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温柔似野鬼°
777次浏览
2020年08月18日 17: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奥地利首都-分享幸福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第1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 处都有
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里面有空气等。
本课教学 正是以学生的认知背景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
来探究空气的性质的。
空气的性质很多,光从一堂科学课上来探究这么多空气的性质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在课上,将教学内容作 了适当的取舍,把学生不清楚的内容通过反复观察
实验进行重点探究,而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只是在课上 提一下,引导学生在课后
再作进一步探究。
学生始终不明白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我先用“纸 团不湿”的实验引导学生
思考:纸团为什么不湿?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水不能进去。然后,我又让学生
吹放在空瓶子里的气球,结果气球吹不大。这一实验也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性
质。课上我对空 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也进行了重点指导。
至于空气会流动的性质,我考虑到学生有这方 面的生活经验,可能他们已经
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所以我在课上没有花费多大时间,只是稍微提了一下 。空
气有质量的性质也没有重点探究,在课上也是一笔带过,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
去观察实验 。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后反思
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开头同学生将冷空气 与热空气进行比较,让他们
知道冷、热空气是相对的,当然对这一点,下一单元还要谈到,所以只是简单 地
提了一下,接下来说明本课的研究内容,即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本课用了三个
实验证明热空 气向上流动,我先让学生看书上的三个实验,并且让学生猜出其结
果,对于第一个实验,有个别学生认为 是旁边的手感到热,一般学生都感觉上面
的手热,对于第二个实验,与上课的气球实验进行了对比,这样 一来,不知道他



们是不是可以理解得好一点。接着让学生对第一个实验进行验 证,并且汇报说哪
一只手感到热,由此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体会
冷空气的流动方向,先前讲这课时,总是花时间跟学生分析,感觉上像小说中的
推理,结果总觉得不怎 么样,今天干脆让学生自己猜想,结果学生一共说了四种
答案,一是向下,二是上下;三是左右;四是向 四周扩散,支持最后一种答案的
人反而多一些。接下来再让他们想象,开冰箱后看到的冷气如何,结果学 生也是
各执一词,最后我说了冷空气向下的理由,并且让有机会注意观察这样的现象,
最后想谈 一下上下对流的实验,但没有谈就没有时间了,只是提了一下风的形成。
后来觉得,对于开头的讨论,学 生似乎有些乱,这里的乱是指没有办法找到正确
的答案,有的时候只好生硬地转了。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本课是本册书中学生实验操作较难的一课。在教学时,由于自身对 本册书认
识的缺乏以及备课中细节的处理不到位,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些不知所措且知识
掌握也 不够清楚明了。现在问题反思如下,以此督促自己以后更好的备课。
一、在复习导入中,所提问题要针 对本课教学内容,不能泛泛、盲目,以致
将学生思考方向引错。可以问:“空气的性质有哪些?”并适时 板书与本课有关的
内容——空气可以占据空间、会流动,以便为下面出现的“蜡烛熄灭,水位上升”的解释打下基础。
二、新授中,实验操作要指导到位,让学生知道每一步应该做什么。问题目标性要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
三、最关键的备课中要注重细节
1、 前后对比。点燃蜡烛罩上没有拧瓶盖的瓶子后,应让学生观察水面的高度,
然后拧上瓶盖等蜡烛熄灭后再 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高度,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发
现瓶内空气的减少,引出燃烧用去了空气中的一部分。
2、瓶内水面高于外面时,能否打开瓶盖,引发学生注意。要在池内加水至瓶
内水面高度时才能 打开瓶盖,测试剩余气体是否支持燃烧。否则外面的空气会进
入瓶内影响实验结果。
3、非关键性操作要简单化,以便于学生操作,节省课堂时间。四年级学生动



