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温柔似野鬼°
683次浏览
2020年08月18日 05:5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送友人李白-北海职业学院


第一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 映着不同学派
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
期:
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主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论 语》
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以简洁的笔触描述人们的一言一行,
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言论警辟精炼,
大多富于哲理。
第二期:战国中期
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
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也 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
采用对话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主要特点是词藻
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
第三期:战国后期
在这一时期,诸子散文完 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它
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
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主要
著作有《荀子》、《韩非子 》、《吕氏春秋》等。主要特点是论证严
密、鞭辟入理。
第二节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字仲尼,名丘。远祖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夫,在内乱中被杀。孔父嘉的
儿子避难到鲁国,居于陬邑。至孔 子父亲叔梁纥时,家境已经衰落。
孔子年少时身处贫贱,20岁左右时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和畜牧的< br>小吏,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鲁国在春秋时期仍保留了浓厚的周文化传统,在这 种文化氛围中,
培养了孔子对周文化的浓厚兴趣,15岁便立志学习周文化。约30岁
左右,学 成,收徒讲学,从事教育。其间一度离开鲁国到齐游览,受
到齐景公的礼遇。回到鲁国之后,继续从事教 育活动,51岁时,孔
子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宰,从此进入政坛,后来位居司寇,掌管司法,
诛 少正卯,力图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是孔子的思想比较保守,他
主张尊王忠君,强化朝廷力量而抑制私 门,因此与鲁国政权的实际掌
管者“三家”孟孙、叔孙、季孙发生冲突,被迫于55岁时辞官。他
离开鲁国,先后到卫、陈、曹、宋、郑、蔡等国,宣传自己的德政教
化思想。这种思想在社会矛盾激化 、政治斗争尖锐的春秋末年,不切


事宜,因而未被各国君主采纳。孔子经过14年的奔走 游说,68岁时
再度回到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的工作。
孔子晚年遭遇不幸,儿 子孔鲤、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子路相继去
世,鲁国的动荡局势又加速了他政治主张的破灭。鲁哀公16年 ,孔
子去世,终年73岁。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仁和礼)继< br>承周文化的传统,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思想领域很有影响。
被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尊奉为 统治思想,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对
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发生了难以估量的
复杂的深远的影响。
孔子整理文化典籍,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 br>《乐》、作《春秋》,未必完全可信,但六家典籍都经过孔子整理和
编订是可以肯定的。在文化典 籍整理方面,孔子有过重大的贡献。
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为文化教育的普及< br>开创了道路,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作为一个伟大的
教育家,其感人之处在于他“ 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和诲人不倦的教
育态度。孔子招收弟子,不分等级,不分贫富。孔门弟子中的优秀 人
才多是家境贫寒者,颜回身居陋巷,子路原是乡野之人,曾参缺衣少
食,仲弓家无立锥之地。 《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对他们的亲切教诲,
尤其是对仲弓的自强好学,孔子用“山川其舍诸!”的形象比 喻,给
欲特殊的关怀和鼓励。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
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
精神。据《颜渊》载,同是 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
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 仁者其
言也訒”。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
答以细目。又如,同 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 有:“闻斯
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
题,其中还饱含 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二、《论语》的文学价值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 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2、《论语》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
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3、《论语》多用语气词,含蓄蕴藉,形成迂徐婉转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孟轲与《孟子》
一、孟子及其思想主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 县)人,是鲁国
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得孔学嫡传 。
孟子继承儒家德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用事的精神,主张以仁义治
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5 0岁以后曾率领弟子先后游说齐、梁(魏)、
鲁、邹、滕、薛、宋等国君主,宣传他的仁政理论,在齐一 度为客卿,
在其他国家也受到不同程度了礼遇。但是他的仁政理论在急剧变革的
战国时代,不切 实际,不被采纳。约在65岁时回到邹国,专心从事
教学和著述。终年84岁。
孟子对于孔子 的学说,又有明显的发展。性善论是孟子对儒家学
说的第一个贡献,所谓性善论即人皆有天赋的善性,而 善性就是仁、
义、礼、智四端。孟子的性善论是抽象的人性论,是唯心而先验的。
但他却成为孟 子进步学说的理论基础。由此而生发,产生了他进步的
圣人观、进步的仁政主张。孟子把人心(四端)视 为人所以为人的根
本,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离娄》),“存
心”就 是保持固有的“四端”,仅有四端还不能成为完善的人,还要
扩充四端,“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 充之,不足以保父母。”
(《公孙丑》)扩充四端,作为道德准则,是人提高道德修养,认识
宇 宙人生,达到圣人境界的途径,这就是“内圣”。
扩充四端作为“仁政”的理论基础,就是推行王道, 仁政爱民,
从而成为统一天下的明君,这就是所谓的“外王”。“内圣”、“外
王”都缘于扩充 四端。可见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基于性善论,
才生发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圣人观和保民而王的 政治主张。
重民思想是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第二个贡献,儒家有重民的传统,
孔子讲“使民以时 ”,要求统治者不侵夺农时,关心百姓。孟子则强
调百姓在封建政治统治中的重要地位。他说:“诸侯之 宝有三:土地、
人民、政事。”(《尽心下》)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 心下》)孟子的重民思想是战国时期重民思潮的最高代表。基
于重民思想,他主张“制民之产”、“取于 民有制。”“省刑罚,薄
赋敛。”(《梁惠王上》)基于重民思想,他反对战争,认为诸侯发
动 战争就是“率兽而食人肉,罪不容于诛。”(《离娄上》)基于重
民思想,他反对暴政,并警告暴君:“ 暴其民,则身弑国亡。”(同
上)
二、《孟子》的文学价值
1、从体制上说,《孟 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
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 很多段
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
以单独成篇。


