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整理与复习教案

巡山小妖精
797次浏览
2020年08月19日 17: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郭德纲语录-上海商学院招生网



*****小学_六_年级数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
主备人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知识与技能
授课人
了解“ 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使学生学会用
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过程与方法
目标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经历探究 “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
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教学难点
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修改栏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题1情境图) 思考问题: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
铅笔。为什么呢? “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
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探究证明→认识“鸽 巢问题”的学习
过程来解决问题。
(1)操作发现规律:通过吧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 可以发现:不管怎么放,总
有1鸽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总 有”和“至少”是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
管怎么放,一定有1个笔筒里的铅笔数大于或等于2 支。









(3)探究证明。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 方法二:用“分解法”证明。



把4分解成3个数。
由图 可知,把4分解成3个数,与枚举法相似,也有4中情况,每一种情况分得的
3个数中,至少有1个数是 不小于2的数。
方法三:用“假设法”证明。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证明都可以发现:把4 只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无论怎么放,总
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只铅笔。
(4)认识“鸽巢问题”
像上面的问题就是“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在这里,4支










铅笔是要分放的物体,就相当于4只 “鸽子”,“3个笔筒”就相当于3个“鸽
巢”或“抽屉”,把此问题用“鸽巢问题”的语言描述就是把 4只鸽子放进3个笼
子,总有1个笼子里至少有2只鸽子。
这里的“总有”指的是“一定有 ”或“肯定有”的意思;而“至少”指的是最少,
即在所有方法中,放的鸽子最多的那个“笼子”里鸽子 “最少”的个数。
小结: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就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如果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2,那么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铅笔;如果放
的铅笔比笔筒的 数量多3,那么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2只铅笔„„
小结: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就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2支铅笔。
(5)归纳总结:
鸽巢原理(一):如果把m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抽屉里(m>n,且n是 非零自然
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放进了2个物体。 2、教学例
2(课件出示例题2情境图)
思考问题:(一)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 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有3
本书。为什么呢?(二)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呢?10本书呢?


学生通过“探究证明→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一)。 (1)探究证
明。
方法一:用数的分解法证明。
把7分解成3个数的和。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共有如下8种情况: 由图可
知,每种情况 分得的3个数中,至少有1个数不小于3,也就是每种分法中最多那
个数最小是3,即总有1个抽屉至少 放进3本书。
方法二:用假设法证明。
把7本书平均分成3份,7÷3=2(本)... ...1(本),若每个抽屉放2本,则还
剩1本。如果把剩下的这1本书放进任意1个抽屉中,那么这 个抽屉里就有3本
书。
(2)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发现:7本 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
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学生通过“假设分析法→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二)。 (1)用假
设法分析。
8÷3=2(本)......2(本),剩下2本,分别放进其中2个抽屉中,使其中2
个抽 屉都变成3本,因此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
至少放进3本书。 10÷3=3(本)......1(本),把10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
1个抽 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2)归纳总结:
综合上面两种情况,要把a本书放 进3个抽屉里,如果a÷3=b
(本)......1(本)或a÷3=b(本)......2(本) ,那么一定有1个抽屉里至
少放进(b+1)本书。
鸽巢原理(二):古国把多 与kn个的物体任意分别放进n个空抽屉(k


是正整数,n是非0的自然数),那么一定 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k+1)个物
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0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集体交流、
纠正。 2、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三的1-2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集体
交流、纠正。
四、课堂总结
抽屉原理
规律:用苹果数除以抽屉数,若除数不为零,则“答案”为商加1;
若除数为零,则“答案”为商
抽屉原则一:把n个以上的苹果放到n个抽屉中,无论怎么放,一定能找到一个
抽屉,它里面至少有两个苹果。
抽屉原则二:把多于m x n 个苹果放到n个抽屉中,无论怎么放,一定能找到

