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重难点第十七课

余年寄山水
868次浏览
2020年08月18日 20: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退休申请书-平面设计师简历



17 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
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
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少年闰土》 ,不知道多少名人上过的名篇,我自己也执教过多次。再一次相逢,
名人的演绎,自己的思维惯性却带来 一种强烈的窒息感,想要突围却苦苦找寻不
到突破口。此时又逢儿子来捣乱。看着他,灵感来袭——从儿 童立场来解读这样
的名篇,也许可以还鲁迅“清白”,让鲁迅不再冷冰冰。
《少年闰土》 本无其文,从《故乡》中节选出来,经过改编后入文,编排在
“认识鲁迅”单元中。于是,从《少年闰土 》出现起,一直肩负着“走进鲁迅第
一文”的“狠角色”,不少的解读都奔着“鲁迅”这个伟大的彼岸而 去,而“鲁
迅”这个符号早已成为“学生公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经典形象好像与文本
牢 牢焊接在一起。因此,这篇课文大家上得都不轻松。其实,在经过编者细心编
撰后的《少年闰土》中,鲁 迅只不过是在向我们介绍一个儿时的玩伴而已。不信
您来瞧……
开篇不俗——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
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 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
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有人将这样特殊的开篇段落归纳为四大妙笔:一以景烘托人物形象;二、生
动笔触勾画人物 形象。;三、营造气氛,设下悬念;四、埋下伏笔,照应后文。
对不对呢?自然都对,但这不是儿童立场 ,儿童介绍一个玩伴不会这样的老谋深
算。顺着“介绍一个儿时玩伴”的思路想,开篇,鲁迅仅就是把一 个少年闰土“推”
到读者面前:喏,这就是闰土,你们自己先看看吧,喜不喜欢你们要心里有数哦。于是,闰土就这样被定格在深蓝月夜下的海边沙地,就这样手举钢叉站了近一个
世纪,那条神秘狡猾 的猹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溜走,仿佛周星驰的月光宝盒失了
灵,一直在这个画面上重复演绎。大师的笔是 神来之笔,“神”是需要畅游的,
自由地写,不讲究技法地写,就是畅游的境界。鲁迅是这样的武林高手 ,看似无
招,出手却已达对方(读者)要害。
想一想,一个玩伴已经被你带到读者面前了,接下来写什么……
哈哈,你就是鲁迅,因为你们想到 一块去了。看到这样一个“可人儿”读者
会问:哇,这么有趣的人,叫什么啊?是谁啊?打哪来啊?究竟 是何方神圣?接
下来,鲁迅就是写这些:他是谁?“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
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他打哪来?“正月里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


拜的人也 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
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 的。他是何方神圣?“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
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 父亲叫他闰土。他是
能装弶捉小鸟雀的。”“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 br>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
他套住了。他见人 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
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瞧见了吧,鲁迅 就像和读者事先交流过一样,一一解
答大家心中的疑惑。鲁迅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读者也喜欢上自己推荐 的这个伙伴。
喜欢,就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所以这里鲁迅花了一些笔墨介绍闰土的来路。
特 别指出的是,成年后的鲁迅也不忘童心,不失童趣,他对闰土最感性清晰的记
忆就是“他是能装弶捉小鸟 雀的。”童趣,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显露。教学这样
的片段,我们要着力引领儿童关注本部分的“介绍的 顺序”,请儿童想一想:平
时你是怎么和别人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的?都介绍了哪些方面?瞧瞧看,鲁迅是 怎
么介绍的,经过他的介绍,你对闰土的印象深刻么?就这么简单,儿童立场,切
中儿童的生活 ,把脉儿童的识人识事的经络,课堂教学也随着通畅。大家挂在口
头的“读写结合”也能在这样的设计思 路中实现读与写的无缝融合。
儿童本位,在这一部分的解读中即是一种写作本位。
所以,这部分的文字教学大可不必在“少爷”与“忙月”的身份差异上;在
“贫穷”与“富裕”的经济差 距上;在“高贵”与“卑微”的地位悬殊上大做文
章,不要企图让受教的儿童明白:鲁迅是何等的平易近 人,不要在少年鲁迅的身
上早早地种下“热爱,关心劳动人民,甘愿为天下苍生忍辱负重”的种子。其实 ,
儿童的交往是平等的,无国界,无差距,无贵贱的!教学,也应该是恬静,平稳,
如生活般自 然的。突然拔高,突然喊出一句口号,不要说儿童很诧异,我们自己
都不相信“这是真的”。所以,课堂 上您曾经喊出口号的时候,心里如深深的潭
水一样平静。
顺延这样的思路再想一想:当您 认识一个玩伴之后,最着急的是想做什么?
答案很明确,最想要的就是玩。对!鲁迅也是这样的童贞,接 下来他迫不及待地
要和闰土一起玩。可惜,是纸上谈兵地玩,靠交谈。一两遍读到这里,我倒觉得
是一处怪异之笔:为什么不截取两个少年玩耍的片段来写,这样岂不更活泼,更
新鲜,更能打动同龄的 少年读者。况且,他们如果真没有一起玩耍过,鲁迅又怎
么会对闰土期待已久,盼望非常呢?读了鲁迅叙 述的闰土讲述的关于“玩”的事
件后才知道,作家的匠心在此处体现:冬天捕鸟,夏天看瓜,潮汛捉鱼, 月夜刺
猹。四件事,就在读者眼睛一睁一闭之时,一年过去了。冬夏之中自有春秋,白
昼和月夜 相互交替,一切就“包圆”了。这四件事可是鲁迅精心选择的,意在告
诉读者“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 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
的。”也在埋怨“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 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
天空。”我读到这里笑想:鲁迅在自我哀叹感伤啊,什么都不缺,就是少了玩。好一个少年鲁迅,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一个贪玩的孩子啊。
我知道,这里的“四角天空”别 有所指,我也知道,我读出来的“身在福中
不知福”是一种误读,但是,这是儿童立场的解读。课堂上, 我在此处引发一次
讨论:难道,仅仅是鲁迅羡慕闰土么?闰土就不希望过一过鲁迅这样衣食无忧的
生活,就不被鲁迅的生活所吸引么?您猜一猜儿童说什么?他们认为:吸引是相
互的,鲁迅势必向闰土 介绍自己度过的四书五经,自己了解的朝廷大事,自己家
族中的祭祀值年……儿童在一起,谁也不会服输 ,吹牛就是一种快乐,也是对话


