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套)

巡山小妖精
643次浏览
2020年08月19日 00: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武警工程大学分数线


《小数乘分数》的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教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分数乘法》
例5《小数乘分数》。这部分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用一课时进 行教学。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部分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小 数乘法、分数乘法、以及整数和
小数混合运算、简便计算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学。教学中不仅涉及到分数 与小数
的互化,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整数与分数的互化,而且对如何判断一个分数
是否能化 成有限小数等知识都会涉及。通过教学本例题要使学生经历探究计算方
法的过程,运用多样化的解题思路 开拓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为教学例6、例7的分数混合计算和简便计算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特别是刚学的分数成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对算理的分析探究过程都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本课主要还是放手让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交流,根 据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行再教设计。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小数乘分数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情感目标: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 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
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和讨 论交流


汇报法以及比较学习法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 br>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
等多种方式进行 探究性学习活动。
四.说学法
学法的指导要寓于教学的始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可能 出现的困难,给
学生的学习予以一定的指导,根据学生学情实际,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的
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练习比较学习,利用已
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探 究学习,在学习中形成多样性的解题思路。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按以下6个程序进行教学:复习旧知、情境引领、探究新知、归纳
总结、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二)教学实施策略
1、复习导入
这部分设计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算式 题和小数与分数的互化,主要
是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同时为新授课的教学做铺垫准备。
2、情境引领
出示形象生动的课件展示,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通过松鼠欢欢和松鼠乐乐的对话不仅使学生掌握一些科普知识,如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


而且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能根据分数乘法的意
义轻松的列出乘法算式2.1×

和2.4×

接着放学生开始探究算式的特点。
3、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指明学生黑板上板书过程。如果学生在计
算过程出现困难及时给予指导。接着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计算 的方法,分别说说
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不重复说,尽量抓紧时间。最后每组选出最优学生汇报结果,总结计算方法。
4、归纳总结
对于小数成分数方法一:可以都化成小数进行计算;方法 二:可以都化成分
数进行计算;对于直接约分的方法可能只有提前预习的学生会做,可以让这些学


生说说自己的做法,教师随之补充小结。
5、巩固练习
通过让学生完成做一做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进行再教练习设计,课前准备了阶梯式的习题,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做弹性式处理。
6、课堂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学到 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呢?观察比较小数乘
分数的三种计算方法有哪些特点?怎样灵活运用这 些方法进行分数乘法计算呢?
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使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的明了。
总之本节 课力求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
多样性的数学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计 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
小数乘分数
2.1×

2.4×


0.6
=



=2.4×

能约分先约分,更简便
1

=

(dm) =1.8(dm)
七.教学反思
本 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用时过长,课堂显得前松后紧节奏不协
调。学生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准 确度不高也影响了课堂的进度,如把2.1化成假
分数,应该先理解小数意义2.1=2+0.1也就是 表示2个一和一个十分之一的和,
分数单位

,写成假分数

。 对于个别学生对已学知识遗忘,及时回顾旧知的同
时又会使课堂练习时间减少,因此预设的练习任务没有 全部完成。
八.教学中的启示与思考
1.课前要注重及时唤起学生对新授课内容相联系的相 关知识,课前安排对相
关知识提前巩固练习,课堂能达到熟练应用。
2.要备好教学内容的同 时,别忽视备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生要进行因材施教,
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每位学生可以同步进行,但对已 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差异
还是很大的,因此这也是每位老师应下功夫思考的教学环节。
3.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在教学与反思中让自己进步是我


在今后教学中的奋斗目标。
希望各位老师能对自己的教学环节中的不足给予指 正,以利于自己在发现问
题,思考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例6、例 7《整数乘法运算定律
推广到分数》,我的设计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兴< br>趣、建构知识、发展思维。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
个方面来对本课进 行阐述。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是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教
材从生活入手,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
们的相 等关系,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 以后能用本课所学的使一些分数的计算简便,也
为以后学习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如下:
(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用样适用,并能
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
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
意识,体验到解决问 题策略的多样性。结合相关内容,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
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 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采用简便的算法;


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
4、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人为本” 的理念,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 交流的过程中
得到发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想,让学
生 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开放了教学
的时空。在这样的设计下, 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
正成为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 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从个体
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获得成功体验,增 强
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我安排了六个环节进行数学 活动,分别是:知识链接,接题示
标;引入情景,探究新知;运用规律,简便计算;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反思体
验,总结评价。
(一)知识链接,接题示标
根据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遗忘规 律,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复习题,一是
让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二是五年级学的 娴熟的乘法简便运算。
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温习,架起与新知识间的桥梁,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在< br>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同样
适用,那么对于分 数适用吗?如果适用,又是怎样简便的呢?我这样问的目的是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 ,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想开始学
习。
(二)引入情景,探究新知。
接着我出示例题:



学生会有两种方法:

引导 学生思考:对比两个算式和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小组讨论得
出结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 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
这道题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于是让学生大胆猜想在分数乘 法中,是不是也能使
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接下来出示

