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萌到你眼炸
931次浏览
2020年08月18日 16: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河北村官吧-超市促销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2、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3、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2、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 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
你了解空气么?
2、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3、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 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
说看为什么?
②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 ,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
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学生演 示)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
(2)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
(3)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


①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
对不对。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4、空气与其它物体的性质对比。
(1)还记得我们三年级时了解过的固体和液体么?
(2)谁来说说固体、液体和空气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3)书上的表格请你们讨论以后填写。
(4)学生汇报与补充。
三、巩固新课
(1)今天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其中有一种在我们的生活重使用的非常多,就是压
缩空气, 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2)他们是怎样应用的?
(3)想不想做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4)教师讲解三种玩具的做法,并简要介绍原理。
四、作业
完成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板书设计
1、空气的性质
占据一定的空间
有质量
压缩空气有弹性


2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2、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3、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空气会流动么?
3、我们身边的空气一般是怎么流动的?谁来描述一下?
4、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还会向我们刚才描述的那样流动
么?


二、进入新课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②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③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④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⑤能不能再想一个实验证明热空气是上升的?你准备怎么做?
⑥书上的实验你能看懂么?谁来做?
⑦实验再一次说明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生活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冷空
气?
②打开冰箱冷藏室。冰箱里的“白气”往哪里流动?
③冬季的冷风从哪里钻进来?
④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冷空气往哪里流?
3、认识冷热空气的对流。
(1)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
的对流呢?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
(5)由于地面冷热不同导致的空气流动就是风。
三、巩固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
(3)教师、学生一起来完成一只热气球。
板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降



3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3、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2、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吗?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来解释一下?
二、进入新课
1、空气的成分
(1)为什么会出现蜡烛熄灭的结果,我们在来看一遍实验,不过我们稍加一些改变。
(2)教师演示书上实验。(建议改为大一些的集气瓶)
(3)蜡烛熄灭后,你还看到什么现象?
(4)用空气占据空间解释水为什么进入了杯子,说明了什么?
(5)杯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完全消失?剩下的空气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我们在看。
(6)教师演示实验。
(7)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熄灭?说明剩下的空气有什么性质?
(8)通过蜡烛的燃烧与火柴的熄灭你能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他们分别有什么
性质?
(9)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成分。
2、认识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虽然在空 气中很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
的制取方法。
(2)教师制取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究有什么样的性质?
(4)教师演示实验。
(5)蜡烛由下而上的熄灭可以说明什么? 二氧化碳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6)教师继续演示实验。
(7)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谁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三、巩固
1、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么?
2、学生做介绍。
3、教师对书上图比较难理解的做介绍。
板书设计
3、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 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 重 氮气


4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1、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 :
2、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
3、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4、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5、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2、难点: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
教学准备:空气污染的软件,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⒈讲述: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吗?
⒉提问: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⒊讲述: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二、学习新课
1、了解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
(2)人类哪些活动会影响空气质量?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
(3)人类一直 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空气受
污染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
(4)我们周围的空气现况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去调查一下。
(5)室外的空气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
(6)室内的空气我们又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
(7)将我们调查到结果记录下来。
(8)教师介绍表格记录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
2、学生介绍书上的6幅图。
3、净化空气,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如何保护空气


第一单元检测(1课时)
检测目的: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一单元讲评(1课时)
第一单元讲评见本单元检测质量分析。




第二单元 冷和热
1 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建立温度的概念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
要求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
二、形成温度概念
全班交流,感受到: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
三、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思考:如何
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交流: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1)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
(2)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
(3)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
(4)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教师可以适当创设一些错误情景,认学生分析。)
利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
四、预测水的温度变 化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
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 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


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五、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 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
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哪些材料:(温度计、铁架台、杯子、热水、记录纸、手表)
(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
(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各有分工,每人
都要找到 自己的角色) 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常用学习方法,每个组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角
色,小组中每个人都应 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
六、小组研究,收集数据,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
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巡视。
七、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选择一组记录表,讲述:记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用一条
曲线图来表示 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作法。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
①描点;②连线。
3、学生作曲线图。
1)学生根据各自的表格作出曲线图。
2)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3)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4、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作下面的比较:
1)刚开始的温度一样吗?最后的温度一样吗?
2)从曲线变化,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3)各组的曲线的弯度一样吗?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结发现:
1)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2)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板书设计〗
1、冷热与温度
温度——温度计
温度逐渐下降,由快到慢。



