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离别感言-西安体育学院分数线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
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
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
br>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
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
年级、三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
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
一
个学年。
本班学生有57名学习,他们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
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不牢固,学习
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上课时忙着
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
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
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
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
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
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
0篇。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
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
、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
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
”还安排
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本册要
求认识200个字
,会写200个字。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
楷字。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
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
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
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
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
具
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
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
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材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学
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
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认记
生字。对于书写练习,除课堂生字
学习指导外,主要凭借本册的钢笔
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
br>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
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
求,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自主的
读书中学
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
快默读速度的训练。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的、有一定弹
性的安排,比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这一
编排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
思想,教学中要加强检查、交流,将训练
落到实处。
2.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
排了15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就教学而
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
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
3.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后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基本与单元对应,供学生
自学完成。
(三)口语交际教学
本册安排8次口语交际。分别是:“走,我们去春游”“以诚待
人的事情”“大自然的启示”“小小新闻发布会”“热爱生命的故事”
“乡村生活”“我敬佩的一个人”
“向你推荐一本书”。其中,“大
自然的启示”“乡村生活”作为口语交际,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部<
br>分。其他6次是结合专题内容,从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而安排的
话题。
(四)习作教学
本册习作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8次,作为完整的习作训练;
此外,结合课文学习,安排3次小练笔,作为片段练习。
8次分别是写校园景、物、事,写
自己的心里话,写大自然中的观察
和发现,看图写想象,写热爱生命的人和事,写乡村生活的感受,写<
br>敬佩的一个人及自由表达。其中,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热爱生命
的人和事,乡村生活的感受,
我敬佩的一个人,这四项内容是说、写
合一安排;其他四项是说、写分开安排。
(五)综合练习
练习内容包括字词句练习、成语和古今诗文的朗读背诵、口语交
际等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的原则,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同桌、小
组、全班交流的方式,集合众人智慧,思
考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
要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地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
个性和长处,弥补不足。
(六)落实主题学习采取策略
学习一篇课文的同时拓展学习1、2篇文章。课文学习中习得学
法,拓展阅读中运用学法。 <
br>结合课本内容,老师从拓展阅读中精心挑选1——2篇必读文章,
为课堂拓展学习做好材料准备。
在具体到每篇文章的学习时,要突出
重点,摒弃无效环节和无效问题。在备课时,共同研究,通览全组课
文,精心研读文本,整体规划学习目标,突出每篇文章的训练重点。
一篇文章围绕训练重点设计
一两个问题,印成学案下发到学生手中。
学生阅读,学生根据学案来预习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理
解、感悟,用写批注的形式把自己的体会、感受写下来。这一过程一
开始老师要在课内带领学
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写批注的方法。
课堂上,组织学生依据学案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把自己写的
批注、感受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在班级汇报
中老师重视
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解感悟的方法:抓住细
节,品味文字,体会感情。然后推荐学习拓展阅
读中的一到两篇文章,
运用方法,提高能力。同样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阅读拓展的文章,交
流自
己的读书感受,然后全班交流。这样,学生课内得法,迁移运用,
在阅读实践中提升感悟,增强积累,提
高了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1
教学内容
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主题丛书
2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七月的天山
主题阅读
3 语文园地一
5中彩那天
主题阅读
4 6万年牢
7尊严
主题阅读
5 8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主题阅读
6 9自然之道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主题阅读
4.9——4.13
4.2——4.6
3.26——3.30
3.19——3.23
3.12——3.16
2.26——3.2
时间
7 11蝙蝠和雷达
12大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三
主题阅读
4.16——4.20
8 13夜莺的歌声
14小英雄雨来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主题阅读
4.23——4.27
9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主题阅读
4.30——5.4
10 阶 段 复
习
5.7——5.11
11
17触摸的春天
18永生的眼睛
19生命的眼睛
主题阅读
5.14——5.18
12 20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主题阅读
5.21——5.25
13 21乡下人家
22牧场之国
23古诗词三首
主题阅读
5.28——6.1
14 24麦哨
6.4——6.8
语文园地六
主题阅读
15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6全神贯注
27鱼游到了纸上
主题阅读
16
28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
主题阅读
17 29寓言两则
30文成公主进藏
31普罗米修斯
主题阅读
18 32渔夫的故事
语文园地八
主题阅读
19
20
四年级下册
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
准
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
除了扎实的语言文
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
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
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
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6.11——6.15
6.18——6.22
6.25——6.29
7.2——7.6
期末复习、考试
期末考试
本班共有84人,相当部分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
浓,主动性较强。如:李旭博、尹英新等;但是也有部分孩子基础知识不牢
固,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
气躁,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
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
乏最基本的纪律观
念……如:智浩轩、赵洋等。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
上
,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
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基本结构
小学语文四(下)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
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
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每组教材包括导语、
课例、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四大部分。课例由4篇课文
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
3篇,略读课文1~2篇。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
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
发现、日积月累。
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
成语故事。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
性学习。本册共有课文32篇,
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此外,还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
供学
生课外阅读。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1、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然是按专题分组编写。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
刻,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也
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本册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②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
③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
2、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本册教材继续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
一个安排在“大自然的启示”专题中,要求观察大自然现象或搜集
资料、调查
访问,交流从中的发现或得到的启发;也可以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一个
安排在“
田园生活”专题中,了解乡村景物和人们的生活。
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着重抓
好三个环节:一是通
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二是在学生自行开
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
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三
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作为中年
级的最后一册,本册仍然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语言叙述方式,继
续强调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为了体现
文本交流,精读课文中仍然以泡泡的
形式出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质疑问难能力。泡泡
的内容
大致有: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的;引导想象的;体会文章结构特点
的;引导课外阅读的等等。
4、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语
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
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本册课后继续安排“资料袋
”,在课文背景或相
关知识上,增加了深度和广度。语文园地的“宽带网”安排在一、四组,引导
学生搜集有关祖国五岳和五大淡水湖的资料以及了解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
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
,拓展知识面。“展示台”安排在第三、六单元,
作为综合活动的组成部分,交流认识大自然和感受农村
生活的活动成果。“日
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古诗名句、谚语、成语等,“趣味语文”中的《说“信”
》
《趣联巧对》,“成语故事”中的《鹏程万里》《手不释卷》,集中安排以古
代传统文化为主
的内容,在趣味阅读、轻松记背中,积累语言,感受中华文
化的优秀和博大精深。此外,结合课文的学习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重点推
荐《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和中国的民间故事。这些都为丰富学习、拓
展学习开辟了资源空间。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
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
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
口
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
标。阅读教学中,
着重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继续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
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
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
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
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
的感受
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
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
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六、教学基本措施:
1、注重培养阅读能力。一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
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
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
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
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
复述
课文的内容等。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以上阅读方法。二是领悟表达
方法。教材中对
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
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
达方法;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
此外,本册还要重点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 2、重视引导合作与交流。在进行课文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尊
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
受,多给学生质疑问难和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
可以围绕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
,以及多数同学共
同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大家提出的疑惑,展开合作学习。
3、营造自主学习
的情境。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
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
