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合作建房-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安排
一、
基本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 11个单元和三个综合综合活动内容。其中: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 7个单元,包括“认识负数认识小数”小
数加法
和减法”小数乘法和除法(一)”小数乘法和除法(二)”找规律”
和“解决
问题的策略。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共安排了 2个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和公顷
和平方千
米的认识。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 1个单元,即第十单元“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一共安排了 3次活动,包括“面积是多少”校
园的绿
化面积”和“了解周围的家庭”
各个单元主要内容的编排后面结合单元知识分析时再作介绍。
二、 编排体例上的一些变化
1.以练习划分单元内部的教学内容。
例如,第三单元“认识小数”
一共安排了三个练习(练习五、练习
六和练
习七)。其中,练习五配合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的教学,包
括2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是配合例1、例2安排的,主要帮助学生巩
固对小数意义的理解,练
习小数的读写方法;第二课时是配合例 3、
例4安排的,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对小数的数位顺序、 计数单位及其进
率的理解,
练习小数的组成及简单应用。练习六配合小数的性质和大
小比较的教学,也包
括2课时。第一课时是配合例5、例6安排的,
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对小数性质
的理解, 练习小数的化简和改写;第二
课时是配合例7安排的,主要练习小数
的大小比较,并解决相关的简
单实际问题。练习七配合用小数表示大数目和求
小数的近似数的教
学,也包括2课时内容。第一课时是配合例8安排的,主要
练习用“万”
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第二课时是配合例9安排的,
主要 练习求小数的近似值。
上述每一课时的内容通常包括 1〜2道例题,相应的“试一试”和
“练一练”以及若干道练习题。例题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引导
学生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一般有明确的“知识点”。“试一试”一般
涉
及例题学习的概念的变式,数学方法的拓宽、延伸,或应用例题学
习的知识和
方法尝试解决一些难度较小的新问题。 “练一练”指向例题
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和方法,起巩固和消化的作用,一
般不涉及
新的知识点。练习配合例题的教学,一般应在课堂上完成,
主要帮助学生强化
认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增强兴趣。
这样的安排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弱化是
课改以
来不少教师和家长非常担心的事情之一。而练习是巩固知识、
加深理解、形成
技能的必要手段,是锻炼思维、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和克服困难意志的基本途
径,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式之一。适当增加
练习的机会,能为实现“知识与技
能”的目标提供可靠的保障。第二,
由于完成每个练习通常都需要几个课时,
这就为教师更加灵活地确定
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2 .在一些较大的单元之后安排“整理与练习”
本册教科书一共安排了六个“整理与练习”。每个“整理与练习”的内
容
都分为四个板块,即: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探索与实践、评
价与反思。
其中,回顾与整理的关键是唤醒记忆、沟通联系、提升认
识;练习与应用以“用”
为目标,“练”为主线,练用结合;探索与实践以
动手实践为主要形式,设计
一些探索性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拓宽
思路,提高自主获取知识和发现规律
的能力; 评价与反思重点引导学
生反思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与成果,总结得失,
改进学法,增强信心。
方式是列出一些评价指标,让学生对照这些指标给☆涂色,
实事求是 地进行自我评价。
教材的上述安排,一是为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学习方式的多
样化,增
强根据内容特点选择学习方式的意识;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
养学生对学习过程
不断进行反思的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能 力。
3
.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改进了期末“整理与复 习”的编
排。
期末的“整理与复习”分成五块编写。其中,“数的世界”主要引导学
生
整理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练习相关的计
算,并应用
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图形王国”主要引
导学生整理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练习相关
的平面
图形的面积计算,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统计天地”主要引导学生整理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统计与概率”领域
的内容,练习用复式统计图表描述相关的数据,进一步提高收集、整
理和分析
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应用广角”主要引导学生通过
实际调查、测量
和简单实验,收集信息、交流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
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生活
里的广泛应用价值。 最后引导学生
结合整理和复习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体验
自己的收获与进步,发现
存在的问题,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生、
发展的基本脉络,也有 利于学生
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便于学生在整理与复习
的过程中自主完善
认知结构,锻炼实践与应用的能力。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认识负数”是根据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安排的一个单元,主
要让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负数,知道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
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0。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 的量。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学用正、负数表示气温和海拔高度(包含例
和练习一的第1〜6题);
第二段,教学用正、负数表示盈亏情况和不同方向的路程(包含
例3、例
4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这部分教材的后面,还安排了一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面积是多少”,
为接下
来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作些准备。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
.为什么要在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教学负数的认
识?
认识负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 激发进一步学 习数学的
1、例2
愿望。在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教学负数的认识,
主要有两点考虑:
第一,让学生联系认识整数的已有经验,着重在整
数范围内初步认识负数,把
注意力集中于体会量的相反意义, 有利于
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建立较为合理
的有关数的认知结构。第二,希
望学生随着对小数和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逐步
丰富对负数的感知,从
而为第三学段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打好基础。
2
.要注意体会教材安排的认识负数的层次。
这部分内容一共安排了四道例题,第一课时教学例
1和例2,第 二课时教
学例3和例4。那么,例1、例2与例3、例4在教学内容
和要求上的主要区
别是什么呢?例 1、例2以及与之配合的练习题,
学习素材只涉及气温与海拔
高度。 作为相反意义的量,零上温度与零
下温度,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与海
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都非常直观
形象,因而用相应的正数和负数表示每一组相
反意义的量就显得很自
然,也便于学生理解。例3、例4所涉及的盈亏金额、
不同方向的路
程等相反意义的量,相对来说,稍微抽象一些,理解的难度也相
应大
一些。而且,教学例4后的“试一试”中,教材还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
数
轴上的点填出相应的正、负数,从而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引导学生
加深对负数
的认识。此外,与例3、例4相配合练习题中,涉及的素
材也更加宽泛,有升
降机上升和下降的米数,有评委评分时的加分与
扣分,有存折上的存入与取出,
有水库水位的上升与下降,有汽车上
乘客的上车与下车等。这样的安排有利于
学生在建立初步认识的基础
上,逐步丰富对负数含义的认识,并不断加深体会。
3.如何帮助学生认识正、负数与 0的关系?
