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版

温柔似野鬼°
769次浏览
2020年08月18日 02: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务处-保安工作



第一单元 认识负数
单元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
和负数。
2.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知道0即不是
正数也不是负数。
3.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经历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 拼等活动,把不规则图
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
问题的策 略,并提高估计能力。
5.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单元重点
1.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2.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3.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单元难点
1.体会正数和负数的联系和区别。
2.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3.用数方格的方法估算实物的面积。
单元课时
分配
认识负数 2课时
面积是多少 1课时


课题
认识负数(一)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的背
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
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
3、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 学
目 标

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不是负数,负数小于0。





体会正数和负数的联系和区别。





温度计



一、 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 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谈话:
随着这熟悉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央电视台的天气
预报节目。在节目中老师收集了几个城市某一天 的最低
气温资料,并通过温度计来显示。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2、学习例1:
(1)认识温度计。

温度计显示南京的温度,学生看温度计读出多少摄


氏度。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

度来计量温度的。

提问:南京的气温是多少怎么读呢?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

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你是

怎么知道的?

小结: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
提问:出示上海和北京的图片以及温度表。问:上
海的气温是多少?北京呢?
了解:上海的气温是4摄氏度,南京的气温是0摄
氏度,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
2)产生认知冲突。
提问:北京的气温和上海的气温一样吗?


了解: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
正好相反。
提问:那你们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
个温度的呢?
(3)介绍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3、练一练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
(1)完成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
(2)看图写一写温度,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4、小结: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零上的温度怎么表
示?零下的温度呢?
二、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学习例2
提问: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引 导学生交流,
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
面低155米)。
提问:两地的海拔高度是以什么为基准来表示的?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 844米,可
以记作:+ 8 8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
米。
2、练一练
(1)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海拔高度:完成第6页1题。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
面:完成第6页2题。
三、归纳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1.描述:像+ 4、19、+ 8 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像- 4、- 11、- 7、-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2.体会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关系。
提问:你会比较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吗?
小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提问:0是正数还是负数?
说明: 0在实际生活中用来表示基准,比如海平面、
零摄氏度等,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练习。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第6页第3题。
(3)阅读 “你知道吗?” 第9页
了解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四、寻找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负数,并说说负数所表示的实
际意义。
2、第6页练习一的4、5题。
3、完成练习一第6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收获?


1.收集生活中用到负数的地方。

2.完成家庭作业第一页。




认识负数(一)

像+ 4、19、+ 8 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像- 4、- 11、- 7、-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

都小于0












课题
认识负数(二)

1、使 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
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
数,进 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
对数学的兴趣。

教 学
目 标
重 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
点 的数量。





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 小黑板




一、复习导入
读一读,分一分。
+3000、+4200、-1800、+2700、-900、+3700
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二、教学例3
1、情境引入。
师: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
教 况,出示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说表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
数。
学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1)师: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
数表示。
过 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
(2)你认为这家服装店生意总体情况怎样,为什么?
3、学生完成久教材第4页试一试。
程 三、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辨别方向。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师: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
米,到了什么地方?
生:小华如果向东走2100米,到达邮局。小华如果
向西走2100米,到达公园。
师: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
师:可以把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吗?那么向
东走2100米记作什么?
3、表示南北方向运动的路程
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可以走到
哪里?根据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
负数。
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4、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1)填一填,读一读。
(2)观察数轴上的数,你有何发现?
5、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第7-10题。
2.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负数来源于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生活中,还有很多
地方会用到正数和负数。




完成家庭作业第二页。

负数的认识(二)

盈利与亏损

行走的方向与路程

上车的人数和下车的人数 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

上升与下降
……







课题
面积是多少
1.让学生经历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等活
动 ,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初步
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
提 高估计能力。
2.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
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

教 学
目 标





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用数方格的方法估算实物的面积。



方格纸、树叶



一、分一分 数一数
(1)出示教材第10页的两个图形:
提问: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


每个小方格表示一平方厘米。
(2)让学生独立尝试数方格计算面积。
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的发现:


1.通过直接数方格,得出图形面积。

2.先分一分,再数一数,得出图形面积。

(3)提问:那种方法更简单,数起来也更准确呢?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把稍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

简单图形再计算面积,更简单、准确。(板书:分一分 数

一数)

(4)4人小组活动,再次动手分一分。

汇报交流每个图形的具体、多种分法。
(5)小结:在我们遇到稍微复杂的图形时我们可以通过分一分,再数一数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个算法更
方便更准确。
二、移一移 数一数
(1)出示教材第10页的图形


提问:你会数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数一数图形的
面积。
在学生数的过程中,揭示新的矛盾:图中有些部分
不是整格怎么办?
(2)4人小组讨论:学生如果发现不了新的方法,
适合进行点拨,进行平移。
展示学生探索出的不同的平移方法:
方法1:把左边的三角形向右平移。
方法2:把右边的两个三角形向左平移。
提问:在平移的过程中,形状发生了变化,那么面
积变了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面积不变,因为从整个操作过程中
看出纸的大小没有多出来,也没有少。
小结:在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时候,我们还可以
通过平移来算面积,非常简洁,平移前后的图形,形状
变了,但面积没有变。(板书:移一移 数一数)
三、数一数 算一算
(1)出示池塘的平面图。
提问:图中有的部分不是整格,但也不正好是半格。
该怎么办呢? (提出: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面积的方法。
(3)交流:估计学生有以下两种做法:1.整格的不
满整格的一起数,数出多少格面积就是多少。2. 把整格
和不满整格涂上不同的颜色,分类进行计数。
讨论:哪种方法更好?
引导得出:在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时候,我们把整
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 色,分类进行计
数,计算起来更加清楚,方便。
(5)独立计算银杏树叶的面积。
四、估一估 算一算
请学生拿出课前采集到的树叶。
4人小组活动:(1)估计树叶的面积,并交流估计
的方法。
(2)把树叶描在方格纸上,再算出他们的面积。
比较:计算出的结果和估算出的结果一样吗?
(3)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先估再算。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这对我们的生活


有什么用处呢?






任意找一不规则图形估算出它的面积。

面积是多少


转化

不规则图形

数格 分割平移


面积相等




































长方形(正方形)


课题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

教 学
目 标
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 转化
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具体情况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进行个性化修改

难 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
点 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课件、方格纸、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



一、复习
1.说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2.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求呢?
二、导入新课
出示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提问: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
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
积。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要求:不用刚才的方法
还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研究
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
算”。
三、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吗?
第一种: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
角形。
②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到斜边重合。
第二种: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
两个梯形。
②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到斜边重合。
(2)用课件演示转化过程并小结。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通过平移,可以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2.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例3表格和平行四边形纸片。
(1)小组交流,填写表格。
(2)组织小组讨论:
a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吗?
b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c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3)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4)用字母表示面积公式
S=ah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13页“试一试”。

1.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求它的面积。
2.教材第13页“练一练”。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板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书转
设化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 × 宽


S=ah













课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练习)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 式,
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
2.通过操作、观 察、比较、合作交流来发展学
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
括的能力;培养 学生运用等积变换解决实际问题的
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 学
目 标
重 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难 灵活地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及
点 运用等积变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小黑板
一、基本练习

1.填空:因为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和它面积相等
的( ),它的( )和平行四边形的( )
相等,它的( )和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
又因为长方形面积等于( ),所以平行
教 四边的面积就等于( ),用字母表示:
( )
2.口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综合练习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
1.第一题
(1)在方格纸上画两个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使
它们的面积都与图中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2)指名说说怎么画平行四边形,才能与图中的长
方形的面积相等。
2.第二题


(1)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计算它们的面积。
3.第三题
(1)提问:这块菜地近似什么图形?它的底和高分
别是多少?
(2)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4.第四题
明确要求这个停车场可停多少辆车,必须先求出这
个停车场的面积。
5.第五题
(1)计算长方形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木框 ,同桌互相演示并
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这是为什
么?
小结: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不变,但由于
高变矮了,面积就变小了。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为24厘米,是高的两倍,这个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2.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题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 br>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
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br>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
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理解并掌握三角行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 学
目 标






根据具体
情况
进行个性
化修改
难 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点 公式




投影仪、剪刀
一、初步感知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吗?你是怎么分的?
生尝试分,并展示。
师: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大小怎么样?你有什么办法证
明?(生:两个三角形重合)

总结: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用两

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满足什么条件呢?(板书:形状一样,

大小一样)

