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材料归纳、分析与鉴赏
机械师影评-家里的新鲜事作文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
材料归纳、分析与鉴赏
考向一 归纳概括
一、(2015·江苏卷)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古文的写作讲气,词句的短长与声调
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
的。这个气势里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作者由气势决定
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
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
,这就是因声求
气。
就作者来说,他在写作时,不是考虑什么什么手法,而是考虑怎样把意思
表达清楚,
表达正确,怎样把感情表达出来。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学会了种种手法,才让自己的情意去凑合各种手法。一凑合就成了做作,就写不好文章了。要达到前人
写作的很高
境界,就要学通他们下笔的精妙处;要懂得他们写作是本于准确地表达情意的
自然流露,而不是有意做作
。这样,到自己写作时,才能本着自己的情意,透过气势来表
达声情,在表达不同的声情中自然形成各种
不同的艺术手法。
因声求气不光是会读出文章的声情来,还要求能长久熟读。这样读,当然是读经过时
间考验的名篇;这样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简便方法。由于熟读,接触书里的词汇
时,不是
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记熟的。这样,当对这个词完全懂得时,就对这
个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义
变化,以及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用法都懂了。自己在写作时,可
使之用得合乎法则。因声求气,就是透过
熟读来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
(节选自周振甫《文章例话》,有删改)
1.“声”“气”分别指什么?“因声求气”的内涵是什么?(5分)
答: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一凑合就成了做作”?(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简析如何通过读书来学习写作。(6分)
答: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二、材料概括分析题。
读书忌
鲁 迅
读书有“忌”,就
是某一类书决不能和某一类书同看,否则两者中之一必被克杀,或
者至少使读者反而发生愤怒。例如现在
正在盛行提倡的明人小品,有些篇的确是空灵的。
枕边厕上,车里舟中,这真是一种极好的消遣品。然而
先要读者的心里空空洞洞,混混茫
茫。假如曾经看过《明季稗史》《痛史》,或者明末遗民的著作,那结
果可就不同了,这两
者一定要打起仗来,非打杀其一不止。
这几天偶然看见一部屈大均的《翁
山文外》,其中有一篇戊申(即清康熙七年)八月做的
《自代北入京记》。有些地方极有重量,抄几句在
这里——“其首顶一柳筐,以盛马粪及木
炭者,则皆中华女子。皆盘头跣足,垢面,反被毛袄。人与牛羊
相枕藉,腥臊之气,百余
里不绝。……”
我想,如果看过这样的文章,想像过这样的情景,又
没有完全忘记,那么,虽是中郎
②
①
的《广庄》或《瓶史》,也断不能洗清积愤的,而
且还要增加愤怒。因为这实在比中郎时代
的他们互相标榜还要坏,他们还没有经历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
明人小品,好的;语录体也不坏,但我看《明季稗史》之类和明末遗民的作品却实在还
要好
,现在也正到了标点、翻印的时候了。
(选自《鲁迅全集》,有删改)
【注】 ①本篇最初
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华日报·动向》。②中郎:此指
曾官拜吏部中郎的明代文学家袁宏
道。
4.请概述文中作者对待当时盛行阅读明人小品的态度。
答: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二 分析说明
文学,生命的容器
王威廉
①常常困惑,难道写作真的只是为了超越生活,而不是进
入生活?当我在生命的谷底
接纳写作的治愈时,却一厢情愿地相信,写作是为了进入生活,是我进入生活
内部,并得
以窥见其中一切秘密的唯一门票。
②文学是对各种事物想法的诗意延伸,更是尖锐的诘问,它像是锋利的匕首,令我们
2
自欺欺人的话语面具彻底瓦解。当然,这不意味着文学是一种隐蔽的精神暴
力,恰恰相
反,它是一项极尽温柔的手艺。比如小说,其本质是作者孤独的故事。他自顾自地讲述
着,尽管他讲到了阳光与海岸,但是他的脸、他的身体处在一片深藏不露的黑暗之中。叙
述已经成了他
生生不息的能量之源。一开始,他在讲述自己,后来,他或许是在代替别人
讲述,再后来,也许他的讲述
只是为了语言的呈现。当诗意通过叙事持续地抵达,开始在
另一个心灵的深处款款流动的时候,不是他这
个叙述者获得了成功,而是他置身的那片黑
暗终于被短暂地照亮。
③的确,通过写作,我们得
以把自己的内心经验与丰富人性输入到另一个人身上,这
种输入的量越多,写作的价值便越大,文学便传
递出了某种思想。
④文学是生命的容器,尽管这个容器很有限,但是,经由作品储存下来的那部分生命
是最生动、最细腻的,是任何DNA技术也无法复制的,是真正独一无二的。所以,写作之
道便
是对生命的转移,是对光源的擦亮,是对不可知的探究,是对信仰的确认。与此同
时,作家的形象也会随
之流传下来。
⑤不妨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罗曼·罗兰说的那句话:“创造就是消灭死。”
(摘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5.简要分析文学对生命的影响。
答: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三 鉴 赏
一、材料分析鉴赏题。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然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
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
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
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
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
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
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
3
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
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
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
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
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
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6.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
现了一片微红的新
月”这句话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材料分析鉴赏题。
朴朗呤教授
袁昌英
记得这是欧洲大战中一个朔风怒啸、霜封大地的清晨,一间暗淡阴森的课堂内,已经<
br>坐定了不少男女学生,一个个呵手蹬足,意在暖寒。可是呵出来的气,却也以为空中太
冷,一珠珠
都飞到玻璃窗上,互相取暖。在嘈杂喃喃的细语中,我听明了一个女生说道:
“朴朗呤教授今天未必来上
课。”这话原是向我同位的女同学说。我不待她答,就急忙问
道:“报上所载的朴朗呤教授的儿子昨天在
前线被害了,可就是她的?”“可不是她的!
