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笔记

温柔似野鬼°
782次浏览
2020年08月18日 05: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同比环比-成都西北中学




第一课《长江之歌》
1、《长江之歌》是电影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词,形象地描绘了长江( )的情境,显
示出它( )歌颂了( )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 )
2、第一小节从( )入手,抓住了长江( )特点。第二小节从( )入手抓住了长江( )的人文特
点。
3、“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写出了长江( )的情怀,写出它无私的力量。
4、第2小节中“远古”“未来”写出了( )“巨浪荡涤着尘埃”写出了( )“灌溉花的国土”
“推动新的时代”再次见证了( )不仅( )还( )。
5、“春潮”“惊涛”是长江的( )
6、“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写出了长江( )的情怀,写出了她的无私力量。
7、诗歌的情感主线是( )诗句是( )。
8、有关长江的诗句( )。
第二课《五彩池》
1、表现颜色的词语中带有水果颜色的有( )等。
2、作者用大量的( )等修辞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五彩池的( )表达了作者对( )。
3、五彩池的特点是( )。
4、五彩池是美丽的,美就美在( ),神奇就神在( )。
5、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一是:( )二是:( )三是:( )。
6、第三段中的比喻和排比,写出了( )。
7、第四段中的比喻写出了( )。排比写出了( )。
8、第五自然段中比喻排比写出了( )。
9、理解开头和结尾( )。
第三课《七月的天山》
1、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
2、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
3、作者重点从天山的( )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美景。
4、第三段“蓝天衬着„„银灰的暗花。”作者把( )比喻为( )( )比喻成( )说明( )。作者
的想象是( )。
5、第三段中“那融化的雪水„„开的莲花”连用了( )三个动词,写出了( )。像千百条闪
耀的银链,写出了雪水( )溪流抛起的浪像( )。
6、第四段中的“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细碎的日影。”“白皑皑”写出了( );“蜿蜒无尽”
是说( );“重重叠叠”说明了( )。( )与( )相照应,“重重叠叠驳驳”重叠词的运用( )。
7、第五段中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作者精确用词把天山的(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写出了( )
赛过八寸的玛瑙盘写出了花的(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写出了花的( )。
8、第三段的写作顺序是( )。
第四课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1、本文的语言比较独特大量用叠词,对偶句不仅使文章( ),还使文章具有一种( ),使我
们在诵读时,在脑海中就浮现出( )感受到水乡孩子那份( )。
2、绍兴的乌篷船是( ),是( ),是( ),是( ),是( )是( )。
3、绍兴的桥( ),载满了( )承载了( ),留下了( )。
4、暗下来了,这是进了桥孔了;亮起来了,亮起来了,这是出了桥孔了。这句话运用了( )
的修辞写法,写出了( ),让我们感受到了( )。