通过计算、学生讨论达成共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在分数乘法中
同样适用。
(三)运用规律,简便计算。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独立计算例7的两道题。要求学生用简便 方法进行计
算,在此我不作任何提示。第一题的计算有三种方法:可以直接按顺序计算,也
可以 运用乘法结合律,还可以三个数一起约分,第三种方法是最简便的,但是没
有运用规律,所以做第三种方 法的学生很少。这时,我给学生点拨:第一道题的
算法有三种,有的运用了运算定律,有的没有运用,有 时候把三个分数放在一起,
一次性约分是非常简单的,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不用交换律或者结合律,要灵 活


选择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第二题运用的是乘法分配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对。
最后小结:在做分数简便运算时,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再决定运用什
么运算定律。
(四)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充分说明运用了哪个运算定律。
前两道没问题,第三道有点难,要让学生说清楚为什么 拆87,怎么拆。并
在出一道类似的题进行练习巩固。
(五)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六)反思体验,总结评价
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自己有何收获,以及自己、同学本节课的
学习情况。引导学生 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并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
受到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自我教育。
四、需要改进之处:
①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比如:在开始的情境导入一环节中 ,
学生除了两种做法外,还出现了另外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
题没有多大的 联系,但老师却不应忽视孩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及时给予肯定,
并加以合理的评价。
②课 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
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 ,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
好一堂课的关键。
总之,通过本节课,使我在教 育教学上,在落实新课改精神上,有了很大的
转变和提高,让教为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分数除以整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分数除以整数》。下
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我< br>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小学 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
第2节“分数除法”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 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知识,既是对分数以及除法的认识的深化,又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
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我确定了3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层面1是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及意义,能掌握分数除法的
计算方法。
层面2是技能目标:通过对分数除法的研究,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表达
等方面的能力能得到相应的 发展。
层面3是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
系的同时,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认真好学、乐于交流、勇于思考的学习习
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新课标以及学生具体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掌
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 法;教学难点是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关键点是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我将
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 析: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


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2.小 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除法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有关
分数的知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 习“分数除法”,能让学生对除法有一个比较
完整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关于 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
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
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 为辅的教学方法,使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更高效率地学到知识。
关于学 法。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新课标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
教学活动中我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通过迁移已有
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获取知识。
四、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 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情
境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5个阶段。具体过程 如下:
第1阶段:情境导入。
我将使用多媒体播放“分生日蛋糕”的情境,提出“假设只剩下

的生日蛋
糕 ,但需要分给5个人,每个人能分得多少蛋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自
然而然地引出分数除法的主 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的热 情尤为重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
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 习才会感兴趣。本节课开始由分蛋糕的场
景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 密联系学生的生
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探索新
知的欲望。
第2阶段:讲授新课。
我将使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情境:“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
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自己试着折一折涂一涂。学生利用事先准备 好的纸,先把


纸平均折成5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 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
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学生汇报反馈时, 将
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
享他人的思维 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里有4个

,平均分成2份,

每份就是2个

,是

。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

÷2=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
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

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
让 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
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 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
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通过分一分,涂 一涂证明结论。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

÷3,分 子4除以
3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
分子” 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
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 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

÷3,此时,先
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

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


得到的算式是

÷3=

。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

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
份实际上就是



,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

×

=


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分 数除法的计
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这一环节我将尽量放手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
的位置,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观察思考、自由讨论、 发现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从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 精
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第3阶段: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分数除以整数, 我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材
P32做一做的第1题第1小题和第2题前面3个小题。我将通过抽 个别学生上黑








板作答,巡视其他学生的草稿本作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 况,
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点拨,以此让学生充分消化本
课内容,并 学会学以致用。
第4阶段:归纳总结。
我将让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说说学 了这节课你又哪些新的收
获?同时,我将对学生的总结加以评价与鼓励,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结
构有一个清晰而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进一
步激发学生学习 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5阶段:布置作业。
作业是课堂的有效延伸。根据作业的巩固 性和发展性原则,我将对作业进行
分层设置,其中必做题为:教材P34练习7的第3-4题;选做题为 :教材P34
练习7的第11题。
这样既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课知识,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 自由发挥的空间,
弥补了课堂缺陷,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了因材施教。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3板块,黑板的正中央是我本节课的主题《分数除法》,左边
引入情境,中间板块呈现教学重点与难点;右边是练习讲解。这样设计直观大方,
很直观地展示 教学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最终达
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六、教学反思。
总之,本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 br>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
有猜想,有验证 ;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我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
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 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整节课的教学,我和我的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了发现,在激烈的讨 论
中明白了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了成功!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专家老师的耐心聆听!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数除以分数》。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
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节《分数
除法》第2课时的内容。它包括了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学生理解了这 个计算法
则,就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具 有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概念及之前学习的分数乘
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分 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解
决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学习的过程中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
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拟定本
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示,理解一
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 索、思考、归纳、概括等
活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能正
确计算。
4、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尺子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置,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我
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
‘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这一精辟结论强调了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
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始终使学生 参与知识形成的过
程。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从而在发挥直观形
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
根据高年级学生已具有 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
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合作等方式, 引导学生寻找计算方法,并通
过发现、总结、运用法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说教学过程
结合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设计分为了五个环节:复习旧知、联系实际,
情景再 现、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自主练习、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知识的获得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旧知识的学习感悟得到的,这
样教学有利于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培养。
(一)、复习旧知
口算:(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起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分数的意义,为归
纳方法做好铺垫)
(二)、联系实际,情景再现
1、同学表演,把生活中真实的内容搬到课堂,运用数学知识来 解决。做到
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同时也让静止的数学课动起来了。
2、小明3小时走了9 千米,小红2小时8千米,谁的速度快?
(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起 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有目的地引
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三)、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为实现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体现“教学 互动”这一新
课程理念,这一环节,将分四个步骤进行
(1)第一个教学出示例2引导学生理 清图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让学生思
考并列出算式。最后得出:(板书)这一步骤中, 我注重给学生提供积


