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山东省医学专科学校-江西省财政厅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1 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
部分间的关系》
·······················
3
1 四则运算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
7
1 四则运算《括号》
································
······················
12
1 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
················································16
2 观察物体
·······························
·······························
20
3 运算定律《加
法运算定律》
········································
···
26
3 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
····················
32
3 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
·
··········································
39
3 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
··········
44
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意义》
········
···························
55
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
数的读法和写法》
··························
60
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性质》
·······························
····
64
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
············
·················
77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
83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与单位换算》
··························
····
91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近似数》
··············
··················
97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问题》
··
····································
102
4小
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
································
···
109
5 三角形《三角形的特性》
··················
·························
114
5 三角形《三角形的三边关
系》
·······································
1
23
1
5 三角形《三角形的分类》
········
·····································
130
5
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
··································
········
141
5 三角形《5 三角形(通用)》
··········
································
145
5 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
·······································
·····
154
5 三角形《解决问题》
··················
································
159
6 小数的加
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
··································<
br>165
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
···········
175
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
181
7 图形的运动(二)《轴对称》
···························
·············
186
7 图形的运动(二)《平移》
·······
·····································
190
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
································
·····
195
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
·········
················
201
《★ 营养午餐》
··········
·············································
2
07
9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
···················
214
10 总复习
·········
··················································
···
223
2
1 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学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
分之间的关系。
2、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
些策略和方法
2学情分析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
。学生在一到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较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
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理解
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
顺序。在第二学段本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较丰富的感性经
验基础,能够较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
规律。
3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
工程是什么吗?
3
预设:
生:青藏铁路
2.师:青藏铁路的
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活动2【导入】(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拿出生成单。
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指名学生读题,并画出线段图。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
m,
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活动3【导入】(三)合作探究
一、加数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名称。
1.小组内交流你解决的问题。
2.指名汇报你是如何解决的问题。教师利用线段图引导归纳为什么用
加法进行计算。
3.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4.你知道这些数的名字吗?
在加法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什么?
加得的数叫做什么?
二、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名称
1.汇报预习生成单的第2、3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联系。
为什么用减法进行计算?
4
与第(1)题进行对比,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3.明确减法的意义。指名几个说说意义。
4.明确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并写出减法的三个关系式。
三小组探究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1.同桌交流,说说你知道的关系式。
2.全班交流
3.整理总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数学书P3 练习一 1
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
卖出多少张门票?
②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其中上午卖出86张,下午卖出多少张?
③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
练习本?
④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5
2.综合练习:数学书 P4 3猜猜我是几?
(五)课堂总结
1.师:通过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
吗?
2.学生交流。
3.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
(相互
学习、鼓励进步、促进健康的发展)
6
?
1 四则运算《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
进一步感悟运算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
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2学情分析
在学生已学会乘除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进
一步的归纳概括出乘、除法
的意义以及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
基础上使乘除法的运算没有什么难度,但如何抽象的总结出乘、除法
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其他的没有什么
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
么用除法解答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7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的看上面的图,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组成员之间交流
一下。
2、预设:每个花瓶插3支花,四个花瓶一共需几支花?
活动2【讲授】自主探究,研究乘除法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一)教学乘法的意义及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1、研讨乘法的定义。
(1)、从上面的预设的问题出发,解决上面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讨
论。
每个花瓶插3支花,四个花瓶需多少支花?
(2)、讨论研究,初步探究乘法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研究,你认为什么叫乘法?写下来。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2、认识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 4
=
12
( 因数 ) ( 因数 ) ( 积 )
相乘的两个数叫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二)教学除法的意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的意义
8
思考:结合情景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
吗?
预设:(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2)、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思考:以上两题是已知什么和什么求什么?你能据此归纳出除法的定
义吗?
已知两个因数相乘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
法。
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1
2 ÷
3 =
4
1
2
÷ 4 =
3
( 被除数 )
( 除
数 ) (商)
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被除数,已知因数叫除数,除得的数叫商。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活动3【活动】小组交流,明确关系:
1、乘、除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9
(1)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已知因数
(2)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2、有关0的计算。
0加任何数都等于任何数,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任何数乘以0都得<
br>0,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活动4【练习】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一)基本练习
(1)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蜗牛每小时可爬行5m,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
②、120支铅笔,每12支装一盒,可以装几盒?
③、蜗牛6小时爬了30m,平均每小时爬行几米?
④、一头大象的体重是5600kg,正好是一头牛的8倍。这头牛重多少
千克?
(2)练习二第2题,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综合练习。
已知△+□=○,◇×◆=☆,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10
(1) □+○=△( ) (2)
○-△=□( )
(3) ☆÷◆=◇( ) (4) ☆×◇=◆( )
活动5【测试】总结知识,交流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
哪些不足的地方?小组成
员之意互相讨论交流一下。
11
1 四则运算《括号》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
会计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题目,并会列综合算式解
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
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
力和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
的计算习惯。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
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会列带有“小括号”
和“中括号”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12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些两步计算的式题,请大家试着说出下面各题
的运算顺序。
⑴ 80-42+12 480÷60×2
⑵75-15×4
40÷4+6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
要(
)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
)法,再算( )法。
2、我们学过的( )、(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
则运算。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下
面我们来总
结并继续学习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师板书)
二、经历过程,感受作用
(一)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计算顺序。
3、教师总结计算顺序。
4、学生独立完成。
(二)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把上题添上小括号,变式:96÷(12+4)×2。
2、强调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3、加上小括号后,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13
4、小组讨论,计算。
5、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6、点评,明确: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介绍中括号“[
]”,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
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介绍中括号的作用。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板书:96÷[(12+4)×2]
3、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4、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
(四)师: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三个算
式,一个没有括号,一个只有
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它们的运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呢?
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
括号里面的。
(五)、介绍有关“括号”的数学史。
小括号“(
)”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古拉特首先使用的。
中括号“[ ]”
是公元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瓦里士最先使用的。
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大括号“{
}”,又称为花括号。大括号是
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593年首先使用的。
【设计意图】把例
题分解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
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
量之间的关系
和结构,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
14
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能使学生对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有
更深的了解。
(六)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 基础练习。P9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360÷(70-4×16)
(2)158×[(27+54)÷9]
2.综合练习。
P11 练习三
3下面各题,看谁做的都对。
72-4×6÷3 6000÷75-60-10
(72-4)×6÷3 6000÷(75-60)-10
(72-4)×(6÷3)
6000÷[75-(60-10)]
对比说明计算顺序。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
点,让学生在比比算算的过程中进一
步体会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
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更全面的认识。
15
1 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1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
2、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
3、知道不同的牌可以算成24,相同的牌有不同的算法。
4、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法则
3重点难点
知道不同的牌可以算成24,相同的牌有不同的算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师:瞧,老师带来什么?(师出示扑克牌)
生:扑克牌。
师:平时看到大人们用扑克牌玩过什么游戏?
生:讲
师:孩子们你们用扑克牌玩过什么游戏?
生:我们玩过算24点。
师:知道怎样算24点吗?
生1:只用1到9这九张牌,每次选其中的两张、三张或四张。
16
生2:用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生3:每个数只能计算一次。
师:对,就是根据几张牌上的数,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进
行计算,
每个数只能计算一次,算出得数为2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玩算24
点。(板书:算
“24点”)
活动2【活动】二、层层递进,探究规律
1.第一环节: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们,你能说说哪两个数相乘等于24?
生反馈,师板书:
师:看,我们可以乘得24、加得24、减得24。
2、第二环节:三张牌算24点
师:现在我出8,请你选出两张牌和8“碰”出24。(拿走3)
师:你选的是哪两张牌?怎样算出24?
生讲,师板书
师:小朋友用加、减、乘、除算出3,再和8相乘得到24,真聪明!
师:现在我出6,你选哪两张牌和我“碰”出24?(拿走4)
生1:我选2和2,2+2=4,四六二十四。(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
师:现在给你2、3、4,说说怎样算出24?
生反馈
师: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用
这三组牌算24点时,通常都用到了几几二
十四的口诀,小朋友真聪明!
