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与概率(一)教学设计

余年寄山水
742次浏览
2020年08月19日 18: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东北话版再别康桥-端午节作文500字左右


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

本章总体设计介绍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可以掌 握的概率模型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问题没有理论
概率只能借助试验模拟获得其估计值,一般而言,它是 一个纯粹的现实问题;第二
类问题虽然存在理论概率,但其理论计算已经超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 水
平,学生只能借助试验模拟获得其估计值;第三类问题则是简单的古典概型,理论
上容易求出 其概率.
对于第三类问题,其繁简程度又有所不同,如①随意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朝上
点数为 6的概率;②掷一枚均匀的骰子,点数为奇数的概率;③连续掷两次均匀的骰
子,两次骰子的点的和为6 的概率,等等.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类似于
①②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而对问题③,学生尚未 接触,本章将介绍计算其概率的两
种方法——树状图和列表法.本章同时还将研究上述第一、二两类问题 ,用试验的
方法估计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为此,本章以两步试验的事件发生的概率问题为切
入 点,一方面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试验!动探索试验结果与理论概
率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 步加深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并借此引导学生用试验的方法
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试验频率稳定于
理论概率.
本章共分为四节。第1节通过一个课堂试 验活动,让学生逐步计算一个随机
事件发生的试验频率,观察其中的规律性,并利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试 验频率趋近
于理论概率这一规律性,然后介绍两种计算理论概率的方法一一树状图和列表法;
在 此基础上;第2,3节利用试验频率来估计一些复杂事件发生的概率;第4节利用
试验频率与理论概率之 间关系的分析,揭示统计推断的一些理论依据,力图加强概
率与统计的联系.
在概率模型的选 择上,教科书注意了模型的递进性、现实性和趣味性,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于试验估算概率 的有关问题,力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同时又注意了问题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为此选择了一个历史上 著名的投针试验
和一个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生日问题.


1


本章教学建议
1. .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试验活动,在试验中体会频率的 稳定性,形成对概
率的全面理解,发展学生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 br>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试验等活动,理解事件发生的频 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概率
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
3.能运用树状图和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能用试验或模拟试验的
方法估计一些较为复杂的随 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4.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统计推断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会概率与统计之间的
关系.

1.频率与概率(一)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 胡亚丽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认识了许多随机事件,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 、不
确定事件有了一些了解,研究了一些简单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抛掷一枚骰
子,点数为 6的概率;抛掷一枚骰子,点数为奇数的概率;已会对一些现象作出
解释,对一些简单的游戏公平性作出 判断.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概率的作用.

二、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对随机事件及其发 生的概率的认识是一较长的认知过程,对概率的理解
也有必要随着其数学活动经验的不断加深而逐步得到 发展.本节课通过一个两步
试验的事件的概率问题,通过试验活动, 体会频率的稳定性, 并形成对概 率的全
面理解。感悟并非任何随机事件的发生的概率都可以理论地计算,利用类比的方
法归纳出 试验次数很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这一规律, 并据此估计某一
事件发生的概率.发展学生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试验次数很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这一规律.能用试

2


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 理解试验次数很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这一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概率,并可据此估计某一事件发生
的概率;
②会用试验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2.方法与过程目标:
①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统计推断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会概率与统计之间
的关系。
②经历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在活动中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学习,
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 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数学交流水平 ,增强与人合作
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辩证思维能力.
②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实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初步的辩证思
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设计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第三环节.类比归纳结论;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课堂提问和练习.

3


活动目的:引起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对前面学习相关内容回
忆梳理.
活动过程:
回顾七年级时一些基本概念和曾经学习过的两个问题:
1.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小明和小丽谁 去看周末的电影:任意掷一枚均匀的
硬币.如果正面朝上,小丽去;如果反面朝上,小明去.这样决定对 双方公平吗?
2.任意掷一枚均匀的小立方体(立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 4,
5,6).“6”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提出两个新问题:
1.如果是连续掷两 次均匀的硬币。会出现几种等可能的结果?出现“一正一
反”的概率为多少呢?( 给学生思考时间,之后学生很可能猜测结论,让学生畅说欲
言).
2.如果将上面均匀的小立 方体也连续掷两次,会出现几种等可能的结果,
两次总数都是偶数的概率为多少呢? (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与上个问题的反应相
同.)
提问:请大家分析这两个问题与前面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经过思考后可能会得出: 上面两个游戏是一枚硬币掷一次、 一个正方
体掷一次;后面两个问题是连续掷两次.
从而,教师引出本课的主题: 前面的两个问题涉及的都是一步实验.而后
两个问题都是两步试 验.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概率的有关知识.我们
用实验的方法估计出了任意掷一枚硬币“正面 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同样的
我们也可以通过试验.估计较复杂事件的概率.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注意及时揭示掷一枚硬币游戏与掷两枚硬币游戏问题
的同与不同之处.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猜想结论
活动内容1:摸牌活动.
用课前准备 的扑克牌:每组两张,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分
别是1和2.从每组牌中各摸出一张,称为一次试验.

