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郭记》渊源流变之考评word精品文档6页
阳光信贷-青岛人事考试
《东郭记》渊源流变之考评
明代剧作家孙钟龄的传奇作品《东郭记》是一部谐谑讽
世的浪漫主义
奇作,其奇就在全剧以《孟子》、《史记》等典籍中的人和事为假托,以漫画
式手
法,予以连缀扩充、生发演绎,而于本事上几多流变,终成文学经典。
清朝李调元在《曲话》中评其为“
曲中之别调也”,可见其新颖、独特。
在内容上,《东郭记》撷取《孟子》中“齐人有
一妻一妾”的故事,再
汇之以王、淳于髡、陈仲子等人的事迹衍化而成。在叙事结构上,则以齐
人一妻一妾、乞登城、建功立业、携妻归隐的生平行事为主线,以王等人
的仕途和陈仲子归隐之路为副线
组成,三线并行得兼。纵观此剧,其内容多
选择《孟子》中与儒家正统行为相反的人和事,隐含孟子所言
之意,而对具
体材料极尽描写、夸张、渲染,代圣人立言,又有所发挥,才使得《东郭记》
有了
艺术升华,有了戏剧化的组织和表现。
《东郭记》是一部讽刺剧,剧作中开篇的“些儿
不脱利名中,尽是乞。”
源自引言末句,意在阐明:为求富贵不惜名节之行径,实为君子不齿。剧中齐人等人依靠诈骗手段居然步步高升,这正是对明末的荒唐吏治和黑暗官
场的变相讽刺和深刻揭露。
剧中齐人先娶姜氏二女中的姐姐,“则得妻”后,又暗恋其妹,“日日
眼角相挑
,微词半引”,以至达到“钻穴隙”,窥其沐浴,终又纳其为妾,又
有齐人行乞坟地,遇王、田戴祭祖,
向王、田乞讨,反被羞辱。其经过恰被
姐姐发现,再和其妹共讪齐人的情节,实是虚笔。这样的描写不但
使情节更
为圆满、生动,也为整部剧作确立了一个鲜明的谐讽基调。齐人,一介儒生,
封建文人
的代表,表面“一本正经”,却掩盖不了内心深处 “慕恋色情、
第 1 页
弄趣闺帷”的风流、世俗习性;王
本为齐人贫贱之友,坟地却
假装不识,反同田戴一起羞辱之,尽显势利
丑态,实为小人之举。由此可见,作者对人性的挖掘实可谓入
木三分。
而齐人同姐姐先私定终身后再由媒婆做媒及对妹妹的先偷而后娶之
事
,则现出一种先乱后正的虚伪性,都是掩人耳目、欺人欺世的虚假形式。
墓地齐人的一通“疯话”也大有
嬉笑怒骂之意味,乃是作者借以发挥的戏
谑、讽世之词。
剧中齐人同王竟趋攀登“利名墩”、大争垄断。《公孙丑章句下》有
其本事:
季孙曰:‘异哉子叔疑!……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
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
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
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顾从而征之。
作者用借古喻今的手法,嘲讽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古代交易,“有司者
治之耳”,而有卑鄙
之人,登上高地,左边望望,右边看看,欲尽取其利。作
者特设“利名墩”,齐人和王
竟趋攀登,则引申为官场的勾心斗角,来揭露“富贵利达”对人的诱
惑及官场倾轧。“垄断
”成为一个象征,暗示着齐人日后的发达。
剧末,齐人归隐前的四句诗:“仲子先生有
好妻,淳于夫子善滑稽;吾
家孟老呵呵笑,垄上间那止齐。”与《公孙丑章句下》中“齐人有言曰:‘虽
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异曲同工,实由此转借,以表达
齐人归隐之决心。
而“音曲传《东郭》非嘲讽,则索把齐人尊捧,君不见熙
攘名利中”,则是作者终章显志。
第 2 页
孙钟龄以独具匠心的创作才华,对《孟子》中的故事
作巧妙的艺术加
工以表达其深刻的思想内蕴,从而使《东郭记》得以艺术升华。
在结构上,齐人是全剧主线,姜氏二女、小齐人统归这一主线。姜氏二
女落寞思夫,随夫归隐,小齐人投
靠齐人等情节的构设,对齐人形象从侧面
补充,使其更饱满、鲜明。另写姜氏二女美丽、贤惠,则意在表
明一种美好
的家庭生活理想,也为齐人“富贵而归隐”积累现实可行性。齐人显贵后
重游故地,
与陈仲子相遇后归隐等内容,也意在表现“成而退,显而隐”的
人生理想。
剧
中淳于髡举荐齐人虽为虚笔,但《战国策?齐策三》确有“淳于髡一
日而见(荐)七人于宣王”的记载。
淳于髡尽力帮助齐人而“德义兼备”,
与齐人帮助小齐人而“富贵德义而兼”作正面映衬。作者攫取《孟
子》中
的故事并非遵循八股程式,就像齐人有“钻穴隙”、乞食之事,但仍贵而有
义,淳于髡不
忘情义,却仍为“求利达者”一样,增强了作品的戏剧化。
孟子对王持否定态度,《孟
子》中有王陪孟子“出吊于滕”,孟子认为
其“独断独行”的记载。又有公行子丧子,王去吊唁,孟子不
肯与其说话之
事。作者把王写成无耻小人,显然是宗孟思想使然。又以此揭示社会腐败:
只要肯
花钱,像王这样的偷鸡贼也可做官。《滕文公章句下》记载: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
