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优秀教案

余年寄山水
941次浏览
2020年08月18日 22: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陈光标公司-德庆龙母庙


1-1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一)下面各题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5个12是多少?10个23是多少?25个7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计算下面各题,说说怎样算?
+ + = + + =
说一说,这两道题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二小题还有什么更简
便的方法吗?请你自己试一试.
同学之间交流想法:
×3=


×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1 27
+ + = = 3×


教师板书: + + = ×3=
二、自主探索
(一)出示例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 块,
3人一共吃多少块?
1.读题,说说 块是什么意思?
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列式计算
三、交流、质疑
(一)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1: + + =
方法2: ×3= + + =
= = (块)
= = = (块)
(二)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区别: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教师板书: + + = ×3
(三)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加法表示3个 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
(四) ×3表示什么?怎样计算?
2 27


表示3个 的和是多少?
+ + =
分母不变.
= = = ,用分子2乘3的积做分子,
(五)提示: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四、归纳、概括:
(一)结合 = ×3= 和 + + = ×3=
一说一个分数乘整数表示什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分数乘整数怎样计算?
用分子和分母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五、巩固、发展
(一)巩固意义
1.改写算式
+ + + =( )×( )
+ + + + + + + =( )×( )
2.只列式不计算:3个 是多少? 5个 是多少?
(二)巩固法则
1.计算(说一说怎样算)
×4 ×6 ×21 ×4
3 27

,说


×8
思考:为什么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
2.应用题
(1)一个正方体的礼品盒,底面积是 平方米,要想将这个礼
品盒包装起来,至
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2)美术馆要进行美术展览,有5张画是边长
如果为这几幅画
配上镜框,需要木条多少米?
(三)对比练习
1.一条路,每天修 千米,4天修多少千米?
2.一条路,每天修全路的 ,4天修全路的几分之几?
六、课后作业
(一) 的3倍是多少? 的10倍是多少?
(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三)一种大豆每千克约含油
少千克?1吨大豆呢?
七、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4 27
米的正方形的,
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千克,100千克大豆约含油多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 块,3人一
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 + + =
用乘法算: ×3= + + =
答:3人一共吃了 块.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
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学设计点评
1、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
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
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
行铺垫。
2、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 把新知识转化
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
生主动探索新 知识。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
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 学得生动,活泼,
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
一个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 = (块)
= = = (块)
5 27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算理,总结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看到下面的分数,你都想到了什么?
瓶 吨 米
二、新授
(一)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出示一张10平方分米的长方形的纸
(1)列式计算:2张这样的纸,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10×2=20)
5张这样的纸,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10×5=50)
8张这样的纸,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10×8=80)
(2)讨论: 张纸的面积是多少呢?表示什么意思?
10× 表示求10的 是多少.
(3) 张纸的面积又怎样求呢? 张纸的面积呢?怎样列式?
每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
(4)谁能说一说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2.出示例2
6 27


一个水杯装水 千克.一瓶桔汁 千克,3瓶、 瓶、 瓶分
别多重?
(1)学生分别说出怎样列式,每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3 表示求3个 ,也就是求 的3倍是多少.
× 表示求 的一半,也就是求 的 是多少.
× 表示求 的 是多少.
(2)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
多少.
3.巩固练习
(1)一根木棒长 米,2根长多少米? 根长多少米? 根
长多少米?
(2)列出乘法算式:80厘米的 是多少?
少?
(二)推导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法则
1.教学例3
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 公顷, 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小时
耕地多少公顷?
2.读题,说一说 公顷、 小时分别是什么意思?各表示什么?
3.怎样列式求 小时耕多少公顷?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7 27
的 是多


×
求 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就是求 公顷的 是多少,把 公
顷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把1公顷平 均分成(2×5)份,
取其中的一份,结果是
计算: × = =

(公顷)
4. 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呢?
×
求 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就是求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的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8 27



(二)看看下面每组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三)那么分数混合运算如何计算呢?能否应用运算定律简算
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例题

(二)读题之后请同学试做(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这道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强调运算顺序)
(三)做一做

教师提问:你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9 27


(四)小结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分数乘加、乘减这样的混合运算按怎样
的运算顺序计算呢?
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在一个分数混合算式中,既有一级运算,又有二级运算,先做
第二 级运算,后做一级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做括号里边的,
再做括号外边的.
(五)仔细观察下面两题,计算中有没有好方法使它们算得又
快又准.

小组汇报结果.




