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庆七一-中国新护照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68-69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初步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找出鸽
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2、会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应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学习难点
理解“鸽巢原理”,找出解决“鸽巢问题”的规律。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副扑克牌一共有多少张?(54张)我把大小王拿出来还有多少张
?
(52张)知道扑克牌有几种颜色么?(2种)几种花色呢?(4种)现
在我就用这52张牌
来做个小游戏,老师需要5位同学来帮忙,谁愿
意?你们任意抽出一张牌来,不要让我看到哦,自己看好
牌并且记住
自己的牌,老师猜你们拿的这5张牌中至少有2张是同一花色,大家
信吗?把牌亮出
来给大家看看。如果我让这5位同学反复抽,总是至
少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你们信吗?先不要急着下
结论。学完这节
课我们再来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讲授新课
1、
初建模型
我们从一句话开始我们今天的课,把4支笔放入3个笔筒中,总有1
个笔筒里至少有
2支笔。这句话对吗?动手试一试?说说你们是怎么
放的?
生汇报,师板书
(1)枚举法证明
像这样,我们把所有的可能都列举出来的方法叫做枚举法。
(2)理解“总有一个”和“至少2支”的意思
结合这几种分发,说一说总有一个和至少2支是什么意思?(生讨论、
汇报)
(3)假设法
如果每个笔筒里都不允许放入2个或2个以上的笔,你能办到么?(生
操作后,发现办不到)说说你的想法。能不能用个除法算式来表示?
(平均分)看来在研究这类问题时,
用平均分的方法比较简单。如果
把5支笔放入4个笔筒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总有1个杯子里至少2支铅笔)你是怎么想的?能用算式表示么?如果我把10支笔放入9
个笔筒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呢?现在你有什么发现?(当笔的数量
比笔筒的数量多1时,总有1个杯子里至少有2支笔)
2、完善模型
如果笔的数量不是比笔筒多1,这个结论还成立么?我要把5支笔放
入
3个笔筒里,总有1个杯子里有几支彩笔呢?(生操作,交流、汇
报)用算式表示。把7支笔放入4个笔
筒呢,得出什么结论,算式呢?
观察这些算式,他们有什么特点?(商都是1,都有余数
,不管余数
是几,都有1个杯子里至少有2支笔)
3、验证模型
同学表现都不错,
如果老师再增加鸽子数,总有1个杯子总有几只鸽
子呢?如果把5只鸽子放入2个鸽笼中,总有1个鸽笼
中至少有()
只鸽子。把11只鸽子放入3个鸽笼中,总有1个鸽笼中至少有()
只鸽子。把1
5只鸽子放入4个鸽笼中,总有1个鸽笼中至少有()
只鸽子。通过观察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鸽
笼中至少有(
)
只鸽子。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数学问题“鸽
巢问题”
鸽巢问题很简单,关键是找出谁是鸽子,谁是鸽巢?像我们的水杯和
彩笔,水杯是鸽巢,彩笔是
鸽子,鸽子总是大于鸽巢?现在你能用现
在学习的知识解释课前的小游戏了么?
“鸽巢问题”
的原理不仅在数学中有用,在现实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在课前我们做游戏用的这副扑克牌中就有“鸽巢问
题”取出三张牌,
这三张牌中就存在“鸽巢问题”如果取出5张呢?如果取出14张呢?
扑克
牌中有这么多的“鸽巢问题”,在咱班同学身上也能找到很多的
“鸽巢问题”13个人中的出生月份存在
什么样的“鸽巢问题”谁是
“鸽子”谁是“鸽巢”全班同学至少有多少个人出生在同一个月呢?
三、巩固提高
1、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
为什么?
2、11只鸽子飞进了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3只鸽子。
为什么?
3、5个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坐2人。为什么?
4、育新小学全校共有2192名
学生,其中一年级新生有367名同学是
2008年出生的。这个学校一年级学生2008年出生的同学
中至少有几
人出生在同一天?
