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内容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四则运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
生已经基本掌握
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和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以及
加减乘
除混合三步计算的基础上的练习课。本节课是学生在通过第一课时的探究、自主学习得出四则混合运算的法
则,但没有通过一定量的训练,还没有达到熟练度的基础上教学的。而四则混合运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
究
中运用十分广泛,又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是小学生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与
技能。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对于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巩固与加
深哪些新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如何对知识
进行梳理、归类、比较;采用哪些措施和方法
组织有效的练习。进行哪些综合运用知识的训练;形成哪些数学基本
能力;获得哪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因
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学习上的迁移性。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思想。
重点: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计算。 难点: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说出算理。
三、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中,不
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
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学生的参与
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
乐学。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分组讨
论和应用及计算为主线。引导学生以“观察、对
比、总结”
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
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现
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马上就要到清明节了,你会背诵哪些关于清明节的古诗?你能快速的说出这首
诗有
多少个字吗?(学生采用混合计算的方式说出古诗的字数)
(设计意图:现在正积极探讨是否进行文理分科,我想在数学课中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情境引入 回顾再现 清明节就要到了,老师这节课就带同学们去我们家乡的苍山去游
览一番。我们一
共去了30名同学,还有老师。如果学生票每人2元,成人票每人5元,我们一共需要多
少元?(学生探究、解决
说出计算步骤)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
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巧妙创设情境,设
计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给学生留有思
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多,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
到了极大的满足。)
引出课题:四则运算练习
(二)、分层练习 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现在
我进入了园林内,眼前是一片开阔地,可是这里不满了地雷,同学们能不能快速而用准确的
把他排除掉呢
?出示一组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计算题。计算完毕学生总结方法: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
加、
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走过这片平地,我们将要面临着陡峭的台阶,同学
们有没有信心登上去呢?出示一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习题,学生
独立完成。(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本环节紧扣上一环节的情境,呈现较简单的几组习题,让每一位同学
都体会成功的喜悦。)
2、综合练习
我们现在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塔的正面有三幅石雕,左面和后面分别有四
幅石雕,你知道塔的四周一共有多
少块石雕吗?
这时老师看见一位老人在苦苦的思索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3、提高练习
同学们,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山脚下,马上就要攀登主峰了,在上山以前,我们需要买一些东西,给你20元钱,
面对这么多商品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设计意图:新教材融计算于解
决问题之中,这是源于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只有
在解决问题时才需要计
算。因此,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也应是这样的。我这样整改情境图,既便于突出学生所要
解决的主要问
题,又便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联系,可以帮助实现在解决问题——
用综
合算式——需要运算顺序——需要在解决问题情景中去分析运算顺序的建构过程,实现计算与应用交融的目的。)
(三)、自主检测 评价完善
1、自主检测 现在我们要开始攀登主峰了,道路是崎岖
的,我相信同学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登顶成功,只要细
心,你就能行。学生独立完成习题。(设计意图:
我这样设计练习,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
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2、评价完善
一生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矫正错误。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练习,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
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
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
力。)
(四)、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
1、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教师适时的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以情感性和知识性评
价。
2、课外延伸 课本第九页思考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
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
究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把这节课
的收获和尚存在的疑问告诉小组的同伴,针对学生疑问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
形式给予解决,这样不
但使问题得以解决,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
编写意图
主题图“冰雪天地”为同学
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
景图中还给出了三
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26人,冰雕区有180人。给同学提问题提供了数据。
教学建议
教学时出示主题图后,可以开展以下两项活动: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同学提出的问题可以先在小组里交
流,然后在班
上交流。交流时,同学可能只说出问题,丢掉相关的条件,这时教师要引导同学完整地表述
条件和问题,让同学感
受数学问题的整体性。另外,同学提出的问题可能用一步计算解决的,也可能用两
步或两步以上计算解决的,只要
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同学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引出例1。
《四则混合运算例4》说课稿
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四则
混合运算》例4(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
运算)例4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
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
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
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
基础。
2、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三维目标体系。根
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
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
动。培养
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问题的习惯。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
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
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
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
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
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解决问题教学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
师的“教”立足于学
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
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
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
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
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
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
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
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
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
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