17
<
/p>
师:那这一题该怎样算呢?(点击:3、5、9)同学们在算这一题时还是想
几几
二十四的口诀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3×5=15,15+9=24。 <
br>师:哦,看来我们用三张牌算24点,也可以先算出一个数,再和另一个
数相加得24,我们再来
看一组,你会算吗?(点击:4、4、7)
师:谁来说说该怎样算?
生:4×7=28,28-4=24。
师:这一次我们是先算出一个数,再和另一个数相减得到了24。
小结:看来玩算24点的游戏挺有趣的。我们用三张牌,用加减乘除分
两步算出了24。
师:小朋友想不想也用三张牌算算24点?小组合作,比比哪组算得又
对又多。
师:
请看比赛规则点击:第一、组长记录算式,其余同学每三人一组轮
流出牌,每人每次各出一张;第二、牌
中的A看作1;第三、如果根据
拿出的三张牌算不出24,可以重拿三张牌进行计算。音乐响,小朋友<
br>们开始算,音乐停,比赛结束。
各组汇报。
3、第三环节:四张牌算24点
师:假如增加到4张牌,要算24点,你有勇气算吗?老师相信小朋友们
一定行!怎样将1、2、5、
8这四张牌算出24点?提醒小朋友们这里的
“A”应该看作1。
18
生讲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算法!再看下面:
4、5、7、8 3、1、7、9 5、6、5、3
有三组扑克牌,这
两组算第一题,这两组算第二题,这两组算第三题,
每位小朋友独立完成,算完后可以抢算其它小组的,
看谁算得对又多!
学生试做、反馈、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师小结:用
四张牌算24点的确难度大了些,但我们小朋友都很聪明,
爱动脑筋,表现的特别棒!
活动3【练习】三、挑战自我,实现超越
师:下面小朋友进行24点大王挑战赛,以小组为单
位,根据电脑随机
抽出的四个数算24点,答对一题可以为本组赢得一面红旗,所得红旗
最多的
为大王组。注意,先小组内讨论后回答。听明白了……
师:请组长汇报一下本小组共获得多少面小旗。
……
师:小朋友,我们为冠军队鼓掌,同时也把掌声奖励给我们自己挑战的
勇气!
活动4【作业】四、趣味活动,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玩了24点的游戏,回家后,把今天学到的
本领和家人交流一
下,看看如果用四个3、四个4、四个5、四个
19
2 观察物体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
能是不相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
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2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掌握左、右、前、后的知识,并有了二维的空间观念。本
单元
是学生学习了辨认从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
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空间与图形”
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
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为素材,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观察与
交流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知识。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难点: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从观察到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
4教学过程
4.1教学活动
20
活动1【导入】一、游戏引入,复习方位
1.喜欢做游戏吗?上课前我们先来
玩个机器人的游戏吧!通过游戏
比一比,看一看谁的反应快。好!听老师的口令,用机器人的动作指出前后左右等方向。
听口令:向左,向右,向后,向前。
2.同学们反应很敏捷,表现
得非常好,非常棒!热身运动做完了,
我们先来欣赏几张图片吧。眼熟吗,认识这个地方吗?谁知道这是
老
师站在那个方向拍的照片呀?
3.认真观察一下这3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吗?同一个景物
,老师
要拍3张照片,你知道为什么吗?
(可以多角度观察校园的一角。)(一张照片只看到一面,不够全面)
4.看来要想全面的了
解一个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需要
我们从不同位置、多个角度进行观察。通常我们观察物体
时,一般哪
几个方向进行观察?
(从前面、上面和左面三个方向进行观察。)(板书:前面、从面和
左面)
5.观察物体时要注意姿势,眼睛要平视所观察的物体。
6.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前
面、左面、上面这3个方向来探
索观察物体的秘密吧。(板书题目:观察物体)
活动2【活动】二、探索新知 ,猜想验证
21
1.请
看屏幕,我们跟小华一起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吧!他能看到这个立
体图形的几个面?(3个面)下面这些图
形都是他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呢?猜猜看。
2.到底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摆一摆,用实际行
动来证明你们的推
理,好不好?下面2人为一个小组,用四个小正方体拼搭这个图形,
拼搭前要
先看一下活动建议。
3.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并用手摸一摸看到的面; 闭眼想一想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
③说一说看到面的形状;
④在小卡1上连一连你看到的。
4.学生活动,师巡视调样。
5.集体反馈:
请1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拼搭的立体图形,并向全班同学汇报从不同
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6.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些同学画的对不对?看看电脑博士是怎么连的,
好吗?(课件演示)你刚才猜
对了吗?
7.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师提示: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来
观察,所看到
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我们发现: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
的。)
8.观察到的形状一定不相同吗?(有可能相同。.)
22
9.为什么是有可能相同?下面我们接着来研究这个问题。
活动3【活动】三、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小组活动
1.用4个正方体还能拼搭出其他图形吗?(能)想不想试一试?
2.下面以4-6人为一小组进行活动,活动前请看活动建议。
3.活动建议:
①
用4块小正方体搭建一个你喜欢的立体图形。
②从三个方向(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③先想象一下,然后在小卡2上画出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形状。
3.学生动手操作
4.反馈交流,展示作品
小组展示:
1.他们组摆了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
吗?
2.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形状有什么特
点吗?
如(小组1:从前面看和从左面看相同。)(小组2:站在每一个方
向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3.前面我们发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
不同的。”
4.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你又有什么新想法呀?
(①同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相同。)
23
5.谁能概括得更全面些?
(②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
确定方法
1.我们
已经观察了几个不同的立体图形,我们能不能不借助实物,只
看立体图形的图片,就能把它们的几个面的
平面图找出来?
①同桌讨论一下。
②集体交流
③方法提炼。
活动4【练习】四、提炼升华,巩固拓展
1.看过疯狂的麦咭吗?喜欢看吗?今天麦咭来到我
们的课堂,给我们
设置了3个关卡,如果历险成功,麦咭便会送我们一个宝盒,想不想
打开宝盒
,(想)那我们还等什么呢,去探险吧!
2.请选择密室:,怪兽密室,石板密室,石盘密室。
3.历险成功,宝盒打开。
4. 拼图漂亮吗?小小的正方体,在他手中就能玩出花样来,麦
咭很
聪明吧,看了拼图,是不是有一种想向麦咭挑战的冲动,要不要挑战
一下麦咭哦,看一看谁
更厉害?4-6人一小组,自由拼图,完成小小
设计师的任务。
活动5【活动】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过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24
(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
相同。)
2.布置作业:练习四第1-3题
25
3 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经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发现过程,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价值
意义。
2、数学思考:用
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辨别运用加法运算定
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
3、问题解
决: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判断出在
一组加法算式中是否运用了加法交换律或加法
结合律,强化数学在生
活中的运用,渗透加法运算定律在简便运算中的意义。
4、情感态度价
值观: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爱学、乐学,在活动中
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数
学观念。
2学情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小学阶段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的运算律,加<
br>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又是小学生首先接触、学习的运算律,对学生的后
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学好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
为以
后学生学好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打下坚实的学习基
础。
p>
2、数学思考: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辨别运用加法运算定
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
便。
26
3、问题解决: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
题,能判断出在
一组加法算式中是否运用了加法交换律或加法结合律,强化数学在生
活中的运用
,渗透加法运算定律在简便运算中的意义。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爱学、乐
学,在活动中
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数学观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计算,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结
合律。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一、互动导入
1、将第一桌的两名学生交换位置后,请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什么变
了?什么没变?
2、选三名学生上前后,请其他同学设计方案:将这三人分两组回到座
位,可以怎样安排?