2、《孟子》的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
完整的小故事、寓 言。赵歧《孟子题辞》:“长于譬喻,辞不迫切,
而意已独至。”评论是恰当的。孟子书中的比喻,有的 属于推理,如
“折枝”(《梁惠王上》),“攘鸡”(《滕文公下》);有的是寓
言比兴,如“ 揠苗”(公孙丑上),“乞祭”(《离娄下》)都妙趣
横生,旨意明白。
3、善设机辟,请君入彀。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慢慢引入正题,使
对方陷入论辩的困境。
4、《孟子》散文富有气势。多用排比,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
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第四节《墨子》
一、墨子及墨家学派
墨子(公元前480—前410),名翟,战 国时期鲁国人。《后汉书·张
衡传》说他“当子思之时,出孔子后。”通过《墨子》和先秦一些典
籍,我们知道他平日言谈不离耕织、百工之事,会造大车和守城器械,
并收徒弟讲学,外出游历时载书 甚多。自称:“上五君上之事,下无
耕农之难。”却被楚国贵族称为“贱人”。他大概是手工业出身的“ 士”。
墨子为了止楚攻宋,自鲁至楚,“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
而至于郢。”(《吕 氏春秋》)他曾仕于宋为大夫,北之齐,西使魏,
屡游楚,是一位有着广泛社会交游、热心公益事业的学 者。
《淮南子·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其礼烦
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 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
政。”可见墨子是通过对儒家学说的批判、改造而形成自己的 理论体
系的。墨子“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吕氏春秋·当染》)形成
了与儒家对立的墨家 学派,影响很大。世称“显学”。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形式,近似于宗教集团,其首领叫“钜子”。墨家有严明的纪律,墨家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即使国
家赦免,也要按照“墨者之法” 处置。(《吕氏春秋·去私》)墨家
崇尚节俭,反对儒家的“繁饰”,“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 《庄
子·天下》)”“量腹而食,比于宾萌。”(《吕氏春秋·高义》)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 派: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
(《韩非子·显学》)后期墨家对墨子的学说有所修正和发 展,在战
国争鸣中,对先秦学术作出了巨大贡献。终战国之世,墨家一直影响
很大,但秦汉以后 ,墨家作为一个学术流派逐渐湮没无闻。
墨子的学术理论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它不是墨翟个人的作 品,
而是墨家学派的总集。《汉书·艺文志》称《墨子》有71篇,今本
《墨子》存53篇。可 分为5类:


墨子的言行录:《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
输》。 弟子发挥墨子思想的杂论:《亲士》、《修身》、《所染》、《法
仪》、《七患》、《辞过》、《三 辩》、《非儒》
讨论宇宙、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的,被人称为“墨辩”:《经上》、
《经下》、 《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
讨论守城工具和技术问题的,可能是墨家关于这方面知识的汇集。
以上四组并不能反映《墨子 》哲理散文的主要风貌,通常所说的
《墨子十论》包括《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
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是墨
子讲学的记录,为墨子弟子 所记。因为三派弟子各有所记,合而成书,
故每篇分上、中、下,文字大同小异。《十论》原存30篇, 今存23
篇。它们体现了墨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和说理艺术的主要特点。
二、墨子的思想: < br>墨子针对战国初年“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的祸乱现实,
提出了十项治国方略,其中代表 墨子学术个性的是“兼爱”。
墨子的兼爱是建立在人们现实物质利益基础上的互爱互利的关
系 。所谓“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
爱中》)所谓“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 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亲吾也。”
(《兼爱下》)把精神生活中的“爱”,同物质生活中的“利”联系< br>起来,以“利”为爱的出发点。既以交相利为基础,就没有亲疏、远
近、贵贱之分。墨子主张:“ 兼爱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明天下之无
有私也。”(《兼爱下》)这种主张是小生产者在战国社会社会巨 变
中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墨子》的文学价值
《墨子》十论虽是墨子讲 学的记录,具有记言性质,但每篇有明
确的论题,充实的内容和清晰的层次。是中国论辩文的雏形。作为 论
辩文的初始形态,《墨子》十论还没有发展到基本上运用逻辑推理或
抽象思辨的阶段,它采用 类比推理和生活事实的简括叙写相结合的表
达方式,使文章明确、清晰,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 1、墨子在讲学中自觉运用察类明故的逻辑方法。墨子所说的“类”
是指一般的概念,从众多的个别 事物中抽象出来共同的本质。所谓
“故”就是原因,“察类”就是在论辩中遵守一般制约个别的逻辑法< br>则;“明故”就是考察因果关系。以《非攻上》为例。《非攻》的主
旨是论证诸侯发动战争有大不 义的罪行,在论证时,墨子首先从窃人
桃李、攘人鸡豚、取人牛马等不义行为抽取出共同的本质——亏人 以
自利,得出“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重”的认识,这叫“取类”。
然后指出诸侯发动战 争、杀人攻国,属于“亏人以自利”一类,并且


甚于窃人桃李、攘人鸡豚、取人牛马,是 大不义的罪行,这叫察类。
接着进一步推论,就杀人多少作比较,“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
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
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这又是 取类。诸侯发动战争,杀人不止
千百,其罪恶之深重,是不言自明的。
2、为了增加论辩过程 中事实的说服力量,墨子进行了大量的生活
现实和历史事实的简括叙写。《非攻》为了说明发动战争将遗 害自身,
重点叙写春秋末年的吴、晋两国的历史事件:吴王阖庐发动战争,打
败楚国,朝宋与鲁 ,后被越王勾践所灭;晋国智伯发动战争,攻打中
行氏、范氏,最后导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智伯。具 体的历史事实
证明,发动战争必定是玩火自焚。事实的叙写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量。
3、墨子 提倡质朴和实用,对一切语言文字的表达,强调有切实的
内容,以道理说服人,反对无益于实用的修饰与 文采。刘勰《文心雕
龙·诸子》:“《墨子》意显豁而语质。”即语言质朴,不求华美,
不事雕 琢。前者是表达的特点,后者概括了《墨子》的文风。墨子讲
学立言是为了“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 以宣告人,若辩其辞,恐
其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因 此他推论事理,尚简洁而不缭绕,叙写生活现象,尚质实而不夸饰,
多用对比而不事渲染。文风的质朴说 明墨子对自己理论力量的自信。
第五节 庄子
一、庄子生平
庄子(约公 元前369—286前),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蒙县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 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
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庄子继承并发展老子的思想,是道家著名代表人物。
曾做过蒙之漆园吏,但不久后又辞去此职。 曾因穿补缀的粗衣、
破烂的鞋子而被魏王讥笑:“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
王曰: ‘何先生之惫邪?’”(《外篇.山木》),又因家贫而“故往
贷粟于监河侯”(《杂篇.外物》)。虽 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自得
其乐,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楚威王曾派两位大夫请为相国,但
婉拒,不肯出仕:“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
不仕,以快吾志焉。
二、庄子的思想
1、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庄子的自然哲学主要由构成万物基始的
“ 气”、万物生成和存在形式的“化”以及宇宙根源的“道”三个范
畴组成。
2、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认为人生面临着三种困境:
自然之限:死与生。