手能力相对还较弱,把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再放到水中,对于他们有些难度。改
用马铃薯切片来 做蜡烛底座将大大方便学生的操作,将节约下的时间给学生探究
问题,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学反思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永远是我们最好的 老师,探讨和研究我们身
边的问题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让每一个人通过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
的点滴,即以自己的生活为背景,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新的生活面貌。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这 课就是通过探讨我们生活中的空气污染现象,使学
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空气也受到了污染,大家必须为净 化空气而努力,意识到保
护环境人人有责。
我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图片、视频资料努力使学生发 现,回忆生活中的空气污
染现象,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这些都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
实 际上学生对大空气污染的现象了解的比较少,仅仅局限于汽车尾气的排放,
工厂浓烟的排放等等,没有更 多的认识。所以在学生畅谈自己感悟和办法的时候
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并没能真 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
性。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认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呢?既然学生
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少,那就让多媒体课件拓宽学生的视野,让电脑老师引领学生
走向生活吧。
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把学生从生活中轻松带进了课堂。观
看图片、音像资料, 又把学生从课堂中引向了生活。学生的课堂学习也生活化了。

第2单元 冷和热
《冷热与温度》教学反思
《冷热与温度》一课,这是经过新教改的课,对我老说从没上过这一 课,对
我来说难度还是不小的。上课前我还对即将上的这堂课充满着较高的期望,但是
上完课感 觉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虽然有成功的地方,但存在的问题还真不少。
为了更好地剖析这堂课,首先将本课的一些情节讲述一下。



导入课 的时候,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师:在室外,冬天和夏天摸铁的东西
有什么不同?生:冬天冷,夏天热。 师:物体的冷热程度就叫温度。引入课题:冷
热与温度。学习新课时,先让学生感知冷、热、温水的温度 ,然后了解温度计的
用法,使用温度计测三杯水的温度,接下来是引导学生连续测量热水温度的变化,< br>计时测量并填表。课的最后是根据测得的数据画热水降温曲线图,并分析热水降
温的规律。做这一 部的时候,已经下课,如果继续下去就要拖堂了,于是就下课
了,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安排到了下一课时。
本课比较成功的地方,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导课时能从学生的 生活经验入手,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学生亲自动
手感知水的冷热,每个人都观察认识温度计 ,并较充分地练习了测量水温的方法,
自行设计试验,小组分工负责,利用测得的数据发现热水降温的规 律,应该说较
好的锻炼了学生动手、思维以及组织能力,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本节课为苏教版的新课,课的设计比较新颖独特,本人对 教材的某些方
面把握不准。如:让学生先将两手的食指同时分别插入冷热和温水中,5秒钟后,
再同时插入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有些同学做的时候,则不是同时放
到热水和冷水中,而是将 一个手指先后放到冷热水中,当然感觉就不样了,由于
时间的限制,也没再对这个问题进行延伸纠偏,影 响了教学效果。我想如果当时
老师用手比划演示一下,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了。
二、对课堂 中会出现的实际情况不能预测,准备不细致。实验中要用热、温、
冷水,准备的热水、温水的温差不大, 学生同时将食指放入热水、温水中5秒钟,
再同时放入冷水中,两手指的感觉相差就不大,显然就没有达 到教学的要求。当
让学生连续测热水温度变化的时候,因为倒的热水时间长了,学生反映热水不热
了,这时才给每个试验桌上加热水,因此耽误了一些时间而影响了课的进程,浪
费了时间。
三、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课堂上乱动器材,实验中不按要求去做。
这与学生没有实验室,学生 做的实验少有关系,没有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
验中浪费了一些时间,这也是导致预设的教学内容没 有进行完的原因之一。我的
建议,建立实验室,配备专职实验管理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多做 试