2.出示例4,明确题意。

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你

能说出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里

交流你的方法。

3.提问: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涂色

三角形的面积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旋转、
平移、重叠。
让学 生观察演示过程,说说发现,并相机总结:每个平行四边形中
的两个三角形是完全相同的;每个涂色三角 形的面积是所在平行四边
形面积的一半。
4.揭题: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可


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
二、探究公式
1.动手操作,填表分析。
(1)出示例5中的三角形。
①按角的特点分类,:这几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直角三
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②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说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③每人从第123页上选一个 三角形剪下来,与例5中相应的三角形
拼成平行四边形。(要提醒每个小组注意:组内所选的三角形三种 都要
齐全)
教师加强巡视,对拼平行四边形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加以指导。
④组织讨论:通过操作,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
有什么特点?
进一步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形。
(2)根据要求 测量、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分别
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呢?
(3)汇总数据,填写表格,初步归纳。
①要求学生把小组内得到的不同数据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②提问:你是怎样算出三角形的面积的?
从表中你能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联系?
2.讨论交流,得出公式。
(1)出示讨论题,小组开展讨论。
①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
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呢?
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2)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一个问题时,课件演示将每组中两个三角形重叠,让学生
明确认识到:不管选择哪种三角形, 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必
须完全相同。
②交流第二个问题时,课件可以闪烁相应的底和 高。得出:每个三
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
四边形面 积的一半。
③引导学生逐步表达如下的思考过程: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每个三 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二底×高÷2。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4)让学生看书上的例4、 例5,回顾刚才的推导过程。如果还有疑
问,可提出讨论。反馈时要求学生用清晰的语言表述三角形面积 公式
的推导过程。
三、应用公式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时再说说应用的面积公
式。
2.指导完成“练一练”。
第l题先让学生回忆拼的过程,再回答。第2题看图口答。两题都
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1- 3题。
第1题口答。,
第2题独立练习,要求先想一想面积公式,再列式计算。交流时,
再让学生说说每个三角形的底 和高分别是多少,以及计算时为什么要
“÷2”。
师:第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它的底和 高分别是多少?(直角
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适当交流。
五、全课总结
今天获得什么知识?要注意什么?

作1.教材17页练习三1-3题

2.课堂练习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三角形面积=底×÷2 S=ah÷2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p.17、18练习三的第4~10题和思
考题

课 题

1.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
教 学
目 标
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
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进一步掌握三角形面积的概念









能较熟练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投影仪,三角尺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一、检查预习作业:(挑选部分讲解)
1.在图中画出与涂色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
三角形各一个。
(黑板上事先画好两行互相平行的点子线。)
指出这题和方格图的不同:方格图上的底和高是通过

数格子得到的。而这张图的高度是固定的,只要考虑底。

画一个底是7的三角形。问:再画一个和它面积一样

的三角形,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一:可以利用原来三角形的底画,只要再另选

一个顶点就可以了。

(方法二:可以在空白的地方,先画底为7。)

选择方法一,画出若干种,让学生直观的体会“等底

等高”

指出:这样一组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是一样

的。
画一个面积相同的平行四边形:高不变,底应该是多
少?为什么?画一画。
2.量出所需的数据,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指出:在量的时候,尽量选择整厘米数。不能取整厘


米数的时候,用毫米作单位。
3.一块三角形菜地的底是60米,高是15米 ,如果每
棵番茄占地30平方分米,这块地可以种多少棵番茄?
指出:要注意单位名称的统一。
4.用纸剪一个三角形,量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计算
它的面积。
指出:在画的时候,可以取简单的数据,比如底是4
厘米,高是2厘米等,这样可以方便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口算。老师统一要求开始,学生写,再交流校对。
2.图中哪几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
半?为什么?
为了交流的方便,先给4个三角形标上号。
问:读完题目要求,你觉得先要知道什么?(平行四
边形的底和高)
找一找,哪几个三角形面积是它的一半?
(1号:等底等高,是一半。2号、3号:等高不等 底,
不是一半。4号:虽然不等高也不等底,但底和高的积等
于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所以也是 它的一半。)
指出:这里我们找到了两个符合要求的三角形,最方
便的情况是找等底等高,只 有一个相等的肯定不是,两个
都不符合的,可以通过计算来判断。
3.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都是9平方厘米且形
状不同的三角形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底和高想乘得18)
列举出:1×18=18,2×9=18,3×6=18
学生画出尽可能不相同的三角形,并在每个三角形下
面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教师巡视检查。
4.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5.有 一块三角形的花圃。底是25米,高是22米。平
均每平方米产鲜花50枝,这块花圃一共可以产鲜花多 少
枝?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6.下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50平方厘米,
涂色的三角形面积各是多少?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是等底等
高,所以面积是它的一半,即:50÷2= 25平方厘米


补充:剩下两个白色的三角形和也是25平方厘米
7.七巧板:老师事先在黑板上画该七巧板。
依次从大到小算出各块的面积,并说明理由。





1.练习册上的有关作业,2、剪第129页上的梯形

板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三角形面积=底×÷2 S=ah÷2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材19页例
6,20页试一试、练一练

< p>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填表、讨论
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 过迁移
前面学法,自主探究梯形上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
的底、高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梯形 的面积,应
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
思想的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 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新
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
习自信心。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


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剪下书后的梯形(学生用)




一、回忆旧知,引出话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面积的计算。
(出示画有梯形 的小黑板)这是什么图形?想一想,
怎样的图形称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教 梯形。)
你知道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谁愿意来指着黑板上的
梯形说一说?(师在学生指出上底、下底、高后随机标出
学 a、b、h)
1. 那么怎样 计算梯形的面积呢?你准备怎样来推导
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同桌交流)
过 师可以适时启发:回想一下,前面我们在推导三角形
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来研究的呢?
对!我们在研究一种新图形的时候,都是想办法把它
程 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再求出新图形的面积。
2. 今天我们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有一 些什
么想法,能把你心里想到的东西跟大家说说吗?(板书课
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要计算梯形的面积,
可以先想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求面 积。)


设计意图:这里为学生的学习作了一些铺垫,一是基
础知识方面的,回 忆梯形的有关知识为探索梯形面积的计
算方法作知识上的准备,二是解题策略方面的,突出“转
化”思想的重要性,并提示学生在研究梯形时可以怎样思
考,这样可以降低一些学困生的学习难度;直接 引出话题,
更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究新知
1.师继续启发:你准备用 几个怎样的梯形来研究?(2
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为什么?(因为它们可以拼成平行四
边形)师 及时鼓励:你的猜想够大胆!根据上节课学习的
知识,想到2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了。好,那么任何2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究竟能不能拼成平
行四边形呢?如果能的话,又该怎样拼 呢?
师:好!请同学们拿出剪好的梯形,看看哪两个能拼
成平行四边形,先拼一拼,再求出拼 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每
个梯形的面积,填好表后在小组里交流。
2.(出示例6)学生动手拼,并求出拼成的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的面积,填表、交流。
3.小组讨论:
(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
么关系?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每个
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梯形的面
积?
学生汇报结果:
(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2个梯形是完全相同的。
(2)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 与下底的
和,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就是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则
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3)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
积 =(上底+下底)×高÷2
(教师随机板书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梯 形 的 面 积 =(上底+下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有a、b和h分别表示
梯形的上底 、下底和高,那么你准备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


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独立尝试,指名板演 :字母公式:
s=(a+b) ×h÷2)教师再次强调公式中的“÷2”,这儿的
“÷2”能少吗?什么?
5.试一试:P20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思考过程与
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通 过学生大胆猜测,如何选择图形——动
手操作——观察、交流、讨论——汇报得出公式的系列过
程,使学生很自然地产生,一步步向前探索的需要,这个
让学生经历“建立猜想、实际操作、观察发现、 抽象公式”
的过程,既使学生理解了公式的来龙去脉,锻炼了数学揄
能力,又能使学生实实在在 经历了由建立猜想到实验验
证,再到归纳发现的全过程,感受到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20练一练 第1题
提问:涂色梯形的面积与整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
么关系?
2.完成P20练一练 第2题:
(1)提问:你能准确说出每个图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吗?
(2)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3.完成P20练一练 第3题
结合题意,使学生先读懂题目,并理解“横截面”的
含义:
(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横截面”的?
(2)指一指,图中的物体的“横截面”具体在哪里?
(3)再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系列练习,让学生在观察直观图形中
进一步加深梯形与相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的理 解,以
及利用面积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从而巩固梯形面积计
算公式。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回想一下,我们是
如何推导出它的 面积计算公式的?想一想,通过剪、拼能
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
后去试一试。