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
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
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
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
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
流。通
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
个是
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
活中的学习伙伴
。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
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
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
的热情。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
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
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
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
体的语言,
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
学生用自
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七、课改研究专题
开展生本教育,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
堂的主体。
“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在语
文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每个单元
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
泡语”,有的
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
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努力把对学习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是指
手画脚的说教,而
是和风细雨的点拨。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
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这个学
习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
主、合作、探究。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
表达。理解内容是语文学
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
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发
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
用,让学生在自学、组学、群学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
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
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
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
慢找到学习规律。
八、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1 始业教育 大扫除
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机动
4*七月的天山
3
语文园地一
单元检测
5中彩那天
6*万年牢
7尊严
机动
8*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单元检测
9自然之道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蝙蝠和雷达
机动
12*大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三
单元检测
13夜莺的歌声
14*小英雄雨来
教学课时
2
2
2
1
4
2
2
1
2
1
4
2
1
2
2
4
2
2
备注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19、
20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唤
机动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单元检测
17触摸春天
18*永生的眼睛
19生命生命
机动5.1放假
20*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机动
21乡下人家
22*牧场之国
23古诗词三首
机动
24*麦哨
语文园地六
单元检测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6*全神贯注
27鱼游到了纸上
机动
28*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
单元检测
29寓言两则
30*文成公主进西藏
31普罗米修斯
机动
32渔夫的故事
语文园地八
单元检测
复习
考试
2
1
4
2
1
2
1
4
2
1
3
1
4
2
1
2
1
4
2
1
2
1
4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数学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课标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准
(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
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
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
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
施的可
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
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
发展性。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
意义与
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
平均数与条形
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
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
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
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
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
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
br>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
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
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
,初步学会
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
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
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
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
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
和减法、运算
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四、教材的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
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
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
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
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6.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
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
五、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14人,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体现在解决问题方面,中下层生比较贪玩,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计算能力
差,分析问题不认真读题、不认
真审题,数学学习成绩较差。这需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补缺,通过个别辅导,争取把成绩赶上来,努力提高
全体学生成绩。
后进生辅导做法、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
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
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优生的培养做法、措施:
1、召开优生会议,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自
己确定更高的目标。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
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 后练习的一些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
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六、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
用各 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 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
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
效益。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学
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使学生热爱数学,善于钻研数学,逐步养成良
好的爱学习数学的思想,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从计算入手,从根本上抓好学生的计算,使学生打好计算的
基本功,做到计算细致,快速, 正确。
3、注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学生在讲课中学习活动
的参与,同时要注意对 学困生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
们的尊重。
4、对于教材中的定义和概念要让学生弄明白,并且能够根据一
些定理进行计算,且正确灵活。
5、抓好各单元的测验,通过单元检测及时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
6、期末制定好复习计划, 指导学生进行好期末复习,具体全面。
通过单元检测及时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重视概念教学,打好扎实 基
础;加强计算训练,熟练技能技巧,抓好解决问题的教学,突出思维
训练;开展活动课教学, 发展学生智力。
7、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
习过程充满着 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8、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一道应
用题应该多读几遍之后再解答。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
号的运算顺序、有关
0的运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
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
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
习惯。
教学建议: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
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
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
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
br>建议: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
机会,让学
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
探索过程中,学
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
述也是多样的。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2、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课时安排:6课时
第1课时
总课时累计:1课时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
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
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加减5分钟口算。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
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
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
是加法。)
(3)小
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
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
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
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
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
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
做减法。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第2课时 总课时累计:2课时
教学内容: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
中应用.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
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
除法解答.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
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
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
识基础上,对
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板书课题:乘
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
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
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
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
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
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
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
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
br>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
运算.
3、教学乘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
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
因数一个因数=
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
法各部分间
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
么关系?
4、做一做
三、总结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
除法。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第3课时
总课时累计:3课时
教学内容
0的运算
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
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
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
0.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
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
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
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第4课时 总课时累计:4课时
教学内容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学难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
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
=6× 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
?(说明:一
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
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
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
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
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
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
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
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
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5课时 总课时累计:5课时
教学内容
租船问题
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
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
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
,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
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
呢?
