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鸽巢原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急中生智-小学工作计划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说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
通过介绍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及对“鸽巢问题”的实际应用,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
能力和兴趣,感受数学
文化以及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模型化”。
四、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小棒、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抢椅子),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玩过抢椅子的
游戏吗,今天老师想找4位同学到前面和大家一起玩这个游戏。
一会儿听老师口令,当老师喊停时,要求
4位同学全部坐下,其余同学仔细观察,看看有什
么发现?
1、师生互动游戏。
2、下面同学有什么发现?
3、揭示课题:
4、师:“总有一把椅子上坐有2位同
学,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面蕴藏了一个很深的
数学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鸽巢问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先知道什么?
同学们都是爱思考,喜欢探究的孩子,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找到问
题的答案。 <
br>1、学习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
支铅笔,为什么?
①枚举法
A、同桌之间利用4根小棒桌面上摆一摆,会有几种情况?并记录下来。
B、汇报交流。同位两个前台演示,一生读,一生摆放,师记录于黑板上。
C、
师课件演示四种摆放放法,问你发现了什么?
“总有”什么意思?“至少”什么意思?
D、有序列举方法的指导,以上这种把每一种情况一一摆放出来的方法叫枚举法(板书
枚举法)
②平均法
A、小组四人集体探究摆小棒.
B、小组派代表前台演示方法
C、师课件出示摆放方法并讲解,(板书平均法)
D、平均法转化为数学算式:4÷3=1……1
E、至少数=1+1=2
③如果把
5只笔放入四个笔筒,六只笔放入5个笔筒……100只笔放入99个笔筒总有
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只笔
?“你发现了什么?”
④优化方法
2、学习例2:
①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3本书,为什么?
A 、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到结论
B、 你怎么想的?
C、 师方法指导,先尽量的平均
分,把7本书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本,先放入抽
屉,剩下的1本无论放入哪一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
至少放进3本书。(师板书:7÷3=2……
1)
D 、 至少数怎么得来的?
②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呢?
A 、生回答8÷3=2……2
B、那至少多少本呢?(2+1=3、2+2=4)
C、两种不同的意见,生摆书本验证(2+1=3)
3、小练习
A
、出示题目:有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总有一个鸽舍至少飞入几只鸽子?为什么?
B、指名答,师解
释说明先把7只鸽子尽量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一只,也就是每只鸽
舍先飞入一只鸽子,剩余的两只不一
定飞入同一只鸽舍,所以也要尽量的平均分,所以至少
数应该是商+1,不是商+余数。
4、建立模型
师:像刚才我们解决的铅笔放入笔筒,书本放入抽屉,鸽子飞回鸽舍,抢凳子游
戏等这
样的问题都是鸽巢问题。其中的铅笔、书本、鸽子、同学相当于鸽巢问题中的“鸽”,笔筒、抽屉、鸽舍、凳子相当于鸽巢问题中的“巢”。而我们刚才发现的解决方法:鸽子数÷巢数=
商……
余数,然后用商+1=至少数,这个方法就是著名的鸽巢原理。
5、你知道吗?
鸽巢原理也
叫抽屉原理,它最早是有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的所以又叫做狄利克雷原
理“狄利克雷原理”,这个原
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1、
从电影院中任意找来13个观众,至少有两个人属相相同,为什么?
师:①哪个同学告诉我这道题目中什么相当于“鸽”,什么相当于“巢”?
②指名答题,集体订正
2、六(4)班有62位同学,至少有(
)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生自己独立解决,师强调商+1还是商+余数
3、游戏放松时间
一幅扑克,拿走大、小王后还有52张牌,请5个同学任意抽出其中的5张牌,那么你
可以确定
什么?为什么?
