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四年级苏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温柔似野鬼°
626次浏览
2020年08月18日 17: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赤峰市人事考试网-离婚协议书范本2016


试卷、教案
20xx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
下:

一、升和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简单周期
三、观察物体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运动与身体变化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可能性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八、垂线与平行线
●怎样滚得远
11.11.九、整理与复习
附录 混合运算




试卷、教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 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
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 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
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 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
装得更多?
在 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
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
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


试卷、教案
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 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
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
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 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
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 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
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 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
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 br>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
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 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
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
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试卷、教案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试卷、教案






















试卷、教案



第2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重、难点: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瓶盖、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取出纸杯,上节课上我们做了实验,1 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
的纸杯(5个)?那么这个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
纸杯的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
2.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出示例3)
师: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
表示。
二、认识1毫升
1.取出滴管,介绍: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
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试卷、教案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是18-20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 (1毫
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三、教学“1升=1000毫升”
现在我们认识了“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那么1毫 升和1升
比较下我们可以发现1毫升的水要比1升水少得多。现在你想不想知道
多少毫升水是1 升水呢?有什么办法吗?
实验操作,教师取出量杯(500ml)和正方体容器(1L),让学生观< br>察量杯刻度,然后量出量出2杯500ml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让学生说
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000毫升=1升11. 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 能有一点点的
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
格,分别说 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
的杯子 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
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 况?
3.填空:


试卷、教案
4升=(11. )毫升11.11.11. 2000毫升=(11. )升
9升=(11. )毫升11.11.11. 5000毫升=(11. )升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
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
教学难点:对常见的容器进行估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2.出示练习一第1题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一第2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出示各生活用品,先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试卷、教案
2.第4题。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3.第6题。
出示生活中物品,先让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4.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容器的容量单位的?
有什么技巧?
5.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9题。
出示情景图,让 学生观察后回答每个量杯中液体各有多少毫升?你
是如何读出数值的?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毫升?比1升多 吗?
7.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8.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让学生先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5岁儿童应该
按照哪个剂量来服用?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
三、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
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 多少升。


试卷、教案
四、全课小结。
你现在对于升和毫升有了哪些认识?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1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商是一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1。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 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
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
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例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⒈笔算: 48÷4=11. 65÷6= 93÷3=
⒉指名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卷、教案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要求“要打
成几包”怎样列式?
⒉学习口算方法:
⑴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
⑵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口算方法并汇报讨论情况,师小结。
⒊完成“练一练”。
⑴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地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⒋学习笔算方法:
⑴60÷20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试列,指名学生板演。
⑵订正:说说自己笔算的方法,错误的学生请你找出原因。
⑶练习:80÷40。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说说笔算过程。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96÷20 150÷30。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说说笔算过程,并问问学生怎样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3)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呢?怎样验算?
11. 学生们验算,注意格式的讲解。
三、巩固算法练习。
⒈口算下面各题(练习二第1题)。
120÷20 70÷10 300÷60 320÷40 350÷70 720÷90


试卷、教案
学生口算。其中一、二题说说口算方法,口算方法合理就可以,不
强求统一。
⒉练习二第2题。
学生练习并验算。说说计算方法,商的位置,验算方法。
⒊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什么方法做?如何列式?
⑶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二第3.4题。










试卷、教案






















试卷、教案






第2课时: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商是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
能 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⒉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
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准备:教学例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⒈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两题的思考方法。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二、新授。
⒈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试卷、教案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学生列式。
⒉提问:38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⑴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⑵笔算出结果。
①学生尝试完成,师巡视指导。(提示: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吗?)
②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 商1的?这个1要写在商的什么位上?为
什么?商的个位是几?怎么来的?
③组织验算。
让学生独立进行验算。
比较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使学生明白两者的相互支持作用。
④小结笔算方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可以先看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前两位够除,就
先 用前两位除以除数,得到的商要写在十位上。
3.教学试一试。
⑴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⑵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进一步明确计算
时要先看被除数前两位)
4.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⑴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⑵师小结,补充完整。
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前两位不够


试卷、教案
除,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⒉练习二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⒊练习二第7题。
⑴出示三组题,让学生一组一组计算。
⑵让学生比较每组两道算式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

教学后记:






试卷、教案






















试卷、教案






第3课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练习课(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8-15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
生形 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⒉使学生能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1.计算下面各题。
360÷30=11.11. 310÷30=11.11. 421÷40=
720÷60=11.11. 340÷20=11.11. 523÷50=


