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黑龙江高考改革-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一)》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68~69页。
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又称抽屉原理或鞋盒原理,它是组合数学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从
这个原理出发,可以得出许多有趣的结果。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
向学生介绍了“鸽巢问题”。学生在理解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
型化”,
会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学情分析:
“鸽巢问题”的理论本
身并不复杂,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但“鸽巢问题”的应用
却是千变万化的,尤其是“鸽巢问题”的
逆用,学生对进行逆向思维的思考可能会感到困难,
也缺乏思考的方向,很难找到切入点。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体会和
理解
数学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标准》的重要要
求,也是本课的编排意图和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比较
、推理等活动,初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
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运用鸽巢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鸽巢原理,经历将
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通过对鸽巢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
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塑料杯、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向学生出示“刘谦表演扑克牌魔术”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扑克牌,
从里面
拿出大小王,先后各请5名同学到讲台上随意抽一张,老师就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样花色
的。
师问:老师是怎么知道这5位同学每人随意抽一张,至少有2张牌是同样花色的呢?为
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 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为
什么呢?请同
学们动手放一放,有几种放法?
请1名同学读题
(1)放一放
师:我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每个小组都放一放,由组长负责记录。
学生合作探究,老师巡视指导。
请1名组长说出本组的摆放结果,学生说师板书。
师生共同总结:一共有4中摆放方法,分别是:4 0 0 3 1 0 2 2
0 2 1 1
(板书)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两只小棒。
(2)算一算
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放一种情况,也能得到上面的结论呢
?想一
想,可以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请一名同学上讲台演示。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分法。
师生共同总结:运用平均分法,可以得出算算式
:4÷3=1……1 1+1=2(板书);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两只小棒。 2、课件出示例2: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
书。为什么呢
?
请1名同学读题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分实际上是怎样在分?
请1名同学回答:平均分; 7÷3=2……1 2+1=3(板书)
让
学生思考: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几本?把10本书放进3个
抽屉,总有一个抽屉
至少放几本?
请学生回答计算方法。
8÷3=2……2 2+1=3(板书)
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是2+1而不是2+2呢?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2+2=4表示剩余
的2本书全分到一个抽屉里面了,这样分不准确,
需要继续把余数2在平均分到2个抽屉里,应该是2+
1=3而不应该是2+2=4,
请学生回答计算方法。
10÷3=3……1
3+1=4(板书)
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物体数÷鸽巢数=商数……余数
商数+1=至少数(板书)
请全班同学阅读:“你知道吗?”:最先发现这些规律的人是谁呢?他就是
德国数学家
“狄里克雷”,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
br>名字命名,叫“狄里克雷原理”,又把它叫做“鸽巢原理”,还把它叫做 “抽屉原理”。
三、游戏揭秘
由于扑克牌共有4种花色,5名同学每人抽一张,同学们思考一下,物体数是几?抽屉
数是几?
请全班同学回答。
5÷4=1……1 1+1=2 (板书)
四、知识运用
课件出示:
(一)11只鸽子飞进了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3只鸽子。为什么?
先让学生们自己看题,老师巡视中给学生读题。
小组讨论交流,请1名同学回答问题。
得出:11÷4=2……3 2+1=3(板书)
(二)
5个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2人。为什么?
