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运用
文明礼仪演讲稿-微笑服务心得
龙源期刊网 http:
小学数学课堂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运用
作者:姚静
来源:《数学大世界·中旬刊》2017年第07期
数学是一门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学科,所以在教师教学数学的时候,注意一定要让自身的语
言具有一定的逻
辑性,也要注意演绎推理方法的应用,从而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
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为学
生以后更加困难复杂的数学学习解决很多问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
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利用学生已经掌握
的知识经过推理和变化,通过严谨的过程得出新的数学
知识结论。比如“没有最大的奇数”就是通过严谨
的数学推理过程得出来的。需要注意的是,在
推理的过程中,推理的条件是结论得出的前提。下文笔者将
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演绎的方法和
运用做出一定的讨论。
一、创设情景,激发推理热情
著名的教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思维是
从惊讶和好奇的问题开始的。所以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
的热情,调动学生对数
学知识的好奇和惊叹,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
通过教学情
景的生活化渗透数学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让学生深刻地学习数学知识的本质,并且对数学
知识产生一定感性的理解,从而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的事实,并且对数学的
学
习过程和探究过程产生一定的好奇心,激发对数学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五
年级的《长方体的认识》的学习中,在引入长、高、宽三个因素的概
念时,一般的教学方式是首先让学生
观察长方体的各条棱之间的特点,然后将全班学生随机分
组探究和讨论,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
点和引导,让学生得出一个顶点所接触的三条
边就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等几个概念,但是这样的教
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学生
自身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的。为了让学生又快又深刻地理解
这三个数学概念,教师
可以利用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长方体的透视图,然后
提出问题:
如果去掉长方体的一条棱,那我们还可以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么?学生回答能,教师再继续
设疑:如果去掉两条呢?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讨论,再通过课件中展示的透视图进行验证。最
后
教师提出问题:至少要剩下几条棱,才能够判断出该长方体的大小?很多学生猜测九条,但
是又经过一系
列的证明和了解,发现还可以继续减少,最后得出了最终的结论:只要有关于任
何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
度就可以得到此长方体的大小。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长方体进行观察和
猜测,体会到长、宽、高这三个数学
概念,认识到构成长方体最基本的三个因素,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
理能力。
二、搭建桥梁,体验推理乐趣
数学的推理能力
和逻辑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还需要经过后天科学合理的练习。这个过
程还存在着很多去伪存真的过程
,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正确学习的桥梁,让学生可以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