2 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2、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讲述:今天,我们手冷的时候,爹妈会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这说明 热可以
传递。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的传递。
二、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要求:注意别烫到手;
可以从汤匙任何一个位臵开始烤;
汤匙不要离蜡烛太近;
观察蜡是怎么熔化的。
学生分组烤一烤涂了蜡的汤匙, 观察蜡的熔化并用箭头在图(书68页)中表示。
展示交流:蜡油熔化的规律?
小结:固体传热――传导
三、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出示用酒精灯加热的水。
提问:酒精灯产生的热传递到哪儿去了?
固体和液体传热的方式会相同吗?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烧杯里的水是如何全部变热的?
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
领取材料进行尝试,感受哪种方案能够有效的观察到水的流动。
再用有效方案进行一次实验( 有效方案有很多种,鼓励小组间选择不同的方案),观察
水变热的过程,并画在记录(书68页)上。
展示交流:水变热的规律?
小结:液体传热――对流。
四、拓展到空气传热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传热方式。观看多媒体课件。
五、了解辐射 学生自学19页“辐射”。
六、应用并区分热传递三种方式 分析图(第19页)中热的传递方式,
直接看书,学生利用箭头很容易分析出热传递方式。去掉箭头,学生有能力自己去表
示热传递的 过程。
板书设计
2 传递
固体——传导
液体——对流
空气——辐射


3、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3、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2、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聚集”
讨论: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你为什么这样想?理由是什么?
二、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创设情景:一块糖,加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冷
却呢?
提出实验的要求:
① 先将蜡烛点着。
② 将装有糖的锅放在蜡烛上。在觉得可以作画的时候画出你们小组心中的画。
③ 注意分工合作,不要烫到手。
教师巡视学生做实验,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请各小组说出是在糖什么状态下开始
作画的。
提问: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相似的变化。请每人写在活动记录本上,并猜
想描述出这 个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整个状态的变化,并回家做实验加以验证。
板书设计
3 加热与冷却


第二课时
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 提问:一些看不出变化的物体比如小铁圈,在
受热以后会发生变化吗?
看书上21页实验进行讨论。
师演示固体体胀演示器。
小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提问: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铁垫圈这样类似的变化吗?
指导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可以仔细看书上的方法)。
师生讨论方法:
1)借助什么可以观察到液体或气体体积的变化?


2)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能够证明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3)实验中可能要注意什么?(气密性)
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尝试。
小结: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三、了解加热和冷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板书设计

3 加热和冷却
形态 体积
加热 变化 热胀
冷却 变化 冷缩


4 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3、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难点: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一样这个问题,
好吗?
二、探究不同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沙和水)
1、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① 不同的物体,吸热、散热能力一样吗?比如说,沙和水,哪个吸热快?
② 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③ 怎样才能让别人相信你的观点?
2、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
① 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了解学生的现状。
② 谈话,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获得热?怎样较为科学、精确地知道物体吸热后的变化?
怎样比 较吸热的快慢才是科学的?
(注:实验中,要考虑到沙子要干,这一点可能学生不会考虑到,教师可适当提醒。)
③ 说说有哪些注意事项如问:沙子是湿的,行吗?为什么?
④ 学生讨论制定方案:怎样比较沙和水,谁散热快。
3、学生分组到室外实验,师巡视,检查学生记录情况。
4、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从这一实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6、指导学生分析数据,绘制曲线图。
板书设计:
4 吸热和散热

第二课时
一、探究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
1、提问:不同的物体吸热 散热性能不一样,那同一物体,不同颜色,它们吸热散热的
能力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3、请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 别指导。要哪些材料?
怎样操作?怎样保证对比实验的条件控制?可放手让学生自行制定。鼓励学生尽可 能想出
不一样的方案。
4、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5、学生到室外分组活动。
6、汇报交流:什么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7、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二、了解生活中觉吸热、散热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1、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教师也可作适当补充。 联系实际生活,找出生活中应用物体吸热、散热性能的例
子。体会利用科学知识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三、拓展作业 设计一个保温杯,看哪个小组设计的保温杯效果最好。
板书设计
4 吸热和散热
吸热 散热
沙 快 快
水 慢 慢


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3、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设计实验,制造云、雨、雾
1、造云
(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 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
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
(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
(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5)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二、设计实验,制造露、霜
1、造露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方法。
(2)分组实验,汇报结果。
2、造霜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仔细观察:易拉罐外出现了什么?这时的温度是多少? 通过结冰
实验,学生 可以认识水的冰点,同时认识霜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实验中包括液态的水变成
固体和气态的水变成固体,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同时认识到水的两种变化。
三、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
里去了?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你 能做一个蒸


发的实验吗?(让学生将水滴到手背上体会蒸发的作用。)
4、设计实验方案。
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
6、了解自然界的蒸发现象:列举你知道的蒸发现象。
7、讲解: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 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云、雾、露、雨等
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四、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2、根据课文图示,将水循环的过程自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编成童话剧来表演。
板书设计:
4 水在加热冷却后
云 雾 露 雨


