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堂课心得体会doc资料

绝世美人儿
738次浏览
2020年08月19日 19: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读后感格式-副班主任工作总结






同上一堂课心得体会


精品文档
“同上一堂课”听课有感
二数 李霁
在满 城桂花飘香的金秋十月,作为广大数学教师队伍一份子的
我,很幸运有机会参与由东南教科院主办,长沙 市芙蓉区育英学校
承办的小学数学全国名师“同上一节课”观摩交流活动,聚五湖精
英,集四海 文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老师“同上一节课”共同探讨
课堂艺术。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 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
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
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
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
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 理,
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
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 ,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同课
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 救失,取
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最让我回味的当属活动最后一天的最后两堂课---抽屉原理。为我们
精彩呈现的是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 泰禹小学的黄晶老师以及深圳市
福田区上步小学校长胡爱民老师。授课内容同是六年级人教版P70数学广角——抽屉原理例1 ,教学目标都是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
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会用“抽屉原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并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 发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规律,发 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通过介绍
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及对“抽屉原理”的实际应 用,感受数学的魅
力。而作为数学广角内容的真正难点在于经历了“抽屉原理”的探索
过程之后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虽然课程的实质相同但两位老师所呈现的探 索方式却各不相同。黄
晶老师以自己的年龄入题,引出“至少”概念,在通过“将铅笔如何放
入 笔筒”这一具体情境开启对“抽屉原理”的探索之旅,整个教学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经历发 现探索的过程,最终生成出抽
屉原理公式,并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整堂课老师
运用智慧与幽默把握着大方向带领着学生前向迈进,并且在很多细
节之处也足够细致。可在精彩之余我的 心中却生出了一丝疑惑,探
索过程的确完整地经历了,公式结论也顺利地总结出来并参与运用
了 ,但当学生仍不能完整表达抽屉原理含义却已能用公式做题时,
不禁感慨,学生真的能将所谓的最终公式 与之前一系列的探索过程
充分融会贯通加以理解运用吗?不得不感叹这是容量多大的一堂
课,短 短四十分钟不仅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并且能用准确的数学
语言表达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这样的 逻辑关系,一方面感慨老师
对课程设计的不易也感慨学生的素质是如此之高。
和黄老师环 环相扣形成对比的是深圳胡校长的慢工出细活,这一课
只出现了一个大的情境便是“放苹果”,或许已记 不清这堂课的每一
个细节但有几个亮点却无法忘却。一是关于“不考虑摆放顺序”这一
前提,胡 老师并没有作为前提条件直接摆出而是通过鼓励学生表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达、学生动手摆等过程丝毫不慌乱地让学生充分感受“不考虑摆放顺
序”的必要性,可谓是老师的上课节奏紧随着学生当下的学情,而又
不会脱离主心骨,看似跟着 学生步伐走实则已引导学生迈上自主探
索之路。另一个亮点在于利用逆向思维去验证“抽屉原理”,独到 的
教法诠释概念,也深一层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十分钟下
来胡老师并没有总结出所谓 的“结论”或“公式”,这一点还引发了评课
的小高潮,有的老师认为课堂节奏太慢不适合六年级学生, 并且没
有提炼总结公式的“抽屉原理”是不完整的。可我却并不认同,数学
教育的目的并不为了 一个结论,更不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公式去解
题,“抽屉原理”在实际生活的运用其实并不普遍,但为什 么还要学
习呢?难道不是为了让学生经历这一难忘有趣的探索过程,徜徉在
数字的奇妙世界里, 享受数学思维带来的独一无二的奇妙体验吗?
就如同李一鸣老师所说很多时候接受重于发现,过程重于结 果,方
法重于结论,接受也是学习的一种。
“同上一节课”不同于传统的观摩活动,活动 摈弃了名师“独唱”的形
式,也不是拼盘式的“大杂烩”,它来自于各地一线教研改革、连接
台 上与台下、不同地区、不同教材、不同风格,但是却为了追求同
一目标而开展的接地气、有深度、实用性 强的教研活动。“同上一节
课”为教师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浓厚
的教研氛围让我感受到教师队伍的蓬勃向上,让我更清楚认识自己
的提升空间有多广,更深刻的思维更深 厚的智慧才是让课堂教学游
刃有余的法宝。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机械工程全国排名-像什么像什么造句


难忘的一件小事-摘抄日记


桐城天城中学-读者文摘读后感


吴作栋-亲子手抄报


悬壁长城-学校法制教育计划


浙江传媒学院录取分数线-大学招生计划


国庆节放假安排2016-菜根谭读后感


勤能补拙的作文-供电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