3、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学习
(一)加法交换律
27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
,这不,
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情景图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
场景。)
2、获得信息。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3、解决问题。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5、观察对比。
(1)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先指名口述,再让每人写出两道,同
桌互相检验。)
6、揭示定律。
这些例子都符合一条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7、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8、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屏幕出示)
37 + 48 =( )+( )
300+600=( )+( )
75 + A = ( )+( ) ( )+65=( )+35
9、加法交换律的运用。
28
想一想在什么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二)加法结合律
1、出示主题图。
2、分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列式解答。
4、对比分析这两种算法的不同点。
启发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把第一天、第二天的千米
数加起来,
再加上第三天的千米数,也就是先把88和104相加,再加上96;第二
种解法是
先把第二天、第三天的千米数加起来,再加第一天的千米数,
也就是先把104和96相加,再和88相
加。
5、对比分析这两种解法的相同点。
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都是求三天骑行的千米数,计算结果相同。
6、把这两个算式连接成等式。
通过比较明确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写成(88
+104)+96=
88+(104+96)。
7、拓展验证。
(1)比较一下下列两组算式:
(69+172)+28 ○ 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圆圈里应该填什么符号?(应该填等号。)
(2)填等号的依据是什么?
29
一种是通过计算得出结论,一种是观察发现左右两边的三个加数都相
同,可知和也相同。
(3)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等式吗?
8、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
律。
9、用字母公式表示或符号加法结合律。
完成书中29页下面的练习题并汇报。
教师板书:(a+b)+c=a+(b+c)
三、拓展提升。
1、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76+18=18+76
32+45=35+42
31+67+19=31+19+67
56+72+28=56+(72+28)
24+42+76+58=(24+76)+(42+58)
同桌交流后汇报。重点讲解第二
道和第五道,课件演示第五道运用加
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2、快速计算。
(1)(56+88)+12 56+(88+12)
先告诉学生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同
,再请男生计算左边的算式,
女生计算右边的算式。计算过程中学生完成的同时教师宣布学生的名
30
字。汇报时表扬女生计算速度快。激发学生对右边算式括号中的两个
数能凑整的认识。
(2)48+(75+25) (48+75)+25
告诉学生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也相同,再请学生观察后自选一道完
成。汇报时问学生选择的是哪一道?为什么选
择这一道题?
小结: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运算更加简便。下节课将深入
研究这一部分内容。
四、总结收获
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起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起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96
88+(104+96)
56+49=96(千米)
=16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
+96=88+(104+96)
31
3 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2、能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
2、经历探索计算过程,感受简算的方便。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4、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
,让学生探究发现减法的性质,培养
学生理性思考、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学时重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3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我正在看《自助旅行》
这本书共356页,我
第一天看了44页,第二天看了56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课件出示)
32
2.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看能了解到
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
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把自己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有什么好办
法。
3.小组交流,汇报。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解题方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生1:我们是从这本书的总页
数里先减去第一天看的44页,再减
去第二天看的56页,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2:我们
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从总页数里
面减去两天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多少页没<
br>看。
生3:我们的方法和第一组差不多,只是先减掉第一天看的44页,再减
去第二天看的56页。
随学生板书:(一)356-44-56 (二)356-(44+56) (三)356-56-44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老师到底还
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
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
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都算完了吗?你是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
生:我是用第二种方法。
师:选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哦,这么多同学都选择这种方法,请你
来说理由。
生:用这种方法算起来比较简便,44+56刚好是100。
师:是吗?谁还有不同的选择?
33
生:我选的是第三个算式,我认为第三种方法算起来也比较简
单,因为
356-56正好得200。
师:有道理。选第一种的请举手?噢,只有几个同学,“这种方法计算起
来比较麻烦。”
4.比较、发现
师:前两种算法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生:两种算法都由三个
相同的数组成,计算结果也相同,不同之处是运
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一样。
师:由于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
请你用数学语言读一读。
356-44-56=356-(44+56)生个别读,齐读。
5.提出猜想
师
:356-44-56变为356-(44+56)后,计算结果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偶
然的巧合呢,还
是其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只有在“356、
44、56”这个三个数中有,还是在所有的
三个数连减的运算中都存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个特殊的、偶然的问题出发去归纳探究内在于其中的一般又必然的规律。】
活动2【活动】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比较、发现。
质疑:比较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生: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数字相同,运算符号、顺序不同。
生:每组的答案一样,可用等于号连接。
34
生:左边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生:从右往左看,我发现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一个一个减
去。
2.举例验证猜想
师:从上述几组题我们发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改变它们的运算
顺序,结果仍然保持不变。那们将它们改成其它任意的数,在整数范围
内这个规律是否还成立呢?这就
需要我们来举例验证。如何证明我们
的发现?看谁写的算式多。
(学生举例,师生一起验证。)
3.归纳总结。
师:我们写得算式,左右两个算式
的得数都相等。说明一个数连续减去
两个数与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它们的结果总是相等的,这条规
律是普遍存在的。你能用语言来概括这一规律吗?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倾听学生的观点。)
活动3【活动】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小组代表交流:
预设:生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
减数里减去。
生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把这个数先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生3:除了用语言来概括,我们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a-b-c=a-(b+c)
生4:a-(b+c)=a-b-c
35
师:大家用自
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了这条规律,在表示过程中,你有什
么经验可向大家推广一下?
预设:生:我先想好三个字母来表示三个不同的数,再写出规律。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减法运算性质。
板书课题:减法的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
:从“特殊—一般”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大量举例论证,在举
例验证活动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
推想,直至推想归纳全
程,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述心中的规律,促使学生从
感观
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活动4【讲授】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生小结:一个数连
续减去两个数,当两个减数相加可以凑成整百、整
千、整万数时,我们可以利用减法性质先把两个减数加
起来,再从被减
数里减去,使计算简便。有时,也要根据算式的特点,逆向运用减法性
质简便计
算。有时利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任意交换两个减数的
位置差不变进行简便计算。
最后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预设生1:要先看数字特点,再选择方法。
生2:有的时候任意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生3:不要看到减去两个数的和就马上连续减去两个数,要先看看能不
能简便再作决定。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要运用火眼金睛善于观察数据的特点。
活动5【练习】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36
师: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减法运算性质。
1.运用减法运算性质在( )里填数,在 O 里填运算符号。
1013-(
)-( )=1013-(54 O 146 )
715-(65 O 11)= 715 -(
)- 11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
2.火眼金睛判断对错。
(1)
420-36+64=420-(36+64)
(2)
1000-576-24=1000-(576+24)
(3)
963-450-50=963-(450-50)
3、练一练:
4.拓展应用:
3148-(730+148) 1383-(383-216)
1487-536+213-464 921-315-185+79
【设计意
图: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的设计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把所
学的简算方法应用到解
决实际问题中去。】
活动6【活动】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
板书设计:
减法运算性质
(一)356-44-56 (二)356-(44+56) (
三)356-56-44
= 312-56 =356-100
=300-44
37
=256 =256
=256
356-44-56=356-(44+56))
356-44-56=356-56-44
减法运算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
= a-(b+c)
38
3 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
1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发现并理解乘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会用乘法交换律解决实
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运算定律据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本节课
的教学应重点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重点难点
探索和归纳乘法交换律,亲历规律的形成过程。探索和归纳乘法交
换律。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谁说一说什么叫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
习题)检
测学生掌握情况,为乘法交换律打基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
个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利用
幻灯片播放沙尘暴的危害视频)
引导学生体会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其中植树就是一项有意义的事,课件出示学生植树的图引出例题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二、探究新知
39
(一)分析主题图
媒体出示P24主题图,先不出示条件“每棵树
要浇2桶水”。)
1, 教师引导;3月12
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四年级同学们去义务植
树劳动,请看图,这是同学们植树劳动的场景,请同学们
仔细观察,从
图中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
2,指名学生汇报。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
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
3,根据这些信息,你们会提出哪些乘法数学问题?(小组里讨论、指名
汇报。)
4,学生可能会提以下几种问题: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几人?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几人?
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树?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了植树活动?……)
同学们真厉害,提出的问题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挑出前3个数学
问题一个一个地来解决。
(媒体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选其中一个重点解决。其余学生独立完
成)
(二)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1、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每人选择其中任意一个问题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我们来交流一下吧。指名说一说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两
种算法:
40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100人,算式是4×25=100(人)
25×4=100(人)
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50人,算式是2×25=50(人)
25×2=50(人)
他们一共种了125棵树,算式是5×25=125(棵)
25×5=125(棵)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
4×25=100(人)
25×4=100(人)
2×25=50(人) 25×2=50(人)
5×25=125(棵) 25×5=125(棵)
3、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左右两个算式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积还是一样的。)
既然4×25和25×4,2×25和2
5×2,5×25和25×5的积都是相等的,
那么左右两个算式之间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
(学生回答,媒体出示:4×25=25×4
2×25=25×2
5×25=25×5 )
4、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发现了这三组算式确实都有这样一个规律,交换因数的位置,积
不变。
你们还能举几个像这样的例子来吗?