1.练习四第1、4、5题

2.课堂练习


梯形面积的计算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p.21

练习四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

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2.培养灵活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进一步掌握梯形面积的概念

能较熟练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角尺



一、画图(图:一直角)

问:你看到什么 两条边上分别标上长度:4厘米,2厘米
你能联想到什么图形 面积是多少
(1)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4×2=8平方厘

(2)三角形,底4厘米,高2厘米,面积:4×2÷2=4平方厘

(3)梯形,补充算式×2÷2指名画完该图形.
关注细节:(1)在计算时,最后的单位名称不要漏写
(2)画图时,要把关键长度的数据标出来.
(3)题目中,最后问题带的要写答句.
二、检查预习作业:
1.看图计算梯形的面积.要让学生明确互相平行的两
条边分别 为上底和下底,并不是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确定
了上底和下底之后再确定高.
2.学生有困 难的题:用58米长的篱笆,在靠墙的地方围
一块菜地(图略),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指名说说梯形的面积,师板书.
对照公式,找已知条件和所缺条件.
明确:还缺上底和下底的和,通常可以用上底加下底,但
这题中要用三条边的长度减去高.
算式:(58-10)×10÷2=240平方米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四:
1.用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已知
每个梯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拼成的三边形的面积是 多
少平方分米










指名读题,比画该题.学生列式交流.
2.下面图中哪几个梯形的面积相等 ,为什么 ?
观察,问:这些梯形有什么共同点 (高相等)
利用这个特点,你觉得可以怎么找面积相等的梯形 为什

(方法一:分别算出四个梯形的面积.
方法二:只要看上底与下底的和是否相等.)
学生数一数,算一算,交流最后结果.
3.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
积.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4.银苏号滑翔机模型的尾翼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
形组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观察图后说说自己准备怎么算
交流方法:方法一,梯形面积乘2.方法二,移动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第5题,学生读题后解决.讲评时要注意(1)计算方法
的指导;(2)单位的转换.
6.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课堂练习相关练习

板梯形面积的计算
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设S=(a+b)×h÷2










课题
整理与练习


教 学
目 标
1 .统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
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熟练地加以
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三角尺




一、复习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各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
导过程。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有
哪些相同之处?
二、练习与应用:
第1题 先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再比较三角
形与平行 四边形,最后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随后通过
推理,明确图形间的大小关系。
第2、3题 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4题 重点要指导与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和
梯 形的画法。其中,三角形的底与高的乘积应是30;画
梯形则应突出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仍然等于3 0,具
体画法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第5题 练习学过的各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可以结合练习让学生再说一说有关的攻势已达到巩固的
目的。
第7题 有两种不同的算法:(1)整体面积 – 石
子路的面积;(2)把小路两边的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底是
19m,高是9m的平行四边形,再计算出面积。
第8题 要明确每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就是
两条腰的长度,即都是8米。
第10题 计算 钢管根数的本质是求一个等差数列
的和,而不是计算着钢管堆横截面的面积。教学时,要通
过直 观示意图并借助想象,帮助学生体会球和方法的思考
过程与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之间存在的相似 性。
第11题 重点要指导高的测量方法。可提醒学生联
系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帮助解决高的测量问题。
思考题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去解决。必要时可以










通 过画图提示学生,也可以用本单元第16页中的“你知
道吗”介绍的方法,以打开学生思路。






整理与复习第6、9题





图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面积公式
S=ah
S=ah÷2
S=(a+b)×h÷2

……












……












课题
校园的绿化面积

1、通过活动,使学生会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
教 学 式计算一些稍复杂的图形面积。
目 标 2、在校园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和计算,提高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熟练掌握稍复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掌握实际测量的方法和技能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测绳或皮尺,多媒体课件

一、想一想,算一算
(1)课件出示第一幅草坪图,让学生观察,提出问
题。
(2)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 法,教师适时启发学生联
系学过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想可以怎样把这个五边
形转化为学过 的多边形。

(3)组织交流、汇报。

①把原来的图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

②把原来的图形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③把原来的图形看成一个长方形里去掉一个梯形

④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加深记忆。

(4)列式计算

强调:列式时要正确选择相应的数据,结果一定要

写上单位名称。

(5)出示两块花圃,让学生算出面积各是多少?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展示各种不同的割、补方法。
二、量一量,算一算
(1)分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并准备好必要
的工具。
(2)选择一块合适的草坪或花圃,估计面积大约
是多少。


(3)实际测量,计算。
(4)组织交流,评比。
三、画一画,算一算
(1)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设计花圃的形状。
(2)在方格纸上画出花圃的形状。
(3)计算花圃的面积。
(4)组织交流、评比。










校园的绿化面积


分割、平移
复杂的图形面积 简单的图形面积

方法不一















完成家庭作业第10页。









第三单元 认识小数

1.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
数,知道小数的单位名称及顺序。
(2) 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进行小数的化简。
(3) 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会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
作单位的小数。
单元目标 2.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小数概念的抽象和小数性质的探索过程,积累数
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
括一级合情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
程,体会小数的作用。
单元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
单元难点
1. 理解小数的意义。
2. 会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第一课时:小数意义与读写。
第二课时: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
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和应用。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第五课时: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第六课时:求小数的近似数。
第七课时:整理与复习。
第八课时:整理与复习。
单元课时
分配



课题
认识小数
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 上认识小数,
知道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
互化。
2.培养学生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目 标

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会
读、写小数。





难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
1角=( )元 1分米=( ) 2角=( )元
1厘米=( )米 1分=( )元 1毫米=( )米
二、新授
1.出示例1: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下面物
教 品的价钱。 橡皮的单价0.3元是3角;信封的单价0.05
元是5分,练习簿的单价0.48元是4角8分或48分。
2.教学小数的读法: 你能读出下面的小数吗?鼓励
学 学生大胆尝试。 0.05 读作:零点零五, 0.48读作零点
四八 ,方法是什么?
3.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
过 想一想:0.3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05元是1元的
几分之几?0.48元呢?


提问:为什么?
思路: 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 br>分,1分就是1元的__;0.05元是5分,是5个__,
也就是1元的___。
根据上面的思路,让学生说明0.48元是1元的__。
观察板书: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到0.05和
0.48都是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4.“试一试”


(1) 理解:1厘米是( )米,( )米可以写成
0.01米。 指名理解1厘米为什么是0.01 米。 重复回
答,弄清为止。
(2)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4厘米与9厘
米。
(3)观察板书: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 这
三个小数呢? 我们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两位
小数又表示什么呢?
三、延伸
1.出示例2: 把什么看作“1”? 看着图形将( )
和( )写成小数。
提问:0.1表示什么?0.01又表示什么?
2.试一试: 在下面每个正方形中涂上颜色,分别表
示分数和小数 ,并把它们写成小数,填在括号里。
3.思考: 观察前面出现的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你有
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结论: 分母是10、1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
示。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
几……
4.想一想: 写成小数是多少? 你能写一写、读一
读吗?
四、练习 :练一练第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五、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练习五第2、3、4题。
认识小数





1分=0.01元 4角8分=0.48元
1厘米=0.01米 7毫米=0.007米












课题
认识小数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
记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知识过程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计数单位及之间关
根据具体情况

系。
进行个性化修改

计数单位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啊?这节课
我们来研究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关系,好吗?
板书课题:小数各部分名称及关系
二、新授
提问:小数分为哪几部分? 整数部分从右边起第一
位是什么位?第二位……? 记数单位是什么?
出示例3:你能举例说说1和0.1的关系吗?

1.引导学生把1和0.1都看成相同单位的数量。 如:


1米和0.1米,0.1米是1分米,1米=10分米,也就是1

米是10个0.1米,或者说10个0.1米是1米。 1元和

0.1元、1分米和0.1分米等。 可不可以用画图的方法

探索1和0.1的关系?

2.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探索0.1和0.01有什么关系?

0.01和0.001呢?