验,形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
这节课,首先我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导入,在充分调 动学生
积极性的同时,提出问题:热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是怎样传递的?由此引出
本课的重 点:研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由于时间的问题,
我就本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 出问题的传导这个实验的设计,结合课堂呈现
的效果做如下反思:
一.材料的选择:教材中, 传导这个实验是用金属汤匙进行加热,我考虑到金
汤匙可能会难找,也找不到这么多的工具,所以我就改 成用铁片来代替金属汤匙。
而且发现学生在铁片上滴蜡时,会比用金属汤匙容易滴上,也减少了会出现滴 得
到处都是蜡的情况。
二.实验的设计:为了体现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 地方,
我引导学生先作猜想,并画出示意图,讲解从一端或者中间加热两种方式,引导
学生从温 度上加以区分,从而得出热在固体中传递的规律:如果从一端加热,热
向另一端传递;如果从中间加热, 热向两端传递。
三.效果: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实验时,基本上能按操作步骤进
行。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
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也通过了让学生交流、汇报,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
口头表达能力。但学生的语言表达上有点欠缺。

《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
《加热和冷却》是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 是一个实验密集的单
元,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大胆想象等多项科学能力。根据本单元的< br>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关是理解科学技术是经
过反复试验和不断 完善进步的。科学知识是认识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科学探究是通过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 冷缩现象。设计的教学过程是“聚焦—
—探究——交流”。因此,在备课和准备活动器材及教学中,我都 为学生创造良好



的实验条件,力争让学生都有动手动脑、亲历探究的机会。
首先,我向学生提出:物体受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聚焦了本课的主
题,学生对此问题进 行了讨论。我也了解学生对加热和冷却知道多少。然后我让
学生做糖和蜡烛的加热与冷却实验,探究冷和 热对物体形态的影响。这个实验学
生做的非常成功,看到的现象特别清楚,总结的结论也特别准确。 < br>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探究冷和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我先做了铜球通过铁环的
实验(本来是学生分组 实验,因为没有酒精加热,只好改成教师演示),效果很好。
学生得出的结论也准确。然后,引导学生探 究液体和气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
性质。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加热和冷却物体在生活中做哪些事情 ,巩固本课
的所学内容。
课后,我回顾了这节课的整个准备过程和授课过程,我的感受是:
1、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好。
2、教案备的特别认真仔细。
3、分组实验器材准备的非常充分,而且课前都做了试验检查。
4、整个教学过程流畅。
5、学生在本节课上都有收获,达到目的。
6、从本课中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培养。
7、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要加强训练。
8、自己在某些环节上也要改进。
总之,上完一节课,就有一节课的收获。不管好的方面还是 不足之处。优点
继续发扬,不足加以改正。人总是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吸热和散热》教学反思

学生对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激情导入 新课,让学生感受
到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在我们身边就存在,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
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是有区
别的。这节课我有很多 不足,其中让学生画曲线图,由于画前指导不够,导致大
部分学生没有完成。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 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这课是在基本认
识了一些物质的性质之后的一节综合课,是一节结合身边事物 进行探究和实验的
实践课。 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水的蒸发与云、雾、雨、雪、霜、露等形成的关系。
2.通过雨、雾、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通过 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体会到
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教学重点有两个:
1.了解水的蒸发与云、雾、雨、雪、霜、露等的关系。
2.造雨、造雾、造霜的模拟实验。
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中我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简化了课堂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而把更多的时间和 精力投入到实验中来,多让学生动脑思、动嘴说、动手做、动
眼看,让学生的思维与科学的实验相碰撞。 虽然在开始设计的时候,我就知道这
一节课很可能会上得磕磕碰碰,但在几次的构思中我都将学生动手实 验这一环节
保留了下来,实际操作时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是不够放开,不敢放
手让 学生大胆来设计、来构思、来动手,应变能力还是有待于在课堂实践中去摸
索提高。


第3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 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
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节课的研 究主题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
过制造声音并观察、比较发声的物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 现、去
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本节课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接着让他们用塑 料袋制造声
音,使同学们多一点对声音产生的感性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