极思维,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第二个教学“1小时里有几个小时?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思考先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已有的知识,画线段图
等 办法, 解决问题。最后得出:1小时里有3个
米。(板书)
这一环节,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对算理 深入理解,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由除
到乘的过程,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 会几何直
观思想、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
(3)第三个教学 “3个小时走了几千米?”得出 :(板
小时。小时走了2×千
书)这一步骤是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让学生 独立解决,集
体交流算式的意义和算法。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学生很容
易 得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4)归纳概括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算 式在形式上的变化,
使学生看到变成了,除号也变成了乘号,从而得出:一个数除以分数(0 除
外)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四)、 自主练习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 第一题是填空题,旨在巩固计算方法中的关键
步骤,熟练计算;第二题是计算题,旨在进一步理解一个数 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加深算理的理解; 第三题字母填空题,分数除法抽象为字母形式,考考学生是< br>否会运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三道练习由浅入深,进一步给学生创设了练习巩固
的环境。提供教学 活动的机会,加深了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练习设计突出了计算法则,加深了学生对法则 的理解,练习形式灵活多样,
有目的、有层次,即可以完整地检查学生掌握法则的情况,又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
兴趣和应变能力)
(五)、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 们都知道了些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


表现得怎样?等等, 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 获得成功的体
验,激发学习的热情。
四、说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能系统地反映出本课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
的知识网络。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
去探究、合作、体验、创 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
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 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我的说
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五、教学反思 < br>这堂课学生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得比较好,而且能创造性
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事后我进行抽查,计算正确率达90%,而且不少学生都能
反思自己的计算过程,找到有效生成知识的方 法。
1. 这一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引导学生 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推理与交流,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
2. 本节课中,充分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对问题积极寻求不同的思路,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的表现 相当出色,在创造性
的探索中,学生的创新火花得以迸发,实现了算法多样化和对算理的解释。然后在教师的激励和帮助下,学生归纳整理,回顾反思自己的算法,经过观察、比较、


交 流、讨论、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创造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整数除
以分数,等于整数乘这个分 数的倒数。
3. 一个数除以分数,在我们已经知道怎么算的人来看,这不是很简单的一
件 事吗?一个数除以分数就等于一个数乘这个数的倒数。又何必要自讨没趣,要
花时间去探究算理,形成算 法。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计算的规律进行计算不就可
以吗,这样不仅教师轻松学生也能够运用规律直接计 算。岂不两全其美吗?其实
不然,数学是一种思维训练,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遇难再破难。所以在这一节课 ,
我这样先让学生思考,再一起来解决。并且在困难的时候借助线段图来帮助,有
利于学生更加 直观地了解到这样列式的同时,是在计算什么量,再计算什么量,
就得出了算法。
数学问题教 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从现
实生活的情景中引入,让学生经历“复习 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方法——运
用方法”的过程。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中主要引 导学生借助线
段图,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 真正使学生学会方法与技巧。
不足之处:
“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在“ 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由于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算理这一目标为中心,但学生普遍都存在困难点拨很少且不够到位,有
个别学生。纵观整节 课,本人教学缺乏耐心,留给学生探讨的时间、空间都不足,
今后有待加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让我在现有的水
平能更上一层楼,本人将不胜感激!









《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8页例5,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
分析:
本 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
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 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
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 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
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 br>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
用多种活动方式, 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对我班学 生也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我班有13名学生,人数不多,但对
数学知识的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 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
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积极 思考的习惯有
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
的 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 构和
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掌握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
答这 类应用题。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 题中
的数量关系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把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确定为本
节的教学难 点。
五.本节的教法和学法:
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观察发现法,通过观察电脑课件的演示,突出单位“1”这一重要知识点。
2.动手操作法,通过动手画线段图,感受文字与图形的转化统一。
3.尝试发现法,让学生尝试自己画,自己去列式,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
题。
4.最后运用概括总结法让学生概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流程
依据本节 课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
发展”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 把本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说”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我们
身体由什么组成的?”学生交流汇报,然后紧接着向学生交待:我们身体里最重
要的组 成成分是水,很自然地引入到例题的情境中来。
第二环节:帮助学生“悟”解决第一个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分下
面四个步骤进行。
1.理解题意,找出单位“1”的量。
2.回忆分数乘法画线段的方法,尝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尝试列出量关系式。
4.根据等量关系式尝试列试解答。
以上四个 步骤都是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前提下,然后指名汇报,同时我利
用课件演示出完整的过程,最后让学生 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
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如果说解决第 一个问题由教师的扶到学生的悟,那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
完全做到放,让学生通过自己刚才的发现, 独立去完成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这样的学习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
展,特别是学生个体 人格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第三环节:组织学生“用”
本节练习我以“智慧屋 ”的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呈现了我精心
设计的,层次不同的,由浅入深的四个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把文字转化成图形