个抽屉,它里面至少有(m+1)个苹果。

抽屉原理
规律:用苹果数除以抽屉数,若除数不为零,则“答案”为商加1;
若除数为零,则“答案”为商
板书
设计
抽屉原则一:把n个以上的苹果放到n个抽屉中,无论怎么放,一定能找到一个
抽屉,它里面至少有两个苹果。
抽屉原则二:把多于m x n 个苹果放到n个抽屉中,无论怎么放,一定能找到一
个抽屉,它里面至少有(m+1)个苹果。


教后

反思




*****小学_六_年级数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
主备人
知识与技能
教学
过程与方法
目标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鸽巢问题”练习课
授课人
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 。使学生学会用
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 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
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教学难点
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基础训练。
1、把98个苹果放到10 个抽屉里,无论怎么放,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个含苹果最多
的抽屉,它里面至少有______个苹果。9 8÷10=9„„8
2、1000只鸽子飞进50个巢,无论怎么飞,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个含鸽子最 多的
巢,它里面至少有_______只鸽子。1000÷50=20
3、从8个抽屉里拿 出17个苹果,无论怎么拿,我们一定能拿到苹果最多的那个抽
屉,从它里面至少拿出______个苹 果。17÷8=2„„1
4、从______个抽屉中(填最大数)拿出25个苹果,才能保证一定 能找出一个抽
屉,从它当中至少拿出7个苹果。25÷(4)=6„„(1)
二、拓展训练。
1、有一批四种颜色的小旗,任意取出三面排成一行,表示各种信号,证明 :在
200个信号中至少有四个信号完全相同。
修改栏


4*4*4=64
200÷64=3„„8
在圆周上放着1 00个筹码,其中有41个红的和59个蓝的,那么总可以找到两个红
筹码,在他们之间刚好有19个筹 码,为什么?
2、试卷上有4道题,每题有3个可供选择的答案,一群学生参加考试,结果对于
其中任何三 人都有一道题目的答案互不相同,问:参加考试的学生最多有多少
人?
3、一次数学竞 赛,有75人参加,满分为20分,参赛者得分都是整数,75人的总
分是980分,至少有几分得分相 同?
4、某校六年级学生有31人是四月份出生的,请证明:至少有两人在同一天出
生。
31÷30=1„„1
5、袋子里有四种不同颜色的小球,每次摸出2个,要保证10 次所摸得的结果是一
样的,至少要摸多少次? (4*3*)÷(2*1)=6 (55)÷6=9„„1
6、 一副扑克牌共有54张,从中取出多少张,才能保证其中必有3种花
色。 (9)÷4=2„„1 9+2=11
7、 图书角剩下科技书和文艺书各4本,现在有4个学生来借阅,每人从中借2本,请你证明,必有两名学生借阅的图书完全相同。
8、 在一条长100米的小路一旁种上101棵小树,不管怎么种,至少有两棵树苗
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米。
9、 六年级有男生57人,证明:至少有两名男生在同一个星期过生日。 57÷
52=1„„5
10、19朵鲜花插入4个花瓶里,证明:至少有一个花瓶里要插入5朵或5朵以上
的鲜花。 19÷4=4„„3
11、 某旅行团一行50人,随意游览甲、乙、丙三地,至少要有多少人游览的地
方完全相同? 50÷3=16„„2


教后
反思




*****小学_六_年级数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
整数、小数、百分数的含义等。


主备人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授课人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整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 数位顺序表,并
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熟的大小。
能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重新经历“数”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与交过
1.复习数的意义。
(1)你学过那些数?说一说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等等。
②联系课文情境图,说明各种数的具体含义。
(2)什么是整数?
①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整数,整数包括哪些数。
②师生共同概括说明。
③完成教科书 “做一做”。
2.数的读、写。
(1)出示数位数序表。
①填一填,读一读。
②什么是数位?数位与位数相同吗?
③什么是计数单位?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④完成教科书第77页下部分的“做一做”。
(2)读法和写法。
①读出下面各数。
0
A、读一读。














