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打印版)
陕西师范大学分数线-贵师大求是学院
四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教
案
1
第一单元 田园生活
1.古诗三首
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
《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
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
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
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
五年。他的
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
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
徐公店时见到一
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2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
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
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
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
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
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
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
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
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
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
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
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3
填空:诗中通过 、
、 、 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
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
br>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
到了
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
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五、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
,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
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
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
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
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
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六、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
走、
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板书设计: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
(静)
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 (动)
意(色):黄(绿)(黄)
4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能正确的认
读课后的词
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诗
的意境,能背
诵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诗,学习劳动人民勤劳的品质,感受田
园生活,体会劳动的
辛苦。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那些宋朝的古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解题。
二、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三、自主探究,了解诗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
2.出示本课的生字:看拼音自
由读——指读——去掉拼音自由读——交流记忆方法——全
班交流——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本课的词语:自由读——指读——齐读。
再读诗歌联系世人所处的环境,理解诗句,不懂得画上记号。
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全班交流自学情况:多媒体课件出示诗歌的画面。
耕田:种田。 绩麻:搓麻绳。
未解:不明白。傍:靠着。
自由说说诗歌的意思。
四、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学习生字,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学生仿写。
1.认读生字,多种形式的读,认识8个生字。
2.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学生仿写。
5
杂:要注意下边的部分撇捺变成了点。
昼:注意捺的起笔为只要选好,在横的中间。
耕:注意三横长短不一。
桑:三个又又变化,上边的大。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拓展升华,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背一背《江上渔者》,读一读《归园田居》。
2.写一写生字词。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黄 杏子肥有花有果
描写{
}
麦花白 菜花稀有色有形
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篱落无人过
衬托{
}更显寂静
蜻蜓蛱蝶飞
}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
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
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
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
(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
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
6
就是
那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
知道“村居”是
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
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
班中男同
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
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
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
学们
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
对
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
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
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
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
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
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
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
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
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
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
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
么的恬静、那么的
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
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
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
成得又快又好,
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7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
古代每首词都
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
曲
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
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
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
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
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
通过今天的学习,
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家庭作业:回家把这首词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物:茅屋、小溪、青青草
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悠然自得
大儿——锄豆溪东
恬静优美
人物
中儿——正织鸡笼
}勤劳可爱
{
小儿——卧剥莲蓬
}
8
2.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有关田园风光的图片、文字。
第一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回顾古诗:同学们,乡村生活是美好的,像一幅画卷,一起回忆一下
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四
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清平乐•村居》。
2.导入新课
:还有一位老人,他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后来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当看到家
乡的美丽景色,禁
不住写下了这样一篇美文——《乡下人家》,请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遇到生字要借助拼音读一读。
2.认读生字新词。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构、饰、蹲、率、倘、眠”。
教
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指导,学生仿写。(“构”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勾”,不要写成“勺”。
“
蹲”是左右结构,右边“尊”中的短横一定不能忘记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
读课文,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眼中的乡下人家,请用横线画出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
候,不论什
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通读课文,作者介绍了哪几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简单
概括一下。(瓜藤攀檐图、鲜花绽放图、
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秋夜睡梦图。)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直线画出表现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
2.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和同组同学交流,并进行批注。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9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
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
乡下人家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二、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整体品读。
1.乡下人家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
眼前,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
2.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独特、迷人)
3.课文围绕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描写了哪些乡村风景,你最感兴趣的一处是哪里?
(二)根据学生的沟通,依次进行品读感悟。
1.品读第1自然段。
(1)要求:哪些同学被屋前瓜架吸引住了,就请站起来、读出来。
出示课件:“青、红的瓜
,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
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
多了。”
(2)那你能说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比)
师:对比之下,瓜架让人觉得——
生:可爱多了。生机勃勃……
师:同学们,这是
我们今天游览的第一站——乡下人家屋前瓜架。谁想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指名
学生说)
2.品读第2自然段。
过渡语:乡下人家不但屋前有别有风趣的瓜架,门前还有令人眼前一亮的鲜花绽放。
(1)课件播放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的图片。
师:你能用哪些优美的词语来形容如此美妙的画面呢?
生:百花齐放、芬芳扑鼻、鸟语花香、五彩缤纷……
师课件出示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
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
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
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学生齐读)
师:“朴素”和“华丽”本来是一对反义词,但用在这里毫无
违和之感。乡村的花随意地种在门
前的场地上,不像城市里的花有漂亮的花盆、花瓶来衬托,有美丽的彩
纸来包装,因此可以称得上
“朴素”。但它们色彩鲜艳,光彩照人,又是“华丽”的,因此称其为“朴素
中带着几分华丽”。
(2)研读:同学们,乡下人家门前的鲜花让人如痴如醉,屋后的风光也别有一番
景象。瞧,几场春雨
过后,鲜嫩的春笋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
10
课件出示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
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谁来读读写竹笋的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体会一下。
你刚才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读“探出头来”的?把“探”换成“钻、伸、冒”可以吗?
(好奇、渴望、兴奋、激动……)
(不可以。这句话写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形象地
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
其是“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长势的迅速,嫩笋如
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在
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笋勃勃的生机。)
(3)带着小春笋们的渴望、迫切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句子。(生齐读句子)
3.默读第3自然段。
(1)过渡语:农家小院的植物生机勃勃,动物也是悠闲自在,你们看
谁来了?(课件出示:小鸡觅
食。)
(2)指名读读,读完思考:我看到了(
)的母鸡,( )的公鸡,它们走来走去干什么呢?这
么慈爱的母鸡、尽职尽责的大公鸡,请大家带
着幸福快乐的语气齐读。
4.品读第4自然段。
过渡语:除了母鸡、大公鸡,作者还生动地描写了哪种小动物?(鸭子)
出示:“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它们也从不吃惊。”(生自由读句子)
想想:除了鸡、鸭,乡下人家还会养些什么动物呢?(狗、鹅、羊……)
小结:这些动物、植物和乡下人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和谐呀!
5.品读第5、6自然段。
(1)再读一读他们之间和谐相处的画面。(生读)乡下人家的生
活就是这样平淡,但平淡中也不乏
甜美。乡下人家就是吃晚饭也这么美。(师生接读)
(2)
文中把纺织娘的叫声说成是唱歌,赛过催眠曲,谁来读读它的歌声?(缓缓的、柔柔的,像催眠
曲)(指
名读)这是什么写法?(拟人)谁再来给大家读读?
三、仿写练笔,拓展延伸。
你们眼中乡
村的景致是什么样子的?学习作者的一些写法,来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乡下人家的风景
或者是你喜欢的一处
景物。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屋前:瓜藤攀檐 鲜花绽放
空间
{
屋后:雨后春笋 鸡鸭觅食
别致生动
夏天:院落晚餐
时间
{
秋天:秋夜睡梦
总结:风景独特、迷人
}
11
3.天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到世界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抄写下来。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孩子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世界的强烈愿望。
2、激发学生的童真童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孩子们从天窗里看到的和想到的。
2、难点: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玩吗?是呀,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想象也是
孩子们特有的优势,即
使一方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好玩的世界。这就是著名作家茅盾的《
天窗》一文
要告诉我们的。
2、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教学心理
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抓题眼质疑,既可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五彩
缤纷的课堂,又为顺利打开学生心智的大门配了一把金
钥匙,使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指名分段读,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设计意
图:此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
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
体验,留给了学生自读、感悟的空间。)
二、引导质疑,直奔主题
12
1、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2、“慰藉”什么意思?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慰藉。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
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又深受学生欢迎,于无
形中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
效。为学习文本奠定了基础。)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哪些
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朗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
子们唯一的慰藉?
2、引导学生抓住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交流,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3、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1)出示最后一段
(2)为什么要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3)天窗“无”“有”“虚”“实”为什么
要加引号?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
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
出“孩子看到什么,想象到什么的”的句子,再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让学生互相启发,帮助解疑。在反复读
的基础上,体会“天窗”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认识由
抽象变为具体,使难点化难为易。)
4、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设计意图:著名教学家陶行知先说说:好的先生不是教
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这一环节,在学生理解文本时,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
、品味,突破了文中的
重难点,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1.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事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什么小玩具……
2.激励学生进行练笔
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教材无
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学
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
学以致用,让学生能说会写。这一环节,鼓励学生把阅读
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真正落实
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样语言
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
美统一。)
六、温故知新
1、文中的孩子是如何想象的。
课文中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
13
板书:仔细观察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从形状上展开想象。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是事物想到相
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
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
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多彩。
板书:合理想象
4、大家来想象一下
看窗外,仔细观察,想象一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再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针对教材结
构特点,以概括总结的方式提升学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
表达方式的感悟,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和谐统一。)
七、我的地盘我做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把自己说的一段话写下来。
3、阅读茅盾先生的其它作品。
针对自己实际自选作业。
(设计意图:课外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
独立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
习惯,《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
需求,体现学生的
主体性。此环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天窗
天窗的来历
夏天阵雨时
慰藉{想象的世界
晚上“休息”时
神奇:看到、想到
}
4*三月桃花水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
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
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这篇散文由9个或长或
短的段落错落成章,却
又“形散而神不散”。开篇由两个设喻精巧的疑问句引领全文,接下来,用“是春
天的竖琴”、
“是春天的明镜”充分展现三月桃花水的美丽,它的美,美在“有声”又“有色”,也就不
露
痕迹的回应了开篇的问题。结尾是作者由衷的赞美,直抒心意,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
14
的三月桃花水,已经流进了爱上它的人们的
心中,已经为它深深着迷、沉醉。课文结构清晰,
线索明朗,文字优美,韵味无穷。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
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
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
法,再糅合了作者浓郁的喜
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绚”“纤”等生字和课文中“琴弦”、“裹着”、“草如茵”、“掬一捧”、
“应和”、“袅袅炊烟”等词语。并能理解课文中“绚丽”、“催促”、“草如茵”、“纤细”、
“应
和”、“竖琴”、“沉醉”、“柳如眉”等词语。
2.能够正确书写生字词。
3.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赤子之情。
教学难点: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能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段,并能体
会作者使用这
些修辞方法的用意,感受本文“文字优美、意境清新”的特点。结合平时学生作
文中词语贫乏、句式老套
的毛病,鼓励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习模仿造句、写话。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
习惯,既能使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又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提高语
言表达的语流、语感能力。
教具准备: 乡村生活、生产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三月的桃花水边。想一想:我们会领
略到怎样的风景呢?(板书课
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把比较难理解的词句多
读几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结合学生的质疑辨析字音、字形。
绮 谈 和(多音字)
4.小组朗读,初谈印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师: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
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
令人陶醉的。)
15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课文?(欢快、愉悦)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交流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思考: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
句式?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
落。(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疑问句。分别对应第3、
4自然段和第5、6自然段。)
教师引读体会: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课件展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啊,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啊”,表现了作者
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
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了。(拟人)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漩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桃花”“酒窝”。(比喻)
男生、女生合作朗读描写“水声”“水面”的段落。
3.朗读课文第3~6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把桃花水比喻成“竖
琴”“
明镜”,第6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春天里美好的事物,生动
形象地突出了
三月桃花水的美丽。)
4.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读出你们的理解。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总结: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的句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发挥想象:
如果你是三月桃花水,你会对燕子、垂柳、姑娘
等照在水面的朋友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什么声音?竖琴
沉醉
什么光芒?明镜
16
第二单元
科普知识
5.琥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小组合作研究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就把自己当成小科学家,好不好?看(图)它就是你们研究的对象
,你
们知道它叫什么?——琥珀(板书课题)
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还有别的说法吗?