(2)现在有
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
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
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
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P11第5题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租船问题
如果都租小船
30÷ 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第6课时 总课时累计:6课时
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
47+33÷36-16 (47+33)÷(36-16)
(36-16)÷(47+33) (750-25)×(20+13)
(20+13)×(750-25) 750-25×20+13
二、提高练习
1、课本第12页第6题
分小组练习,小组合作,由小组长汇报。
2、课本第12页的思考题
小组合作,由小组长汇报。
三、巩固练习
按要求在180-20×6÷3中加括号,再计算。
(1)按减法、乘法、除法的顺序计算。
(2)按除法、乘法、减法的顺序计算。
四、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 四
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
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
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
用。我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
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
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
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
用
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
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
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在教
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
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
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
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
br>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
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
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
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
号写在前面,还如
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2)在理解
“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
法,如计算12÷3×2写
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
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
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
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
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
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
“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
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
错
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
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
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
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
则余混
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
这
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
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
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
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
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
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
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总课时累计:7课时
课时内容
观察物体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
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
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
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
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
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
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
去观察,会得到不同
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
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自主学习 质疑释疑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投
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
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
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三、合作探究 突出重点
学习例1。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
你能
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
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
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
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
形状)
四、课堂达标
基础过关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
的同桌说一说看
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P13做一做。
五、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观察物体
第2课时 总课时累计:8课时
课时内容
观察物体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
参与学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
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
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
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
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2视图。
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画一画,比一比。
(1)学生按例2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2)比一比:上面三个物体,从哪
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
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P14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四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观察物体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
(正面、上面、左侧面)观察到
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同时通过转动物
体,让学生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面。
一、激趣导入新课。
在教学一开始,我引用了猜谜语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
br>在板书时有意将“物体”的“体”字写错,让学生发现问题,当
学生发现时,及时表扬,并且要求
学生观察物体要仔细,为仔细观察
物体作了铺垫。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在探究中发现
通过出示对面是相同颜色的长方体盒子让学生观察,让学生知道
观察物体时,一次可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物体的两个面,
还可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一次最
少可以看到一个面,最多看到三个
面。在次基础上认识无特殊标记的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并强调<
br>它的正面是正对观察者的这个面;通过观察小药箱,并让学生摸一摸,
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
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
快乐。让学生知道像这类有特殊标记的物体,它的正面是固定不
变
的。
通过课件形式,出示学生经常看到的车,要求学生说出是从那个
位置拍摄的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操作中感悟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
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
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
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
等活动获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形状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观察物体,课件演示,先让学生了解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体、圆柱体和球体从正面、上面和左侧
面看到的形状,并且课件演示,
加深记忆。在学习一个物体的基础上,学习两个物体放在一起从不同面去观察,并且将观察到的图形在说出来,让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四、新知运用,激发兴趣。
通过填空、连一连、猜一猜形式,及时巩固新知。采用小组合作
法,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两个物体
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采用
猜一猜的游戏活动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
我发现这个互动参与式的游戏,学生都很喜欢。看似游戏的教学
设计,
其实是一种灵活的练习方式。
五、教学不足。
通过教学,我认为有以下
不足之处:1、考虑问题不周到,预见
性不够,未预先试课件,由于电脑和投影屏幕比例的不同,在教学
过
程中,才发现课件的长方形变成了正方形,圆形变成了椭圆形,课件
图形的变化,与教学设计
所想不同,导致实物观察和课件演示不一致,
学生不易理解所学的知识。2、教学语言不
精练,表述不够准确,学
生掌握知识难点不易突破。3、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整节课时
间
出现前松后紧,教学环节时间的把握不到位。从而导致教学时间不
够,出现了拖堂情况。4、处理突发情
况的应变能力与技巧有待进一
步学习,提高。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运算定律
一、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
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
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
合
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
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
运算 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
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7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
总课时累计:9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
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
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
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
的愉悦,树立学
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
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准备
卡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
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
报。)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
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
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
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
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
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
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
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
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5)完成P18做一做2
三、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
定律。
(1)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教材练习五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
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
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第2课时
总课时累计:10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
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
br>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
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
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
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
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
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第3课时 总课时累计:11课时
教学内容
减法的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
的
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的道理。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师生活动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
第一组
第二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
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
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
的发现)
3、猜想
: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
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
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
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
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
br>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
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
br>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
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
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
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
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
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
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
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
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
天看的34页,就算
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再从总页数
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
下的页数,即234-34-
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
一种?把你的理
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
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
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
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
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
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
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
,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
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四、小结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
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减法的性质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第4课时 总课时累计:12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
结合律,能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
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p>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
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
表示。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
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
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
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
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
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
(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
br>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
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
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
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
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
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
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
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
确:4×25=25×4)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
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
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
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
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
现给予肯定,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回忆:
做乘法验算时。
完
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教师谈话:用这个定
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
不能错)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教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
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
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
好不同算法记录。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
(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26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
子。
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 ○
15×(4×10) (125×8)×5 ○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让
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
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让
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的问题。
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三、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
讨论后汇报。 教师出示:交换
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
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
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
和巩固应用:完成做一做后
两道
四、回顾整理:
这一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的交
换律和结合律,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
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积)不
变。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第5课时 总课时累计:13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
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
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 6×25
=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
树的人数。
4×25+2×25
= 100+50
=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
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验证:18x5-5x8
(18-8)x5
265× 105-265× 5 265×(105-5)
结论:适用
四、总结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
加。
第6课时
总课时累计:14课时
教学内容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
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会通过拆数,变式等方法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乘法分配律)
你能把它用字母表示出来吗?乘法分配律还有没有别的形式
呢?谁来说一下?
2、导入:嗯,看来大家上节课学得不错,但是大家知道吗,乘
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进行简便计
算,想学学吗?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
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9
1、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
了330元
。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一打”是12个。)
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怎样列式?谁来说说自己列的式子?
(板书并问学生各个数字代表什么)
2、竖式计算
3、能不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呢?
12× 25
=(3× 4)× 25 12× 25
=3×(____× ____) =(10+2)× 25
=3× ____ =
=____
=
三、巩固强化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或者运算符号。
(40+7)×12=( )( )( )( )( )( )
29×56+56×31=[( )( )( )]( )( )
2、
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1)104×25
(2)15×(20+3)
(3)38×7+62×7
(4)5×23+5×27
3、P30做一做前两道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来小结一下?
板书设计: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
12× 25
=(3× 4)× 25
12× 25
=3×(____× ____) =(10+2)× 2
第7课时
总课时累计:15课时
教学内容
除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
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
br>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
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
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
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
的积。
教学难点:
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卡片
师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463-175-125
362-(150+162)
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
便方法。
2、前面
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
今天上课之前想在咱班来一次计算的竞赛,想参加
吗?这样,我们把
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派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比赛。
280÷7÷5
280÷(7×5)
7200÷(25×4) 7200÷25÷4
师:我出题的时候可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其实第二组题也
能像第一组一样简便,
你们想知道方法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
究一下。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
羽
毛球拍,花了330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2、怎样列式?
方法一:330÷5÷2
方法二:330÷(5×2)
=66÷2
=330÷10
=33(元) =33(元)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30÷5÷2=330÷(5×2)
4、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能举完吗?
5、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6、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80÷(7×5)
7200÷25÷4
7、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应用规律可以使计算变得既简便又有趣。
三、实践应用
1、下列各组算式相等吗?
①680÷2÷5
680÷(2×5)
②390÷39×5 390÷2÷5
③360÷(36÷2) 360÷36÷2
④810÷18
810÷9÷2
②、④左右两个算式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怎么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80÷(5×48) 2000÷ 125÷ 8
8100÷5÷81 540÷45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除法的简便运算
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
330元。每支羽毛球拍多
少钱?
