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淮阴工学院教务-老师寄语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同学们初步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
2、培养同学们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解决简单的“鸽巢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已达到能够掌握本章内
容的程度。教材选取的是学
生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将具体实
际与数学原理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
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抽屉原理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在具体分的过程
中,我想学生都会运
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但我想这些
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
少”的情况,
他们并不理解。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
容易,即使找
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抽屉”,要用几个“抽屉”。
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
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
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br>
三、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难点: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导入】鸽巢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分钟)
师:孩子们,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几个好朋友,想不想看看到底是谁呢?
生:想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呈现11只鸽子),原来是11只可
爱的小鸽子。他们已经在外面玩耍了一整天了,感到累了,要飞回哪
里去休息啦?
生:鸽子窝
师:可是只有4个鸽巢,不管怎么分,我都敢肯定的说“至少有2只鸽子会飞回同一鸽巢”,你们相信么?
生:相信不相信。
其实这是一
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下这类数
学问题。揭示课题《鸽巢问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27分钟)
自主探究
(1)4支铅笔
放进3个纸杯里,小组内摆一摆,共有几种方法?小组内交流,
把你们的结果记录下来。
(要求:
1.四人一组动手摆一摆。2.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边摆小组
长边记录。)
(2)小组上台汇报并演示。
(3)观察记录单结果:(4,0,0)(3,1,0
)(2,2,0)(2,1,1)同学们发现什么?(不管怎
么放,总有一个纸杯至少放进2支铅笔)今
天我们重点研究(2,1,1)这种
不轮空的现象(说说你的摆法,提到“平均分”的概念)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肯定有)
(5)“至少”什么意思?(最少,可能等于2,也可能大于2)
比较枚举和平均分两种方法。(枚举法有局限性,平均分更便捷。)
(6)把5支铅
笔放进4个纸杯里,怎么放呢?(“平均分”,剩下的1支不
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
平均分:5÷4=1……1
(7)把6支铅笔放进5个杯子,
把100支铅笔放进99个杯子里呢?还用
摆么?
平均分:6÷5=1……1
100÷99=1……1
(8)通过以上的探究,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比
杯子数
量多1,总有1个杯里至少放进了2支铅笔。
质疑:如果铅笔的数量不是比纸杯的数量多1,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9)5支铅笔放入2个纸杯,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纸杯至少放( )支铅
笔。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独立汇报。(先“平均分”
5÷2=2……1,剩下的1
支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3支铅笔)
(10)观察以上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5 ÷ 4= 1……1
至少数=2
6 ÷ 5= 1……1 至少数=2
100
÷99= 1……1 至少数=2
5 ÷ 2= 2……1
至少数=3
至少数=?(学生可能会说:至少数=商+余数,或
至少数=商+1
到底是什
么?再次质疑)
(11)5支铅笔放入3个纸杯,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纸杯至少放(
)支铅
笔。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独立汇报。(先“平均分” 5 ÷ 3= 1…
…2,剩下
的2支还要二次平均分,才能保证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2支)并配以动
画演示。
7支铅笔放入4个纸杯,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纸杯至少放(
)支铅笔。
(先“平均分” 7 ÷ 4= 1……3)
(12)
观察以上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5 ÷ 4= 1……1 至少数=2
6 ÷ 5= 1……1 至少数=2
100 ÷99= 1……1
至少数=2
5 ÷ 2= 2……1 至少数=3
5 ÷
3= 1……2 至少数=2
7 ÷ 4= 1……3
至少数=2
二次平均分
至少数=?(至少数=商+1)
<
br>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鸽巢问题,也叫抽屉原理。既然叫“抽屉原
理”是不是应该和抽屉有联系
吧?铅笔相当于我们要准备放进抽屉的
物体,那么纸杯就相当于抽屉了。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7分钟)
(1) 11子飞回4鸽舍,至少有(
)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2) 给一个正方体木块的6个
面分别图上蓝、黄两种颜色。不论怎么
涂,至少有3个面涂的相同。为什么?
四、作业布置(1分钟)
五、回顾全课,进行小结(2分钟)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困惑?和老师交流一下好吗?
板书设计
鸽巢(抽屉)原理
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
总有
至少
平均分
5 ÷ 4 = 1……1
6
÷ 5 = 1……1
100 ÷ 99 = 1……1
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
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3支笔
5 ÷
2 = 2……1
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
5 ÷ 3 = 1……2
7 ÷ 4 = 1……3
物体数÷
抽屉数
=商…余数
至少数=商+1 物体数÷
抽屉数 =商
至少数=商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很多老师初
一看这内容,
觉得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无关,没有任何联系。其实,“鸽巢原理”在生活中的
应
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
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
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鸽巢原理”还存在着一定
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我在设计时着眼于学生数学
思维的发展,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活动,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数学
思
想。
我觉得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原生态的、充满“数学味”
的课;课
堂中
教师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
用”是新课程所
倡导的教学模式。本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这一模式,
创设了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兴趣,让
学生经历探究“鸽
巢(抽屉)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
学问题的
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本内容之后,本人反思本内容的教学,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情境的创设“目的化”。
创设情境,目的不是为了创
设情,主要是目的是让学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及内
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教学内容,营造一个教学情境,帮助
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
中学习探索,同时也是为新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导入新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
br>在思想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产生一种需要认识和学习的心理。我以“11
只鸽子4
个鸽巢,不管怎么分,至少有两只鸽子飞回了同一鸽巢”的
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至
少有两个的现象,激发
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知识的探索“自主化”。
“抽屉原理” 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对于“总
有”、“至少”这两
个词的理解。在探索知识时,首先让学生由“猜测——验证”
的方法来构建模型,再通过“数量积累,发
现方法——深入探究,寻找规律——
发现规律,初步建模——实际应用,解决问题”。完全让学生进行自
主探索,亲
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主化。
三、教学语言“简单化”。
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特别是数学这一门学
科,课堂中,数学
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
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
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
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