的思 想方法,这几道题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难易适宜的思考空间,让每名学
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喜 悦。)
第四环节:指导学生“想”
这是全课的总结,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用“难、比较 难;容易,比较容
易”等词语来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进行自我评价,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再次调动学生 的求知欲望。)
另外,在本节课结束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验了教学效
果 ,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辅导,让后进
生对知识能得到进一步的理 解和掌握。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课的知识要点,又做到了结构清晰,一目了然 ,有助于
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
















《比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比的认识”,下面我从以下六
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知识,包括两个课时的内
容,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 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第二课时的
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我说的是第 一课时,本节课内容是建立
在“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与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 行
教学的。教材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提出不同的问题,逐步
抽象出“比” 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今后学习“比
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情,我预设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
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比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 比的重要性,感受比的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自觉养
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此目标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一堂课的教 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就看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
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 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
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遵循这样的 理念,在教学
中,我以“情景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和“练习检测法”为主要教法;在学习
过 程中,我以自主探究、观察发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法。充分发挥
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及主体 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
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
思维,本节课从学生 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始终以问题为引领,遵循“现实题材→
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将实
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 数学知识
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这样的新课标设计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杨利伟叔叔及其事迹出发,设置问题,
逐步引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杨利伟叔叔吗?他就是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航天员。2003
年10月15日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 展示了什么呢?(课
件出示)对!他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旗帜。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此时设置问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她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给以充分肯定。
15÷10 表示长是宽的几倍
10÷15 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接着老师过渡:刚才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除法表示两 面旗长和宽的关系。你
们老师要告诉大家这两个除法算式还可以用另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来表示。那是什< br>么呢?对!那就是比。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比(同事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运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明确目标,引发探究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准 备,还巧妙引入下一环节。
(二)探究新知,认识比
1.首先紧承上一环节设置学习新知的 问题:到底怎样用比来表示两面旗长和
宽的关系呢?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老师巡视,对学困生 作个别指导。
之后全班交流,汇报结果,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记作15:10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记作10:15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 识比,我又抛出问题:那么什么是比呢?再让学生仔细
观察这两道比的算式,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你从中 又发现比的什么特点呢?鼓励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之后汇报结果: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是有序的(教师板书)
2.再从学生刚列出的算式中选择一道来学习比的读写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10比15读作“10比15”,写成“10:15”
(板书)
然后指名学生 读一读,提醒学生注意:虽然10:15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
仍读作10比15.不能读成十五分之 十。并鼓励学生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
是一个比,不是一个分数。比的读写是新知识点。教师先讲解 ,再让学生模仿练
习)
3.最后学习比值的表示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比值,再抛出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值通常怎样表示呢?
学生合作交流后,(出示课件)师生一起明确答案。
这一教学环节,我是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的新课标理念而设计的, 为了学好新知,突破重点,我才用了问题引导法,引导
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比的概念较 抽象,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因
此上课时还要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扫清认知上 的思
维障碍。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先思考两个不同类量的比
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应用新知,告诉学生,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
而且两个不同类的量也可以用 比来表示。如课件中的例题就要我们思考路程与时
间的比。
例:在日常生活中,一辆汽车行驶 ,2小时行驶16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
行驶多少千米?(160÷2=80千米)
先引导 学生思考:用已学知识如何表示?再师生一起明确答案:路程和时间
的关系可以用速度来表示,即速度= 路程÷时间
那么如何用比来表示呢?即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60÷2,比值是80。


2.再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师过渡:刚刚大家知道了用比来表示两个不同 类的量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
现在就用刚刚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吧。
(出示课件)抛出问题;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鼓励学生大胆试一试,自己阶梯,再全班交流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薛秀哦东不能单纯地依 赖模仿和记忆,否则难以化
解教学难点,因此这一环节先通过例题的学习来疏通学生的解题思路,再鼓励 学
生大胆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使学生不会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化解了难
点,还提高了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题练习,课堂检测
教学中我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实 际性”的原则,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
确保圆满完成任务。于是我在课件上准备了以下习题,如课件所示 ,分三种:
(1)基础练习题(2)综合练习题(3)课外延伸提
这一环节不同的题型适合 不同的学生做,实现了新课标“让不同的学生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能使学生应用新知 ,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五)布置作业,联系生活
1.说说生活中的比。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49页的“做一做”。
这一环节中,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数学生活化的 基本理念,我设计了第一题,
能使学生体会倒到比的重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让学生养成独 立思
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我设计了第二题,还要特别强调华的前项和后项不能颠倒。
六、设板书设计
比的认识
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记作15:10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记作10:15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比是有序的