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教师选择部分等式板书。
41
5、像这样的算式,大家都能举出很多很多,这么多算式,其
实它们都有
一个同样的规律,谁知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大量的例子验证了我们的发现,交换两个因数的
位置,积不变。(媒体出示)这就是我们今
天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
一起把乘法交换律读一遍。 (学生齐读)
探究二、乘法交换律的字母表达式
6,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手势、图形、字母等形
式表示)
小结: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a×b=b×a,(板书)。
活动3【练习】三、,课堂检测
练习一、跟进练习:
师:下面我们一起用新学的乘法交换律来完成几个算式。
(媒体出示):根据乘法交换律填空
34×71=_____×______ 45×____=55×____
____×甲=____×乙 ____×____=C × D
32×25×4=4×____×_____ 5×12×8=____×8×____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说一说怎样填?你是怎么想的?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练习二、运用交换律验算:
想一想,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42
(在计算乘法时,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看积是不是相等,
来进行验算。
)
先计算,再用乘法交换率进行验算。
34 验算:
2
6 验算:
× 16
指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
小结:我们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验算乘法。
活动4【活动】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1 教材25页 做一做
2 练习七 2,7题
43
× 37
3
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1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乘这两个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一个数转化
为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的算理,及利用乘
法分配律转化为一个数分别乘两个数再相加的算理。
3、能正确运用连乘和连除的简便算法。
4、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
性。
5、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
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
学生通过对加法的运算定律、减法的运算性质、乘
法的运算定律已经
有所了解,这是做好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条件。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连乘和连除的简便算法。
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4教学过程
4.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除法的运算性质
师:上课
生:老师好!
44
师:老师发现今天咱们班的同学格外热情,希望同学们今天整
节课都
能保持这样昂扬向上的学习态度,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声音不够洪亮,能不能做到?
生:(声音非常洪亮)能!
师:真棒!老师相信
你们一定会做到!咱们先来做几道口算题热热身。
(出示课件)谁来说说你是根据那些运算性质快速计算
的?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25+36+75= 25×6×4=
36×45+36×55=
473-138-162=
生1:1
25+36+75=236,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先用125+75=200
再+36=236
。
生2:25×6×4=600,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先计算25×4=100
再用
100×6=600。
生3:36×45+36×55=3600,运用乘法分配律用36×(45+
55)的和=360
0。
生4:473-138-162=173,运用连减法的运算性质用
473-(138+162)的
和=173。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
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连减法的运算性质快而准的进行了这几道题的
45
计算,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除法有什么运算性质可以使运算更简便
吗?
生:想
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除法,共同来学习除法的运算性质。
(出示:课件
除法的运算性质)(板书:除法的运算性质)
活动2【讲授】除法的运算性质
(二)、教学过程
师:除法到底有什么运算性质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吧!
1、出示29页例8(2)
师(指名读题):谁能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进行分析直接列式计算
呢?
生1:这
道题可以先求每副羽毛球拍的价钱,列式是330÷5,再÷2就
能求出每支羽毛球拍的价钱。
师:谁还有不同的解法?
生2:老师我是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10支,再用330÷1
0就得
到每支羽毛球拍的价钱。
师板书列式
330÷5÷2
330÷(5×2)
师:两种列式都正确,哪种算法更简便呢?为什么简便?就请同学们开
动脑筋,根据自学提示一起研讨一下吧。
46
2、自主学习(根据书中29页例8完成下列各题)
出示自学提示:
(1)、对比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举例验证吗?
(3)、试着自己总结运算性质并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将解决问题放在小组内
进行探究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同时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
学会倾听别人意见,从而培养其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师:快快行动起来吧,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三)精讲要点,展示算法。
1、生汇报。
生1:我发现了在这两个列式中,算式的结果相同,但是算法不相同。
第一个式子是用连除法计
算的,第二个式子变成了用第一个数除以后
两个数的积。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计算更加简便?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
生:因为5×2=10,330÷10更利于口算
师:你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生:是
47
师:英雄所见略同。
师:谁能举例验证你的发现呢?
生2:
360÷5÷2 = 360÷(5×2)
生3:
500÷25÷4 = 500÷(25×4)
生4:2000÷8÷125 = 2000÷(8×125)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式子,你能发现什么?
生:这些式子都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一个数初以后两个数的积。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
的眼睛,真棒!那么谁能根据这个发现总结出除
法的运算性质并用字母表示呢?
生5: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后两个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b÷c=a÷(b×c)
2、师小结除法的运算性质(一)。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除法的运算性质来使一些运算更简便吧。
3、课堂检测
(1)480÷25÷4 8700÷5÷20
(2)师:一
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后两个数的积,那么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我们可不可以用这个数
连续出以这两个数呢?
请大家根据刚才的猜想来计算下面两道题吧。
48
(出示:560÷(8×2) 630
÷(7×3)这两道题,请两名同学
黑板上做)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样做简单?
生1:根据刚才的猜想,我用560÷8÷2,而且可以560÷8可以用乘法
口诀来计算。
生2: 根据刚才的猜想,我用 630 ÷7÷3,630
÷7也可以用乘
法口诀来计算。
师:根据这两道题证明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也
就是说除
法的运算行质我们可以反向运用,并且我们还可以根据乘法口诀使计
算更简便。
师小结除法的运算性质反向运用定义。
4、出示补充例题:
师:下面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两道题出示:(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
就怎样算。
120÷12÷2 240÷5÷24)
表面上看还是连除法,但是里面可蕴藏着不小的秘密,看谁能解开题
底?
生板书
120÷12÷2 240÷5÷24
=10÷2
=240÷24÷5
49
=5
=10÷5
=2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做吗?
生1:因为120是12的整10倍,再用10÷2=5这样按顺序计算更简便。
240÷5÷24
=240÷24÷5
=10÷5
=2
生2:因为240是24的倍数,用240÷24等于10,再用10÷5=2,这样
做更快。
师:这个秘密被你们发现了,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还有谁是这样做的?
(生举手)
你们真是太棒了!这也是除法的一个运算性质,谁能总结一
下?
师小结除法的运算性质(第二条)并用字母表示。
一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第三个数,再除以第二个
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50
【设计意图
:算法的多样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探
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宽松宜人的
表现自我、发现自我的
舞台,学生才会学的积极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使
学生真正领悟到所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
际问题。】
活动3【测试】除法的运算性质
(四)当堂检测
师:我们共同归纳了除
法的运算性质,在运用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每道
题的不同特点,或者观察后面两个数是不是可以凑成整十
、整百、整
千或者根据乘法口诀口算的,来灵活运用,使计算更简便。下面就跟随
老师一起过关
斩将成为真正的王者吧!(出示闯关题)
第一关 判断下面的等式是否成立。
(1)240÷8÷5=240÷(8×5)
(2)1280÷(16×8)=1280÷16×8
(3)750÷(15×5)=750÷15÷5
(4)420÷60÷7=420÷(7×60)
生1:240÷8÷5=240
÷(8×5)这道题是正确的,根据除法的运算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后两个数
的积。
51
生2:1280÷(16×8)=1280÷16×
8这道题是错误的。因为根据除法的
运算性质一个数除以后两个数的积,可以用这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
16×8的×应该改为16÷8。
生3:750÷(15×5)=750÷15÷5这道题是对的。
生4:420÷60÷7=420÷(7×60)这道题是对的。
师:第二关难度稍有提高,看看同学们是不是还能够这么迅速而且正
确的做出来。
第二关 在下面的 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1)120÷5÷4=120 (5
4)
(2)540÷(9×3)=540 9 3
(3)480÷6÷5=480 (6
5)
(4)800÷5÷8=800 8 5
师:第三关老师可不会让你们这么轻易就过关的,谁来抢答?