第二单元检测(1课时)
检测目的: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单元讲评(1课时)
第二单元讲评见本单元检测质量分析。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1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2、学生使用间接 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
声时的变化。
3、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问题生成
1、谈话:同学们请看它是 谁?(出示带有音乐的小布熊)今天我们要和小布熊一起进
行科学探究,你们高兴吗?那你们大声向小布 熊问声好吧!(学生大声向小布熊问好,由于
振动小布熊音乐响起。)
2、提问:当你听到小布熊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呢?
3、学生提问题,教师根据情况板书。
4、选择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揭题,板书课题)


5、谈话: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
6、教师播放有多种声音的光盘。
7、汇报:是什么声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8、教师补充说明: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二、探究新知
(一)制造声音
1、谈话:你能想各种办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吗?
2、学生自行制造声音,把你制造声音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73页上。
3、汇报实验情况:你怎样使食品保鲜袋发声的?
4、小结: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 放在桌上使劲摩擦、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
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敲击桌面、来回绷紧袋子、吹足 气后系紧再挤破、风吹、放
个豆子在吹气的袋子里晃……
5、教师注意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比赛: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 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看谁制
造的多,并认真观察发音物体有什么特点?
7、小结:能发生的物体其实很多,发声的方法也很多。
(二)作出假设
1、小组猜测:为什么这些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
的吗?
2、学生作出自己的假设,并填在活动记录表上。
3、学生汇报假设。
(三)实验验证
1、提问:你们能利用身边材料发出声音吗?
2、教师提要求:制造声音不要太用力,以免影响其他班上课。
3、学生自选材料,制造声音。(分组实验,轮流操作,认真感受)
4、实验前分发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学生汇报制造声音的过程。
6、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你们在制造声音时,有什么发现?
7、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四)得出结论
1、讨论:大家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
3、师生小结: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物体都在“振动”。
4、研究怎样让物体停止发声。
(1)提问:你怎样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教师敲一下音拨,谈话:现在音拨发出了声音,怎样使它停止发出声音?
(3)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4)学生上台表演。
(5)提问:同学们的表演说明了什么?
(6)小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 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实验


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
三、巩固应用
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放松一下,闭上双眼,认真地听!(播放唱歌声、说 话声、
咳嗽声录音)
2、汇报:你听到了什么?
3、讨论:人体是怎样发声的?
4、多媒体课件演示:人的发声器官。
5、学生手摸喉结,体会人体发音。
6、说一说:应该怎样保护声带?对待发音有障碍的人应该怎样做。
四、本课总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讨论:我们是怎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
3、教师小结研究方法: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到结论
五、课后延伸
谈话:你们在课 外还想研究有关声音的更多、更有趣的问题吗?课后请大家用今天所
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刚才同学们提 出的其他问题,好吗?同学们可以自己一个人研究,
也可以组成研究小组一起研究。
板书设计
1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出话题
1、讲述:我们来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二是需
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想不想听?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
谈话: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
然后等皮管冒白气 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3、学生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5、猜想:你想过没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探究问题
(一)活动一:发现沙子、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
1、教师可提前为学 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沙子、水和空气装入袋子里,保证3只袋中
分别只有一种物质。
2、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 倾听铅笔
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
(2)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师生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不发出声音,并记下自己的
感受。
(3) 注意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现象,最好把它记录下来。
(4) 要尽量保持教室整洁。
4、讨论交流:
① 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② 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5、汇报交流结果:
(1)隔着空气、水和沙土都可以听到声音;
(2)有袋子比没有袋子听声音效果好;
(3)隔着沙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
(4)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 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
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6、总结:声音除了能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沙子和水传播。其中,沙子我们称之为
固体,水是液 体。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板书)
(二)活动二:游戏——打土电话
1、请同学们放松一下,现在做个游戏好不好?谁愿意来前面给老师配合一下?
2、游戏方法 :教师通过打土电话,轻声告诉接听土电话的学生一些话,让全班同学猜
老师所说的话。
3、谈话: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
4、交流情况: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棉线——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
5、讨论:为什么棉线不拉直,土电话就不能工作?
6、师生小结:因为拉直的棉线能很好地 传递震动,而松松的棉线会抑制、减弱并最终
吸收震动,使震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
(三)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讲述:设计一个研究声音传播方向的实验。
2、实验的途径提示:


(1)研究桌子、墙壁等固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2)研究水等液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3)研究空气等气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3、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教师了解并指导、帮助各小组确定活动内容及方法。
4、分组实验,把研究报告写在活动记录上。
5、汇报实验结果。
6、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向。
三、拓展活动
1、实际应用
(1)提问:声音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2)回答:声音对人类很重要,没有声音,这个世界会非常可怕……
(3)提问:声音到底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4)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互相说话、听到铃声、听收音机……
(5)讲述: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我们才可以听见各种各
样的声音,也可以利用声音来为人类做事。
(6)出示图片。(水下声纳捕鱼)
(7)学生观看、讲述,这是利用声音寻找鱼群的办法来捕鱼的。
(8)谈话:不错,这是“ 水下声纳”,我们虽然听不见深海里的声音,但是,想一想,
水可以传播声音,海里也并不像我们想像的 那样寂静无声,反而热闹得很呢!
(9)学生发表意见:对,海里一定有各种鱼的叫声……
2、课后延伸
(1)出示33页图片。(伏地听声)
(2)提问: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回答:因为土地可以传播声音,他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4)提问:空气也可以传播声音,站着也可以听到啊。
(5)学生思考后回答:声音在地里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6)谈话:说得好,这是个不错的“假设”。可是,这个假设通过验证了吗?
(7)学生讨论:还没有,不过,我们也可以想个办法验证它。
(8)谈话:很好,哪个小组能够完成这个假设的验证任务?
(9)教师演示课件,成语故事——伏罂而听。
板书设计
2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通过空气 、液体、固体传播的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
2、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3、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4、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地应对噪音的办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耳朵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难点:正确区分噪音和非噪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教师播放录音,并让学生听了说说分别是什么声音。
3、学生汇报,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
4、提问:你们是用什么器官来听这些声音的呢?(学生回答)
5、谈话:那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传到耳朵里去的吗?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板
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展现声波被阻碍时发生的现象
1、演示实验:用鼓和吊有小球的纸屏做实验。
2、学生观察:敲小鼓,看纸屏架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3、汇报观察结果。
4、小结: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
(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耳朵的构造
(1)谈话:通常我们只能看到耳朵的外部,耳朵的内部是怎样的呢?
(2)(出示耳朵的 模型)介绍人耳的内部构造: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
蜗等组成。
2、怎样听到声音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的构造,耳朵的各个部分都有些什么作 用呢?声音在
耳朵里又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前两节所学的知识来猜测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把假定的声音传播路径画出来)
(3)小组汇报:声音的传递路径是“声源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大脑”。(板书)
(4)讲述: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 的。鼓膜的振动与敲击鼓
面振动不同,鼓膜振动是空气振动引起的,属于声波引发的振动;而鼓面振动是 由被敲击
产生,是产生声波的振动。
(5)教师提醒学生:儿童谨慎用药,有些药物会损伤听神经,造成耳聋。
(6)小组讨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7)汇报交流结果。
(8)师生共 同总结:耳廓将声音收集起来,通过外耳道送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这
种振动又被听小骨传递到耳蜗, 耳蜗里充满了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将振动信号转化为
神经信号后传入大脑。


(9)播放光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
(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1、学生制作喇叭状的“助听器”,教师巡视。
方法:把一张大纸卷成圆锥状,再用胶带把末端贴好以固定形状,将小的一端靠近耳
朵。
2、学生猜测: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感觉有什么不同?
3、讲述: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讲话,音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4、思考: 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
会怎么样呢?
5、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6、教师演示课件——人工耳的制作。
7、学生分组制作“人工耳”,并对着“人工耳”说话。
8、展示各组制作的“人工耳”, 并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当对着“人工耳”的耳廓说话
时,发现吸管在振动,乒乓球也在振动,水面出现道 道波纹。
9、谈话:刚才你们假设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递路径,又动手制作了“人工耳”并进行验证。耳朵怎样听到声音的秘密终于被同学们揭开了,耳朵真是一个奇妙的声音接受器。
(四)引导学生认识噪音,了解减少噪音的方法
1、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声音听起来舒服吗?
2、思考:通过阅读你发 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
噪音污染?
3、提醒:长时间地用耳塞听音乐也会损伤听力。
4、讨论:(从三个角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噪音研究)
(1) 身处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2) 为减少噪音污染,政府和社会可以做些什么?
(3)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三、拓展活动
1、游戏:猜口型。
游戏规则:每组选一个同学塞住耳朵,到前 面去,老师轻轻地说一个词,要求选出来
的同学看口型说说老师说的是什么。
2、学生和教师一起游戏。
3、塞住耳朵的同学说说感受。
4、提问:如果我们的耳朵有一天突然听不到声音了,想像一下会怎样?
5、学生交流。
6、提问:那么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身边那些听不到声音或者听力不好的人
呢?
7、学生交流。
8、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3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源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大脑