试卷、教案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1.口算下面各题。(练习二第10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道题的联系。
2.练习二的第11题。
⑴出示第11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⑵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老师巡视指导。
⑷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⑸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⒈练习二第12题。
先让学生说清楚每道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指名四位同学进行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4题。
学生独立审题。提问:卡车要运走哪些水果?解答这道题时要先求
出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列综合算式时的运算顺序)
3. 练习二第13题。
(1)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
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试卷、教案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点体会除法算式中
的“商不变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8.15题。
第4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 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
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口答:
⑴96里面最多有几个30? 11.⑵190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⑶74里最多有几个20? 11. ⑷274里最多有几个20?
⒉口答
42≈( ) 31≈( ) 69≈( ) 75≈( )


试卷、教案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⑴出示例题图,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
问题?
⑵请学生列出算式?
⑶组织学生估计一下它的结果,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⒉笔算96÷32。
⑴提问:是不是3天正好看完呢?请大家用竖式来算一算。
⑵学生尝试练习,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商3的,有什么好方法?
⑶组织学生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三、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1.完成“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质疑:可以先怎样估计一下商?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提问:你是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⑶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小结:除数是两位数 的除法,可以把
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2.完成练一练。
学生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四、巩固训练。


试卷、教案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各题都是把除数看作几十数试商的。
(3)学生们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选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练习三2-6题。
教学目标:
⒈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⒉ 通过提高题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小黑板出示口算练习


试卷、教案
44÷4 90×60 16×6 270÷60
15×4 46÷2 95÷5 180÷30
学生口算,请生回答
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一组一组对比着做。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答案。
比一比,每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练习。
⒈练习三第5题。
⑴请学生想想每题的商是几位数,然后指名回答。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⑶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尤其要说清试商的方法。
⑷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验算?
⒉练习三第2题。
⑴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独 立审题。让学生明确从题目中我们已经知道
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提问:如何求出儿童剧每天播放的多少分钟?要求多少能播放完,
应该怎样列式?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⒊练习三第3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提问:如何求出每位阿姨每天编织的中国结数量?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试卷、教案
⒋练习三第6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⑷引导学生观察上 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要生产水
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些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6课时: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13页例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
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
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
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提问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试卷、教案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
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自主探索。
(1)出示自学提示: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第一种解法:224÷2=112(本)11. 112÷4=28(本)
综合算式:224÷4÷2=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
件来求的?
第二种解法:4×2=8(层)11.11. 224÷8=28(本)
综合算式:224÷(4×2)=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
件来求的?
3.继续讨论交流。


试卷、教案
(1)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2)想一想,这题可以怎样检验?
(3)回顾解决问题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4.完成练一练。
三、应用提高
1.练习三第9题。
依次出示两道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最后提
出问题并解答。
2.练习三第10题。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 br>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
汇报。
3.练习三第12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
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
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4.练习三第1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试卷、教案
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试卷、教案












第7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练习三15-2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
率和速度。
⒉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用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连除
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试卷、教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听算
80÷2 21÷7 39÷3 100÷4 81÷9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15题。
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生小结:做除法计算时,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后再计算,可以帮助
我们不至于把商中间或末尾的 0漏掉。
2.练习三第16题。
依次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再说说每组中 两道算
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3.练习三第17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 观察,再结合上一题中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下,
你打算如何计算这三道题目?然后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 答,集体订正。
总结:恰当选择计算方法,可以让我们计算更加简便。
4.练习三第18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独立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时,说说自己的解题想法?
5.练习三第19题。


试卷、教案
(1)学生独立审题,说说两道题分别用什么方法来做?
(2)交流对比: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6.练习三第20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完成思考题。
(1) 出示情景图,学生读题、审题。
(2) 讨论:抬一个西瓜需要2只小猴,现在只有 3只小猴可以怎样分组?
根据小猴的分组,说一说怎么分配路程才公平?再算一算平均每只
小猴 要抬多少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又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

第8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5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
试商 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
除法。
⒉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⒊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试卷、教案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
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 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
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2.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计算。
70÷9 69÷20 520÷60
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用整十数除怎样试商。
⒉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83 30×( )<158
40×( )<250 20×( )<98
二、新11.授。
⒈引入新课。
⒉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图,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一 班平均每人
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
⑵探索“272÷34”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72÷34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4看作30试商?你


试卷、教案
估计商应是几?
②学生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师巡视指导。
③交流算法。
提问:用9乘34得306,272比306小,怎么办?
提问:为什么要改商8,指名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④学生独立完成竖式
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帮助学生掌
握竖式计算的格式。
⑶师归纳概括、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 ,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
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⑷阶段小结
试商过程中,发现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一个整十数后,有时试
商和除数的乘积笔被除数大了 ,这时我们就要把商改成比初商小1的数,
也就是要“调商”。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2.“练习四”第2题。


试卷、教案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三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
改正。
3.“练习四”第4题。
⑴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⑵本题解答过程:184÷23=8(棵)
⑶集体订正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三位数 除以两位数的笔
算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有哪些不懂的?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四第3题。











试卷、教案

















第9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6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
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


试卷、教案
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
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竖式计算
⑴91÷20 326÷50 280÷30
⑵96÷32 326÷53 200÷43
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除数个位是1.2.3.4的两位数除法,你
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 位数的笔
算。
二、新11.授。
⒈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图。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二 班平均每人
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例式?
⑵探索“252÷36”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52÷36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6年作40试商,你
估计商应是几?