这是她第三个儿子为国家牺牲了。真太可怜!以后她就是孤
孤单单一个人了。今天的希腊
悲剧准得上不成。”她的声音里满含着凄婉与同情。上课钟终于发出暮鼓晨
钟的音节,全
堂顿时静肃如缄。呵手蹬足所拒抗不住的厉寒,却为这沉肃所征服了。大家精神焕发地凝<
br>视着讲台左侧的门,默伺它的移动。各人的眼膜上果然触着一种波击。门开处,一个五十
来岁,头
戴黑色方角博士帽,身披黑色宽大博士袍的女教授,憔悴容颜,惨淡面目,从容
不迫地走上讲台。全体同
学,不约而同地,如触电般,同时站起,向她整整低头五分钟。
她不胜了,眼泪如泉奔如川决,簌簌然直
流而下。这神圣的五分钟纯为无声的悲哀所盘
据。最后,她拭干了眼泪,一声“请坐”,就开始讲论“七
军攻笛博城”的伟大悲剧了。
声音洪亮,气概激昂,可是哀思凄恻,痛隐眉梢,仿佛哀蒂阿克利就是她自
己的儿子。身
世坎坷,人生难免。可是以一弱女子,能以这种不屈不挠、敛神忍痛的态度担当之,而孜<
br>孜不息地履行自己的职务,这是多么沉毅而悲壮的精神!
(选自《袁昌英散文选集》)
4
7.在朴朗呤教授出场之前,文章是如何一步步为塑造这一形象作准备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巩固训练
一、(2014·江苏卷)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金庸阁下除
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
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
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
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
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
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
相”,那就超人一筹了。
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
之夭
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
能
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
说立刻产生“裂
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
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
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
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
”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
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
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
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
道理。这
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
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
成一家。前有
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4分)
答: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5分)
答: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6分)
答: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二、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改革本身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处于攻坚期
、深水区的改革,利益调整不再局限于
“试验田”“特遣队”,而是涉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延迟退休
政策就是一个典型例
子。故制定政策时需细细考量、慎重决定。还要看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
应对
人口老龄化,并非延迟退休“华山一条路”,也很难做到单兵突进。延迟退休政策的研究
和
制定,要重视倾听不同的声音,找到最大公约数,解决好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人的
寿命有限,延迟退
休就是让我们多交晚领,说到底还是个人吃亏。”这样的质疑表明,如
果养老保险制度中“长缴多得”的
激励机制缺位,人们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认可度、接受
度,就不会太高。“工作本就难找。延迟退休意味着
岗位更少、年轻人工作更难寻。”这
样的担忧提示我们: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
多就业机会,尤其是
培育适合中老年人的就业岗位,同时,彻底打破“铁饭碗”,推行能上能下的灵活用
人机
制。“同意延长退休年龄的,恐怕都是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吧!”这种猜想的背后,反映了
人
们对行业收入分配不均的焦虑,对“谁会受益”的担心。因此,加快收入分配的改革,
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才可能保证民生政策赢得民心。显然,今天的社会,不同群体的诉求
复杂多样,矛盾交织交错,要确保
政策科学,合理,可行,从前那种“几个人关在办公室
里想办法”的研究机制显然行不通。广泛的社会讨
论和充分吸收民意必不可少。从公众的
担忧处发现问题,在化解担忧中完善机制,应当是攻坚期决策的理
性选择。
(节选自2013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4.文中“找到最大公约数”的含意是什么?(4分)
答: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文看,延迟退休政策触及哪些反映突出的问题?(5分)
答: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怎样才能顺利推行延迟退休政策?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答: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孙犁论
贾平凹
6
读孙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其一笔一画,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
的自在,是没有任何病疾的自在。好文章好在了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
技巧,也无法看
到才华横溢处。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却没有仙
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
儒。
数十年的文坛,题材在决定着作品的高低,过去是,现在变个法儿仍是,以此走红过
许多
人。孙犁的文章从来是能发表了就好,不在乎什么报刊和报刊的什么位置,他是什么
都能写得,写出来的
又都是文学。一生中凡是白纸上写出的黑字都敢堂而皇之地收在文集
里,既不损其人亦不损其文,国中几
个能如此?