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
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
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
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
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
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
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
发展的充分条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
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
们进行独立思考,
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易于学生积
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
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
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
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
。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冰雪
天地游乐场”吗?前两天我们曾去过滑冰区,也到过滑
雪区,在那里探索过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到
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课
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 你从图
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给出的信息是:冰雕区上午有游客180位,下
午有270位,每30位
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冰雕区上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下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今天一共有多
少名游客?冰雕区
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人?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
(对于前面的几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在学生边提
出问题的时候边请其他学生解决,最后的一个问题需要好几步才能
解决,那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
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
了学习的心理高潮。)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
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
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
问题,主动建构自己
的认识结构。通过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算式把自
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
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请学生上来板书算式,出现的算式可能是:
(1)270÷30=9(2)270÷30-180÷
30(3)(270-180)÷30(4)270-180=90
180÷30=6=9-6=90÷3090÷30=3 9-6=3=3=3
然后请板书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请其他的学生来猜猜这位同学的思考过程。
比
较2和3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的不同?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270-180为什么要用括号?让学生体会到解决
问题
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是不同的。(再请学生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
,每一步的含
义。)小结: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当你列出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实际需要的运
算顺序不相符时,就用
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比如(擦去(270-180)÷30中的括号)这样的算
式中先算什么?按照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
是不能先算270-180的,要想先算这部分就要用括号把这
一步括起来。这个算式才正确表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
法步骤。(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索
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
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
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
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评价,使学生的
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
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
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
(基本题、变式题、
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
活性、敏捷
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练习形式:一、巩固练习 1、11页做一做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弄清楚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
步骤,
再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交流反馈2、错例分析,提高解题的能力
二、变式练习
把下面的三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120+180=300300÷6=5050×26=1300
三、发展练习
拓展:在一道算式不同的位置添上括号,运算顺序得到改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
过程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140÷4+3×2
(1)使运算顺序为
加法、除法、乘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2)使运算顺序为乘法、加法、除法,在什么位置
添上括号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
什么疑问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
于创新的精神)
评价:首先自评,你对自己学得怎么样?接着生生互评。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
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
更加热爱数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与方向》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三年
级“空间与图
形”领域中,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能用这些词
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本课是四年级 “空间与图形”领域里“图形与位置”的知
识,是学生空间观念的新发展阶段。
教材在编排上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教材提
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
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找准观测点,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准观测点,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方
向的准确描述。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基于
学生基础,教法上我采用“创设—引导—开启”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法,积极营造问
题情境,引导学生观
察、思考,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空间思维得到发展。学法上让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大胆尝
试、精心操
作、互动交流的体验式学习,主动获得新知。
教师准备:课件、中国地图、练习图表。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
四、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激发兴趣
课始,学
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填充八个方位图,并用量角器测量出东和东北等方向的夹角的度数。这样的
开课既
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方位知识、量角的操作方法;又引发学生思考“认方向”、“量角”和今天的新课有
什么联系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本课的知识与方向、角度有密切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
导
学生有效复习,便于学生在尝试新知和练习中能有的放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探究交流,确定位置
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其一般模式为:情境-问题-探索-
交流-结论。围绕这根主线,为实现教学目标,
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活动。
1、观察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自然,感受空间
的魅力。接着简单介绍定向运动知识。
随后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参赛选手,进入模拟的空间中,观察“公
园定向运动图”,交流发现比赛关键是找到各检
查点的位置。于是从情景中提出“1号检查点在什么位置
”呢?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很自然的进入今
天的主题——确定位置。
2、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时机,我采用让
学生说、议、练、想四步完成新知的
探究与归纳。
(1)说一说:让学生说说以哪点为观测点
?1号检查点在什么位置?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会说是以起点为观测点;1
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
,我都予以肯定。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有什么办法知道1号点的准确方向?