第三关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6000 ÷125 ÷8 7200 ÷(8×6)
480 ÷5 ÷48
师:同学们真棒,看来老师的出的题没有难倒同学们,老
师有些小不甘
心,就又设了一关,敢闯吗?(计算题同学们可以灵活的运用除法的运
算性质,在
解决问题时我们也可以这样做吗?
52
第四关
解决问题
他用了3个星期才把这本习字本写完,一共写了420个毛笔字,他平均
每天写多少个毛笔字?
生:420÷3÷7,420÷3得的是每星期写多少个字,再÷7就得每天写
的字数。
师:谁有不同的解法?
生:老师计算的时候可以用420÷7÷3,因为420÷7可以用乘法口诀
计算。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思考,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列式?
生:420÷(3×7),3×7先求
的是3个星期一共有21天,420÷21就是
每天写的字数。
师:两种列式都对,因为………
生: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后两个数的积。
师:在做题的时候你应该灵活的选择方法。
师:通过刚刚的出闯关题让老师领略到
了同学们扎实的基本功和无穷
的智慧,下面让我们迎接一个更大的挑战,终极大BOSS来了,同学们<
br>请看……
第五关 能力拓展
53
350÷14 (师补充:以往我们做的练习题都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
个数
,而这道题只除以了一个数,那么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可以把14看成7×2,用350÷(7×2)。
生:老师我觉得可以把它变成连除法的形式。
师:怎样变呢?
生:350÷7÷2,因为350÷7可以用乘法口诀口算。
师:谁来试试?
生:350÷14=350÷7÷2=50÷2=25
(五)谈收获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谁来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活动4【作业】除法的运算性质
课下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八1题、2题、3题
54
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意义》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
理解小数的意义,
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
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
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比较熟悉,选用米尺作为直观教具
。通过合作测量活
动呈现“小数产生”过程,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分米、
厘
米、毫米改写成米,认识小数的意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5
1.同
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
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
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
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活动2【讲授】(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教师:出示1米长的彩条,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把
1分米改写成
用“米”做单位的分数怎么表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想法。
教师总结: 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教师:3分米,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
数应该怎样表示呢?
小数呢?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分享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每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56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1个数字,这样的
小数,就称为一位小数。
也就是说,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
表示。
练习: 用小数怎么表示?
呢?0.5怎样用分数表示?
2.认识两位小数。
教师: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一猜:两位小数可
能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1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么表示?小数呢?4厘米呢?8
厘米呢?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
教师:观察每组中的分数和小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学生2:小数点的右面都有2个数字。
教师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都非常正确。类似刚刚学习的一位小数,像这
样,小数点的右面有2个数字的小数就称为
两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
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三位小数的意义。
把1m 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多少?6份、13份呢?用m
作单位,用
份数怎么表示?用小数怎么表示?
学生小组探究.
学生汇报交流.1mm = 11000m=0.001m
小结: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表示千份之几。
57
4.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大家都知道分数中,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
十分之一,百分之几
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请同学们
想一想
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呢?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整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5. 整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一想小数呢?
学生汇报.
小结:相邻两个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活动3【练习】(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第33页做一做。
2.第36页练习九第1题。
3.填空:
0.6
里面有6个( );再增加( )个 0.1就等于
1。
0.25里面有( )个0.01。
32个0.001是(
);32个0.01是( );32个0.1是
( )。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让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评议。
活动4【练习】(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58
2.介绍对小数发展具有杰出贡献的两位数学家。
活动5【作业】(五)作业设计。
1、填空。
0.8里面有(
)个0.1
0.32里面有( )个0.01
15个0.001是( )
2、连线。
13100 910 471000
0.047
0.13 0.0001
3.写出下面各数中“2”表示的意思。
20.4
5.42 0.25
---- ---- ----
59
110000
0.9
0.672
-----
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数位增加的情况下会读、写
小数。
2.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数位、计数单位,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促进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
高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超市里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这
样的
生活经验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现实基础,学生也在三年级第
二学期也初步认识了小数。本个单元再次
学习小数的内容更加系统和
完整。教学中应注重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
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类推加强理解。
3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小数数位增加的情况下会读、写小数。
难点: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出小数
1、开门见山,点明题意
60
小数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
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见数会读,听数会
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板书课题)
2、复习铺垫
师:学习新课前,老师想请同学帮忙解决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与上节课知识有关的练习题)
3引入新知
同学们你们知道陆地上最高
的动物是什么吗?对,是长颈鹿,长颈鹿
颈长就达2米,你看,儿子为了取得侦探员的资格,又跟父亲比
起了高
矮!(课件出示情境图)
观察图中的数字,这是两个什么数字呢?与以前学过的
整数有
什么不同呢?你能说出几个整数吗?回忆一下,整数怎么读?整数的数
位顺序是什么?计
数单位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整数顺序表)
活动2【导入】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教学顺位顺序表
(1)1.8和5.63这两个数跟整数有哪几个点不同?它把小数分成了哪
两部分?
你能举出其他的小数吗?(以一个小数为例,如:12.378)
(2)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
是什么?2在什么位上。在小数点的哪一边?
计数单位是多少?表示什么?1在什么位上,在小数点的哪
一边?计数单
位是什么?表示什么?谁还记得整数的其他数位?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
是多少?
(3)看整数部分,你认为小数部分应该在整数部分的哪边?中间怎样区
61
分呢?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那么,十分之一表示小数部分有几位小数?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
数点后的第几位?给这个
数位起个科学的名字,叫什么位合适呢?十分
位的计数单位就是十分之一。
(5)你能推测
出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什么吗?为什么?组织学生汇报,
你能依次说出小数部分后几位的数位以及相应的
计数单位吗?
(6)看着这个数位表,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进率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1)出示例2:世界上最大的古钱币高0.58米,厚3.5米,重41.47千
克。
(2)师:你能读出与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3)教科书35页做一做:6.5、0.04、6.72、0.058、340.09
(4)提问:怎样读小数?(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如果是
0读作零;小数点
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位上的数字;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
几个零。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教师口述,让学生记录,写小数。
刚才写的两个小数整数部分都不是0,若整数部分是0该怎么办?谁来
说一说零点零九怎么写?
62
那么零点零八八呢?
(2)教科书做一做
(3)师:怎样写小数?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4)师生小结:整数部分按照整数写法来写,
如果是零写作“0”;小数
点写在个位右下角,要写出小圆点“.”而不要写成顿号;小数部分按
照读法顺序写出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能遗漏。
活动3【练习】巩固小数的读写法
1.说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各是几个几分之几?
2.读出下面各数
(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
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
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
电车行使0.84千米。
63
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性质》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
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2、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
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3、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
br>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2学情分析
《小数
的性质》是小数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小数的性质,是在
学生理解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
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
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四则计
算
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所以这
节课从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三个学生熟悉的相等长度入手,通
过小数的意义让学生发现0.1=0.10=0.100,再通过引导
归纳出小数的
性质。本节课的教材在编排上分为理解性质、应用性质两部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4教学过程
64
4.1.1新设计
一、复习旧知
首先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同学带着订正学案温故而知
新部分。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分米=( )厘米=( )毫米 5分=(
)角=( )元
1厘米=( ) 分米=( )米 5个0.01是(
);4个0.
