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六册秋声赋(I)
有关清明节的资料-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六册秋声赋(I)
一、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
无穷。那么,秋天
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
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
写秋的。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
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
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
来读一读,
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
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
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
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
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
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
二、自由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
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
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三、研读课文1-2小节
先一起回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1-2
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
先一起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天的?
谁给我解释一下“如赴敌之兵”
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
比喻
本体是秋声,喻体是
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
如何来概括这一
段的主要内容。
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
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
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色 容 气 意
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秋之意是什么?神韵 由形到神的过程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
”我们
先来翻译一下
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什么样的特点?悲
下面把“摧败 ”翻译一下 注意“气”应该怎么理解----肃杀
古代
杀人犯处斩,大都放在秋季,称之为秋后处斩。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
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
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
再一起把第二段朗读一遍
小结:第一段写秋之声
,突出其悲的特点,第二段写秋之声,交代悲切的原因,后半部
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
那么第三段写的又是什么呢?
朗读下面听我把这一段翻译一遍
先看 写的是什么
--议人生 发表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
感叹为追逐一时的功名,而落得心力交瘁,华发早生。联系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从“百忧 --------星星”再齐读一遍
板书:
角 度 特 征
主观感受
淅沥萧飒 如风雨
骤
奔腾砰湃 如波涛
秋 声
凄切悲凉
夜惊
鏦鏦铮铮 如军队
夜行
惨淡
清明 栗冽 萧
秋 状 条 丰草色变 佳肃杀寂寥
树叶脱
对于自然之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
于西南而盛于
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
“孟秋之月,征不义,戮
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
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在接下来的内
容中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
刑官 兵象
秋 义 阴阳五行
肃杀寂寥
五声六律
六 研读课文第三小节
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
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
文章第三小节。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
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
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
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
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
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
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你认为哪一种
观点能够成立。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讨论
三分钟,然后告诉我你的观点和
理由。
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谈得都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不想听听我的看法呢?
我从这篇文
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
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
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
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投影: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
持范
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
又被宦官诬陷
,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
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
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
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
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
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
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文章
开头,作者简捷直
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
的开
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
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
这样由伏到
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
涌出,自然流泻。接下来
,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
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
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
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
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
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
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
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
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
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
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
把草木在夏天
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
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
用骈
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
解释“夷”,极力
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
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
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
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
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
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
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
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
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
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
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
叹j,。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
,
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
怀
,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
议论的对象,采
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
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
br>《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
阳修选择了
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
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
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
赋到了宋代
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
br>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
使赋的
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
征,又呈现出活泼流
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
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
地位。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六册秋声赋
知识运用
一、学海拾贝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
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
叫“骚赋”;汉代正式
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
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
欧阳修的《秋
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二、新题导练
1.辨析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A.但闻人马之行声( )
.
B.又如赴敌之兵( )
.
D.如助予之叹息( )
.
C.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
.
子独立性。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兵
(2)乃
(3)当
答案:A和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C项和D项是结构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A.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C.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
D.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
答案:A.士兵 B.兵器 C.军队 D.战争
A.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C.……乃重修岳阳楼( )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答案:A.表判断,副词,是,就是 B.你的,你们的 C.于是 D.竟然
A.物过盛而当杀( )
B.盛夏这时,当风而立( )
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答案:A.应当 B.对着,面对 C.抵敌 D.占着,把守着
合作与探讨
一、讨论题目
秋天,在同学们的心目中也许只是一个天高云淡、硕果飘香的黄金季节,但翻一
翻中国古代的诗文,会发
现“悲秋”才是中国秋文化中最常见的主题。结合我们学过或见过的有关秋的诗
文,探讨一下其中的奥妙
何在。
二、讨论指导
讨论方式:
课前搜集有关
秋的诗文资料,在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两人相互讨论,然后再与其他小组交换意见。
讨论思路:
1.秋的自然特点是什么?它怎样渗透到了中国文化中?
明确:大自然
的秋天除了秋高气爽、秋实累累的美好迷人的一面,还有秋风劲厉、万木凋零,所谓“秋风
秋雨愁煞人”
的一面。所以说,秋是一个丰收与衰败、喜悦与哀伤共存的季节。它的自然特点影响到了人
的感情,进而
反映到文学中,又进一步渗透到了整个文化中(包括哲学、宗教等),成为别具特色的中国
秋文化。
2.秋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明确:这要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特点和人文特点乃
至气候地理特点来看。从地理气候来看,中国处在北温带
的亚欧大陆上,四季分明,秋的气候特点特别明
显,这是秋文化的自然基础。中国有漫长的专制的封建统治
历史,政治多黑暗,时局多动荡,而作为社会
敏感人群的中国文化人的命运也一直处于社会的风浪中不能自
控,而中国文化人又有渊源极深的忧国伤时
的传统,于是多愁善感的诗人们极易从秋的肃杀劲厉、凄凉萧瑟
的一面找到共鸣,从而引起对人生、对民
族国家的悲叹,动之于衷而发之于言,成为灿烂多姿的秋的诗文。
而这种感情、这种思维也进一步影响到
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上升到了哲学政治的高度,如“盛极必
衰”“物过盛则当杀”“一治一乱”
等。因此,“悲秋”成为中国特色的秋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现象。
3.关于秋的诗文都是“悲秋”的吗?有咏秋、赞秋的吗?
明确:并非都是悲秋。可结合诗文
来分析,如刘禹锡的《秋词》、杜牧的《山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
阳》等。还可印发当代作家峻青
的《秋色赋》来进行比较阅读。
讨论记录
知识总结
一、课文总结
1.要掌握的字词
悚然(sǒnɡ)
铮铮(cōnɡ zhēnɡ) 慄冽(lì liè) 黟然(yī) 绿缛(rù)
·
2.把握作者“体物写志”的表现方法。
二、学习心得
收获: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