板书设计是很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


分。好的板书设计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体
现了具 体的解题方法;同事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也简单明了。
最后总结说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主要以 兴趣为动力,以问题为纽带,以学
生为主体,充分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 胆尝试、
主动探索中获得成功,得到提升。
我的说课完毕,欢迎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 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小节比和比的
应用的第二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 意义、比
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比的基本性质是一节概念
课的教 学,它跟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实际上是同一道理的。所以本节课
主要是处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到学习新知识。教材
内容渗透着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学生理解并掌
握比的基本性质,不但能加深对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 br>分数、比和除法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知识,
正、反比例打好基 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
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
本性质化简比,掌 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化简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并使学生


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3)、使学生在经历猜想、 验证、发现等思维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
应用价值,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 学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通过同学们自主探究,突出重点。
难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通过师生交流互动突破难点。
二、说学情
六年级 学生已掌握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除法
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等知识,这 都是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而且六年级
学生已具有类比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要根据除法的基本性质 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猜想比的基本性质并不难,关键是在于应用,即化简比,对学生来说,如何将分
数比和小数比转化成整数比可能是个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复习铺垫,使学生领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猜想激趣,通过猜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类推总结出比的基 本性质,并通过尝试、讨论
等方法进行化简比,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学程序分(五)大环节进行:
(一)复习铺垫,创设问题情境。
题的设计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结点,能使学生己有的知识、 技能、经验得到
进一步巩固和充实,又能激励学生应用迁移类推规律主动探索新知。本课中,我
抓住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设计了铺垫练习,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作好准备。我
先是用填空题的训练,5 ÷4=15÷()=( )÷24

=

()

=

()
。从复习商不变的
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为学生类推 出比的基本性质打下铺垫,渗透转化的
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事物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符合学生认 识事物的规律
和迁移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悬念,引起 学生迫不


及待地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能给学生提供
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数学知识。在学生复习了分数的基本
性质和商不变的 性质后,及时提出问题——比是不是也有类似性质呢?如果有的
话,你认为它是怎么样呢?有的学生根据 分数与比的关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
就自然而然的猜想出比可能会有基本性质。通过这样的引导,紧紧 抓住了学生的
心。他们很想弄清楚:比有没有类似商那样的规律和分数那样的性质,使他们产
生 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猜想验证,得出结论。
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和探究欲望后,怎样才 能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发现的
过程呢?这时教师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自由思考,作出各种猜 想,对
猜想提出验证的方法。然后小组合作通过实例验证猜想,最后交流展示学生的研
究思路与 成果,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这样
不仅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条件, 让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主
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本课的教学重点 得以体现。
(三)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当讲完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出了三道较有代表性的化 简比的练习,让学生在做
练习的过程中归纳和整理出化简比的方法。
15:10 (整数比)0.75:2 (小数比),



(分数比)
学生做完后交流中发现解法都有不只一种,通过交流探讨,小结出一套比较
切合实际的方法。
1、化简时,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时,可以同时除以两个数的最大公因
数。
2、是小数比的,先扩大相同的倍数转化为整数比→最简比,
3、是分数比的,先同时乘两个 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为整数比→最简比,
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
但要注意,这个结果 必须是一个比。学生亲身经历了化简比的过程,参与了
知识的运用过程,体验到运用结论解决问题的乐趣 与快乐。教学难点在师生互动
交流中得以体现。
(四)巩固反馈,积累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等几种类型的练习题,通过步步
深入 的学习交流活动,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探究更深入,理解更完善。最后的拓
展性练习,使学生思维发散, 联系实际,运用规律,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的欲
望。
(五)全课小结,强化认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开放性的总
结形式给学生提供一 个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总结所学,交流心得,将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模式加以延伸。
(六)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5÷4=15÷(12)=(30)÷24

=

( )

=

( )

15:10 (整数比)=15÷5:10÷5=3:2
0.75:2 (小数比)=0.75×100:2×100=75:200=75÷25:200÷25=3:8

:(分数比)=

×18:

×18=3:4

五、说预期效果
整节课意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过程,希望通过< br>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语言描述,对化简比的方法的总结,留下了学生成功的脚
印。同时采用讲练 结合、说议感悟、对比总结、质疑探索、概括归纳的方法,掌
握知识、应用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清晰的 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
索精神。让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愉快!
六、课后反思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从把握新旧知识的相互
联系开始,从分析它 们的相似之处入手,通过让学生联想、猜测、类推、验证等
方法探讨“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由于在 推导比的基本性质时要用到比与除
法、分数的联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因此教 学新课时
对这些知识做了一些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这两条性质,为下一步的猜想和
类推做 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事实也证明,成功的铺垫有利于新课的开展。学生通
过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通过 类比,很快地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一来节
省了很多的时间,二来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新知识。在应 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的时候采用讲练结合、对比总结、质疑探索、概括 归纳的方法掌握化简方法突破
难点。最后通过练习应用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 不足
是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比没讲到。由于时间紧张给学生说的时间太短。