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是这样的?它可是世上独一无二
的,就因为里面有这两个小东西,
大科学家还特地为它编了个故事。这个故事读过了吗?
二、检查预习
1.什么叫琥珀?
2.这块琥珀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松脂球的化石里多了一个蜘蛛和一个苍蝇。
3.这块特殊的琥珀有什么价值呢?其它琥珀也有这个作用吗?
(齐读描写琥珀的价值的语句)
三、质疑定标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研究?
(可以是自己发现的,也可以是想不明白的)
2.整理学生的质疑
这些问题有的与琥珀的形成有关,有的与琥珀的发现有
关,有的是写作方面的,也
有的不属于本节课的研究范围。如——
(板书问题要点)
3.在众多的问题中,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 那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呢?
(板书“形成?”)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7
1.请同学们仔细读(1-12)小节,边读边圈划。从中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
2.小组合作研究。
(四人一小组成立科学研究小队,看哪小队研究得既准确,又迅速。)
五、师生合作
看这小队的(出示)你们是否完全同意?
(不满意可帮它完善,满意的话可针对某一条件说说理由。)
要点如下:
①时间长(从哪儿知道)
②炎热的夏天(热辣辣的太阳光)为什么?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指名读第6小节。
③老松树(松脂)(老松树最怕的就是——)
④继续滴(球)
⑤蜘蛛、苍蝇(怎样才能进去?)
(第7小节)指名读(怎样进去的)
齐读。从“刚”“刚好”“一齐”)这些说明这件事非常凑巧。如果不凑巧呢?为什么?
指导读第5小节。
自由读。(评议)
指名读。
齐读。
师:唉,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读,第8小节)
解答“泪珠”“圆环”的问题。
⑥陆沉海漫(第11小节)
⑦埋入泥沙。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看这些条件能缺少一个吗?(整理条件)哪个条件最关
键
,如果没这只能形成一般的琥珀。
琥珀怎样形成的弄明白了吗?
六、学习“琥珀的形成”
1、速读。
2、指名说。
3、这只是科学家想象这块琥珀被发现的一种可能,是不是只有这种可能呢?
4、请你们展开想象还有哪些发现琥珀的可能?
七、总结延伸
18
1.学到这儿,课文还有问题没有解决吗?
2.作业:
(虚拟情景)昨天,我在网上浏览得知,你们今天研究的这琥珀就陈列在我国生物博
物
馆里,为了让世界更多的人前来了解它,我想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为琥珀写一广告。
板书设计:
琥珀
形成松脂球:阳光、松脂、苍蝇、蜘蛛
变为化石: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6.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及本课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教师准备各种恐龙动画图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动画激趣,破题入新
1.教师播放各种恐龙动画的VCD,激起学生兴趣,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种类?
板 书:恐龙。
19
2.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恐龙家族的另一支成员,补充板 书:飞向蓝天的
二、初读感知,自主预习。
1、学生自由读文,初步感知内容人,标出文中生字新词。
2、学生自主学习,读文,借助拼音、字典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反馈预习。
⑴读出下面的字,注意加横线字的读音。
迟钝 凌空
笨重 鸽子 描绘 千吨
敏捷 轻盈 欣喜若狂 形态各异
⑵用“√”画出加“
”字的正确音节。
相 似(shì sì) 画 卷(juǎn juàn)
奔
跑(bèn bēn) 毫不相干(xiāng xiàng)
崭 新(zǎn
zhǎn) 降 落(jiàng xiáng)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初读课文,学生所知比较肤浅,可能会了解到:
①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②科学家提出鸟类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③辽西的发现给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
3.教师作深入引导。
⑴出示上面句子②。
a“后裔”是什么意思?
b把句子中“很可能”去掉,行吗?为什么?
⑵出示上面的句子③。
a
“画卷”指的是什么?
b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⑶出示上面句子①与句子“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a男、女生分别读两个句子。
b学生自读比较两个句子有何不同?为什么?
C引导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⑷进行感情朗读。
四、课后巩固。
20
1.练习书写生字“恐、凶、笨、鸽、仅、顿、吨”,师重点指导“鸽、顿”。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质疑入新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质疑: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然发问: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生带疑细读课文,思考,批画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小组合作,读文,填写下表。
恐龙的庞大家族
繁衍生息的情况 它们的特点
作者说明的角度
第一代恐龙
( )
( )
填完上表教师引导:
(1)通过填写表格你知道了什么?
(2)在恐龙这个庞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历了什么演变飞上了天空?
(3)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感受作者叙述的条理性。
(4)学生试用“有些……有些……有些……有些……”仿写句子。
3、引导学生再次感悟语言。
出示句子“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a、把句中的“大约”去掉行吗?为什么?
21
b、男女生对比读。
c、学生谈体会。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愿望”指的是什么?
三、巩固升华
1、内化语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的演化过程,可展开想象,加入有关知识。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6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 演 化 鸟类
肉食性恐龙
第一种恐龙→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猎食性恐龙
草食性恐龙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新字、词;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知识;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3.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领会纳米的神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2.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3.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22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把学生由神奇的神话世界领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1.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
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
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2.归纳
、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媒体展
示图片(1)[中
国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
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
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
用纳米材料并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
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神奇的纳米》,多媒
体出示标题,神奇的纳米。
3. 提问:(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纳米,纳米的神奇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等)
二、(一)阅读探究(1)
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出下列信息:
什么叫纳米
什么叫纳米技术
什么叫纳米机器人
阅读汇报(1)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小结: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指的是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和加工的技术。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二)理解概念,感受“神奇”(多媒体出示标题)
23
以上三个概念,它的内涵我们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1.学
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
它有多少纳
米,约60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指的是
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原子、分子进行观察、
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
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不知道分子、原子的微小,我列举初三化学课本上的一个例子来说
明:一滴水(约
20滴水为一毫升)所含的水分子的个数大约有 1.67×1024个,即10亿人同时
一个一个地数
,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一滴水的水分子,
从而说明分子的微小,
体会纳米技术的精细之极,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3.
多媒体展示[IBM]图片,并加以说明。
第二课时
三、阅读探究(二)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多媒体出示,阅读汇报2)
归纳小结:并板书
四、拓展延伸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多媒体展示标题)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运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
绍
。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五、纳米情报站,展示神奇
把教师收集到的有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
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
玻璃;图片2:中国研制成功的人工骨粉;图片3:美国人正在研制
的“纳米战袍”……
六、科海冲浪,搜罗神奇(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
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
有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以四人
为一小组,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
一个小组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24
8*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
1.认识“揽、焰”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
,说说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
的经过,进而激发民
族自豪感。(重点)
3.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
献、勇于探索、
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
心,随着一声巨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我国
自主研发的“神舟五号”飞入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
梦想。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播放视频)
2.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何感受?
3.今天我们来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了解
一下中国人飞天梦想实现的过程。(板书
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谁能说说课题中的
“千年梦”指什么?“千年梦圆在今朝”又是什么意思?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
读课文,思考: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请你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简洁的语言
按时间顺序
加以概括。
2.学生交流。
(1)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
天、车走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
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古人的奇妙想象)
(2)中国明代
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四十七支火箭捆绑在
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
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万户尝试火箭飞行)
25
<
br>(3)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
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第一颗
人造卫星发射)
(4)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
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
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5
)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了世界上第
四
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
3.播放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频。
4.载人航天工程有什么伟大意义?
(1)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
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的国家。
(2)“嫦娥四号”这次成功的探月活动,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自豪)
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再读这两句话。
四、拓展延伸。
1.为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他们付
出的是青春,是健康,
甚至是生命。(出示补充材料)
为了保证“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科
学家们共设计了20种救生方案保证航天员的安全,针对飞
船系统的故障对策有139个;8位科学家未
见飞天身先死,这些科学家有的倒在出差的火车上,有
的牺牲在实验室,有的为了寻找飞船的残骸渴死在
了茫茫沙漠中,有的为了排除险情献出了自己
宝贵的生命……
2.让我们向航天英雄致敬!正
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才得以实现。现在
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出:千年梦圆在
今朝!
五、布置作业。搜集关于航天技术的资料,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
板书设计:
8*千年梦圆在今朝
飞天梦想、不断探索
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嫦娥工程
26
第三单元 现代诗
9.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重点)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从
古至今,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的
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现代诗语言优美,深
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
人、儿童文学家。冰心受到泰戈
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
莹清丽、软柔俊逸。主
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
橘灯》《繁
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 漫灭 藤萝
膝上 波涛
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
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
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形象的样子。)(3)“这些事
”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
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乐
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27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1)出示第二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强调了星星的光、花的香、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海的热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出示第三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中有两个“风雨”,请你圈出来,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风雨”指的是刮风下
雨,第二个“风雨”指的是作者遇到的坎坷、挫折。)
②心中有了“风雨”,作者要躲到哪里?(母亲怀里)
③一个“躲”字,你体会出了什么?(
“躲”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同时也赞颂了母亲怀抱
的温暖和母爱的伟大。)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四、拓展延伸。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新诗”
,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
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和日本诗歌的
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现代诗具
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它的语
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诗歌形式自由,意
蕴丰富,一般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本课所选的三首短诗均
为抒情诗。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繁星》中的其他诗歌。
2.搜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并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9短诗三首
怀念往事 热爱大海 赞颂母爱
28
10 绿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水瓶、墨绿”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重点)
4.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春天绿色的图片)你知道图片中的景色属于哪个季节吗?你有什么感受?
2.绿不
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希望的象征。现代诗人艾青也非常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是
什么样子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他去欣赏那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浙江金
华人,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
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
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他是继郭沫若、闻一多
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代表作
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向太
阳》等。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随时正音。
3.指导书写“瓶”字: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瓦”字的写法,共四笔,第二笔是竖提。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配乐范读,学生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绿?
2.学生交流。
出示:墨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3.第二小节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说明还有很多绿,启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你还知道哪些绿?(草绿、苹果绿、橄榄绿……)
4.难怪作者说:“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29
(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齐读。
5.这各种各样的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特别)
(出示第二小节)指名读,齐读。
6.在作者眼中,什么是绿的?(风、雨、水、阳光)
在你的眼中什么是绿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树是绿的……)
仿照第三小节写一写你眼中的绿。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诗歌第四、五小节。
找出诗中表示
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所有的
绿色都源于诗人心中
,所以一切的绿色都会随着诗人愉快的心情,按着节拍飘动。)
读诗想象:所有的绿交叉在一起,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的画面。
8.朗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9.读了这首诗,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物复苏
的生动画面。)10.朗读诗
歌,你有什么体会?(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四、拓展延伸。
1.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2.学生读《西湖漫笔》中的段落,体会并说说感受。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
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
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
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
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
里。
3.学生交流。4.总结:这段选文主要写的是西湖六月时的绿色。作者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绿。有
苍
松古木的浓绿,有小径青苔的嫩绿。有的绿,深得发黑;有的绿,绿得发蓝。连小径、石头缝里的青苔都被勾勒出来,可见作者观察非常仔细。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春天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与家长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绿”。
板书设计:
绿
墨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风 雨 水 阳光
挤 重叠 交叉 指挥 飘动
30
11
白桦
教学目标:
1.认识“绣、潇”等9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会写“白桦、毛茸茸”等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并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重点)
3.
