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新版教材)
金额大写规范-九州共立大学
1 观 潮
课
题
观潮
讲
读课
文
授
课
时
2课
时 型
间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
字。理解“笼罩、人
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教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学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
目
会词句的含义。
标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思想感情。
教
学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
重
面。
点
教
学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
难
又
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点
第一课时
教
学
标
具
准
备
教学设计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
入
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
潮
(
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
)
观潮。(课件出示2)
分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
钟
潮)
导
设计意
图
【设
计意图:古
诗的引入,
可以
让学生
了解古人赞
美钱塘江大
潮的诗句,
知道钱塘江
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
以来就被人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目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
课件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
“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
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
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
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
余”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4)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ɡ),
新
避免读成(pēnɡ),“震”“霎”为翘舌音
,
课
注意读准确。
教
(2)书写“潮、据、堤、阔、盼、滚、
学
顿、逐、渐、堵、犹、崩、震、霎、余” (课
(
件出示5)
字形难点:“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
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
③理解词义。(课件出示6、7、8)
)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
分
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
钟
壮观的景象。
横
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
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
的样子,这里把
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
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
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
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
“裂”是裂
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
们称颂,同
时,为学生
营造出了一
种浓郁的学
习语文的氛
围,让孩子
们能够在一
点一滴中受
到中华传统
文化的熏
陶。】
【设计
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
础上去开展
教师指导,
能及时发现
学生对字词
的掌握
情
况,有重点
地进行指
导,能更有
效地巩固学
生对字词的
掌
握。】
【设
计
意图:引导
学生根据观
潮的过程给
课文分段,
并概括大
意
,可以使
学生了解作
者的观察顺
序,掌握课
文的整体脉
络。同时,<
/p>
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
意味。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
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
好像,仿佛。隐:藏起
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
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
一会儿看得
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
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
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
的意思。再按“潮
来之前”“潮来之时”“潮
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
段:(课件出示9)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
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
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
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
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课件出示
10)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
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
经过。
课
堂
小<
br>结
及
拓
展
延
伸
(
四、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提供两种分
段方法,提
倡学生对课
文的多元化
理解。】
【设计
意图:通过
搜集资料,
是学生对钱
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
解。】
)
分
钟
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示11)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霎时(shà sà) 屹立(qǐ yì)
人声鼎沸(dǐnɡ tǐnɡ)
...
二、看拼音写汉字。
cháo
tóu zhú jiàn dùn shí kāi kuò
(
) ( ) ( ) ( )
三、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宽阔 辽阔
1.我家门前有一条(
)的街道。
2.我们的国家地域( ),物产丰富。
平静 宁静
3.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 )。
4.海滨的夜色多么(
),多么美丽!
【答案】
一、shà yì dǐnɡ
二、潮头 逐渐
顿时 开阔
三、1.宽阔 2.辽阔 3.平静 4.宁静
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教
具
准
备
教学设计
导
入
(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3)
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设计意
图
【设计
意图:课件
课件
1.重
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
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
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
分
钟
漫天卷地
霎时
屹立 昂首东望 人声鼎
沸
教师:这些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
潮来临场面的成语,让我们根据它们
想象一下画面吧!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
件出示14)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
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
呢?(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
人海)
(学习第2自然段段,体会:平
静、人山人海)
2.深入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
受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
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
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
钱塘江大
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
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
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
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
处传来隆
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
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
踮着
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
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
天相接的地
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课件出示15)
教师指导:闷雷
的响声是怎么样
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
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
中播放
潮来
时的声音,
将学生带入
到情景之
中,激发了
学生学习课
文的兴趣,
调动起了学
生的阅读期
待。】
【设计
意图:通过
引导学生发
挥想象来理
解课
文内
容,感受大
潮来临时的
壮观景象,
体会作者的
心情,受到
感染和熏
陶,自然而
然地把学生
带入了文本
当中,实现
了与文本的
深层次的对
话。】
【设计
意图:通过句子的对
比,让学生
充分地品味
课文中的精
彩语言,感
受课文中
的
新
课
教
学
(
)
分
钟
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
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
br>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
音就好像开了锅的水一样。(课件出
示16)
教师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学生回答,教师
板书。(板书: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
崩地裂)(课件出示17)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
片指出位置)。
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人声鼎沸)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18)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两丈多高的
水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
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
们
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带着激动的感情读。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
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
范仲
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课件出示19)
③比较句子(课件出示20)
ɑ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
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
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
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
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形状:一条白线——白
色城墙——白色战马)
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
我
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
精彩描写,
从而获得更
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
不断地朗读
比较中,把
课文中的语
言内化为自
己的语
言,
从而把语言
文字的训练
真正地落到
实处。】
【设计
意
图:引导
学生阅读其
他作家对潮
来临时的文
字,不仅可
以加深学生<
br>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还
可以拓宽学
生的阅读视
野。】
【设计
意图:播放
视频可以让
学生直观地
感受钱塘江
大潮的壮<
br>观, 让每一
位学生都有
身临其境之
感,教师及
时地抓住学
生
情感体验
的高峰,引
导学生体会
不同的人观
看钱塘江大
潮之后的不<
br>同感受,使
学生对课文
内容地理解
进一步深
来了。要读
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
子。
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
赛读,最后齐读。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
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
件出示21)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
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
浪引着后浪,浪拍
着云,云吞着浪,
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
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
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
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
象要和九天银
河相汇,大浪淘沙,好
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
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
么?)