(2)议一议:根据
刚才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如果学生
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0、600;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
br>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
如果学生不能
想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建议:能不能运用我们以
前学过的有
关角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呢?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的方向。
(3)练一练:还可以怎样说
南偏东700 ( ) 东偏北500 ( ) 西偏南20°( )北偏西80°( )
(
4)想一想:离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上有山、建筑物等,怎样才能精确的找到1号点位置呢?学生各抒己见,
发现要知道距离。课件配合演示起点到1号点是1千米。最后学生说出1号点的确切位置。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归纳出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师板书(方向距离)。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活动一:知识城堡
首先完成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学
生先观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经过交流,重点分析给定的400米线
段的意义,得出每个小段表示
的距离,知道其他建筑物到小明家的距离。接着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习,同组学生互
相检查。教师对完成
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接着完成教科书第20页第2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图中左下角出现了注有数
量的线段,面对新的知识,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统一认识,最后完成练习。
活动二:生活乐园
课件呈现我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分布图。教师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及
沈阳、上海等6个协办城市成功举
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练习时,引导学生按找北京,估沈阳,量度数
的步骤进行。课件配合演示,规范学生的绘
图方法。学生深入理解
“对任意角度方向的准确描述”这一难点,同时他们充分感受到位置就在身边,所有的物体
都有位置。
活动三:“海上空间”
课件显示海上雷达站情景。教师发放练习图表,学生根据相关的描述,
将驱逐舰、护卫舰等实物图形摆在相
对应的位置。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雷达站发现了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潜水艇。你能帮着在图中找到这些舰艇的位置吗?请你动手摆一摆。
1、护卫舰在雷达站北偏东600的方向上,距离是6千米。
2、驱逐舰在雷达站北偏西200的方向上,距离是5千米。
3、巡洋舰在雷达站南偏西450的方向上,距离是4千米。
4、潜水艇在雷达站东偏南300的方向上,距离是6千米
活动四:体验天地
5人
1组开展站位置的活动。1人在中间站立,其余4人的位置根据课件上的提示或自定。学生通过游戏切身
感知位置,体验数学应用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号大约在我的东偏南450的方向距离2米的位置上。
5号大约在我的北偏西300的方向上。
3号大约在我的西偏南600的方向距离1米的位置上。
四、课堂总结 ,课外延伸。 请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再次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并通过对自己<
br>和他人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
五、布置课外题目:请你画一画:站在电视塔,看
见西偏南450的方向上有文化广场,东偏南300的方向有体育场,
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0的方
向上,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0的方向上。
加法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说课稿
加法的运算定律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9页,练习五的第1~4题。主要包括:加法交换
律和加
法结合律。
地位作用: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
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
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在以前的教学中,
教材对加法结合
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学生通过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
学习,
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
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
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
,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
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
,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
索的兴趣。其次
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
到
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
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
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准备:主题图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
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
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
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
br>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我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
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
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预设五个环节进行教学。一、课前谈话、二、教学加法交换律、三、学
习加法结合律、四、巩固练习、五、课堂总结。具体安
排如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3、教师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
发散性思维,
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新授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黑板上问题。
2、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规律。
问:⑴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
⑵你能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⑶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⑷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揭示定律。
问:(1)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加法交换律)
(2)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3)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4)交流反馈,然后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板书:a+b=b+a
(5)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 8+64=
(6)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5、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规律。
(1)比较:88+104+9688+(104+96)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如:(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
如:(△+☆)+○=△+(☆+○)
(a+b)+c=a+(b+c)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
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
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
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巩固练习 1、P28的做一做。
2、P31的第1、4题。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
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
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
,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2、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
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作业:P31的第3题。
简便计算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
数学第三单元P44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
律、分配律以及除
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
br>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
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
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
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
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
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
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
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
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
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12=4×()25=100÷()32=4×()1
25=1000÷()2×550×225×48×125125×80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5×225×4125×8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25×42×469×125×84×39×25
【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
生完全可以运
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①
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②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③ 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④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 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⑥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
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
教学思路。
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
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
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
,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
成
整十、整百数就用哪种。】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
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怎样才
能使积不变?扩
大了4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
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
法)
3.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解答后请人汇
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
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330÷(5*2)
=330÷10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
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
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我注
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24×258×7×2543×25×488×125
2.连线:
25×57×490×(125×8)
90+(125×8)
90×125×825×4+57
(25×4)×57
15×(16×a)(15×16)×a
(15×16)+a
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15×3)=(4×1
5)×3()(3×4)×5×6=3×(4×5)×6()6×(3×a)=6×(a×3)()
【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
进行了简算。今也就
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
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
算出来。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50-51页的例1和做一做,以及第55页的练习九第1-3题。这一内容
,既是前
面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
始。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
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材中简要呈现了“小数产生的”过程,通过实际测量黑
板、数学课本,使学生体会小数的产生的原因。例1,教材分三个层次
编排:先通过分米数改写成米数,
说明十分之几的数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再通过厘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百分之几的数用两位小数来
表示;
然后通过毫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千分之几的数用三位小数来表示。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
解和分析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
点:(
一)通过动手操作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二)在学生初
步认识分数
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三)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
个单位间的进率。(四)培养学生的动
手操作、观察、分析、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使学生明确小数
表示
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的数学
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
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探究、
讨论、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通过操作、观察、分析、
讨论、类推、迁移等学习方式,让学生
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我
会先问:同学们,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过《小数的初步认识》了,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对以前的知
识掌握的怎么样,
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接着我会出示课件的复习题:
温故而知新
0.1是( )分之一 ; 0.7里有(
)个0.1;
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1米=( )分米 = (
)厘米 = ( )毫米。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举手汇报,以此同时我在角落板书
:10个0.1是1,10个0.01是0.1。(设计意图:这个复习的目的有2个,
①复习已学过的
小数知识,为接下来的新知探索奠定基础;②使一些中下层学生在正确的回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③板书在后面教学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时可用到。)
(二)动动手,完成任务!