感受诗歌的魅力,积累和摘抄与植物有关的诗歌,并尝试写诗交流。(难点)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现代诗的有关资料,搜集诗歌的特点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白桦的图片)你知道图片中的植物是什么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外国诗歌——《白桦》。(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读准“桦”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白桦是落叶乔木,
树干端直,树皮灰白色,纸状,分层脱落。是形成天然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木
材可供一般建筑及制作器具
之用,树皮可提桦油。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民族精神的
象征。
2.读词语:白桦
涂上 毛茸茸 潇洒 花穗 金晖 徜徉
3.重点指导:“潇”字是左右结构;“朦”字书写时注意右
部不要少了短横;“抹”字右边上横长,
下横短。
4.指名朗读诗歌,思考:诗歌的每一小节写的是什么?
第一小节:写“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
第二小节:写白桦在雪中的美。
第三小节:写白桦在朦胧寂静中的美。
第四小节:写白桦在朝霞映照下的美。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这是一棵怎样的白桦?(美丽)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桦的美丽?(雪中、寂静中、朝霞中)
3.在文中找出表现白桦美丽的词语。(如画、玉立、光华)
4.想象白桦“如画、玉立、光华”的样子,读出白桦的特点。
5.出示短语,学生读。
洁白的流苏 姗姗来迟的朝霞 灿灿的金晖
31
晶亮的雪花 白雪皑皑的树枝 银色的光华
同学们,读了这些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选择几
个短语描述一下这棵白桦。
6.配乐范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白桦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7.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分组赛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
2.出示与植物有关的诗歌,读一读。
一朵梅花
一朵梅花
开在洁白的雪中
北风萧瑟
一朵梅花
开在迷离的夜里
寒光冰冷
宛若——
苍茫中的奇葩
泪水里的新芽
一朵梅花
一幅图画
五、布置作业。
以自己喜欢的植物为题,写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白桦
雪中——花穗齐绽 流苏如画
寂静——玉立
朝霞——光华
32
12 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引导
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润、爽、柔、炫耀、怯、绽、
饰、曝、涉”等生
字及其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由读到写,学会写一种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尝试写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雨后景色的图片,学生欣赏。
2.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雨过天晴后,最想做的是什么?
4.诗人戴望舒以“在天晴了的时候”为题,写下了
一首优美的小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中,
感受一下雨后的清新与美丽。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2.读诗歌,找出诗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同学互相帮助,可以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3.同桌互读。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等。)
2.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是什么样子的? 请用文中的词语来说说。
(凉爽又温柔)的泥路 (洗净了尘垢、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自在闲游)的凤蝶儿
3.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泥路、小草、小白菊,还有
凤蝶儿,这一切都是
多么美好的景物啊!默读诗歌,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样景物?为什么?
(1)泥路:凉爽又温柔。
走在这样凉爽又温柔的泥路上,呼吸着野外的新鲜空气,你想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事物的特点。
33
(2)小草:洗净了尘垢、炫耀着新绿。
小草没有了往日的尘垢,炫耀着清新的绿色,看起来
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听一听,小草在说些什么
呢?
指导朗读:想象小草炫耀新绿的样子。
(3)小白菊:不再胆怯。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指导朗读:想象小白菊慢慢绽放的样子。
(4)凤蝶儿:自在闲游。
指导朗读:想象凤蝶儿自在闲游的样子。
小练笔: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瞧,有的落在娇艳的花朵上,在和花儿说着悄悄话呢;
有的 ,
;
有的 , 。
4.指导朗读:雨后的景色多美呀!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5.天晴了,除了可以看
到润湿的泥路,洗净了尘垢、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闲游
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
景象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小节。
读了第二小节,你的感受是什么?(快乐)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赤、携、踏、涉)
6.在天晴了的时候,一切是那么美丽,那么让人快乐。齐读第三小节。
读了第三小节,你的感受是什么?(清新、舒适)
7.在这首诗歌里,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热爱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你观察到的雨后景色是什么样的?模仿诗歌来写一写。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歌,并尝试写一首描写景物的小诗。
板书设计:
在天晴了的时候
泥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儿——美丽
赤 携 踏 涉——快乐
推开 晕皱 闲游——舒适
34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重点)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用妙笔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
叩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轻叩诗歌的大门。(板书课题)
二、了解诗歌。
1.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朗读并学习了很多诗歌,你觉得什么是诗歌?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
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
奏的鲜明
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2.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三、合作编小诗集。
1.请各组把课前编好的诗集,带到前面展示。
2.各组组长分别介绍。
(1)诗集的名字、封面、目录。(2)编排内容:收集的诗、写的诗、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
(3)编排形式:给诗歌分类、配插图。
四、诗歌朗诵会。
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希望同学们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体会诗歌的情感。
1.课内的诗歌。
(1)回顾《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你有什么感
受?(《短诗三首》感受
冰心对往事的怀恋,对母爱和大海的赞颂;《绿》想象艾青眼中春意盎然的绿色
;《白桦》体会叶
赛宁对白桦的喜爱之情;《在天晴了的时候》与戴望舒一起在雨后漫步。 )
(2)小组交流,读出诗歌的韵味。
温馨提示: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表情、手势要自然。
(3)小组展示并评比。
2.收集的诗歌。
35
(1)大家收集了许多优美的
诗歌,请在组内朗读。(先背或读出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再说说为什
么喜欢它。)
(2)小组讨论选择哪几首诗歌朗诵,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能使本组的朗诵更精彩。
(3)推选
代表,全班交流,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它。(可以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来表达
自己的观点。)
3.创作的诗歌。
刚才朗诵的都是别人的诗歌,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自己也创作了诗歌
。现在就是同学们大
显身手的时刻,请把你自己创作的诗歌充满感情地诵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自己的诗歌。
小结:诗歌就在我们身边,诗歌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听了大家的原创
诗歌,我相信,有朝一日,我
们班会有人成为诗人,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
五、拓展延伸。
1.通过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轻叩诗歌大门,你有什么收获呢?(我们
在学习中获得了关于
诗歌的知识,知道了理解、欣赏诗歌的方法,还学习了一些写诗的方法。)
2.我们在诗的海中徜徉,我们在诗的海边拾贝,这让我们收获满满,也叩响了诗歌的大门。诗歌,
让
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让我们以这次综合性学习为起点,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得到更多
的收获和更
大的乐趣!
六、布置作业。
1.继续收集诗歌,并读给家长听。
2.自己观察周围的事物,创作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
了解诗歌 编排诗集 诗歌朗诵
感受诗歌魅力
36
第四单元 动物朋友
13 猫
教学目标:
1.认识“虑、职”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屏、折”,会写“忧、虑”等15个字,会写“无忧无虑、呼唤”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重点) 3.学习文中的“说……吧……可是……”的句子,思考这种写法是如何具体展现猫的性格特征的,
并照样子写一写。(难点)
4.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哪位同学养过猫?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3.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充满灵性,它
不仅是画家爱画的小动物,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大作家老
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无忧无虑 任凭 尽职 蹭 稿纸 丰富多腔 遭殃 枝折花落 责打
生气勃勃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
重点指导:“蹭、腔、殃”的读音,注意“屏、折”的多种读音。
2.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忧”与“扰”、“虑”与“虚”、“稿”与“搞”的区别。
3.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在读中巩固对生字新词的掌握。
4.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理解。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儿忧愁和顾虑。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屏息凝视:抑制住呼吸,集中注意力地看。
37
①猫怎样屏息凝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猫“屏息凝视”的情形?
②引导学生说:“猫一听到老鼠的响动,就弓起背,悄悄地来到洞口,只见它瞪大眼睛,连呼吸也不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屏息凝视的情形吗?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屏息凝视”进行说话练
习。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叫声种类多。
遭殃:遭受灾殃。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读课文,划分段落。想一想: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写猫的什么特点?课文第二部分,写小猫的什么<
br>特点?
第一部分(1~3):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第二部分(4):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2.请你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的可
爱。)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古怪、可爱)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上一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写了猫的古怪和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
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看看猫的古怪和小猫的可爱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猫性格的古怪。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
找出描写猫“古怪性格”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
①你能找出概括猫性格的词语吗?(老实、贪玩、尽职)
②它的老实、贪玩、尽职各体现在哪里呢?
引读:说它老实,是因为——
说它贪玩,是因为——
说它尽职,是因为——
③“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
性格古怪?(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感到奇怪。因为
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④通过读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对猫的喜爱)
38
⑤反复读,读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3.课文第2、3自然段也写出
了猫性格的古怪,请你速读课文,找出表示古怪的重点词语。(温柔
可亲、一声不出;什么都怕、那么勇
猛。)
4.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
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
各异,变化多端。
①“小梅花”指的是什么?(猫的脚印)
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老舍先生非但不冒火,反而戏称是“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猫的叫声是否总是那么动听,为什么在作者听来会是“丰富多腔”的。
模仿猫的叫声,理解“丰富多腔”。
③猫的叫声是“丰富多腔”的,这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猫的喜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二)猫的可爱。
1.出示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①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
②你从“更”字体会到什么?(这个“更”字告诉我们,作者爱猫,更爱小猫。)
2.小猫的可爱,你感觉到了吗?找出写小猫淘气的句子。
①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它的淘气?(没完没了、再跑再跌、胆子越来越大、摔跤、打秋千)
②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小猫当成一个孩子来写,突出了它的天真可爱。)
④出示老舍先生
的《养花》片段,读一读。再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看有什么新的体会。(从《养
花》一文,可以体会到
老舍对花的喜爱,再联系课文中小猫对花的糟蹋,可以看出老舍对小猫的爱
更深。)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
一只普通的猫,在老舍笔下是那么
栩栩如生,这都源自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
篇文章吧!
三、拓展延伸。 <
br>1.不仅老舍爱猫,很多作家都喜欢猫,如夏尊、周而复等,认真读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体会
作者的感情。
2.交流。(相同之处: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老舍——猫的性格古怪、
可爱淘气;夏
丏尊——人们对猫的态度;周而复——猫的外貌和神情。)
四、布置作业。
39
1.搜集关于老舍的资料,阅读老舍的作品。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写出它的特点,表达出对它的感情。
板书设计:
老实—贪玩—尽职
胆小—勇猛
14母鸡
教学目标:
没完没了
天真可爱
猫
性格古怪{
温柔可亲—一声不吭
小猫可爱{
生气勃勃
1.认识
“疙、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15个字,会写“讨厌、理
由”等14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描写母鸡的词语中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重
点)
3.找到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变化的原因。
4.比较《母鸡》和《猫》在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母鸡图片。提问:大家都见过母鸡,它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
2.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先读读这些词语,看看你是否已经通过预习认识了它们。
出示词语,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齐读。
重点指导“疙瘩、侮、撮、啄”的读音和“恶”的多种读音。
2.重点指导“毒、孵、警、戒
、伏”,在田字格中范写。(“孵”左边“卵”的笔顺:撇、竖提、
点、撇、横折钩、竖、点,7笔写成
。“伏”字不要漏了点。)
3.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40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老舍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然后交流感受。(讨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
3.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请用横线画出作者直接表达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4.出示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①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②读句子,抓住“一向”“不敢”体会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态度。
③从开始的“讨厌”母鸡,
到后来的“不敢再讨厌”母鸡,作者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前
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着读出情
感的变化。
5.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
讨厌母
鸡。
1-3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
4-10自然段:写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对母鸡的尊敬、赞颂)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作者。
2.找一找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回顾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舍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
变
呢?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1-3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1~3自然段,想想:老舍为什么讨厌母鸡?画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
(1)母鸡的叫声。
①母鸡的叫声有什么特点?(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发了狂)
②作者写不同情况下的母鸡的叫声,是为了说明什么?(说明“我”一向讨厌母鸡。)
41
③老舍对母鸡的观察多么细致呀!听到母鸡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发了狂的叫
声,觉得母鸡很讨
厌。谁能读出作者厌烦的情绪?