师:解决抽屉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到什么相当于“鸽”,什么相当于“巢”)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啊,不仅
知道了什么是“鸽巢问题”,还找到了就解决问题的
方法那就是“鸽巢原理”,课下同学们可以把今天的
学习过程梳理成数学日记,分享给同伴
听,看一看谁是学习数学的有心人。
五、板书设计
鸽巢原理
列举法: (4、0、0)(3、1、0)(2、1、1)(2、2、0)
平均法:4÷3=1……1 1+1=2
5÷4=1……1 1+1=2
7÷3=2……1
2+1=3
7÷3=2……2 2+1=3
鸽子数÷巢数=商数……余数
至少数=商数+1
至少数=商数(整除)
“鸽巢原理”学情分析
班内部分学生主动学习
的积极性较高,学习热情也很高,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
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
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等待老师讲解,作业喜
欢与同学对答案,甚至抄袭作业。由于平时上课小组合
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利用较多,所以班
内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分工协作能力,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六年级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
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鸽巢原理
”解决问
题带来的乐趣。但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对于“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分析理解这两个环节,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要求较高,操作活动较多。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全身心投入学习开
始让学生
置身游戏中学习,为理解鸽巢原理埋下伏笔,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
性学习把鸽巢原理较为
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
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
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
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鸽巢问题”效果分析
一、激趣游戏,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
br>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开始我设计了4人抢凳子的游戏,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性特
别高,思维很活跃,非常容易的发现了无论怎么抢总有一个凳子上坐有2名同学,为后续的
鸽巢原理
学习埋下精彩的伏笔。
二、探究学习,建立模型
例1 的学习时,让学生利用小棒在桌
面上摆一摆,然后到前台展示,学生很快就找到
了所有的状况,甚至还有个别小组是有序列举的,经过老
师的引导知道去每一种摆放情况里
面放置笔数最多的笔筒里寻找规律,发现了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入了
2支笔。学生的语言
非常准确精炼。然后学生再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找到了只摆一次就得到结论的方法。
并理解
了先把4支笔尽量平均分的原因,是让每个笔筒里面的笔尽量的少,目的是找到至少数,特
别是全辰艺同学的回答精彩极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例2
的学习时,学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平均分的方法,很快的列出了算式7÷3=2……1
并能说明平均分的过程,但是由于例1
学习中,以及例2的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余数都
正好是1 ,很容易让学生将“某个笔筒至少有笔的数
量”是“商加1”错误地等同于“商加
余数”。因此重点处理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鼓励学生借助实物
摆一摆,找到剩余的2本
书该怎样放置,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交流,逐步理解了剩余的也要尽量平均分的
思想,知道
了至少数=商数+1不是商数+余数,并初步形成了模型。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过程,知识的
形成水到渠成,理解透彻为后续的灵活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体效果
本节课
通过“游戏激趣,揭示课题—操作探究,建构模型—综合实践,应用模型—回顾
反思,总结方法”这样的
学习路径,重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思想,体验数学思考,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
和直观活动建立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增强应用意
识,激发数学兴趣。基本达到了以下3个课程目标1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
了解“鸽巢原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
过操作、说理等活动发展学
生的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3、通过介绍德国数学
家狄利克雷及
对“鸽巢问题”的实际应用,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数学文化以及数学的魅
力。但是学生对于“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至少”的含义有的只是机械记忆,模仿并
没有真正理解,对于总有、至少的描述感觉拗口,精练表述有困难,所以发言不是非常积极,
明显不如平
时上课热情,有些犹豫,不是特别活跃,进而导致巩固练习时只是机械的代入公
式,容易出错。
“鸽巢问题”教材分析
鸽巢原理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数学广角》,教材用直
观地方式介绍
鸽巢原理的两种形式①把n+1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放
进了2个物体(n是非零
自然数)②把多于kn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
放进了至少k+1个物体,教材着眼于
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通过学生猜测、实验操作、验证、
推理等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观察比
较,动手操作,逻辑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努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
排了很多具体问题和变式,帮助学生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鸽巢原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
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教材中,有三处
孩子们不好理解的地方①“总有一个”
、“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②为了达到“至少”而
进行“平均分”的思路,③把什么看做鸽,把什么
看做巢,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六年
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
”。于是通过例1的直观操
作教学,及例2的适当抽象建模,让全体学生真实地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
过程,把他们
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困难,弄懂、弄通,建立清晰的基本概念、思路、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鸽巢原理,实际上就是一种解决某种特定结构的数学或生活问题的
模型,是一种
数学的思想方法,并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
思想,体会和理解数学和外
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鸽巢问题”评测练习
一、
课间练习
为了及时巩固至少数=商数+1不是至少数=商数+余数,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1不是+余
数,设计在例题2后紧跟着练本题目。
1 、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本题是学生通过例2的学习知道了至少数=商数+1不是至少数=商数+余数,紧跟着的练< br>习学生完成的很好,都理解了剩余的2只鸽子也要尽量的平均分,不一定同时飞入一个鸽舍。
并且 还能够说出剩余的2只鸽子同时飞入一个鸽舍也是一种可能性,只是我们要的是至少数。
二、全课巩固练习
1、从电影院中任意找来13个观众,至少有两个人属相相同。为什么?