3.小结: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都是10。

整数部 分的1和小数部分的0.1之间的进率也是10,同
整数一样,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
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小数的数位。
4.教学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和记数单位,整理出数
位顺序表。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
分之一(0.1);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
是百分之一(0.01); 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
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


位间的进率都是10。
5.提问: (1)小数部分有一个数位,叫几位小数?
(2)小数部分有4个数位,叫几位小数?
小结: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叫做几位小数。
提问:(1)0.7表示什么?0.26呢?
(2)0.008表示什么? 反复口答练习。
6.结论:一位小数的小数点右边有一位,这一位是
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十分之一,十分位
的记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两位 小数的小数点右边
有两位,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是几表示
几个百分之一,百分位 的记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0.01)……
7.把书上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填完后,交流。
提问:(1)顺序表里整数部分的数位从各位起往什
么方向排列,小数部分呢?(2)1里面 有几个0.1,10
个0.1是多少?
三、练习
练习五第8——10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练习五第5——7题。
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课题
认识小数
1.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
性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根据具体情况
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
进行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目 标
重 发现并理解小数的性质,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
点 概括 。






教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准备题:(1)1元 =( )角=( )分
(2) 在下面( )里填适当的小数。
3角 =( )元 30分=( )元 100毫米=( )米
(3)0.4里面有( )个0.1 0.40里面有( )个
0.01










2. 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二、新授
1.课件出示例5:
2.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为什么?
A、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B、画图理解。
C、从小数的意义解释。0.3是3个0.1,也就是30
个0.0 1,0.30也是30个0.01,所以0.3=0.30。 这两
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提问:小数部分
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
“0”,把小数化简。
3.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
0.10米和0.1米的大小。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 小数的
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三、延伸
尝试例6
出示例题及题图,学生看图领会题意。
提问:你能用小数的性质来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
么?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1.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
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
位小数。 0.4=( ) 3.16=( ) 10=( )
交流:(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2)
为什么给三个数添 上的“0”的个数不同?(3)“10”
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四、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学生自主比较,得到结果,
并运用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阐明。
2.练习六的1—2题。
第1、2两题巩固并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出去
掉或添上“0”必须是小数末尾的0。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作练习六第3_5题。




板小数的性质
书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根据小数的性
设质,通常可 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课题
认识小数
1.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
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目 标





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演示动画“小数大小的比较”。
提问:三角尺和练习簿,那个贵一些?你是怎么想
的?
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
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
3.比较下面整数的大小:
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

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二、新授

1.提问: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下面两组


小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9.7元 和5.9元 (2)6.79 米和6.85米

2.提问:这两组小数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的?

(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

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

这个数就大。)
3.比较下面各小数的大小,你又有什么发现? (出
示例7) 0.6元和0.48元
4.归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先看整数部分,整
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 分位上的数大
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
数,以此类推。
5.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
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延伸
1.完成“试一试”的练习,在小组里说说比较小数
大小的方法。
2.两个同 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
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四位。
四、练习
1.36页练一练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集体交流。
2.把下面的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0.8 0.807 0.078 0.87 0.78 0.087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3.判断:
(1)6.809>6.799( )
(2)5.1>5.1002( )
(3)38.748<38.75( )
(4)0.009>0.010( )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六7——9题。
比较小数的大小

0.6>0.48 7.96<8.32 0.13>0.19

比较小数 大小的方法: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

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 就

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
类推。















课题

小数的改写


教 学
目 标
1.掌握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
位的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
2.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过程。
根据具体情

进行个性化
修改
掌握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的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




难 能正确进行改写。





一、复习导入:
1.口答:3840000=( )万 34900000000=( )亿
说说是怎样把这些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的。
2.导入: 在日常生活 中,为了方便,我们常常用“万”
或“亿”作单位的数来表示一些大数目。今天,我们要继续
研 究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来表示一些大数目。板书
教 课题: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二、探究新知
探究例8
学 1. 读题后出示要求:把3844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
的数是多少? 让学生思考后先说一说,也可以把遇到的困
难说一说。如有困难,师可启发:(1)读读这个数。想想:
过 384400接近多少万?如果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
的数,得到的结果是整数还是小数?
(2)如果学生认为是38万,可追问:这个结果是准确数
程 还是近似数? 从而明确:按要求改写的结果应该是一个小
数。
(3)再问: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应该是
多少?
(4)得出结论后,强调:小数后面应添写“万”字。
2.比较改写前后的两个数,思考讨论:
(1)改写后得到的小数的小数点是在原来整数哪一位的
右边?
多媒体课件


(2)今后在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时,还
可以怎样做?
3. 尝试例7(2)
出示要求:把1496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多少?
3.让学生独立尝试,说说怎样想的。
(2)归纳方法, 问: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4.“试一试”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集体
交流。 明确:改写后的数比“1”小时,整数部分写“0”。
5.P40练一练1和2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 体校对,说说
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强调: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
写时要用“0”补足。
6.归纳把一个数改写成用用“万”或“亿”作单位的
数的方法: 问: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的数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明确:
(1)改写时可以直接在原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
点,同时要在改写的小数后面添上“万 ”或“亿”字。
4.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三、巩固反思: 练习七1—3 题
1.学生根据每道题的具体要求分别进行改写练习。
2.引导学生将改写前后的数进行比较,说说自己的体
会。
四、看书质疑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七第4----6题。
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84400=38.44万
149600000=1.496亿



课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1.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
数的 近似数,会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数
教 学
量。
目 标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
应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重 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
根据具体情况
点 的近似数,会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数量。
进行个性化修改


会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数量。






小黑板


一、复习导入:
1.用“四舍五入法”求下列各数的近似
数。 7936(精确到百位) 16493(精确到个位)
学生回答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2.导入:我们已经回用“四舍 五入”法求整数的近
似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板书课题)
教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9。
(1)讨论第一个问题 依次说说:精确到十分位
学 要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小数的哪一位?怎样确定近似
数? 明确:
①精确到十分位就是要保留一位小数,只要看百分
过 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9”大于5,所以向十分位进1。
②得到的1.5是近似数,所以要用连接。
(2)讨论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回答后说说是怎么想
程 的,再次强调得数用“≈”连接。
(3)思考讨论: 比较 近似数1.5和1.50,哪一个
更精确一些?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
么 ?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中取近似数的过程说说体会。 明
确: 1.5是精确到十分位的结果,而1.5 0是精确到百分
位的结果。所以1.50要比1.5更精确一些,正因为如此,
所以近似数1. 50末尾的“0”是不能去掉的。


2.“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
怎么想的。
3.归纳方法: 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怎样求
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些什么?明确: (1)先要弄
清楚保留几位小数;(2)根据要求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
(3)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强调:要正确
使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 独立完成。 强调:把2.962精确到
十分位时,不能丢掉结果末尾的“0”。
2.练一练2。
(1)指导学生审题。明确题目的两个要求。先改写
再求近似数。
(2)学生在书上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交流,分别说说改写的方法和求似数的方
法。 想想:为什么前面用“=”,后面用“≈”。
(4)把改写后的小数和求出的近似数分别放入原来< br>的语言环境中读一读,比一比,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
用“万”作单位的小数及其近似数的应用 价值。
3.练习七4。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注意把9.9674
分别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结果,根据情况适当加以
指导。
4.练习七6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左边一组后交流,说
说怎样比的,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独立完成右边一组。集体交流。
5.练习七7。
(1)提醒学生看清要求,独立完成前两项。指名板
演。
(2)集体交流,注意格式和单位。
6.练习七8 提醒学生看清要求。指导完成总产量的
改写,并保留一位小数。注意格式。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对大家说
些什么?






练习七5、7、8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1.496亿千米≈1.5亿千米(精确到十分位)
1.496亿千米≈1.50亿千米(精确到百分位)

































课题
整理与练习(一)

通过回顾和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
教 学 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 数
目 标 学思考和实践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热爱
数学的情感。












整理和概括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小数知识的实际运用。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小黑板
一、回顾与整理.
1.师;这一单元,我们认 识了小数,你能说说通过
本单元的学习,你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了吗?
在小组中说说,自已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教师指导学生回顾。
2.出示三个讨论题,组织学生讨论。










(1)举例说说小数和分数的联系。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3)小数和整数有什么相同点?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归纳。
二、练习与应用
1.指导完成第1题。
学生在书上完成,说说是怎样想的?
问:右边的小数和左边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2.指导完成第2题。
提问:每一大格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大格是0.1,每一小格呢?
第二个□在几和几之间呢?应该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回报答案。
完成后让学生读一读。
3.指导完成第3题。
提问:鸡蛋的重量在几和几之间?是几千克?
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在多少度和多少度之间?是多少
度?