两个层次的实验材料。第一组是可以明显观察出声音的产生时物体振动了,橡皮
筋 ,钢尺,音叉。第二组是物体发声但是振动不明显需要借助其它物体看到振动,
小鼓、绿豆、集气瓶、泡 沫球。接着,反证振动停止声音也随着消失。最后进行
了一个拓展活动,进行了升华。总体来说,这节课 具有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能有序的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气氛活跃等优点。
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1、这节课是声学的起始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让学生理解物体 振动产生的
声音有一定的困难。之前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造声音,观察
出现 象,直接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但是课后问学生,有的学生依然觉得
是摩擦、敲击等原因产生的声 音,这是因为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产生的
方法混淆。因此,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明白“用什么 方法制造声音”和“产生
声音的原因”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2、在实验之前,除了要讲清实验 的操作方法,还要强调他们在实验时的注意
事项,如做实验时要边观察边记录,每个实验观察什么等,这 样能使他们在实验
时更加有目的性,而不是随便玩一玩。
3、在以后的道路中,要继续修炼自 己的课堂语言,如课堂组织语言、课堂评
价语言等。语言是上课最基本的工具,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拥有 生动的语言是非
常关键的。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我 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
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 音。这一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 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有所发展,有所
创新。在教学中,我用录音放一些声音资料,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 ,告诉我们
是什么事情,然后再让学生补充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特别的声音和所传递的信息。
在 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科学课题,让学生由“机械接受”
向“主动探究”发展,有 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科学来源于生活,儿童学科学是要学习自己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科学。在 本
课教学中,学生用保鲜袋做实验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勇于探索,想出了



多种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他们愿意探索,愿意合作。具体的办法有吹的、
有搓的、有 甩的、有摩擦的、有弹的、有拍的。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培养了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 加强实验的组织,提高实验中组织化程度。让学生学会倾听,实验时可以
分工做实验,可以因地制宜选择 材料,让学生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学生回答不正确,我就告诉学生声 音是振动产
生的。学生不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敲钟的声音,打
击鼓 面的声音,敲打桌面等,从而是学生自然地知道是振动产生声音的。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一、 教学思路决定教学形式
本次成长课我亲力并感悟到不同的教学传授形式传递的不同效果,而这样的
教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路 。就拿这堂课来说,磨课和试教截然不同。
这一课主要探究声音在耳朵里怎样传播并在大脑转化为声 音的,了解耳的结
构和功能时,重点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变化。由于在此课前,声音的传播形式和
传递介质等知识还没有学习到,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就从身边的声音入手,直接
问你们是怎样听到声音 的,引出耳朵。然后通过查阅资料的环节,了解耳朵内部
的结构,此时发出疑问,那声音在耳朵里传播的 各个结构中,哪个结构最重要?
引出鼓膜,然后来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变化。最后体验耳廓的作用,延伸 其他动
物的耳朵来结束此课。通过试教,发现整堂课不仅没有新意,而且缺乏了让学生
思考的时 间和机会。这样的传授式的教学只是在灌输,没有积极的思考和探究。
本课的重点是鼓膜的作用,难 点是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于是我
提前铺垫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 、气体等介质以波的
形式传播这些潜概念。课堂上,我先发人深思,既然声波到达人的大脑,必定在耳朵会发生(振动),那么你觉得这个振动的结构会有怎样的特点?从而引出鼓膜,
通过个人演示和 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鼓膜对声音强弱、远近产生的变化。解
决了重点后,再来阅读资料,探究鼓膜与 大脑、声源与鼓膜间又会有哪些结构连
接。通过找一找、拼一拼的小游戏学生很快认识耳朵的其他内部结 构并进行划分。
最后串联起来总结,请学生说说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样的探究式的教学让



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开动脑筋,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 教学器材决定教学实效
本课的重点是比较鼓膜的振动变化。好的教学器材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 br>鼓膜的变化,怎样才能看到明显的现象呢?
三、教学常规提升科学素养
教学常 规之于我总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我深刻反思,可能与个人语速太快,
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平时 不太强调听的习惯有关,此次成长课,我采用
小组加分累计制的方式,学生集体荣誉感强,教学常规良好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还是出现语速过快,环节过快的弱势,希望在今后的磨练中慢慢改善。总觉得时< br>间不够,却是因为废话太多,用简练的语言开展丰富的科学课堂,多给学生思考
动手实践,少些教 师的陈词老调,也许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进一步提升,教师的
教学素养也能得到改善。希望我的教学也能 像暖春一样热情、有进步。