0是区分正、负数的标准,正确把握正、负数与 0的关系,不仅
关乎学生
对正、负数含义的直观认识,而且决定学生能否建立有关数
的合理的认知结构,
并形成相应的数感。教学例 1、例2后,先要引
导学生对例题所涉及的正、负
数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形成对正、负数 的初步认识。但分类时最好不涉及
0,以
免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混乱。
学生分类后,提出:0是正数,还是负数?让学生
借助直观和交流,
认识到:0作为正、负数的分界,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例
3、例4后,要通过在数轴上填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0的独特性,
并
明确: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4 .要重视发挥两种不同特点的练习的作用。
为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教材在练习一中安排了内
容丰富、
形式活泼的练习。从教学功能来看,这些练习大致可以分为
两种类型。第一种,
是要求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理解正、负数所表示的
意义。如第2题,让学生根据
提供的正、负数判断里海水面和马里亚
纳海沟最深处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
面,还是低于海平面。第二种,
是要求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
如第9题,让学生用
正数或负数表示一个水库的水位变化情况。 这两种类型的
练习,前者
属于理解知识,后者属于应用知识,它们的作用相辅相成。教学中
应 注意恰当把握。
5
.不要涉及负数的大小比较及相关的计算。
概括地说,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主要有两条:第一,使学生联系熟
悉的生活
情境初步认识负数的含义; 第二,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
示日常生活中的简
单问题。因此,教学时,应注意不要涉及负数的大
小比较及相关的计算,更不
能提相关的教学要求。但是,可以结合具
体的例子使学生对负数的大小以及有
理数运算的意义有所体会。例
如,教学例4后的“试一试”可以先分步出示数
轴:第一步,画出带
箭头的直线后,标出表示0的点;第二步,向右等距地标
出1、2等
点;第三步,向左等距地标出—1、— 2等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
填出图中方框里的数,并讨论:一2接近2,还是接近0? 4在3的 左边,还是
右边? 一
4在一3的左边,还是右边? 一 4接近一3,还是 接近一1?等等。
再如,练习一的第
10题,除了让学生根据表中的 正数和负数回答教材提出的两
个问题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中间
哪几站上车的人多,哪几站下车的人多?
中间第1站上车比下车的多
几人?中间第二站下车的比上车的多几人?等等。
6
.要准确理解“面积是多少”这个实践活动的教学功能。
教材在本单元的最后安排“面积是多少”这个实践活动,其目的主
要有两
个:第一,突出图形变换在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第二,
让学生初步掌握
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 组织前
两个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着数出有关多边形的面积, 并在学生
自主探索
的过程中适时揭示新的矛盾:图中有些部分不是整格怎么
办?启发学生把图中
不满整格的都看作半格来计算, 或通过平移把有
关图形进行转化。最后,比较
用不同方法算出的结果,体会不同方法
各自的特点及合理性。组织后两个活动
时,一要引导学生把在此前活
动中初步掌握的方法加以类推,明确可以把不满
整格的都看作半格来
计算;二要指导学生分类计数。可以先把整格的和不满整
格的涂上不
同颜色,再分别数出各有多少格,最后把半格数转化为整格数,并
进 行求和计算。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
形和
梯形的面积公式,学会解决一些有关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实际问
题,并启发学生
自觉积累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经验,
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一、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会
应用公式
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为教材第12〜1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习二,主
要教学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二段,教材第15〜18页的例4、例5和练习三,主要教学三 角形的面
积计算。
第三段,教材第19〜21页的例6和练习四,主要教学梯形的面 积计算。
第四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此外,还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校园的绿化面积”,帮助学生综
合应用
学过的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稍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
问题,进一步体
会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由于学生还没有“通过转化推出
面积公式”
的意识,相关的学习经验比较少,所以既要有宏观的策略
指导,也要有具体的
方法点拨。即,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转
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再让
以便为
学生学会“怎样转化”这部分教材安排了
三道例题,例1通过比较两组图形的
面积是否相等,引导学生进一步
明确:有些复杂的图形可以通过“分和移”转
化成相对简单的图形。例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
长方形的具体方
法。例3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初
步归纳、 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通过转化推出
面积计算
方法”的意识和经验,缺少的仅是具体的转化方法,所以教
材着重指导“怎样
转化”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两道例题。例 4通过计算
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形的面积,
启发学生领悟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
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
一个平行四边形。例5则通过分组操作,引导学
生再次经历“猜想、
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梯形面积时,考虑到学生不仅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
法”的意
识和经验,而且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与把三角形
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的方法是类似的,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题,让
学生自主操作并探索梯形的
面积公式。
2 .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过程。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数学内涵。 让学生积
极主动地
参与这一个过程,不仅能锻炼数学思维、发展空间观念,而
且有利于学生领悟
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理性精神和创新意
识。因此,要把吸引学生参
与推导过程作为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的重
要内容和目标。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
推导为例,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
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先想办法把它转化
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而这一点可以通过例4的教学得以实现。教学时,可
以先让学生用公
式或数方格算出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再让学生直观判
断每个
涂色三角形的面积。使学生在判断以及表达判断理由的过程中初步认
识
到: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由此,启发学生
进一步思考: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