方法一:330÷5÷2 方法二:330÷(5×2)
=66÷2 =330÷10
=33(元)
=33(元)
330÷5÷2=330÷(5×2)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
法运算定
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
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
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
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
外,
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
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
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
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
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
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
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
+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
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
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
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
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
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
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
(A)(20+8)×25=20×25+8×25
(B)(7×4)×25=7×(4×25)
(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
br>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
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
运用乘
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
者是拆88,把88拆成8
×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
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
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
读写)和
性质(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
置移动引起小数大
小变化)。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
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
学习小数的开始。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
后学习小
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的规律。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的规律。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16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
总课时累计:16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
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
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
数学的信心。
2、通过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通过分析、对比、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对应
思想和分类思想。
教学重点:
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
小
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
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
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些数量不一定都能用整数表示,例如商品的价钱,就不一定都是整元钱,在进行测量的时候,
往往不能正好得整数的结果,
常常用小数表示.我们上学期已初步认
识了小数,你能以元作单位,把下面数先写成分数,再写成小数吗
?
(1)1角=(——)元=( )元
(2)3角=(——)元=(
)元
(3)9分=(——)元=( )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师:在日常生
活中,除了商品标价不够整元可以用小数外。在量
屋子的高度时,它不够整米时,以米作单位也常用小数
表示。
1、教学小数的意义。
(1)教学一位小数
把刚才的题目稍作更改:(出示米尺)
把一条长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这样1份是
米,用小数
表示是( )米。
板书: 1分米 3分米
7分米
110米 310米 710米
0.1米 0.3米 0.7米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一
位小数表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一位,表示十分之几。
小练:如果8分米呢?以米为单位,怎么写成分数和小数?9分
米呢?
(2)教学两位小数
把刚才的题目再做更改:(出示放大的1分米)题目和上面哪里
不一样?答案一样吗?
把一条长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0份,这样
1份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板书: 1cm 4cm 8cm
1100m 4100m
8100m
0.01m 0.04m 0.08m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
1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两
位小数表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二位,表示百分之几。
小练:如果28厘米呢?以米为单位怎么写成分数和小数?70厘
米呢?
(3)教学三位小数
把一条长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1份是
米,用小
数表示是( )米。
板书: 1毫米 13毫米
123毫米
11000米 131000米
1231000米
0.001米 0.013米
0.123米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
两位小数表
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三位,表示千分之几。
小练:256毫米呢?999毫米呢?指名学生出题,全班化成分数
和小数。
(4
)师:我们还可以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下去,可以得到四位、
五位......小数。
启发学生根据前面3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什
么结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或几份可以
用一位小数表示,
分成10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分成1000份,1份或
几
份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2、小结:像上面这些分数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写在
整
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
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
写作0.1,0.01,
0.001......等。(阅读课本)
3、P34做一做
4、强化概念.启发性提问:
①十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一
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②百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
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③千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三
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④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练习九1——4
四、总结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1分米 3分米 7分米 1毫米
13毫米 123毫米
110米 310米
710米 11000米
131000米
1231000米
0.1米 0.3米 0.7米
0.001米
0.013米 0.123米 像上面这些分数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写在整数个位的右
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
、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
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分别
写作0.1,0.01,0.001......等。
第2课时 总课时累计:17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经历小数的读写法,体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3.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0.2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2. 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07的
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138的计数单位是( ),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知学习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师:前面我们看到的一些小数如0.2、0.15等,这些小数的小数
点左边的数都是0。
其实小数点的左边也可以是其它的数,如1.8
米、5.63米、12.378等。这样的小数可以分成
两部分,小数点的左
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小数部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的
小数
部分中间被小数点隔开。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写出小数的数位顺
序表的表头,如: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1 . 8
5
. 63
12 .
378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
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新-课-
标-第-一 -网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0.2表示十分之二,它表
示有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是它
的计数单位;0.05表示百分之五,它表示有五个百分之—,百分之
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它表示有六个干分之一,
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
位。那么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还有万分之一等。
“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哪个
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
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师:小数的
这些计数单位十分之—、百分之—、千分之—、万分
之—等,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这和
整数相邻两个计
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样的,都是10。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
以用小数点
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面,像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那么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
“把十分之一分成10等份,每一份是多少?”
“那么十分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
“把百分之一分成10等
份,每一份是多少?” “百分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
“十
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百分之几的呢?千分之几的呢?”
教师边在
黑板上列出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边说明:再往下还有万
分位、十万分位、百万分位等,因为小数位较多的
不常用,我们在数
位表上就用“......”表示。前面我们讲过在整数的右边,用小数点
隔
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实际应用时常把整数和小数写在—
起,这样的数也叫小数。再边说边
在黑板上写如1.8、5.63、12.378等也都是小数。小数点
左边的数叫
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小数部分。教师指12.378提问:
“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这个小数的小数部分的十分位是几?百分位是几?千分位呢?”
P36做一做1
2.教学小数的读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的小数:0.58、3.5、41.47。
提问:谁能读出黑板上的小数?”
学生读出前两个小数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小数是我们过
去学过
的,后面一个小数的数值比较多,它们的读法也是整数部分仍按照整
数的
读法来读,小数点就读点,小数部分通常就按顺序读出每一位上
的数字就可以了。
3.教学小数的写法。
师:写小数过去我们学过一些.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写一写。教师报出教科书第36页例4和“做一做”第2题中的小数,让两个学
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
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
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 X| k |B| 1 . c| O
|m
小结: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
数部分是零就写0;小数
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要写成小圆点;小数
部分按顺序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三、总结
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1 . 8
5 . 63
12
. 378
第3课时
总课时累计:18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组成、数位和计数单位。
巩固小数的读、写法。
2、经历小数的读写练习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组成、数位和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的组成、数位和计数单位,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0.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
位。
(2)0.37是由()个0.1和()个0.01组成的
,5个0.1和4
个0.01组成的数是()。
(3)1.24是由()个0.01组成的,13.8是由()个0.1组成
的。
2、读出下列各小数。
4.8 0.32 5.124
480.7 62.03
3、写出下列各小数。
四十点零四
零点三八五
七点八 零点零零三
二、基础练习
1、练习九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3题
学生分小组活动,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手势。
3、练习九第4题
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4、练习九第5题
学生依次读出,集体订正。
三、指导练习
1、练习九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7题
学生动手做一做,教师指导。
3、练习九第8题
学生动手画一画,教师指导。
4、练习九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练习九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练习课
(1)0.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
位。
(2)
0.37是由()个0.1和()个0.01组成的,5个0.1和4
个0.01组成的数是()。
(3)1.24是由()个0.01组成的,13.8是由()个0.1组成
的。
第4课时 总课时累计:19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学生学会利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和改写。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小数的末尾田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小数的末尾田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0.3是( )分之一
0.30是( )个百分之一
0.123是( )个千分之一
二、新课学习
师:在商店里,商品的标价经常写成这样:
这里的2.50元和8.
