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萌到你眼炸
885次浏览
2020年08月19日 01: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五道杠少年-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小学四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 ,生理
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
习惯的最佳时期。同 时,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
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 些自己的想
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交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
多自己难以解决 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经过正确引导,孩子可
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 高,在学习的旅
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
路。研究表 明,10岁左右大脑前额皮层发育完善,孩子玩的天性开
始消退;相反,大脑的抑制功能加强,儿童对自 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
变得有意识;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和文字反应能力增强,思维能力的
发展处 于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
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 确性提高,一题多解的数
量增加。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
发 散性在四年级尤其关键,而独立性和发散性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所以四年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期 。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
的样 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的
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所以,超越生理和心理发
育水平的教育会妨碍孩子的成长。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的生


理和心理特点,恰如其分地给以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四年级的重要性和心理特点

1、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

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的
四年级开始转变 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
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非常难 引导,身体方面
有高矮胖瘦,心理方面: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
学习主体转 变,小时候看不懂,听不懂的一些知识,现在很快可以搞
明白,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 br>四年级的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
复杂的分析,开始意识到自 己不受大人控制,有一点叛逆。四年级孩
子注意力增强,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20分钟提高到20~ 30
分钟。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小学四年级
(9~11岁)以后, 书面言语水平逐步超过口头言语水平。根据这
一变化,语文教学强化了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训练,数学开始 接触分数、
面积、进率等比较复杂的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概括、对比和分类等抽
象思维能力。



2、四年级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是在小学中低年级,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以
前形成的学习习惯比较容易改变, 而四年级以后,除非进行特殊的训
练,养成的学习习惯很难改变。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有句名言“习惯< br>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
变得牢不可破。

3、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 。

随着四年级课程增加,作业量增大老师会 像对待大人一样要求去学
习。这时候要求四年级孩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随之发生一定的变
化, 例如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
养成必要的数学思维习惯等。

四年级的孩子不能像一二年级一样靠外界督促去学习,要意识到学习
是自己的事情. 很多家长 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父母的责任,不少家长认
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 子找好
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明
白学习这些内容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教育中老师们不一定非常详细地告诉孩子学这些东西到 底有何
意义,为什么这些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是必需的。

4、每个孩子都有自 己的兴趣和爱好,任何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引
导得当都可以带来良好的效果。

很 多孩子不喜欢学习或厌恶学习,原因就在于他们是被强迫学习的,
他们将学习作为一种外加的负担。但是 ,现在很多家长将学习视为达
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作为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
解孩子的兴趣去培养。

四年级孩子开始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但是,这种自我评价在很大 程
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仍然是孩子进步
的关键。


(二)四年级的语文学习

一、阅读是第一能力,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基 础,从小培养孩子读书不
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拓宽孩子的视野,增加课外知识。小学
的 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业成功密切相关,小学中年级培养读书能力是
非常重要的,是孩子各科学习的关键。 父母必须为孩子创造读书的好


时机帮助他养成这种好习惯。

1.引导孩子喜欢去读书,告诉他读书的乐趣。

2.给孩子精心选择读物。

3.让孩子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首先,让孩子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其
次,营造良好 的家庭阅读气氛,家长首先做好示范作用。最后帮助孩
子制定阅读计划,并及时给予评价。

二、很多低年级的孩子做作业需要父母督促和陪同,还有的孩子做作
业磨磨蹭蹭,本该10-2 0分钟的作业,需要拖延一两个小时。

四年级的孩子应该养成自己做作业的习惯。放学后自 己完成作业,完
成作业后自己检查作业,最后自觉收拾书本和文具。首先家长要让孩
子意识到好 孩子必须认真做作业。作业不是老师故意给孩子出难题,
也不是老师给的一种负担,而是复习所学课程和 学习新课程的重要环
节,做作业也是一种学习。其次.为孩子制定做作业的标准。例如,
写字要 认真。家长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
需要家长的帮助,家长不要将答案或者方法 直接告诉孩子,而应该启
发孩子自己寻找解题方法和答案。