1是( )。
2、把下面分数改写成小数。
110=(
) 10100=( ) 30100=( ) 1001000=
( )
二、出示并读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来读一读今天的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2.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三、探究新知,验证猜想
(一)探究小数的性质:
1、课件出示1分米、10厘米
、100毫米,提问:大家认识这三个长度
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长度所包含的新内容。课件出
示并齐
读活动一要求。
活动一:
65
(1)
在直尺上分别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你发现它们之间有
什么关系,并用式子表示出来。
(2)把它们分别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后,再用式子表示出它们之
间的关系。
要
求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将讨论结果记录在小组活动记录
单上(3分钟后汇报探究结果)
2、小组汇报:
(1)小组汇报:
通过从直尺上找一找发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0.1米
10厘米=0.10米 100毫米=0.100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板书:0.1=0.10=0.100)
(2)、仔细观察0.1=0.10=0.100,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①从左往右看;②从右往左看。
你能把刚才的发现总结出来吗?(小组讨论)
(3)、各小组汇报他们的发现。
(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验证规律:那么其他的小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请每个小组在小组活动记录单上的活动二中,任选一种验证方式验证
一下这三组小数的关系。
验证1:物品价格12.50元和12.5元
验证2: 0.3和0.30的大小
学生通过涂色验证:0.3=0.30。
66
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有什么发现。(同时课件呈现)
验证3:用计数单位验证0.800和0.80
4、揭示课题:通过刚才这几组小数的验证,
我们发现在小数的末尾添
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板
书课题)
5、0.1、0.10和0.100这三个小数大小一样,可以说他们是同一个小
数吗?为什么??
发现:大小相等,但意义和计数单位不同。
6、你觉得在在小数的末尾添
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句话中,哪几个字最关键?
学生汇报(完成课件上的练习)
不改变数的大小,下面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为什么?
3.90 0.3
0 500
0.70 0.0
4 20.20
在哪几个数的末尾添上0,数的大小不会改变呢?
总结:只有在小数末尾的0才能“去掉”或者是“添上”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67
1、课件出示三个小数:0.200000 0.20
0.2,请观察这三个小
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大小相等,如果叫你选择一个小数写出
来,你愿意选哪个?为什么?
根据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把一些小数改写的简单一些。比如:0.20
0
000这个小数的位数比较多,写起来和读起来都比较不方便,现在我们
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
把它末尾的0去掉,写成:0.2。这样就简单多了,
这个过程我们叫做“化简”。
2、完成课本39页例4的学习;
化简下列小数:
0.70=
105.0900=
3、完成课本39页例5的学习;
不改变数的大小,将下列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2= 4.08=
3=
注意:整数改写成三位小数,就是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
添 0。
小结: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利用小
数的性质,把小数化简。同时
也可以改写小数。
4、学生带领完成课本39页做一做的订正。
四、巩固练习
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知识,现在我们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个智力
大闯关。
1、完成课件智力大闯关1题,学生集体抢答。
68
2、完成学案挑战我能行,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判断,对的在(
)里打√,错的在( )里打×。
(1) 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 。
( )
(2) 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
变。
( )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
变。
( )
(4) 把小数中的0去掉或者在小数中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5) 0.8=0.80,且计数单位相
同。
( )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5角改写成用“元”为单位的小数是( )元。
①5.00
②0.05 ③0.50
(2)把4.050末尾的0去掉后,小数的大小( )。
①不变 ②变了 ③不确定
(3)把4.50末尾的0去掉后,小数的计数单位(
)。
①不变 ②变了 ③不确定
(4)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
①小数不变 ②计数单位不变
69
③小数的大小不变 ④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
3、完成学案拓展我应用。
数字游戏:小数点加在哪,就可以在6020、602、60200之间划上等号。
6020=602=60200
(小组内讨论完成,并展示完成结果。)
按要求说出一个数。
①数中所有“0”都不能去
掉;
②数中所有“0”都能去
掉;
③数中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
“0”。
(学生独立完成)
五、总结全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4.1.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旧知
首先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同学带着订正学案温故而知
新部分。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分米=( )厘米=( )毫米 5分=(
)角=( )元
1厘米=( ) 分米=( )米 5个0.01是(
);4个0.
1是( )。
70
2、把下面分数改写成小数。
110=( ) 10100=(
) 30100=( ) 1001000=
( )
活动2【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来读一读今天的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2.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活动3【活动】探究小数的性质
1、课件出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提问:大家认
识这三个长度
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长度所包含的新内容。课件出示并齐
读活动一要求
。
活动一:
(1)在直尺上分别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你发现它们之间有<
br>什么关系,并用式子表示出来。
(2)把它们分别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后,再用式子表示出它们之
间的关系。
要
求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将讨论结果记录在小组活动记录
单上(3分钟后汇报探究结果)
2、小组汇报:
(1)小组汇报:
通过从直尺上找一找发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0.1米
10厘米=0.10米 100毫米=0.100米
71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板书:0.1=0.10=0.100)
(2)、仔细观察0.1=0.10=0.100,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①从左往右看;②从右往左看。
你能把刚才的发现总结出来吗?(小组讨论)
(3)、各小组汇报他们的发现。
(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活动4【活动】验证规律
1、活动二:请每个小组在小组活动记录单上的活动二中,任选一种验
证方式验证一下这三组小
数的关系。
验证1:物品价格12.50元和12.5元
验证2:
0.3和0.30的大小
学生通过涂色验证:0.3=0.30。
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有什么发现。(同时课件呈现)
验证3:用计数单位验证0.800和0.80
2、揭示课题:通过刚才这几组小数的验
证,我们发现在小数的末尾添
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板<
br>书课题)
活动5【讲授】总结规律
1、0.1、0.10和0.100这三个小数大
小一样,可以说他们是同一个小
数吗?为什么??
发现:大小相等,但意义和计数单位不同。
72
2、你觉得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
的大小不变
这句话中,哪几个字最关键?
学生汇报(完成课件上的练习)
不改变数的大小,下面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为什么?
3.90 0.30 500
0.70
0.04 20.20
在哪几个数的末尾添上0,数的大小不会改变呢?
总结:只有在小数末尾的0才能“去掉”或者是“添上”
活动6【导入】小数性质的应用
1、课件出示三个小数:0.200000 0.20 0.2,请观察这三个小
数,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大小相等,如果叫你选择一个小数写出
来,你愿意选哪个?为什么?
根据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把一些小数改写的简单一些。比如:0.200
000这个小数的位数比较
多,写起来和读起来都比较不方便,现在我们
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它末尾的0去掉,写成:0.2。这
样就简单多了,
这个过程我们叫做“化简”。
2、完成课本39页例4的学习;
化简下列小数:
0.70= 105.0900=
3、完成课本39页例5的学习;
不改变数的大小,将下列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73
0.2= 4.08=
3=
注意:整数改写成三位小数,就是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
添 0。
小结: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利用小
数的性质,把小数化简。同时
也可以改写小数。
4、学生带领完成课本39页做一做的订正。
活动7【练习】巩固提高
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知识,现在我们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个智力
大闯关。
1、完成课件智力大闯关1题,学生集体抢答。
2、完成学案挑战我能行,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判断,对的在(
)里打√,错的在( )里打×。
(1) 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 。
( )
(2) 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
变。
( )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
变。
( )
(4) 把小数中的0去掉或者在小数中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74
(5) 0.8=0.80,且计数单位相
同。
( )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5角改写成用“元”为单位的小数是( )元。
①5.00
②0.05 ③0.50
(2)把4.050末尾的0去掉后,小数的大小( )。
①不变 ②变了 ③不确定
(3)把4.50末尾的0去掉后,小数的计数单位(
)。
①不变 ②变了 ③不确定
(4)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
①小数不变 ②计数单位不变
③小数的大小不变
④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
3、完成学案拓展我应用。
数字游戏:小数点加在哪,就可以在6020、602、60200之间划上等号。
6020=602=60200
(小组内讨论完成,并展示完成结果。)
按要求说出一个数。
①数中所有“0”都不能去
掉;
②数中所有“0”都能去
掉;
75
③数中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
“0”。
(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8【活动】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76
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历经推理、归纳、概括之后得出小数大小
的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以致用”思想,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对小数有了初步认识,加上对整
数的有关知识经验,所
以这节课小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将整数大小比较迁移过来,把已有知识
作为
新知生成的土壤,来完成对新知的理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熟练地比较小数的大小。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谈话入题 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77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今天有什么变化没有?
生:发型变了、变漂亮了。。。。。。
师:这是比较。
老师请一个同学起立,问:同学们,你有什么发现?生:身高不同。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测老师有多高?
生:一米七。
师:比较接近了,不过高了点,谁再来试试?
生:一米六五。
师:好眼力,有谁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生:一米四二。
师:谁高呀?