如果每年都按365天来计算,全校至少有几人生日在同一天?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鸽巢问题》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
br>鸽巢原理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难以理解鸽巢原理的真正含义,
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他们自
己提前先学了,在具体分的过程中,都在
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
学生
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
的情况,他们并不理
解。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原理”之间的
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鸽
笼”,要用
几个“鸽笼”。
(1)年龄特点:六年级学生既好动又内敛,教师一方面要适当引
导,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
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
学生发表见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思维特点:知识掌握上,六
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
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
br>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
论,要让学生不知其然,更要
知其所以然。
《鸽巢问题》效果分析
一、兴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
老师。所以在本节课我就设计了表演魔术的游戏来
导入新课,在上课开始我就说: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
术”。一副扑
克牌,去掉大小王,还剩52张,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
至少有2张牌
是同花色的。相信吗?想参与这个游戏的请举手。同学
们踊跃参加,然后叫举手的两组同学上台抽牌。同
学们发现抽的牌中
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接着引出了课题。相机引入本节课的重点
“总有„
„至少„„”。这样设计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
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
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
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
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个游戏虽简单却能
真实的反映“鸽巢原理”的本质。通
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
意力,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二、活动中恰当引导,建立模型
采
用枚举法,让学生把4枝铅笔放入3个笔筒中的所有情况通过摆一
摆、画一画或写一写等方式都列举出来
,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
述,理解最简单的“鸽巢原理”即“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
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 在例2的教学时,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
发现列举法适用于数字较小时,有
局限性,而假设法应用范围广,假
设把鸽子尽量多的“平均分”到各个鸽巢,看每个鸽巢能分到多少本<
br>书,剩下的鸽子不管放到哪个鸽巢里,总有一个鸽巢比平均分得的本
数多1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
法这一数学规律来表示。
大量列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鸽巢原理”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观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
认识鸽巢原理。特别是通过学生
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
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
动,
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
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三、通过练习,解释应用
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学
校
有367个同学,总有各位同学同一天过生日?练习内容紧密联系生活,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
于生活。练习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
认知规律。在练习中,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鸽巢问题》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的内容。在数学问题中,
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
存在两
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
(或某个人)的存在
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哪个物体(或哪个人),
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
找出来。这类
问题依据理论,我们称之为“鸽巢原理”。本节课借助于与把4支彩
笔放入3个水
杯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简单的“鸽巢原理”,即
把m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空巢里(m>n,n是非
0自然数),那么一定
有一个鸽巢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关于这类问题,学生在现实生活
中已
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进
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
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假设法”等方法进行比较,使
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教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
维能力。让学生通过本内容的学习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利用“鸽
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
证明”的过程。
《鸽巢问题》评测练习
1、5只鸽子飞进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 )只鸽子。
2、7只鸽子飞进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 )只鸽子。
3、11只鸽子飞进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 )只鸽子。
4、5个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2人。为什么?
5、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6、育新小学
全校共有2192名学生,其中一年级新生有367名同学是
2008年出生的。这个学校一年级学生2
008年出生的同学中至少有几
人出生在同一天?
如果每年都按365天来计算,全校至少有几人生日在同一天?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
br>本节课是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探究“鸽
巢原理”,初步经历“数学证明“
的过程,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
型思想。
1、借助直观操作,经历探究过程。注重让学生
在操作中,经历探究
过程,感知、理解抽屉原理。
2、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通过一
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对
于枚举法和假设法有一定的认识,加以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在解
决鸽
巢问题的优超性和局限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
思考问题。
3、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节课的“鸽巢问题”的建
立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与推理
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学生学
的积极主动。特别以游戏引入,又以游戏结束,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学到了鸽巢问题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在整节
课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了数
学的魅力。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
我始终担心学生不理解,不
敢大胆放手,总是牵着学生的思路走。
2、这部分内容属于思维训
练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多说理,让学生在
说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体会“鸽巢问题”中的“总有”和“至少
”的
真正含义,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些变式练习。
《鸽巢问题》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
段”中提出:“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在观察、实
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
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
解
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
段”中提出:“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结
合实际情
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
思,进一步理解所
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
数学活动经验”。
二、课标解读
(一)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在数学上,一般是用反证法对“抽屉原理”进行严
格证明。在小学阶
段,虽然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
形式化的
证明,但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对某一具体现象进行
“就事论事”式的解释。例如在教学例3时,教
师在呈现问题后,可
以让学生猜一猜,有学生会猜2个球,有学生会猜5个球,也有学生
会猜对
。此时教师可以提出让学生自己用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来说
明理由。结合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教师可展
示分析解答过程,通过分
析逐步消除学生的各种错误认识,让学生形成对这类问题中抽屉的模
型
结构的初步感知。在得出答案后,应向学生提出运用“抽屉原理”
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要求,并根据学生学
习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如
下思考: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要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同
色球,分的物体个数至少要比抽屉数多1,所以至少要摸出3个球。
在此基础上,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
的思考方法:把什么看成“抽屉”,
“抽屉”有几个,怎么用“抽屉原理”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
br>显然,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
方式进行“说理”。实际上,
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
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通过这样的方
式,有助于逐步提高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为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二)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本单元讲的“鸽巢问题”,实际就是一个“抽屉原
理”问题。“抽屉
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时,
能否将
这个具体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中的
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
的内在关系,能否找出该
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抽屉”,是能否解决该问题
的
关键因素。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
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如
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
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经
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是从复杂的现实素材中寻找本质的
数学模型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可
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尤其可增强学生对“模型思想”的体验,增强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