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停车管理员-团委总结
文言文断句 教学设计
设计设想
最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
成为了一个考点。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
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我校学生的
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
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
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
我想,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基于这种思路,我设
计了这节课。这
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
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这
样,就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备考,老师也能更有效的教学。
教学目标
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标点
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个时代,读书人打开一
本新书,阅读的时候就用
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
上朱砂印泥,逐句盖上。那时候,形
容一个人读不懂文章,有一句术语说:“他点不断(句
子)。”
两个小故事激趣:
(1)“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2)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二)为什么要学习断句?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2、从2004
年高考开始,北京卷连续三年在第Ⅱ卷出现文言文断句题。近几年,文言文考查
呈上升趋势,2005—
—2011年,辽宁、福建,江苏、浙江、广东、湖南、重庆都有考查;
2014年,新课本全国卷1、
2卷、北京卷、湖南卷、江苏、广东卷都考了这个题。所以,在
平时学习中,文言断句不容忽视。
三、高考真题回放(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
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
1
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
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
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检查一遍。
(三)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课前学习】
用“
”给下列两个句子断句并总结方法。
1、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匡衡勤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烛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光以 书 映 光 而 读
之。
3、湖 阳 公 主 新寡 帝 与 共 论 朝 臣 微 观 其 意
答案1、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 常以身翼蔽沛公 庄不得击
2、、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光 以 书 映 光
而
读 之。
3、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技法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
主语或宾语。在它们前后往往需要断句。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如:
“湖阳
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通观上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
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
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由此,
可确立如下标点:湖阳公主新寡,帝
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用“ ”给下列两个句子断句并总结方法。
2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庞葱(c
ōng)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
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答案:1、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
2、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
之乎?”王曰:“否。”“二
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
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矣。”
分析: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
技法二: 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在
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
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遇到对话,根据上下
文判断对话双
方,来断句。
用“ ”给下列两个句子断句并总结方法。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
近则
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
者不能至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 草木 虫鱼 鸟兽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 瑰怪
非常
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技法三:
虚词断句法。
总结:文言文中,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凡、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矣、乎、哉、也、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用“ ”给下列两个句子断句并总结方法。
(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5)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1)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
岁
(3)南取汉中 西举巴蜀 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
(4)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
(5)天下之言, 不归杨, 则归墨。杨氏为我, 是无君也。墨氏兼爱, 是无父也。无父无君,
是禽
3
兽也”。
技法四:修辞断句法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 ,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
对偶、排比是文言文中常
见的修辞方法。
想一想除此之外,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帮助断句?
1、明固定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2、语感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
足之贵也又
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
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
断三
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
的对偶句可断
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对比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课堂小结
目标检测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
(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 贵 天 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
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答案】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
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画对两处得1分,共5分)
【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说:“当君王的应尊重什么?”管仲说:“
应尊重天。”桓公抬
头望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指那个幽蓝辽阔的天空。做国君的应该把百姓
当作天,
百姓赞成他国家就安定,协助他国家就强盛,反对他国家就有危险,背叛他国家就会灭亡。”
4
课后作业
(1)【答案】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夜书 火不明 因谓持烛者曰 举烛 而误书举烛
举
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曰 举烛者 尚明也 尚明也者 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
王 王大悦 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参考译文】楚国的都城有人给燕
国的相国写了一封信,他是在夜里写的,写时光线不够亮,
便吩咐捧蜡烛的人说:“举烛!”说着,便随
手在信上写上了“举烛”两个字。其 实,“举
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旨意。燕国的相国收到他
的信后,却解释说:“举烛的意思,
是崇尚光明呵!崇尚光明,这就要选拔贤德的人来加以任 用。”燕
国的相国便对自己的国
君说了这个意思,国君听了十分高兴地照着去办,国家因此得到了治理。国家固然
是治理好
了,但是“举烛”毕竟不是信中的旨意。
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
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
而後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
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间
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
其妾曰:“良人者,
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
施从外
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娶了一个大老婆和一个小老婆。那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饱肉、喝醉酒,
然后才返回家。大老婆问跟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显贵。大
老婆便
告诉小老婆说:“丈夫外出,总是饭饱酒醉才回来;问他同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是
些有钱有地位的人。
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来。我准备偷偷地看他究竟
到了什么地方。”第二天清早起来
,她便悄悄尾随在丈夫后面,走遍京城中,没见一个人
站住同她丈夫说话的。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
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
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乞讨。这便是他吃饭喝醉的办法
。大老婆回到家里,便把这情
况告诉小老婆,她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这样
!”她便与小老
婆一道怨恨咒骂丈夫,在庭院中相对哭泣。但她丈夫不知道,高高兴兴地从外面回来,向
他
的两个女人摆威风。在君子看来,有些人所用的追求升官发财办法,不让他们的大、小老婆
认
为羞耻并相对哭泣的,真少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