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具的有效运用
生日快乐祝福短信-记者节的由来
龙源期刊网 http:
小学数学课堂学具的有效运用
作者:鲍静勇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8年第02期
教学创新永远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动手操作学具是知识转化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开展
各类实践活动的
重要辅助资源。数学教学要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处于最佳状态,就要创设一个
活动、探索、思考的最佳环
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
先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探索再逐步
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学具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
创新数学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那么如何发挥学具
的教育功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呢?
一、恰当运用学具,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恰当运用数学学具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
验
和感受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
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教学
中,做准备时,让学生在第一行摆出
8根小棒,然后让学生根据“第一行比第二行多摆4根”这一条件思
考,第二行应摆多少根?通
过学具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第一行摆8根小棒,第一行比第二行多摆4根
,从第一行里去
掉4根,就是第二行摆的小棒数,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
数的
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在利用学具摆摆想想、想想摆摆的过程中,逐渐建构数学模型。
又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一课中,让学生拿出圆锥学具,摸一摸,看一看,通过摸、看
说出圆锥的侧
面、底面和顶点,认识圆锥的高的时候,让学生拿出自制的圆锥形萝卜,并用刀
从它的顶点向底面垂直剖
开,用红色线表示出高。这样,让学生感知它的特点,认识到圆锥的
侧面是一个曲面,顶点是一个尖,底
面是一个圆,高是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并且只有一
条,恰当运用这样的学具,可使数学问题变得形
象具体。
二、恰当运用学具,帮助学生探究抽象的数学问题
操作学具,直观演示,可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可提供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操
作过程中形成一
定的表象,再辅助于教师在学具操作中的语言表达,这样就能使学生自主探究
一些数学中的抽象问题,完
成知识的转化迁移。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设计模型,大胆猜想,
通过实验探究等底等高的圆
锥和圆柱的体积到底有什么联系。实验中,先让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
柱容器,在圆锥
容器内装满沙土,圆锥口要抹平,然后把沙土倒入圆柱容器内,看一看几次可将圆柱容器
倒
满,学生通过操作,结果三次正好倒满。为证明实验正确,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倒水重做一
遍
,结果和倒沙土完全相同。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努力探索出新知,调动了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