00元各表示多少钱呢?2.50元和2.5元,
8.00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呢?
1.理解小数的性质。
(1)例1 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启发提
问:
①0.1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
个十分之一米,1分
米)
②0.1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
示?(10个百分之一
米,10厘米)
③0.10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
示?
(100个千分之一米,是l00毫米)
④观察1分米、10厘米、loo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
?你能得出什
么结论?(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可以得出:
(0.1米=0.10米=0.100米。(板书)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3个小数。
①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
②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小数的大小
不变。
(2)例2
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出示投影片:
启发提问:
①0.30表示几
个几分之一?左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
表示?(30个1100,平均分成100份,用30
份表示。)
②0.3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右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
示?(3个
110,平均分成10份,用3份来表示。)
③两个图形所占面积大小怎样?(移动投影片,学生易看出0.30
=0.3)
④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
讨论后得知: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是3个110
所以这两个数相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
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你能得出什
么结论? 启发学生归纳出:在小
数的末尾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
(3)引导学生归纳、概
括。
通过对例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归纳成为一句
话吗?
启发学生概
括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者去掉“o”,小数
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板书)
理解小数性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在小数的末尾添“o”或
去“o”,小数
中间的o不能去掉)。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o”的时候,可以去
掉末尾的“o”,把小数化简。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启发学生根据小
数的性质可以得出: 0.70=0.7
105.0900=105.09
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还可以在整数的<
br>个位有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o”,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例
如2.5元可改写成2.50元。3元改写成3.00元。
(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
分是三位的小数。
0.2=0.200 4.08=4.080 3=3.000
P40做一做
3、小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者去掉“o”,小数的大小
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三、总结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小数的大小不变。
第5课时
总课时累计:20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
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832○799 6124○6214
1003○999
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w W w . x K b
1.c o M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那么小数比较大小的
方法也是从高
位比起,一位一位地比较。今天就来研究小数比较大小
的方法。(板书课题:小数大小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5:姓 名 成绩m
小 明
3.05
小 红 2.84
小 莉 2.88
小
军 2.93
问: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明确:先比较整数部分
3>2,所以3.05是最大的。
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2.84、2.88、2
.93整数部分
都相同,则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9>8,所以2.93>2.8()
十分位相同,再比较百分位,8>4,所以2.88>2.84
最后比较结果:3.05>2.93>2.88>2.84
2、根据刚才的比较,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
它们的整数部分,整
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
数大的
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
的数,百分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练习:P41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姓 名 成绩m
小 明 3.05
小 红
2.84
小 莉 2.88
小 军 2.93
第6课时 总课时累计:21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第1、2、3、5、7、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2、熟练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步骤。
进行难点:
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数的性质是怎样的?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第1题
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2、练习十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3题
学生分小组活动,及时纠正不正确。
4、练习十第5题
指名板演,教师指导。
三、提高练习
1、练习十第7题
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2、练习十第9题
学生分小组活动,及时纠正不正确。教师指导。
四、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练习十
第7课时 总课时累计:22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进行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归纳“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归纳“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
什么
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二、新知探究
从上题可见小数点的位
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
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1、例1
把0.009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米=9毫米)
(2)师移动0.009米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
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0.09米=90毫米,原数扩大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变为多少?是多少
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板书:
0.9米=900毫米,原数扩大l00倍) 向右移动三位,原数
又变成多
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9米=9000毫米,原
数扩大1
000倍) 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
师: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
(3)从这一例子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你能
总结出规律来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
的数就扩大loo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刚
才是由上往下观察(画↓),如果我们由下往上观察(板书
↑),小数点相当于往哪边移动?(向左移动
),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
原来的数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
向左移动
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
小l000倍.
.....(板书)
3.引导学生完整地概括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
律。
(在书上补充完整)
4.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
关系,就
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
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
,移动两位,变化倍数
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l000倍......
5.练习:P45做一做
小结: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
br>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
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
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
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l000倍......
三总结
板书设计: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
两位,原来的数
就扩大loo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
大1000倍......
小数点向左
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
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
位,原来的数就缩
小l000倍.....
第8课时
总课时累计:23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牢固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并
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
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l000倍。
教学重点:
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教学难点:
向右
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
掉;向左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要在数的左边用
“0”补足。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数就( )。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 )。
3、5.24要扩大1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 )。
4、把42.7写成0.427,小数点向( )移动(
)位。
5、说说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
6、如果把3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应怎样列式?得多少?
7、如果把5000缩小10倍,l00倍,1000倍应怎样计算?各得多
少?
二、新知学习
师: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数扩大倍数要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数缩
小倍数用除法计算,我们今天应用学过的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要
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
,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小数点的位
置就可以了。怎样移动呢?(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
规律的应用)
1、教学例2(1):把0.07扩大l0倍、100倍、1000倍,各是
多少?
提问:
(1)把一个数扩大倍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乘法计算)
(2)怎样列式?(把0.08分别乘以10,100,1000)
板书:
0.07×10=0.7
0.07×100=7
0.07×1000=70
(3)根据学过的规律,应怎样移动小数点?
启发学生分别说出移动的位数及得数。(板书)
(4)为什么0.07×1000得70?
(因为要扩大1000倍,需向右移动三位,而
原数只有两位小数,
还差一位,所以要在右边添一个0,补足数位。)
(5)0.07×100=7,为什么向右移动两位后得7,而不写成007?
引导学生明
确,小数点向右移动后,不是零的最高位前面的零必
须去掉,如0.07扩大1000倍得70,而不能
得0070。
(6)小结式提问:
根据上面的计算,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
倍、1000倍,只要怎样就可以了?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就可以
了)
练习:P45做一做1
2、教学例2(2):把3.2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
少?
(
1)思考一下,把一个数缩小倍数应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应用小
数点移动的规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何解决?