三、学 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交流,而是为了更
好的思考。四年级的语文学习要更加注重阅 读和思维的训练。语文教
育中要重视字词句段文等语言文字训练。

学习语文就是听 .说.读.写。听和说是重要的交流能力,也是学习语文
的重要前提。在语文的学习中训练孩子听的能力 让孩子听故事或磁带
等(软件中的成语故事)。说,就是向别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就要 求孩子说话流利或讲普通话标准(语文特别辅导录音)。阅读,
对四年级学生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抓 住文章的主题,理解文章中
某个句子的意义。写,四年级习作的关键是从写段落向写作文过渡,
段的训练仍然是四年级习作的重要内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
练习写话,三年级开始练习写段,到 了四年级,要求孩子们在写话和
写段的基础上写文。这就要求孩子多听和多看.多写.多想.多改。

我自担任小学三、四年级语文课程教学以来,观察体会总
结了学生一些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
一、感性学习明显大于理性要求。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他们虽 对自己应该做什
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了基本认识,但做起来还是不能完全用意志力来
约束和管理 自己。因此,我查阅了大量关于小学生心理的书籍。心理
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 是依靠直观的、具体


的内容。小学生的记忆强度不大,尤其是低年级阶段。所以在教学语
文时,应尽可能多地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如词卡、图卡、挂图、幻灯
片、课件等等。我教学实践 证明,越是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积极性
就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最明显,记忆的效果也最好。反过来, 如果
只是简单的、干巴巴地教给他们单词,然后翻译出单词的意思,不但
当时他们不爱听,课堂 气氛沉闷,而且记忆效果也不好。我在上课时,
每堂课都要至少拿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用具,这样既 节省了不必
要的话语,而且学生也能从直观的实物挂图增加感性认识,有时还配
上相关的动作, 这样调动学生和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迅速有效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情感需求胜过严格要求。

他们对教师的态度,不是你对我越严格就越爱学,而 是爱学他们
喜欢的老师上的课。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决定于某一事物是
否符合人的需要 。而某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又取决于事物和个体
需要之间存在的关系,随着这种关系的不同,人对客 观事物就产生不
同的态度,从而使人在主观上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小学三、四年级
的学生需要 的是能够与他们“玩”到一起的老师。需要在趣中求学。情
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认识过程是产 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人只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才了解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从而产
生情 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人的情感不仅


以认识过程为基础,而且 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构成人的认识世
界之一。积极地、良好的情绪能激励感知的积极性,提高认识 的效果
和保持的牢固性,加强想象与思维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反之,消极的、
不良的情感会影响 认识的积极性,降低记忆和思维水平,产生消极的
影响。小学阶段,我们三、四年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比 较强烈,这就
要求我们做教师的要备好课,使课堂上的教与学都生机勃勃,趣味盎
然。同时他们 对某一学科的内容产生兴趣可能是源于教师的表扬等。
产生高度的热情,甚至非常激动。我在教学时,总 是很注意学生的情
感,对他们好的表现及时地表扬,并让他们带领全体学生学习,这样
不仅促动 学习好的同学继续努力,也同时对差一点的学生是一种激
励,而且他们对这种方式表示欢迎。对表现不好 的(或是没学好、或
是注意力不集中)我不批评他们,而是把他们单独叫出来参与到课堂
活动中 去。此外,学生的情绪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教师对他的注意程度。
我发现给予关注越多的学生,越有好的心 情,以一种积极、愉快的心
态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有
度,若使用过多的“你必须”、“你要不……就……”之类的话,不但不
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还会适 得其反。
第一部分 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 ,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


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
念和教 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
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
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 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
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 心需
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 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
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 为基础、以
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 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
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和社会
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
育,民 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
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 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


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 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
和问题解决的 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
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 践中发现和提出问
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
神。

开放性 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
要,有弹性地吸 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 同学生的学习起点
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
更重视 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 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
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
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
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 人。