5、开头的童谣( )结尾的谜语与开头( ),尽现了( )。
6、上下桥的规矩让我们感受到了( )让人( )。
7、课文第三段从( )等角度写作者( )“滑过去”突出了( )。
8、第四段作者对船夫的( )描写,写出了( )动作描写写出了( )。
9、第六段的比喻句,写出了( )。
本文通过对绍兴的船和桥及其与孩子们生活联系的描写,抒发了( )的情感。
第五课山海关
1、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登临这座雄关的( )热情歌颂了山海关的( )肯定了( )而抒发了( )。
2、第一段( )。
3、第三段中“铮铮响、思慕已久、名不虚传”写出了( )。
4、作者通过写( )突出了雄关的( )
5、第五段中“蜿蜒而来、伸展开去、直冲下来、一头扎向”几个动词( )让山与海遥遥相
连。“脖颈之上;山水之间;咽喉之地”用形象贴切的( )和( )准确的写出了( )将其( )
表达的淋漓尽致。
第七课最美好的礼物
1、课文讲述了( )
2、文中的小男孩具有( )和( )。
3、保罗对这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竟发出了( )的邀请,这是出乎意料的,说明( )
4、故事的结尾也出乎意料( )从保罗的行动中,我们能感受到( )
5、保罗猜错小男孩第一次是( )。第二次是( )。
6、第十三段中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 )动词有( )
7、第十四段小男孩对弟弟说的话,不仅仅是( )更多的是( )
8、第十五段中“他们三个人便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期之旅”。小弟弟难忘是因为( )小
男孩难忘是因为( )保罗难忘是因为( )
9、在这个圣诞夜( ),课题中的“最美好的礼物”是指( )
10、课文传达给读者的最美好的礼物是( )
第八课有月亮的晚上
1、课文记叙了在有月亮的晚上,为了( )
2、文章的写作思路:( )
3、本文的中心句是( )这句话既写出了( )也写出了( )表现了作者( )
第九课成全一棵树
1、本文记叙了( )。
2、本文以( )为线索实质上是写( )。
3、成全的意思是( )本文孩子成全了( )母亲成全了( )其实成全就是( )。
4、课文的主题是( )
5、“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为了交代( )其它是( )。
6、“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为什么?( )
7、促成母亲做出一项最伟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 )
8、学习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 )
9、孩子是( )的人。
10、对题目的理解:( )
第10课:
1、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文章。
2、题目中的“伯父”是( ),“先生”则表现出( )。


3、课文从( )揭示了( )
4、全文共分五部分,分别是( )。
5、谈《水浒传》体现了( )。笑谈“碰壁”表现了( )。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放映了( )。
因此说明鲁迅是一个( )的人。
6、第一部分与其他部分是( )关系。
7、第一段中“我呆呆的望着„泪珠就像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 )。
8、第一段伯父受人爱戴突出一个字( )。
9、第2段中“哈哈!还是我记性好。”听了 伯父的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受骂还难
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在马马虎虎了。这句话中伯父笑 着说“还是我记性好”表面上是在
( )实际上是( );“我”又羞愧又悔恨,说明(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说
明( )。
10、“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运用了( )的手法,暗示了( ),意思是
( )。此句表现了( )。
11、、“四周围黑洞洞的”指( );“把鼻子碰扁了”暗示了( )。表现了( )。
1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的看见,而且 现在也清清楚楚的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
的愉快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这里两个“清清楚楚” 强调了( )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
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 )的描写,说明( ),这句话表现了( ),这里可以看出
鲁迅是一个( )的人。“严肃”“叹气”写出了( )。“按在我头上”中“按”写出了( )。
13、救助车夫中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 拿、洗、敷、扎”表现了鲁迅兄弟俩对
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心)凸显了( )。
14、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一个( )一个表情( ),再现了( )。
15、解释词语
追悼: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16、本文的中心句是( )。
11课:心的翅膀
1、新的翅膀指( )。
2、《心的翅膀》选了一段( )作视点,对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进行( )结果身为工程师
的丈夫( );身为小学数学老师的同事( )而我的学生四年级的孩子却( )。不由让人发出感
慨( )。
3、通过本文受到的启示( )。
4、解释词语:
神秘兮兮:
哑然失笑:
大喜过望:
绞尽脑汁:
心急如焚:
5、对中心句的理解:( )。
6、想象的名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12课:百合花
1、作者( ),课文讲述了( )的故事。


