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和网络整合课
青海职业技术学院-华师汉口分校
小学数学和网络整合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23—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
图案中的应用。
2、参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
审美情趣。
3、进行一些简单的网络技术操作,并能利用网络技术设计
简单的图案。
教学重难点:
欣赏和用计算机综合应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方法设计图
案。
教学设想:
1、教材处理:由于本课要和网络技术整合,有些不适合整
合的内容进行
了删除,比如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
图形,这个内容在前次课里有,所以可以安排下次课进行。
由于教材提供的设计图案的基本图形只有一个蝴蝶,为了学
生设计图案的丰富多彩,我收集了一
些可爱的动植物基本图
形保存在电脑文件夹里,学生喜欢哪个就选择哪个,这个过
程就需要学生
自主操作完成,因此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欣
第1页共8页
赏图案和学生设计图案,这样就更有利于和网络技术整合起
来。
2、
网络技术和学科整合理念:我认为网络技术和学科教学
整合就是网络技术能够解决常规学科教学无法解决
的问题,
就是给每个学生一个网络平台,让学生合理的操作这个平
台,有效获取更多的知识,或
者适当的利用这个平台,充分
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节课的学生设计图案就需要应用平
移、旋
转和对称的网络技术,还有一些常用的网络操作技术,
如查找打开文件,选择基本图形,保存文件的选择
(保存为
和另存为的区别)。。。。。。
3、根据教材处理后的内容和对网络技术和学科整合
的理解,
还有我校三年级的学生网络技术能力能够解决这节课的网
络操作,所以,我认为这节《
欣赏与设计》适合与网络技术
整合。并且,这节课必须在学校计算机房里教学,每个学生
要有一
台计算机(没有条件的,可以分小组进行)。
教学过程:
欣赏图案
1、电脑展示教材的四幅图案(略)
师:今天黄老师准备了四幅图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
下。
师:板书课题:欣赏
师:有你认识的图案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2页共8页
生:第一幅图案是香港旗,师接着说叫紫荆花旗。
生:第二幅图案是中国奥运会旗。
生:是世界奥运会旗。
生:我知道第三幅图案是风筝图。
生:第四幅图案象盘子。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
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同位之间
小声的说说这些图案是用什么方法设计得来的?
师:谁能选一幅图案大声地说给全班同学听听?
生:紫荆花旗是通过旋转设计的。
师:把什么旋转设计得来的呢?
生:是把紫荆花瓣旋转得来的。
师:用课件突出旋转的花瓣。
学生依次说出其他三幅图案的设计方法,同时教师用课件突
出设计的基本图形。
师:这里哪幅图案是对称的?
生:奥运会旗、风筝图和盘子图是对称的。
(此环节的目的是老师引导学生如何欣赏图案的方法,所以
这一环节设计得比较细致一些。)
2、展示老师准备的三幅图案(略)
师:你知道这三幅图案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图形用什么方法设
计得来的?
生:第一个图案是由三角形旋转得来的。
第3页共8页
生:第二个图案是由人头像平移得来的。
生:第三个图案是由三角形旋转得到一个风车,再把风车平
移得来的。
(当学生说到
这里的时候,我对这个学生简直佩服得不得
了,同时和其他的学生产生了共鸣,整个课堂气氛融洽、和<
br>谐。在这里让我感受到,图案固然美丽,但我的学生更可爱,
更值得我去欣赏。)
师:
你们说得真好,我非常欣赏你们聪明的脑袋瓜。当我们
欣赏这些图案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些美丽、可爱
的图案,
其实都是由一个图形通过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方法设计得到
的。在我们的身边和现实生
活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图案。我
们再一次来欣赏它们吧。
(正是有了第一个环节的细致引导,
在这个环节里才有这么
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我认为这两个环节真正体现教师主
导和以学生为
主体的教学规律。)
3、生活中的图案
我一一讲解每幅图案来自我们的身边和现实以及图案
设计
的方法,学生看到这些身边熟悉的图案和事物,都情不自禁
地和我一起说着,议论着。这时
候我顺势利导,进入设计图
案。
师:同学们,看到这里,你们想不想设计一幅这样美丽、可
爱的图案呢?
第4页共8页
生兴奋的、激动的齐声说到:想~~~~~~~!
(
知识的形成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而知识的学习要回
归于生活,还原于生活,正是这样的返朴归真,
激发了学生
的求知欲望,大大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给予了学生创新
的空间。)
师:完整课题:设计
设计图案
1、老师:边讲解设计的要求边演示操作的过程:首
先请大
家打开附件中画图,点击文件,再点击打开,找到查找范围
(也就是我的文档),点击小
三角形,选择e盘,打开基本图
形文件,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图形,打开到画图里(你自己
画的
也可以)。利用图像中翻转旋转的功能开始你们的设计。
图案设计完了,怎么办?
生:进行保存。
师:今天为了大家能够欣赏到其他同学的图案,我们要把自
己的名字
作为图案的文件名,这样其他的同学就知道是你的
设计作品,然后就另存为到整个网络——teache
r——学生作
品——三(1)班的文件夹里(操作路径板书出来)。
2、学生设计图案(电脑播放背景音乐),老师巡视并答疑。
3、学生作品欣赏(以下部分学生的):
(1)、老师把所有学生的作品通过多媒体在电脑屏
幕上整体
展示出来,然后一个一个的展示,这使得课堂活跃气氛达到
第5页共8页
高潮,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就欣喜若狂,看见别人的作
品就品头论足。 <
br>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
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
》诗云:“伯安入小学,颖
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
学教师
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
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
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
一说,具有资
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
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
员”。
(2)、师:你比较欣赏谁的作品?他是把什么图形用什么方
法设计出来的?(学生作品
欣赏这个环节体现了学生自我的
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对设计比较好、新颖的图案的
欣赏
,培养了学生美好的情趣和学会对他人的赞赏。)
总结:
师:对于这节课你想说写什么?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
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
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
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
的今
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
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
早在1978年就
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
第6页共8页
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
时,恰好是
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
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
底,其主要原因
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
议论文的“三要素
”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
来
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
是无“米”下“锅”。于是
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
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
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
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
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
足够的“
米”。(这个环节虽然安排了,但课堂的现实情况,让
我觉得这个安排象似多余的,学生已经沉浸在对作
品的欣赏
中去了,正应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觉得有一个遗憾的
地方,就是有一个学生说奥运会
旗的时候,他认为是中国奥运会旗,当时我只是让别的同学
说是
世界奥运会旗,如果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利用internet
网络来查询有关奥运会的内容,获取奥运
会的有关知识来明
确奥运会是世界性的,不是中国创办的奥运会,中国只是世
界的一部分,并且
可以了解到有关中国2019年举办奥运的
第7页共8页
情况,这样培养学生
了的民族自豪感。其实认识紫荆花旗也
可以利用internet网络来了解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有关
知
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利用这一点能把网络技术、
数学知识和情感教育有机地、有
效地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我课后发现如果能象上面那样处理,这个环节应该是这节课
和网络技
术整合的一个亮点。
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