(5)播放视频。(课件出示22)
(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
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
想:
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
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
有中国
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
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胆大的人,
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
旅游者,
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
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
的赞
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
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
不发
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
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
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板书:顺
序: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体会“漫
天卷地”“风号
浪吼”等词语)(板
书: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
复平静)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
化】
【设计
意图:把第2
自然段和第
5自然段进
行简略处
理,可以使
学生能找准
课文重点,
防止学生学
习内容过
多,抓不住
要点。】
【设计
意图:运用
填空形式降
低学生背诵
难度,再结
合视频让学
生去背诵
,
大大激发了
学生背诵的
兴趣。】
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
轼所
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板
书:天下奇观)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
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
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
这些句子。
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
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
样
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
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
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
连接起来
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
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
)传来
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
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
们惦着
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
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
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
边水天
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
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
横贯
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
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
万匹白色
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
震
得颤动起来。(课件出示23)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
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
(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
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
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
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
的变化。)(课件出示
24)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
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
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
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
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
钱江潮的气势。(
课件出示25)(如
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
来背)
课
堂
小
结
及
拓
展
延
伸
(
)
分
钟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
br>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
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
让我们再来完整地
感受一下钱塘江大
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
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
br>多的人。(课件出示26)(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
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
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
以用课文中的语
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
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
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
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
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
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
同学们下课以后,
继续关注钱塘江大
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
计意图:学
生再一次变
换身份,作
为导游来介
绍钱塘江大
潮,实际上
是让学生学
以致用,进
一步将课文
中学到的语
言内化,将
学到的知识
转
化为能
力,这对学
生是一个挑
战,同时,
也可以激发
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
子们在愉
悦、欢快之
中得到了能
力上的提
高。】
板
书
内
容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顺序:远近
观潮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
崩地裂 天下奇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示27、28、29)
一、比一比,组词语。
提( ) 潮( ) 锯( ) 盼(
)
堤( ) 朝( ) 据( ) 粉(
)
二、词语仿写。
山崩地裂(描写声音)
风号浪吼(含有“风”)
三、句子训练。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
..
奔而来。
(用加点的词造句)
2.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句话把 比喻成了
。你来仿写一个和“潮水”有
关的比喻句吧!
四、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课文是按照怎么样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请
排序号。(
)
A.潮来之时 B.潮头过后。C.潮来之前。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
战马齐头并进,浩(hào)浩
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ɡ)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
zh
èn)得颤动起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一、提水 堤岸 大潮 朝阳 锯子 根据 盼望 花粉
二、示例:人声鼎沸 鸦雀无声 风和日丽 谈笑风生
三、1.示例:阳光洒在河面上,河面亮闪闪的,犹如长长的锦缎。
2.白浪 水墙
示例:潮水好像暴怒的狂狮,汹涌地冲向岸边的
礁石。
四、1. 潮来之前 潮来之时
潮过之后
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写
出了钱塘江
大潮到来时奔腾的形态特点;用夸张的手法把潮来时的声
响说成“山崩地裂”,形象地写出大潮到来时的
巨大声音,这样有声
有色的描绘,使人如身临其境,让人无不惊叹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我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让学生自学
字词,自己划分段落,学生积极投入到自学活动中,效果不错。
2.我还
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尤其钱塘江大潮
的类文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气氛
非常积极。
不足之处:
我运用视频播放的方法讲学生代入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对钱塘江大潮的自我感悟的表达,只是学生过于
沉浸于视频中,不容易尽快进入
后边的教学环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积极
推进类文阅
读,拓宽学生视野,还要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
学生想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
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
,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
“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
点描写
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
势。阅读这篇课文
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
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
生的语言积累,学
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
方法来
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钱塘潮: <
br>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
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
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
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
立,波涛
汹涌,十分壮观。
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
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
涨落,叫做潮汐。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钱塘潮为什么偏偏
在八月十八最大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
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
后,太阳、月
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
表面的海水
,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
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
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
一年中最大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
杭州湾的地形
特殊。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
公里,而往
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
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
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
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
作用,
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
个体积庞大、好像
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
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赶前浪、
一浪叠一浪的壮观
景象。
钱塘江高达八米到九米。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湃,像千军万马。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拼音,写词语。
yī jù
kuān kuò cháo shuǐ ɡǔn dònɡ
( )
( ) ( ) ( )
二、精挑细选。
1.潮 嘲 朝
( )笑 ( )廷 浪( )
2. 笼 珑 拢
合( ) 鸟( ) 小巧玲(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2.形容隐隐约约。(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4.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
5.山岳倒塌、地面开裂,形容声响巨大或变化剧烈。( )
四、句子练习。
1.大潮 钱塘江 天下奇观 被 称为(连词成句)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运用
..
