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一个抉择的过程
四川国际标榜-体育特长
翻译是一个抉择的过程
就目的论而言,翻译是一种交际过程,其目的是把原作的信息传
递给外国读者;但就其
实际操作而言,翻译是一个抉择的过程:在不断发生的一系列情况中,译者必须在
众多选择
中做出一个选择。在介绍这一抉择过程时,列维提出了限定性指令(definitional
instruction)、
选择性指令(selective instruction)概念。譬如
,在翻译英语wife这一词时,汉语中会有很多选
择,如:妻子,老婆,孩子他妈,娘子,内人,贱内
,浑家,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以上给
出的这些选择就是译者的词汇表(paradigm),它遵从于
wife这一语义指令,而不是任意的,比
如这个词汇表中不可能出现与wife这个词的意义无关的词
,比如丈夫,苹果。也就是说,
这个词汇表受到这个指令的限制,列维将这种指令成为限定性指令。在接
下来翻译wife这
个词时,译者的任务就是在这个词汇表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这时候就产生了选择性
指令,
也就是它控制译者从备选词语当中做出选择。选择性指令受上下文约束,即这种选择可能在
文体、语义、韵律等方面存在差异。限定性指令与选择性指令之间存在着集和子集、系统与
分系统、类
与成分的关系,即限定性指令包含着选择性指令。一个子集被选择性指令从限定
性指令中除去。那这个选
择性指令就成了这个子集的限定性指令,如此不断循环,直到列表
中只剩下一个成分为止。一个词汇单位
或更高层次的单位的选择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一
系列指令的控制,这些指令是客观的,因为它们受到
语言材料的限制;但同时它们又是主观
的,因为它们受到译者个人想法的限制。
指令的形式
和与之相应的词汇列表形式取决于语言材料的特征。在语言手段的选择方面,
它们都依赖于语言的结构模
式。他认为,与目的语相比较,源语言的语义分割(semantic
segmentation)越大,翻译变体的扩散(dispersion of
translation variants)就越大,就会出现分散
趋势(diverging);相
反,源语言的词义分割(lexical segmentation)越小,翻译变体的扩散就
越局限
,呈聚合趋势(converging)。列维强调,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本类型,其语义分割
都会有
所不同。
翻译是阐释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两种抉择:1.
从原文本中某
一词的同义词汇列表中做出选择;2. 从目的语中某一词汇的同一列表中做出选择。前者
指
的是在对原文进行理解时,译者必须确定某一词汇在原文中的意义,因为它很可能有恨多种
意
义。
列维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是力图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好的翻译效果,这就是极
大
极小策略(minimax
strategy)。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一方面要考虑到语言的纯正(purity
of
language),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文本的风格(style),因而可能会遇到三种情况:
1. 保留了文风,也保留了语言的纯正
2.
保留了文风,但失去了语言的纯正
3. 失去了文风,但保留了语言的纯正
为了确定翻译过
程中文本风格和语言纯正性这两方面的价值,译者必须考虑到读者群的量化
构成、文本类型、文本体裁以
及译者所处的时代,进而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适当的取舍。
评论
列维认为,翻译是一个抉择的
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须在众多选择中做出一种选择。在
这个过程中包含两种抉择:1.
从原文本中某一词的同义词汇列表中做出选择;2. 从目的语
中某一词汇的同一列表中做出选择。并且
指出不同语言和不同文本,由于语义分割不同,在
将原文本翻译成目的语时会呈现聚合和分散两种趋势。
以下举出第十章的一些例子进行探
讨。
例:Mrs. Todd carried the
gingham bag which she had brought from home, and a
small heavy
burden in the bottom made it hang
straight and slender from her hand.
陶德夫人拎着她从家里
带来的条纹布袋,袋子底部的那点重量使得袋子从她手里纤细而
笔直地垂了下来。
在原句中,
作者用了“carried…bag”这一搭配。句子的意思很明显,但是在理解了句意
之后,译者就面
临这样一个问题。“carried”翻译成汉语有“拿、提、拎、扛、背、抬”等
一系列的选择,而“
bag”也有“包、袋子”两种选择。那到底要用那一个词,就需要从上
下文来推敲。我们首先知道,陶
德夫人和“我”是要去采药,拿个“包”似乎显得有点小;
其次该句子的后半部分说因为重量的缘故这个
“bag”笔直地垂了下来。从这我们就判断出
将“bag”译成“袋子”应该是更合理一些。从“fr
om her hand”也可以判断出她这个袋子是
“拿”在手里,所以选择将“carried”翻
译成“提”或“拎”都可以。
在这个例子中,我可以看出,较汉语而言,英语的语义分割相对较大,在
翻译时,翻译
变体扩散较为广泛,也就是说“carry”和“bag”在译成中文时它面临的选择较多
,因为汉
语中在表达这两个概念时,对于意义的划分比较细。
例:Nathan never
found out, but my heart was troubled when I knew
him first.
南森从来都不知道,在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我就怦然心动了。
在这个例子中,原句中用了“my heart was troubled”。在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时,译者
需要在“trouble”这个词的意义中做出选择。“trouble”本身的意思是“to
make sb. worried, upset,
etc.”但是这句话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
说“喜欢上了一个人,有了心事”。所以就得选择
这个细进一步的引申义。
列
维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是力图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好的翻译效果,即采用的
是极大极小策略。在
翻译时,为了确定文本风格和语言纯正性这两方面的价值,译者必须考
虑到读者群的量化构成、文本类型
、文本体裁以及译者所处的时代,进而在这两者之间进行
适当的取舍。例如:
例:…but
I reached out my hand to see her mother's once
more, a most flowerlike face of a
lovely young
woman in quaint dress.
我伸过手去再次看了看她母亲的照片,上面是
一个年轻的女人,她面若桃花,配上古色
古香的裙子,显得楚楚动人,温婉可爱。
在
翻译这个句子时,对语序进行了调整,对句子进行了拆分,而且还增加了一些词。例
如将“lovely
”翻译成“显得楚楚动人,温婉可爱”。这样的话,就是没有保留原文的风格,
但是却使得句子更加汉语
化,更加切近读者。
例:
plant, and all the rest I ever
see is but an imitation. Don't it do you good?
“啊,在缅因州可没有这样的薄荷草。这才是正儿八经的薄荷,其它我见过的都是冒牌货。
你不觉得吗?
”
在这个例子中,将“It's the right pattern of the
plant, and all the rest I ever see is but an
i
mitation.”翻译成“这才是正儿八经的薄荷,其它我见过的都是冒牌货。”既没有违背原文
的
风格,用“正儿八经”和“冒牌货”,又保留了汉语语言的纯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