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余年寄山水
858次浏览
2020年08月19日 18:3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六年级语文教案-体育教师求职信



鸽巢问题(一)教学设计

怀化市中方县中兴学校 贺黔梅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68~69页。
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又称抽屉原理,它是组合数学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原
理之一,从这个原理出发,可以得出许多 有趣的结果。这部分教材通
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了“鸽巢问题”。学
生在理解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
会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促进 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学情分析:
“鸽巢问题”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对于学生来说 是很容易的。
但“鸽巢问题”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尤其是“鸽巢问题”的逆用,
学生对进行 逆向思维的思考可能会感到困难,也缺乏思考的方向,很
难找到切入点。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
模型思想,体会和理解 数学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发展抽象能力、
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标准》的重要要求,也是本课 的编排意
图和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等 活动,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运用鸽巢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2、在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鸽巢原理,经
历 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3、通过对鸽巢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体会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合作探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你们知道“料事如神”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今天老
师也能做到“料事如神 ”,你们信不信?一副扑克牌去掉大王和小王
后,还有多少张?(出示扑克牌)现在请5个同学从这52 张牌中各
抽取1张牌,我就可以肯定,5张牌中至少有2张牌花色相同。你们
信吗?
2、验证:学生抽牌。
根据所抽的牌,统计5张牌的花色。(5个同学上台抽)
适时引导:“至少2张”是什么意思?
3、设疑: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就能解释
这个现象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我们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
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亲自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起他


们对学习鸽巢问 题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出示题目:有3支铅笔 ,2个笔筒(把实物摆放在讲桌上),把3
支铅笔放进2个笔筒,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谁愿意上 来试一
试。
2、一生上台实物演示。
老师记录学生的放法。



3


0



2


1



3、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尝试回答。
3

3

(2)师引导:这句话里“总有一个笔筒”是什么意思?这句话里“至
少有2支”是什么意思?
4、师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3支铅笔放进2个笔筒,
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2 支笔。
(二)引导用列举法得出结论。
过渡:如果现在有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还会出现这样的结论吗?
1、小组合作:


(1)放一放:借助“画图”或“数的分解”的方法把各种放法都表
示出来;
(2)找一找:每种放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了几支,用笔标出;
(3)我们发现: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 )支铅笔。
2、学生汇报,展台展示。
交流后明确:(1)四种情况:(4,0,0)、(3,1,0)、
(2,1,1)、(2,2,0)
(2)每种摆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进了:4支、3支、2支。
(3)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2支铅笔。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画图”、“数的分解” 这两种直观地方法
列举出所有情况验证了结论,这种方法叫“列举法”。刚才是数字小,
当数字 大的时候,我们用“画图”、“数的分解”法简便吗?能不能
找到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也能得到这个结 论,找到“至少数”呢?
(三)引导用假设法得出结论。
估计有学生会列式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汇报方法。
【师板书:4÷3=1(支)……1(支) 1+1=2(支)】
3、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 :把4支铅笔平均放在3个笔筒里,每个笔
筒放1支,余下的1支,无论放在哪个笔筒,那个笔筒就有2 支笔,
所以说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2支笔。(指名说,互相说)
4、师追问:为什么要一开始就平均分?


5、引伸拓展:
(1)5支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支笔。
(2)26支笔放进25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支笔。
(3)100支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支笔。
6、 学生列出算式,依据算式说理。
师小结:刚才的这种方法就是“假设法”,它里面就蕴含了“平均分” ,
我们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把平均分的过程简明的表示出来了,现在会
用简便方法求“至少数” 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老师所提供的学具,通过放一放、画一画,
分一分,独立探究 各种放法,再小组交流,利用列举法找出至少数。】
(四)建立模型
1、出示题目:5支笔放进3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多少支
铅笔?
5÷3=1(支)……2(支)
学生可能有两种意见: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至少3支。
针对两种结果,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
2、小组讨论,突破难点:至少2支还是3支?
3、学生说理,边摆边说:先平均分每个笔筒 放进1支笔,余下2只
再平均分放进2个不同的笔筒里,所以至少2只。(指名说,互相说)
4、质疑:为什么第二次平均分?(保证“至少”)
【设计意图:前边的探究余数都是1,现 在余数变成2,至少数怎么
确定,有学生一定会出错。教师再充分利用错误资源,突破难点。】
5、强化:如果把笔和笔筒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呢?


(1)11支笔放进4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
11÷4=2(支)…3(支) 2+1=3(支)
(2)14支笔放进4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
14÷4=3(支)…2(支) 3+1=4(支)
(3)300支笔放进50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
300÷50=6(支) 6支
6、对比算式,发现规律:要求至少数,先平均分,若有余 数,用所
得的“商+1”就得到至少数;若没有余数,商就是至少数。
7、强调:至少数和余数大小有没有关系?
学生交流,明确:至少数与余数大小无关,不管余多少,都要再平均
分,所以就是商加1。 < br>8、引申拓展:刚才我们研究了笔放入笔筒的问题,那如果换成鸽子
飞进鸽笼,高速路口同时有车 通过收费口……你会解答吗?
(1)11只鸽子飞进了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几只鸽子?
(2)高速路口同时有254辆车通过5个收费口,总有一个收费口至
少通过几辆车子? 9、总结揭题:刚才我们研究的笔放入笔筒,鸽子飞进鸽笼,高速路
口同时有车通过收费口……“笔 ”大于或等于“笔筒数”,求至少数
这类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答。,有位数学家把这类问题叫做“鸽
巢问题”,又把它叫做“抽屉原理”。为什么叫“鸽巢问题”或“抽
屉原理”呢?请听: 【通过“笔放入笔筒”、“鸽子飞进鸽笼”、“高速路口同时有车通


过收费口”等不 同变式的呈现,使学生初步感知“鸽巢”问题只是一
个 “模型”,虽然问题的情境在变化,但问题的本质----数量之间
的关系是不变的。学生在解决这些问 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鸽巢”问
题的“数学形式”及其解题策略体系,开始初步建构关于“鸽巢”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介绍鸽巢原理的由来
播放微课:同学们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 这些事情,同时根据数据
特征,发现了这些规律。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和一位数学家发现的规
律 一模一样,只不过他是在150多年前发现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后 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
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里克雷原理”,由于人们对鸽子飞回鸽巢这个引起思考的故事记忆犹新,所以
人们又把这个原理叫做“鸽巢原 理”,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抽屉
原理”。
【播放鸽巢原理的由来,其目的是让孩子了解数 学文化史,明白许多
规律是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的,激发其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1、解决导入的问题:从52张牌中抽取5张牌,至少有2张牌花色相
同。这是为什么?
2、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练习一的设计是首尾呼 应,练习一和练习二的设计都是用来突破这
堂课的另一个难点,找“鸽巢数”。】


五、回顾小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鸽巢问题


图示法:




分解法:

假设法:
4
5
11
14
1



2
3

3







0
3

1

4

4
0

2
0

4

3

1

0

4


2

4

1
0


1

2


至少数=商+1
÷3=1(支)…… 1(支) ( 2 )
÷3=1(支)…… 2(支) ( 2 )
÷4=2(支)…… 3 (支) ( 3 )
÷4=3(支)…… 2(支) ( 4 )
300÷50=6(支) ( 6 )


信仰观后感-司法考试网


大连大学招生网-培训制度


世界奢侈品排行榜-糯米团购官方网站


端午节送什么好-函授毕业生自我鉴定


请示报告怎么写-摘抄点评


苏州农业技术学院-广西国税


英语四级答题技巧-婚礼新郎致辞


泗阳教育网-一年级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