请1名同学读题。
小组讨论交流,请1名同学回答问题。
得出:5÷4=1……1 1+1=2
(板书)
(三)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请1名同学读题。
小组讨论交流,请1名同学回答问题。
得出:13÷12=1……1 1+1=2 (板书)
四、分享收获:
1、鸽巢原理也叫作抽屉原理;
2、列举法;平均分法;
3、
物体数÷抽屉数=商数……余数
至少数=商数+1
五、布置作业:第71页练习十三,第2题、第3题。
板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一)》
学情分析
“鸽巢问题”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但“鸽巢问题”的应
用却是千变万化
的,尤其是“鸽巢问题”的逆用,学生对进行逆向思维的思考可能会感到困
难,也缺乏思考的方向,很难
找到切入点。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
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体会和理
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发展抽象能力、
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本课的编排意图和价值取向。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一)》
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按照教学设计,通过猜扑克牌花色游戏导入,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
,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例如:利用小棒代替铅笔,杯子代替笔筒,让学
生小组合
作动手操作把4根小棒铅笔放进3个杯子里,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
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
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们讨论:“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
法?”并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
生总结出“平均分”的方法,继而让学生在探究例2
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
结出了“物体数÷抽屉数=商数……余
数,至少数=商数+1”。通过“游戏揭秘”和“知识应用”的环
节,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气氛,
开拓了学生思维,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是全班同学掌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一)》
教材分析
“鸽巢
原理”又称为“抽屉原理”,它来源于一个基本的数学事实,是组合数学中最简
单也是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从这个原理出发,可以得出许多有趣的结果。它也被广泛地应用
于现实生活中,如招生录取、就业安排
、资源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我们经常会看到隐含
在其中的“抽屉原理”。可以表述为:把多于 (是
正整数)个元素按任一确定的方式分成个
集合,那么一定有一个集合中至少含有(+1)个元素。“抽屉
原理”是数学的重要原理之一,
在数论、集合论和组合论中有很多应用。它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如招生录取、就
业安排、资源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我们经常会看到隐含在其中的“抽屉原理”。
由此可见,所谓“抽屉原理”,实际上是一种解决某种特定结构的数学或生活问题的模
型,体现
了一种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
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义务
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的重要要求,也是本单元的编排意图和价值取向。
教材编排的“抽屉原理”涉及三种基本的形式:
第一种,只要物体的数量比抽屉多,那
么一定有一个抽屉放进了至少两个物体。那么,这里的“一定有一
个抽屉”是什么意思?
“至少两个物体”是什么意思?“一定有一个抽屉”是存在性;“
至少两个物体”是可以多
于两个物体,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第二种,即是“把多
于kn(k
是正整数)个元素放入n个集合,总有一个集合里至少有(k+1)元素”。若k为1,就是
第一种情况,可见第一种情形实际是第二种情形的特例。第三种情况是把无限多个物体(如
红球
、蓝球各4个)放进有限多个抽屉(两种颜色),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放进了无限多个
物体(至少2个同
色的球)。
在例题的教学前,编排了一个给学生表现“魔术”的主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魔术背后的数学原理的强烈欲望。
本课时带领学生们探究例1和例2 :
例1:本例描述“抽
屉原理”的最简单的情况。着重探讨为什么这样的结论是成立的。
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第一种方法
是用操作的方法,罗列所有的方法,通过完全归纳的
方法看到在这四种情况都是满足结论的;还可以是说
理的方式,先放3支,在每个笔筒里放
1支,这时剩下1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入哪一个笔筒中,这时都
会有一个笔筒里有2支铅
笔。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为抽象,更具有一般性。
通过本例的教
学,使学生感知这类问题的基本结构,掌握两种思考的方法──列举法和
平均分法,理解问题中关键词语
“总有”和“至少”的含义,形成对“抽屉原理”的初步认
识。
例2:本例描述“抽屉原理”
更为一般的形式,即“把多于(是正整数)个物体任意分
放进个空抽屉里,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
至少(+1)个物体”。教材首先探究把7
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的情形
。当数据变得越来越大时,如
果还用完全归纳的方法把所有的情形罗列出来的话,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困难
的。这时需要学
生用到“反证法”这样一种思想,即如果所有的抽屉最多放2本,那么3个抽屉里最多放
6
本书,可是题目中是7本书,还剩1本书,怎么办?这就使学生明白只要放到任意一个抽屉
里
即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通过这样的方式,实际上学生是在经历“反证法”
的这样一个过
程。在具体编排这道例题的时候,在数据上进行了一个很细微的调整。在过去,
由于数据的问题,学生会
得到不太正确的推论,比如说如果是两个抽屉的话,最后得到的余
数总是1,那么学生很容易得到一个错
误的结论: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商+余数”本书(因
为余数正好是1)。而实际上,这里的结论应该是
“商+1”本书,所以教材在这里呈现了8
除以3余2的情况,这时候余数是2,可是最后的结论还是“
把8本书放进 3个抽屉里,总
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3本书”。通过这样的数据方面的调整,可以让学
生得到一个更加正
确的推论。
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第一,要让学生经历数
学证明的过程,在这里不是让学生计算
抽屉原理,去应用,而更多的是给出一个结论,让学生去证明这种
结论的正确性,这就是一
种数学证明的思想;第二,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因为“抽屉原理”
在生活中的
变式是多样的,比如让学生判断13个老师中一定有两个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份……在解决<
br>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抽屉原理中的“物体”,什么是“抽屉”,
让学生
把这些具体问题模型化成一个“抽屉问题”。第三,重视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
探究中理解原理,将
具体的情况推广到一般。在例1中给出具体的问题(4支铅笔放到3个
笔筒里),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逐渐找到一般的规律。第四,恰当保持教学要求,因为
数学广角内容只是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数学思想的
感悟,在评价上不做特别高的要求。
教材例1和例2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
,再调整的方法;教
学难点是: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一)》
评测练习
一、游戏揭秘
由于扑克牌共有4种花色,5名同学每人抽一张,同学们思考一下,物体数是几?抽屉
数是几?