= × ×


教师提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依据什么?(乘法交换律、
结合律、分配律)
教师说明:由这两题可以看出,乘法运算定律同样可以应用在
分数中.
(七)做一做

三、归纳、质疑
10 27


(一)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小结)
混合运算、分数乘法中的简算.
(二)你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吗?
四、训练、深化
(一)巩固混合运算
1.判断



(×)


(√)
2.计算


(二)巩固简算
1.填空











(×)


(√)









11 27





2.简算









(三)提高练习

五、课后作业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


12 27


教学设计点评
学生已通过第七册的学习,对整数 、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比
较熟悉了,所以,本教学设计注意以旧引新,通过复习,让学生讨论、试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技巧。
巩固练习中,从基本练习一直 到提高题,设计有层次,有坡度。
1-2 分数乘法应用题
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
结构和解题方法.
2.渗透对应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应用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正确灵活的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引新
1.说出 、 、 米 的意义.
2.列式计算
20的 是多少?6的 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可请同学说一说这两个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13 27


3.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用乘法计算.这是乘
法意 义的扩展出现的新问题,那么这一意义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出示课题:分数 应用题)
二、探索、质疑、悟理
(一)教学例1(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自编)
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 ,吃了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知道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搞清数量
间的关系.
2.分析.
教师提问:重点分析哪句话呢?“吃了 ”这句话是分率句.是
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这样的4份).
3.画图.(演示课件:分数乘法应用题1)
画图说明:
a
.量在下,率在上,先画单位“1”

b
.十份以里分份,十份以上画示意图.

c
.画图用尺子,用铅笔.
4.尝试解答.
解法一:用自己学过的整数乘法做
(千克)
解法二:
14 27


5.小结:知道一个数是多少,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像这样
的应 用题,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解答.
(二)巩固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4人,参加合唱队的占全班学生的
合唱队有多少人?
1.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三)教学例2
例2.小林身高 米,小强身高是小林的 ,小强身高多少米?
,参加
1.演示课件:分数乘法应用题2
2.求参加合唱队有多少人实际上就是求
3.列式:
答:小强身高 米.
(米)
米的 是多少。
(四)变式练习
小强身高 米,小林身高是小强的 倍,小林身高多少米?

三、归纳、总结

1.今天所学题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15 27


2.用分数乘法解答的题的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
哪里入手分析?
共同点:都是已知单位“1”和分率,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
多少。
从分率可入手分析
四、训练、深化
(一)先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一只鸭重
千克?
千克,一只鸡的重量是鸭的 ,这只鸡重多少
2.一个排球定价36元,一个篮球的价格是一个排球的
个蓝球多少元?
(二)提高题
,一
1.一桶油400千克,用去 ,用去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一桶油400千克,用去 吨,用去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五、课后作业
(一)修路队计划修路4千米,已经修了 。修了多少千米?
(二)一头鲸长7米,头部长占 。这头鲸的头部长多少米?
(三)成昆铁路全长1100千米,桥梁和隧道约占全长的 。桥
梁和隧道约长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16 27



教案点评:

本节教案的设计着重让学生掌 握分析方法,解题思路。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的能力。例1的讲授,通过让学生分析已知条件,以线段图< br>为手段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得出,求问题
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从而很自然的由旧知识迁移到新知
识。
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1.掌握两步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画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两次单位“1”的不同之处.
17 27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引新
(一)指出下面分率句中的单位“1” .
1.乙是甲的


2.小红的身高是小明的


3.参加合唱队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4.乙的

相当于甲
5.1个篮球的价钱是一个排球价钱的

(二)口头分析并列式解答
1.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华储
蓄了多少元?
2.小华储蓄了15元,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
元?
(三)引新:刚才复习的两个题,同学们完成的很好,现 在将这
两个小题,组成一道题,你还会解答吗?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
容.
(出示课题——分数应用题)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组编的例题

18 27


例2.小亮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
储蓄的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思考讨论
(1)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2)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又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2.汇报思路讲方法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看作单位“1”,
可以求出小华储蓄的钱:

.根据“小新储蓄的
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看作单位“1”,再标出小新的储蓄钱:


由此基础上试列综合算式:

(二)巩固练习
小华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华的

,小明的邮票是小新


,小明有多少张邮票?
1.分析数量关系,独立画图并列式解答.
2.学生板演.



(张)
19 27




(张)
答:小明有40张.
3.综合算式


三、归纳、明理
用连乘解答的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思路是什么?”
1.认真读题弄清条件和问题
2.确定单位“1”找准数量关系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准“量”、“率”对应关系,即谁是谁
的几分之几.
3.列式解答
板书: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
画图来分析,列式不用急.
四、训练、深化
(一)联想练习根据下面的每句话,你能想到什么?
1.苹果的个数是梨的

.(如,梨是单位“1”;苹果少,梨多;
苹果比梨少

等)
2.修了全长的


3.现在的售价比原来降低了


20 27


(二)先口头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鹅的孵化期是30天,鸭的孵化期是鹅的

鸭的

,鸡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2.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下,小强跳的是小明的