学生在书上完成填写。
4.指导完成第4题。
读一读,问:每个小数中的“5”分别表示多少呢?
它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这说明什么?
5.指导完成第5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并交流。
三、课堂总结:






板整理与练习(一)
书整理要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设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学比较、把较大的 数改写成用“万”
计 或“亿”作单位的数























课题
整理与练习(二)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大小的比
较方法及小数的改写,对所学知识加以梳理。
教 学
2、在探索和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目 标
的能力和反思自已的学习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态
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 通过调查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理解学生的意义和重
点 要性。










校外社会调查是否落实到实处。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皮尺或卷尺、课前调查内容
一、练习与应用
1.先说说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再完成第6题。
完成后选择10.49○9.52 8.16○8.160
0.09○0.8说说比较的方法。
2.指导完成第7题。
师问:怎样找出最小数?怎样排列比较快?
指出:要看清是从小到大而不是从大到小。

0.056﹤0.065﹤0.506﹤0.56﹤0.6

3.指导完成第8题。

先读一读题中的数,在改写。

师问:怎样改写用“亿“作单位?如要改写用“万”

作单位呢?

用“亿”作单位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要看哪一位?

二、探索与实践。

1.指导完成第9题。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问:用什么工具?怎样测量自己身高的?结果是多
少厘米?用“米”作单位是多少?
立定跳远跳了几次?最高成绩是多少?怎样测量
的?
2.指导完成第10题。
学生汇报
师:生活中你还了解到那些地方常常用到小数,说给


大家听听。
3.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11—13题的资料。
交流汇报,教师指导。
地球赤道的长度是40000千米。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有118140万人;少数
人口有11360万人。
三、评价与反思。
1.读一读评价指标,说一说含义。
2.学生自我评价,教师适当鼓励。










整理与练习(二)
赤道长度:40000千米=4万千米
汉族人数:118140万人=11.814亿人
少数民族人数:11360万人=1.136亿人





















第四单元 单元课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
课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 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教 学
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目 标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
识和能力。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提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铅笔盒、美
工刀、………;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
付多少元。
先列出算式。
二、新授
1.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
同学的竖式。
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
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
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2.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3.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多多少?
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并列出竖式。
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
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
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4.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5.归纳小结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
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1)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2)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
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在书上完成,集体口答。
4.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
独立完成,教师指导。
5.完成练习八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1)(2)(3)题,教师讲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
自己学得怎么样?




练习八第2、3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
4.75+3.4=8.15(元) 4.75-3.4=1.35(元)
4.75 4.75
+ 3.4 - 3.4
———— ————
8.15 1.35
小数点对齐,按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课题
小数的退位减法

单元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结 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能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3)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 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
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 解决问题
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
与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产生对数学的
积极情感。

单元重点
1. 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单元难点
1.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
算和口算。
2. 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单元课时
分配
第一课时: 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二课时: 小数的退位减法
第三课时: 小数加、减法(练习课)
第四课时: 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第五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第六课时: 整理与练习(一)
第七课时: 整理与练习(二)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
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 加减法的关系,能
教 学
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目 标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
的意识和能力。

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



用“0”补充数位






多媒体课件


一、 回忆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 0.65-0.25 6+0.34 1.6-0.4
4.5+0.5 0.82-0.42 0.83-0.5 9.2-6
2+2.8 3.4-3.1 17.6+3.9 3.6+2.4
0.45+2.85 0.73-0.23 14+3.9
二、新课教学:
1.例2教学
出示情境图

问:有哪些文具?每一种各是什么价格?

要求一本笔记本比一支水彩笔贵多少元?你会算吗?
(1)学生尝试练习,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3.4-2.65=0.75(元)

3.4

- 2.65

————

0.75

(2)观察竖式、讨论。
这个竖式的被减数的百分位可以看作几?为什么?

(3)全班交流。

(4)归纳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当被减
数的小数部分不够时,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在末尾添上
“0”来补充数位,再进行计算。
2.教学“试一试”
谈话: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用竖式计算8-2.65
的结果吗?
组织学生讨论并汇报:
(1)被减数是整数,减数是小数,小数部分该怎样减?
(2)为什么可以把8看作8.00?


(3)巩固计算方法。
要求学生独自计算问题中的其余两个算式:
8-4.75=
8-3.4=
(4)总结和归纳整数退位减法与小数退位减法的异同
点:
相同点:数位对齐、退一当十。
不同点:小数退位减法中被减数的数位不够时,可以
添“0”来占位。还应注意点上小数点。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分组练习,教师讲评。
3.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2题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
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
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三、基本练习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你能
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练习八的第5题。
师问:加法可以怎样验算,减法呢?
3.练习八的第6题。
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独
立完成,说说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八第5、6题

小数的退位减法
一本笔记本比一支水彩笔贵多少元?

3.4-2.65=0.75(元)

3.4

- 2.65
————

0.75
答:一本笔记本比一支水彩笔贵0.75元。












课题
小数加、减法(练习课)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熟练、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 学 根据具体情况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
目 标
问题的能力。
进行个性化修改


熟练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一、口算练习。

完成练习八第7题,集体口答核对。
二、计算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第8题。
独立完成后讲评。
2.补充练习,算一算,比一比。
(1)582+437 5.82+4.37 58.2+4.37
(2)4620-437 462-4.37 4.62-4.37
师问:在计算重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三、应用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八第9题。
师: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中说说书
上的三个问题。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看出这一天病人体温哪段时间上升与下
降最快?说明什么?
2.指导完成练习八第10题。
先说说每种生活用品得单价。再独立解答(1)、
(2)两个问题。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呢?
3.完成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进步?












作业设

练习九第7、8、10题
板书设


教学反









课题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
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 适用,能正确运
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教 学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
目 标
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 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
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
感。

经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运算的过程。







灵活正确地运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用卡片出示练习九的第1题,指名口答。
2.出示例3中的四种文具。
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
种?你会计算出所需要的钱数吗?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
元?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
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
并指名板演。
3.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
共用的钱数,请同学们比较这些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
更简便些? 进一步追问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你这样算
的依据是什么?
4.小结: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 br>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
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这里的字母 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
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
整数,也包括小数。
三、 巩固练习:
1.完成 “练一练”的第1、2两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
2.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学生练习
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
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完成练习九的3~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4、5题的思考过程,
说出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怎样
评价?


练习八第2、3题


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8.9+3.6+6.4+1.1

=(8.9+1.1)+(3.6+6.4)—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0+10

=20(元)

答:小华一共用了20元。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小数同样适用












课题
用计算器计算

1 .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
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
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
育。
教 学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
目 标
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
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
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会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在计算器上按小数时,容易漏掉小数点。



计算器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家润多吧?它每天都有很多顾
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
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
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
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
器吗?
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
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 br>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
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用计算器计算
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
用计算器来算 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
3.教学例4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


来。
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同桌交流按
键的方法。
你会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吗?核对结果。同桌之间说说
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4.完成“试一试”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
果用起来?试着求出结果。
用计算 器计算方便了我们的计算,当然也方便我们检
验了,你会检验吗?怎样判断你的计算是正确的呢?
5.巩固练习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
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 。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算的最快,
请准备好。
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
对正确率较高的同学给予鼓励。
6.完成练习九的第6、8题
先示范计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使学生
明确 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其
余各栏的余额。
合计支出数怎样算,合计结余数呢?最终余额是多
少?与刚才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我们已经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那么计算器还
有没有其 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在计算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学生
小组讨论发现计算的规律,再集体交流。
2.自主探索:
指导完成练习九第9题
我们来一次比赛,分两组: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
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
么体会?你觉得今天的 学习对你有用吗,能不能说说?


练习九第6、7题。



板用计算器计算
书 像0.80、0.56、0.478· ·····这样的小数在计算器
设上可以直接按“.”,整数部分的“0”和末尾的“0”可
计 以不按。




































课题
整理与练习(一)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br>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
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
联系。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小黑板
一、回顾与整理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

用吗?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

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

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

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
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 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
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
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
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


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
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






板整理与练习(一)
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
设位对齐。
计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课题
整理与练习(二)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 和了
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
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 体会本单元所
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2.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 积极关注家庭收入
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
神。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 学
目 标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

课前实际调查
一、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再让学
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
学生理解题意;
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教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
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 “水位变化”栏
学 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
过 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7、8题
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
包含哪几个部分。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
少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
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
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 哪项费用最
少?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9题
统计一下自己家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
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二、评价与反思
1.围绕书上的三个方面的 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
举例说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中学得好的地方和学得不理
想的地方,然 后在小组内向组长汇报,自己给自己评几颗
星。
2.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 支出情
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
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 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
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三、总结与教育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
器算出合计数。 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
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单元课题 找规律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 单周期现象
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
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 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
单元目标
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
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 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
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
单元重点
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单元难点
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用除法解决这一问题的优越性。

单元课时
分配
共2课时


课题
找规律(一)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
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
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 学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目 标 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
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比比谁的记性好!
比赛:有两组电话号码,请女生记第一组,男生记第
二组。
出示:第一组:,第二组:。
提问:为什么女同学容易记住?