修改栏


B、说一说读数的方法、要点。
②写出下面各数。
九千万三千 二十亿五千零十八 零点二零零八
A、写一写。B、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3)改写。
①把54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②把000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3.数的大小。
(1)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2)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4.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1)填一填。
小数



(2)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二、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练习十四第1—5题。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请和同学交过。
四、布置作业
数的认识(一)








分数



百分数


%






1.数的意义
板书
设计
2.数的读、写。
数的认识 3.数的大小
4.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


教后

反思


*****小学_六_年级数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
主备人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分数、小数基本性质,倍数和因数等。

授课人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意义,能熟练地
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等。
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并正确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重新经历“数”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过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与交过
1.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小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基本性质。
①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②填一填。③分数的大小不变,但什么变
了?
(2)小数的基本性质。
①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②把下面的小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③小数大小不变,但什么变了?
(3)小数的基本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有什么关系?
(4)小数点移动位置,小数的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
2.倍数和因数。
(1)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举例说明。

















修改栏


①4×5 = 20
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②20的因数还有哪些?一共有多少个?
③4的倍数还有哪些?一共有几个?
④着重说明:

因 数
倍 数
最 小
1
本 身
最 大
本 身

个 数
有 限
无 限













(2)2、3、5倍数的特征。
①2的倍数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②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③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3)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①什么是质数?最小的质数是什么?
②什么是合数?最小的合数是什么?
③1是什么数?
(4)公因数与公倍数。
12的因数 20的因数 50以内6的倍数 50以内8的
倍数



12和20的公因数 50以内6和8的倍数


(5)对于“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你还知道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
问?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三第7—9题。
三、课堂小结
1.说一说本节课你巩固了哪些知识。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数的知识?
四、布置作业
数的认识(二)

分数的基本性质
1. 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
设计
小数的基本性质
数的认识 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
2、3、5倍数的特征
2.倍数和因数 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公因数与公倍数。

教后

反思


*****小学_六_年级数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
主备人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方法等。

授课人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理解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
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与计算能力。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增强应用意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注重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教学难点
降低运算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与交过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图提问题。
问: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说明解决方法。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①什么叫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④什么叫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小结:
2.四则运算的方法。















修改栏


(1)整数、小数加法、减法的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4)整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
同之处?
(5)说一说整数、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6)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
3.在四则运算中,应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a+0=( ) a×0=( ) 0÷a=( )











a-0=( ) a×1=( ) a÷a=( )
a-a =( ) a÷1=( ) 1÷a=( )
注意:当a作除数时不能为0.
在以上交过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归纳。教师出示相应表格,让学生进行
填写。
4.四则运算的关系。
四则运算的关系可概如下:(以提问方式完成下面关系网)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加法
减法
互为逆运算
求相同数 求相同减
和的简便 数个数的
运算 简便运算
互为逆运算


乘法
除法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小结: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做一做”;2.完成课文练习十四第1、2题。
三、课堂小结
1.说一说加、减、乘、除运算的意义。2.说一说四则运算的注意点。
四、布置作业。
数的运算(一)

1.四则运算的意义。
板书
设计
2.四则运算的方法。
数的运算 3.在四则运算中,应注意
一些特殊情况。
4.四则运算的关系。


教后
反思



*****小学_六_年级数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
主备人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运算。

授课人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
正比例。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增强应用意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注重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教学难点
降低运算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与交过
1.运算定律。
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1)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运算性质,并与同学交过。
(2)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 称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家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了
(3)算一算。
计算下面各题。
①××4×8 ②4×
③(21-
25



77
修改栏





举例





用字母表
















71
)×

④--
87


2.混合运算。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计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871
3
算一算:
×