做完复习题后,我说:看来同学们对小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们知
道为什么要有小数吗?(学生可能会出现疑问的表情)
不知道没关系,如果同学们能帮助老师完成以下两
个小任务,那么你们就能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小数了!
接着我会出示课件:动动手,完成任务!
⒈准确的测量出数学课本的宽是多少厘米。⒉准确的测量出黑板的长是多少米。
让全班学生读
一读,读的时候,我会强调“准确”、“厘米”和“米”这几个词,再让两个学生用拉尺测量黑板长度,其他学生
动手
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
这时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测量活动,我会进行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当学生完成时,我提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无法用整数说出答案)
我点名几位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后,总结:刚才,同学们在测量试无法用整数来表示,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地方进行测量和
计算时,
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但是人们很聪明,用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就产生了。(板书:小数的
产生)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再组织“动动手,完成任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动
手操作,发现问题,总结答案等过
程,切身体验小数的产生的原因)我会出示课件,并让学生齐读:
小数的历史 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时就提出把整数个位以下无法
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
出的。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
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
数部分分界的记号。
:读后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通
过两个这两个材料,让学生认识小数的产生历史,并以我国比外国更早发现小数为骄傲,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把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完整的结合在一起。)
(三)探索小数的意义
1、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一把一米长的尺,引导学生观察:
我问:米尺上黑线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是多长?用米做单位用分数
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这时学生回答,我会一边板书(板书:1分米 110米
0.1米)
然后,我提问:为什么能用0.1米表示110米?(此时我会引导学生观察板书“10个
0.1是1”,联系学过的10个110是1,
得出0.1米=110米)
当学生理解0.1米怎么来的时候,我便问:3分米呢?7分米呢?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答案。
接着问:110米和0.1米有什么关系?能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吗?(相等,可以用“=”表示)
同样引出310米=0.3米 710米=0.7米。
接着我问:如果我把等式两边的单位米擦掉等式还成立吗?(得到板书:110=0.1)
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吗?
请同学们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分母都是10的分数,小数都是一位小数)分数和小数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3)我根据学生汇报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在小数的产生后面板书:意义)
设计意图: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分母是10的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
的联系,再让学生比较这些
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的
能力。)
2、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1)我一边出示课件,一边问:刚才我们
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是1分米,如果我把1分米再平均分成10份,那这
1米的尺子平
均分成了多少份?(100份)每份是多少长呢?(1厘米)
我问:1厘米用米做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怎么表示?(板书:1100米
0.01米)它们相等?(板书:=)
我问:3厘米、6厘米用米做单位用分数和小数怎么表示呢?能用式子表示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吗?
(2)小组合作探究、汇报。
我问:假如是13厘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0.13米)
我问
:再仔细观察,你能像概括分母是10的分数和一位小数的关系那样用一句话概括这组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吗?
小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
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使学生知道分母
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3、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
(1)我问:三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呢?能吧能用长度单位来表示?
(2)小组探究三位小数的意义。
我会引导学生:①
1米=1000毫米,那么用分数、小数分别怎么表示1毫米?
学生回答,我板书:11000=0.001。
②
你还知道几毫米用分数和小数怎么样表示吗?能用一句话概括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交流汇报,我板书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
(3)师:分母是10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分母是100000的分数呢?
刚才我们是分别概括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和分数的关系,能不能用一句话总概括一下分数和小数之间的
关系呢?
