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

温柔似野鬼°
908次浏览
2020年08月18日 06: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画展主题-经典祝福语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
《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
2.了解《孟子》的艺术成就; 3.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熟读课
文; 4.诵读课文,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运用比喻之妙; 5.
诵读课文,整理并评价孟子的思想和文章的写作特色。 关于运用“倒
序”法进行单元教学的建议 综观本单元的5篇课文,篇幅一篇
比一篇短,难 度一篇比一篇小。我们可以依第21课至第18课的“倒
序”开展教学。这样便可以使得学生能够一步步 由浅入深的接近孟子、
了解孟子。 (一)安排1课时教学《短文两篇》 1.指名讲述
“弈秋”的故事,并由此拉开本单元教学的序幕。 2.对照所讲
“故事”和注释,落实《弈秋》的字词句,领会课文的寓意。 3.引
导学生结合注释自读《齐人有一妻一妾》,要求做到流利朗读,准确
译文。 4.由学生复述《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情节。 5.讨
论《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寓意,补充原文 省略的文字――“由君子观
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6.教师小结,重点强调其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7.课外作业:
借助工具书和资料翻译《孟子见梁襄王》全文。 (二)安排1课时
教学《孟子见梁襄正》和《庄暴见孟子》 1.抽两位同学分别将
《孟子 见梁襄王》的译文妙在黑板上(有条件者可直接将译文投影到
屏幕上)。 2.根据黑板或屏幕上的 “译文”教读课文,让译文
与原文对号入座,使误译得到纠正,漏译得到补充,加强朗读环节,
体会譬喻论证。 3.分组(4至6人)学习《庄暴见孟子》,在
组长的带领下,须做好以下工作: ①通读全文,准确读音,正
确断句; ②试译原文,把握不准者作好记录,准备提问求教;
③找出文中的对比句,思考其运用的好处; ④归纳民本思想的
具体内容。 4.逐项检查分组学习情况,重点突出“朗读”和“质
疑”两个环节。 5.作业:完成练习三。 (三)安排3课时学
习《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即从开头
至“王请度之”。 1.学习课文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 乎”)。
一读之后要求能翻译原文,懂得“是以”属固定词语,“臣未之闻也”
属宾语前置句; (已注释的词句属特殊用法的要突出强调,下同。)二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读之后必须了解齐宣王问话的切人点(以问“霸道”开端),孟子以
“臣未之闻也”一句将话题转向谈论 “王道”。 2.学习课文第
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br>分角色朗读,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
发艺术,强调宾语前置句(“ 莫之能御”)、“之”字的区分(“臣
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兼词“诸”字等知识 点。
3.学习课文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以练习代讲解,
“逼”着学生自学。 练习设计如下: 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字。 a.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这样) b.不为者与不能者
之形,何以异(区别) c.是诚不能也(的确) d.王之不王,
是折枝之类也(行王道) e.王请度之(估量) ②将下列句
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然则一羽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
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保,为不用恩焉。 译:(这 样看来,
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
视力;百姓不被爱 护,是因为不愿施恩泽。) b.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
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
③孟子善于设喻论证。用“力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明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来比喻(今恩 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用“挟
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来比喻(故王之不王,是不 为也,
非不能也)。请用原文作答。 ④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并用两个
字归纳孟子为宣王指明的方向。 大意:(阐述齐王之不正,是不
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方问:(推恩。) (注:原文从
略,括号内文字为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学习“抑王兴甲兵,危士
臣”到篇末。 1.学习“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在熟读
课文、弄清文意的基础上,重点点拨以下知识: ①使动用法:危(土
臣)朝(秦楚) ②一词多义:抑(“抑王兴甲兵”“抑为采色不足
视于目 与”)/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其若是”)。 ③特殊
句子: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2.学习“王曰:‘吾�福
�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结合高一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有
一段文字基本相同),在“译”字上做文章,在“背”字上下功夫。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 分享
译原文应重点提示“进”“愿”“恒心”“仰”“俯”“谨”“孝
悌”等词语;背课文要 抓住行文思路――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
家,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第三课时:立足本篇目,辐射本 单元,涉
及学过的孟子文,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1.关于孟子的政治主张,重点剖析下列课文及其承载的思想: 从《齐
桓晋文之事》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 从《庄
暴见孟子》看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从《孟子见梁襄王》
看孟子“敬天保民”(范文澜语)的思想; 从《寡人之于国也》(见
《语文》第一册)看孟子选拔贤才要以民意为准绳的思想; 从《攘
鸡》等短文(见《读本》第五册)看孟子“省刑罚,薄税敛”的思想;
从《鱼,我所欲 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等课文(见初中教材)看孟子“舍生取义”“顺乎 民心,合乎正
义”“勤奋不息、努力上进”等思想。 2.关于盂子散文的论辩
艺术。 参见课本上郭预衡的《<孟子>简介》。 3.关于其他
(如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寓言样式的出现及 影响,课文中的文言实词、
虚词及文言句式等),视教学实际取舍。 (四)安排三课时开展研究
性学习 1.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
文的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2.课堂练习:就《孟子》的 某一“点”(可以是作者的某一思想,
作品的某一特点,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等)写一篇不 少
于500字的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据确凿,切入点小,角度新颖。
3.课后评改 :选择有代表讲的1至2篇习作,翻印给全体同学,要
求认真修改,并写出一百字左右的“评语”。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2年第10期 王国彬) 关于运用“先入为主”法进行单元教学的
建议 孟子的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言近而旨远” 。根
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即首先了解孟子
的仁政思想、论辩艺术 ,再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用课文作例证。教学
本单元拟安排6课时。 (一)安排1课时,初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
想和论辩艺 1.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
标记要点。 2.教师归纳、补充孟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和散文特点。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 方面归列如下(对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①②⑥⑦可结合选编课文展开讲述); ①民本主义思想; ②
