。今天我
们来走近田老师。
活动一
同学们都对田老师的故事留下了特别深
刻的印象,你能用上昨天我们学过的这
些词语,来说说田老师的故事吗?
活动二
看,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娓娓动听的讲
着故事,孩子们听
着他的故事甜甜的笑
了。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究竟得到了
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
同学们说得真好。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
趣,让我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快乐,学到
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所以,在我的心
2.小组讨论:田老师的第一课留给刘绍棠什么感受?对作中,田老师的故事好像是什么?
者产生了什么影响?
3.全班交流:
①复述:小组派代表复述故事。
可要抓住文中的
②交流:我眼中的田老师是一位 的老师。
活动三:感受师恩
1.默读课文8、9自然段,想一想:
老师的故事是春雨。还记
得那首描写春
雨的小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老师的教育就像这春雨,悄无声息,飘进我的心田。再来读读。
出示:刘绍棠简介。刘绍棠,河北通县
①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人,生于1936年2月。他幼年成材,13
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
②“十年树木,百年树
人”是什么意思?课文最后一个自然
岁开始发表作品,
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
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
2.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
怎样读才能表达作者对田
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
3.交流学习成果。
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
秀中篇小说奖。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
【检测
反馈】
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
学习作者,说说最令你记忆深
刻的老师。
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1991年获
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
术事业做
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中国作
家协会副主席。
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
春雨点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学反思:
2 陶校长的演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学会使用关联词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陶行知的名言。
教学时间:2课时。
学生活动单(第一课时)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导入: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9个生字,会认“堡”字,理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
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
2.学习第一问,明白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
【活动方案】
德”和“私德”
2听演讲(录音范读)
活动一:通读全文,学会生字。
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
1.通读课文一遍:
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
①自学生字新词,记住字形、字音。
话方式。
注意“炼”“励”、“德”
2.小组交流:
活动一
先分节读课文,再讨论难解词语的意思,如“堡垒”“鞭策”
1指名读活动要求
2自学、交流、汇报、提升
等。
活动二
3.全班交流,质疑完善。
1指名读要求
活动二:感知内容,理清脉络。
2小组学习
3交流、点拨
1.组内依次按小节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
①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哪四个方面的问题?在文中画出来。
②分段并归纳段意。
3.全班交流概括段意的情况,探讨全文的结构特点。
活动三:探讨“第一问”。
圈出关键词句。
1.自由朗读第2小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先谈健康问题?
活动三
2.组内交流所圈画的词语,并说说“有健康的身体”和“没
1默读要求
有健康的身体”结果有何不同?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2自主-小组交流
3汇报
3.全班交流、质疑、完善。
【检测反馈】
检测反馈
1.听写八个词语。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复述“第一问”。
②用钢笔描红临写。
学生活动单(第二课时)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养成不断激励和鞭策自
己的好习惯。
【活动方案】
活动一:学习“第二问”。
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第二问”为什么要问学问
有没有进步?
2.组内交流所圈画的内容:
①说说:怎样才能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②再读整个自然段,理清这一段的层次。
3.全班交流,小结学习本段的方法。
活动二:探讨“第三问”和“第四问”。
1.自由朗读课文4、5自然段,仿照“第二问”的
学法,自
己提出相关问题,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2.组内交流自学收获。
3.小组分小节展示。
活动三:回顾全文,练习复述。
1.自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体会“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并编列复述提纲。
2.组内交流:
①说说最后一小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②根据提纲,分工复述课文。
3.小组复述展示。
【检测反馈】
展示从感情朗
1.这篇演讲要求学生每天从 、 、 、
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进步?以此 和 自己不
断进步。
2.“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
做人,学习做‘真人’。”“真人”是什么样的
人?
。
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
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填空总结
板书设计:
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教学反思:
3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学生活动单(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寻隐者不遇》,借助工具书理
解词语和诗句。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
歌的内蕴美。
活动一:读通全诗。
1.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
2.全班展示。
活动二:解读诗歌
1.反复朗读古诗:要求
①理解重点词语:松下 言 童子
只 云深 不知处
②联系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2.小组讨论。
3.展示交流:①朗读展示。②交流诗意。活动三:再现情
景
1.
组内分角色演一演古诗,
一导入
教师导学案
同学们,唐朝有个诗人为了推敲诗
句
里的一个字,在大街上边走边推敲之时竟
撞上了大官韩愈的侍卫队。从此,这个诗
人
就以“推敲”诗人的美名名扬天下。他
就是“贾岛”!
二揭题释题
看图,图上就是贾岛,你看到了什么,
猜到了什么?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
,也
就是隐士。他把自己寻访隐者的经历写成
了一首诗——(板书)读课题
“不遇”就是——为什么没有遇到
呢?
三读通全诗
为什么没有遇到呢?现在让我们一起
说一说诗人的感情变化。
贾岛:
?
童子:
贾岛:
童子:
… …
… …
五、再现情境
—彻底失望。
诗中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贾岛的问
2.展示表演。(表演前提提建议,表演后友善点评) <
br>句都省去了,仅仅20个字,把三次问答
都写出来了,贾岛推敲的功夫就体现在这
【检测
反馈】
里。那么,当时贾岛问了些什么呢?童子
1.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会怎样回答?听了童子的回答,他心情如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何呢?让我们来把这些表演出来!谁来读
...
一读“活动三”的要求。
2.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检测反馈
满怀希望→ →
→
进入活动“一”,谁来读一读?
同学们学得真好,现在我们拿起课
本,一齐把这首诗读一遍。
四、解读诗歌。 会读了,我们还要进一步理解诗的意
思。大家看活动单,谁来把“活动二”的
要求读一读。
学生活动单(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教师导学案
导入: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
1.能朗读、背诵、默写古诗《所见》,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玩些什么呀?
和诗句。
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儿
师:
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
童的可爱。
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
活动一:读题释题,了解作者。
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
1.自读古诗《所见》,理解题意。
林边,眼前
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
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
2.自学生字:骑、振、蝉,描红
临写。
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3.讨论:写谁的所见?交流相关资料,了解诗人。
《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
活动二:熟读诗文,理解诗意。
轻打开我们的课本,走进活动一
1.反复朗读古诗:
①读准音,读通句。
活动一
②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振 林樾 意欲
闭口立
③体会诗的节奏,用“|”在句中标出停顿,用“.”标出
资料: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
重音。
2.小组交流:
①组内轮读,相互点评。
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
居士、随园主人、
随园老人。汉族,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
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
“乾隆三
活动三:情景再现,体会感情。
1.诵读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体会牧童此刻的
心情。
2.诵读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①想象牧童此刻的心理活动。
(教师到小组指导)
②想象牧童的神态、动作。
③想想牧童给你留下的印象。
3.组内交流,,再现情景
①交流自己的读诗收获。
②组内合作再现情境。(能把接下来的事情演一演更好)
4.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3.展示汇报:①朗读展示。②交流诗意。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2.默写古诗《所见》。
作者
,
。
,
。
②联系插图理解古诗大意,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准确。
大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