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知识讲解
现代散文诗歌-事故反思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学习目标
1.了解诗、词、元曲的相关知识;
2.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
3.掌握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原则。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律诗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
词
词是
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
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
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
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
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根据字数多少分
为:小令、中调、长调。
元曲
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最基本的特点
是有剧情,能演
出;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
曲)。
字词汇总
将(qiāng)进酒 钟鼓馔(zhuàn)玉
恣(zì)欢谑(xuè) 霁(jì)寒宵
慰藉(jiè)
箜(kōng)篌(hóu) 女娲(wā) 罗衾(qīn)
燎(liào)沉香 繁文缛(rù)节 车毂(gǔ)
殪(yì)
霾(mái) 玉枹(fú) 旌旆(pèi)
飐(zhǎn)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将进酒》
作者通过他劝
友豪饮放歌和纵论现实与人生的描写,抒发了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
信念,表现了鄙弃世俗、蔑视
权贵和怀才不遇的傲岸精神,同时也有人生如梦、及时行乐、
饮酒消愁的消极思想。
《阁夜》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
江上洪波
,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
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
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李凭箜篌引》
通过描绘李凭箜篌所创造的离奇幽怪的艺术境界,赞美李凭的高超技巧,也曲
折地流露
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虞美人》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利、荣
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
国山河的留恋和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苏幕遮》
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思
念朋友的情怀。作者面对象征江南陂塘风景的
荷花时,很自然地会勾起乡思。
第 1 页
《国殇》
这首诗是祭祀为保卫国土而战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
的英雄气概和壮烈
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燕歌行》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
恤兵
士的将军。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这首诗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
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
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
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
念。
《菩萨蛮》
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高祖还乡》
全篇叙述高祖还乡这件事,用简洁的笔调,勾画了社长、王乡老、赵忙郎、刘邦
等几个
人物,刻画出一个性格豪爽、奔放、粗犷、朴素、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同时揭露了“帝王
之尊”的虚伪与可笑。
把握重点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 因声求气
1)阅读欣赏古典诗歌,要感受诗歌的节拍,根据声韵的特点,领悟诗歌的音律感和音
乐美。
五言诗的节拍一般为“二二一”或“二一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海内/
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
七言诗的节拍一般为“二二二一”“二二一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
际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阅读词曲,要因词牌、曲调而异。
词曲是由长短句组成的,缓急必须很好地配合。对于“分阙处”“一字领”等特殊位置的句
子,必须注意
停顿、重读。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此调句法大多为四字句,而以五字句或六字句<
br>为一层,基本节奏型是“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整齐之中有变化;另有
两个
三字句,须读出提示的语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
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
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
老矣,尚能饭否?
....
2. 吟咏诗韵
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
,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音乐
美和情韵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
古词,主要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虽然身处逆境,但词人旷达
思想使得这首词格调豪放。
这种豪放首先表现在对赤壁的景物描写上,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这里的感
第 2
页
情是奔放的,朗读时声音应该高昂、有激情。词的下阙主要表现周瑜的形象,体现周
瑜的青
春年少、春风得意,朗读时声音应该是欢快的。作者接着写了自己的情感,江山依旧、人事
