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巡山小妖精
703次浏览
2020年08月18日 08: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福建省高招-湖南软件职业学校


【宋】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
小亭》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宋】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鉴赏阅读
试题答案及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宋】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
浪。老去情怀,犹 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
衰翁样。
注:本词写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 35),当时朝廷南
渡已八年,但仍未能收复中原失地。作者为南宋主战派
人物,时年59岁, 闲居弃山,山上有绝顶亭。
(l)前四句是如何呼应诗题中“绝顶”二字的,请简
要分析。(3分)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惆怅”的内容。(3分)
(1)以“缥缈”“危”直接描写 小亭的高,体现“绝
顶”的特征“万里”等写出登亭后的所见之广,侧面表
现了小亭位于“绝顶 ”的特征(2分)。
(2)①“惆怅”山河破碎,不堪赏玩;②“惆怅”自
己一片 报国之心,却无人赏识;③“惆怅”自己壮士暮
年,难以再为国效力。(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


赏析
此词作于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去任隐 居
吴兴卞山时,为作者登临卞山绝顶亭有感而发之作。绝
顶亭,在吴兴西北弁山峰顶。宋室南渡 八年,未能收复
中原大片失地,而朝廷却一味向敌求和,与敌妥协,使
爱国志士不能为国效力, 英雄豪杰也无用武之地。作者
作为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对此深以为恨。词中抒发了
作者归居后 既旷达超迈又不免孤寂惆怅的矛盾情怀。
起首一句径直点题。“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
无,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
这是紧扣题中“绝顶小亭”来写的。危 ,高也;危亭即
高亭,因为亭基在弁山绝顶,这是吴兴地区的最高峰。
第二句由亭而写到人,应 题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
于“绝顶”,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这年作者
已经五十九 岁,看来登上绝顶亭不会是一个人来。从下
文“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看,同登的应该还有他的
儿辈,很可能是他的少子叶模。这个字还有它特殊的意
义,表示出虽老而仍登此绝顶小亭的欢畅心情。 可见其
豪放旷达,纵情山水,年既老而不衰。
上片末两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 地,山河破碎,
不堪赏玩;二则说因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已找
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 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


“万里”,喻其广远,指吴兴以北直至沦陷了的中原地
区,此时宋室南渡已八个年头了。“烟浪”形容烟云如
浪,与“万里”相应。北望中原,烟雾迷茫,不 知恢复
何日。“赏”字不只为了协韵,还含有预想失土恢复后
登临赏览的意思内。“与谁同赏” 即没有谁与之同赏,
回应“独”字。“独”而推及“同赏”,“同赏”又感
叹“与谁”;欢快味 的“赏”字与压抑感的“独”字连
翩而来,表现了作者心中此时的复杂情绪。
过片 两句“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说自己人虽
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 br>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表现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这两句可联 系词人身
世来理解。“天涯想”,指有志恢复中原万里河山。年
龄虽老,壮志未衰,“犹作”二 字流露出“天涯想”的
强烈感情。又想起此身闲居卞山,复出不知何日,独自
登临送目,纵有豪 情,也只能是“空惆怅”。“空惆怅”
三个字收住了“天涯想”。一个“空”字把前面的一切
想 望都钩销掉了,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境界,
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而胸中热情,又不甘 心熄
灭,便吩咐随侍的儿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
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衰老 之人的模样。是示
人,也是律己。这里的“衰翁样”指的是“空惆怅”,


借“少 年豪放”借回复到“天涯想”的豪情壮志上去。
“少年豪放”一句与第二句的“笑谈”二字相呼应,针< br>线绵密。
这是一首小令词,篇幅不长,可是翻波作浪,曲折
回旋地抒写了词 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绪。清人刘熙载在
他的《艺概·曲艺概》中说:“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
骚人之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梦得词似
已得此三昧,波澜跌宕,曲尽其妙,且处处转折, 无不
紧扣题意,即便这首小令也是如此。

兰州交通大学录取分数线-广州二本大学排名


有关爱的文章-晨检制度


暑期实践论文-学新网


2016年4月日历-武汉高考分数线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入党申请书字数要求


心术经典台词-国家助学金申请


我的童年趣事-出纳年度工作总结


名古屋外国语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本科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