4 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1、在猜一猜游戏中细心感受人的嗓音具有差异。
2、细致观察一根弦的振动和音调的变化 ,能发现弦的变化、振动的变化与声音高低之
间的关系。
3、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知道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并能初步认识声音
强弱、高低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2、难点:区分音调和音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猜声音的游戏
1、找一名同学出来,蒙上他的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 嗓音对这位同学说
一句心里话。
2、让蒙着眼睛的同学,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3、在活动中教师随机请10个左右的同学,邀请时仅仅拍拍肩膀,不点名。
4、活动在教室里进行即可。
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你还发 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
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活动二:认识声音的强弱
1、讲述:用同一个乐器或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引导学生不能改变声音的音高, 只能改变音量大小,这意味着不能改变物体的长短、
粗细、松紧,只改变用力大小。
3、研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细致观察)
4、学生交流。
5、提出假设: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6、小结: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也叫响度,它取决于声源的振动和距离。
一般来说,在其 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声源振幅越大时,我们感觉到的声音越强;
距离声源越近时,也会感觉到声音强 。反之,则声音弱。
活动三: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让学生听辨一下几个不同音调的声音,分辨出音调的高低。
2、按图组装好实验装臵,在教师的带领下分组实验,轮流感受。
3、教师强调:
(1)在实验中保持安静。
(2)凑近橡皮筋认真倾听。
(3)学会不发声地做实验。
4、将实验中声音的变化直接记录在活动记录表76页的空白处。
5、观察:为什么弹拨拉紧的橡皮筋、变短的橡皮筋和变细的橡皮筋都会使音调变高?


6、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7、思考: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音?什么情况下会发出低音?
8、归纳出:变紧、变短、变细的弦发出的声音高。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活动四:拓展活动
1、将吸管一端剪成斜口,修得长短不一,用橡皮泥封住底部,吹奏时斜 口朝上放臵,
放在嘴边轻轻吹气。
2、研究:长管子发出的音调比较高,还是短管子发出的音调比较高?
3、提醒:要轻轻吹气!
4、小结:管子的长短与音调高低之间有关系。
5、教师播放有不同声音的光盘。
板书设计
4 不同的声音
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


第三单元检测(1课时)
检测目的: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三单元讲评(1课时)
第三单元讲评见本单元检测质量分析。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1 我们吃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
2、知道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3、增强不偏食、不挑食和注意食物多样性的意识。
4、培养关注自己饮食健康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按指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平时都吃些什么食物啊?(适当板书)
2、讨论:人为什么要吃这些食物?(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观点,以小组为单位)
二、自主学习
1、给食物分类
(1)讲述:我们每天吃食物有很多很多,老师这 有些食物卡片,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你想按照什么方法来给这些食物分类?
(2)在P77上写下你的分类方式
(3)统计全班每一个人最爱吃的食物
提问:这么多食物中有没有你喜欢吃的食物?可以放到哪类食物中呢?
把你爱吃的三种食物名称填入表格一(见附录)
小组长把组员的信息收集起来,看看组员最爱吃的三种食物是哪些
小组长汇报“组员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名称,添入全班每一个人最爱的三种食物“表

2、了解各类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1)一看这个统计图表我就知道什么事是大家最喜欢吃的食物了,有多少人喜欢的?
(2) 谈话:我也喜欢吃,那我们回家后天天让妈妈烧这个给我们吃,喜欢吃嘛,每天
只吃这个,好不好?为什 么不好?我喜欢吃啊,天天就吃这个不行吗?会有什么问题?
(3)讲述:中午我在学校值班,就发现 有些同学不吃肉、只吃蔬菜,有的是只吃肉、
不吃蔬菜,长时间这样有什么结果呢?缺少维生素,为什么 会营养不良?
(4)人体到底需要什么营养呢?一起来看书上P43,看看书上告诉我们什么。 (5)提问:人的生长发育需要哪些营养成分?这些营养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老师出
示对应填空, 帮助学生记忆)
(6)学会看食物营养标签
谈话:你们吃食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包装袋上有食物的营养标签,有什么作用?你
们会看吗?
(集体看饼干、燕麦片的标签)
分组看自己带来的包装袋,并全班汇报
3、按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1)谈话:这次你们能按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吗?(很 多食物含多种营养,
告诉学生分类时按主要成分)
(2)说一说大家分类的结果
(3)讨论:刚才统计了大家爱吃的食物,分析一下营养成分,有什么想法?
(4)强调挑食的害处
(5)小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 ,食物要多样化,
不偏食很重要。
三、课外拓展
1、提要求:努力做一个不挑食、偏食的孩子
2、制作宣传标语,号召全校学生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午餐粮食
板书设计
1 我们吃什么
食物 营养成分
粮食类 碳水化合物
鱼、肉、蛋、奶、豆类 蛋白质
油脂类 脂肪蔬菜
水 果 维生素、矿物质不偏食,不挑食