生:老师高。
师:可是老师不能再长了,同学们只要合理营养,加强锻炼,一定会长
得更高。
老师重新站到学生身边让学生观察,并板书:1.65米>1.42米。
师:这是两个小数,
生活中有很多小数,可是有些小数不能像我们今天
比身高那样一下子看出哪个小数大哪个小,这节课我们
就来深入的研
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小数的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拉近师生之间
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
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创设情境
1)师:老师有个问题,你能帮老师解决吗?(课件出示)
78
老师带了500元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钱是368元,老师带的钱
够吗?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
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前回忆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不仅为学习做好铺垫,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活动2【讲授】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运动会吧!参加竞技比赛,
不仅能提高我们的
身体素质,更能锻炼我们的意志。
在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中,我们四(1
)班的4名同学参加了跳远比
赛项目,瞧,她们跳得多卖力呀!我们来一看看她们的成绩吧!(出示课<
br>件)
姓名
成绩米
小明
3.05
小红
2.84
小莉
2.88
小军
2.93
79
师:谁来大声读出每位选手的成绩?
师:如果请你选择其中两位同学的跳远成绩进行比较的话你会选择哪
两位呢?
小组内交流讨论,并由组长把要比较的成绩写在数位顺序表中。
汇报并说说比较结果,谈谈自己的想法。
(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05>2.84 2.93> 2.88 2.88> 2.84
3.
05>2.88
2.93 >2.84 3.05>2.93
同学们说得太多了!能不能把上面的成绩比较整理一下怎样分类比较
合适?小组讨论方法并反馈
。
一)探究整数不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师:在这四个人中间,谁跳得最远?说说你的比较方法(课件出示)
3.05m>2.□□m
3>2
问题:谁跳得最远?
预设:先比较整数部分,小明的成绩整数部分是3
,其他同学的成绩整
数部分都是2,小明跳得最远。
二)探究整数相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师:小红、小莉、小军这三人中间谁跳得更远?(课件出示)
2.8□m < ○2.93m
80
8 < 9
问题:1.
小红、小莉和小军,谁跳得最远?
预设: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小军的成绩十分位上是9,
小
红和小莉成绩的十分位上都是8,所以他们三人中,小军跳得最远。
三)探究整数相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师:小红和小莉,谁跳得更远?(课件出示)
2.88m ○ 2.84m
问题:2. 小红和小莉,谁跳得更远?
预设:整数部分和十分位都相同,就比较百分位。小红的成绩百分位
上是4,小莉的成绩百分位上是8,
所以他们两人中,小莉跳得更远。
整理比较结果,梳理比较方法
学生组内讨论,总结归纳方法:
如果整数部分不相同,如何比?
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又如何比?十分位又相同呢?
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
上的数字也相同时,看百
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
以此类推。
师:试一试。比较刚才列举的数
据,然后试着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把四位
选手的名次排一排,并说说你是怎样安排的。
活动3【练习】三、巩固练习 应用拓展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81
3元 ○ 2.6元
6.35m ○ 6.53m
4.723 ○ 4.79
0.458 ○ 0.54
(教师在4.723○4.79处质疑:按照整数比较
大小的方法,位数越多,
这个数就越大,4.723>4.79对吗?为什么?使学生明确,比较小数大
小
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
按照体重由大到小给他们排排序。
小军
38.5kg 小芳43.6 kg 小红37.8kg 小强43.9kg
(课件出示)课本练习十第8题。
82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
的变化》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
化的规律。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能力。
3、通过生活中与小数点有关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一丝
不苟的生活作风。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正
确应用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小数点移动
预习导纲
一、试一试,相信我能行。
0.372扩大到它的( )倍是3.72。
0.372扩大到它的(
)倍是37.2。
0.372扩大到它的( )倍是372。
506缩小到它的( )是50.6。
83
506缩小到它的( )是5.06。
506缩小到它的(
)是0.506。
二、学一学,相信我能懂。请自学数学课本43页的内容。
通过探究我发现:小数点向( )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
( )
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
三、问一问,相信我能问。
关于小
数点移动引起数学大小的变化规律,你还有什么疑问?你觉得
有什么需要提醒同伴注意的?
基本环节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问题导纲 1、小数点移动的方向 ? 2、移动的位置? 3、原数
变化情况?
导入新课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不少知识,请问你们知道小
数中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吗?(小数点)
;老师今天就以“小数点”为主
角来跟大家一起学习,看看他为何如此重要?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的题目。【课件】出示:四(8)班三位同学的身高如下:请你看看这
些数据有何不正确的问题吗
?
84
生1:(笑)蔡家胤身高比房子还高,不可能吧!
生2:张翔宇只有0.14米(用手比),也不对。
师:两个写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生:小数点写错了位置,15.3米应是1.5
3米(向左移动一位);0.14米
应是1.4米(向右移动一位)
2、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小
数点移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中找题材,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强烈的
求知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
铺垫。
2-3分钟
课中问题
导学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研究什么问题呢?
3、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
有价值,那综合起来同学们都想从这三个
问题来研究。板书:(小数点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位置
原数
变化情况)下面我们就围绕上面的三个问题来研究小数点的移动使得
小数的变化情况。
【第二环节】:结合主题,探究新知。
1、 探究规律
(1)
师:看,谁来了?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吗?孙悟空有一
根神奇的?大家看看,这件宝贝神奇在哪儿?看,妖
怪来了。谁来给大家
讲讲后面发生的事情。
85
(2)学生看图讲故事:
(3)师:孙悟空的金箍棒神奇吗?金箍棒的长短发
生了什么变化?你是
怎么知道的?(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金箍棒变长的过程,谁发现了?
生:金棒的长度越变越长,由0.009米变到9米……(?)
师: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开始是多长?是变了几次才变到9米的?
先通过让学生观察上面出示的
金箍棒的长度“0.009米、0.09米、0.
9米、9米”,让学生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然后
提出问题:小数点
移动了,小数的大小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小组交流并验证自己的
想法。
(4)出示小组合作要求:1、先从上往下观察这组数据,小数点移动了,
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
化?是怎样变化的?小组交流并验证自己的想法。
2、再从下往上观察,猜想小数点的移动又会引起小数
怎样的变化?小
组交流验证猜想。3、你会总结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吗? (5)小组交流汇报(师: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
数怎样的变化呢?哪个小
组来汇报。)
小组1:把三个小数都转化成以毫米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验证自己的
结论,
小组2:把三个小数写在数位表内,通过数字“9”,在不同的数位上,
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
小组3:利用小数的意义进行验证得出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86
(在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后,让学生猜想向右移动四位、五
位……原来的数会怎样
变化。)
(6)师:同学们,孙悟空把妖怪打死后,金箍棒要放回耳朵里,但是金箍
棒有9米
长,怎么办?
(7)师:小数点向右移,金箍棒变长,现在,金箍棒要变短,同学们猜猜,
小
数点要向哪个方向移?
(8)师:小数点向左移,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让他们大胆猜想
向左移动原来的数会出现什么变化。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
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缩小的变
化规律。
(9)小组汇报交流
2、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1)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
化?
(可多让几名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形成结论。)
(2)【课件】出示规律,请学生把规律填完整: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10倍,向右移动两位,小
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
0
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的原数110,向左移动两位,
小数就缩小到原
数的(1 100 ),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11000 )。
87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以孙悟空打妖怪的故事为题材,吸引学
生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交流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
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善于
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的能力。
【第三环节】:。质疑问难
关于小数点移动引起数
学大小的变化规律,你还有什么疑问?你觉得
有什么需要提醒同伴注意的?