《不同的声音》教学反思
科学课倡导以科学实验 为中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
验科学的奥秘,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 的真谛。我先让选三个同学
上台面向白板,然后在台下静静的点几个孩子和他们说话,让台上的孩子猜猜 他
是谁?问问学生你是怎样猜到的,引发学生对不同的声音的思考。然后让学生欣
赏同一段音乐 (前后声音大小不同),让学生感知声音有“音量区别”。学生在音
乐声中,感受并认识了“音量”。其 次让学生做发声活动(用各种打击乐器),让
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每人选择一种自己 喜欢的乐器,边玩边
领悟到声音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是这节课重点,< br>也是这节课难点。我先让学生体会不同粗细、松紧、长度的弦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引出音调的概念 ,随后提出问题:“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按橡
皮筋松紧、长短、粗细顺序来进行研究 ,实验得出结论:紧、短、细的橡皮筋发
出的声音音调高,松、长、粗的则发出较低的声音。本节课仍有 些不足之处:部
分学生对音量、音调这两个概念认识不够,教学难点突破不到位,如个别学生说:
“松紧不同的橡皮筋发出的音量不同。”
一、可取之处



1、激情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正题,探究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歌声是最美妙的 ”。本节课让三位音色较好的同学唱同一首歌曲,一方面
调动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轻松 活泼的教学氛围中认识到声音的
基本特征之一,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2、探究并发现声音有强弱的差异。
这一活动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的。首先让学生欣赏同一 段音乐(前后声音大
小不同),让学生感知声音有“音量区别”。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并认识了“音< br>量”。这要比用其他物体制造出的不同大小音量的声音教学效果好得多。其次让学
生做发声活动( 用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每
人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边玩边领 悟到声音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这一步只
是一个浅层次探究。最后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这一点对学生 来说,尤其对农
村孩子来说有很大难度,教师用钢锯条进行了演示(反复几次),启发学生思考:
声音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最后尽管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出“跟振动幅度”有关,
但学生经历了过程,体 验到了科学探究的真谛。那就是:科学就是在反反复复的
实践中得出科学结论的。
3、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
这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 按科学探 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
生进行猜测。猜测橡皮筋发出的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 后
按计划分步骤去进行实验,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学生从来没有制定过计划,
这个实验又很 复杂,如果去先猜测,后制定计划,会浪费过多时间,后面实验部
分的时间没有保证,整个活动会半途而 废。因此这节课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没
按常规进行教学设计,而是灵活地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 了创造性地处理。
即直接提出问题:“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下面我们来研究。请学生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先研究橡皮筋( )对音调高低的影响,具体实验应如何做?
2.再研究橡皮筋( )对音调高低的影响,具体应如何操作?
3.最后研究橡皮筋( )对音调高低的影响。
通过三四分钟的阅读思考,学生明白了:按橡皮筋松紧、长短、粗细顺序来< br>进行研究,教师不用过多的讲解,很轻松的使学生明确了研究的步骤。接下来就



是巡视指导每组学生进行实验,尽管部分学生摸不着方向,操作能力差,但经过
教师指导、演示 ,六个组中五个组都得出了正确结论:紧、短、细的橡皮筋发出
的声音音调高,松、长、粗的则发出较低 的声音。
二、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对音量、音调这两个概念认识不够,教学难 点突破不到位,如个
别学生说:“松紧不同的橡皮筋发出的音量不同。”
2、教学评价不到 位。学生对这门课来说,第一次见到这样丰富的实验材料,
很是新鲜,兴趣高、探究欲望很强烈。但面对 后面多位领导和老师听课,从未经
历过这样大型场面,还有点恐惧和紧张,所以在回答问题上不是太积极 ,而老师
尽管运用了各种评价手段,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到最佳状态。