2 怎样搭配食物
教学目标
1、做出自己一天的“食物金字塔”;
2、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午餐。
3、知道如何科学搭配食物,通过搭配食物,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4、增进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
2、难点:理解和运用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认识: 吸收营养要全面合理,不偏食很重要
1. 激趣导入(放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里小燕子给纪先生背的“吃饭论”的一段)。
(1)引导学生谈 谈对“男人要吃饭、女人要吃饭、老人要吃饭、小孩要吃饭、夏天要
吃饭、冬天要吃饭、早上要吃饭、晚 上要吃饭……”一段话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算吃得好呢?你是怎样认为的?看看学 生对“吃得好”
的理解是否存在误区。
2. 用多媒体出示教材中呈现的四份搭配好的食物。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出自
己最喜欢的一份食物,最不喜欢哪一份,同时说明理由。
3. 集体讨论: 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搭配食物?(问老师、问家长、同学讨论、问厨师、
问饭 店里的服务员、上网浏览、到图书馆查资料、自己尝试一下……)
4. 确认:为什么不自己尝试一下?
二、指导学生开展趣味性的配餐实践活动
1、自己设计一份晚餐食谱。
(1)小朋友每人设计一份晚餐菜单,记录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2)在小组里面交流、评价,并进行修改。
(3)每小组评选出一份最佳菜单,在全班交流 。(以“合理、好吃、省钱”为标准进
行全班评价)
2、利用食物卡片来配餐。
每 小组把评选出的一份菜单用食物卡片进行配餐。如果要用到卡片上没有的菜,自己
用水彩笔简单地画出来 。
3、用实物进行模拟配餐。
三、指导学生认识食物合理搭配的原则
1.、引导 学生思考:怎样的搭配才算合理呢?你的搭配合理吗?(教师用多媒体出示
“膳食结构金字塔基本方案” )
(1)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① “金字塔”分为几层?
② 每层有哪些食物?
③ 各是哪类食物?


④ 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⑤ “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⑥ 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
(2)小 组交流讨论结果。(需要把几大类食物搭配着吃,而且下层的食物要吃得多,
上层的食物相对要吃得少等 等)
(3)学生对照比较自己的设计,看是否符合上述原则,作简要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记
录下来。
2、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小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各种营养种类要齐全,数量要充
足,营养 素之间的比例要合适,各食物之间的搭配要合理而且科学,并举例说明。(如柿子
和螃蟹不能同时食用; 菠菜和豆腐也不能同时食用等)
四、指导学生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
1、阅读“饮食小常识”。
2、修改自己小组的配餐。
3、课外延伸——继续关注 家人和周围人的合理饮食,身体健康。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
生自己制定一份可行的一周餐单,指导家庭饮 食。
板书设计
3 怎样搭配失误
金字塔

3 食物的消化
教学目标
1、认识消化器官,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
2、知道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3、关注饮食消化卫生,自觉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2、难点:了解消化道运动食物的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300多年前,意大利有位桑克陶瑞斯教授曾做了 一个很奇特,而又十分“舒服”
的实验:把一只椅子挂在一杆巨大的称上,自己整天坐在椅子上,不时的 记录下自己的体
重。他发现,坐的时间越久,他的身体越轻。当他吃了一顿饭,体重又增加了。但是,再
坐一会儿,体重又渐渐少了。(教师边讲边板画)吃下去的东西哪去了?
师:我们推测食物是被消化了,这与科学家们的研究结论是一样的。(板书:食物的消
化)
(二)初步认识消化器官
1、说说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2、出示人体消化器官模型,教师讲解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及位臵。


3、说说 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在身体上指指它们的位臵。(教师适时板书消化器官
分解图)
(三)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1、学生活动:
细细咀嚼一口小馒头,体会小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师用“看看谁嚼的时间长”等
语言引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历小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过程。
2、学生交流嚼馒头的体会。
3、学生活动:
推测馒头在体内是怎样“旅行”的?它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小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4、交流对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及变化的推测。
5、学生观察食物消化流程图,验证自己的推测。
6、教师小结。
(四)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教育:
1、交流日常的饮食习惯。
2、讨论什么样的饮 食习惯有利于保护消化器官,并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引导其就书
中及搜集到的饮食健康谚语或知识进行 讨论)
(五)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包括问题)。
板书设计:
3 食物的消化