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我们不能期待少年鲁迅老成, 不能让此时尚且还在温
室里的鲁迅,还未遭逢变故的鲁迅长出硬骨头,生出革命的念头,举起民主的大< br>旗。记住,这时候的鲁迅,只不过也是一个顽童。就像鲁迅自己说的那样“孩子
对于成人,就是幼 稚对于老成”。
文中有一句,隐约向我们透露着两人互相钦慕的信息“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
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有意
思吧,闰土就像当年刘 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见什么都稀奇。“谈什么”,鲁迅说不
知道,其实是知道的,只不过选材服从主题, 文章选自《故乡》,而“初见闰土”
的桥段不是重点,更需要一笔带过。即便就此文而言,主角是闰土, 多将笔墨留
给他吧。我想,教材编者一定也是这样想的。
插个话:误读,就是一种个性解 读,误读,无处不在。很难说,您的解读,
教参中的解读不是误读,很难说,今天的解读明天来看不是误 读,今天的误读明
天不是主流观点。关键在于,现如今我这样的解读被我自己认可,能自圆其说,
即便它真是一种误读,我也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疼爱。自己的孩子,都要交给别
人教,所以,请您多批 评吧。同时也期待,每个读者都有自己解读的勇气,这回
为您带来教学的勇气和课堂的新鲜气息。
“没有不散的筵席”。闰土和鲁迅也一样,相聚时难别亦难。好朋友最难的
时候到了——分 别。想想古人,离别之际总是多愁善感的,吟诗作赋,踏歌而行,
十里相送,泪洒青衫……什么样浪漫的 事都在这个时候做,还要留下记录。儿童
能做什么呢?来看看鲁迅的表述:
可惜正月过去 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
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 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
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不正是两个孩子么:你哭,我也哭;满以为躲起来就能不分开;互赠对方看
重的东西。鲁迅 写这段话,没有浓墨重彩渲染当时的悲情。为什么?从儿童立场
来看就很能明白了:小孩子的分别伤心总 是难免的,伤心也是一时的。从“介绍
一个儿时玩伴”的思路去想,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就是要让同龄读 者知道:我们
是很要好的,好到分别的时候又哭又闹,好到千里送鸟毛。我想,要是鲁迅早熟,
这时候恐怕要向李白学习一下,做一首《赠闰土》吧。没有,因为鲁迅当时也是
一个孩子,哭泣,就是最 好的离别的诗哀歌,也是童年最美的诗句,眼泪就是最
伤感的音符。这一切,足够了。所以,没有必要逼 着儿童透过文字看到分别背后
的有一层含义:地位悬殊,贫富差距,从此天各一方,从此同情劳动人民… …请
打住,那是大人们硬往上叠加的。
至此,解读即将告一段落。看看《故乡》这段话的 原文,我突然对文章那非
常特别的开篇又有了新的妙赏。原文中,结尾处多了一段话“我在朦胧中,眼前
又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与之
相呼应的是开篇 时也多了一句“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
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 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 尽力的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下看得更明白了。原文,主题 是深刻的,故乡,是一个意象的承载体,是
作者一种暗藏的意念。所以,这两个部分之间有此呼应的关系 ,闰土,只不过是
一个“引子”罢了,当不了“角儿”。本文则不同。题目就是《少年闰土》,编者删去这一小学生最熟悉的“呼应”的写法,直截了当地让闰土出现,这就是遵循


着“ 介绍一个儿时玩伴”的写作思路。
教材编者,这一回我认可你们的删改。
有孩子又 发难:闰土刺猹,总是失败么?为什么开篇不选择一次成功的经历
来写,这样闰土不是更加勇敢,更加威 武么?这个问题似乎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有
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 奔来,反从胯下窜
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这不错。但从本文的写作本位与儿童立场去想,就应该是““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一来,儿童刺猹就是游戏,赶走
就是游戏目的,而 不是杀戮;二来开篇就血淋淋的,一点都不好玩,还是让它溜
走吧。这一溜,溜出了无限的童趣与儿童立 场的妙赏。

生活需要勇气-国庆见闻作文


逻辑学论文-幽默的自我介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学院-社区工作者演讲稿


中秋节感悟-公司董事长职责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入党动机范文


会计专业就业前景-英语手抄报图片大全


在职研究生成绩查询-初三数学教学计划


堆雪人作文-读海伦凯勒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