评论界素有“荷花淀派”之说,其实哪里有派而流?孙犁只是一个孙犁,孙犁是孤家
寡人。他的模仿者纵然万千,但模仿者只看到他的风格,看不到他的风格是他生命的外
化,只看到他的
语言,看不到他的语言有他情操的内涵,便把清误认为了浅,把简误认为
了少。天下的好文章不是谁要怎
么就可以怎么的,除了有天才,有夙命,还得有深厚的修
养,佛是修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常常有这样
的情形,初学者都喜欢拥集孙门,学到一
定水平了,就背弃其师,甚至生轻看之心,待最后有了一定成就
,又不得不再来尊他。
孙犁不是个写史诗的人,但他的作品直逼心灵。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
没有
几人能够匹敌。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诸葛”,
但
“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含义,
也就明白了孙犁的
道行和价值所在。
(有删改)
7.简要说明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7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对孙犁的作品有怎样的评价?(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欣赏中
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在这种纯粹线条美与结构美的魔力的教养领悟
中,中国人可有绝对自由贯
注全神于形式美而无庸顾及其内容。在这片绝对自由的园地
上,各式各样的韵律的变化,与各种不同的结
构形态都经尝试而有新的发现。中国之毛
笔,具有传达韵律变动形式之特殊效能,而中国的字体,以千变
万化的结构布置,留待书
7
家自己去决定创造。如是,中国文人从
书法修炼中渐习的认识线条上之美质,像笔力、笔
趣、蕴蓄、精密、遒劲、简洁、厚重、波磔、谨严、洒
脱;又认识结体上之美质,如长短
错综,左右相让,疏密相间,计白当黑,条畅茂密,矫变飞动,有时甚
至可由特意的萎颓
与不整齐的姿态中显出美质。因是,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的条件。
中国书法探索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韵律和形式,这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
果,尤其是从动植物方
面。每种动物都有其运动机能的和谐,每种植物都有其美的素质。
中国文人接触了这些,把其神韵融会于
自己的书法中。自然界的美是动态的美。中国书法
的美是动的,它表现生动的美,具有生气,同时也千变
万化无止境。这种动力的美正是理
解中国书法的钥匙。波动的动力原理生发出一种结构原理,这是理解中
国书法的要旨。
现代的艺术为寻求韵律而试创结构上新的型体,然至今尚无所获。现代艺术家们,如<
br>果你研究下中国书法,也许能够获得新的启示。
(节选自林语堂《中国书法》,有删改)
9.为什么说中国“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的条件”?请分点概括。(4分)
答: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文意,概括中国书法中所融会的“神韵”的具体内涵。(5分)
答: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作者看来,中国
书法可以给志在创新但迄今尚无所获的现代艺术家们以怎样的启
示?为什么?(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一年来,京津冀地区空气达标的天数不到四成。于是,盼望
“风局长上任”的调侃,
屡在手机间流传。但是,治霾,岂能真的“让一切随风”?