2、六(4)班有62位同学,至少有( )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3、小游戏摸扑克:
一幅扑克,拿走大、小王后还有52张牌,请5个同学任意抽出其中的5张牌,那么你
可以确定 什么?为什么?
通过1、2两题的练习学生充分的理解了鸽巢原理,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
时总结出了解决鸽巢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题目中的物体什么相当于鸽,什么相当于巢。
总的来说 ,练习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只是还有部分孩子没有完全理解抽屉原理,只
是机械的套用公式。以后要 注意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并注意方法
技巧上的指导,让学生从练习中体会出技 巧,并加以应用。
“鸽巢原理”课后反思
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
“数学味”的课;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
识点。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
了“鸽巢原理”,并能够应
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初步渗透鸽巢原理
课堂开始导入新课,我找4位同学一起玩“
抢凳子”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
受至少有两位同学相同的现象,这个游戏虽简单却能真实的反
映“鸽巢原理”的本质。通过
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
又有意义。
二、自主探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恰当引导,建立模型
首先让学生采
用列举法,把4枝笔放入3个笔筒中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运用直观的
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
的“鸽巢原理”即“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
里至少有2支笔”,并初步体会到了平均分的
思想,自然的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
在例2的教学中并没有按照教材一一去操作,因为例1的教学
中已经发现了平均法,知
道了有余数除法,只是在把8本书放到3个抽屉里时,学生经过老师引导发现了
余数不是1
了,是2 ,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想法,这时才让学生去借助直观操作发现,剩余的2本书也<
br>要尽量的平均分,至少数是商数+1不是商数+余数, 紧接着让学生解决7只鸽子飞入5个
鸽舍
的问题,进一步体会理解商数+1,不是+余数。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
和说理活动,使
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
的逻辑能力。整个学习的过程
水到渠成, 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学生探究活动参与度广,
讨论交流效果明显。通过大量的知识积累之
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鸽巢问题”的
一般规律,就是“鸽巢原理”。
三、通过练习,解释应用
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如“从扑
克牌中取出两
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在练习中,我采取游戏
的形式,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当然课堂总是有遗憾的,通过教学发现了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如:
1、学生的发言精彩
之处很多,但是我没有及时的抓住语言,过多的关注了课堂流程,
没有关注学生,让课堂的生成白白流失
,亮点缺失。
2、数学语言要求精准、精炼,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
br>解与掌握,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是不太精准,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语言描述的准确
性,以
及培养回答问题完整性。
3、课堂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强,练习量小。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努力
改正不足,提高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提高与学
生的课堂交流能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争取各方面的进步。
“鸽巢原理”课标分析
人教版教材利用数学广
角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
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
动有趣的、已解决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问题形式呈
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
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
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
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愿望,发现、欣赏美的意识。
课标要
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
出:“会独立思考,
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
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
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经历与
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
的思考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
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广角在第
二学段的要求是以“抽象建模”为主题,在继续强调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增强“抽象建模
”
的要求,不仅使学生理解初步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模型,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用数学解决问题
的
能留,逐步形成有序、严密抽象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鸽巢原理,实际上就是一种解决某种特定结构
的数学或生活问题的模型,是一种数学的
思想方法。“鸽巢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当我们
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时,能
否将这个具体问题与“鸽巢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
“鸽巢问题”
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否找出该问题中什么是“鸽”,什么是“
巢,是能否解决
该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鸽巢原
理”
可以解决的范畴,如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鸽巢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本节课,实际上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是从复杂的现实素材中寻找本质
的数学模型的
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体会和理解数学和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发
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
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