(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
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 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
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
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 学生的生活。

(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本课程强调必须 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 成的学习环境,
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
的方式,帮 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
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 学生
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
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


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 的。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一条主 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
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 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
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
领域 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 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 任心、良
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
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
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 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
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 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 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


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 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 的道德问
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力所能及地参与 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
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 年人的基
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
共生活具有重要意 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
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
关系,了解人类 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 知道在历史发展


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 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
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
互尊 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我的健康成长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
要取长补短。(中)


1、开展“我能行,你也行”等活动。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荣誉感和知耻心。愿意反思自己的生
活和行为。(中高)
2、结合实例,举行有关善恶、美丑、荣辱等是非的辨析活动。

3、能够面对 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中高)
3、回忆自己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的想法和表现;讲一件自己或他人
克服困难的实际事例,互相交流。

4、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习做有诚信的人。(中高)
4、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并收集社会生活中关于诚信的事例,进
行比较分析。

5、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中
高)
5、邀请 家长参加以“感恩”为主题的亲子交流活动。开展“寻找身
边同学的长处”“我想感谢的人”的活动。

6、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知道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知道日常
生活中有关安 全的常识,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中)


6、从防火、防盗、防触电、 防中毒、防溺水、防雷电等方面,查找
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境 等
方式,学习、演练自救自护方法。

7、了解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
方式。(中高)
7、讨论、交流沉迷电子游戏的危害以及抵制的方法。

8、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过积极、健康的生
活。(高)
8、从报刊、展览、影视中了解因吸食毒品酿成的严重恶果,举行有
关的主题活动。




二、我的家庭生活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 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
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中)
1 、向父母长辈了解他们养育自己成长的事例。可以结合有关的节日、
纪念日,用写信或其他方式向父母长 辈表达感激之情。还可以讲一则
自己印象深刻的爱亲敬长的故事。

2、学习料理 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家庭生活,主
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中)
2、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
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3、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
庭周边环境。(中)
3、交流自家与邻里相处的情况,讨论邻里怎样才能和睦相处。观察
自家周边的公共设施,为 合理使用和爱护它们提出建议,做力所能及
的事。

4、了解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的途径和方法。(中高)
4、向父母了解他们从事的工作、家庭经济来源,通过诸如水电、电
信等费用了解家庭日常开支。



5、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和谅解,学习化解家庭成员之间
矛盾的方法。(高)
5、组织“与父母长辈沟通”的主题活动,请父母长辈一起参加。讨
论怎样用平和的态度和正 确的方法处理与长辈之间的矛盾。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1、能看懂学校和学校周边的平面图。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平
面图以及上学 路线图。(中)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看平面图、寻找学校设施或周边标志
物的活动。

2、了解学校主要部门的工作和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尊


敬老师,尊重学校工 作人员的劳动。(中)
2、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并交流学校某一方面的发展变化。访问老师
或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并向同学介绍他们是怎样为培养学生辛勤工作
的。

3、珍 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
学习任务,不抄袭、不作弊。(中)
3、通过游戏,体会时间的宝贵。尝试设计一周的课余或寒暑假的时
间安排,并进行交流。收 集关于时间的格言、谚语和故事。

4、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学 会和同学平等
相处。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中高)
4、可以讲述同学互相 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
常出现的摩擦和冲突,设置情境,讨论解决的办法。

5、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
荣誉,对自己 承担的任务负责。(中)
5、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事,并在班内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6、知道班级和学校中的有关规则,并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
初步形成规则 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中)
6、通过游戏和学校、班级活动,体验规则的必要性,并尝试制订规


则。

7、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体会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现
实意义。(高)
7、分析班级民主参与和管理的现状,提出积极建议。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1、能够识读本地区(区、县、市等)、旅游景区等小区域的平面示
意图。正确辨 认区域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中高)
1、在地图上查找本地区(区、县、市、省)及 省会城市的方位。开
展认识地图的活动和查找地名的比赛。