试卷、教案
②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计
算中存在的问题。
③交流算法。
先指名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进行全班核对。
再提问:商6对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调商,命名余数比除数小。
⑶归纳概括
⑷比较,发现异同点。
让学生比较“372÷34”和“252÷36”的计算过程,找出相同点和
不同点。
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
生进行全班交流。
相同点:这两题都是把除数整十数试商;这两题都要调商。
不同点:34看作30用的是“四 舍”法,36看作40用的是“五入”
法;调商的方向不同,用“四舍”法取除数近似值的 ,要把商调小1,
用“五入”法取除数近似值的 ,要把商调大1。
三、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 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
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四、巩固练习。


试卷、教案
1.“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然后 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组
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2.“练习四”第6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
以改正。
3. “练习四”第7题。
(1)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 平均每棵猕猴桃的产量是多少千克?平均每棵水蜜桃的产量是
多少千克?平均每棵脐橙的产量是多少千克 ?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
练习四第7题。








试卷、教案





















第10课时:练习四(1)


试卷、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9-13题。
教学目标: ⒈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并能够熟
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⒉通过练习,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
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学难点: 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 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
真 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时我们应该如何试商?(四舍五入)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
二、基本练习。
笔算:练习四第11题。
⑴先指名说出各题怎样试商。
⑵让学生独立计算。
⑶集体订正。
三、指导练习。
1.练习四第9题。


试卷、教案
⑴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题目。
⑵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⑶说一说每组中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2.练习四第10题。
⑴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估计一下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
⑵同学们算一算,指名板演。
⑶集体订正。
⑷提问:你今天比昨天估计的准了些吗?为什么?
四、解决问题。
⒈练习四第12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⑶集体订正。
⒉练习四第13题。
⑴出示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
的数学问题?
⑵教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骑电动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
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解答?
⑶学生独立解题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1课时:练习四(2)


试卷、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练习四14-20题。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先思考再 计算,边计算边思考,计算后再思考,在思考
中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
⒉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
进行试商和调商。
⒊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
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 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
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
商和调商。
教学难点: 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
口算:出示练习四第14题。
1.学生口算。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基本练习。
笔算:练习四第15题。
⑴指名读题。


试卷、教案
⑵同桌之间活动:一位同学估计商是几位数,再估计一下商可以是
多少,另一位同学通过笔算来验证,然后两位同学交换,同桌比一比,
看哪一位同学估计的最准 。
⑶指名汇报。
⑷说说估商准确率高的方法是什么。
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
练习四第16题。
⑴指名读题。
⑵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估计一下这些算式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商
可能是多少?组内同学讨论。
⑶分组将刚才估计的题目再笔算一下,来验证自己估计的准不准。
学生练习。
⑷全班交流、订正。
⑸指名请出估计得最准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四、课堂练习。
解决问题
⒈练习四第19题。
⑴指名学生读题。
⑵质疑:要求养鸡只数是鸭九倍,应先求什么?
⑶指名板演。
⑷集体证下。
⒉练习四第20题。


试卷、教案
⑴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⑵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出示2个问题)。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小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⑸全班交流并集体订下。
思考题
⒈在计算正确的商之后,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这样的算
式:
( )÷72=( )
( )÷27=26„„18
⒉根据这样的算式,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试卷、教案






















试卷、教案


第12课时:商不变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快速口算)。
90÷30=11. 450÷50=11. 480÷40=11. 360÷30=
840÷20=11. 6000÷1000=11.7000÷1000=11.400÷200=11.
二、探索新知
(一)自主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1.课件演示情境:孙悟空让猪八戒先填写下表,再回答问题。
被除数
100
100×2
100×4
除数
20
20×2
20×4
除法算式
100÷20
200÷40