邦国的主权在民。 ③民对不脱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④政事以民为归宿; ⑤用人以民意为准; ⑥国君应以保民
为职分; ⑦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⑧孟子反对不义的
战争。 孟子是以“好辩”著称的。他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
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把话题巧妙自然地引入 他预先构想的范围,
步步深入到他要得出的结论上来。简言之,孟子在论辩时善设机巧,
先纵后 擒,使论辩的对手成为靶子。 《孟子》里面还有一些文学
价值很高的叙事文字,如《齐人有一妻一妾 》。故事精练生动,寓意
深刻:人物形象也刻镂精细,情节完整而又有一定曲折,因而被后人
誉 为已具短篇小说的雏型。 《孟子》中还有一类单纯发表议论
的较长的篇章,如《鱼,我所欲也》。 虽然没有标题,但它只围绕着
一个中心的问题作较评论述的,实际上已接近于较完整的议论文。 < br>总的说来,《孟子》散文,无论是其中的对话体部分,还是以叙事、
议论为主的篇章,主要的风格 特色就是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
当。 3.阅读“单元说明”,了解教学目标。目标见“单元说明”
中的“理解” “掌握”“品味”“了解”。 4.课外完成《齐
桓晋文之事》一文后的练习四――到图书馆或网上 搜集有关资料,然
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二)
安排4课时,学习本单元的5篇课文 其中两课时学习《齐桓晋
文之事》,一课时学 习《庄暴见孟子》和《孟子见梁襄王》,一课时学
习《齐人有一妻一妾》和《弈秋》。无论教学哪篇课文 ,都必须重视
“读”(读课文)、“译”(译原文)、“练”(完成练习题)三重奏。
此外,针 对不同篇目还应有所侧重。 1.《齐桓晋文之事》侧重
论辩技巧的学习。此文的论辩技巧主要在于 运用了反复问难、因势利
导、循循善诱、层层进逼的方法。文章开头,孟子迎合齐宣王希翼称
霸 的心理,成功地转换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
论点。继而又机敏地从齐宣王怜惜牛的 事实连类引发,肯定他有恻隐
之心出发,施恩百姓并不难做到,批评宣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
有鼓励,也有指责。至此迫使宣王道出真心话,承认自己不肯行王道
是企图以武力称霸诸侯。于是孟子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行霸道无异于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缘木求鱼”,只有施 仁政才能成就王业,激起齐宣王试行仁政的兴
趣。此时孟子才将王道的主张,施行仁政的内容、步骤、方 法和盘托
出。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是孟子论辩技巧的又一特点,如用
“缘木求鱼”比喻 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
妙趣横生。 2.《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 》侧重对比语言的
品味。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说出其运用之妙。
示例: 对比句子――举疾首蹙�O而相告/举欣欣然有喜色而
相告。 运用之妙―― 强调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
的感受,造成不同的政治局面,突出了论题,避免了说教。 3.《短
文两篇》侧重寓意的理解。《齐人有一妻一妾》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
顾礼义廉耻,以卑 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奕秋》深刻说明做
事是否专心致志,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三)安排1课时,练习写
作“文学评论” 1.在第一节课谈及“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
告诉学生,学习本单元之后,要能对《孟子》作出一两点评论。为达
此目的,教师还须布置学生课外阅 读、摘抄“文学评论”,以牵线引
路。 2.课堂作文:就《孟子》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做
到有论点,有例证,能自圆其说。 3. 讲评可根据课时情况安排
在课内或课外进行。讲评时应突出两点:一是涉及的“面”要广,力
求 既有评论“民本思想”的,也有论述雄辩艺术的;既有剖析语录体
结构的,也有分析幽默语言的。二是对 有创新意识、独到见解的要给
以充分肯定。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2年第10期 王国彬) 关
于《齐醒晋文之事》一文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学生熟读课文。这
一点课堂上要做,课前预 习和课后复习也要做。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
突出诵读,以求通过良好的语言感知大致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 。
其次,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本文是孟子代表作之一,篇幅
很长,不容易看出 层次。理清文章思路,需要根据齐宣王和孟子的谈
话内容进行切分。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 桓公和晋文公
称霸的事,孟子轻轻把话题岔开后,转入对王道的谈论。孟子首先肯
定齐宣王有“ 不忍”之心,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而王”的基本
条件。其次,孟子指出宣王不能成就事业,是“不 为也,非不能也。”
第三,孟子指出宣王推行霸道的危害。最后,孟子应宣王请求阐述自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己行之道的具体措施,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制民之产”和“谨痒序之< br>教”的仁政主张。这篇对话体议论文,齐宣王问,孟子答,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说理充分。 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
政”思想。只有深入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才能更好地学习 此
文。 另外,此文中出色的论辩技巧也是应该学习的。文章气势
充沛,语言富有强烈的鼓动性。 最后,对 于文中的一些重点的
实词、虚词、语言现象、句式特点等,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总结。文中
还出现 了一些成语,如“明察秋毫”等,注意积累。体会文中疑问句,
反问句的作用。 关于《庄暴见孟子》一文的教学建议 本文
篇幅较短,文字也较浅显,反复诵读之后,自会把握 文章内容。教师
要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读出对比的层次。 教师可在学生熟读
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安排学生自学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首 先要抓住“与民同乐”的思想。“与民同乐”是一种民本思想,是
施仁政的一种表现,这一点上,与上一 课《齐桓晋文之事》有相似之
处。 其次要让学生认真体会孟子善于论辩、巧妙论理的技巧。
孟子善于转换概念,掌握对话的主动权,从音乐出发,借题发挥,谈
到了“施仁政”的问题,体现了他 高超的谈话技巧。 第三,要
通过讨论题目的设置,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孟子将“独乐”和“与人乐”对比,将“与少乐”和“与众乐”对比,解释
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与民同乐” 。又通过两种假设进行对比,突出人
民的不同感受,从而说明与民同乐就会统一天下的道理。 最后,
重点实词、虚词、语言现象、句式特点也应一一作总结。 关于《孟
子见梁襄王》一文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难度不大,应以学生自学
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即可。 首先要抓住文章思想。文中以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为例,对梁襄王讲述了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
护,民心所向,即可天下无敌的 道理。这一内容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
想,与前文的《齐桓晋文之事》与《庄暴见孟子》有相似之处,可联
系起来考虑。 其次,孟子的“善辩”是较出名的,这一点在前
两篇文章中也有学习。但此 文的“善辩”却与前两文不同,少了委婉
曲折,多了直截了当,直率地表达了自己对梁襄王的印象,犀利 ,直
观。 另外,本文大量运用比喻。教师应指导学生加以注意,揭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示本质,把握思想。 《齐恒晋文之事》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
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
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
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过
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
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