2、百合成长的过程( )。
3、本文运用了( )的手法,通过层层( )塑造了一个( )形象。
4、第一段镇南关“偏僻遥远的山谷”意味着( )“数千尺高的断崖”预示着( )“长得和野
草一模一样”表明( )。
5、“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的挺着胸膛”。感受到( )。
6、面对野草明里暗里的嘲笑面对蜂蝶鸟雀的劝导,百合( )。
7、第4段至第8段写的是百合在顽强地生长过程中,在努力地开花过程中( ),以及在这
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 )。
8、第10段中的“泪滴”理解:( )
9、面对赞赏百合依旧不为所动,本色不改,这是多么( )的品质。
10、这是一株( )。
11、启示:( )
12、生活中像百合一样的人有:( )等。
13、励志名言:
(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14、背诵课文第8段到第10段。
13课:世界的边沿在哪儿
1、文章以( )为线索,描写了疑问的产生,以及杨卡对这个疑问的思索及探寻,杨卡是一
个( )。
3、杨卡为了找到答案,做了很多努力:( )首先是独自思索( )问了身边的亲人,( )自己
决定问太阳( )杨卡决定到学校和书本中去找答案。
4、第1段至第4段中的景物描写( ),又( )给我们展示了一副( )的画面,突出了景物( )
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
5、第9段到第12段 是按照季节描写了四季的太阳,把太阳刻画成了一个性情丰富的人。作
用( )。
6、第7段中的两个叹号,我们可以读出( )。
7、本文记述了( )的故事,表现了他( )赞美了他( )。
14课:壮哉,少年游
1、作者( ),作者引用( )。
2、题目向我们传达了两种意思:( )。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求知模式,也是古人自我修养的途径。
4、汉代史学家( )通过游历,为后来撰著《史记》奠定了基础( )通过游历写成一部( ) 的
许多诗篇都是关于游历的如《钱塘江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宿紫阁
山北村》“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忆江南》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 水绿如蓝)等,还有课本中的( )。
6、第3段写出了司马迁对旅行的热爱。从三个方面体现的( )旅行方式( )旅行特点( )列
举具体做些什么。
7、第4段中“踏勘”的意思是( )句中“三十年从未停止过旅行,北至燕晋南至大海,西
至云贵川。”说明( )句子中的顿号说明( )。
8、游历的作用( )
15课:为“我不能”举行葬礼
1、文章记述了( )
2、题目中“我不能”指( )。


3、第2段中当我走进„莫名的兴奋让我感受到( )。
4、“我满腹疑惑地坐下来继续观察”通过( )的( ),让我们感受到( )。
5 、第10段中“唐娜老师和学生„.挖起坑来”。这一句简单的描述背后透漏出唐娜老师的一
种教育思想 ,她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挖坑的过程,一起埋葬“我不能”,这样学生才能切
身感受到“我不能”已经 被埋葬了,才能真正解开我不能的心结,让学生心中感到一种彻底
的释然和轻松)。
6、唐娜老师在念悼词时的表情是( )的,括号中的词语让人们感受到唐娜老师对这件事( )
的态度,从而感受到唐娜是一位( )。
7、第13段段意( )。每天“朝夕相处”说明( ),“学校,市政府、议会、甚至是白宫”说
明( )。
8、第17段第一句话,让我感受到( )
9、第4段中“认真”一词让我们看到了( )。
10、这次葬礼不是为人举行的,而是为( )举行的葬礼。埋葬的是( ),找回的是( )。
11、、有关树立自信的名言: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狄更斯。
16课:《世界儿童和平条约》
1、1986年9月25日,世界儿童集聚( )共同签署了( ),这个条约用诗歌的形式,以儿童
的视角,儿童的情感发出( )的呼声。
2、全文共分三个小节。第一节以( )的方式表现出了孩子们( )第二小节运用了( )的修辞
方法表现出对和平的祈盼。
3、第一小节中“这一切”指( )
4、第二小节中“遍地彩虹”指( )
5、这首条约表达了( )。
17课:《相片》
1、本文作者( )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代表作( )。
2、课文叙述了( )借以表达( )
3、这是一张( )的相片。相片的来历是( ),寄这张照片的原因是( )
4、良民证上的引号的作用是( )
5、本文通过( )描写推动故事的发展青年妇女的( )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这些变化( )。
6、对第7段的理解( )。
7、第6段妇女的语言描写,交代 了相片的来历,表达了当时的害怕心理同时表达了对日本
侵略者的仇恨)
8、第10段妇女语言描写解释了( )
9、第12段点明了文章“这就是一个青年妇女„„..的主要内容”。“这”指( )
1 0、第12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高度赞美了抗属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支持抗战的崇高
品质和丈夫英 勇杀敌的气概。“崇高的心意”指( )。
11、本文的写作特点:( )以小见大( )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了人物性格。
18将军与孤女
1、课文记述了( )
2、文章是按( )即( )
3、课文第6段通过对聂荣臻的( )的描写、充分体现了( )
4、第7段为了安全地把两个日本小姑娘送回日军驻地,聂荣臻给日本 军官写了一封信,这
封信充分体现了( )
5、第8段中敌人虽然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 同胞和儿童,但是我们决不能上海无辜的日
本孩子,通过( )体现了( )