板书: 3.2÷10=0.32
3.2÷100=0.032
3.2÷1000=0.0032
(2)说明: 3.2÷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整数部分没有了,
用0表示,所以在
小数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
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3.2÷1000=0.0032? 从而强调,小
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左边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足,缺
几位就补几个“0”,再点上小数点
,左边整数部分也没有了,因此
小数点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所以3.2缩小
1000倍得0.0032。
(3)练习:P45做一做2
3、总结性提问:
(1)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的方向根据什么?
(2)小数点位置移动的位数由什么来决定?
(3)应用小数点移位规律时应注意什么?
4、教学例3
(1)阅读课文,自学
(2)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一
四、课后小结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
位,左边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
足,缺几位就补几个“0”,再点上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
也没有了,
因此小数点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所以3.2
缩小100
0倍得0.0032。
板书设计: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左边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
足
,缺几位就补几个“0”,再点上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也没有了,
因此小数点左边还要添一个“0”,
表示整数部分是“0”,所以3.2
缩小1000倍得0.0032。
第9课时 总课时累计:24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牢固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
的变化规律,并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
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l000倍。
教学重点、难点:
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
零必须去
掉;向左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写一写,算一算,说一说。
0.046×10
3008÷10
×100 ÷100
×1000
÷1000
×10000 ÷10000
2、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是怎样的?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1题
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2、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分小组活动,及时纠正不正确。
三、提高练习
1、练习十一第4题
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2、练习十第5题
学生分小组活动,及时纠正不正确。教师指导。
3、练习十一第8题
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4、练习十第9题
学生分小组活动,及时纠正不正确。教师指导。
四、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一
第10课时
总课时累计:25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与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1、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
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
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
二、自主探究
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1、80cm=(
)m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80cm=80100m=0.8m
方法二:1m=100cm
80cm=80÷100=0.8m
方法三:80÷ 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2、1米45厘米=( )米
(1)尝试
(2)交流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
作单位
,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
可以了,45厘米=0.45米,因此1米
45厘米=1.45米.
(3)理解1米45厘米表达的意义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三、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1)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小数与单位换算
方法一:80cm=80100m=0.8m
方法二:1m=100cm
80cm=80÷100=0.8m
方法三:80÷ 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第11课时
总课时累计:26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与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1、掌握把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2、进行单位改写的对比,学会区分.
3.形成一种程序性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形成一种程序性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生成情境
我们可以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那么也应该可以
将高
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我们先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80厘米=80÷100=0.80米=0.8米
或者:80厘米=80100米=0.80米=0.8米
二、自主探究
1、请说一说你是怎样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
2、揭示课题: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3、从左至右是低级化高级,那么从右至左呢?90厘米=0.9米,
0.9米=90厘米.
4、0.9米=90厘米是怎样换算出来的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
0.9米化成多少厘米,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应该是乘以
进率100,因为1米=100厘米,也就是说1米相当于100厘米,那
么0.9米是100
厘米的90100,因此,0.9米=90厘米.
5、学习例2.
(1)学生独立阅读.
(2)0.95米=(
)厘米,你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3)0.95米的意义可以理解为9分米加5厘米,合起
来就是95
厘米.也可以用0.95×100=95厘米.计算时直接移动小数点.
6、想一想:1.32米=( )厘米.
(1)学生独立思考,策划自己的表现方案.
(2)全班交流.
(3)1.32米=132厘米,你能用几种方法去理解?
7、对比总结:对单位的改写,我
觉得首先判断两个单位名称相
对而言,谁是高级单位,谁是低级单位,然后掌握低级单位改写成高
级单位要除以进率,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要乘以进率.是通过移
动小数点来实现的.
三、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小数与单位换算
0.
9米化成多少厘米,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应该是乘以
进率100,因为1米=100厘米,也就
是说1米相当于100厘米,那
么0.9米是100厘米的90100,因此,0.9米=90厘米.
第12课时
总课时累计27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把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2、进行单位改写的对比,学会区分.
3.形成一种程序性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形成一种程序性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0.2T=( )kg 4.2m=( )dm
0.75t=( )kg 3050g=( )kg
45cm=( )m 523cm=( )dm
4500kg=( )t 1.8kg=( )g
2、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是怎样的?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二第1题
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2、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十二第5题
学生分小组活动,及时纠正不正确。
三、提高练习
1、练习十二第6题
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2、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分小组活动,及时纠正不正确。教师指导。
3、练习十二第9题
学生分小组活动,及时纠正不正确。教师指导。
四、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练习十二
第13课时 总课时累计:28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经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根据要求把245600985改写成近似数。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
) 省略百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 )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
四舍五入到百位是( )
师: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用的是“四舍五入”法。在实际应用小
数
的时候,往往没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够了。
例如,量得小明身高是0.984米
,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准确,只说大
约0.98米或1米。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我
们今天来研究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数。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学习新知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出示例1:0.984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
各是多少?
(1)首先要理解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
还可以怎样表述?
引导学生理解,保留整数就是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
数就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
或者说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
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2)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仍然采用“四舍五入”法,看省
略部分的最高位,
是5以上的数,省去后在前一位加l,是4以下的数舍去。
在明确上述两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试算,得出:
0.984≈0.98
0.984≈1.0 0.984≈1
引导学生分别说明省略的方法。
注意: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小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
个位;保留一位小数,
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2、P5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就是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数就
是省略十分
位后面的尾数,或者说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
位,也就是省略
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
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第14课时
总课时累计:29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学会把较
大的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
近似数。
2、经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难点:
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容易丢掉计数
单位或单位名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
作单位的数。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出示数据和问题: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多少万千米?
(1)提问:把384400 km改写成用“万千米”作单位的数,应该
用多少来除?
(2)应该把384400缩小多少倍?
(3)小数点应该向哪个
方向移动几位?
说明:为了简便只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
板书:384400千米=38.44万千米
(4) 启发提问:既然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
”作单位的数,只
要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再写上单位“万”,那么要把一个数改写
成以“亿
”作单位的数,应该怎么办?
2、学习例3:出示数据和问题: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
米(保留一位小数)?
(1)独立完成,并说出改写方法。 778330000
km=7.7833
亿千米
(2)如果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办?