学生小结,我板书: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通过思考、交流概括出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类推四位小数五位小
数„直至总结概括小数的意义吗,使学生的类推能力得到培养。)
4、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课件出示:
0.3里面有( )个110
0.07里面有( )个1100
0.5里面有( )个110
0.09里面有( )个1100
我让学生讨论完成,并问:为什么这样想?
我指名学生回答后小结:
像0.3、0.5这样的一位小数,我们都可以看成有许多个110
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说十分之一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作0.1。
同理,像0.07、0.09这样
的两位小数,可以看成有许多个1100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说百分之一是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作0.01。
我问:同学们猜一猜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写作_四位小数呢?
我让学生小结并板书: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 0.01
0.001„„(板书)
5、探索小数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我说: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数的计数单位,那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到板书中“10个0.1是1,10个0.01是0.1”
通过之前的
练习我们知道10个0.1是,10个0.01,那么同学们知道小数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
br>学生通过观察,汇报,我板书:小数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设计意图:用练习的形式使学生感
知小数的计数单位和
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并经历推导、归纳的过程,使学生有一套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巩固练习。
做一做。
教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用学到的知识完成课本P51的做一做。
分数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小数____________ 小数____________
小数____________
(2)智慧屋。
3. 1角是(
)元,用小数表示是( )元。
2分是( )元,用小数表示是(
)元。
2角5分是( )元,用小数表示是( )元。
牛奶每袋8角5分,用 “元”作单位是( )元。
4.生活与数学
我国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上都有上佳的表现,跳高运动员朱建华曾在国
内比赛中跳过2米4分米,打跛了世界记录,在洛杉机奥运会
上他也跳出了2米3分米9厘米的好成绩。
运动员们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米4分米是多少米?(
)2米3分米9厘米合多少米?( )
(设计意图:练习分为两部分,做一做是
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学习到的新知,而设计智慧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
础上认识到小数
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激励学生学好知识并应用于生活。)
(五)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总结全课,梳理知识,让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习惯)
六,说板书。
板书: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10个0.1是1,10个0.01是0.1
1分米 110米
0.1米 110=0.1
1厘米 1100米 0.01米
1100=0.01
1毫米 11000米 0.001米
11000=0.001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 0.01 0.001„„ <
br>小数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设计意图:该板书设计符合板书原则中的条理性、概括性及目标性,
能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形成知识结构,有助于知识的梳理、总结。)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
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第一部分的知识,它被安排在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之后
学习。
这是认识小数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为以后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四则运算做知识积累准备。它是整
个有关小数
学习中的基础,可以说是一相当重要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
年级第一学期已接触过小数。但这个单元的内容还是挺丰富的:初步认识并感知小数的意义;简单小数的大小比较
;读小数
和写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设计意图: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
生对小数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感知的基础上,应有深入的了解,并掌握其有关性质、方法。本节课教材的编排
是先让学生认识数位顺序表,然后是小数的读和写。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我将教材作了适当的处理,先让学生
读小数。虽然小数的
读法并没有正式教学与概括,但从学生接触小数起,就不可避免地与读法进行碰撞,
因此在不经意间大部分学生已能正确地读出小数
了。由读小数引入,教学数位顺序表的相关知识,再进行
写小数。
在上述基础知识和理念的支撑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小数的计
数单位,熟悉小数数位顺序表,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2、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
的
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流程:
一、教学数位顺序表导入:
1、观察一下,这些小数有几部分组成?(三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如340.009的整数部分问:3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4呢?
2、谁还记得整数的其
他的数位?(学生回答,按一定顺序即可)(课件出示)每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关于整数数位你<
br>还知道哪些知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整数数位顺序表的知识是学生掌
握小数数位知识的基础,而这两部分之间又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因此整数数位知识的复习越系统
完整,
就越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在注意学生发言的有序性、条理性,语言的规范性,为顺
利探究小数
部分的数位知识埋好伏笔。】
3、看整数部分,你认为小数的数位应在整数部分的
哪边?(在整数部分的右侧)中间怎样区分呢?(用小数点隔开)4、通过上一节
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
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那么,十分之一表示小数部分有几位小数?(有一位小数)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后的第几位?(第一位)它所占的数位叫做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就是十分
之一.
5、你能推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什么吗?为什么?