全非、多情自扰、陡增白发,一丝伤感从中体现出来。这时朗读的音调要低缓,体现作者的
无奈哀伤之
情。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原则
第一.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自然景物一经
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
务。如下面这首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想
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
、波撼岳阳的壮观。
气势雄伟,形象鲜明生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
情。诗
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
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
洞庭湖之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
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
第二.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如下面这首诗: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
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
往往借萧瑟
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
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
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
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总的来说
,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
却近于传统的诗歌。
第三.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
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
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如下面这首诗: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第 3 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作者望岳,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
从朝至
暮,并由望岳想将来的登岳。
首联两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
之情,非常传
神;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颈
联两句,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
意
愿。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一)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
浙江)人。②消魂: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
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2.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3.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表现
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
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
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
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
者的心情比较平静,
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铺垫。
3.诗人的情感由孤回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回的时候,忽见岸边
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
四两句所描绘的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在客心孤迥之时,
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
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
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拓展阅读
铁马冰河空入梦
——陆游《书愤》析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年我年轻的时候,不知世事艰难。言外之意,现在知道
了事实艰难。这显然是一个直
接的表达:对世事不满。陆游深刻感觉到,早年的理想抱负实现起来是如此
步履维艰。
“中原”是被金兵占领的故土;“北望”,望着北宋沦丧的家国故土,有如山之气。
第 4 页
诗歌是凝炼的跳跃的语言表达,而且它追求含蓄,需要读者不断涵
咏、思考。这里“气”
指的是什么呢?两种可能:一是对金人占领自己国土的怒气,二是对收复故土的豪
气、勇气。
需要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理解。
“气如山”是比喻句,山
是喻体。山的特征是高大、稳定,坚不可摧。从喻体的特点上看,
我们不能说怒气稳定、坚不可摧;所以
,这里的气理解成收复故土的豪气、勇气,比较贴切。
“世事艰”,只要稍有常识都知道:陆游所谓的
“世事”,指的是对金人用兵,收复中原这
件事。但这件事受到层层阻碍,没有实现;所以陆游说“世事
艰”。正因为中原没有收复,所
以才只能北望中原,希望收复。这里的气,勾连前一句的表述,可以得出
结论:是收复中原
的勇气,一心报国杀敌的勇气。这勇气,如山般稳定,坚不可摧。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瓜洲渡和大散关是南宋对金兵作战,两次重大胜利的地点;
或者说,是战胜金兵的代名
词。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作者表现出了对金人用兵的极大热情、豪情和勇气。
这两句诗很奇妙,是典型的中国诗,靠意境的营造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意境的营造靠意
象的组合
。两句诗写了哪些意象?
“楼船”,一种船,一种高大的船,通过下句铁马就可以知道。作者用精良的
武器装备,
写出军容的整齐。有这样的装备,作为一个军人,自然会自信百倍、豪情万丈。
“
夜雪”,黑夜里的大雪。俗话说,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黑夜,给人紧张的感觉。
