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皇帝列表-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第四课 正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
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
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
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
的 状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
事情节讲
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
成败。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今天我
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
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要带领
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读之前,提出
以下问题:
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
事的重要性吗?
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
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
吗?
1
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
(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
(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
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
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 、愤怒的
意思;“恐”和“惧”都有害
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
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
正其心。
“焉”
,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焉”字在
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视而
不见,听而不闻,食而
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
果;
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食,即吃的意思。这句话强调了正心
的重要性。
(3)脉络上,全文只有两句话,前者反着说,后者正说。这实际上
体现了对比论证的思路。
尽管课文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正其心”的观点,但是,观点已
2
经在对比中显示出来了:“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
第五课 齐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
其需要注意那些
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如“偾”“中”等。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
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
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
舜
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3.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
于齐家”的
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而后非
诸人”。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
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
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
义。
2.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
理由,并能结合自
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教学过程:
1.诵读感悟
本课的篇幅较长,但是文字还是比较简单,义理也不是很难,引导学
3
生多诵读,在诵读中体悟课文的内容。
(1)带着问题进入诵读,培养诵读兴趣。
问题一:咱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都应该通过
自己的努力使家庭
变得更好。古人也是这样。它们为此提出了“齐家”的概念。那么,
什么是“
齐家”?如何“齐家”呢?课文中提供了这样的答案。
问题二:古人认为,一个人做好了,就能够使一
个家和睦,使一个国
安宁。这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个人怎么做才是“做好”呢?到课文
中寻找
答案吧。
(2)读通课文,排除诵读障碍。
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语句:“虽不中
不远矣”,“未有学养
子而后嫁者也”,“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等。
其次,播放音频范读,让学生把握好停顿和语气等问题,出示停顿文
章。
(3)读熟课文
首先,安排学生跟着音频诵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
会全文的节奏。
其次,安排学生自由读,揣摩句意。
最后,安排学生齐读几遍,也可以采取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
步熟悉课文。
4
第九课 子路问强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交流古今中国的一些强者。
3.结合生活认识强者,使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的生字词,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区别以及君子居南方
之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人是一个强者?指名回答。
两千多年前,孔
子有一个的学生子路向教育学家孔子请教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学习
这个故事。
1、板书揭题:《子路问强》,学生齐读课题。
二、文中人物简介
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人物,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明确:子路、孔子。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
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他是
中华文化思想的集
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
“德治
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子路:字由,孔子的弟子之一。
5
三、诵其文
1.出示有停顿的课文。试读。注意字读音长短、轻重、停顿。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边读边指正)
3.自己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4.齐读。
5.请学生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晓其义
1.知识抢答。
所以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并不随便附和流俗。
中立而不倚
2.这才是真强啊!
强哉矫
3.用宽容敦厚去教导别人,能忍受无理的侮辱而不予报复,这是
南方的强。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4.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
中立而不倚
5.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
国有道,不变塞焉。
玩完游戏,我们再次
齐读课文。子路终于明白:作为君子要做到
强,必须——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
6
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五、深入探究,分析讲解课文。
在生活中,孔子虽然疼爱子路,但他不开口则罢,开口就夸颜
回,不开口则罢,开口就批评子路。当子路向他请教什么是强时,他
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追问他
三个问题?指名回答。
六、板书
和而不流
中立不倚
国有道,不变塞焉
国无道,至死不变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