二、知识运用
课件出示:
(一)11只鸽子飞进了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3只鸽子。为什么?
(二)
5个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2人。为什么?
(三)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一)》
课后反思
鸽巢原
理是一个重要而又基本的数学原理,通过本课教学向学生介绍了鸽巢原理的由来,
并通过
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行模型化地研究,使学生理解鸽巢原理。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
方法,达到会证明生
活中的某些现象,会解决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目的。
我在本节课教学时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
一、游戏引入,巧设悬念
课的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了1张魔术师刘谦表演扑克牌的照片,继而
我又为孩子们表演
了魔术:用一副牌,从中取出大小王,分两次共请了十名“小嘉宾”上台配合表演,两
次表
演,我都猜测“这5名同学中至少有2名同学手中的牌的花色是相同的”,让学生思考为什
么老师两次都能猜对呢?这一层次的设计主要作用有三点:一是使教师和学生进行自然的沟
通交流;二是
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欲望;三是为今天的探究埋下伏笔,初步
理解“至少”的含义。
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情况开始研究,渗透“建模”思想。通过学生独立
证明、小组交流、
汇报展示,使学生相互学习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通过说理,沟通比较不同的方法,让
学生
理解:为什么只研究一种方法(平均分的思路)就能断定一定有“至少2只笔放进同一个笔
筒中”这个过程主要解决对“至少”、“总有”“平均分”这些词的理解。再通过学习例2,
利用平均分
法法继续发现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抽象出算式,并在观察比较中全面概括、总结
抽屉原理,建立起此类问
题的模型。
三、鸽巢原理的由来
数学小知识鸽巢原理、抽屉原理的由来,利用课间呈现“你
知道吗”的方式,向学生介
绍了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和他的“抽屉原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本
课所发现的规
律和150多年前科学家发现的一模一样,增加探究的成就感。同时了解到鸽巢原理最初的
模
型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一些数学文化气息。
四、解决问题
通过对本节课
开始时的“游戏揭秘”和“知识应用”,开阔学生视野,回归自然,回归
生活,通过不同类型题的设计,
让学生灵活运用此原理解释生活中的鸽巢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一)》
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
“第二学段”中提出:“会
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
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经历与他人合
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
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结合实际情
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
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二、单元课标解读
(一)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在数学上,一般是用反证法对“抽屉原理”进行严
格证明。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需要
学生对涉及“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
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
方式对某一具体现象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例如在教学例3时,教师在呈现
问题后,
可以让学生猜一猜,有学生会猜2个球,有学生会猜5个球,也有学生会猜对。此时教师可以提出让学生自己用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来说明理由。结合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教师可展
示分析解
答过程,通过分析逐步消除学生的各种错误认识,让学生形成对这类问题中抽屉的
模型结构的初步感知。
在得出答案后,应向学生提出运用“抽屉原理”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要
求,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引导
学生进行如下思考: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要保证
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同色球,分的物体个数至少
要比抽屉数多1,所以至少要摸出3个球。
在此基础上,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的思考方法:把什么看成“
抽屉”,“抽屉”有几个,怎
么用“抽屉原理”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显然,教学的过程就
是教师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
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
“抽屉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通过这
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以后学习较为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二)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本单元
讲的“鸽巢问题”,实际就是一个“抽屉原理”问题。“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
应用更具灵活性。当我
们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
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中的具体情境
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否找
出该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抽屉
”,是能否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
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
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如果可
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 “抽屉问题”的一般
化模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
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是从复杂的现实素材中寻找本质的
数学模型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其可增强学生对“模型思想”的体
验,
增强运用能力。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比较、
推理等活动,初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
巢原理分析方法,运用鸽巢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过程与方法:在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鸽巢原理,经历将具体
问
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鸽巢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
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