(2)母鸡还有哪些方面让人讨厌?
①你觉着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母鸡?(欺软怕硬、喜欢炫耀)
②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抓住“
不反抗、欺侮、下毒手、狠狠地咬”,体会母鸡的欺软怕硬。抓
住“发了狂、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
了”,体会写出母鸡的喜欢炫耀所使用的夸张手法。)
③读出对母鸡的讨厌之情。
3.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
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叫声讨厌、欺软怕硬、喜欢炫耀)
(二)学习第4-10自然段。
1.因为母鸡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讨
厌母鸡。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
厌它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
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齐读第9自然段。
2.老舍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
,哪些句子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请同学们默读
课文第4~10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
3.学生交流。师小结: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它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4.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再读句子。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
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
是一位英雄。
5.你对这三句话有了哪些新的体会?(这三句话既是在赞颂母鸡,也是对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
br>6.因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和伟大,所以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试着说说你的体
会。(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
一种尊敬
、赞颂,是情感的升华。)
三、拓展延伸。
老舍认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你是如何理解母爱的?
四、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都是老舍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
物的,它们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
处呢?
2.学生交流。
3.相同之处:①
文章结构清晰。《猫》用过渡句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两部分内
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母鸡》用过渡段将母鸡孵小鸡前后的不同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
42
②善用“总—分”结构。《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古
怪的表现。《母鸡》
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母鸡令人讨厌的三个方面。
③都列举具体
事例来表现动物的特点。例如,《猫》列举了猫遇到蛇也敢斗一斗的具体事例,来
表现猫的勇猛;《母鸡
》列举了母鸡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的具体事例,来表现母鸡的
不辞辛苦。
④语言生
活化、口语化。《猫》全文就像“拉家常”一样,如“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
兴啊,无论谁说多
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母鸡》全文也很口语化,带有浓郁的“京味儿”,
如“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
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
不同之处:①写作手法不同。《猫》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猫当
作孩子来写。《母鸡》主要
运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
②表达的情感不同。《猫》通篇都在写
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
一种喜爱之情。《母鸡》写了对母鸡由“讨厌
”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通过前后的强烈
对比,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母鸡
讨厌 不敢再讨厌
叫声 勇敢 负责
欺软怕硬 慈爱 辛苦
喜欢炫耀 伟大
15
白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白鹅”特点,理解作者对白鹅的思想感
情;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
事物特征的写法;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理,使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
和“有情人”。
教学重点:
43
分析“白鹅”特点;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方法:
加强和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利用辐射教学,引入相关写法的
篇目让学生比较、感悟,从而理解并会运
用比较手法突出事物特征。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这首诗突出描写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特点。)
3.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又写出了鹅的什么特点呢?今天一起来学习《白鹅》。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丰子恺(kǎi)(1898—197
5),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家
和音乐教育家。他在文学、绘
画、音乐、翻译、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文笔隽
永清朗,语淡意深。主要作品有散文集《
缘缘堂随笔》、漫画集《子恺漫画》等。
2.出示生字词语,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3.指名认读生字。
重点指导:“看守”的“看”读kān;“侍候”的“侍”读shì,书写时要与“待”区别开。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重点
指导:“颇”第二笔是撇,第三笔是竖,第五笔是点;“脾”右边的笔顺为撇、竖、横折、横、
横、撇、
横、竖,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中间的撇是从“白”中撇下来的。
5.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这是一只(
)的白鹅。(高傲、傲慢、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
候、架子十足……)
2.读了课文后,你觉得作者主要写的是白鹅的什么特点?(高傲)
3.课文中有许多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出来。
学生交流,归纳分类,并读词语:
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厉声叫骂、昂首大叫
44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傲然、毫不相让、大踏步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架子十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
2.阅读“阅读链接”《白公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并订正。
2.《咏鹅》这首诗着眼于
鹅的形象——色彩的美丽和动作的优雅,而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
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的高傲。
二、品读课文,感悟高傲。
1.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几方面?(叫声、步态、吃相)
2.课文第2自然段清楚地告诉我们白鹅的高傲体现在三个方面,看看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
么?(
这段话是文章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白鹅高傲的三个方面。同时,它也是过渡段,不仅承接了
上文,还引
起了下文,使文章表达通畅、条理清晰。)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6自然段,画出表现白鹅高傲的句子,做好批注。
4.学生交流。
(1)白鹅的叫声。
①读了句子,你能想象出白鹅在干什么吗?(想要把陌生人和狗赶走。)
②白鹅给你留下了什
么印象?(从“养鹅等于养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白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
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
然厉声叫嚣”等语句可以看出,白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尽
职尽责。)
③作者运
用了什么手法写白鹅叫声的特点?(用白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作对比,突出
白鹅的叫声大而
严厉的特点。)
④朗读课文时,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
在赞扬它的
尽职、勇敢。请你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白鹅的步态。
①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白鹅步态的特点?(通过鹅与鸭步态的对比,突出了鹅步态的从容、傲
然。)
②同学们能从写白鹅和鸭的句子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
③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凸显出白鹅“步调从容”“大模
大样”的大
家风范。)
④男女分别读描写白鹅和鸭的句子,加深体会。
45
(3)白鹅的吃相。
①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的吃相的?(它需
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
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
泥和草。)
②白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因为有狗来偷食。)
③在文中找出描写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
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
偷偷摸摸的行为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
)
④文中的“我们”是怎么侍候的?找出相关句子。(“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
br>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
⑤作者把白鹅称作“
鹅老爷”,你体会出了什么?(“老爷”一词原是旧社会对官吏及有权有势的
人的称呼,现在用时含讽刺
的意思。作者用来称呼白鹅,看似带有贬义,实际上是调侃白鹅拥有特
殊“地位”,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
喜爱之情。这就是明贬实褒的写法。)
5.为了表现白鹅的高傲,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既突出了白鹅
的特点,又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三、拓展延伸。
1.把《白鹅》与《白公鹅》进行对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
。(高傲,步态从容,
惹人喜爱)
2.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②运用拟人手法,非常亲切。③语言风趣幽默。 )
四、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说说它的特点。
板书设计:
白鹅
叫声
步态 吃相
严肃郑重 步调从容 三眼一板
厉声呵斥 大模大样 一丝不苟
第五单元 妙笔写奇景 巧手著奇观(习作单元)
46
16 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
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
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海上日出的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2.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
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是20世纪我国最有影响
力的作家之一,被授予“人民作
家”荣誉称号。巴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翻译了大量
的外国作品。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
《电》)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重点指导“范、荷、刹”的读音。
同桌互相指读词语,再齐读。
3.指导写字:指导“镶”的字形,“镶”字右边比较复杂,两个“口”下面是“”。
4.学生动笔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画面。
2.说一说,刚才你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47
3.作者围绕“海上日出”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
第二部分(2~5),写“我”所看到的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日出前天空色彩的变化。
第3自然段:写由露出小半边脸到完全跳出海面时奇妙而壮观的景象。
第4自然段:写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5自然段:写天边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三部分(6),赞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4.指名读第1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突出“常常”和“早起”。)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和“早起”说明了什么?
(“早起”的目的是看“
日出”。“常常”说明“我”观察海上日出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因此
本文所写的不仅仅是一次日出的过
程与感受。)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总领下文)
5.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
读出反问的语气。
换成肯定的说法,应该怎么说?(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联系上文思考,“这”指什么?(海上日出)
你觉得第6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四、课堂小结。
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下节课我们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2.指名读课
文。3.作者为什么称“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
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奇观。
1.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感受深的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1)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①这句话中什么在变化?(红霞)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③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惊喜、盼望)④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句子。
(2)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句话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有什么作用?(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
情。)
48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
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①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太阳向上升)
②作者是怎样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地写出来
的呢?(作者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负
着重荷”。“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冲破”“跳出”
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太阳由慢到快向上
升的过程。)
③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太阳升起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
④想象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4)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① “一刹
那间”是什么意思?(时间很短)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或短语?(转眼
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②“深红的圆东西”指的是什么?(太阳)
③为什么把
“太阳”称作“深红的圆东西”?(既写出太阳的形状和颜色,又表达出作者对太阳的
喜爱之情。)
④为什么说太阳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表现出阳光的强烈。)
⑤太阳升起时是那么艰难、那么努力,现在终于升起来了,多么令人振奋呀!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
br>(5)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
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①结合句子,品味“镶”字的表达效果,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②这两句话中,你觉得哪几
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镶”“冲”“染”等动词,既形象地写出了
黑云遮不住太阳的奇特景观,也
赞美了太阳奋力冲出黑云的重围、势不可挡的上升力量。)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先写日出前的景象,
再写日出时的景象。)
2.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
3.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日出时的景象。
4.《海上日出》来源于巴金先生
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像巴金先生
一样留心生活、勤于观察,那么我们也会在
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你注意
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请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一种变化
中的自然现象。
49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日出前 浅蓝 红霞
雄伟壮丽
热爱、赞美
日出时{
天气晴朗
天空有云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7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感受大自然的壮观。(重点)
3.领悟课
文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
楚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
画示意图),同时
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
2.今天,我们一起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去看看双龙洞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注意“簇、兀、漆、蜿、蜒”的读音。注意“臀”的写法。
2.出示词语,先指名读一遍,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随机指导读音。
50
3.理解词语意思。
盘曲:环绕弯曲。
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时而:重复使用,表示不同的现象或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登陆: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本文指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进:量词,用于旧式建筑房院前后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题
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景点叫双龙洞吗?谁能从课文中找出答
案?(首先当然是
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2.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游览的顺序)
3.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出金华城、一路迎着溪流、在洞口抬头望、这是外洞、孔隙、这
就到了内洞、出了洞)
4.理清顺序,填写路线图。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用笔圈出作者在路上看到的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 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映山红多而茂盛,油桐花很多,沙土是粉红色的,溪流随山势不断变
化。)
3.你怎样理解“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映山
红生
机勃勃,充满了自然美,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
4.在学生发言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①“迎”字说明什么?(表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②“时而”是什么意思?(有时候)
③“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溪流的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缓急不同,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
④为了说明溪流的形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对反义词。(宽——窄;缓——急。)
51
⑤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作者愉悦的心情。)
⑥带着感受朗读句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来
写这篇文章的,通过描写作者路上所见的美丽景色,体
会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边欣赏山中明艳春色,
边倾听淙淙溪声,一路逆流而上,来到双龙洞洞口。双龙洞究竟有什
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受特点。
1.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画出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
2.学生交流。
(1)洞口——很宽。
①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一特点的?(打比方)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
③洞口的景色让你产生什么感觉?(高山之上,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让人觉得双龙洞很神秘。)
(2)外洞——宽敞。
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特点?(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
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
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3)孔隙——狭小。
①读一读第5自然段,仔细体会作者经过孔隙时的感受。
②这么狭小的孔隙,当我们准备通过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非常紧张、害怕)
③作者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后脑、肩背、臀部、脚跟都贴着船底。)
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
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假设你就是这样一个从后脑、肩背、臀部一直到
脚跟都紧紧贴着船底的游客,而
老师是洞中的工作人员,拉着你通过孔隙,请闭上眼睛,想象一
下:
船开始慢慢移动了,你的
眼前渐渐感觉到昏暗,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你挤压过来。
就在这时船突然不动了,你睁开
眼睛一看……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心情会如何?