《按比分配》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按比分配》。首先 ,
是我对本节教材内容的分析。
一、说教材
《按比分配》是人教版6年级上册4单 元第3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
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相关知识的应用。教材 按问题解决
的三个步骤编排,旨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尤其是养成审题和反思
的习 惯。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
目标:
1、通过解决典型问题,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
一个数量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归纳等方式,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解
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 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 难点是运用分数
乘法来解决按比分配。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 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讨 论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新知。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问题导入
课件出示问题,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平均分并不总是最合理的分配,从而,
揭示教学内容 ---按比分配。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课的展开
作了铺垫。
2.新授内容
这一环节我先用多媒体出示稀释瓶,让学生了解浓缩液、稀释液等相关知识,< br>然后提出问题“瓶子上的比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接着,
课件出示例2。按 照教材问题解决的三个步骤的编排,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题
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分配的?”学 生思考讨论交流想法,回答问题。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1:4是什么意思?”,教学中,我采用了直 观图表示
1:4的具体含义。这样,对于学生理解1:4在这表示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是 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进一步表示浓缩液的体积、水的体积与稀释液的体积
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之 后,学生在理解题意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方法,独
立进行解答,与同桌交流讨论。最后,总结两种解题 方法。
问题解决的最后,让学生选择方法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这里,主要是学生
口述方法 ,完成检验。
3.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巩固例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没有比怎么
办?谁能找出来?”问题的提出,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三个量的比的解题方法。
4、课堂总结
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
比分配。
5、课外延伸
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 br>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6、布置作业
教材55-56页第1题,第4题,第7题。
六、说板书设计


按比分配
①归一法②按比分配
七、说教后反思
按比分配 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而
且学生在平时也有一定的体验。所以在 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
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 解决问题策略的
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
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
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本节课教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紧紧围
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无论 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情感态度价
值观上都有所得,全面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总之,对教学的设 计,我始终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并且
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体现对学生的创新
意识的培养。

《圆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圆 》的第一节内容《圆
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 br>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
生认识圆的形状。 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
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 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 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会用字母表示圆心 、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
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6)、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对于乡镇学
生,家庭辅导能力较 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
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 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
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
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
圆,理解圆的特 征,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
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 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心去
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
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 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
方 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
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 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
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
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与
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说说生活中在 哪儿见过圆?(圆形钟面、硬币、光碟、圆形桌面
车轮、…)。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 丢进一颗小石子(配上石
子入水的声音,并播放水纹),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让学
生从中找一找圆,感受圆在大自然中的重要性,再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工具,自己


动手画一个圆。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 折痕画出来,
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
了 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
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知道折痕的交点叫圆心,连
接圆心和圆上的线段 叫半径,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研究圆的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 br>我想让学生画几条直径和半径,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发现先
在组内交流再大组汇报 ,学生汇报时让学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任
何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呢 能举例说明吗。我出 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
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 圆内”这
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
字母表 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学生通过动手、
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让 学生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
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学习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 的
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
圆等等。最后 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
画圆的一般步骤:
第一、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
第二、 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
第 三、旋转画圆。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
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 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
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 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
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


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 ,我采用操作 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
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
尝试精神。
(三)巩固练习
通过判断题、选择题、看图回答问题来进一步考察学生 对于圆各部分名称、
半径与直径长度关系的掌握情况。再抽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加深印象。
(四)感受数学应用与生活,增强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会是圆的?让学生知道把车 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
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 心
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
非常平稳,这 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通过这样的延伸,使学生初步感
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 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的美与神奇,明白生活中 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
外多姿多彩。布置课后作业,利用圆规和直尺创作一幅美丽的作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将圆 的三个部分与圆各部分之间关系用简易的文字
概括出来,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 学生理解和记忆,理
清文本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五、教学反思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我事先也准备一些 图片让同学们
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等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生活中很多很多,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剪一圆形纸片,二是寻找生活中的 圆。
通过这两个任务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了充分的
准备。 < br>3.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
部分名称,理解圆的 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动
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 动口参加讨论。
4.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太准。
(2)自主探索环节效果不太明显。
(3)学生预习不到位,今后需要加强预习的指导。
以上,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圆的周长》说课稿 < br>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 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
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加以 说明,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
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 方形
周长计算,并初步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
基本方法的 开始,也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
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 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
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 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喜欢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他们希望能够在活动 中自己去研究事
物、发现问题,更渴望能在研究活动中解决自己的疑问,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学的主要内容,本节课我着重通过开展丰富的探索实验
活动,发 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让
学生发现、总结和运用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圆周率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
能力和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 br>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对有关资料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学生以合作实践,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圆周率的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发和学法:
(一)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 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多借助实物演示,
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知识形成过程。
(二)本节课主要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
探究,积极参与猜 想、讨论、验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析,推理从而解决问题,
获取新知。
(三)本节课围绕 教学重难点运用了多媒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知
识形象化、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 养愿意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意
识。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 新课时我利用两名运动员骑车分别沿着正方形、圆形路线跑跑。先让学
生观察并思考:如果要求沿着正方 形所跑的路程,实际是求正方形的什么?怎样
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提 问:如果要求沿着圆