5


试卷、教案
100÷2
100÷4
20÷2
20÷4




①猪八戒只会计算第一道,后面几道由同学们帮猪八戒计算。
②孙悟空提问:“什么数变了, 什么数没变。”猪八戒不会,同学
们帮助他回答。(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商没有变。)
2.学生在小组内自主交流,探究规律。
教师注意引导““从第一行到第二行,被除数怎么变了,除数怎么
变了,商怎么样?”
(1)让同学们任选两行探究“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的。”想好了
把你的想法先和前后左右同学交流 一下,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2)汇报交流。师多指几名学生说,然后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被除
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
同的数,商不变。
( 3)进一步讨论:同时乘的一个数和同时除以的一个数中的这个数是
任意数吗?有没有哪些数不可以的吗 ?为什么?现在你可以有一句话概
括下你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4)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
商不变。
(二)模仿练习,巩固对规律的认识。
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1题。


试卷、教案
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中三道除法算 式中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情况,
再独立完成,最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2题。
先让学生默算,指名回答时随机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3.练习五第3题。
(1)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些题目,先和你的同桌说说,再计算。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五第4题。
(1)观察表格,你打算怎样填?有什么技巧吗?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练习五第5题。
(1)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说说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帮猪八戒弄明白课前孙悟空给猪八戒分
桃为什么哈哈大笑。






试卷、教案






















试卷、教案




第13课时: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
握 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方法的意
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什么是商不变性质?(强调“同时”、“相同的数”)。
导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一些除法计算更简便,这节课我们
就学习这种简便计算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感悟规律
出示例题:队鼓单价50元,王老师带了900元,可以买多少个?
①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特点?


试卷、教案
②想一想能不能使900÷50的笔算变得简单些,又使结果不变。
③根据学生讨论板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各划去一个0。
④设问:被除数900末尾有两 个0,为什么只划去1个0?如果把被
除数末尾的两个0都划去行不行?
2.出示:队号的单价降为40元,王老师带的钱可以买多少个,还剩
多少元?
①教师巡视;
②指名学生说,教师板演。
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演的算式,让学生讨论这里的“2”是几?
④引导学生通过验算检验余数是“20”还是“2”?
3.模仿练习,巩固新知识。
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发展,形成技能
1.完成练习五第6题。
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学 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汇报时注意让学生比较商和余数的
变化规律(特别注意余数的变化规律)。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可以先求什么?


试卷、教案
(2)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先求出什么?
四、全课小结,内化知识
设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作业:练习五第8.11题

第14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材27-28页整理与练习1-6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
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
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
进行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复 习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1.怎样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请举例说明。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怎样进行分类?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试卷、教案
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怎样进行试商?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
三、基本训练。
口算
⒈练习与应用第1题。
⒉指名学生口算,随机要求说说口算的方法。
笔算
⒈练习与应用第2题。
⑴出示第一组:140÷2011. 147÷2111. 147÷29
⑵谁来估计一下它商大约是多少?
⑶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
⑷集体订正,提问: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⒉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⑵集体订正。
四、指导综合应用、融会贯通。
解决问题
1.练习与应用第4题。
⑴指名读题。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练习与应用第5题。
⑴指名读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试卷、教案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第6题。

第15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整理与练习第7-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熟练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
简便运算。
2.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 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什么是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如何应用这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
计算?
二、基本训练、查漏补缺。
⒈整理与练习第7题。


试卷、教案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指名回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⒉整理与练习第8题。
⑴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⑵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⑶观察每组中的两 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向学生渗透一个数
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计算两个除数的积,再用这个数除 以这个积。)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⒈整理与练习第9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说说解题思路。(先求什么?)
⑶全班交流,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再方法进行解答。
⒉整理与练习第10题。
⑴出示情景图,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解题方法。(先求什么?)
⑶全班组织交流,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
四、探索与实践。
⒈整理与练习第12题。
⑴指名读题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你知道吗?
⑵小组讨论:观察你所填写的表格,有什么发现?
⑶全班组织交流。
2.思考题。


试卷、教案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后提问:⑴这两题的商是几位数?(两位数 )
根据商是两位数,你能确定被除数的和除数的范围吗?(小组讨论)
⑵小组合作完成填空,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
六、作业:28页第11题。