导入:找到了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探究简单的周期规律

1.(出示教材例1场景图)师: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

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

2.师:那这些物体是随意摆放的吗?(不是)对,

这些物体都是按照一定顺序、一定规律摆放的。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物体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小组

说说)

3.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说,然后概括)

盆花:每2盆为一组,每组依次是兰花、红花。
彩灯:每2盏彩灯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紫、绿。
彩旗:每4面彩旗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红、黄、
黄。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掌握用除法计算后所得到的余数找到答案的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课件


排列的规律。
1.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 示盆花小图)初步提
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
从左起第9盆花 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0盆花是什
么颜色的?(红色)
2.再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
的花?
[生先猜一猜]这仅仅是我 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
吗?还得验证?还得有理由?能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
写在纸上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
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
小组里交流。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
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回答,教师
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
图 例举 计算]
(1)画图的策略:○●○●○●○●○●○●○●
○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采用
其他图形的、字母、文字都行)
( 2)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
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
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
(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学生说,师板书: 15÷2=7(组)……1(盆)答:
第15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2是从哪里来的?7什
么意思?1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点
击演示
○● ○● ○● ○● ○● ○●

师述:像这样,每2盆花看作一组,把15÷2=7,那
就有这样的7组。


余下的1盆是第几组的第几盆?为什么?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四、独立尝试,在体验中优化解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
让学生尝试解答。
(1)学生汇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其自
主说。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 法质疑思考:为什么除
以3?(每3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17÷3=5(组)……2
(盏), 余2是什么意思?第17盏彩灯是第几组的第几
盏?
如果余数是1,那该是什么颜色的?
18÷3=6(组)得数没有余数,该怎样得到答案?第
18个彩灯是第几组的第几盏灯? 应是什么颜色的?
(3)重点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画图:适用于小数字。
奇偶性:适用于2个为一组的。
计算:具有普遍性。
(可争论)如果 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
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
会计算确实是相对简便的方法。
2.出示彩旗,请一人模仿前面问题的提问方式,向全
班提问,全班同学一起来思考解答。
五、巩固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师:大家学得很好,老师很高兴,露出了灿烂的笑
脸。
课件出示笑脸
从左边起第20个笑脸是什么颜色?第43个呢?
2.先说说以几个为一组,再算一算第32个是什么。
△○□△○□……
△△△□□△△△□□……
ABCCABCCABCC……
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
八、小结、欣赏、感受规律之美
1.师述:我们今天找 到了许多规律,也用规律解决
了许多问题。其实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的有规律的现
象……
欣赏大自然的规律(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


春夏秋冬…)
欣赏生活中规律。(红绿灯、霓虹灯、花布地砖、等)
2.同学们学得不错,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能说说有
什么收获?你会用哪些方法解决今天的规律问题?(你觉
得哪种最简便?)






找规律
画图的策略:○●○●○●○●○●○●○●○

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 是蓝花,

第2、4、6……盆都是红花。

计算的策略:


15÷2=7(组)……1(盆)
答:第15盆是蓝花






















课题
找规律(二)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
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 学
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目 标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 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
趣和自信心
根据具体情况

用计算的方法,算出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
进行个性化修改

个。
计算结果有余数时,如何确定某类物体或图形


的个数。








课件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1.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自主交流观察所得。
“每3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2.学生交流结果。
教 8只兔刚好排成“这样的6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学生讨论,交流结果。
学 共有6组,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所以灰兔一共有6个1只,1×6=6(只)
白兔一共有6个2只,2×6=12(只)。
过 二、试一试
1.出示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
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程 小组内讨论你是怎样想的。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
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
只灰兔,1只白兔。
2.小结方法:20÷3=6(组)……2(只) 余下


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灰兔:1×6+1=7(只)
白兔:2×6+1=13(只)
所以20只兔里有13只白兔,7只灰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每4枚棋子一组,每组有3枚黑子,1枚白子。)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6÷4=6(组)……2(枚) 余下的2枚为2枚黑
子。
黑子:3×6+2=20(枚)
白子:1×6=6(枚)
第2题: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
(每2块一组,每组有1块正方形瓷砖和1块长方形
瓷砖。)
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
砖?
35÷2=17(组)……1(块) 余下的1块为正
方形瓷砖。
正方形:1×17+1=18(块)
长方形:1×17=17(块)
四、综合练习:
1.练习十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思路。
2.练习十第3题:
师问:几天看做一组?四月有几组?还余几天?
每组中上几天课?余下的2天是那两天?
30÷7=4(组)……2(天)
2×4+2=10(天) 休息
5×4=20(天) 上课
3.练习十第4题
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方法。




家庭作业






找规律(二)
把3只兔子看做一组,18
÷
6=3(组)
灰兔:6×1=6(只)
白兔:6×2=12(只)

































第六单元
单元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单元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 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并掌
握用列举法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正确运用列举法解决问题 ,
体验事件发生有多种可能性。
2.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过程,能结合经验对具
体情境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进行有条理的思
考,探 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 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主动参与思想和质疑精神。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 题可以借助
数学方法来解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
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结 论的确定性。

单元重点
能正确运用列举法得到解决问题的全部答案。

单元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按一定的顺序
一一列举。

单元课时
分配
第一课时: 认识列举法
第二课时: 学会列举
第三课时: 学会不同的列举


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
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
教 学
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
目 标
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
决问题的信心。


会用列举策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有条理、有顺序地列举,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













多媒体课件、飞镖2支,镖盘一个及小棒、表格等。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曾经两次学到过解决问
题的策略,还记得“策略”是什 么意思吗?(指名答:方
法)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策略吗?(画图,
列表)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
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师:看看今天都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
屏幕出示例题及其场景图,自主读题。
师: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做什么事
情?(指名回答)
师: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
少?
师:你们觉得王大叔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拿出你
们手上
的小棒,每根小棒代替一根1米长的栅栏,动手来围围看。
(同桌合作摆小棒,教师巡视) < br>指名说说他们围成了几种不同的长方形。估计学生可
能有的结果:1种,2种,3种……(记录学 生汇报的结
果)
师:究竟王大叔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了?老师现在也


不知道,不过通过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一共有多少
种不同的围法了。
师:如何能一个不落的将所有的围法都找出来了?你
们觉得可以从几开始考虑?(指名回答)
生:可以从宽是1米开始考虑,先用18÷2=9,然后
把9分下来,长8宽1;长7宽2(板 书学生说的内容)
师:你们觉得接下来会是多少?(学生齐答:长6
宽3,长5宽4) (可能有学生会继续说长4宽5,让学生自己去想要不
要长4宽5,让学生明白一般情况长都大于宽 ,长4宽5
实际上就是长5宽4。)
拿出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3)
师: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的列举到表上去?
动手做做看。(板书:一一列举)
集体订正列表,各拿一份按顺序列举的和没有按顺序
列举的表在实物展示台上让学生去比较, 使他们明确列举
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现在知道了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齐答)
指出:刚才我们帮王大叔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
是将结果一个一个的列举出来,并且是按照 一定的顺序来
列举的,所以我们把这个策略叫做:有序的一一列举。(板
书)
师:如果你是王大叔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围法?
生:第4种(长5宽4)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4种围法围成的长方形羊圈最大,王大叔
就能养更多的羊子。
师:什么时 候面积最大?(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
近,面积就越大;长和宽差的越大,面积就越小)
2.合作交流,巩固新知。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
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比较解决问题的前后不同的思考方法,说说你有
什么想法和收获?
(2)如何做到有条理的列举?
(3)运用表格进行数据整理有什么好处?
(4)你还有什么疑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
弄清题意,分别计算出两路车发车的时间。
填写表格,找出答案。
2.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
认真读题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每次发出铃声的时间间
隔。


根据这个时间间隔,计算出以后发出铃声的时间,并
找出正确答案。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练习十一第1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




