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人教版 (13)
教师节祝福诗-江西省职业资格工作网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单元内容或课题 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_______鸽巢问题
1、使学生经历“鸽巢原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
屉原理,
会运用抽屉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抽屉原理的学习,增强对
逻辑推理、模型思想的体验,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3、通过对鸽巢原理的灵活运
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重点:理解鸽巢原理。
难点: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三课时 主备人 巴·托鲁木吉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
单元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又称抽屉原理或鞋盒原理,它是组合数学中最简单也是最
基本的原
理之一,从这个原理出发,可以得出许多有趣的结果。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
直观的例子
,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了“鸽巢问题”。学生在理解这一
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模型化”,会用“鸽巢问题”
解决问题,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课题 鸽巢问题(1) 课时 第一课时 备课人
巴·托鲁
木吉
1.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及鸽巢问题的一般形式,引导学生采用操作的方法
教
学
目
标
进行枚举及假设法探究“鸽巢问题”。
2.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在鸽巢原理的探究过
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鸽巢原理,经历将具
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教学用具
重点: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课件
每组3个文具盒和4枝铅笔。
教 学 过 程
一、 游戏引入
出示一副扑克牌。
教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取出大王和小王
,还剩下
52张牌,下面请5位同学上来,每人随意抽一张,不管怎么抽,至少有2张
修改栏
牌是同花色的。同学们相信吗? 5位同学上台,抽牌,亮牌,统计。 教师:
这类问题在数学上称为鸽巢问题(板书)。因为52张扑克牌数量较大,为了
方便研究,我们先来研究几
个数量较小的同类问题。
2、设疑: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能解释这个现象
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我们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研究。
二、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
1、出示题目:有3支铅笔,2个笔筒(把实物摆放在讲桌上),把3支铅<
br>笔放进2个笔筒,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2、学生上台实物演示。
可能有两种情况:一个放3支,另一个不放;一个放2支,另一个放1支。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图和数的分解两种方法表示两种结果。(3,
0)、(2、1)
3、提出问题:“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
说得对吗?
学生尝试回答,师引导:这句话里“总有一个笔筒”是什么意思?(一定
有,不确定是哪个笔筒,最多
的笔筒)。这句话里“至少有2支”是什么
意思?(最少有2支,不少于2支,包括2支及2支以上)
4、得到结论: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3支铅笔放进2个笔筒,总
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2支笔。
(二)列举法
过渡:如果现在有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还会出现这样的结论吗?
1、小组合作:
(1)画一画:借助“画图”或“数的分解”的方法把各种情况都表示出来;
(2)找一找:每种摆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了几支,用笔标出;
(3)我们发现: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 )支铅笔。
2、学生汇报,展台展示。
交流后明确:
(1)四种情况:(4,0,0)、(3,1,0)、(2,1,1)、(2,2,0)
(2)每种摆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进了:4支、3支、2支。
(3)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2支铅笔。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画图”、“数的分解”
两种方法列举出所有情况
验证了结论,这种方法叫“列举法”,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
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找到“至少数”呢?
(三)假设法
1、学生尝试回答。(如果有困难,也可以直接投影书中有关“假设法”的
截图)
2、学生操作演示,教师图示。
3、语言描述:把4支铅笔平均放在3个笔筒里,每个笔筒放
1支,余下的
1支,无论放在哪个笔筒,那个笔筒就有2支笔,所以说总有一个笔筒至
少放进了
2支笔。(指名说,互相说)
4、引导发现:
(1)这种分法的实质就是先怎么分的?(平均分)
(2)为什么要一开始就平均分?(均匀
地分,使每个笔筒的笔尽可能少一
点,方便找到“至少数”),余下的1支,怎么放?(放进哪个笔筒都
行)
(3)怎样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4÷3=1支……1支
1+1=2支)算式
中的两个“1”是什么意思?
5、引伸拓展:
(1)5支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支笔。
(2)26支笔放进25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支笔。
(3)100支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支笔。
学生列出算式,依据算式说理。
6、发现规律:刚才的这种方法就是“假设法”,它里面就蕴
含了“平均分”,
我们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把平均分的过程简明的表示出来了,现在会用简
便方
法求“至少数”吗?
(四)建立模型
1、出示题目:5支笔放进3支笔筒,5÷3=1支……2支
学生可能有两种意见: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至少3支。
针对两种结果,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
2、小组讨论,突破难点:至少2只还是3只? 3、学生说理,边摆边说:先平均分每个笔筒放进1支笔,余下2只再平均
分放进2个不同的笔筒里
,所以至少2只。(指名说,互相说)
4、质疑:为什么第二次平均分?(保证“至少”)
5、强化:如果把笔和笔筒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呢?
(1)10支笔放进7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
10÷7=1(支)…3(支)
1+1=2(支)
(2)14支笔放进4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
14÷4=3(支)…2(支) 3+1=4(支)
(3)23支笔放进4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
23÷4=5(支)…3(支)
5+1=6(支)
6、对比算式,发现规律:先平均分,再用所得的“商+1”
7、强调:和余数有没有关系?
学生交流,明确:与余数无关,不管余多少,都要再平均分,所以就是加
1.
8、引
申拓展:刚才我们研究了笔放入笔筒的问题,那如果换成鸽子飞进
鸽笼你会解答吗?把苹果放入抽屉,把
书放入书架,高速路口同时有4辆
车通过3个收费口……,类似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答。
三、鸽巢原理的由来
同学们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些事情,同时根据数据特征,发现了这些<
br>规律。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和一位数学家发现的规律一模一样,只不过他
是在150多年前发现的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德国数学家?“狄里克
雷”,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
律,就把这个规律
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里克雷原理”,由于人们对鸽子飞回鸽巢这个引
起思
考的故事记忆犹新,所以人们又把这个原理叫做“鸽巢原理”,它还
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抽屉原理”。
四、解决问题
1、老师上课时提出的生日问题,现在你能解释吗?
2、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3、11只鸽子飞进了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3只鸽子。为什
么?
4、5个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2人。为什么?
板书设计 鸽巢问题
(4,0,0) 4÷3=1(支)……1(支) 1+1=2(支)
(3,1,0) 5÷3=1(支)……2(支) 1+1=2(支)
(2,1,1) 10÷7=1(支)…3(支) 1+1=2(支)
(2,2,0)
至少2支 平均分 商+1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了探究“鸽巢问题”的过程,
初步了解了“鸽
巢问题”,并能够应用与实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我以扑
克牌
的游戏,初步感受抽屉原理这一类问题的存在性。
由于课前让学生做了预习,所以在课上我并没有“满
堂灌”,而是先了
解学生的已知和未传授,又能让学生找到知识的盲点,从而对本节课感兴趣,
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适当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引起并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扑
克牌的游戏,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达到了预期
的效果。
不足:
1、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2、课堂中教师与教速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