第16课时:简单周期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1.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
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
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
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 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试卷、教案
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
氛。(出示教材30页场景图)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我们一起看
这一幅图,从图中, 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说一说你
都发现了什么? (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
列的规律。
师:象这样周而复始、 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 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
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初步感受规律: 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
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 ,从左起第10
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1盆花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2.探索发现规律:
(1)你能发现盆花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吗?你能表示出来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活动时注意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盆花的排列规律为:每3盆为一组,每组按“蓝花、
黄花、红花”的顺序排列。
3.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现在你能按盆花的排列规律说一说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吗 ?
在小组内和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试卷、教案
(2)汇报交流,方法优化。
画一画: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 红
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
排一排: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
七组(蓝花)
计 算:19÷3=6(组)„„1(盆)
注意让学生讨论:除数为什么是3?余数1表示什么?(每3盆一
组,余下的一盆是蓝花。)
(3)重点比较: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11.
(可争论)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
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 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4.独立尝试,巩固新知。
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第26面旗是什么颜色?第28面呢?
当学生解决第28面彩旗是什么颜色时让学生说一说没有余数表示
什么?
5.小结。
师:像刚才盆花和彩旗这样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作周期现象。
(板书:周期现象)解决这一 问题的一般策略是:先确定每组的数量、
再计算出组数、最后看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现在你能举例说说生 活中的
周期现象吗?(星期、春夏秋冬、红绿灯„„)
你能用11.11.这三个图形设计出 一个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图形序列


试卷、教案
吗?在作业本上画一画。
三、全课小结。
回顾探索和发现周期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试卷、教案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教材32-33页例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
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 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
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 ,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
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试卷、教案
教学重、难点: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
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 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
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 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
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学习例1。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投票箱)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
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 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 br>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2.完成练一练。
(1) 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
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 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练一练第2题。
三、学习例2。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


试卷、教案
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 的形状?
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
的形状)
2.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观察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你有 什么发现吗?(前面和右面
一样,同样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也可以得到相同形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六第1-3题。
五、作业:练习六第4题。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
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


试卷、教案
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例3视图。
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连一连。
(1)学生在课本的34页上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3.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
(1)学生按例3第2幅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2)比一比:上面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
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 什么发现?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练习。


试卷、教案
1.摆一摆,画一画。(练习六第5题)
注意:学生可以横着摆,也可竖着摆。
2. 摆一摆,比一比。(练习六第6题)
学生摆完后提问: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
3. 按要求摆一摆。(练习六第7题)
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补充习题。









第3课时:练习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9练习六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试卷、教案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38页第12题)
2.谈话:
我们已经学会了“观察物体”,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指导。
1.练习六第9题。
(1)小组合作,取出3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 ,得到的视图形状可
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练习六第11题。
(1)小组合作,取出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同一角度上的多个小正方体不在同一平面上,得到的视
图可能是相同的。
3.练习六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六第14题。
(1)小组合作,摆一摆。


试卷、教案
(2)学生独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5.练习六第1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指导:从 前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从右面能
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
6.练习六第16题。
(1)学生独立审题,小组合作,摆一摆。
(2)讨论:你有不同的摆法吗?
7.练习六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
第39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1课时: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例1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填填、画画,逐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数据。


试卷、教案
2.能在格子纸上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准备好一张练一练的记录表,让学
生 完成记录。)老师这儿也有一张调查记录,你能看明白吗?
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张记录表中读出了哪些数据?(指名回答)你能
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吗?
1.学习统计表。
(1)说一说统计表里已经有了哪些数据?是从哪里来的?还有哪几
个空格要填写,这些数据到哪里寻找?
(2)说一说“合计”的意思以及求合计人数的方法。
(3)学生独立填写空格里的人数。
(4)填写完整后让学生观看统计表,读其标题,明白统 计表的内容,
写出年月,表明统计的时间,说说人数,表述统计表里的数据。
(5)和用“正”方法记录数据,统计表在表示数据方面有什么优点?
2.学习条形统计图。
老师这儿还有一幅根据统计表制作的统计图,想不想看看?
(1)观察横轴,看看上有什么?(明白横轴上表示四类电视节目。)
(2)观察纵轴,看看上有什么?(明白纵轴上表示喜欢各类电视节


试卷、教案
目的人数,1格表示2人。)
(3)让学生独立画图,检查他们画的直条长度是否正确,提醒 他们
在直条的上面写出相应的人数。
二、讨论小结:
从统计表里能知道些什么?从统计图里能知道些什么?
统计表和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一张完 整的统计表由哪几部分组
成?一幅完整的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三、巩固练习。
1.教材41页练一练。
(1)出示导入时完成的记录表,让学生完成统计表和制作统计图。
(2)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
2.练习七第1题。
(1)出示统计图,让学生进行观察。
(2)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看明白了些什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2课时 分段数据统计
教学内容:教材42-43页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 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
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


试卷、教案
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了解自己的身高数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习新课:
1.星期一升旗时,同学们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
想一想,在每次订校服之前都要做什么呢?(量身高)
随便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问: 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
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种规格的校服呢?
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 ,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
安排比较的合适?(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
2.出示例2。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大号、中号、小号三种
规 格,身高130cm~139的穿小号,140~149的穿中号,150~159的穿大号。
那么现在 你知道每种服装要购买多少套吗?
(引导学生说出:要先知道不同身高的人数。)
请同学们 观察这张记录单,你清楚具体有几套大的?几套中的?几
套小的?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按各段统计,可 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来统计。)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注
意不要遗漏不要重复。
写完之后与电脑的演示校对一下,如果有错,检查一下问题在哪里。
3.能不能就这样把画“正”字的记录表交上去呢?


