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本古诗合集-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成都市石室中学-点滴记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
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
,最新一次修
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
对他很敬佩,彼
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
:“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
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
帆樯
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辞:辞别。
译文
老
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
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
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
浪漫主义诗人,被后
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
br>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
岁。其墓在今安
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
上相会。
家家妇女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
乞巧节:古代节日,
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
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
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
们一样。仰头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
颗星,期盼着能够相聚,于是写下了《乞
巧》这首诗。
作者简介
林杰(831—8
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
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
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
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
七夜晚,俗称“七夕”,
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
手的意思。乞巧
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
习俗唐宋最盛。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
第一句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
通假字
,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
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创作背景
此
诗作于公元1210年(宁宗嘉定三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此诗
为陆游的绝笔,既是诗人的遗
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表达了诗人
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
宋著名
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
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
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
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南唐
书》、《老学庵笔记》等。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注释
临安:现在
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
都于临安。邸(dǐ):旅店。
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
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
安即位。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这首诗就是
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
作的。这首诗就是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作者简介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
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
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
父序》)。大约生活在南宋
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
》卷四。《西
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
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
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注释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
雍州和豫州。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喑(yīn),沉默,不说话。
天公:造物主。抖擞:振作,奋发。
降:降生,降临
创作背景
龚自珍所处时代是封建主义腐朽没落的时代。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己亥)辞官南归,
在途中写下三百
一十五首《己亥杂诗》。这即是其中一首。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
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
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
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
鸦片。48
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
揭
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
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
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注释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
作者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应该是王维隐居终南
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
(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
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
,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
《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
部《维摩诘经》,
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
孟浩然合称“王孟”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
”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
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
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
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
”在吴县南门(阊
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
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
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
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
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
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
名。在今苏州市西枫
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
“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
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
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
br>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
常钟」或「分夜钟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
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
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
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
,才知苏州和
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
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
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
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
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
,使
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作者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
)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
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
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
爽朗激越,
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
0
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
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
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
这样的声音啊。
注释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创作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
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
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
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最著名词人
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
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
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
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
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
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
扇?等
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
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
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
父乐》,大概是民间的
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
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
,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
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创作背景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
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
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
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
浙江金华)
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
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
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
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
,隐居祁门赤山镇。其
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史载唐肃<
br>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
古人谈读书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注释:
1.敏:勤勉
2.好:喜好
3.耻:以……为耻
4.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
自己的人请教
5.知:通“智”,智慧
6.识:记住,这里读zhì
7.厌:满足
8.诲:教诲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
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
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
注释:
1.谓:说
2.漫浪:随意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
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即心到,眼到,口到。心
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
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
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
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
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
如
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注释:
1.士人:读书人
2.恒:恒心
3.下流:下等、劣等
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
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
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
蛙
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一不可。各
位弟弟现在对
于有见识不可速求,至于有志向,有恒心,则希望你们能勉力而行。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
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
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
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
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
子)一样可以
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
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
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
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朱熹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
之邀,
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
弟创办的
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
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
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
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
,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
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
兄
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
写了《社仓记
》,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
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
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
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
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
南东路徽州府
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
理
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
子、孟子以
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