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作者把 “其人”直接按在王身上,他在剧中与邻人的对答,可作滑稽
小品读。王唱道:“
不须相谤,论攘鸡比窃国田常。只缘咱盗小无名,还则
是赃多受赏。”滑稽中而带有骂世之意。另又在剧
中虚构王曾为乞丐,在
第 3 页
间羞辱齐人,陷害齐人,后又趋附齐人的内容,使其小人形象更鲜明生动。
陈仲子一线则代表的是“归隐之路”。《滕文公章句下》记载:
匡章曰:
“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比以
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他
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
兄自外至,曰:‘是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其妻则食之
;以兄
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尚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
者也。
剧中陈仲子的活动基本与其相同,只是被加了劝齐人归隐这一情节。
而其归隐仍
探望慈母,廉士形象更加可爱。在剧中陈仲子同王、淳于髡两
线分立,突出了其高洁出世的“德义”品格
,陈仲子说:“官情纸薄更谁人
风霜亦高”实是彻悟、醒世之语。而孟子是反对陈仲子的归隐的,认为其
走向极端:“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提倡“中庸之道”。作者把齐人塑造
成中庸形象,利达后
而归隐。其序言中“皆邹夫子意也”得以实现。
该剧以齐人这一主线统一王、淳于髡和
陈仲子这两条副线,用副线来
衬托主线。董竟成先生说:“该剧依据的本事之所以会或大或小不同程度<
br>地被改造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也是服从和表现这一‘中庸’两兼主题
的”。而最终三线合一。
剧中田戴、景丑、陈贾等人,都在《孟子》中出现过。但田戴举荐王,
间祭祖同
王勾结陷害齐人,后又献媚于齐人,还有景丑、陈贾“行妾妇之
道”的丑行,实为虚笔。这也为齐人的无
赖提供了一个普遍的社会背景。
这些漫画化的描绘,尖锐讽刺了当时“贿赂公行,廉耻丧尽”的现实,隐
现
着一个愤世忧国的严肃主题。绵驹的“齐国的风俗一发不好”之语,也为
第 4 页
作者揭露了当权黑暗:“做官的便是圣人,有钱的便是贤者”。
该剧不用 “开宗”或 “开场”名目,而大都借《孟子》原文,如“离
娄章句下”、“井上有李”、“
则将娄之乎”等。李调元评此剧说:“剧
目俱用孟子成语,不出措大习气”。至于作者寄寓于《孟子》的
原因所在,
中国社科院的《中国文学史》这样分析:
《东郭记》是有显著特色
的讽刺剧,作者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尽情地讽
刺和鞭挞了为追求富贵达利而道德沦亡的人们的种种卑劣行
径,也抨击了
官场的黑暗和腐败……这种种描写使剧本成为一幅展览名利场中人物丑
态的好图画
。
据史册记载,孙钟龄为一落魄文人,性谐谑而不羁。作者实借此剧消愁
明志
,抒写愤世忧国之情,嬉笑怒骂而深含讽意。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
学史》也指出:“他在《醉乡记》
的第一出里说‘婚宦因循镇日如聋哑’,
可以想见他在仕途上的挫折和对现实的不满”。
由此可见,《东郭记》通过组织和演绎《孟子》中的人物故事,表现了
一个富于张力的复合
性主题:消愁明志,讽时骂世、愤世忧国;宗孟、述孟,
最终旨归中庸,达到表里合一。
《东郭记》既源于《孟子》、《史记》等典籍,有史实依托,并因而有了
可信性,又有所艺
术创造,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也表现出
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才使典籍中的故事得以糅
合,流变为一部不朽的传
奇名著,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闪耀着灿烂光辉。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要接受自己行动所带来的责任而非自己成就所带来的荣耀。
第 5 页
2、每个人都必须发展两种重要的能力适应改变与动荡的能力以及为长期
目标延
缓享乐的能力。
3、将一付好牌打好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将一付坏牌打好的人才值得钦佩。
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