试卷、教案
指出:还要根据它完成统计表。
学生继续完成。与电脑校对。
想一想,那么多的班 级,都制作了类似的统计表,而且每年都需要
这样的统计,检查我们的这份表格,还缺了什么呢?
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表名和日期。
4.服装厂的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
5.通过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吧!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你们乘火车有怎
样的优惠吧!
学生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完成全班统计表。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三、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课后请大家多搜
集 一些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素材,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第3课时:练习七
教学内容:教材45-46页3—7题
教学要求:
1.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数据,能在方格纸上制作条形统计图。


试卷、教案
2.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 情
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
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张完整的统计表包含哪几个部分?一张完整的统计图 包含哪几个
部分?如何进行分段整理数据?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1)先让学生说说横轴和纵轴上分别有什么?
(2)分别画出横向统计图,注意标注数据。
2.第4题
(1)出示相关数据,让学生收集整理。
第24届韩国汉城奥林匹克运动会5枚; 第25届西班牙巴塞罗那奥
林匹克运动会16枚;第26届美国亚特兰大奥林匹克运动会16枚; 第
27届澳大利亚悉尼奥林匹克运动会28枚;第28届希腊雅典奥林匹克运
动会32枚; 第29届中国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51枚;第30届英国伦敦
奥林匹克运动会38枚。
(2)完成统计图。
3.第5、6、7题。
学生设计表格,在班内统计后,完成统计表。


试卷、教案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分工合作。
数据记录准确,分析有道理。
4.你知道吗?
(1)依次出示3幅统计图。
(2)说说你从上面的统计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3)你对这些统计图有什么看法?
四、作业:
补充习题











第4课时:平均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49—50页例3.
教学目标:


试卷、教案
1.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
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
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3. 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
生活的紧 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最近老师在 一所学位参观,看到他们的四年级举行了男生和女生进
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一起来看, 男生队和女生队个个全
力以赴,争取获得好成绩,最后比赛结果怎样呢?想知道吗?
二、探索平均数的产生和意义和方法
师:体育老师把每个同学套中的个数记录下来,绘制成了 这样的统
计图,左边是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右边是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现在
要比一比男生套 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准一些?可以比什么呀?
1.学生进行讨论后汇报交流。
师根据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比较方法。
2.再次讨论,哪一种方法合理?
让学生明白:(1)一个人套得准不能代表整个团队套得准。
(2)男生队参赛人数有4人,女生队参赛人数有5人,在这种情况


试卷、教案
下,比套中的总个数,不公平。
4.由于这次比赛人数不相等,那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应 该比什
么?(比每人套中的个数-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5.求平均数。
我打算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1)移多补少。(2)先求和再等分。
三、平均数的运用
1.练一练。
学生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操作。
2.练习八第1题。
3.练习八第2题。
学生计算完成后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到虽然每次的飞行时间不同,但
每次飞行的时间总是稳定地在50-70秒之间,有的比平均数多一些,有
的比平均数少一些。
4.练习八第3题。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平均身高160厘米的含义是整体水平,有的身高超过160厘米,有的低于160厘米。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平均数的知识,请你们用一句话说你学到了什么?


第5课时:练习八


试卷、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怎么求出平均数?(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二、练习
1. 练习八第4题
指名板演。平均每天卖出苹果核橘子各多少箱?
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卖出的橘子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多多少?少多少?一样多?)
2.练习八第5题
判断,注意平均数的含义
3. 第6题
估计平均数,只要在最多与最少之间即可
4. 第7、8、9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校对,订正。在求平均数的过
程中要细心。
三、作业:完成第10题,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试卷、教案






















试卷、教案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
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
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 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
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 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
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 错。
(2)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
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3)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


试卷、教案
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明确目标
点名读教学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1)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 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
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 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
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 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
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
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1、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
变化情况。
2、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
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
么?
(2)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1、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试卷、教案
2、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 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
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休息几分钟后,
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提问: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 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
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 的。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
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
四、教学“你知道吗”
(1)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2)教师向学生介绍“脉搏的跳动”
五、练一练,巩固本章所学知识
六、结束本课


试卷、教案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第56—57页的例题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
方法 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
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 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
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 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策略
谁来说说策略是什么意思?(好的办法,技巧„„)
今天我们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解决问题1
1.出示例1场景图,小芳家栽了一些果树,看图后你知道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些什么数学问题?