6干戈化玉帛的意思是( )干戈的意思是( )
7 兵戎相见的意思是( ),兵戎的意思是( )
8、义正词严( )无辜( )
19 阳光下的皮肤
1本文主要写( )
2、题目的含义是( )
3、本文的中心句是( )
4、第17段中“我”的( )描写表达了( )
5、第20段表达了( ),其中我们是黑皮肤,可他也是阳光下的肤色,这句话写出了( )
6、第21段中“他们立刻对我报以热烈的掌声”原因( )
7、我从桑巴哈和多列尔的话中体会到( )
20课:《地球万岁》
1、《地球万岁》是一首献给( )的诗。它以昂扬的笔调讴歌了地球( )希望人类能( )表达了
诗人( )的情感。
2、“美好的一切”是指( )
3、第一小节中的第二句话运用了( )的手法,表达了( )。
4、第三小节中“不管„..沙漠也是大家的”是人以丰富的想象反复强调( )。
5、地球教导我们( )。
6、第4小节写(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的( )
7、厮杀争斗中作者用整齐的句式渲染了( )。
8、“颤抖”写出了( ),“朋友”写出了贪吃者的残忍。
9、第4小节最后一句话连用三个“还有”以及省略号好处是( )。
10、第5、6小节热切的企盼泯灭怨仇享受地球上美好的一切,“美人鱼”是善良和美的化身,
橄榄枝象征和平,诗人巧妙的运用这两个人们熟知的象征表达了丰富的内涵。
11、第6小节“人人都珍惜„..每一条溪流真切表达了( )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2、第3小节和第4小节( )与儿女们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 )引发人们深刻的反思。
13、始终运用了大量的( )( )。
14、诗人传达出人类共同的心声是( )这既是( )也是( )更是( )。
15、写下对地球的美好祝愿,地球万寿无疆青春永驻。
16、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拥有美好的一切?
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
21课:《词二首》
一、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1、解释词语:著( )苦( )任( )妒( )零落( )
2、诗意:上阕:生长在驿站之外断桥边的梅花无人 过问,自开自落,天气已是黄昏,梅花
正困孤无靠而发愁时,还有遭受狂风暴雨的摧残。下阕:梅花无心 与百花争春,任凭鲜花妒
忌,即使是凋落成泥化作尘土,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
3、“断桥”点明了( )“黄昏”暗示了( )“更著”写出了( )“苦”从侧面讽刺了群芳。“碾”
显示了( )。
4、整首诗体现了( )
5、“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表达了(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表达了(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现了诗人( )
6、上阕写( )下阕写(梅花的气节)
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1、解释词语犹( )俏(俏丽)烂熳( )
2、诗意: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犹吧春光迎来,虽然正值悬崖结下百丈 冰的时候,但仍
然有花枝俏丽竟放,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等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
梅花在花丛中欢笑,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
3、风雨和飞雪写出了( ),春日和春到象征着( )以梅花象征( ),俏既能表现( ),有象征着
( )“飞雪迎春到”体现了作者( )“已是悬崖百丈冰“承接( )形象地表现了( ),诗人用( )
衬托( ),突出了( )
三、两首词的异同点
共同点:1.都是写梅花不 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
的高贵品质。4、两位作者都以梅 花自比。
不同点:1,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同,陆游的感情基调定在“愁”字上,反映了他低沉孤傲< br>的心境,而毛泽东定在“笑”,说明他乐观、充满信心。2 词中梅花形象不同,表达的情感
也不 相同,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不畏严寒、品
格高尚、不与群芳 争春。
四补充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表达了作者( )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借梅花赞颂了( )
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借梅花赞颂( )
4、词牌还有( )等。
5、描写梅花的诗有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梅花绝句》: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
怜。陆游的 《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