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
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
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
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
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
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
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
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
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
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
“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福�不能进于是矣”
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
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
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
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
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
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 之闻也”一句巧
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
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
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
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
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
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
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
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
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
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
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
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
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
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
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
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扩展资料 孟子简介 (约前372~
前289年)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做< br>过齐宣王的客卿,后退而著书立说。他一生以继承孔子学说为职志。
推崇周朝的传统制度,主张“ 法先王”,行“仁政”、“王道”,恢
复井田制、五等爵制等。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 民。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认为
人都有先天的“良知” 、“良能”,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 求达到“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还提出了“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他过分强调
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在儒 家哲学里形成一
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对后来的宋儒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孔子学
说的继承者 ,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孔子与孟子 孔
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公元前551~前 479年),他首开私学,创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立儒家学派。孟子是战国 时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
前304年,一说前372~前289年),他继承了孔子 的学说,并对儒
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孔子生于今日山东曲阜,孟子
生在距曲阜 仅数十里的邹县,他们都曾沐浴着以泰山为中心的齐鲁文
化。 公元前2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 子学说有利于中央集
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建议; 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
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 百姓,以及孔子后裔和孟
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
承 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
会,或许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 谋。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
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孔子倡导的社会结
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其致命的问题在于,当君王不尽君
王的责任时,或君王胡作非为时,人们没有正当合法的途径去纠正君
王的错误或更换君王。对这个难题,孔子心里是明白的,但是他没有
找到或不敢(不愿?)提出 解决的办法。对比之下,孟子则鲜明地指
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他第 一个
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朝廷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
君王的利益要服从民 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为了约束君王的
行为,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 一个人说了
算,也不能由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在
定罪量刑上,也 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允许君王的亲信左右
或大臣私自说了算,同样必须征求国人的意见。对于 不称职的君王,
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孟子• 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
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
离娄下》)。” 事实上,孟子的上述主张,都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这表明孟子的学术思想、政治理念与孔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严
格说来他们并不是一个学派,孔 孟并非一家。其实,孟子与孔子思想
存在着本质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朱元璋当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上皇帝后,对《孟子》一书的许多主张都大为恼火,一 怒之下要把孟
子像从孔庙里迁出,但是他冷静下来后却发现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
在是太有必要 了。这是因为,只要宣扬孔孟一家,那么孟子便永远屈
居亚圣地位,孟子思想主张的正确与否,也就必须 以孔子思想为准;
这样便可以用正圣压制亚圣,用孔子的思想埋没孟子的思想,从而扼
杀了孟子 倡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墨子
主张民众有权参与国家政事,墨子的信徒还建 立了严密的团体组织,
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身体力行。对比之下,孟子则属于理论家,而不
属于 政治家,他希望从理论上说服君王采纳一种类似“君主立宪”的
管理方式。但是,对于封建专制帝王来说 ,最有价值的学说,乃是孔
子的主张,因为孔子的主张有助于维护既成的格局,这是期望着永远
坐稳天下的皇帝最欢迎的(打天下的人都不用孔子的学说)。因此,
孔子及其学说备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礼 遇,而墨子的学说则受到了冷遇,
