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1课《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3课时7页)

别妄想泡我
897次浏览
2020年08月18日 06:0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广西大学招生-合理化建议范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2.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把握孟子的性格特征
3、揣摩文中寓言的寓意,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四)美育渗透点
欣赏文章寓说理于寓言中,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特点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难点: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解决办法:1、课前通过网络查阅有关孟子仁政思想 的资料,课堂上可交流思想,分组讨论,
形成学生自己对孟子思想的深入的理解。2、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注重词句积累。进行拓展
训练,使学有所获。3、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构想:了解孟子及其思想,复习选文1,为后两节课的学习打基础。
一、导入 < br>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
喻,辞不迫切, 而意已独至。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
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 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二、孟子及其思想
1、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
子舆,邹(今山 东邹县)人。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 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
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 不被采纳。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
说。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 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地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 ”的时代,目睹
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 提
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
劝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
了人民的愿 望,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
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 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
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 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
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 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
1 6


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 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
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 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
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 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
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 ,做到“舍生取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关于《孟子》 《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行文气势磅礴,
感情充 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 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
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 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语言明
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 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
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 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
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 中,如《梁
惠王下》。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br>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
气概非 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
章的气势,使文气磅 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是研究孟子思想最直接、最可靠的 材料。
三、回顾选文1,把握其中的比喻和对比手法。
比喻五十步百步
邻国之政本国之政
对比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比喻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本体)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喻体)
四、结合练习1,明确比喻的功能。
五、小结本课
六、布置作业
预习选文2,疏通字词,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故事寓意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学习选文2,疏通字词,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故事寓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孔子“仁”的主张,提出了“仁政 ”说,
我们刚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仁政思想。但对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大儒,
《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却颇有微词,请看他写的这首诗(投影展示):
齐乞何能有妾妻,
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他对孟子所举事 例提出了质疑,那么孟子所举事例是否果如黄药师所言不合情理呢?今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齐人有 一妻一妾》,来看看黄药师的批评是否有道理。
二、齐声诵读,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句中加粗词。
2 6


(1)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2)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3)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4)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5)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6)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2)蚤起:“蚤”通“早”。
(3)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
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再举三个以上相同的例子。
(1)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知之也。
(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余之人不余欺也
④大王来何操
三、研讨课文内容。
1.情节妙。请学生概括情节纲要,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展示。
提问:良人的餍足之道是什么?如何发现的?发现以后各自表现如何?
2. 词句妙,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传达作者爱憎喜好的作用。
(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 “必”,一定,表确定的副词。齐人每外出,必直
奔坟场乞食,必饱食而后返,足见其兴趣志向之低下。 他贪得无厌,为了追求物质与名利,
放弃了对自身道德的修炼和提高。为了得到虚幻的利达,甚至不顾尊 严,不择手段,低声下
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如此还能满足,还能自得,还能大言不惭、吹嘘夸 耀,人格
的沦丧,道德的堕落,正如其妻所言:“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仰望与俯视,< br>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辛辣的讽刺。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 尽”,都,表范围的副词。齐人在
坟场乞得一些酒肉,涨红了脸,在妻妾面前夸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齐人”势利卑鄙,
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 3)“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遍”,全,表范围的形容词。前番是竭力鼓吹,
后者是残酷的 事实。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提成为富贵者的
座上宾。一个“遍”字,是 击破齐人骗局,呼应了后文。
(4)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这也 是齐人妻子所见的。连
用三个动词“之”字,交代了齐人一系列作为:走到外城东边的坟墓之间,走向在 坟前祭祀
的人,乞讨祭祀剩下的酒肉,不够吃的,又走向其他在坟前祭祀的人。接连三个“之”字,虽然重复可是读起来不觉得重复,写出了齐人深重的欲望,尽现齐人乞食、乞怜之态。其中
“顾”字 写齐人回头环视,寻找新的目标,也非常之妙,凸显了齐人欲望没得到满足时的情
态。
(5)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这是齐人妻子所想的,意思是说:这大概就是他吃饱喝足的办
法啊。齐人妻子的 这一“内心独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容,有惊悚,有失望,有气
愤,有伤痛,恐怕还有不屑……
(6) “今若此”三个字,囊括齐人妻子失望之极伤痛之极气愤之极的复杂心情,给人的感觉
是万分沉重。
3 6


(7)未之知”就是未知之,即不曾知道妻妾已经知道自己的餍足之 道,不曾知道妻妾已经失
望痛心之极,不曾知道妻妾在家里讥笑怒骂自己。“施施”是喜悦自得的样子, 写齐人的情
态。“骄其妻妾”指齐人在自己的妻妾面前摆出不可一世的样子,也是写齐人的情态。这肯< br>定是故伎重演,以前他不知这样表演过多少次了。可是这一次妻妾已经知道了隐情,再来看
这表演 ,不知心头是何种滋味?不知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3手法妙。
(1) 对比手法的运用,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齐人有一妻一妾》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 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
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 烈的反差,达到
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 乞
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
调 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迂。
为人不齿、行“ 妻妾之道”的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
的丑态。
(2) 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性质的故事,往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
道理或者训诫;寓 言通常都含有比喻的性质,就是说,寓言的寓意和用来寄托寓意的故事之
间通常具有类比的关系。孟子以 齐人的形象来讽刺那些无耻的钻营富贵利达的人们,即一般
官僚。乞墦的行径就是一幕官场现形记。
四、辩“齐乞何能有妾妻?”
学生先按个人的理解谈看法,教师最后总结:
这是一 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未必合理。
如果从理上分析,这个 问题是荒谬的。但从突出主题和情节安排看,妻妾二人的互讪互助,
表达效果要比一个女人自怨自艾更突 出。
五、小结全文。
孟子用辛辣的讽刺手法,揭开了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人们的虚伪面纱, 暴露了他们“厚
厚脂粉”后面的丑恶嘴脸,显示了他们龌龊的灵魂。让我们明白了人不能为名利而忘廉耻 ,
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价值观。
六、布置作业。
将本课课文改写成剧本。
附:板书设计
齐人有一妻一妾
情节纲要:情节
一、齐人对妻子的夸口词句
二、妻子的怀疑与妻妾商议手法
三、妻子的追踪和真相的披露
四、妻妾的羞愧和哭骂
五、“良人”无耻得意的丑相
第三课时
教学设想:重点学习选文4,把握寓意,把握孟子的性格特征
教学步骤: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选文4
的学习。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4 6


卒然(cù)沛然(pèi)嗜杀(shì)枯槁(gǎo)恶乎定(wū)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 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在孟子
犀利、辛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 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
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 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
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
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 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
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 “仁政”的效果之
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 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
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 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拓展: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
5 6


向末路。)
九.学习选文3
1、重点字词
什一十分之一
请轻之轻:形容词作动词,减轻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攘:窃取
斯速已矣斯:则
2、寓意: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
重不符合道义 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
十、探讨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分析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明确:爽快、耿直,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
探讨2:预测人物的必然命运。(主客观因素=性格+社会)
明确:引导学生联系背景介绍,他的抱负并没实现,晚年退居讲学。
十一、布置作业。
1、比较《论语》和《孟子》的区别,然后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
2、预习《王何必曰利》。
板书设计:孟子

性格思想魅力
豪爽直率仁——仁政长于论辩
能言善辩民——民本长于譬喻
无私无畏义—— 节义气势浩然
6 6

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


土豆的营养价值-校园小品剧本


中国民航大学专业-大连会计网


政审证明-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


会计继续教育时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加拿大使馆-河北工业大学教务处


会计上岗证考试试题-服务员的职责


民法学试题及答案-开幕式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