(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百分位,
因为它表示有两位小数,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谁能依次说出小数部分后面几位的数位顺序以及相
应的
计数单位?
(千分位——千分之一;万分位——万分之一;十万分位——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位——百
万分之一……)
(5)出示下表,提问:为什么后面用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数位)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关数位的知识,有了整数部分的数位知识作依托后,相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小数部分。抱
着这样一个信念,
怀着对学生的信任,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概括。在稍做引导的基础上(十分位的得出教师
应予以提示,它既是小数部分的起始位,又和
整数部分有着差别),让学生根据整数部分的知识自行推断
概括。】
6、看着这张数位顺序表,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你怎样证明?(0.1米就是1分米,0.0
1米是1厘米,1分米等于10厘米,因此0.1米里有10个0.01米)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
间的进率是10,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这样的话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虽然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
之间的进率也是10,但理解的难度显然有所增加。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我在这里安排了验证的环节,
让学生借助计量单位
加以理解,并在验证的过程中理解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7、你能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有关知识,完成下面这几道填空吗?
(1)小数部分的最高位
是()位,计数单位是();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计数单位是()。(2)从左往右数,小数部分的第四位是()位,计数单位是()。(3)10个0.01是(),0.1里有()个0.001。(4)6
.825有6个()、8个()、2个()、
5个()组成。(5)说说下面各数中的“2”分别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意思?
20.045.420.250.672我们要把数位顺序表牢记,这样就能正确地解题了。
【当学生掌握了上述知识后,我设计了以上一些课后练习题。由最基本的根据数位表知识填空到运用数位表的知识
解题,层层递进,
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教学小数的读法。
1、(出示图)熊猫、电动车、土星绕太阳数据。问:你会读出以上的数据吗?
2、谁能总结
一下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
读几
个0。
3、如果我们要把读法写下来,可以采用这样的书写格式:29.42读作:二十九点四二
【
虽说读小数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不难发现,只要学生开始接触小数,就必定要把它读出来。因此在四年
级的时候,学生
已经会读小数了。如果学生的读法不规范,那么教师也必然会予以指正,只不过没有向学
生说明白而已。因此,我改变了教材的编排
体系,将读小数的读法安排在课的第二步,既使学生获得了情
感的满足需要,又为后面的新知探究创设了自然的衔接。如果有个别学
生产生错误,可让其他学生予以指
正,并授于方法,让双方学生都获得满足:情感满足与知识获取的满足。小数的读法有两种,一是
直接读
,二是根据小数的意义读。根据参考书的意见,我只要求学生掌握第一种读法。】
三、教学小数的写法
1、出示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
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
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写
在自己本子上,指名板演,说明书写格式)
2、写出下面的小数。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三百点七一 <
br>【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我让学生独立根据信息进行写小数,相信学生都能完成。在写完小数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自己概括小数
的写法,在教学知识的时候不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0。0770。0042、说出24.375小数部分每个
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3、一个数的十位和百分位上都是6,个位和十分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4、一个小数,由4个1、5个0.1、7个0.01组成,这个数是()。
【写小数包括两
种形式,一是根据读法写,一是根据小数的数位知识写,比较而言,后者的难度要高一些。因为是第一课时,我让
学
生借助数位顺序表进行习题的练习,以后就要求学生将表记在脑中,随时进行运用。】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
第四单元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
前学生已经学过小数,形成了一定的概念。本节
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小数基础上建立起小数性质这个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小
数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
根据《人教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和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性
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
断、推理的能力。
B、能力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C、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我这样的目标
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立足于教学目标多元化,
不仅让学生掌握认知目标,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能力目标。
3、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B、教学难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4、教学准备:教学中要用到多媒体课件。
5、说教法、学法
A、教法:新课程标
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
心设计以故事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交流,用知识去大胆创新。B、学法: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
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
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过程中我注重了玩中学、学中玩、合作
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说教学过程]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
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主动
参与、探索新知,综合实践、学以致用,质
疑问难、全课小结。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
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
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
l00米、0.10米、0.1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
的。”说着拿了注有
“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唐
僧
和悟空听了哈哈大笑。
于是我就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唐僧和悟空会哈哈大笑呢”?引导
学生自己说出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
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
br>这样的设汁,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
望的火花,从而进入
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接下来我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110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l分米)
B、0.10米
是几个几分之1米?(10个1100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
少厘米?(10
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1米(100个11000米)
?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1毫米)?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2、接着教师指
着“0.l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并标上思考符号“→”,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
你们发现了什
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
”,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
补充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得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
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3、呼应课始,引导学生揭示奥秘:由于唐僧和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们听了会哈哈大笑。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
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
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提问:3.05
元中的“0”为什么不可以去掉?根据这个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这时我让学生尝
试
一下:
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4、3.16、10改写成三位小数。
0.4= 3.16= 10=
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为什么给三
个数填上的“0”的个数不同?10是整数怎样把它改写成大小不变的三位小数?