孟子的学说则受到了“招安”。遗憾的是,个中奥妙,一般文人学者,
并不明晓;至于普通百姓,更是被蒙在了鼓里,其标志即相信“孔孟
一家”。 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
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 ,即“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
智四 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
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 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
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
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
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 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
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
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 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
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
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认为,仁义礼
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 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
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 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


实用精 品文献资料分享
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
充它,加 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
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 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
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
把恶 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 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
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
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
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 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
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
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的“仁
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 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
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 孟子一方面
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
者治于 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
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 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
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
亲 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
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 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
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
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
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 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
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 br>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 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
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 反
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
自经界始”。所谓“经界 ”,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
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 农为基
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


实用 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
无恒心 ”,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
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 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
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
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 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
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
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 ”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
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
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 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
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 天下之本
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
就是根据孟子的 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程子论读《论语》、《孟子》
法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 为本。《论语》、《孟子》
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
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 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
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
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 须将《论
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 以此教人。”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
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 二书切己,终
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语》、《孟子》只剩读着,便自意足。
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语》、
《孟子》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
“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
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
多,亦奚以为’。”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前景-景观建筑设计专业


春雨的作文500字-安全工作年终总结


物流专业介绍-购房合同样本


怎样写观后感-中国医科大学招生网


广东轻工职业学校-工程承包合同范本


写动物的作文300字-中英对照


西安专科学校-小组名称和口号


七一是什么节-财务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