4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教学目标
1、调查加工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利弊,知道安全饮食的常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安全
饮食的意识,关心食物安全问题。
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
1、重点: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2、难点: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危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老师手上拿了包什么?(薯片)喜欢吃吗?喜欢吃什么样的零食?(展示课
件各种食物的照片)
3、谈话:各种各样的食物是我们身体所必不可少,零食只是我们吃的众多食品中的一
种。可是 ,你们在吃食物的时候,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吗?(板书课题)
3、讲述:有兴趣研究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色素的作用及危害
(1)提问:对了,老师刚才在放图片时你们为什么发出惊叹声?从哪知道好吃?
(2)谈话:很多食物因为有诱人的色彩而吸引我们,你知道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什么?
(3)教师介绍:使用色素包括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
(4)P50图片,观察这个小女孩喝了含色素的胡萝卜汁和汽水后,舌头有什么不同。
(5)教会学生如何区别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
(6)讲述:制备或烹调食物时所添加的对健 康无害的色素,主要是用来增加食物的美
观,促进食欲。但多吃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2、调查加工食品里添加了什么
(1)谈话:在我们吃的食品中除了添加色素外,你知道还添加了什么吗?
(2)(投影P51图片)看看饮料标签上写了些什么。
(3)对带来的食品包装袋和饮料瓶标签进行调查、记录。
(4)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5)提问:通过调查食品配料,你们有什么发现?
(6)讨论:每种食品中都会添加各种添 加剂,使食物好吃、好看。可是你们考虑过这
样一个问题吗,食物中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安全吗?
(7)讨论门口小摊贩的食品为什么不能吃,教育学生不吃“三无”食品。
3、讨论新鲜食品安全吗
(1)谈话:家长总是教育我们少吃零食,吃好每天的一日三餐。可 是我们吃的鱼肉、
蔬菜等新鲜食物安全吗?
(2)学生讨论
(3)谈新闻:有毒的金华火腿;加雕白粉的粉条等
(4)汇报讨论结果。
4、讨论怎样吃才安全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讨论:应该怎样吃才安全?
(3)汇报讨论结果
三、巩固总结
1、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研究的?
2、扩充知识面:常见食物变质现象。
四、布臵作业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有关食品方面的问题,展开课后调查,并出一份小报。
板书设计
4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天然色素
食用色素
人造色素 (少吃)
注意安全饮食


第四单元检测(1课时)
检测目的: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四单元讲评(1课时)
第四单元讲评见本单元检测质量分析。




第五单元 排序与分类
1 排 序
教学目标
1、学会将已有的数据按照某种标准进行排序;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3、知道声音在坚硬的物质中传播速度较快;
4、了解生活中常见塑料薄膜的基本性质。
5、意识到排序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排序。
2、难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理解“什么是排序”
1、出示三位奥运冠军的图片:你们认识照片中的这些运动员吗?
2、谈话:在奥运比赛中 ,有很多名运动员同时参加某一个项目的比赛,有时要经过多
轮的角逐才能确定谁是最后的冠军。介绍某 一位奥运冠军夺冠的比赛过程资料。
3、讲解:裁判员就是根据这些比赛成绩的高低来对运动员名次 进行排序的。谁的成绩
最好,那他就是最后的冠军。刘翔跑得最快,他就是110米栏的奥运冠军。陈艳 青举起的
杠铃最重,他就是举重冠军,杜丽射得最准,她就是射击冠军。
4、提问:假如让这三位奥运冠军同时参加某项比赛,你觉得谁能获得第一名呢?
二、体会排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谈话: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当中,哪些地方曾经用到过排序?
2、交流:你觉得通过这样的排序之后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排序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
4、出示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提问:从这些数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5、讲述:请你将这些数据用排序的方法进行整理,将排序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排序、填写)
6、提问:现在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7、讲解:排序对于科学学习来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我们要学会这个本领。
三、了解比较复杂的排序


1、谈话: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老师给大家准 备了三种塑料薄膜,它们分别是:食
品保鲜膜、普通塑料袋和衣物塑料袋。
2、提问:你觉得可以按照哪一项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呢?
3、讲解:为了公平起见,有必 要将这三种塑料薄膜剪成同样大小的形状再进行性能测
试和排序。
4、活动:学生测试塑料薄膜性能并进行排序。
5、交流、小结:物体不一定只有一种排序 结果,有时可以同时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特征给物体排序。
四、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1、教师总结。
2、完成习作题目。


2、分 类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标准给事物分类;
2、能够运用分类的方法整理信息或者事物。
3、了解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事物组织在一起;
4、知道分类是整理各种信息与事物的常用方法;
5、了解几种常见的分类的方法。
6、意识到分类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7、认识到分类的标准是灵活、多样的,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发生相应的
变化;
8、意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着的。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分类的方法。
2、难点:找物体的相同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尝试分类,了解方法
1、布臵任务:老师为大 家准备了一些物品,各个小组桌子上的托盘里有一堆文具用品,
现在请你们当一次文具柜营业员,大家一 起努力把托盘内的文具分成六类,每类3样。一
边分,一边思考: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 么?
2、小组活动:尝试分类。
3、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并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评议分类情况。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5、把分类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6、利用视频设备出示商店里的楼层标识图片或者实物,讨论:商店里为什么要有这些
标识?