第4单元 吃的学问
《我们吃什么》教学反思
一、体现让学生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体。
教师在课堂上坚持适时、适度地创造评价的机会,加强 自评与互评,重视培
养学生自评、互评的意识,将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体。
二、加强体验式学习,突破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的亲手试验,让学生来检测食 物中的营养成分,加深对食物的了解。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给学生一双“科学”的眼睛, 培养科学意识。
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教学告诉人们,科学不再是简单的自然常识,科学就在我们身
边,是有用的,有趣的!让学生学习“身边”熟悉的科学,理解就发生在身边的
科学现象,才能让学生兴 趣盎然、自主地意识到科学的真实性,从而主动地参与
科学学习。
在这节课中,教师给学生创 设了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的“科学世界”,让学生体
会身边的科学现象、科学知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关注 身边时时刻刻发生的“科
学”点滴。这样,潜移默化地“传授”学生应用科学的方法和调查研究的方法,
为学生能够主动想到利用自己“科学的眼睛“观察世界,利用所学的知识改造世



界打下坚实基础。

《怎样搭配食物》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来 制作表格,在制作表格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自己的饮
食状况有一个了解,在大家共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知 道自己的饮食是否合理。
而后半部分的理想食物日记,让学生对合理的饮食习惯有了一个更为系统的认识 。
科学课堂要教给学生知识,让他们每天都有收获,而且实践出真知,只有让
他们自己动手, 为自己的饮食做一番实际考察,草能发现自己的不合理之处,才
有利于我们学生的成长。

《食物的消化》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对消化的原有理解之上,通过比对消化 器官图,猜想食
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和进行模拟实验,初步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并建立起食物消化需要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完成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合
理饮食。
《食物的消化》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人体学中一个重要话题,学生多多少
少知道一点,但他们的认识是 不全面、不完整甚至是模糊错误的;同时,在人体
消化系统里,只有食物旅行中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是能用 肉眼观察到的,其他消化
器官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属于人体暗箱问题,这一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认识上
的难点;另外,作为一个系统,各消化器官各具什么功能,是如何协同发挥系统
作用的,又是学 生既感兴趣同时知之甚少的内容。以上这三点,作为执教者的我,
是通过事先多途径多种方式的调查获得 的相关信息。所以,对于本课的执教,调
查学生的前概念,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盲区、模糊区,找到 他们的最近发展
区是很重要的。只有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点的课堂设计才是有效课
堂的基础,这是我最真的感受之一。
在激趣情境导入后,我直切研究主题,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科学素 养,我在
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
在参与 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动手绘制消化系统图。学生根据自己的前认知画出



的食 物旅行图是五花八门的。但从口腔出发到食道到胃的路径图大致相同,关键
产生分歧之处在于胃以下部分 ,可大致分为三类:一、大小肠的顺序不同;大小
肠的走势(直或弯)不同;大小肠的根数不同。我深深 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有价
值的教学资源,所以有意识地牢牢抓住它,不断地询问:你为什么这样想?没想
到,学生的回答(尽管有些是错误的)是那么地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如:大肠在
前,因为胃里的 食物更容易流下去;小肠在先,因为胃里的食物流向小肠,可以
更慢些并且紧贴小肠壁,让营养万分更充 分吸收;大小肠有多根,可以分流,更
快更好地吸收营养,大小肠只有一根,如果有多根,食物到达肛门 速度就很快,
刚吃下去不久就要排泄,这跟事实不符等等。不管对与错,我先给予充分的自由
时 空让他们进行有序的辩论,而且点头示意。然后把正确的旅行图展示给大家,
让学生观察对比,找出差异 ,可以和同学之间将刚才有争议和有共同意见的地方
找出来共同研讨,加深理解。我想,通过画一画,说 一说,辩一辩,看一看,论
一论的活动,在思维碰撞中理清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进程,将模糊概念自然而 然
地转变为科学的清晰概念,这样对学生来说更有趣,印象更深刻,同时也解决了
部分消化器官 在其系统中的作用与功能。
最后,我补充了肝胆胰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主要营养成分是怎样被人体吸
收的知识,这应是消化系统里的一个难点,我将它作为补充知识作了相关介绍,
拓展了学生知识 面,也使本课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学反思
《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我们
每天都要吃食物,但我们的食物 安全吗?本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
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掌握在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食 品安全知识,从而提高安
全系数。
通过“品尝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调查了解食品中的配料 ”等活动,孩子能
进一步加强“均衡膳食”和“安全进食”的意识。本课教学设计将本节课的重点
落在“食品安全”意识的渗透和应用上。新闻中,有关瘦肉精、染色馒头等各类
“食品安全”的负面报 道频频出现,抓住社会时代的背景,将课堂与社会紧密地
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天然食品和 加工食品的区别,知道天然食品