社会之限:时与命。
自我之限:情与欲
3、理想的人生境界:齐一生死、顺应时命、无情无欲。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
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
热,是知之能登假 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
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
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 入不距。翛然而往,
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
而复之。是之谓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三、《庄子》的文学价值
《庄子》这部哲学著作, 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其文章体制
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
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1、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 》的一大特色。如《逍
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
寓言 、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
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超出了以 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2、《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如果说《孟子》的感情是在清
楚的逻 辑表达下运行的,那么《庄子》的感情,却往往是无端而起,
迷茫恍惚。如《至乐》写庄子对髑髅的一连 串发问,便是充满了人生
的伤感。
3、《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 常突兀
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
任意跳荡起落,但 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第六节 荀子
一、《荀子》的文学贡献
《荀子》书中的文 章多为关于社会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长
篇专题学术论文,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 实、深厚;
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
造语简练,多 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适于诵读。
《荀子》中还有一组称为《赋篇》的文章、共有《礼》 、《知》、
《云》、《蚕》、《箴》五篇。形式为问答体,在体制上,《赋篇》
也是汉赋的渊源 之一。另外又有《成相篇》,以民间歌谣形式表达他
的政治思想。
第七节 韩非子
一、韩非的生平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是 韩之诸公
子。曾师事儒学大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战国末年,韩国屡遭强秦
侵凌,丧师失地, 韩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之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臣下 ,富国强兵而以
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
《说林》 、《说难》十万余言。”这些阐释法治理论的文章传至秦国,
深受秦王政的赞赏。韩非至秦,上书秦王, 主张率韩伐赵。李斯、姚
贾出于嫉妒,在秦王面前谗毁韩非,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
欲 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
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 王因将韩非下吏治罪,后被李斯
害死在监狱中。
二、韩非的思想
韩非的思想渊源不 一而自成体系,他的政治学说基本上是前期法
家“法”、“术”、“势”思想的结合。其君主专制理论实 受墨家“尚
同”思想的启示;他的“循名实”、“因参验”的认识方法也与墨家
“以名举实”有 关。他的哲学世界观主要是对老子自然哲学的发挥和
改造。韩非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深受儒、 道、墨诸家思想
的影响。实为战国末期综合各主要学派的大思想家。
韩非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 言人,他的学说对整个中国古代统治和
传统文化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说,他站在法家的立 场
上,适应着历史的发展趋势,完成了专制集权的法治理论体系,成为
中国专制的重要政治思想 工具。韩非思想中的历史进化论观念、严刑
峻法的主张、循名责实的思想,成为秦王统一天下以及历代君 主励精
图治、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具有进步意义。从消极方面看,他的理
论崇尚暴力,不讲怀 柔,主张对下层百姓实行残酷镇压,则是反动的,
容易激化矛盾,引起下层百姓的反抗,秦王朝的灭亡就 是明证。汉代
以后的统治者在确立封建伦理纲常和儒学为统治思想以后,韩非学说
失去其显赫地 位。有些统治者只能引用其术,韩非的学说被视为异端。
韩非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汉书 ·艺文志》载韩非
子55篇,今本《韩非子》也是55篇。综合历代学者考证,《初见秦》、
《 有度》、《饰邪》3篇确非韩非所作。
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
启雄《韩非子浅解》和江苏人民出版社的《韩非子校注》是比较好的
本子。
三、韩非文章的艺术特点
《韩非子》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实,后世的理论
文章,可以与之相比的也不多。
1、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


2、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
3、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
生动性和说服力。

关于元旦的诗歌-学校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山东省高考改革-活动开展情况汇报


个人工作表现评语-广东商学院分数线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自考信息港


温州科技技术学院-繁体字个性签名大全


写元宵节的作文-河道治理方案


北外研究生-高考专业代码


临沂市人事考试网-中考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