-(



9164
4
二、巩固练习
1.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检查。(2)请两位选手上台板演。
(3)师生共同评价。
2.完成课文练习十四第3~7题。
第3、4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课堂,了解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
(2)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3)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评讲。
第5题。
(1)说一说你的思路。(2)列式解决问题。
第6、7题。
(1)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2)说一说算式每一步的意义。
三、课堂小结
1.说一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你对简便运算有什么体会?
四、布置作业















数的运算(二)
加法交换律
板书
设计
加法结合律
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
数的运算 乘法结合律
混合运算 乘法分配率

教后
反思



*****小学_六_年级数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
主备人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四则混合运算及文字题

授课人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
正比例。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增强应用意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注重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教学难点
降低运算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选择合理的算法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1.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铜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
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 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算中括号里面的。
2.练习。(让学生先练习并讲出算法,然后讲评)
5451211
(1)(


÷

×
42) (2)
÷
〔(


×

65753513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后算中括号的。
二、文字题的列式计算
3
1.例:用去除3与的差,所得的商再减去,结果是多少? (先让学
4
生列综合算式,然后讲解)
(1)这里的“结果”是表示什么?
(2)什么数与什么数的差?
(3)那么商是多少?怎么算?
(4)在教师引导下列出综合算式:
3
(3-)
÷-

4















修改栏


3


4
=1


=
÷















= 3
除以,虽然是小数与分数混合运算,但是像这样情况还是要让学生掌
4
握,以提 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2.练习。
1
(1)除以的商,减去乘20的积,结果是多少?
5
1
÷-
×
20
5
问:这里“的商”“的积”为什么可以不添上括号?
(2)减去,所得的差除以,得出的商再减去,结果是多少?
(-)÷-
问:这里“的差”为什么要添上括号?
从上面练习中可以看出,在文字题中数学术语的理解非 常重要,特别是
在除法中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着重掌握。
例如:a÷b可以读着:
(1)a除以b (2)b除a (3)a被b除 (4)b去除a
可以看出:“a被b除”与“a除以b”是一样的;“b去除a”与“b
除a”是一样的。 < br>3.总结:四则混合运算要认真审题,观察题目里的运算符号决定运算
顺序,选择合理的简捷算法 。对于文字题列综合算式,审题时要注意最后一
步球的是什么?在列式是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就要合理 地使用括号,以及
注意题目中的叙述,如“除”与“除以”等。
三、布置作业
四则混合运算及文字题
板书
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一 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铜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
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 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算中括号里面的。

教后

反思

*****小学_六_年级数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
主备人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分数乘、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授课人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
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1、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
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
重难点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解决
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提升思维品质,体现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
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基础练习
1.算一算。
出示算式:
12723
20× 100× 450× ×

451054
112
12×(1+) 540×(1-) 630×(1+)
397
过程要求:
(1)利用计算卡片逐一出示算式。(2)学生口算,直接输出计算结
果。
(3)选择部分算式,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方法。
2.列式计算。
41
(1)200的是多少? (2)200减少后是多少?
55
8
(3)甲数是500,乙数是甲数的

乙数是多少?
5
3
(4)甲数是500,乙数比甲数多

乙数是多少?
5
3
(5)甲数是500,乙数比甲数多

乙数比甲数多多少?
5
过程要求:

修改栏


(1)利用电脑课件逐一 出示以上题目。(2)认真读题,说一说题中分
率表示的意义。(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 么方法计算?(4)
列式计算。
二、知识梳理
1.说一说解决问题时,有哪些主要步骤。
(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2)分析题目中的 数量关系;(3)判断
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计算;(5)验算。
2.说一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3.举例说明。
(1)出示例题。
六 年级举行“小发明”比赛,六(1)班同学上交32件作品,六(2)
1
班比六(1)班多交< br>。
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
4
(2)解决问题。
①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②分析数量关系。
1
a.这里的表示什么? b.画线段图表示。 c.六(2)班作品是六
4
(1)班的几分之几?d.求六(2)交了多 少件作品,实际是求什么?
e.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请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③引导学生还可以怎样分析。
三、课堂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练习十五。
四、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
(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板书
设计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步骤 (3)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4)计算。
(5)验算。