不重复、不遗漏
18 2=9(米)
长方形 8
的长米
长方形 1
的宽米
7
2
6
3
5
4









































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正确的列举
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 学
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目 标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4.通过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
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正确运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举策略。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策略,
谁来说 说是什么策略?运用这种策略时要注意些什么问
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数学
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屏幕出示例2及其场景图。
师:“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还可以
订阅3本)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订阅几本的情况,然后再
订阅几本的情况?
(从只订阅1本的情况考虑)
师: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是哪
几种?(3种)
如果订阅 2本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分别是
哪几种?(指名回答,3种,让学生明白这个地方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列举:《科学世界》《七彩文学》,《科学世
界》《数学乐园》,《七彩文学》《数学 乐园》)。
如果订阅3本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1种)










师:那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7种)
师: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表( 教材P64上的),用打
“√”表示订法,动手做一做,完成这个表格。
(教师巡视,对于困难的学生可作适当的指导)
指名到实物展示台来完成表格,集体订正。 < br>师:怎么从这张表中看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怎么看?(竖着看,一列就是一种订阅方法)
师:通过一一列举,不但能看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
法,而且还能看出每种订法分别订的什么书 。要得到全
部答案,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引
导他们说出:要有序,不重复 ,不遗漏)(板书)
小结:你认为这些答案正确完整吗?要得到完整的答
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三、组织活动,巩固新知。
1.完成第64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按要求列举出所有的可能。
展示学生列举的结果,教师讲评。
2.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让学生设计出表格,在表中画对号表示不同的信号,
说一说思考过程,看学生是不是有条理的思考。
3.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
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设计表格,列举不同的情况。
同桌互相核对。
三、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哪些进步?


练习九第5、6题

















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三)
1
.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
求的所有答案。
教 学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
目 标
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
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
实际能力。






根据具体情况
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进行个性化修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课件、小棒、表格。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景:
师:在假期里,你们跟大人一起旅游吗?旅途中,是
否遇到 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买车票、门票、吃饭、住宿
等)
2.提出问题:
师: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
以借助数学来解决。今天,我们就要借助说学知识来解
决旅馆住宿问题。
二、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例3
1.引导思考。
师:谁能说一说用什么策略来解决?
(用列举的方法、设计表格,再列出所有的可能情况)
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有条理的思考、要按照
一定的顺序列举)
2.学生讨论,老师板书。
师提示:想一想是否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列举? 讨论
后,汇报结果,师板书。
3.填表列举。
(1)出示书上表格,学生填表。
(2)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并完成第一张表格。
4.回答问题。


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4种)
板书:2人间1间,3人间7间;
2人间4间,3人间5间;
2人间 7间,3人间3间;
2人间10间;3人间1间;
三、强化练习,巩固知识。
1.完成第65页“练一练”
按题目要求自已完成,互相核对。
要求学生换一种想法:从只拿1张2元币想起,设计
表格,按顺序填写。
全班反馈。
2.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已填完表格,回答有什么发现?
3.完成练习十一第8题
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
4.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让学生按照题意用笔连一连
5.出示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练习十一第7、8题































课题
教学
目标








小数乘整数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
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在生活情景中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方法
积和小数点的位置
多煤体课件





根据具体情
况进行个性
化修改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情境图:苹果4元千克 香蕉2元千克 西瓜
0.8元千克
(2)提问:买2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一共要用多少钱?
(3)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钱?
(4)揭示课题:这个算式与我们原来学的乘法算式有什
么不同呢?
对啦,它是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①出示例1第(1)题: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
a.0.8×3=?自己想办法算一算
b.组织汇报,展示各种算法
c.指导学生用竖式计算。重点竖式的书写格式
d.一个因数是小数,积也是小数。(比较积与因数的小数
倍数)
e.把答案填写完整
②出示例1第(2)题: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
a.冬天西瓜每千克多少钱?买3千克西瓜多少钱,怎样列
式?
b.用加法彼样算?
c.你会用乘法竖式计算吗?试试看
③交流算法
④用计算器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⑤把答案填写完整
(2)教学教材第69页“试一试”
①出示式题:
4.76×1 2.8×5 103×0.25
②用计算器算出结果
③比较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④小组讨论:小数与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一题|



①指名说一说每道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②独立完成半式。(填在书上)
③提问:0.18×5的结果是多少?0.90的末尾的“0”
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2)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2题
①仔细观察每道题在148×23=3404的基础上有什么
变化
②指名说出稳中有降题的积是多少,各有几位小数
③说说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四、课堂总结
(1)通过学习,你能说说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有
什么不同吗?
(2)你认为怎样准确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小数乘整数
0.8×3=2.4(元) 2.35×3=7.05(元)
板0.8 2.3 5
书× 3 × 3
设 2.4 7.0 5
计 小数乘 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
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 数点

















课题
教学
目标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引 起小数大小
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口算一个数乘10、100、1000……
的积
(2)在控索规律的过程中,教养学生初步的观察、
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数位不够时,要用“0”来补足













根据具体情
况进行个性
化修改
学生以四人组为单位,准备计算器










一、情境导入

(1)小黑板出示复习题:
9×10= 23×10=
9×100= 23×100=
9×1000= 23×1000=
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能又快又准地算出这些题
(2)比较每组两个小数的大小
4.53

45.3 0.7

0.07
(3)揭示课题:小数点的位置变化与小数的大小有什么
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规律。(板书:小数点向右移动
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探索规律
①出示例2:5.04分别乘10、100、1000各是多少?
②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你发现
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③组织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④拓展:我们知道5.04分别乘10、100 、1000,得到的结
果就是分别把5.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那么
乘10 000、10000呢?
(2)验证规律
①谈话:5.04乘10、100、1000…… 具有这样的规律,那
么是不是所有的小数乘10、100、1000……都具有这样的规律
呢?
②以小组为单位,任意找几个小数,分别把它乘10、100、
10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 化情况与我们猜想的是否一样?
③交流汇报活动结果
(3)总结规律
通过计算,你认为我们刚才的猜想对不对?谁能用一句话
说说发现的规律?
(4)运用规律
①出示例3的表格



提问: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不理解的?(简介蛋
白质)

②出示问题: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克?
问: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我们做什么?
板书:0.351千克=( )克
③谁来说说用什么方法计算?
④完成教材第70页的“试一试”
0.03千克=( )克
0.081千克=( )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0页“练一练”第1题
①出示题目,学生自己填写
②讨论:3 6分别乘10、100、1000时,你是怎么想的?
这里能不能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解释?
(2)完成教材第70页“练一练”第2题
①板书:0.258×( )=258
②提问:从0.258变成258,小数点向哪边移动了几
位?
③一个小数乘几它的小数点才会向右移动三位?
(3)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掌握这个规律对我们以后的学
习有什么作用?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4、5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5.04×10=50.4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5.04×100=504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5.04×1000=5040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一个小数乘10、100、1000……
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课题
教学
目标









品种
苹果
香蕉
橘子



单价

小数除以整数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
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懂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方法
商的小数点的位置
多媒体课件





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
个性化修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景:下表是妈妈购买水果的数量和付出的钱
数量
千克
3
5
6
总价

9.6
12
5.7










①提问: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该怎样列式?(板书:9.6÷3)
(2)揭示课题:这道算式是什么数除以什么数?(板书
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算法
①9.6÷3该怎样计算呢?你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想办法计算吗?
②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算法
③教学用竖式计算
a.9.6÷3=?你会列竖式计算吗?
b.学生试算,老师巡视。选择典型情况让学生板演
看了黑板上同学做的,你有什么想说的?
你有什么疑问?
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 想法(引发争议,重点突出商的
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④指导教材第72页
⑤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知道本题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a.用乘法验算
b.用计算器验算。
(2)巩固算法
①完成例4第(2)、(3)题
自己列竖式计算
a.每千克香蕉多少元?
b.每千克橘子多少元?
②交流:做了这几道小数除法的计算你有什么体会?你明
白了什么?