说出保留一位小数的方法
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
3、完成做一做
4、区别对比。
例2、例3的学习中,有的数需要把它改写成以“万”或“
亿”
作单位的数,有的则还需要保留位数求近似数,它们有什么区别?应
该注意什么? 5、小结:(1)求近似数需要省略某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数,表
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看十分位是
几,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决定是
舍还是入。求出的是近似数,应用“≈”表示,在保留的小数位里,
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最后要注意别忘
记写单位“万”或“亿”,
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名称。
(2)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求的是准确
数,就在“万”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
名称,应用“=”表示,并写上单位“万”
或“亿”。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三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小数的近似数
384400千米=38.44万千米
778330000
km=7.7833亿千米
第15课时
总课时累计:30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经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根据要求把345800985改写成近似数。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 )
省略百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
四舍五入到百位是( )
2、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是怎样的?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三第1题
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2、练习十三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三第4题
学生分小组活动,及时纠正不正确。
三、提高练习
1、练习十三第5题
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2、练习十三第6题
学生分小组活动,及时纠正不正确。教师指导。
3、练习十三第7题
学生分小组活动,及时纠正不正确。教师指导。
4、练习十三第8题
学生分小组活动,及时纠正不正确。教师指导。
5、练习十三第9题
学生分小组活动,及时纠正不正确。教师指导。
6、练习十三第10题
学生分小组活动,及时纠正不正确。教师指导。
四、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根据要求把345800985改写成近似数。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
)
省略百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
四舍五入到百位是( )
第16课时
总课时累计:31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关小数的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数学
知识的能力。
2、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
学习方法。
3、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归纳整理有关小数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数的意义和 读写法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4、小数与单位换算
5、小数的近似数
二、基础练习
1、教材第56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
2、教材第5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集体订正。
3、教材第56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
4、教材第56页整理和复习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
三、巩固练习
1、教材57页练习十四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集体订正。
2、教材57页练习十四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集体订正。
3、教材57页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集体订正。
4、教材57页练习十四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集体订正。
5、教材57页练习十四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集体订正。
6、教材57页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集体订正。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小数的意义和 读写法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4、小数与单位换算
5、小数的近似数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包括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
性质和大小
比较。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
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
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
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
东西
,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
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
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的数
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
个计数单位的
进率是“10”。
练习题:2.06读作( ),表示( )。第二个括号学生几
乎
都填的是2个一和6个0.01,而少有学生填206个0.01。虽说学
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
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
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
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他们念得很熟,但是到判断题:1.
70与1.7大小
一样,计数单位也一样。( )
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
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
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
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接连几次作业
,效
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
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
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
吸收的时间,不
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
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归纳整理,让
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
存在问题,
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
很大改观。批改
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
突破难点
,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
位就不
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2、小数的性质(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
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
2.4=2.40,不能
写成2.4=2.04
3、小数的性质(2):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100,……
4、求小数的近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
br>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
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
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
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
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30476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3047640=304.764万≈304.76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
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
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近似数混淆。
5、生活中
的小数: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
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
民币单位的换算。
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
率是10
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
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
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
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 2050 )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 4.7 )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 3
)米( 4 )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
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 4.07
)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
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平方分米5平方厘米=(6.05
)平方分米,需要把5平方厘米
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平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学生通过
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
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
辨出三角形。本单
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
步丰富学
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
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 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
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 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
展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
三边以及三 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
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 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
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 计活动
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
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
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难点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
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会欣赏数学美。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7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 总课时累计:32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
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
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
三角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找出户图中的三角形。
2、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
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
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
在,三角形
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三角形的认识
)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
个顶点?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让
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
br>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
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
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
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指出: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
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
形的底。
出示教材第61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
吗?在这个三角形
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
P61做一做
4、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
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
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5、例3:用3根小棒摆三
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
能摆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你发现了什么?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 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62页插图:图中哪儿有
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
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
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第2课时
总课时累计:33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
边。
2.根据三角
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
力和动手操作能
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
趣。
教学重点
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6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
走?
(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
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
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
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
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
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
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
离。
三、实验探究
1、剪出下面4组纸条(单位:cm)。
(1)6、7、8。
(2)4、5、9。
(3)3、6、10。(4)8、11、11。
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1)(4)能摆成三角形,(2)(3)不能
摆成三角形。
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请不能摆
成三角形的同学说出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
深入思考。
再请能摆成三角形的学生汇报用哪些尺寸的小棒摆成了三角形。
学生汇报。
3、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巩固练习
1.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
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2.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6——8题
四、反思回顾
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
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3课时
总课时累计:34 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
形分类,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
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出示锐角、直角、钝角。
提问:①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②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大小关
系
吗?③如果我在这些角上加上一条线段的话,那变成什么了呢?
2、出示加一条线段,变成了三个三角形。
提问:①请你认真观察,这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共
同的特征呢?(三
个角,三条边。)②那这三个三角形又有什么不同呢?(角的大小,
边的长短
都不同。)③这些三角形有共同的特征,但他们也有许多不
同之处,下面我们就根据不同特点对三角形进
行分类。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下面各学习小组先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类呢?
2、学生汇报从哪个方面去分。(①按角分②按边分。)
3、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
方式来对三角形分类,在探究
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楚小组合作的要求。
4、小组合作要求:①
每个同学负责测量一个三角形的相关数据。
②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三角形对应的位置上。③各小组按照刚
才讨论
的方法去进行分类,并在桌子上分一分。
5、同学们看看小组合作要求,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这三句话的
意思。
6、下面请小组长从信封中拿出这6个三角形,分好工,按照活
动要求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三、交流展示,建构概念
(一)按角分类
1、小组长带上这6个三角形把小组
合作的成果进行展示。(请
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你们小组的分法是否和他们的一样)
2、请小组长汇报为什么这样分?
①三个锐角 ②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③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板书)
3、有没有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类的?需要补充吗?
4、你能给这三类三角形分别取个名字吗?
①锐角三角形 ②直角三角形
③钝角三角形
(板书)
5、像这样的三类三角形我们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呢?按角分(板
书)
6、概括三类三角形的概念。
7、三角形按角分成了这三类,下面我们用图来表示这三类三
角
形的关系,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表示呢?
(二)按边分类
1、刚才那一组是从
角的角度进行分类,其他小组有没有用不同
的方法进行分类的呢?(小组长进行展示成果)
2、请你说一说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分类呢? ①三边都不相等
②有两边相等
(板书)
3、有没有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类的?需要补充吗?