7、小结:和排序一样,分类也是整理各种科学资料的常用方法。通过分类,可以使信< br>息组织或物品组合更加整齐、有序,也方便了人们的认识与使用。
二、联系事例,了解意义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分类的方法来整理物品或者一些信息、资
料等。
2、讲述:人们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呢?分析教材上提供的具体事例中分类的意义。
( 1)通过给食物分类,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人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
种类与数量,能够帮 助我们讲究食物营养的搭配。
(2)字典通过按照第一个字母、笔画或者其他规律给汉字、词语等内 容的分类,可以
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字、词等归结到一类,方便人们查找,能够迅捷地查阅字典等。
3、设疑:你还能联系我们前面科学课上的学习活动或者生活经历举出一些事例吗?
4、学生交流,共同丰富认识。
5、小结、过渡:分类活动不仅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 活之中,还广泛地存在于科
学研究中。
三、阅读资料,感知方法
1、谈话:科学家们常常用分类的方法把许多信息或者事物有序地组织起来。
2、呈现动物群体形象图片,提问:你们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资料:科学家是如何给生物分类的?
4、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1)科学家们给动物分类的方法是逐渐发展、变化的;
(2)原来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们寻求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
(3)“双名法”是最常用的给生物分类的方法;
5、思考、讨论:通过分类活动,你了解了东北虎具有哪些明显而重要的共有特征和特
有特征?
6、小结:分类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多地了解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对事物分门别类以后,
它们相 互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易懂了。
四、课外延伸活动
按照对东北虎分类的方法给教室里的同学分类,寻找出你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特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问:通过分类活动,你寻找到了自己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哪些特征?
2、学生交流汇报。
二、了解分类的方法
(第一种:找相同点分类)
1、谈话: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今天我们具体了解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类方法是
最直接——找相 同点分类,即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为一类。
2、激趣:科学家说人的指纹不外乎三种,你信吗?认识弓形、箕形、斗形指纹。
3、实践活动:按指印,观察指纹。


方法:把大拇指擦洗干净,稳稳地、实 实在在地按压在印泥板上,再稳稳地、实实在
在地按压在记录纸上,观察指纹的特征。
4、小组内分类,再全班交流。
5、小结:全班同学的指纹分类情况。
6、游戏活动: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具体步骤见教材第60页)
7、学生交流汇报。
(1)辨别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2)概括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3)在活动记录上画一个这样的海洋生物。
(第二种:多极两分法)
1、了解什么叫做“多极两分法”。
2、看图,明确“多极两分法”的具体分类方法。
说明:采用“多极两分法”时,一些物体 因为具有某些相似性而被分到一起,即同属
图表上方的一个大组群,但他们也可能因为彼此的不同特点而 在图表下方的小组群中被分
到不同的组。这种分法使物体总是从具有大致相同特点的大组群逐渐过渡到具 有细微相似
性的越来越小的组群。
3、师生互动:播放课件,内容为教材第61页的图,找出分类依据。
(1)开始,可以把能下蛋的生物归为一类,不下蛋的生物分为一类;
(2)把下蛋的生物再分为但羽毛的和不带羽毛的;
(3)把不下蛋的生物分为四条腿的和两条腿的;
(4)把没有羽毛的生物分为长腿的和不长腿的;
(5)把四条腿的生物分为食鱼的和不食鱼的。
4、填写分类依据。
5、寻找某一生物的特征。
找出任何一样生物,然后沿着图表向上看,就会发现这一生物的 特征。例如猫:它食
鱼、有四条腿、不下蛋。
6、小结: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经 常使用分类方法,但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
分类是为了组织信息,以便有效地研究新的有机体、物体和物 质,寻找新的科学发现。使
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新事物。
三、实践任务
1、布臵任务:帮助老师整理仪器室里的实验器材。
思考:如何分类更科学、合理?如何让这些器材使用更方便?
2、交流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
3、小结:分类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这些仪器分放在不同的橱柜
内。
4、学生实践活动。
四、拓展延伸
用多极两分法给多种果实分类。

中央民族大学在职研究生-置业顾问面试


东莞公务员-河北二级建造师成绩查询


向雷锋叔叔学习-四则运算教案


武汉49中-翟田田


马的成语-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


临别赠言给老师-综合治理工作计划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学习雷锋精神演讲稿


波兰的首都是哪里-鲨鱼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