强调: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我主要从练一练、想一想、听一听三个环节进行:
1、练一练(完成后观察数,你有什么发现?)
2、想一想:为什么0.5和0.50的大小相等,而0.5和0.05的大小不相等?
3、听一听: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
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
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
成。
(四)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
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
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
的现象
,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小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8册 “小数的大小比较”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
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
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单的
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
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
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
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
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
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安排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
经验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
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
br>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这家文
具店——“奇奇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文具店的售货
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
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这家商店都有练习本、三角板等文具,但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哪样文具的价格要贵一些?
生2:它们一共要多少钱啊?
师:是啊,这两样文具那种要贵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先来猜一猜,哪一种文具要便宜一些?还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1: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0.6>0.48。
生2:0.6是60个0.01,0.48是48个0。01,0.6>0.48
生3:通过转化为图形可以看出0.6>0.48
师:真不错,大家都是很聪明的,想到的方法还真多啊!
2.大胆猜测:
师:在以
前,大家学过整数的大小比较吗?还记得整数是如何比较的吗?(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
同的时候,
位数越多,数越大)
在这个环节上,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们回忆旧
有的知识并将已经掌握的整数大小比较方法进一步扩展到小数的大小比
较上,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
。从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3.知识迁移
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小数要比较大小,你们会吗?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出示“试一试”。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7.96○8.32
0.13○0.129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
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
十分位,十分位
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运用。
1、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
数的位数不超过两位。(两名同学之家展开的这种合作、
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2、完成练一练.
2元 ○ 1.9元 3.45米 ○ 3.54米
8.02○8.20 0.76○0.706
3.练习六第七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初步理解每个小数在数轴都有一个对应的点,并知道越靠近右边,小数就越大
4、判断
(1)6.809>6.799( ) (2)5.1>5.1002( )
(3)38.748<38.75( )
(4)0.009>0.010( )
学生口答结果,并说出理由。这个题目可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口
头表达能力并能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5、练习六第九题
出示统计图表,让学生
们通过观察,找出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能提出的问题多?鼓励学生们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6、练习六第十题
□中能填几?7.31>□.4
0.542<0.5□3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口头回答问题,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
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小数点移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小数点移动是小数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小
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主要研究的是小数点移动如何
改变小数的大小
。它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
化
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二、教学设想:
小数
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个知识点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例题,例5是根据主题图所提供的材料得到一组数
据,通过观察
发现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例6和例7是小数点移动的运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
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根据对班级学
生的接受能力的了解,本节课要完成的是例5的学习,通过观察
、概括,得出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具体的运用、
尤其是扩大和乘法、缩小和除法之
间的联系及移动过程中位数不够应补0这几个难点放大到下节课学习。
三、教学程序简析:
(一)比较大小,设疑:
在○里填上﹥、﹤或=。
(1)0.540○0.54(2)2.8○2.8000
(3)3.26○32.6(4)6.19○61.9
老师想让第3题和第4题也用等于号连接,你觉得这个想法可行吗?说说你的办法。
部分学生
通过预习或其他渠道,会想到采用小数点移动的办法。这时的教师不用深问为什么,只要点出“原来小数点的移动
会引起小
数大小的变化”,自然地进入了知识的探究环节。
(二)规律探究: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1)我要学生先看一个小数点移动的动画:孙悟空的金箍棒由短变长,消灭了妖怪。
小孩子
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会引起小数
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2)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
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由扶到放,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这一环节是课堂
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
(1)给学生明确的探究指向:0.0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向哪边移动?移动了几位?