22课:《跳水》
1、作者是( ),还学过他的文章( )。
2、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惊险故事,( )
3、故事以( )写的,围绕( )
4、猴子的放肆是故事的( ),猴子对孩子的挑逗把故事引向( ),放肆在文中的意思是( )
5、水手的三次大笑对猴子的放肆和孩子深陷险境起着( )的作用,分别在第1、2、3段中。
6、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
7、要关注猴子和孩子的( )描写。
8、“这时候,甲板上水手全都吓呆了”这句话从( )。
9、第5段中“正在这个时候”指( )“立刻”说明船长( )三个感叹号表明了( )
10、第6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转折。为什么大家觉得时间太长?( )。
11、船长是( )的人。
12、从孩子过于激动而失去冷静,因而陷入绝境的角度受到启示( );从水手们的起哄促使
孩子陷入绝境中得到的启示( );从船长身上受到启示( )。
23课:清贫
作者方志敏,他在狱中写了( )
课文叙述了自己被俘虏后国民党 士兵搜身时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地革命信念,和矜
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文章一清贫为题正是方志敏同志( )
题目《清贫》中清的意思是( 清贫、清白),贫的意思是( )清贫的意思是( )


本文的中心句是( )
第1段中“经手的款项-------用之于革命事业”,表明了( )
第一段中“这在国民党的伟人看来-----具备的美德”其中“伟人”使用时是( )。颇似的意
思是( )。矜持不苟的意思是( )
奢侈的意思是( )。筹集的意思是( )
方志敏把敌人搜身这件事称为( )
第二段破折号的意思是( )
第二段中“从我身上摸到-----没有搜出”这是对敌人的( )描写,写出了敌人的( )。
“于是-----吼道”这是对敌人进行( ),写出了敌人的( )
第四自然段的语言描写“我确实一个铜板也没有”这句话说明方志敏( )。“我微笑着淡淡
的说”这是( )写出了( ).
第7段中“我不比你们国名党当官的各个都有钱------发财”这句话使用了( )的写法( )
第8段中“他们用怀疑有惊讶的目光--------走吧”作者用( )描写,从( )
第9段是方志敏对自己家庭财产的补充说明。充分表现了方志敏生活的清贫。
“传世宝”原知 流传后世的宝物,而在方志敏这里确实几套旧的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所
以加引号。“唯一”传世宝充 分体现了( )
18、大家说方志敏很清贫,可有人说他很富有,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 方志敏物质生活是贫穷的,但他的品质精神却是极为富有的,它拥有的财富是:清正廉
洁、矜持不苟、舍 己为公、意志坚强等,而这些正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保证。
24课:儿子的采访
1、本课主要讲了( )这个故事说明:理想要切合实际,生活总有无法逃避的压力和不顺,
简单的生活最重要,每天能做到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就好.
2、儿子对爸爸说出的三个愿望的反应是( )从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 )
3儿子眼中的爸爸是个( )的人,
4、通过了解爸爸 的三个愿望,要理解大人的烦恼和他们成了家庭,为了孩子所做出的奉献,
从而在生活中要体贴父母,懂 得去珍惜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
5、爸爸为什么有那样的三个愿望?( )
6、你对这样的愿望有什么想法( )
7与理想有关的名言: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5挑柴
1、课文写的诗( )
2、作者第一次挑柴的经历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深的是( )
3、本文的中心句是 (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 理解:( ))
4本文的作者是( )《《挑柴》获得( )
5、《挑柴》不仅写出了( )而且写出了( )还揭示了( )
6第三段“可走着走着--- 怎么往回走呀-”写出了( )
7、第七段中“我拨开茅草 ---我要趴下了”说明( )
8、第八段我的肚子早就饿了,后面看不见了?
9、第十段我挑着沉甸甸的湿柴----火辣辣的说明( )
26碧螺春
1、本文点名了碧螺春的( )还介绍了( )然后依次写了( )
2、课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三幅画分别是:( )给人的感受分别是( )
3、第四段写( ),让人感受到( ),作者以嗅觉、视觉、听觉)的角度来写的。灵巧、敏捷< /p>