⑤这时假设你稍微抬头,会怎样?(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内洞——黑、奇、大。
52
①作者描写了内洞
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双龙——蜿蜒;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
多端、颜色各异;泉水—
—缓缓、轻轻。)
②读句子,想象画面。
双龙:仿佛在嬉戏,张牙舞爪,瞪着灯笼般的眼睛
。(可以提示学生:眼睛、龙头、胡须、躯干、爪
子等。)
石钟乳和石笋:仿佛一群仙人摆了一桌酒席,在一起开心地聚会。
③出示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试着给它们起名字。
④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中描写石钟乳、石笋的句子。
3.文中多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4.作者游完内洞,又排队出洞,你能结合第5自然段的句子说说该怎样出洞吗?
三、拓展延伸。
1.怎样来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呢?(按游览的顺序;把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
点来写;如果景物发生
变化,可以按照变化顺序来写。)
2.出示参观植物园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参考第3自然段对溪流的描写,用“时而……时而……”的句式,仿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洞口——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狭小
内洞——黑、奇、大
53
习作例文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重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节假日里,我们经常跟父母去旅游,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2.这些地方的景色有
什么特点?你能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今天我们通过两篇文章来学习描写景
物的方法。
二、学习《颐和园》。
1.自由朗读文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美丽)
2.文中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颐和园美丽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并画出来。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颐和园的?(游览顺序)
4.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读一读。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游览顺序,使文章过渡自然。)
6.游记往往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7.游览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美;万寿山——高、建
筑金碧辉煌;昆明湖——静、绿;十七孔桥——石柱多、雕
刻的狮子多。)
8.品味句子。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抬头一看”和“向下望”告诉我们什么?(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2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
一点儿痕
迹。
①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什么?(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54
②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
③“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
④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
进,用“滑”而不用“划”?(“滑”写的是游船、画舫轻
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
痕迹”,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的是用力挥
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
9.同学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
景物有代
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学习《七月的天山》。
1.自由朗读文章,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顺序)
2.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3.品味文章特点。
(1)第2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雪峰、雪水、溪流)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这<
br>些景物?(运用比喻)
(2)第3自然段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有什么特点?(面积大、树木茂盛)
(3)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绵延、耀眼、绚烂)
4.小结。
(1)按照游览顺序来写。
(2)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3)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更形象。
四、归纳写作方法。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写作文。
(1)写什么?(审题)
中心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2)选什么?(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3)怎么写?(组材)
①按游览顺序写;②重点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③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
五、布置作业。
请仔细观察我们的校园,然后按照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注意写出景物特点。
板书设计:
习作例文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总—分—总”结构
55
第六单元 七彩童年
18
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晋、扭”等13个生字,读准“囊、吧”等4个多音字,
会写“晋、炕”等15个字,会写
“芦花、发愣”等16个词语。
2.带着“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的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3.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
4.找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作用。(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电影吗?我们先来看一个电影片段吧。(出示电影片段)
2.看了这个片段,大家有什么感受?
3.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
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
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鬼哭狼嚎……你们知道
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
吗?(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己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笤帚”中的“帚”要念轻声。
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强调。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全班齐读,读中巩固,掌握生字新词。
芦花 发愣 铅笔 枪栓
胳膊 劫难 炕沿 鬼脸 戒指 柜板 绸子 枪声 敌人 尸首
防备 慌忙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并按顺序概括小标题。
(1)归纳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雨来的游泳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56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
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
把长长的一部分内容浓缩成一个简短的小标题,必须抓住
内容要点,用语精练。小标题可以是句
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
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上夜校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交通员 第四部分:勇斗鬼子
第五部分:河沿枪声
第六部分:机智逃生
2.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评价检测学生读的情况。
(1)确定重点段
:哪部分最能表现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部分就是重点语段。(第四部分写的是雨
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
,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所以重点段是第四部分。)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
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
(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
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
(3)试着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3.把六个小标题连起来,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
容吗?(预设:老师帮你在最前面加上时间——抗战
时期,地点——芦花村,这样故事的主要内容就变得
更完整了。)
四、课堂小结,畅谈体会。
读了课文之后,雨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坚强不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检查掌握情况。
2.上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学习了用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提纲,思考问题:
(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交通员、勇斗鬼子)
(2)
文章其他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
拨。)
第一部分: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样?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57
第二部分: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的机智勇敢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四部分:雨来是怎样与鬼子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的?
第五部分: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的行为有什么反应?
第六部分:雨来是怎样机智脱险的?
2.以学生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标画的阅读习惯。
3.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以及重点人物、细节等。
三、深入文本,感受形象。
(一)理清联系,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雨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导学生讨论、理解重点句子。
在课文
中画出句子“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的作
用,从而体会雨
来的优秀品质。
(二)重点研读,感受英雄形象。
第四部分描写了雨来与鬼子作斗争的场景,最能表现雨来的英雄形象。
1.请同学们默读第四部分,边读边思考,从哪里能具体感受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
预设一:品读雨来和鬼子之间的对话。
(1)在鬼子对雨来的一连串盘问、哄骗、利诱的对话
中,你感受到什么?(鬼子的奸诈狡猾,雨来的
沉着与机智。)
(2)学生自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预设二:品读鬼子毒打雨来的片段。
(1)找一找鬼子毒打的动作。
(2)从这一连串的扭、打、揪、拧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
鬼子是多么——(残忍、残暴、没有人
性)
2.小结:我们刚才交流了第四部分的重要片段,
品读了其中精彩的语言,小英雄雨来的形象在我
们心中更加生动立体了。
(三)回顾总结,畅谈感受。
1.读了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
58
鬼子的威逼利诱,也没有让雨来屈服,说出李大叔的下落。(板书:坚强不屈)
雨来被鬼子毒
打得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但他想到的却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
国。”(板书:热爱
祖国)
雨来小小年纪就智斗鬼子,与鬼子斗智斗勇。(板书:机智勇敢)
四、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分享你所知道的其他英雄故事。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鼓励学生把整个故事讲给家长听,注意语言流畅,讲述生动真实,突出雨来的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
小英雄雨来(节选)
1.游泳本领高
2.上夜校读书
3.掩护交通员 4.勇斗鬼子
5.河沿枪声 6.机智逃生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目标:
1.认识“徽、谜”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济”。
2.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结合课文中的小标题,说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是个“男
子汉”,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情感。(重
点)
4.尝试给每一部分起个小标题。(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男子汉”的含义吗?
2.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男子汉? <
br>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一看她笔下的男子汉和我们印象中
的男子汉有何不同。(板书课题)
59
4.齐读课题。
二、解决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倔强——多音字“强”。
人才济济——多音字“济”。
三、整体感知。
1.解题:题目中“男子汉”指的是谁?
(1)简介作者:先让学生介绍,教师再进行补充。
(2)“男子汉”是指姐姐家的孩子,即“我”的侄子。
(3)作者写了侄子哪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从出生到四岁)
2.再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形象。(学生分小组讨论,师生互动。)
预设:你觉得文中所写的小男孩可爱吗?你最喜欢课文哪一部分?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
(1)开头部分:交代写作对象,写孩子出生、留在外婆家的原因及与“我”的关系。
(2)他对食物的兴趣。
①量很多,范围很广,极有滋味,“叫人看了不由得也会嘴馋起来”。
②写吃青菜一事,写出了他的天真可爱。
③“为了吃一客小笼包子,他可以耐心地等上三刻钟
。”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极难安静“三刻钟”
的,但“他”却很有“耐心”,可见其对吃的兴趣之浓厚。
④他为了去少林寺,愿意在吃上做出一些牺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已经不简单了),但最终还是
吃的诱惑力更大。
⑤这一段通过具体事例写小“男子汉”非常贪吃。
(3)他对独立的要求。
①走路时,他挣扎着不愿让人牵手,可见他想要独立的愿望很强烈。
②去买山楂片时,“我”本想帮他的,却使他失去了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因而他显得“沮丧”。
③对去换橘子水的狂热,表现出他对独立做事的狂热。
④在柜台外等候的细节,可拓展一些内容。
引导:每个人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
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接受风雨的洗
礼,怎么能在社会上独当一面?
(4)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①只是觉得应该哭才哭的,符合一个孩子的性格。
②“可是他明白了自己不得不去……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表现出他作为一个“男子汉”的
刚强和成熟
。
60
③回安徽时的勇敢,也是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沉着。
(5)结尾部分。
开头一句总结点题。一个“这”字,指代了上文主体部分所写的内容,抒发
自己从“我们家的男
子汉”身上引发的感受,体现了作者对这一个孩子的关爱。(从其观察细致、长期可
看出。)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对人物的各方面特点进行细致描写,
表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小男
子汉形象。我们在日后的写作中也要善于从人物的不同方面(外貌、行为、
语言、心理、神态等)
去进行细致描写。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呢?能举出一些相关事例吗?
板书设计:
我们家的男子汉
性格:1.对食物有极大兴趣 2.处处要求独立 3.沉着面对挑战
描写: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心理描写 4.外貌描写
语言:生动 风趣 幽默
20 芦花鞋
教学目标:
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
2.了解用
空行标示长文章各部分的方法,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把握主要内容,把其中印象最
深的内容和同学交
流。(重点)
3.运用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阅读长文章。(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61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课文插图)
2.在这张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分享)
3.这张图片的主人公叫青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解决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雪屑”——“屑”的读音。
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全班齐读,读中巩固掌握。
三、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对作者的认知,教师再补充。
2.你能用简短的语言为每部分拟写小标题吗?
第一部分:青铜一家做了一百零一双鞋
第二部分:青铜冒雪去卖鞋
第三部分:青铜卖鞋给城里人
第四部分:青铜准备卖掉自己的鞋
3.结合小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冬季快
要来了,青铜和妹妹葵花去采芦花,他们一家子为了生计,要做一百双芦花鞋来卖钱。有一
天下着鹅毛大
雪,青铜为了家里生计,冒雪到镇上去卖鞋。幸运的是,有几个城里人把剩下的十双
芦花鞋全部买去了。
最后青铜甚至连自己脚上的鞋子也要卖出去……
四、品读文本。
(一)品读“编芦花鞋”部分
1.青铜一家费尽心血编织了一百零一双精美的芦花鞋,那芦花
鞋的制造工序是什么样的?(先将
上等的芦花采回来,然后将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鞋。)
2.这芦花鞋捧在手里是那样的精致,穿在脚上是那样的温暖,而这些芦花是青铜一缕缕采来的。
找到那段文字,说说青铜是怎样采摘这些蓬松美丽的芦花的。
3.出示课件。
4.想象一下,青铜在采摘芦花时,他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品读“青铜冒雪卖鞋”的执着倔强
1.最后十双芦花鞋怎么样了?(城里人买了十双,最后,青铜连自己脚上那一双也要卖掉。)
2.青铜在冰天雪地中,终于卖掉了所有芦花鞋。卖掉所有芦花鞋的青铜又做了什么呢?