形所跑路程,实际是求圆的什么呢?让学生揭示课题:圆的周长并板 书。正方形
的周长我们会求,那么圆的周长该怎样求呢?利用问题设下认知障碍,激发学生
的求 知欲望。
(二)探索新知
1、教具演示,直观感知,认识圆周长。
心理学实验证 明,“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掌握,理解的标志是学生能用自己
的话说出来”。通过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 “圆的周长”后,我出示教具铁丝圆、
圆片,让学生观察围成圆的线是一条什么线,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 的什么。通过
这个问题揭示圆周长概念(板书),在揭示了圆周长概念后,接着师生合作用线
绕 法、滚动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指导操作要点。最后学生同桌合作用两种方法
量出圆片的周长,充分认识 圆周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
我用一根绳子一 端拴着一个粉笔头,一舞动就会形成一个圆,让学生说出它
的周长怎么测量。很明显用刚才的线绕法、滚 动法都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
使学生产生去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
3、操作实验。
第一层次:观察猜想。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圆的周
长会是直径的几倍呢 ?
第二层次:量一量,验证猜想。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应有一
定的实践操作能 力。我让学生分组做个小实验,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分别量
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并把数据填入书中 表格。通过测量,汇报。学生观察数据,
通过对比、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 些。
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从而得出,圆 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通过第二步的教学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 高学生分析、比较、
推理、概括的能力。
4、介绍圆周率
①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 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
率。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板书)


②再介绍的读写法。
③最后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
5、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根据圆周长与它的直径关系,让学生思考知道圆的直径、半径怎样求圆 周长。
通过思考学生独立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
母表示为 C=πd或根据直径、半径的关系写成C=2πr(板书),你会求刚才粉笔
头舞动形成的圆的周长吗? 通过这一步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三)运用新知
这一环节我主要从基 础练习、综合练习、开放练习及解决课始问题等不同层
次的练习题。促进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练习,巩固所 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2、综合练习。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本领。通过圆周长公< br>式的应用,使得学生内化了公式,掌握了新知,并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
作用于生活的思想 。
3、开放练习。
通过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的亲身体验思维的乐趣,从而极大地调动 学
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
(四)总结升华。
师生对本节共同总结,结合板 书巩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谈谈学习的
感受和收获,促使学生知识、情感、技能和方法的和谐整合 。
本节课设计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
学学习是有价值 的。按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理念,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
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 的过程,引出学生数学思考,促进学生
主动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深刻起来。


七、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周长概念线绕法、滚动法
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

C=2πr


《圆的面积》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面积是人教版六年级上 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
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学习的。从认识圆入手,
到圆的周长和面积,与直线图形的学习顺序是一致的。但是,学习圆是从学习直
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
材通过对圆的研 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
“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 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在本单元中,本节内容安排在“认识圆,圆的周长”之后,这样可以让学生< br>借鉴在学习圆周长时的经验来研究圆的面积;有利于让学生感悟学习平面图形的
规律和方法。 < br>通过对圆面积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为以后学
习圆柱、圆锥的表面积 及体积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圆的特征,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已基本掌握,但对于像圆 这样的曲线图
形的面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如何把圆转化成直线图形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 对探究学习并不陌生,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往往是盲目探究,因此,
组织学习素材,让学生形成合理猜 想,进行有方向的探究也是教学中关注的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1、发展迁移原则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
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 想。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通过课件演示和实
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反馈教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
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圆面积 公式形成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
学”。
4.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我以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
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
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 动脑的能力,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概括,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演示 、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
于生活的理念;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 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
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
六、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七、教具学具
1.幻灯片若干。
2.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八、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如
下课堂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


新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圆的认识、 周长及长方形、平行四边
形面积,让学生进行反馈,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
垫。
(二)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出示帮助公园的工人怎样计算这块圆形草坪的占地 面积的问题。启发学生进
行猜想,然后展开讨论同学们的方法是否可行,从而引出课题,讲授圆的面积的
概念。融新知识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之中,这样做,目的就使学生在对新知识的
渴望中产生探究 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为了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第一步,引导学生小组合 作,通过剪拼图形推
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用纸片做个实验,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可以同桌
合作,看能发现什么 ?一会向老师汇报。这样的设计给予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
学生真正成为了探究活动的主体。
第二步,学生汇报探究结果之后,为了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极限”
的概念,我适时进行教具 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把圆平均分成八份、十六份、三
十二份后,拼在一起,再观察每次拼成的图形中闪 动的曲线与圆周长的关系。学
生就会明白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当分的份数足够多时 ,曲
线就接近直线了。由于在剪和拼的过程中,图形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圆
的面积等于 这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就这样,抽象难懂的“极限”的概念
就在教具直观、形象的演示中迎刃而 解了。
然后,我又用课件演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学生
很快地通过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顺利地完成知识的
迁移。
在这个环节中,把 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直观、形象的教具演示相结合,对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解决实际问题
P68教学例1,引导学生写完整整个解题过程。
新课标指 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和合作者。”这一环节 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 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
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分组讨论中,不断完善提炼 出来的,
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
学生观 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和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在练习题的
设计上,由浅入深,注重习题的实效性、趣味性。首先让学生计算课 前所剪圆形
学具的实际面积,然后设计基本练习题和基本应用题,最后设计趣味性较强的题,
大 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把知识进行了延伸与拓展。
(六)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
力。)
(七)作业布置
1、P71-72第3、5题。
2、自己画一个圆并计算出所画圆的面积。
整个教学内容,我本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 思考、互相合作、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设计,孩子们易于接受,学习气氛良好。加之
制作的ppt的配合,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九、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中的例
1。
一、说教材
《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单元教材共安排2课时。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
题变得更简单,使抽 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教材中比比皆是。有时候,是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有时候,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
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 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小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还
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 还有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
“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
二、说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修订,从原来的“双基”拓展到“四基”,即增 加
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知识和技能是数学的“双基”,而数学思想方法则
是数学的灵魂 。“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全部数学大体上就是围
绕这两个概念的提炼、演变、发展而逐 步展开的。
三、说教学目标
《数与形》作为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目标的定 位问题。在
教学中究竟该达到怎样的要求?我们把握不定。尽管在以前的学习中,曾经出现
过一 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结合“形”来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如在第一
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形,发 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但纵观教
材并没有系统的教学数与形结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 也比较分散。
因此,我理解的这节课的意图是:试图通过图形直观的解释算式中数的含义,
让 学生进一步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
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 积累经验。所以将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与技能: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 解决一
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合作等活动,帮 助学生借助“形”