4


(1)估计一次试验中。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可能有哪些值?
(2)以同桌为单位,每人做30次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面的表格:

牌面数字和
频数
频率
2


3


4


(3)根据上表,制作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4)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估计哪种情况的频率最大?
(5)计算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率是多少?
(6)四个同学组成一组,分别汇总其中两 人、三人、四人、五人、六人的试
验数据,相应得到试验60次、90次、120次、150次、180 次时两张牌的牌面数
字之和等于3的频率,填写下表.并绘制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试验次数
两张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

两张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

教具准备:
① 每组准备两张牌,牌面数字分别是1和2;
②多媒体演示;
活动方式:分组实验,全班合作交
活动目的:经历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通过摸牌活动,体 会试验次数很大
时,试验的频率渐趋稳定.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
学生参与意识都很强,一般都能按活动设计完成任务,但学生不注意活 动目
的是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试验发现总结规律.
注意在具体试验活动的展开过程中,要力图体现各个步骤的渐次递进:
(1)在一次实验中,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可能为2,3,4;
60

90

120

150

180









5


(2)学生根据自己的试验结果如实填写试验数据;
(3)制作相应的频数分 布直方图,一方面为了复习巩固八年级下册有关频数、
频率的知识,同时也便于学生更为直观地获得(4 )的结论;
(4)一般而言,学生通过试验以及上面(2) (3)的图表容易猜想两张牌的牌面数< br>字和为3的频率最大.理论上.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为2,3,4的概率依次为
111
, ,
,应该说,经过30次实验,学生基本能够猜想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为3
424
的频 率最大.这里一定要保证试验的次数,如果试验次数太少,结论可能会有较
大出入;
(5)有 了(4)中的结沦.自然过渡到研究其频率的大小.当然,两张牌的牌面
数字和等于3的频率因各组试验 结果而异.正是有了学生结论的差异性,才顺理
成章地展开问题(6),汇总组内每人的实验数据;目的 在于通过逐步汇总学生的
试验数据,得到试验60次、90次、120次、150次、180次时的频率 .并绘制相
应的折线统计图,从而动态地研究频率随着试验次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6)提醒学生注意摸牌过程中要保证每种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
活动内容2:探究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的:使学生感悟经过大量试验后,其频率稳定于其理论概率附近.
活动过程:
首先,引导各小组观察自己的实验数据,观察频率和实验次数的关系;接着
让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观 察其他小组的频率和实验次数之间是否存在着刚才发
现的关系,最后让各小组交流数据,并将全部数据汇 总,再次引导学生观察频率
和实验次数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大量试验后,频率稳定于某一值”的 结
论。
在统计和汇总各个小组数据时,可以使用Excel统计结果并绘制频数分布直
方图。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
让学生汇总小组的试验结果,再汇总各组的学生试验结果,规律清楚反 映出来,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能主动地接受多次试验的频率逐渐稳定于其理
论概率 ,但试验频率仍然是理论概率的一个近似值,很有可能在做多少次试验后,
频率与理论概率之间存在误差 .

6



第三环节:类比归纳结论
面对具体问 题,总结上一环节:当试验次数很大时,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
于3的频率也应稳定在相应的概率附近. 因此,我们可由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
于3的频率约为
11
.估算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 等于3的概率约为.
22
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可以通过多次试验,用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来 估计这
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当实验次数很大时,频率比较稳定,稳定在相应的概率附近.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
请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1
,这就是说:在两次重复实验中,必有一次发生
2
B.一个袋子里有100个球,小明摸了8次,每次都只摸到黑球,没摸到白
球,结论:袋子里只有黑色的球
C.两枚一元的硬币同时抛下,可能出现的情形有:①两枚 均为正;②两枚
1
均为反;③一正一反,所以出现一正一反的概率是
3
D.全年级有400名同学,一定会有2人同一天过生日
分析:“当试验次数很大时,试验频 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并不意味着,试验次
数越大,就越为靠近,应该说,作为一个整体趋势,上述结论是 正确的,而不是
某某事件的概率为
B也不正确
而对于C,两枚硬币同时抛下,这种情 况等同于刚才的抽牌试验,因此出现
一正一反的概率为
21
即,
42
1
,在两次重复试验中.就一定有一次发生、因此A不正确,
2
对于D,根据抽屉原 理可知是正确的,应选D.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① 能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吗?
② 谈谈频率与概率之间既有联系和区别.


7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① P
159
习题6.1 1.
② 小组撰写一份试验报告反映对概率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只有让学生经历试验,才能感悟频率稳定概率这一规律。频率 稳定概
率这一规律是解决本节概率的基础,所以本节课一定要学生亲身参与试验全过
程,不可为 了赶进度而忽略试验,有条件的话,可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上机操作
统计,保证操作次数足够大.在教学 内容上,可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其他概率试
验,如掷骰子等.



8

教师资格证报考-年度考核登记表


2014成人高考-感动中国的故事


关于花的资料-邀请信


篮球赛作文-南昌工学院分数线


我的航天梦作文-幼儿园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期中考试复习计划


个人签名-奥林匹克运动格言


新生儿必备清单-应聘教师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