,小
亮跳的是小强的

倍,小亮跳了多少下?
,鸡的孵化期是
(三)提高题.
六年级有三个班参加植树,___________,二班植树棵数是一班


,三班植树棵数是二班的

五、课后作业
(一)六年级同学收集了180个易拉罐,其中

是一班收集的,

是二班收集的.两班各收集多少个?
(二)长跑锻炼,小雄跑了3千米,小雄跑的

等于小刚跑的,
小勇跑的是小雄的

.小刚和小勇各跑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应用题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的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
蓄的钱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钱?
倍,___________?
21 27



教案点评: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谁和谁比,把谁
看作单位“1 ”,求的是谁的几分之几。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
难点,是学生分析能力的体现。是我们课堂的叫目 标之一。
这节课是分数应用题的第二节。学生已具备初步分析已知和找单
位“1”的能力 ,但是增加了一个条件,并增加了一个数量。要利用
已有的分析方法分步分析,才能化难为易,教学中采 用小组合作的形
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共同讨论中理解已知条件,有利于学生排除
思维障碍。 教师再配以线段图加深强化学生理解题意,以实现旧知识
向新知识的迁移和飞跃。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 、变换条件,有助于
学生灵活分析,防止定势。
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标
抓住分数应用题的核心——倍数关系和等量对应,通过“一例多
用”、“一题多变”,把各 类应用题构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从本质
上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根据条件列出对应关系.
1.青砖的块数比红砖多


22 27


2.青砖的块数比红砖少


3.红砖的块数比青砖多


4.红砖的块数比青砖少


上面各题哪一个量是单位“1”的量,占几份?另一个量所对应
的分率是什么,占几份?
二、展开
(一)将上列各条件补充一个共同的条件和问题,出示例1.
红砖2100块

1.学生独立解答;
2.大组交流;
3.列表归纳.
题号 1
对应 红砖2100-5
2
有青砖多少块?
红砖2100-5
关系 青砖□-(5+2) 青砖□-(5-2)
设青砖
x

解一

23 27
设青砖
x



解二

题号 3 4
青砖□-5 青砖□-5
对应关系 5 5
红砖2100-(5+2) 红砖2100-(5-2)
设青砖
x
块 设青砖
x

解一


解二

(二)出示例2
电视机厂今年生产电视机3600台,____________________,去
年生产多少台?
1.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对照下列含有分率的条件,找
出相应的式子.
(1)相当于去年的25%
(2)比去年少25%
(3)比去年多25%
(4)去年生产的是今年的25%
(5)去年比今年少25%
24 27


(6)去年比今年多25%
2.将应选择的条件填入下列各式后的括号内.






( )
( )
( )
( )
( )
( )






3.师生共同分析
(1)按照补充的条件,找相应的式子,如(1)相当于去年的
25%.
分析:去年的生 产量是单位1的量,占100份,今年的生产量相
当于去年的25%,占25份,对应关系是:
去年的产量□——100
今年的产量3600——25
设去年生产
x
台,得到的式子:


在第六个式子的括号里填(1).
(2)按照式子找应补充的条件.
25 27


如:


分析:100份与3600台相对应,也就 是今年的生产量3600台是
单位“1”的量,占100份,去年的生产量是未知数,比今年多25份,
即去年比今年多25%.括号里应填(6).
三、巩固
(一)根据题意列式解答:
果园里有梨树168棵

苹果树有多少棵?
(二)机床厂现在制造一台机器的成本是1200元,比原来的成
本降低25%.原来制造一
台机器要多少元?
(三)工厂去年生产换气扇6220台,今年比去年增产20%,今
年计划生产多少台?
(四)某印染厂原来印花需要60人,制造自动印花机后,印花
人数减少了40%,现在印花需要多少人 ?
教案点评
这节课所出现的分数两步应用题的四种类型,在通常情况下是在
几 节课中出现,采用“一例一类题”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学生
学起来似乎轻松一些,但对数量关系的 理解往往不够深刻。这节课摆
脱了常规的教学方法抓住了分数应用题的核心——倍数关系和量率
对应,采用了“一例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把四种题型
构成一个整体,把分数所表示的两个 量的倍数关系作为教材的基本结
构,揭示数量的具体和抽象的矛盾,把分析具体的数量与抽象的数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能在较高的水平上来理
26 27


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减轻了负担。整节
课的设计,体现了在简明的 结构中包含较大的知识容量。简明的结构,
主要指再生能力较强的基本结构。这节课把分数所表示的两个 量的倍
数关系作为基本结构。这样的结构,具有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结和转换
功能,具有认知结构 的同化和调整功能,它必须包含较大的知识容量,
能将所包含的内容统筹兼顾,有主有从。这种简便而大 容量的知识结
构,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训练材料,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原
有基础上得到 不同程度的提高。

27 27

行政职业能力-手拉手活动方案


中考录取-想起这件事我就后悔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听证会主持词


包商银行招聘-法制宣传稿


中国男篮名单-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统考准考证打印-美国的风土人情


毕业论文答辩流程-法律知识竞赛试题


好教师的标准-教师职业道德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