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
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可以
使相对的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结合本节课的目标和学情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 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
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有时“形 ”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
与“数”有关的问题。
五、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
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
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进入中高年 级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
有一定发展,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 发
展,因此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
撑”地位,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而服务。
六、说教法学法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 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采用教
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 的精神,同
时采用PPT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功能,强化理解,突破重点、难点并调动学生的
学 习积极性。
1.将问题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题目的内容进行理解,在明确了
题目 的要求之后,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通过具体形象
教具的支撑帮助学生发展规律 。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看一看,议一议,借助直观教具发
现理解规律。
3.利用微课对差生进行“补学”。在学生探究汇报之后,针对学习有困难的


学 生利用微课视频直观巩固知识。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教学伊始,从计算复杂抽象的算式 1+3+5+7+9+11+13+15+17+19=开始,让< br>学生体会要想用简便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要从简单的情况入手,那为了更好的
研究算式之间的规 律特点,我们可以借助图形帮助我们思考,使学生建立图形与
算式的关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 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二)以形助数 寻找规律
从观察图与对应算式的关系入手,引 导学生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
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直角”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 关系,然后让
学生明白其实每个算式的和就是对应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学生在明确这一点
后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每个图
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可以写 成平方的形式,教师再一次追问:为什么从1开始的
连续奇数相加的和可以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呢? 单独看算式,比较抽象,很
难理解,能不能借助图形解释其中的道理?引导学生说出原来从1开始的连续 奇
数相加都可以摆成正方形,而求正方形的总个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行个数的平
方或者每列个 数的平方也就是边长的平方,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直观的图形能更
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计算中各数的含义, 充分发挥“形”在计算中的直观形象的作
用。随后利用微课视频对差生补学,巩固对知识的认识。
(三)数形结合,提炼规律。
在学生充分建立图形和算式的对应关系后,让学生观察算式思考 :从1开始
的连续奇数相加的简便方法是什么?学生在充分观察、讨论后,引导学生用自己
的语 言说出简便的方法。在学生充分的用语言描述后,教师结合课件演示,深化
理解规律。建立“从1开始的 连续奇数相加,就能摆成一个大正方形,加数有几
个,每列的个数就是几,和就是几的平方”的数形结合 的联系。此时,教师再一
次追问:加数有几个,和就是几的平方,那么所有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吗?都
可以这样算吗?(体会必须从1开始或者连续),让学生体会如果不从1开始或
者不是连续的奇 数,所摆正的图形都不是正方形。学生会再一次体会到图形在理
解算式中各数含义的直观价值,充分体会 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直观性,感


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时,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运用所学,举一反三,使 学生的解题
能力得到培养。练习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教材108页做一做的第1题,是检 验学生对基本题和变型题的掌
握程度,这一层次的后面我把上课伊始的题再一次出现,让学生运用所学规 律去
解决,使学生在对比中间接体会到“以形助数”的好处。
第二层次:完成教材108页2题。
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中也蕴含着数的规律,(第6个图形: 红色6个,蓝色18
个;第10个图形:红色10个,蓝色26个。根据图示可知:红色小正方形的个< br>数与图形的序数(第几个)相同,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乘2
加上6) 第三层次:课件出示出小学阶段数形结合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其实从学前
班开始,数形结合的思想 就已经在我们的学习中不知不觉的出现了。
(五)课堂总结,感受价值
学生谈数形结合解决 问题的感受,引出华罗庚先先的名言: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缺数时不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 事休。与学生产生共鸣,升华认
识。
七、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引导孩子尝试自主探究,借助课
件正方形图,以形助数,发现规律,在小组中用语 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别人的
交流中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理解规律,总结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通
过练习,学生能学会“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形与数对照,发现图形中隐藏的
数的规律, 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
思想。教师注重对学生数形结合学习 方式的应用指导 ,使学生逐渐养成数形结
合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 力,不断提高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永州职业-大学团支部工作总结


中国大历史-长沙学院分数线


2017年8月日历-安全生产宣传标语


雄踞山寨-初二英语教学计划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小学教师心得体会


中考录取通知书-大学生毕业实习报告


小学二年级日记-乡镇团委工作总结


梦里人-社区主任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