4、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①不等边三角形 ②等腰三角形 (板书)
5、我们来看看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
形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
系。等边三角形是否具备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呢?(教师引导分析)这
就
说明等腰三角形包含等边三角形,那我们通常把等边三角形归为等
腰三角形这一类。
6、在小
组内找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看看它们各个角的
度数分别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呢?(等腰三角形
有两个角相等,等
边三角形有三个角相等)
7、下面我们来认识等腰三角形
和等边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请
同学们看书上第65页的内容。
8、课件出示各部名称。(学生回答后再逐一出示)
9、总结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四、拓展应用,巩固概念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 :①锐角三角形 ②直角三角形 ③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类 :①不等边三角形 ②等腰三角形
第4课时 总课时累计:35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会按不同方法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
运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三角形的特征与各部分的名称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
3、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4、根据角、边的关系对三角形分类
二、基础练习
1、教材第65页练习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
2、教材第65页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集体订正。
3、教材第65页练习十五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
4、教材第66页练习十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
三、巩固练习
1、教材66页练习十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集体订正。
2、教材66页练习十五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集体订正。
3、教材66页练习十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集体订正。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练习课(练习十五)
第5课时
总课时累计:36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⑵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
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
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准备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三角形分类的知识。
师出示三角形,生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2、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我们通常所说的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便于称呼,我们习惯
用∠A、∠B、∠C来表示。
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用一个含有∠A、∠B、∠C的式子来表示应该如何写?∠A+∠B+∠C。
3、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揭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三角板,猜一猜。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
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
把三
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所
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
定吗?
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
验证呢?
3. 学生测量
4. 汇报的测量结果
除了我们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
多方法也能验证三角形
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要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
是
180°
5、巩固知识。
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 能不能有2个钝角?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1、基础练习(课本第68页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度,∠3=25度,求∠2的度数。
2、判断题
(1)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度。( )
(2)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80度。( )
(3)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 )
(4)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可能是30度,60度,70度。( )
3、求出下面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1)我三边相等。
(2)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顶角是96°。 (3)我有一个锐角
是40°。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第6课时
总课时累计:37课时
教学内容
四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1.探究并了解四边形的内角和。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四边形内角和,培养学生探究
问题的
方法与能力;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探究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
解决问题,训练学生
的发散性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
活,
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
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
的重要意义和合作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
的热情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四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的过程;探索多边形内
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如果剪掉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是什
么图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
二、新课探究
1、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哪些?
2、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它们的内角和是360°。
那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内角和是否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样
呢?你有办法验证一下吗?
3、验证:
(1)用量角器量一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四个角。
(2)如果是任意一个四边形呢?
A:把这个四边形的4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周角。
B:把这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3)总结: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三、拓展延伸:
1、你有办法求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2、你有什么发现?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这节课我们分别用度
量、剪拼、折一折的方法对猜想进行验
证,最后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四边形的内角和
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第7课时 总课时累计:38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标
⑴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
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运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
2、关于四边形的内角和
二、基础练习
1、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
2、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集体订正。
3、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
三、巩固练习
1、教材70页练习十五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集体订正。
2、教材70页练习十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集体订正。
3、教材70页练习十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换检查,集体订正。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的内容是《三角形》。学生通过第一学
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
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
角形。近日教学了四年级三角形
一节的知识,认为有很多知识点位可以进行探究教学,如: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但教师在组织学
生探究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准备
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
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甚至错误
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
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
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一、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巧妙
地设计丰富的、适合学生认识规
律的教学活动,烘托良好的学习气氛
是十分重要的。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丰
富多彩的活动。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用小棒围三角形,使学
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
三条线段围成的。在特性的教学中,让学
生动手拉三角形和四边形,有“手感”的比较初步获得三角形具
有稳
定性的认识。
二、重视质疑问难,培养质疑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
,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
习的表现。所以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都非常注重让学生
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出示课题后,我就让
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个个踊跃发言:三
角形的意义是什么?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三角形有什么
作用?三
角形有什么特点?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等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学
生的质疑能力,而
且也使他们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方向。由于这些问
题是由学生提出,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个个兴趣盎
然。
三、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
习是新课程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这节课中,讨论
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学具体验三角
形的稳定性,怎样使
长方形物体更坚固,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样极大调动了
学生的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
最好选
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们说说生活中
什么地方用了三角形
的这一特性。
但是从课堂教学实况来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还做得不够,尤其是计算三角形角的度数,还没有掌握好,今后要加强。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材简析
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
到小数。 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
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要
数位对齐的道理,通过迁移旧知来正确运用定律进行小数的简算。小
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
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
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
最简。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
及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
并能正确地
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
定律
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
广泛应用,提
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
算。
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7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
总课时累计:39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经历
探索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
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
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笔算下面各题。
4257+4305 =
8350—737=
结合上面两道算式,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师:计算整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这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现在来复习跟小数有关的内容。
2.填空。
(1)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 )部分,右边是( )部
分。
3.化简下面各数。
7.150 =( ) 3.00 =( )
0.200 =( )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位小数。
1.2 =(
) 14 =( )
这两题都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一起告诉我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1)尝试笔算
6.45+4.29=10.74 6.45-4.29=2.16
6.45 6.45
+ 4.29
- 4.29
10.74 2.16
(2)师:大家同意这样写竖式吗?
(3)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异同: 计算方法上
都是一位对
着一位减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大家熟悉
的整数减法了。
(4)小结:从这两个算式我们看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是相似的,
只是要多小数点。
(5)计算:1.25+0.45 4.38-1.28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什么了?像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还可以
怎么写吗?根据是什么?
(6)小结:当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0的时候,
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向横式汇报的
时候就写最简结果就可以了,
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一种体现。
2、P7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
获?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一)
6.45+4.29=10.74 6.45-4.29=2.16
6.45 6.45
+ 4.29
- 4.29
10.74 2.16
第2课时
总课时累计:40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二)
教学目标
1.经历
探索位数不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
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
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1)和上一例题有什么不同?
(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3)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呢?
(4)百分位上怎样计算?这里为什么可以添0?根据是什么?
(5)在小数加减法中,要想直接相加减,这两个数字得什么相
同啊?
2、验证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
(1)独立验算,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2)小结: 小数的加 减法的验算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
样的。
3、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的相应位
置上点上小数点。
(3)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巩固练习:P73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
获?
学会了什么?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二)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3)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的相应位
置上点上小数点。
(3)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第3课时 总课时累计:41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会运用小数加减
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过程,体验数
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
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
题。
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