但这里的黑夜,不
是给人压抑感,反而因为雪的映照,显得有了些许光亮,肃杀万分,仿佛
随时都会成为一个绝佳的战场。
这样的夜晚,是一个渴望战斗的夜晚。
“铁马”,身批铁甲的战马。马,是冷兵器时代最重要、最具代
表性的武器,典型的、强
有力的攻击性装备。再加上马是铁马,那是多么雄壮,多么威武!一对对的铁马
排列在大散
关下,作为一名将士,心里是多么有底,多么渴望纵马奔驰,驰骋沙场!
“秋风”,战场上有了秋风,那不是悲秋的理由,而是令人神清气爽、胸胆开张的催化剂。
通
观前两联,可以看到,这是对过去的回顾,是陆游早年经历的事情的看法。可以得出
这样的结论:诗人对
收复中原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勇气,但是“世事艰”难,这种热情、豪气
与勇气受到压制,所以郁愤满怀。
这里的“愤”主要倾向于“郁”,强调一个“郁闷”之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这是一个强烈的对比。陆游是一个强烈自信的人。他自许为塞上长城、国家栋梁,认为
自己可以
投身疆场,报国杀敌,收复中原,南北统一。但是一个“空”字,让他的信心破灭了。
不仅如此,时光这
把杀人刀把诗人的双鬓染白了。从诗歌就能看出:诗人此时已经是身心俱
老了。用他的《诉哀情》中的话
便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颈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人对收复中原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勇
气,但是空有一身本
事,却不得施展,且年老力衰,所以诗人悲愤满怀。
这里的“愤”主要倾向于“悲”,强调年老体衰、年华不再的“悲哀”之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是陆游一生敬仰的伟人,他认为千载之间,无人与之
匹敌。陆游这是在用典,并
且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论。
诗歌中用典,实际的用途是用古人、故事
来说今天的人、今天的事。陆游感慨诸葛亮的
《出师表》,千载无人匹敌。这个千载,在陆游的脑子里最
集中的指向就是今天,就是南宋;
换句话说,陆游在含蓄地表示:南宋朝廷无人能写《出师表》,世间再
无诸葛亮。诸葛亮是
兴复汉室、收复中原主战派的代表,陆游是在感慨南宋政权没有像诸葛亮这样的主战
派。
下面通过分析《出师表》,来深入、细致了解陆游内心的想法。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 5 页
蜀国的
北方有曹魏,南宋的北边有金国,这个国际形势,就是危急存亡之秋。可是,南
宋人在想什么呢?“山外
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林升《题临安邸》) <
br>这在陆游看来,多么可惜啊!南宋的当权者们,把偏安享受当成生活的常态,对“此诚
危急存亡之
秋”的境况,没人认识到这一点。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是诸葛亮对皇
帝的谆谆告诫,南宋不同样是如此吗?杀害抗金英雄岳飞的秦桧不就是
这样的小人吗?可是赵构却视为心
腹,两人狼狈为奸。这在陆游看来,南宋政权能不“倾颓”
吗?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穷其后半生,六出祁山,讨伐
中原。为的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可是南宋的
当权者在干什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
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陆游《关山月》)这是屈膝求和,走投降路线,丝毫没
有北定中原的抱负和信心。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后出师表》)
诸葛亮明知
北伐希望渺茫,但是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是留
下的是激励后世为国效力、为
目标奋斗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
颈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人对收复中原有着极大的热
情和勇气,但世间已无诸葛
亮,无人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统帅三军、北定中原,所以诗人忠愤满怀。
这里的“愤”主要倾向于“忠”,强调无中流砥柱“为国尽忠”的“忠”愤。
有一些文章认为:陆游提及诸葛亮,其实是陆游拿诸葛亮自比。这是不对的。
首先与陆游的身份、心境不相吻合。
所谓“伯仲间”,是以兄弟排行打比方。老大、老二序次
纵有些微差别,但不会相差过大。
作此诗时,陆放翁六十二岁,正闲居在故乡山阴。当其年轻气盛、壮志
凌云之时,固然是有
可能以诸葛武侯自许的。但仕途坎坷近三十年,功业无成,归老林泉之际,还能强说
自己堪
与诸葛武侯“伯仲”,这不符合他当时的心境、身分和口气。
其次与《书愤》全诗的主题不合。
本篇题曰“书愤”,诗中何处见出诗人之“愤”?细细咀味
全篇,前四句是回忆自己青壮年
时期,对中原恢复之大业充满着豪气与勇气,虽有郁愤,但语气豪迈而雄
壮。五六句,自叹
流年易逝,壮志难酬,语调转为悲慨、悲愤。末二句如解作“以诸葛亮自比”,那么,
语气中
便成了自负,《书愤》的“愤”如何体现呢?题中的那个“愤”字便没有着落了。
题目
都是概括地反映诗歌内容,陆游的“愤”在最后两句表现最为强烈。他愤恨当朝得志
的辅政重臣,多数都
是碌碌苟安之辈,竟无一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力主北伐,为恢复中原的大
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br>本诗首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世事艰”三字即为末二句的“愤”词埋下了伏笔,就暗指最
后一
联的情形。“世事艰”就“艰”在朝中主和派当权,自己虽有作“塞上长城”的抗金报国之志,
却横遭压
抑,不得重用,终至蹉跎岁月,壮志成空。抚今追昔,他怎么能不“愤”呢?
陆游的这种愤怒,表现在对窃踞要津的主和派愤恨,常在诗中予以抨击。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更无人。” (《追感
往事》)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
涕感其事作绝句》)
这些诗句,皆与《书愤》末
二句异曲同工。所不同的是,这些诗句直接了当,明斥主和
派之“诸公”“公卿”,愤激之词一览无余,
淋漓痛快;而《书愤》的结尾却间接、曲折,通过
第 6 页
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来暗责主和派,愤激之情深藏在骨子里,令人咀嚼不尽。
全诗小结:
诗人对收复中原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勇气。
但是“世事艰”难,这种热情、豪气与勇气受到压制,所以郁愤满怀。
但是空有一身本事却不得施展,且年老力衰,所以诗人悲愤满怀。
但是世间已无诸葛亮,无人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统帅三军、北定中原。
所以诗人忠愤满怀。
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