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五、给下面的句子排序。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
)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阅读能力大提升
六、课文整体梳理。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 和
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你想到了用课文中的词语“ ”来评价钱塘江大潮。
七、重点段落品析。
《观潮》片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
雷滚动。顿时人声
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
静,看
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
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
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
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
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山崩地裂,好像
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潮来了的时间是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中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声音的变化,从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到“_______________”;江面景象的变
化,从“___________”
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____
________,心情____________,由
“人声鼎沸”和“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八、想一想,填一填。
假如你有机会去钱塘江观潮,面对如此壮观的奇景,你会怎样表达
你的内心所想呢?
参考答案:
一、依据 宽阔 潮水 滚动
二、1.嘲 朝 潮
2.拢 笼 珑
三、1.人山人海 2.若隐若现 3.风平浪静 4.人声鼎沸
5.山崩
地裂
四、1.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雪花飘飘,好像柳絮在空中飞舞。
五、4 2 1 5 3
六、潮来时 潮退后 天下奇观
七、1.午后一点左右
2.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 江面风平
浪静
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3.多 迫切 人们看到潮来了十分惊喜、激动
八、钱塘江大潮太壮观了,它是大自然的奇迹,它不愧为“天下奇
观”!
2 走月亮
讲
走月亮
课授2课
读课
题 型 文 课
时
时
间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5个生
教
字。
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目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
标
浓浓的亲情
,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
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
学
会“我”
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
重
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点
教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
学
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
难
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
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点
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教
具
准
备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
导
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
入
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
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教师
板书:走月亮)(课件出示2)
)
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
分
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
嬉
钟
戏,称为“走月亮”。(课件出示3)
设计意
图
【设计意
图:用问句
来设计悬
念,引起学生的好奇,
激发学生积
极思考。】
课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
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
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
读,初步扫除语言
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
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
班师生
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埂、
烁”(课件出示4) <
br>“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鸟”;“俗、
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俗—浴”是
形
近字。
新
2.书写指导。
课
出示生字“淘、牵、鹅、卵、坑、洼、
教
填、庄、稼、俗、跃、葡、萄、稻、熟”
(课
学
件出示5)
(
指导书写:“淘、鹅、坑、洼、填、稼、
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
左窄右宽;“牵”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
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
分
的写字姿势。
钟
3.词语理解及运用。 (课件出示6、7、
8)
淘洗:用水洗去杂质和污垢,引申
为保
留好的,除掉坏的。造句:我们煮米饭之前
要好好淘洗大米。
柔和:柔软,温和。造句:傍晚,柔和
的月光洒在海面上。
鹅卵石: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造句:
我家门前有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
运载:装载和运送。造句:秋天,运载
粮食的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着。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
习惯等。造句:少数民族有很多风俗习惯。
汩汩:拟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
的声音。造句:那条小溪汩汩地流过岩石。
浇灌:本课指把水输送到田地里。造句:
农民伯伯用河里的水浇灌土地。
【设计意图:通过
朗读课文,
使学生对课
文内容有了
初步了解。】
【设计
意图:让学
生运用多种
方法来识
字,激发学
生自主识字
的兴趣。】
镀亮:一种工艺,
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
耐磨的效果。造句:太阳升起时,天边就像
被月光镀亮了似的。
奇妙:稀奇神妙;美妙。造句:弟弟的
小脑袋瓜里有许多奇妙的想法。
课
堂
小
结
及
拓
展
延
伸
(
)
分
钟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件出示
9)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
文,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
欣赏。
【设计
意图:激发
了他们主动
搜集资料的
兴趣。】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件出示10)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风俗(sú gǔ) 稻穗(huì suì)
二、看拼音写汉字。
pú tɑo tiào yuè zhuāng jiɑ
qiān shǒu
( ) ( ) ( )
( )
三、仿写词语。
闪烁——闪闪烁烁
(
)——( ) ( )——( )
【答案】
一、sú suì
二、葡萄 跳跃 庄稼 牵手
三、香甜——香香甜甜 高大——高高大大
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教
具
准
备
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复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
听歌吗?今
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
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
放
《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
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课件
出示12)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
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
福。)
那
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
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
课《走月亮》。(板书课题
:2 走月亮)
2.检查生字读音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
们自读课文,然
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月
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吗?(课件出示
13)
2.预设:秋天月夜是怎样的景
象?