教后

反思

*****小学_六_年级数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
主备人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等。

授课人
通 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发,能用字母表示
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用定律,几何形体 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
能根据字母所取的数值,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能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解
决一些实际问

教学
重难点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与
合作交过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注重方法多样化,着眼于“开放”和
“创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与交过
1.用字母表示数。
(1)请同学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说明。
(3)说一说你会用字母表示是什么?
①说一说,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书写数字与字母、字母相乘时,应注
意什么?
②你还知道哪些用字母表示的数量或计算公式。
A.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B.用字母表示公式。
(4)做一做。
完成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并连线,教师巡视。)
2.简易方程。
(1)什么叫做方程?
(2)什么叫做解方程?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1
(3)解方程。X-=
2
3.用方程解决问题。
















修改栏


(1)出示例题
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行走㎞,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小
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 走了多少千米?
(2)结合例题说一说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认真审题,找出等量关系。
②设未知数为X。(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③列方程。
④解方程。
⑤检验。
(3)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
(4)全班反馈、交过。
(5)完成课本“做一做”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六的第1~5题。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方程?在解方程中你用到了哪些知识?
2.用方程解决问题有哪几个步骤?
四、布置作业
式与方程

板书
设计














认真审题,找出等量
关系。
未知数 ②设未知数为X。
方程的两个要求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列方程。
等式 ④解方程。
⑤检验。

教后
反思




*****小学_六_年级数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
主备人
知识与技能
教学
过程与方法
目标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
举例和实际距离。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比例尺。
授课人
通过复习时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能够
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教学重点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讨论交过、合作探究
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与交过
1.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意 义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比 例



修改栏
引导提问:
(1)什么叫比?举例说明。 各部分名称是什么?(2)什么叫做比的基
本性质?举例说明?(3)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 名称是什么?
(4)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1)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2)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3)出示表格。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填空。
比、分数与出发的关系

分数
除法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4)举例。 5:6=

=( )÷( )

3.比、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用处。
(1)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出示化简比的有关练习题)
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31
(2)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解比例::X=:2
53
4.比例尺
(1)什么叫比例尺?板书: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2)说出下面个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 。 ②比例尺20:1表
示 。
③比例尺0 30 60 90㎞表示 。
(3)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
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
1
的地图上,量得A地道B地的实际距离是5厘米。
8 000000
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
二、巩固练习
1
的地图
8000000
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2.完成课本练习十七第1、2题。
1.求图上距离。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
三、布置作业
比和比例(一)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板书
设计
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比和比例(一) 3.比、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用途。
4.比例尺。
5.比例尺的应用。
教后
反思


*****小学_六_年级数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
主备人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解决问题。

授课人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
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解决
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提 升思维品质。
教学难点
体现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与交过
1.正、反比例的意义。
(1)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要求学生回答)
(2)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Y
板书:=K(一定)…………正比例
X




=K(一定)…………反比例
(3)举例说明
(4)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订《少年报》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圆的面积和半径。
2.用比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学生回顾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修改栏


②师生共同概括。
A.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B.判断两种量成时难免比例;
C.设未知数X;
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
E.解比例;
F.检验。
(2)举例。
修一条公路,全长12千米,开工3天修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
这条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七第3~5题。
三、课堂小结
1.在比和比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2.用比例解决问题,一般有几个步骤?
四、布置作业














比和比例(二)

A.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
设计
B.判断两种量成时难免比例;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C.设未知数X;
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
E.解比例、检验。

教后

反思

汪国真诗歌-上海医药高等专科


世界各国的儿童节-证券基础知识真题


攀枝花市七中-良好的行为习惯


北京教育考试-元旦法定假日几天


河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生活感悟


裴勇俊吧-我的发现作文


枣庄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个人简历范文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教务系统登录-让世界充满爱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