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烟台汽车工程学院-巴金的名言
龙源期刊网 http:
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张国栋
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09年第04期
教育心理学中“迁移”一般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有正迁移、负
迁
移。正迁移是助长性迁移,指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抑制性
迁移,指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消极的干扰作用。例如,小学生掌握了简单应用题的数
量关系,就
有助于解答复合应用题,掌握了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就有助于学习乘数是三位数
乃至多位数的乘法,学
过了整数加、减运算中数位对齐的法则,就有可能导致在学习小数加、
减法时,不把参加运算的各数的小
数点对齐,而把小数末位对齐的错误。这些,都是常见的学
习迁移的现象。前两个例子是正迁移,后一个
例子是负迁移。所以说,在数学学习中迁移大量
存在。数学迁移分为:数学知识、技能的迁移、数学思维
方法的迁移和数学学习态度的迁移。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等解决各种问题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
习的迁移。
一、迁移与数学教学
迁移现象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极为重要。首先,通过迁移,能使学生头脑
中
储存的信息得到复活,使之能较顺利地在新的刺激物的作用下参与新知的建立或旧知的改组,
促使已有的知识得到扩充和发展。其次,通过迁移,使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
化,并逐步
转化为可贵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期望的是有效地运用正迁
移规律,促成学生学会
运用旧知掌握新知的本领,同时,教师还应该有预见性地防止负迁移对
学习新知识的干扰,达到既学好双
基,又发展智力的目的。
教学在促使迁移产生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教学可
以使学生掌握迁移所必须的经
验。而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必须以迁移规律为指导,以迁移为目标,着力于
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的提高。另外,迁移具有明显的反作用促进力,表现在: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直
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
数学教
学中注重学习迁移,加强能力培养,是必要的、可行的。
数学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知
识、技能的任务,更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使命。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应正确运用迁移规律,尽量扩
大正迁移的有利影响,防止和减少负迁移的干扰作
用。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为正迁移打好基础,
对已有知识的概括越准确、抽象程度越
高,就越能顺利地实现正迁移。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正迁移
铺路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