第2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
设计意
图
【设计
意图
:从学
生们熟悉的
歌曲出发,
让他们感受
到学习的乐
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
课文。】
课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
”与阿妈
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导
入
(
)
分
钟
新
课
教
学
(
)
分
钟
【设计
意图:请学
生描述自己
通过文本所
想象到的美
景,并通过
朗读体会看
到这美丽
的
景色时的心
情。】
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
照亮了……照亮了……”(月光洒满
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
谧,这迷人的
月夜使“我”和阿妈感
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课件出示
14)(教师板书:月盘明亮
月光柔
和)
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
亮了哪些地方?
指导朗读: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
意境朗读。
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
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
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
月亮!”(课
件出示15)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
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
宣泄看到这
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课件出示
16)
(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
吗?
(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
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4)引导学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
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3.师: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
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
的景色使小作者
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课件出示17)
第3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
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
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
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
导学生通过回想自
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
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4自然段:阿妈领着“我”
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
想起白天
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
【设计
意图
:(引
导学生回想
和自己的妈
妈在一起时
的情景,感
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
息,并个性
化的朗读。】
【设计
意图:让学
生发现:其
实亲情就在
我们身边,
只要我
们细
心观察生活
中的点点滴
滴,就会发
现我们被浓
浓的亲情包
围着,是那
样的温暖,
那样的幸
福、快乐。】
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
蜜。(教师板书:想到:洗衣服
做
小船 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
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
时幸
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
宣泄出来。)
第6自然段:在迷人
的月下,
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
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
“
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
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
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
情。(教师
板书:闻到:阿妈的气息)
第8自然段:“我”突然看见
美丽的月
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
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
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
,不
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
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
那闪烁的
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
自然的怀抱。(教师板书:看到: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 )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
个性化的朗读。)
4.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
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
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
美好景色
浓浓亲情)
5.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
妈妈在一起
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
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课件出
示
18)
课
堂
小
结
及
拓
展
延
伸
四、扩展阅读,延伸感悟。(课
件出示19)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
—《月
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
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
《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
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盼
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
深情。
(
)
分
钟
2 走
月 亮
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我”和阿妈
想到: 洗衣裳 做小船 看水塘
美好景色
闻到:阿妈的气息
浓浓亲情
看到: 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语。
牵( ) 填( )
饿( )
奇( ) 镇( ) 鹅(
)
二、写出加横线词语的反义词。
1. 月盘是那么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
)( )
2.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
(
)
三、我会填。
秋虫( )着,夜鸟( )着翅膀,鱼儿(
)水面,
泼剌声里银光一闪••••••
四、 填一填。
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
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
些闪闪烁(shuò)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这句话
运用了(
)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阿妈在月亮下散步
的幸福和温馨。
【答案】
一、牵手 好奇 填写 城镇 饥饿 白鹅
二、1.黑暗 僵硬
2.平平整整
三、唱 拍打 跃出
四、拟人
教学反思
板
书
内
容
成功之处:
导课部分一曲《月亮船》,激起了学生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
生对课文有了初步认识。
不足之处:
通过教学,我发现个别学生在体会月夜的美时,想象仍不够丰富,
朗读仍
没感情,这与他们不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关。因此,在课
堂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最直观
的感受。并创设好情境,
让大家一起畅谈与家人的美好时光。
【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是作
家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
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
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
“走月亮”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
是
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读着这篇
文章,使人不由得走进
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
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
村头,走过大
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
之高,村之
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
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本文
的语言优美,如诗如画,很容易使学生深入文本,得到情感的
体验,激起孩子们爱的涟漪,使情感得到全
面的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作者介绍】
吴然,1945 年生,云南宣武人。散文集《
小鸟在歌唱》《小霞客西
南游》《天使的花房》分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图书
奖、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并有作品获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儿
童文学奖和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项
。代表作品有《珍珠雨》《和花朵说
悄悄话》《雪人胖胖》《太阳鸟》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
诗,说到底,还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
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
学体式,是诗歌大类中的一个成员。
走月亮:也指中秋时吴地的一种风俗。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
。
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
吴地:指江苏、浙江、安徽省的某些区域。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拼音,写词语。
é luǎn
shí pú tɑo fēng sú
(
) ( ) (
)
二、精挑细选。
明亮 柔和
1.月儿是那样( ),月光是那样(
)。
铺满 洒满
2.阿妈喜欢领着我,在( )月光的小路上漫步。
运载 搬运
3.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
)
许多新鲜的花瓣。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地面高低不平。(
)
2.形容光忽隐忽现。( )
四、基础积累大巩固。
从文中抄写你觉得描写生动的两个句子。
1.