和加工食品各有利弊,并且食用方法不恰当会给我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
自己课上过来感 觉每一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不是很自然,需要有意识地设计;
另外一个就是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 需要注意。

第5单元 排序和分类
《排序》教学反思
学生热爱科学 ,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
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 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
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 导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
索科 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 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
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 达
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做得成功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科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学科学,对小学生来说是空洞枯燥的。 为了充
分调动起学生对《排序》这一知识点的兴趣,我精心设计导入部分。联想到许多
体育赛事 都用到排序知识,选择学生都很熟悉的亚运会切入话题,吸引学生。再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亚运金牌榜中金 牌是怎样排列的,很自然的引出“排序”这一
知识点。生活中的奥运,既调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 对排序有了初步的了
解,一举两得。另外,在突破重难点的设计上,无论是实验材料的选择,还是在实验过程知识点的拓展,我都将其与他们熟悉的生活用品,生活事件紧密联系,
这样的教学,深入浅 出,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的要点,理解难点,并为以后
在生活中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科学的思维
在这节课上,我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有什么发现?我始终认为 ,只
有老师真正地退下来,把自己摆在指导者兼帮手的位置,学生才能走上前去,更
好地发挥他 作为学习小主人的能力。尤其是科学课,老师灌得越多,学生学得越



死,思维 越是僵化,知识越是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吸收。反之,教师只有充分地引
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发现, 去小结,致力于学生科学思维,探究意识的培
养,才真正达到了我们科学教学的目的。
当然 ,教学的艺术总不能完美。这节课在细节上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在
课堂上,关注学生的面还不够广, 有些科学规律的探讨,教师点拨过多,影响了
学生思维的发散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上还要不断学习提高。

《分类》教学反思
这一课与上一课一样,都属于学习科学方法一类的知识,它与排 序都具有整
理信息的作用。在开始头部分,直接以商场的例子导入新课,所以在上课时,应
该利 用这个东西,一让学生看怎么分类的,二是思考这样分类的原因。然后通过
给食品进行分类,这样可以算 是实战操练,由此使学生对分类有个认识,然后在
此基础上让他们看书上关于分类的定义。
分 类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相同点进行分类,书中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比较
好理解,就是直接分类,可以让 学生进行分类,我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结果。第
二个例子似乎比较复杂一点,到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做法 ,只是对学生说出了第
三类中属于那一虚拟海洋生物的例子。另一个方法是二分法,这种方法最大的特< br>点将物体分光为止,即最后是每一个为一类,不知我的理解是不是有问题,在看
书上对六种动物进 行分类的时候,我说了两点,一人也是动物,这点以前曾对他
们讲过,但好多学生不一定能记清,二介绍 了哺乳动物,只是说了一点,即出生
的是小动物,而非下蛋或产卵。
在时间上,似乎前面用多了,最后的内容说得不太多。

湖北考试院-幼儿园德育工作计划


赢在执行力-孝心少年观后感


感动的句子-菲律宾大学排名


聊城公务员考试-北京建工学院


甘肃省高考-支付宝担保交易


大学英语六级报名-教育部科技司


金宥利-学生会活动策划书


做家务作文-实践报告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