3.课件出示。(赤脚追顾客)
同学们,让我们和青铜一起置身于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的世界,假如是你,你会怎样?
62
4.想一想,你觉得青铜是一个怎样的人?(冰天雪地里,那透骨的寒冷,青
铜忍受住了。他是一个能
吃苦,勤劳善良,聪明,执着倔强的人。)
5.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选择一处摘抄下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6.“但青铜却坚持着今天一定要去镇上。他对奶奶他们说:‘今天天冷,更会有人买鞋的。’” 从“坚持”二字可以看出青铜脾气倔强,再联系句子来看,又能从中体会到他为了家人而坚持在
冰天
雪地里卖芦花鞋的执着、坚强的品质。
(三)品读青铜“赤脚踏雪”时的坚强、善良与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2.“他的赤脚踏过积雪时,溅起了一蓬蓬雪屑……”
说明青铜的坚强,让人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善良、很为家里人着想的孩子。
3.教师小结: <
br>这节课我们通过列小标题的方法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抓住重点段落、语句和词语
来分析文
章的思想内容,我们明白了青铜是一个吃苦耐劳、无私善良、执着倔强、为他人着想的
人。而作为当代的
学生,我们更应该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习他的这种品质。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把整个故事讲给家人听,注意讲述流畅明白、生动真实,突出青铜的精神品质。
2.阅读《青铜葵花》。
板书设计:
芦花鞋
编芦花鞋 吃苦耐劳
青铜卖鞋 执着倔强
雪中等客 诚实善良
赤脚踏雪 为他人着想
63
第七单元 人物的品质
2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重点)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
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
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
,去品味诗中的韵味。板书课题,强调“芙蓉”
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
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昌龄送别辛
渐。)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 玉壶(hú)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
示范。(“芙”“蓉”是上下结构,上
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
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古诗,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
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64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寒雨”
,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
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平明,天刚亮。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
引导:此时,你看到
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
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
生。)
此情此景,夜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饮酒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读出了什么情绪?(不舍
,忧
愁,凄凉)带着这样的情绪再读前两句诗。
4.走近作者,品读感悟:送别辛渐的王昌龄
从寒冷的夜雨、浩渺的江面、孤寂的楚山着墨描写,你
是否能读出他的孤独和悲凉呢?他又为何会有此心
境呢?(出示资料,屡次被贬)师领诵,师生诵读
古诗。
5.作者送别友人,请友人带去书信
,亲友可能会问什么?(为什么不回来?过得好吗?为什么会被
贬?)他的回话是什么?(“一片冰心在
玉壶。”从“冰”“玉”体会到纯洁、无暇。)诗人想表达
什么?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什
么口信?(报平安)
6.为什么王昌龄不是通常的报平安,而是传达自己冰清玉洁的信念呢?(更能表
达他对亲友的深
情。)你还读过王昌龄的什么诗?(边塞诗《出塞》《从军行》)这样一个忧国忧民、满
怀壮志的
王昌龄,在屡次被贬后,仍不改壮志雄心,这期间也有友人作诗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比如李
白
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补充诗句,指名读)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仍然“一片冰心在玉壶”。
7.作者送别友人,触景生情,情蕴景中,不仅烘托出送别的凄寒孤寂,更展现
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
的性格。让我们站在“芙蓉楼”,看苍茫江雨,诵读这首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诗人孤寂的心情、高洁的情操)
3.诵读积累。
五、课堂小结。
65
同学们从这首诗里读出了作者的
孤寂,其实表达这种情绪的诗,我们还读过很多,如李白的《独坐
敬亭山》、王维的《使至塞上》、张继
的《枫桥夜泊》、柳宗元的《江雪》。“烟雨迷蒙吴江
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人有悲欢离合,离别的哀
愁诉说不尽,送别诗便成了传递情意、诉说衷情
的常见方式,你还记得哪些送别诗?(桃花潭水深千尺…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
酒……莫愁前路无知己……)这是诗歌的魅力,是经典的魅力,是中
华文化的力量。让我们吟诵起
这些千古名句吧!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 山孤 (孤寂)
冰心 玉壶 (高洁)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芙蓉楼送辛渐》,感悟了王昌龄在送别诗
里的悲凄孤寂和冰心在玉壶的高
洁情操。今天让我们随唐代诗人卢纶,走进他笔下的边塞诗,领略一个扣
人心弦的追击场面,感受
边防将士的英勇无畏!(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单(chán)于 遁(dùn)逃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雁”,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两个“亻”,别
漏写;“隹”的右边是四道横。)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诗的节奏。抽生读诗,男女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古诗,品读感知。
1.以前我们理解诗句的时候,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结合课文注
释、借助工具书、联系看图、联系
上下文。)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结合注释,理
解大体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四人一组,互助学习,互动交流,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3.小组交流汇报。
(1)了解作者:(交流资料,出示PPT)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
的第三首。卢纶曾任河中浑元
帅府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丰富,风格雄劲。这
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
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66
(2)读懂诗意:读懂了哪句诗?是怎么弄懂这句诗的意思的?交流意思,学习方法。
(3)结合意思,讲故事,悟诗情。
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师讲故事,生诵读诗句。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很高。(“月黑雁飞高”)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夜遁逃”)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欲将轻骑逐”)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落满了弓箭和弯刀。(“大雪满弓刀”)
4.品析鉴赏: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
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
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被
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
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
。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逃。“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
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
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
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
,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
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5.拓展:诵读《塞下曲》(其二)。
其实,卢纶写的《塞下曲》共六首,本文选的是第三首
,我们再来吟诵一下第二首:林暗草惊风,将
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你读出了
将军什么样的形象?从哪句看出来的?(勇敢,“将军夜引弓”;力大无穷,“没在石棱中”。)
让我们
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古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作者
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
时的气氛情绪有力
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
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
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
67
诗歌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唯有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
想和想象,这叫言有
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龙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
趣和魅力。让
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边塞诗——《塞下曲》。
板书设计: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第三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墨梅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
一首与梅花相关的诗,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墨”的
写法,上“黑”下“土”。
2.理解“墨梅”。墨梅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这首诗就是题在墨梅图上的,我们叫它“题画诗”。
3.了解作者。作者是著名的书画家,他叫王冕。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王冕,走进他笔下的《墨梅》。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洗砚(yàn)池 乾坤(qián kūn)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砚、乾、坤”,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
范。(“砚”是左右结构,右边是“见”,
注意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乾”右边的“乞”,不要写成“气
”。“坤”是左右结构,右边“丨”
出头。)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抽生读诗,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古诗,品读感知。
1.同学们,古诗是凝练的,寥寥数语常常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请你自由朗读这首诗,想想这梅
长在哪里,又是什么样子的。
2.同桌互相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颜色很淡,梅花开得茂盛,朴素淡雅。)
3.
质疑:你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好颜色”是怎样的颜色?(鲜艳的色彩,枣红,玫红……)
“
清气”是怎样的?(淡淡的,清幽的,清淡,清雅……)
4.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色淡气清)
68
5.你觉得王冕只是在写梅吗?还在写什么?(借物喻人)
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冕这个人,他出身贫寒,
自学成才,被称为“画梅圣手”。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作画,
有官员和大财主亲自下乡见他时,他
还躲起来。你觉得王冕是怎样的一个人?(淡泊名利,清高,不虚荣
)那么,王冕就像这梅花一样不
追名逐利,孤芳自赏,一身正气。他把名利看得“淡”,洁身自好,有骨
气。
此时此刻,你眼中的“清气”还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气节,气度,骨气)
“清气”是怎样的气节?(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这首诗表面写的是墨梅,实际上在讲述作者自己的志趣、志向。让我们咏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6.拓展:诵读《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
里春。从这首诗的哪一句,你体
会到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气节?(“不同桃李混芳尘”)配乐,
吟诵。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1.
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本课叩开诗歌的大门,步入古诗的殿堂,欣赏送别诗、边塞诗和题
画诗,领略中华
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从知诗人、释题目、诵古诗、悟诗意、品诗情、拓展读几
个环节,诵读感悟。通过
联系背景、了解诗人,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领略诗歌的魅力。
2.拓展学习
像《墨梅》这
种托物言志的诗还有很多,比如《竹石》《青松》。让我们吟诵起这些千古名
句,体会诗人的精神品格。
板书设计:
墨梅
王冕 题画诗
色淡 淡泊名利
气清 洁身自好
69
22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5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重、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
br>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
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本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
文言文。这
节课先来学习第一篇——《囊萤夜读》。(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囊萤”。
3.理解“囊”,说说题目的意思:用袋子装萤火虫在夜晚读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胤(yìn) 恭(gōng) 勤(qín)
练囊(náng) 焉(yān)
多音字:盛(chéng) 数(shù)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囊、萤、恭、勤、博”,并在黑板上的田字
格中示范。(“囊”是上下结构,注意
笔顺,部首是“一”。“萤”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艹”。 “
恭”,部首是“”,第九、第十
画都是“丶”。“勤”是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堇”的写法,部首是“力
”。“博”是左右结构,
不要漏写右上的点。)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
但停顿不等于断开,尾音拖长可以显得更有韵味。指
名读,师范读,生再读,生试着画出朗读的节奏。看
看画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出示)学生小
组赛读,师生点评。
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萤夜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
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
里“练囊”的意思是什么?(白色薄绢做的口袋。)“以夜继日”的意
思是什么?(日夜不停。日,
白天。)你读出了什么?(这个人很勤奋,读书刻苦。)
70
2.“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课文还在哪里写了他的勤学刻苦?(车胤。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
通。”)
理解句子意思:从注释来看,“胤”,晋朝人车胤。结合课下
注释理解“恭”(谦逊有礼),“通”(通
晓,明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勤”(勤学,勤奋),“倦
”(疲倦),“博”(广博)。
3.从哪里可以读出他“囊萤”读书的原因?(“家贫不常得油。”)
理解句子:组词理解“贫”(贫
苦,贫穷,贫困)。句子的意思是:家境贫寒,常常没有灯油来点灯。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5.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说插图的内容。
出示句子: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结合插图,理解“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6.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中交流。)
7.全班汇报:(车胤)家境贫寒,不能
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
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
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拓展阅读。 原文:晋之车胤,家贫,不常得油。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遇夏月,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
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誉:称赞。)
小组合作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读一读。指名读。
2.齐读课文。
3.读了这篇课
文,你想对车胤或者自己说点什么呢?(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您坚持日夜苦读,
所以才能成为一个
有学问的人,我也要向您学习。)
板书设计: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71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吟一首《望
天门山》导入,了解诗人李白。你还会背他的什么诗?(《望庐山瀑布》《将进酒》)
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课文就是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先看看“杵”的部首
,猜猜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意思。(木字旁,可
能是木棒。)对,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是什
么呢?结合注释: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
棒。出示图片,大家看看图,这就是铁杵,老妇人要把它磨成一根
针。
3.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个小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课文读一读。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
读
一读,同桌交流。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铁杵(chǔ)
还(huán)卒(zú)业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逢、卒”
,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逢”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夆”,
再写“辶”。“卒”是上下结
构,部首是“亠”,注意“丨”不能插到两个“人”中间。)
4.自由读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语句。
课件出示:磨针溪,在象
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
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
其意,还卒业。
老师范读,抽生读文,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出示图片,边读课文边看注释,可以在文中圈点标注,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在什么地方,谁,发生了什么事。(板书: 磨铁杵 欲作针)
2.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读懂课
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
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
会儿在全班交流。
(师先讲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看部首猜字义:“媪”,部首是“女”,联系前面的“老”,推测意思是老婆婆或老奶奶。
看字形猜字义:“曰”,外框是个口,里面一横像舌头,舌头在动,意思是在说话,即“说”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世”,世间,世上;“传”,相传,传说;“过”,路过,经过,趟过。
“感其意”的意思是什么?(被她的意志感动。)“其”指的是老媪。
“问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老媪。你磨铁杵做什么?)