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如果直接让学
生整体观察,自主探究,那即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思路,也不
大可能用新教材中的规范语句加以表述。这
样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后,原有的零碎的不规范的表述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自主探究0.9米、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
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向十分明了,这时可考虑到提问的广度。
(3)既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那你会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又有什么规律呢? 让学生自己设疑,想到了小数点也可以向左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与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完全放手,让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三)简单运用:
数学规律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学习
中感知规律,理解规律,在应用中巩固规律。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有条理、有层
次、有延伸,为下节课的
学习作好准备。
四、教后反思: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
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
猜测、推理与交流,而“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
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努力使课堂教学形成学习高潮: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猜想的心理高
潮,动手操作时的
探究高潮,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习时的活动高潮。
《生活中的小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建立了小数的概念,
学习了小数性质以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了复名数化成小数
和复名数化成
低级和高级单位单名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
应用为
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从而体会到数学
的内在价值。
二、说教法
这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以“学生为主题,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
察、发现、应用的
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2、注重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小数知识出发,紧密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
2、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高级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化。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
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
习中增
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树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感受小数在生
活中的广泛运用。教学难点: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时,小数
点的移动规律。
五、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体验小数
活动一:
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含义。(设计意图:希
望学生能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去感受
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是进一
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更为后面对名数的认识积累一些具体的例子。)
活动二:提出质疑1、请看黑板上的这些书,他们有什么特点?引出名数的概念。
质疑2、你能把这些数分为两类吗?引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
活动三:加深理解,在小组内再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巩固对这些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点: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实现能力目标中的培养学
生观察能力,分类能力
及概括能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活动一:给美少女排排队。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整理好,小组派代
表汇报方法。通过活动,总结出高级单位的名数与低级单位的名数
互相转化的方法;用高级单位的数换成
低级单位的数就是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反之则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活动二:对对联
为了
加深对高级与低级名数转化的理解,我还用对对联的方式要求学生对出我出的上联是:高化低,乘进率,小数点,
往右移,移几
位,看进率。学生对出下联:低化高,除进率,小数点,向左移,移几位,看进率。
(三)、激趣练习巩固知识
第一个练习:我设计了改写姚明身高一题。这也是对刚刚学的知识
的巩固,运用。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第二个练习:挑战生活的活动,要学生结
合生活实际,把物品的价格改正过来。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出发,利用学生熟悉
的生活事例来
设计练习,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
趣味
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四)、拓展练习启迪思维
动物运动会。这道题
把整节课的数学知识全面的运用了起来,是一道有思维含量的练习题。他能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
br>深刻性。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理念,全
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
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将随着有趣的课堂设计,会有着
良好的发展。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小数
生活中的小数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
例1:例2:
135厘米=1.35米1.48米=148厘米
135÷100=1.351.48×100=148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的内容。求
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生产和日常生活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
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
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内容的第四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主要属
<
br>
于掌握知识教学。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
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
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2)、能正确地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旧知迁移新知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理解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4、教法、学法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突破重、难点,按学生的认知规
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
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
—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些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986534 58741 31200 398210
2、下面的(
)里可以填上哪些数。
32( )645≈32万47()050≈47万
问:(1)你是怎么想的? (2)四舍是什么意思?五入呢?
(二)、新授课
1、导入新课
(1)、有时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商店买菜,电子称上显示价钱是7.53元
,可是商店阿姨只收我们7.5元,这是为什么呢?在实际生活
中我们往往只需要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就可
以了,那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求一个小数的近
似数)
2、讲授新课(1)、出示例题情境图 。
师:同一个小数根据不同的需要它有不同的说法即小数的近似数,那我们该如何求小数的近似数呢?生:思考。
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相似,都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以该同学的身高为例进行讲解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的方法。
4、把课本上的例题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师:作必要的讲解和分析。
5、总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生齐读)。
注意: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第三位是舍
还是入。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第二位。保留整数,就要看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即十分位的
数。
问:1.0和1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的程度怎样?
a、让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准确长度在0.95与1.04之间。
b、让学生明确保留整数1,原来准确长度在0.5与1.4之间。
即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保留一位小数1.0,它是一个近似数,因此十分位上的0不
能去掉。
6、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注意什么?
a、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值,如果
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
后按"四舍五入法"
决定是舍还是入。b、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置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三)、完成课本74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个别上讲台演做。提问其思考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2、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3、把下面各小数四舍五入。
(1)、精确到十分位3.47 0.2394.08
(2)精确到百分位5.3346.2680.495
4.思考9.996保留两位小数是( )。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