近几年,
我国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迅速且集中度高,吊诡之处在于,这些产业往
往就是当地的利税大户、经济
引擎,如何兼顾发展与环保,确实是一道难题。发达国家常
通过转移污染产业的办法维系自己的蓝天白云
,这招我们很难克隆。内部转移并不能解决
问题,大城市病症稍轻,中小城市和乡村接过污染之棒,问题
会更加棘手。此外,城市的
规模效应、集中效应除了带来财富的几何级增长外,也带来了交通拥挤、排放
集中等副效
8
应。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加起来占全国面积的
8%,而污染物的排放量,却占全国的
30%。汽车保有量的逐年提升、汽车拥堵带来的尾气超排、施工
扬尘等都是影响空气的因
素。再次,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居住于城市,人们动必有
车、居必
各种电器伺候着,一点也不愿意放弃舒适度。并遵循“用了就扔”哲学,以清省有节的生
活理念为过时,一边骂污染,一边不遗余力制造污染,那多少就有点南辕北辙了。以我们
的自然资源拥
有量和人口规模,如果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只停留在口头上,
那么,恐怕只能徒叹“俟河之
清,人寿几何”。
12.造成我国雾霾污染有哪些因素?请简要概括。(4分)
答: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何理解“俟河之清,人寿几何”?(5分)
答: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材料,说说如何治霾。(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三 材料归纳、分析与鉴赏
1.【详细分析】第一问应从第一段第一句中筛选出“声调的
高下”“气势”等,然后概括。
第二问应根据第一段第三句概括。
答案
(1)“声”指声调的高下,“气”指语气或气势。
(2)读者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
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
是因声求气。
2.【详细分析】应首先根据第二段
第二、三、四、五句理解该句的含意,然后从原因的角
度指出这样做的弊端。
答案 “一凑合
就成了做作”,是指一旦用自己的情意拼凑、迎合各种艺术手法,文章写
作就显得不自然了;手法是从声
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如果为了表现各种手法而拼凑自
己的情意,那就成了虚情假意,就写不好文章了
。
3.【详细分析】通读全文,筛选出第一段第三句,第二段第五、六句,第三段的第二、三
句等关键语句综合分析,从学习前人写法、准确表情达意并运用手法、积累词句三方面分
三点准确概括。
9
答案 通过读书来学通前人下笔的精妙处;通过因声求气来学习
如何准确地表达情意和自
然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通过熟读名篇来积累词句等的用法。
4.【
详细分析】由文章末段可知,作者一方面承认明人小品的价值,另一方面认为读另一
些作品(能帮助读者
认识现实的严酷性的)更好,换言之,还是不读明人小品为好。这两个
要点正是解题的答案。
答案 肯定其空灵闲适,但因为其不利于当前读者认识现实的严酷,所以还是不读为好。
5.
【详细分析】原文中关于“文学对生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第4段,抓住“写作之道便
是对生命的转移,
是对光源的擦亮,是对不可知的探究,是对信仰的确认。与此同时,作
家的形象也会随之流传下来”这一
主要语句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①创作是作家的自我救赎(治愈)。②作家通过作品来影响别人。③作
家通过创作把
自己的生命形象长久地留在读者心中。
6.【详细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注意象
征与比喻的区别,理解句意要抓住语境,特别是“夜
阴里”的时间“被埋入浅土中去了”的事件两点信息
,来赋予“微红的新月”以确切的意
义。
答案 ①象征手法。②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
神不死。或: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新
的力量必然产生。或:表达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
7.【详细分析】答题应抓住题干“出场之前”“一步步”的要求,来圈定信息区域,筛选
信息要点。文
段先写环境,突出了暗淡、阴森、寒冷的特点;接着写同学的对话,用凄婉
与同情的语调交代了人物的遭
遇;后来写上课的钟声响后的课堂气氛,突出了静肃、沉
肃。这三步,或衬托,或铺垫,或渲染,手法丰
富,效果明显。
答案 ①描绘暗淡、阴森、寒冷的环境来衬托。②叙述充满“凄婉与同情”的学生话语
来
铺垫。③营造上课钟响起全堂肃静的气氛来渲染。
综合巩固训练
1.【详细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金庸小说人物段誉和石破天,一个不
会武功,一个呆头呆脑,但是
他们却都成了以愚胜智、以弱胜强的人物,这就是作者总结
的他们的共同特点。
答案
愚能胜智,弱能胜强。
2.【详细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根据画线句子,“讲”和
“不讲”的
内容都是“道理”。根据上下文明确金庸的作品里讲了哪些道理,没讲哪些道理。
答案 “不讲”是指: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讲”是指:随着情节推进,
10
金庸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
3.