试卷、教案
这么多的信息 和问题,看起来很乱,解题时不太方便,你能否用一
个方法把它们又简便又清楚地整理一下?
大家试一试。
交流。
(1)文字整理:
桃树:3行,每行7棵
杏树:8行,每行6棵
梨树:4行,每行5棵
(2)列表整理:
桃树
3行
每行7棵
杏树
8行
每行6棵
梨树
4行
每行5棵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并解答。
条件整理完成了,现在非 常清楚地看到三个条件,但在解题时我们
却需要选择有用的条件进行解答。
提问:题目要求什 么?如何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选择哪
些条件进行解答?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交流。
提问:如何进行检验?(学生讨论交流)
3.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应如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汇报交流。


试卷、教案
4.回顾小结。
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与同学说说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阶
段?
(1)整理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析数量关系)
(3)算出答案后进行检验。(检验)
三、解决问题
1.“练一练”第1题。让学 生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然
后列表整理,再解答并交流,最后说说解题思路。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有什么好处呢?









试卷、教案






















试卷、教案

第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第58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 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
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 过程,体会从
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 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
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
1.出示例2。读题后,让学生说说都知道了什么?
启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觉?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充分吗?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怎样理解这些信息?
提问:表中哪个数量在变化?哪个数量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设疑:表中只告诉我们前8 小时水位下降情况,而水位下降120厘
米所需要的时间显然超过了8小时,还能说水位下降的速度不变 吗?(题
目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要求我们按照前8小时水位下降的速度。)
2.分析数量关系。


试卷、教案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理解 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要做什么?
(分析数量关系)和你的同桌交流下你的想法。汇报交流,反馈。
3.列式解答并检验。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检验;教师巡视指导。
4.完成试一试。
提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仿照上面解决第一题的过程,先
想一想这道题和上面的第一题有什么不同,解题时先算什么?然后自己
试一试,并能解题结果进行检验。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同学交流。
学生汇报并进行比较。
5.回顾与反思。
请同学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说说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问题是什么?
2.练习九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题中条件和问题,并提醒学生注意:从图中看出
“每瓶果汁的含量相等”这一条件。
3.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4.做练习九第5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觉得列表整理有什么好处?


试卷、教案

第3课时:练习九
教学内容:练习九8-18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更为清晰,确实掌握这种解决
问题的策略
2.进一步掌握类似于求两积和(差)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出示口算除法
2.指名口答
二、练习
1.第8题
口算,并将结果填入表格中
说说运用到哪两个数量关系呢?
2.第9题
审题
根据第一个条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还可以怎么想?
列表,再列式计算
3.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比较下11题,两个问题的区别。明确什么时候用除


试卷、教案
法,什么时候用乘法?
4.13题
将已知条件列表
求什么呢?列综合算式计算
5.当堂测试14-16题
独立完成后,订正,统计反馈掌握情况
三、作业
17.18题,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试卷、教案


第六单元 可能性
第1课时: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
教学内容: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三种可能 性(可能、一定、不可能),
理解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 通过学习探索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可能性大小与数
量(区域)的多少(大小)有关。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 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大小与数量(区域)的多少(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布袋、彩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学习新课:
(一)感受事件发生的三种可能性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要来玩摸球的游戏。
老师取一口袋,里面装了一些球。规则:每次任意摸一个,然后放
回。一共摸10次。看看每次摸到是什 么颜色的球,请同学们把摸球的结
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摸球结束后,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个袋子里有几个球?为什么?


试卷、教案
观察记录表,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感受摸到红球或黄球是不确定的。
师:现在老师再摸一次球,你知道是什么颜色的球吗?
2.现在取出一个黄球,放入一个红球 。然后任意摸出1个球,可能
摸出哪个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如果口袋里是两个黄球呢?可能摸出红球吗?为什么?
3.讨论:取出一个口袋,告诉学生这 个口袋里放着两个球,现在任
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的是红球有几种可能性?
小结:一个事件发生有几种可能性?(可能、一定、不可能)
(二)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例2。
提问:随意摸出1张,可能摸出哪一张?摸之前能确定吗?
如果把 红桃4换成黑桃4,再随意摸出1张,你认为摸到红桃可能
性大?还是黑桃的可能性大?能验证吗?
2.小组合作,进行操作,一共摸40次,然后填写记录表。
(注意让学生摸完一次打乱顺序再摸下一次。)
3.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完成“练一练”。
学生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情况。
二、练习巩固:
练习十第1、2题。
三、你知道吗?