2.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五、课文整体梳理。
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先走过(
),看到每个小
水塘里都抱着一个月亮。又走在( )听到(
),看到了
( ),闻到了( )。
六、重点段落品析。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
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
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
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
船,运载
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
水塘里的月亮,
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小水塘 ( )的鹅卵石 ( )的花瓣
2.
作者描写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
3. 想象一下“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是什么画面?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七、写几句描写月亮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___________。
2.小时不识月,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鹅卵石 葡萄 风俗
二、1.明亮 柔和
2.洒满
3.运载
三、1.坑坑洼洼
2.闪闪烁烁
四、1.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
亮!
2.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五、小溪 村道
秋虫唱歌 夜鸟、鱼儿 果香
六、1.可爱 灰白色 新鲜
2.溪水 鹅卵石
小水塘
3.每个小水塘里都倒映着一个月亮,就像水塘抱着一个月亮。
七、1.疑是地上霜 2.呼作白玉盘
3 现代诗二首
授
略
课
课现代诗二1课
读课
题 首 型 时
时
文
间
教1.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
学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
描绘的意境,感受童
目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
标
生写诗的兴趣。
教
学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重
点
教
学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难
点
第一课时
1.认识本课的字词。
学
2.通过有
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
目
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标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
具
课件
准
备
设计意
教学设计
图
教
导
入
(
)
分
钟
新
课
教
学
(
)
分
钟
一、 谈话激趣,交流导入
(课件出
示2)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
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
,谁能说说想到
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
对秋
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
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
学们来说一说
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
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
和徐志摩的《花
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
并分别组词。(课件出示3)
2.分小节读诗文。
三、 范读诗歌,整体感知
出示诗文(课件出示4)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
象。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四、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
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
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
去描
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课件出
示5)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
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
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
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作者把芦苇拟
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
书:归巢的鸟 斜阳 白色的芦苇 美景) 3.欣赏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
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
的美好
心愿?出示《花牛歌》。(课件出示
6)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设计意
图:激趣谈
话,激发学
生学习古诗
的兴趣,
同
时概括了解
了古诗内
容。】
【设计
意图:自学
生字,通读
全诗,为学
诗做准备。】
【设计
意图:多媒
体充分调动
视觉器官,
充分感受诗句的意境。】
【设计
意图:在音
乐中感受诗
的意境,想
象诗的意
境。】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
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
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
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五、指导朗读,感受诗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
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
己的美好心愿?
4.生谈自己的发现。
课
堂
小
结
及
拓
展
延
伸
(
)
分
钟
板
书
内
容
六、总结拓展,布置作业(课件出示7)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
《花
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
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
想或者也曾经
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
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
只写一个小节)
【设计
意图:检验
对诗的感悟
程度,有利
于综合能力的发展。】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归巢的鸟
斜阳 美景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白色的芦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语。
渡( ) 倦( ) 坐( )
度(
) 卷( ) 座( )
二、读一读,想一想。
1. 《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
2. 《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三、我会填。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 。
2.花牛在草地里坐, 。
【答案】
一、渡河 温度 疲倦 试卷 坐下 座位
二、1.鸟、斜阳、江面、芦苇。 2.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三、1.还驮着斜阳回去
2.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的
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
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
这节课,我感到
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
欲动的心灵
,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发现孩
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
是自己需要的信息
了。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心,
让孩子
对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
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
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
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
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但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
心想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比较系统地了
解,自己时间观念又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看来,还是要赶紧跟上
时
代的步伐,严格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的创新课。
【教材分析】
《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
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
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
《邮吻》诗集中。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
残阳斜照,浅
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
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
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
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
活的乐趣。
【作者介绍】
刘大白(1880—1932
年),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辛
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
发表反对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