(3)小结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稳中有降题
0.2÷5 3÷15 12.02÷4
做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2)有错就改。(教材第73页“练一练”)
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改。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3题
小数除以整数
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每千克香蕉多少元? 每千克橘子多少
元?
9.6÷3=3.2(元) 12÷5=2.4(元) 5.7÷6=0.95
(元)

3.2 2.4 0.9 5

39.6 51 2 65.7

9 1 0 5 4

6 2 0 3 0
6 2 0 3 0
0 0 0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课题
教学
目标








小数除以整数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
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解 答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
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方法
计算结果中不数点的位置
课件、小黑板、口算卡片等





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
个性化修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方法,谁能说一说在
计算中应注意些什么?
4.8÷2= 7.2÷9= 3.5÷5= 0.56
÷7=
4.8÷8= 7.2÷6=

0.35÷5=

0.56
÷4=
二、探究新知
(1)完成练习十三第11题
①先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说说有你什么发现?
② 引导学生说说当除数不变时,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能及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2)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
①出示题目,讲习题、理解题意
宁东乡三个村住楼房户数统计表
户 数 界牌村 花园村 新民村
前年户 36 25 30
去年户 90 70 66
②学生自主列式计算,同桌交流
③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④提问:做这道题时要注意哪几点?
(3)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①出示题目,读题后自主列式解答
②组织交流汇报,板书两种方法
a.153÷6÷15
b.153÷15÷6
③如果出现:153÷(6×15),应给予肯定,并请学生说说
想法
(4)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①出增题中统计表,读出表中的数据
五年级一班第一小组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姓名 李欢
叶佳
高芳 钱瑛 尹小洁

体重kg 30.5 29 25.5 33.5 28.5
②提问:a.如何求平均体重?平均体重应该在哪个范围里?
为什么?
b.你会求出她们的平均体重吗?


三、提高练习
(1)出增题目,读题、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甲、乙两数的和是16.5,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 动一位正好等于
乙数。你知道甲、乙两数各是多少吗?
(2)分析:甲数的小数点各右移动一 位正好等于乙数,说明
乙数是甲数10倍,那么,它们的和16.5就是乙数的11倍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新收获?
五、练习十三第9、10题。






完成十三第9、10题




小数除以整数(练习)
2.88÷9=0. 32 5.4÷45=0.12
0.32 0.12
32.88 45 5.4
2 7 4 5
18 2 90
18 2 60
0 0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课题
教学
目标








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 引起小数
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应用规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 中,经历观察、比较、、
归纳、难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
学结论的基本 方法,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数位不够时,要用“0”来补足。





根据具体情
况进行个性
化修改
课件、计算器等。










一、复习导入

(1)回算:
0.62×10= 83000÷10= 0.62×
100=
83000÷100= 0.62×1000= 83000÷
1000=
(2)回顾: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
小的变化规律,你能说说这个规律是什么吗?
(3)启发: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会怎样变
化呢?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
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猜测规律。
①出示例5:21.5除以10、100、1000的商各是多少?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a.比一比: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b.猜一猜:它们的结果应该是多少?有什么规律?
③提出猜想:用一句话说说你猜想的规律。
5.验证猜想。
①用计算器逐一计算出每题的商,并将它与被除数进行比
较。
②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题得数小数点的变
化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③小结:经过实际计算,我们发现这一组题目符合我们的
猜想。
④举例验证。
a.请每个同学任意再找一些小数,分别除以10、100、1000,
用计算器计算 ,看看是不是仍然有这样的规律。
b.小组合作,将所列举的版式放到一起观察,并互相说一
说自己举例难的情况。
c.提问:你们所举例子是不是都符合刚才的猜想?
总结规律: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规律?
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吗?



问:能说说你是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吗?

三、应用规律
(1)教学例6。
①课件祟例6,让学生说说从表格中知道了些什么。
长劲鹿 大猩猩 企鹅
体重
500 225 40
千克
②提问:长劲鹿的体重是多少吨?怎样解决这样的问
题?
③板书:500千克=( )吨
④组织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a.我用计算器计算:
500÷1000=0.5(吨)
……
(2)指导完成教材第75页的“试一试”。
讨论:为什么要把4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位数不
够怎么办?
(3)提问:今天学习的知识可以使哪些计算简便?
(4)小结:将低级单位的名数转化成高 级单位的名数,
只需根据进率将小数点左移动相应的倍数。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练一练”的第1题。
交流:0: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应该
怎样移?为什么?
五、完成教材第75页“练一练”的第2题。
提问:从54.2到5.42,小数点向哪边移动了几位,应
该除以几?
六、完成教材第75页“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经过大家的探索,发现了一个怎样
的规律?
(2)我们是怎样探索出这个规律的?
(3)应用这个规律可以方便地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4)你有哪些收获?六、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的第4~7题。


小数除以整数(练习)
每杯可装果汁多少升?
1.5÷6=




课 题
整理与练习(1)

1、通过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以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方法,加深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教 学
目 标
的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
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
根据具体情况
重进一步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
进行个性化修改
点 学生的计算能力。

积与商的变化规律。

小黑板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你了解了什么规律?学会了哪些计
算?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二、练习与应用
1.口算练习
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订正。
2.第2题
引导学生将后面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 一栏
进行比较,明确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或
除以几,那么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从 而初步体会积
的变化规律。
3.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师计时,并巡视指导,集体交流,
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4.第4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
再通过计算验证开始的判断是否正确。
5.第5题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改写方法,弄清是乘进率还
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 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











在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家庭作业







































课题
整理与练习(2)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计 算规
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
惯。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 学
目 标








知识的灵活运用。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教 小黑板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小数乘除法的应用练习。
大家有信心吗?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
式,再让学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应用题7、8。
教师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让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
路。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3.完成第9题。
指导学生看懂票据。
师:从票据中,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 br>由合计金额与面粉总价的差,推出色拉油的总价;
再由面粉和色拉油的总价分别推出面粉的单价和 色拉油
的数量。
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可以把表中的小数化简。
4.完成第10题。
结合生活实际,讲清“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
义,让学生明白事理,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家庭作业







































课题
整理与练习(3)
1.引导学生参与统计计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小数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感受其中蕴
含的规律。
3.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促
进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灵活运用知识。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索与实践活动。我们来比
比看哪个小组的学习最投入、最有效果。
二、实践与探索
1.学生分小组活动。
小组内选择4位同学,先记录下它们的身高 ,再计
算平均数。可以先用厘米为单位进行计算,再用米为单
位计算。相互验证每次的计算结果 。
2.完成12题
师出示题目。
学生计算图中每条边的实际长度时,要提醒学生 应
用移动小数点的方法直接算出得数,并把用“厘米”做
单位的数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 计算图书馆的实
际占地面积时,可提示学生使用算出的实际长度,还应
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列式 计算。
3.完成第13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学生尝试自己设计花边,量一量再计算。
三、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一段的练习,你觉 得你有哪些收获,哪些问
题是值得我们大家注意的?还有哪些问题?小组交流。





















家庭作业






























第八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1、实情境中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理解它
们的意义,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 系,及与平方米的换
算关系
2、顷和平方千米计量较大面积
单元目标
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及与平
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准确地运用。
单元重点
掌握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并准确地运用
单元难点
公顷 1课时
平方千米 1课时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公顷的认识

1.使学生知 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
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 方
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 学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
目 标 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认识公顷的含义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课 件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




ha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谈话: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都是根据边长一定的正方形面积

来确定的。例如: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

1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
先让我们来算一算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
米。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1公顷的面积有
多大?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请你看一看,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计算机键盘上的小按键,面积大约1( )
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 )
我校计算机教室的面积大约96( )
太湖水面积大约( )
2.出示课件:例题1的四个画面。
3.测量和计 算土地的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字母符号是:


谈话:让我们来算算看,我们学校的操 场面积大约有多少公
顷?

操场一边长大约50米,相邻的一边长大约38米。计算:
50×38=1900平方米
10000÷1900≈5(公顷)(用计算器计算)
大约我们学校这样的操场5个才能有1公顷。想像一下看,
有多大啊?
出示课件:让 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
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每边7个学生大约10米 长)
推想一下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10000÷100=100(个)
让学生讨论后,进行说明。
3.进行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
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倾?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
交流。
简要小结:把以平 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
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 小数
点向左移动四位。
4.巩固练习
(1)做第8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有1公
顷。
(2)做“练一练”第2题。
教师对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进行步测后,师生共同计算出面积。< br>再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
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太湖水面积用“公顷”做单位大约是多少?
2250000000平方米=225000公顷
225000公顷比2250000000平方米方便的多了。
练习十四第1、2、3、4题。

悉尼大学研究生-教师成长故事


求职信封面-尊师手抄报


车辆工程专业排名-潍坊人事考试


方言笑话-财产综合险


跳绳技巧-作风纪律整顿心得体会


竹子的精神-大学生活动策划书


心灵的声音-工程验收报告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九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