试卷、教案
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2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67-68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可能性发生的大小。
2.让学生感受数学 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几种情况?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
2.第4题。
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摸到8和10的可能性与两张6无关。
3.第5题。
“偶尔”说明发生的可能性如何?“经常”说明什么?
4.第6题。
第1题学生可以给出多种组合,注意让学生说一说哪一种组合摸到
红铅笔的可能性最大。
5.第7题。可以先让学生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试卷、教案
三、小结。
对于可能性,现在你有哪些认识?
四、作业:学生完成8、9题。



















试卷、教案



第七单元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1课时: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内容:教材70-71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并能正确计算
三步混合运算式题。
2.强化学生对于小括号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所有学生明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
4.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 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意
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数字和运算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卡片)
81÷9×3 20+3×4 3×9÷3 100÷4-21
18-2×7 24÷6×3 7×3+2×3 40-5×7
二、学习新课
(一)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试卷、教案
1.出示例1。
学生审题后提问:已知哪些条件?要求什么?可以先算什么?再怎
么算?
学生尝试列 式计算,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注意让学
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你可以列成综合算式吗?这个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3.小结:通过上面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再算加、减法。
4.完成“练一练”
(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1.出示例2。
提问:谁来说说这道算式应该先算什么?括号里应该如何算呢?
2.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3.完成“练一练”。
先指名说说括号内的如何计算?
4.小结:
你认为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第1题。


试卷、教案
先指名说说先算什么?
2.练习十一第3题。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2课时:练习十一(1)
教学内容:教材72页练习十一第2-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
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一说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第2题。
(1)先让学生说说运算的顺序,再一组一组完成。
(2)对比:观察上下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2.第4题。
(1)出示情景图。
(2)提问:已知哪些条件?可以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3)如何列式呢?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对吗?


试卷、教案
(4)学生列式并计算,集体订正。
3.第5题。
(1)先按组说说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3)对比总结:可以说说小括号的作用,计算是要注意什么等。
4.第6题。
(1)指名板演。
(2)同桌合作,分别选择两道算式完成。
(3)集体订正。
5.第7题。
(1)出示题目。
(2)怎样求一天一共运进菠萝多少千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对吗?
三、作业。
补充习题。











试卷、教案
第3课时:练习十一(2)
教学内容:教材73页练习十一第8-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
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第8题。
二、练习指导。
1.第9题:
(1)学生看题后,把每个算式的第一步先划线,再交流。
(注意第1小题可以同时先算乘法和除法。)
(2)把这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做完后交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
(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 里面的;(3)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
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第10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
审题:要“直接”比,不是在计算之后。
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第11题。


试卷、教案
(1)出示题目,学生审题。
(2)提问:如何求数码处理机每分钟比人工多处理多少件?要先求
出什么?如何列式?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交流。
4.第12题。
(1)出示题目,学生审题。
(2)已知哪些条件?求什么?“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3)学生列式计算并检验。
5.第13题。
(1)出示题目,学生审题。
(2)明确第一步要先“估计”,让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汇报说说
是如何估计的。
(3)学生列式计算完成第二个问题,指名回答。
5.第14题。
(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问题。
(2)参照条件和第一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类似的问题呢?
三、作业。
补充习题。




试卷、教案

第4课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74页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
括 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 程,进一步积累学
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知道吗?
出示74你知道吗的内容,让学生自学。
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
525÷[(81-56)×3]
提问:你知道这个算式如何读吗?中括号里有哪些内容? 应该先计
算什么呢?和你的同桌说说这道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双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


试卷、教案
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完成“练一练”。
先和同桌说说运算的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运算的顺序,再计算。
2.练习十二第2题。
(1)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算式,再指一指运算的顺序。
(2)依次一组一组地完成。
(3)对比:比较计算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试卷、教案

第5课时:练习十二(1)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练习十二3-6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体会到用综
合算式 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体会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
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⒈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二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⒉口算:
720÷90 484÷2 450÷50 28+42
二、灵活运用
⒈完成练习十二第4题。
⑴出示题目:请同学们一组一组地算一算。
⑵比较: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每组中的两题有什
么关系?
⑶小结: 能过这组题的计算,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数边续除以两个
数,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结果相同。


试卷、教案
⑷组织同学们分组举例,并证实以上的结论。
⒉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同学们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是纠正。
3.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1)学生审题后提问:如何求女职工的人数?
(2)学生列式解答。
(3)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通过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十二、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











东狮山-遗属补助标准


爱尔兰留学网-法律意见书范本


青铜葵花-知心姐姐


锦州医学院医疗学院-建军节几月几号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大全-英语培训心得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九集-关于诚实的名言


关于中秋节的画-广东省出入境网上签证


日记一则-播音主持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