表现了(采茶姑娘的心灵手巧。)敏捷写出了采茶姑娘动作迅速而灵敏。”l绿树映衬着俊 美的
身影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是( ),神采飞扬是( )描写,意思是( )
4、第二段写碧螺春的传说作用是介绍碧螺春的来历。“吓煞人香”引号的作用( )“春”引
号的作用是( )破折号的作用是( )
5、第三段是( ),作用是( ),茶汛的意思是( )
6、第五段是过渡段,起到( )
7、第六段写( ),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 )。忽而---忽而---忽而---( )。茶叶如同一条青
龙上下翻飞是( )
写出了茶叶的( )
8茶叶的特点是( ),无怪乎人们称之为“工艺茶”引号的作用是( )
9、碧螺春称之为工艺茶不仅因为( )
10、第七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 上概括了前面的内容是关于碧螺春的制作,
又概括指出了下面要写的内容是关于品尝碧螺春。这样的段落 的好处是( )
11、第九段中“有的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 汤李,我
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句话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2、中国的名茶有( )
27京剧
1、本文是一篇( ),介绍了中国( )
2、中国的戏曲有( )
3、课文介绍了( )
4、这篇课文的表达很具有条理性。
5、京剧的名称早有( )。
6、京剧来源于四个地方剧种:一是:安徽省的徽剧,二是: 湖北的汉剧,三是:江苏一带
的昆曲,四是:陕西的秦腔,又叫梆子。徽剧是京剧的基础。
7、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 )以( )为主。
8、人物种类:
28课:用奇谋孔明借箭
1、本文选自(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本文是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
受刑》的前半部分。
2、四大名著作者及朝代( )。
3、课文右半部分注释。
4、第一段介绍了借 箭的原因,第二段写诸葛亮利用鲁肃准备的船只、军士、稻草等物,并
瞒过周瑜。第四、五段写诸葛亮趁 江上大雾率船赴曹营水寨借箭。实际上是草船受箭,曹军
果然上当。第六七段写诸葛亮按时如数交箭挽命 ,周瑜自叹不如。
5、诸葛亮为什么借鉴成功?
( )诸葛亮有胆识,所以他敢于接受这样的任务。
( )诸葛亮有丰富的天文知识,他能够算定有此大雾可以帮忙。
( )诸葛亮知人善任:他知道周瑜用 此方降伏周瑜共抗曹军,他“知鲁肃”,利用鲁肃做好
准备,他“知曹军”,算定曹军不敢贸然出击,必 定用箭射击。( )诸葛亮神机妙算,用心
细致他细致的谋划和安排一切,却不漏声色。
6、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有胆识,知人善任,神机妙算( )
鲁肃:厚道、善良、顾全大局。
曹操:多疑谨慎
7、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 )他料定他造箭时周瑜会故意制造,借机陷害他,并


置他于死地。( )他料到三天后大雾锁江大雾可帮他借箭。( )他料定鲁肃会为他准备好借
箭的物品人员。( )他料定他逼近曹军水寨时,曹军不敢贸然出击,必定用箭射击,他借鉴
一定成功。
8、草船借箭的成功不仅仅是诸葛亮个人的功劳,还是鲁肃等人的功劳。
9、三国演义的故事除了

成都空军-大学奖学金申请书


江苏国税-节约用水的资料


刘秀简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排名


劳动节的名言-专题组织生活会方案


兰溪诸葛八卦村-我懂得了


赞汉字-商业策划书怎么写


哲理个性签名-四人小品剧本


关于秋天的句子-九一八事变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