2、了解本地区的自 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


本地区的变化和发展;了解对本地区发展 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
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中)
2、按主题分组查阅资料、调查访 问、收集实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
织实地考察),并用报告、图片、实物展览等形式进行交流。

3、关心了解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并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
生活带来的便 利,尊重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中)
3、观察或访问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劳动情况,互相交流。

4、学习选购商品的初 步知识,能够独立地购买简单物品,并明购物。
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中)
4 、观察和实地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商业场所,比较价格变化情况。
模拟或尝试实际购物活动,学习选择 商品。

5、了解本地区交通情况,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学遵守交通法规,
注意安全。(中)
5、列举本地区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讨论为什么使用这种交通
工具。通过观察、访问调 查或知识竞赛,学习有关的交通常识、法规
和安全小常识。

6、体验公共设施给 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形成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
责的意识,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中)


6、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及其使用、维护情况,提出一些改进
的建议。

7、自学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中
高)
7、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公共场所中公共秩序的情况和人们的言谈举
止、行为表现,作出自己的评价。

8、体会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
情心和爱心, 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积极参
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中高)
8、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考察本地区的公益设施和福利机构。了
解发生在身边的关爱老年人和残疾人 的事例。通过模拟活动体会残疾
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9、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群体享有同等的公
民权利,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不歧视,不抱有偏见。(高)
9、可以选择班级、学校和社会上对来自某些地域、行业、生活处境
的人有歧视或偏见的言行,或者不同群体之间发生摩擦、冲突的现象,
让学生展开辩论。

10、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br>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信活动。(中高)
10、列举本地区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设计、举办模拟民俗表演活动。
列举本地区现实存在的陈规陋习、迷信现象,分析其对人们的不良影响。

11、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增强环境
保护意识。(中)
11、进行实地调查,说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通过板报、
标语、广播等形式进行 环境保护宣传,并在校内开展诸如节水、节能
等活动。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环境保护建议。




五、我们的国家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 疆域、行政区划。知道台


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高)
1、进行查找地图竞赛或拼图游戏。

2、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
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
同民族的文化。(中高)
2、选择、列举代表民族文化的实例(如传统节日、歌曲、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服饰、建筑、饮食等),进行交流展示。

3、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 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
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中高)
3、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地形、资源等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
生产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的影响。

4、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
体验热爱国 土的情感。(高)
4、列举一些能够代表中国的典型标志和象征,并说明理由。观看有
关祖 国风光的影视片;收集整理图片、诗文、风景点门票等资料,互
相交流。

5、了 解我国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知道大自然
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们在灾害中团结 互助的可贵精神。学习在


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的方法。(高)
5、收集有关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例,认识灾害的巨
大破坏性。开展逃生模拟活动。

6、初步了解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以及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知道工人、 农民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中高)
6、了解当地一种农产品的来历,相互交流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
生访问农户,或参加农业劳动、参观农业科技园。以常见的生活用品
为 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相互交流。

7、了解我国的交通发展状况, 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关注城乡交通存在的问题。(中高)
7、设置情境,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
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

8、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体会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与人们
生活的关系。在有效获取信 息的同时,增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遵守
通信的基本礼貌和网络道德、法律规范,做到文明上网。(中高 )
8、分小组交流个人运用不同通信方式与人联系、沟通的经验,以及
利用不同传媒获取或 发布信息的体会;制订文明上网公约。

9、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 有的历史常识,了


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高)
9、观看一些反映我国历史上重大发明或重要文化遗产的影视片;或
收集有关资料,举行报告 会。或讲述体现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发
明创造的故事。

10、知道近代我国 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敬仰民
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高)
10、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还可以观看有关影视片,
学唱历史歌曲。

11、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
成就,加深 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高)
11、在收集实物、照片和对家长等成年人采访的 基础上,举办反映
生活变化和祖国发展变化的小型展览。

12、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中
国人民解放军。(高)
1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少先队,和当地部队开展联谊活动,请
部队官兵担任校外辅导员。