15-20分钟
当堂检测
【第四环节】:应用规律,体验成果。(课堂练习)
1.互动游戏
同学们,我们找出了小数
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下面
就用刚学到的规律来做个游戏,体验一下看谁把这个规律理解
得最透
彻。(游戏规则:请6位同学上来拿着卡纸,分别代表0、1、4、5、6
和“•”这6
个数字,先按610.54的原数顺序站好,然后“小数点”出
来,按下面的要求插进去)
①
“小数点”跑到1和0的中间,请下面的同学说说他向哪个方向移
动了?新组成的数的大小起了什么变化
?(向左移动了一位,缩小到了
原数的十分之一)
88
②“小数点”跑到5和4的中间,请下面的同学说说他向哪个方向
移动了?新组成的数的大小起了什么变
化?(向右移动了一位,扩大到
了原数的10倍)
③“小数点”跑到6和1的中间,请下面
的同学说说他向哪个方向
移动了?新组成的数的大小起了什么变化?(向左移动了两位,缩小到
了原数的百分之一)
2.应用规律,快速抢答【课件】出示(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85×10= 0.518×1000= 3.9×10=
35.65÷10= 14.5÷10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互动游戏及抢答的
形式进行练习,在提高课
堂气氛的同时,更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本课学习内容的
掌
握程度。
3、纠错小能手
纠正商品价格,看看价格发生了什么变化?电视机201.5元 毽子
145元
水杯0.15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小数点虽小,但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
4、听“因
一位小数点计算错误而导致飞船在穿过大气层时无法打开
降落伞,最终机毁人亡的新闻”,让学生说说自
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1、通过生活中与小数点有关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一丝
不苟的生活作风。
10-15分钟
89
课后实践
延伸
【第五环节】:课堂总结,升华提高。
1、师:小数点的学习对我们至关重要,有一首歌为我
们总结了它的基
本知识,同学们想欣赏吗?。
优酷网播放“小数歌”http:_showid_XMjg1MDc
(请同学位记好唱好)。
2、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课件整理);从网络动画教学中你掌握
了什么?(指名说说)
【设计意图】以丰富的网络资源吸引学生,然后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
兴趣。
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1、移动的方向 0.009米=9毫米
2、移动的位置 0.09米=90毫米
3 原数变化情况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90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与单位换算》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熟练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进行单位换算,
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改写。
过程与方法:经历单位换算的过程,体验迁移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
思路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重点难点
掌握相互改写的方法,知道低级和高级单位之间的转化。能综合运用
计量
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位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单位
换算。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3.1.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运
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进行单位换算,
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改写。
过程与方法:经历单位换算的过程,体验迁移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
思路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1.2学时重点
91
掌握相互改写的方法,知道低级和高级单位之间的转化。
3.1.3学时难点
能综合运用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位的规律等知
识进行单位换算。
3.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小数与单位换算
一、复习铺垫
1、3.04×10= 0.48×100=
0.52×1000=
10.5÷10= 2.03÷100=
203÷1000=
2、1m=( )dm 1dm=(
)cm
1m=( )cm 1km=( )m
1kg=( )g 1m2=( )dm2
活动2【讲授】小数与单位换算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学校要举行体操比赛,需要将同学们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你能帮他们
排排队吗?
出示48页情景图,学生说说比较中有什么问题?(单位不统一,难比较)
你准备怎么解决呢?
92
教师: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
进行改
写,改写成统一的计量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与单位换
算”(板书课题)
2、出示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并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2)用学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1)出示例1,引导学习
课本48页例1,思考下面的问题:
80cm=(
)m中,怎样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
②问题是要把( )的名数改写成(
)的名数。
③80cm=( )m。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你是怎样将厘米改写成米作单
位的数?(指名回答)
(2)质疑一:
为什么80cm= m=0.80m?谈谈你的理解。
(3)质疑二:
1m=100cm
80cm=(80÷100)m?
根据是什么?
你能算出80cm=(80÷100)m=?m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低级单位
的数-----(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
-——高级单位的数
93
(4)优化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填空:
24dm=(
)m 1450g=( )kg
(5)思考后讨论:
1m45cm=(
)m 6km350m=( )km 8t40kg=
( )t
(6):1m45cm=( ) 学生独立完成。
4、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1)出示例2,引导自学
自学课本49页例2,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0.95m=( )
cm中,你是如何将米改写成厘米作单位的数?
②问题是要把( )的名数改写成(
)的名数。
③0.95m=( ) cm。
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谈一谈你的
理解。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鼓励学生质疑。
(预设质疑0.95分成0.9和0.05的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高级单位的数-----(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
——低级单位的数
(2)优化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填空:
0.3 kg =(
) g m 0.86㎡=( ) dm2
(3)学生练习:
1.32m=( )cm
94
2.63km=( )m 3.7t=( )kg
活动3【练习】小数与单位换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前引入题
2、
0.3kg=( )g 0.86m2=
( )dm2
2.63km=( )m 3.7t = ( )kg
3、蜜蜂采蜜(连线题)
4.小法官判案(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
(1)13cm=1.3m ( )
(2)109dm=1.09m ( )
(3)5350m=5.35km ( )
(4)86g=0.86kg ( )
(5)20g=0.2kg ( )
四、拓展应用
1、长城是人类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总长度约8851800米,约合多少千米呢?
2、小笑话:
小丁丁是四年级学生,身高是141米,体重
是394千克。一天放学,他
以每步约45米的距离行走回家。半路上,他走进一家文具店,买了一95
枝25元的圆珠笔,然后急忙回家。他走得快,不小心摔倒了,膝
盖划破
了皮,流出一点点血。同学冬冬见状,迅速拿出一张面积约2平方米的
纸巾,帮丁丁擦去
流血,最后跟他一起回家。
3、长江小学的操场是一个长120米、宽60米的长方形。这个操场的<
br>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活动4【作业】小数与单位换算
六、布置作业:书上50页1.2.3.4.5题
96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近似数》
1教学目标
1、我能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我的迁
移能力特别强。
2、能够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
数的近似数。
3、我要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认真倾听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发言,争当
课堂上优秀的学习小主人。
2学情分析
学生四舍五入法前面已经学过,求小数的近似数也用四舍五入法,大
多数学生我相信能够掌握。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复习旧知: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
986534
5874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97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
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为了实现学生已有知识
的正迁移,课始部分通过联系生
活中的事例,复习四舍五入法取较大数的近似数,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你们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和计算中为什么要把整数改写成近似数吗?<
br>(为了方便,不必说出准确数),在实际生活中小数有时也不必说出的
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
数就可以了。那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呢?这就是今天老师要教给你们的另一个学习本领。你们想学吗
?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
时,往往也没有必要
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
近似数
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设计意图:数学知识间有着
紧密的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通过已
有知识的迁移解决新的问题,
这样,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实用性的同时,还能体验到尝试、探索的乐
趣。】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新授
98
1、师:同学们,我们学校每学期要给你们进行体检,那你知道我们要体
检的目的是什
么吗?(指名说)豆豆的学校也非常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她正在进行第一项身高的测量,我们去看一看
好吗?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抛给学生,在推想解决方法的过程
中感受求小数近似
数的应用价值,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出示主题图:
(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A、指名说
B、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什么?
(2)那0.984是怎样得到0.98的呢?
A、思考:要保留到哪个数位,观察哪个数位?
B、的想法和同桌分享一下.
C、说你是怎么想的,其他学生做补充.
D、共同完成板书内容
(3)总结:你
们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保留两位小数的?(也
就是说小数的近似数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
来求) 你们太棒了,能
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既然大家这么聪明,老师还想考考大家,你们敢于挑战吗?
3、.984保留一位小数是( )
0.984保留整数是
( )
(1)独立思考:保留一位小数时应保留到哪个数位?观察哪个数位?保
留整数呢?
(2)独立完成表格
99
(3)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如果你的错了,你一定弄明白错在哪里了)
(4)小组选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做补充.
(5)观察比较一下1.0和1有什么不同?(
总结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
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它起到“占位和表示精确度”的作用,求
近似数时,要想保留整数,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设计意图:1与1.0的区别是学生理解的
难点,通过趣味性的实例可
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结果精确到十分位要更接近实际情况,进而
引出并理解“精确”这一词语。】
4、板书:观察,比较一下我们在求小数的近似数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5、小结: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
,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
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
是舍还
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
保留,不能丢掉。
二、练习巩固
填空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根据(
)法
来保留小数的数位,
保留整数时,表示精确到(
)位,保留一位小数时,精确到
( )
位,保留两位小数时,精确到(
)位.....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