古时的一个字,现在往往对应一个词,古文语言更简洁、凝练。
72
4.句式理解。
读一读,比较一下: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B.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A强调的是“山中”,B强调的是“读书”。
5.绘声绘色讲故事。
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呢,李太白读书山中……
学生讲述,师生评议。(可用多种方式
讲。可以用“评书”讲法——话说,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当年李太白读书山中……还可以用“说唱”讲
法,或者打着节拍诵读。)
6.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7.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
说“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意思?(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
努力,就必有成果。学生齐读。
)
四、回读全文,说说体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
,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读了这个故事,谁能用“铁杵成针”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通过学习本课,你们
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做学问要有恒心和毅力,只要肯下功夫,就会取
得成果。)
3.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总结学法学
习文言文不在于逐词逐句理解文意,而
在于学法的领会和整体的感知。理解词语时,可采用
“换词法”和“组词法”。要注重反复诵读,培养语
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对课文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质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
受,培养质疑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2)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磨铁杵 欲作针
反反复复读课文 联系注释讲文意
讨论交流明道理
功到自然成
73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认识“脉、估”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会写“行驶、凌晨”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
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干练的优秀品质。(重点)
3.通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体会生命的意义。(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
学习新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从题目,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课文记
述了“诺曼底号”这
艘船在海上遇难的事。我想知道“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船?它为何遇难?
结果怎样?)
2.了解作者雨果。(出示圆明园里的雨果雕像的图片,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
助拼音读一读。尤其注意外国的人名和
地名比较难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山脉(mài) 剖(pōu)开 机械(xiè)师 调遣(qiǎn) 穿梭(suō)
读两艘船的名字:诺曼底号 玛丽号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
导“腹、窿、卑、宰、遣、梭”,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腹”是左右结构,
右边中间是“日”
,最下面的“”不要写成反文。“窿”是上下结构,部首是“穴”,下面右边
“生”上面的小横不要漏写
。“卑”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丿”,最后一笔是悬针竖。“宰”是
上下结构,下面是“辛”,下面的横
短,最后一笔是悬针竖。“遣”是半包围结构,注意笔顺,第六
笔是“丨”。“梭”是左右结构,最后一
笔捺要写得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地、人、事。同桌间互相交流。
(1870年3月17日
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丽
号”撞伤。在这次猝不及防
的海难中,在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人群面前,哈尔
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
人,最终救出了众人,但自己却以身殉职。)
74
2.初步感知故事线索:夜航—遇难—组织逃生—最后二十分钟—牺牲
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0):哈尔威船长指挥众人脱险。
第四部分(41-43):英雄船长遇难。
第五部分(44-46):高度评价船长的壮举。
3.认识灾难:浏览课文,找到描写灾难情况的段落读一读。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指
导朗读。
默读描写灾难刚发生时情景的段落,静下心来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描述面前浮现了哪些场景:
(1)谈一谈自己看到的画面。(2)这一幕幕场景,带
给你什么感受?(3)请你把这感受融入课文中,
反复读一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4)读“一刹那间
……”(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给“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一句画线,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引导深入体会: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到害怕?“惊恐万状”的人们有什么表现?
4.人群面对灾
难:“诺曼底号”正在慢慢下沉,所有的人都会葬身鱼腹,人们是怎么面对这场灭顶
之灾的呢?从文中找
出相应的句子。
生:“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
人们半裸着身子,
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生:“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
生:“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播放《泰坦尼克号》视频,感受海难来临时人们的惊慌失措。
指导朗读。
5.课文
内容真实感人,情节扣人心弦,读起来就像看电影似的,读完后好多场景留在脑海里,久久
不能忘怀。那
么,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的,轮船在海上遇到了危险(板书:遇险),哈尔威船长指挥
大家逃生救援(板书:救援),最后时
刻的沉船(板书:沉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1870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的
夜晚
。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
2.出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
惊恐万状 汹涌湍急 一窝蜂 你推我搡 简短有力 井然有序
75
惊慌失措 须臾 阴惨惨 凝视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些词语有新鲜感。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为我们描写了
一起猝不及防的海难,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沉着感人的英雄形象。准确生动的语
言、个性鲜明的人物、悲壮
感人的场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也给了大家巨大的
震撼和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在下一堂
课再深入地探究学习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
们已经感受到“诺曼底号”遇难带来的震撼。这节课我们要
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在灾难来临、人群慌
乱时,是谁救出了所有人。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场景一:下达命令。
默读第12自然段,找出船长下达了哪些命令。用“
”画出来。说说你从这些命令中体会
到了什么,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写写你的感悟。
阅读时,我们可以借助关键词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场景二:对话指挥。
指导朗读“简短有力”的对话。(第16-30自然段)
从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中,你
都了解到哪些情况?(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船失去了动
力。
船还有二十分钟就会沉没。逃生过程中,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就会被打死。)
放手让学生自主
读课文、理解为主,适时、适当、适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写法,我们在写
作时可以借助对人物的语
言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些对话对你推我搡的人们有用吗?哪句话可以说明?(有用。救援工
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
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现在你感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威严、机智、
果断。)
分角色朗读第16-30自然段。
听到这段对话,那些想自己先获救的男人,会怎
样想?那么妇女们会怎样想?(生发挥想象,畅所欲
言。)
从哪句话能感受到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是啊!哈尔威船长,这个伟大的灵魂,巍然屹立在指挥台上,给在危急时刻的人们巨大的安全感。
船长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除了他自己……
3.场景三:救克莱芒。
指名读课文第35-37自然段。
76
船长还做了什
么?(指挥救出见习水手克莱芒。大难临头,船长没有忘记船上的任何一个人,他想
得那么细致周到,神
情那么镇定自若,始终坚守在船长岗位上。)
4.在这次组织逃生过程中,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仔细阅读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子,
做批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英雄品质。(关心每一个人、
尽职尽责、舍己救人、无私忘我、
临危不乱、镇定自若、高度的责任感……)
5.再次默读全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
把我们带回到1870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的
夜晚。船长和他的“诺曼底号”长眠于大海,连雾也是
阴惨惨的。这阴惨惨仅仅是形容雾吗?(还
有人的心情)找出文中描写雾的词句。
第1自然段: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第3自然段:雾越来越浓了……
第6自然段: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
第7自然段: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
第43自然段: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
从文中看出雾是造成海难的直接原因,多次写雾,还渲染了灾难的气氛,烘托了人们的心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感人的场景里,跟灾难接触,和船长
对话。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临危
不乱,挽救了一船人的生命,自己却悲壮地与船同沉,这样的举动彰显
出他高尚的品质。(板书:品
质)
补充资料,升华对船长的认识:
(1)一百多年
前,作家雨果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
并论。)读——
(2)一百多年来,每一个读了这个故事的人忍不住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再读——
2.哈尔威船长的英
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哈尔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挽回了几十
人的生命,而自己却沉入大
海,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3.用克莱芒的日记结尾:
亲爱的哈尔
威船长,我的师傅,我的父亲,您昔日的见习水手克莱芒长大了,已经成为一名船长了,
走的就是从南安
普敦到根西岛这条航线。每次经过这里,我都要鸣笛三声。这笛声是问候,是感
激,是力量。如今同行们
都说我是这条航线上最出色的船长,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心中永远屹立着
一尊黑色的雕像。
四、布置作业(选择一项完成)。
1.拓展练笔: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请写下来吧。
77
2.读后感:可以写写读了本文的感想或感受。
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时间:1870年3月17日夜
人物:哈尔威
事件:雾海夜航-遇险-组织逃生-船长遇难
评价:伟大的灵魂
崇高的精神
24* 黄继光
教学目标:
1.认识“役、屡”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黄继光舍身堵枪口的英雄气概。(重点)
课前准备: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其他英雄人物故事,和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简介时代背景和人物。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同桌交流。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战役(yì) 屡(lǚ)次 摧(cuī)毁
3.自由读文,读通语句。小组轮流读,互相点评。
4.说说课文写了黄继光的一件什么事。
(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胜利,用胸膛堵住
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的事。)
78
5.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即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尾。)
先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第1~2自然段);接着写进攻受阻,黄继光在紧急
关
头挺身而出,主动请战(第3~6自然段);再写黄继光顽强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第7~11
自
然段);最后写战斗取得了胜利(第12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黄继光是一位怎样的战士?把感受深的地方用“
”画出来,做简单标
注。
2.小组交流,读一读感受深的句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3.集体交流,小组汇报。
(1)预设1:英勇献身。
抓住“匍匐、爬、站起、举起、晕倒、又站起、扑上去、堵住”等词语,体会英雄的顽强与勇敢。 理解:“匍匐”是什么意思?(身体贴着地面爬行。)从“匍匐”这一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炮
火的猛烈和冲向火力点的艰难。)
出示句子: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令人感动啊!
所
以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了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句子: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过渡:面对死亡,黄继光毫不畏惧,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为这次战斗铺平道路。
预设2:主动请战。
交流中,引导学生思考:从哪句话中能感受到任务的艰巨?“屡次”说明了什么?