13、知道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
利和义务。 知道我国颁布的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


法律保护自己,形成初步的民主 与法制意识。(中高)
13、介绍与小学生有关的法律,诸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
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围绕相关条文,结合生活中的案例,
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1、知道世界的大洲、大洋的位置,能在地图或地球仪上找到相应的
国家或地区。(高)
1、开展环流世界的模拟活动。

2、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生活习俗、 传统节日、服饰、建筑、
饮食等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尝试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尊重文化的
多 样性。(中高)


2、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题,然后收集某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具有特
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加工整理后在全班作介绍。与同学交流
自己收集的反映世界不同文 化习俗的图片、邮票、明信片等。

3、初步了解一些人类的文化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高)
3、围绕文明古国以及其他世界文化遗产,收集图片、影像等材料,
开展交流活动。

4、初步了解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及其给人们生活
带来的影响。(中高)
4、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进出口产品。

5、初步了解科学技 术与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
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高)
5、围绕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设置主题,召开辩论会。

6、初步 了解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
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策,体会“人类 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高)
6、分组选择不同的全球问题,收集资料,制作剪贴簿,办小展板,
交流展示。


7、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了解这些国际组织
的作用。知道我国在 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增强。(高)
7、选择并收集有关联合国、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 组织,
以及我国主办的大型国际活动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8、感受和平的美好,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热爱和平。(高)
8、收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和人们谋求和平的资料,体验世
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说明:

1、执照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中各项与学段相对应,并按其 适宜
程度标注在各项后。(中)表示适用于中年级,(高)表示适用于高
年级,(中高)表示适 用于中、高年级。但各项课程内容及排列顺序
与教材、课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掌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写教材和
开展教学活动,可根据各地区、学校 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

3、根据课程改革倡导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有学 生
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这些建议是提


示性的, 供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参考。

4、教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 条件、
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本标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 程实施和评价的基本
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应当遵照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
实际情 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教学建议

(一)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 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
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
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 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
和难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 /p>


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
进行设计,避 免大而空。

例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
实 守信,友爱宽容”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目标,
因此,它们不宜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教 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目标
具体化,确定每节课可达成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观察
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调整目标。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还应通过学生的反应和作业检验
目标的达成 状况,深入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

(二)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
据学生已有的经 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
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积累了一些社 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教学前,教师
应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 观察、聊天等调查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 br>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
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时, 教师还要
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
教师和其他人开展 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

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时,不能仅仅呈现诚实守 信的正面例子,
可以适当呈现不诚实守信而获得利益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
复杂性。并 且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不同
情况和感受,对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思考和探讨诚
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 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
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
主动 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思 考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
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 /p>


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例如,学生第一
次开展调查之 前,教师可以提供一张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
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可以提 示学生自己制订调
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
又如, 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地摘
取资料,照本宣读。

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
点进行大胆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 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
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教师自身要做到并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掌握的事实材料作出判断和结论,不要盲从和轻信他人的传言和不实信
息。

(四)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 本课程的教学与相
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会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
紧密结合 ,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
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 。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
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既不能因为没有所谓的考察与调查的条件和资源,将教学局限于


课堂传授,也要避 免制作高成本的课件或教具,以及开展华而不实的
社会调查等活动。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 造性地发掘和
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
机会,引导学 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
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注意观察某类公共设施
的分布、使用情 况和变化,并做简单的记录,经常性地利用班会或课
前几分钟相互交流和提问。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时, 就可以提取这些
积累的调查成果设计教学。

在学习有关本地区变化和发展的内容时 ,提前数周让学生收集家里或
亲友家的旧物,听取旧物的拥有者讲述其来历。如果旧物拥有者允许,可将旧物拿到学校分类展示;不便拿到学校的,可以拍照、录音。教
学时可以围绕某一类旧物,按使 用或出产的年代分类,比较它们的差
异和变化,让学生从中体会社会的变化。