【详细分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读全文,把握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
如“大可不必”
“超人一筹”“超凡入圣”等。
答案 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
成就,是肯定的;
对他以佛学史学入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
4.【详细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公约数”是个比喻的说
法,本义是一组数据中最大的约
数,喻指不同群体中最大的共有利益。联系上下文的具体
内容,“要重视倾听不同的声音”“解决好群众
反映突出的问题”,提炼形成答案。
答案 最大限度考虑不同群体的诉求(充分吸收民意),找到各阶
层、各群体利益的最大平
衡点(最大程度得到民众的认可)。
5.【详细分析】本题考查概括
文中信息的能力,先找准对应的答题区域,在文章中间部分;
再分析内容的构成,都是一条民众意见反映
一个问题,共有三条,其核心部分是:养老保
险制度中“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缺位;就业岗位本来就不
多,年轻人更难找工作;行业
收入分配不均。还可抓住“这样的质疑表明”“这种猜想的背后”等关键语
句,整合概括
形成。
答案 养老保险制度中“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缺位;就业岗位本来就不
多,年轻人更难
找工作;行业收入分配不均。
6.【详细分析】先用反推法,根据语义,作者
认为延迟退休政策受到质疑,原因是“人们
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认可度、接受度,就不会太高”,反推就是
答案的第一点。再抓“同
时”“因此”等关键语言信息,找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行能上能下的灵
活用人机
制”“加快收入分配的改革,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信息,加以组合即为答案。
答案
提高群众对政策的认可度、接受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断完善机制;加快收入
分配改革,推进社会公
平正义。
7.【详细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抓住关键词“有野心”“不在<
br>官场”“不往热闹地去”“是一个儒”,结合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点概括人物的人格品
质。
答案 执着(始终不渝)追求文学的最高境界;淡泊功名利禄;不追求时尚、赶热闹;不避
世;
有学问、品德高尚。
8.【详细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结构脉络清晰,从第一
段“读孙
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是没有任何疾病的自在”提取要点,可提炼概括“孙
11
犁的文章写得自在”的特点。从第二段“他是什么都能写得,写出
来的又都是文学”概括
得出“孙犁的创作题材广”,从三、四两段的中心句、关键句也不难概括孙犁的作
品的其
他特点。
答案 孙犁的文章写得自在;孙犁的创作题材广;孙犁的文章有深厚的修养;
孙犁的作品
直逼心灵,晚年的文章越发老辣。
9.【详细分析】“因是,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
完美观念的条件”一句,“因是”一词明示
了答案的信息区间在此句之前的第一段中,根据“而”“如是
”和分号,明确为三个方面
的原因,用文中的语句分点概括即可。
答案 ①使用的是能够传达
韵律变动形式的毛笔。②书家笔下是以千变万化的结构布置留
待其决定创造的字体。③中国文人从书法修
炼中渐习的认识到线条、结体等的美质。
10.【详细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
能力。“神韵”的具体内涵由该
词语前的起指代作用的代词“其”“这些”,可以推知为“每种动物都有
其运动机能的和
谐,每种植物都有其美的素质”一句中的“动物的运动机能的和谐、植物美的素质”。如
果照搬原句,则没有真正提炼概括出所融会的“神韵”的本质。
答案
动物运动机能的和谐、植物美的素质。
11.【详细分析】结合文章第二段的相关信息和关键句,明确
中国书法“从大自然中捕捉艺
术灵感”“自然界的美是动态的美。中国书法的美是动的,它表现生动的美
”,可推知给
志在创新但迄今尚无所获的现代艺术家们的启示是:“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利用反推<
br>法,原因即为前面两点。
答案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因为:①中国书法正是从大自然中尤其是
从动植物身上捕捉
到了艺术的灵感;②中国书法的动态美正是源自自然界所具有的动态美。
1
2.【详细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用层次分析法,理清文章第二段的层
次要点,可以
借助“此外”“再次”等体现层次的关键词,筛选造成我国雾霾污染的因
素,完整地找出解题所需要的信
息,要点概括要全面。
答案 ①高污染产业发展迅速且集中度高。②城市规模过度集中(交通拥挤、排
放集中)。
③汽车保有量逐年提升。④施工扬尘。⑤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理念(过分追求生活舒适
度)。
13.【详细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该句为文言句,首先,要解释
句子的本义。其次,根据句子所处的位置,句子还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还要从上
下文和
文章主旨的角度来理解其含意。
12
答案 ①人的寿命很短,等
待黄河变清是不可能的。②治理雾霾(污染),不能等待。③不
要一边骂污染、一边不遗余力制造污染。
④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不能只停留
在口头。
14.【详细分析】筛选出造成我国
雾霾污染的因素后,针对因素(原因),如何治霾的办法不
难回答,如“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迅速且
集中度高”,就要“改变粗放式产业的发展
模式”“分散高污染产业”“城市规模过度集中”就要“合理
规划城镇化建设”,具体解
决办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①改变粗放式产业的发展模式
。②转型升级产业结构。③分散高污染产业。④合理
规划城镇化建设。⑤治理交通拥堵、施工扬尘。⑥倡
导清省有节的生活理念。⑦从我做
起,躬行实践。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