(“屡次”说明
多次突击都没有成功,突出了任务的艰巨。)
对比句子:A.战士们屡次突击
,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B.战士们的突击被比雨点还密
的枪弹压了回来。
预设3:占领高地。
对比句子:A.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
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B.战士们
猛虎一样冲上去,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2)黄继光主动请战、爬向火力点、投掷手雷、勇堵枪口这几个事件表现了黄继光的什么品质?(不<
br>怕牺牲,勇于献身。)
(3)补充资料:黄继光的事迹是十分感人的,他壮烈牺牲的场面让人难
忘。有资料介绍,就在黄继
光牺牲后,指导员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他那结实、坚强的身躯仍扑在敌人的射
击孔上,他的手还牢
牢抓住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堵着敌人的枪口。在火力点前,留下一条深深
的10米长的
血印。看到这一切,所有人都流出了热泪,指导员抱起黄继光,紧紧搂在怀里,失声痛哭。
4. 体会细节描写的句子。
79
(1)动作描写:用尽、爬、站起来、举起、晕倒、站起来、张开、扑、堵等。
表现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体会比喻
句的作用:把子弹比作冰雹、暴风雨,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战斗越来越激烈,但
黄继光丝毫没有退
缩,更加突出了他的英勇顽强。
(3)联系上下文体会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表现了黄继光的顽强意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
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5.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黄继光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或短语。
轰鸣 屡次 匍匐前进 像冰雹一样 闪闪发光 火舌
猛扑
像海涛一样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黄
继光虽然牺牲了,但他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假如你现在就站
在他的烈士
墓前,想想过去,看看今天,心里一定有好多的话要说。请你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黄继光
接受任务
主动请战
英勇顽强 不怕牺牲
英勇献身
占领高地
}
80
第八单元 童话之美
25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教学目标:
1.认识“妖、矩”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13个字,会写“介绍、声
明
”等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童话的神奇,体会王葆的形象。(重点)
3.从奶奶讲的故事中选一个,展开想象,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宝葫芦的秘密》一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每个孩子的童年都离不开奇
妙童话的陪伴,请大家谈一谈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童
话人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美人鱼、白雪
公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童话是——宝葫芦的秘密。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吗?(看过动画片、看
过书。)
主人公是谁呢?(王葆)是的,这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写的童话故事,2007年被拍成彩色动画
电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接触这个王葆,看看宝葫芦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吧!(齐
读
课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成果展示。
1.检查生字词。识记生字词,互相指读,提醒同学注意哪个生字。
说说自己预习中的疑惑,组内初步解惑,解答不出的标注问号,留作集体交流探讨。
2.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生字词识记;课文朗读;解疑释难,提出未解答的问题。
3.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规矩(jǔ) 撵(niǎn) 拽(zhuài)
舔(tiǎn)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乖、溜、葵、瘦”,
并且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乖”注意和“乘”区分,
第三笔是悬针竖。“溜”是左右结构,注意
右边“留”的“丶”不要漏写。“葵”是上下结构,
下面“癸”注意最后一笔是“丶”。“瘦”是半包围
结构,里面的“叟”注意笔顺,“丨”要出
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不费事、不操心地获得一切。)
81
2.通读课文,说说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
3.读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
了王葆,并且了解了他和宝葫芦的故事。今天,我们继
续学习课文,感受童话世界的奇妙。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王葆和宝葫芦结下“情缘”。
1.读课文,想一想,王葆是怎样知道了关于宝葫芦的故事的?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说一说。
王葆与奶奶的规矩:每逢奶奶要求王葆干什么,都得给他讲一个故事。就这样,王葆听到了很多关
于宝
葫芦的故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是如何塑造的。
2.理解“规矩”:这里的“规矩”是什么意思?(约定、承诺……)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规矩吗?
3.总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因为我和奶奶守住了彼此的“
规矩”,我才听到了那么多关于宝
葫芦的故事。我们也要做守规矩的人。
4.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奶奶和王葆的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5.王葆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
,一直听到十来岁,而且奶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读课文,找出文中
都列举了哪些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张三—— 李四—— 王五—— 赵六——
6.通过读课文,我们发现奶奶故
事中这些人得到宝葫芦的方法都不同。那得到宝葫芦的结果
呢?(都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全都过上
了好日子。)
7.哇!原来宝葫芦这么神奇啊,那让我们来还原一下这几个宝葫芦的故事吧。
小组合作:发挥想象,任选一个故事,进行交流合作,创编故事。(注意:根据已有内容进行创编。)
交流、评价。(注意:是否根据已有内容;想象力是否丰富等。)
8.总结、过渡:看来啊,
同学们都掌握了王葆奶奶讲故事的独门秘籍,想象力都很丰富。整天听着
这样的故事长大,顺理成章地,
王葆对宝葫芦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向往——他非常想得到一个宝葫
芦。
(二)王葆对宝葫芦的向往。
82
1.读课文,说一
说为什么王葆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让生活中一切的不顺利都变顺利,没有烦
恼,省心了。) 在此
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角色,体会人物特点,学习阅读方
法,展开想象,读懂故事。
师:的确,每当面对困难,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王葆都遇到过哪些困难?(不会做题、种向日葵
比赛输了、与同学闹翻。)
如果有了宝葫芦,这一切会是什么样子?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渴望。
2.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你有没有需要宝葫芦的时候?如果你有了它,你会让它做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过渡:看来,成长的烦恼我们每个人都有啊!想一想,当王葆真的拥有了一个宝葫芦,他的想
法都能实现了,但他的问题就真的都能得到解决吗?
不会做的数学题——仍不会做
不会种的向日葵——还不会种
不会和同学们友好相处——还是不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没有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培育,用自己的真情去投
入,因为他什么都没
有做。
总结:没有付出的收获,就是不劳而获。不劳而获的幸福是真的幸福吗?不是。
三、延伸拓展,推荐阅读。
从《宝葫芦的秘密》选精彩片断,展示给学生读,激发阅读兴趣:
“当王葆真的得到一个宝葫芦,
他逐渐认识到靠宝葫芦不劳而获,带给他的不是幸福,而是烦恼。这是怎
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课后
读一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学一篇,再去阅读整本书,你们的收获一定会
更多,做个爱
读书的孩子吧!”
板书设计: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引入宝葫芦
奶奶讲述宝葫芦的秘密
向往自己有一个宝葫芦
没有付出的收获,就是不劳而获
83
26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
1.认识“允、砌”等8个生字,会写“荫、溢”等15个字,会写“洋溢、允许”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小男孩的句子,说说他带给巨人的变化。(重点)
3.找出描写巨人花园不同景色的句子,对比阅读,并分析花园的景色变化的原因。(重点)
4.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重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你们喜欢哪些童话故事?为什么?
2.说说看到课题你们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指名说说想提醒同学注意什么。(读音、书写)
指导书写“允”和“添”:注意“允”下面是“儿”;“添”最后是两个“丶”。
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的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新词的掌握。
3.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进行理解,也可以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重点理解“任性”
“冷酷”的意思:体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说出自己的理解;说出他们的近义词、
反义词;联系生活实际
,用词语练习说一句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用几句简短的话说
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巨人拥有一座漂亮的花园,但自私的
他不准任何人进去,失去欢声笑语的花园变
得荒凉,直到有一天巨人从一个小男孩身上发现了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于是巨人拆掉了围墙
,也最终收获了幸福。)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3.分为三部分:巨人外出时;巨人回来后;巨人醒悟了。
4.巨人外出时和回来后花园各是什么样子的?
(1)巨人外出时的花园是什么样子的? <
br>“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概括为:美丽、四季分明、风
景宜人等。)
84
如果你们是那些孩子,在这样的花园里面玩耍,会感觉如何呢?(幸福、快乐)
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2)巨人回来后的花园是什么样子的?
“不久,北风
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鲜花凋
谢,树叶飘落,花园
又被冰雪覆盖了。”(概括为:荒凉。)
指导朗读第3-7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后来,在巨人的花园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再来读读,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带着自己的理解
读
课文,同桌间交流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课文中找出写花园漂亮、荒凉和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的段落,想象画面读一读。
二、抓住主线,品读感悟。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巨人的“
任性”和“冷酷”,以及使花
园发生的变化,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理解故事蕴含的
道理。
切入点:巨人的花园从漂亮变得荒凉的原因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交流,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的句子。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现巨人“任性”“冷酷”的句子,并练习读一读。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
(1)引导学生想象巨人生气、发脾气的样子,然后用对应的语气读巨人的话。
(2)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比朗读花园的漂亮与荒凉。
4.后来巨人的花园从满目荒凉
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也由原来的孤独变得无比幸福,这要感
谢谁呢?(小男孩)
5.
注意挖掘空白点,力求读写结合。(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课文没有写出来,教师
通过读中促
悟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既可以训练同学们的想象思维,又使他们的表达能力得
到锻炼。)
引导:课文中小男孩是如何提醒巨人的?(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在树下伸出手触发绿
芽和
鲜花。)
(1)你如何理解“凝视”?
85
(2)想象小男孩用他会说话的眼睛跟巨人说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丰富的想象吧!
6.说说自己从故事中懂得了什么。
三、对比朗读,体会写法。
1.借助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对比的写法。
2.结合板书,朗读文中多处对比。
四、拓展阅读,唤起兴趣。
1.简介作者王尔德。
2.课文与原文对比,唤起阅读原文的兴趣。
3.推荐阅读《快乐王子》。
五、布置作业,发展能力。
开展一次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花园:漂亮——荒凉——成为乐园
巨人:任性——宽容; 冷酷——热情
孩子们:逃散——尽情玩耍
小男孩:凝视——亲了一下
27* 海的女儿
教学目标:
1.认识“港、宴”等13个生字。
2.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把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
3
.理解课文内容,挖掘小人鱼的内心活动,感受她的善良和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段,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动画片段)
2.你知道这里的主人公叫什么吗?她是谁笔下塑造的人物?
学生分享搜集到的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86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一<
br>生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安徒生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他的很多童话作品揭露
了
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代表作品有《丑小鸭》《皇帝的新
装》《卖火
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的作品《海的女儿》,看看作者是
如何写出这样生动形象、美
丽动人的故事的。
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提出读书要求: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晨曦”的意思。“旗帜”中“帜”的读音。“睫毛”中“睫”的写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写上的再强调。
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全班齐读,读中巩固掌握。
港口 皇家 睫毛 喜讯 挽手 神圣
仪式 旗帜 垫子 永恒 舵手 晨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分析人物品质,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相关的段落旁可以做适当的标注。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吗?注意把故事讲清楚、生动。
指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概括文章大意。
小人鱼心爱的王子即将举行婚礼
,但新娘却不是她。小人鱼在王子举行婚礼后的第一个早晨,就
会化为泡沫而死去。此刻,人鱼姐姐们用
她们美丽的长发换来女巫的剪刀并告诉小人鱼,只要用
刀刺进王子的心脏,她就可以恢复人鱼原形,再活
三百年。小人鱼却选择把刀抛到海里,自己化成
了泡沫。她把所有的美好和幸福都留给了王子和他的新娘
。
2.小人鱼为什么最终会化为泡沫?
她不忍心刺死王子来换取自己的生命,为了成全王子
,她选择放弃生的机会,自己最终化为泡沫。
这也体现了小人鱼善良、勇敢的品质。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小人鱼矛盾而复杂的内心活动,感受小人鱼的善良、勇敢。
(1)她觉得自己的心在破碎。她知道,王子举行婚礼后的第一个早晨,她就会死去,变成海上的泡
沫。
(抓住关键词“心在破碎”,理解小人鱼伤心、难过和委屈的心情。)
(2)为了他,她离开了自己的
族人和家庭,交出了她美妙的声音;为了他,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的
苦痛,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为了
王子,她承受着离家之痛,被巫婆拿走了美妙的声音,身体还要
每天承受着痛苦。)
87
(3)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但是,她马上将那把锋利的刀远远地抛到海
里。(“小人鱼拿着刀
的手在发抖”,这一细节描写刻画出小人鱼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在这生命抉择的时
刻,小人鱼选
择了善良,选择了成全别人,自己则化成了泡沫。)
(4)她再一次深情地朝王
子望了一眼,然后纵身跳到海里。(“深情地朝王子望了一眼”,这是小
人鱼在向自己深爱的人告别。)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小人鱼说些什么?(学生畅谈感受)
四、回顾总结,习得方法。
通过这篇文章总结童话的写法,感受童话的奇妙。(故事情节奇幻
、丰富的想象力、小故事大道
理。)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1.发挥想象力,按自己的想法创编故事。(注意结合童话的特点,故事情节要符合逻辑。)
2.这篇课文节选自《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童话,与同学交流读书
体会。
(设计意图:选取童话片段来引导学生阅读一本书甚至一类书,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阅读
兴趣,拓展阅读
量。)
板书设计:
海的女儿
善良 勇敢
泡沫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