在学 习其他国家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学校和商店里的进
口商品或品牌,在世界地图上寻找这些商 品或品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
位置,从学生熟悉的商品或品牌切入,学习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
历史、经济方面的知识。还可以结合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性活动,
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收集和学习 主办国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知识


和风土人情,以及该国或该地区与我国的联系。

为此,教师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与其他教师和相关部门沟通,
并养成读报、 收听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剪报、摄
影等方式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 闻、观察事物、积
累材料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每日两分钟轮流播报新闻或见闻的
活动,来 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

(五)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

本课程的教学 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
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 以及撰写报告书、
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
的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
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 内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
式。教师要对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

1、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 学
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体验学习的
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 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


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 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
原动力。

2、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重 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
式,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探 讨和把握获得探求
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探究学习
包括发现 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
假说等步骤,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 行动的足够空间,不能
将过程和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探究学习经常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
最终 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

3、问题解决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
种解释问题或解 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问题解决学习的目的,在于
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 中,学会综合
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
成关心社会的 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问题解决学习没有固
定的学习步骤,而且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 或实事,通过提出
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


在学习过程中,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
考与判断必然贯穿始终。

4、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和民主意识的
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小组有多种组合方式。
要根据学习 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座位相近或住家相邻的学
生组成小组,也可按照兴趣相同或任务相同的学 生组成小组,应特别
重视不同特长、性格、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学生混编为一组。小组成员
的人数 不宜过多,以4至6人为佳。教师应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能
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同 时指导其他学生接纳和帮
助这些同学。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并让每
个 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活动、交流和汇报,使小组学
习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 往能力的过程。

二、评价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本课 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
在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 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评
价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认知和 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
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二)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
包括:

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
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收集、
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方法,与他 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考查其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
教学方法、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 br>本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其主要 的评价方法有:

1、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
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
段时间内学习本 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
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达成水平评价。按照本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学年及单元的知识与
技能目标为基准 ,通过纸笔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本课程不排
除纸笔测试方式,但反对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或刻意 追求难度,以及
将学生的品德用卷面成绩衡量的做法。

4、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 、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
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5、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
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 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
相互促进。

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 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的
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 索创
新,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方法。

(四)评价的实施和反馈

1、评价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注意积累能真实反映学生发展
变化的资料,如学生的作品、作业等 ,将日常观察和定期考查相结合。

2、评价要注重知行统一。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有机结合。

3、评语既要简要、 精练,又要注意差异性、针对性。评价结果要能
够反映出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变化。

4、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帮
助学生准确了解 自己的学习状况。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利于学生自信
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





三、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应准确、完整地反映本标准的理念
和要求。
2、课程内容的条目、顺序与教科书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内容
编排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 方式,螺旋上升。

3、教材编写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并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

4、选材应充分考虑学生 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和实际生
活需要,凸显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5、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应有利于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等
多种方式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为学生的尝试、体验和实践活动留有
空间。

6、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适合学生的阅读 、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


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7、教材编写应考虑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
当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 的素材。

8、教材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方案,供教师根据学
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充分开发、有效 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
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 课程的资源是多
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在课程实施过
程中,应当 做到:

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参 考资料、其他各类图书、教学用具(包
括地球仪、挂图等)、音像资料、教学软件、校内环境设施和校园 网
络、图书馆等是学校中基本的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


加以利用 。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小组、文体活
动、校本课程等,丰富和拓展本课程的内容。

2、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

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商店、纪念馆 、博物馆、公园、少年儿童活
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区域自然景物、人文景物
等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3、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

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资
源。本地区的民 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
活动等,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国家和地区的 一些重要事件或
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在开发和
利用课程资 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电影、电视、广播、报纸、
杂志等信息媒体。

牟翠翠-教师节的来历


浙江高考一本分数线-开学第一课歌词


北京考试院网站-宿舍管理工作总结


湖南文理学院校歌-普通话绕口令大全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中自我介绍


上海的早晨读后感-办公室管理制度范本


重庆大学专业排名-会计求职信


手工串珠纸巾盒-暑假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