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部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

萌到你眼炸
745次浏览
2020年08月19日 23: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试试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60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1白鹭

1. 会认“鹭、嫌、喙”等7个生字,会写“宜、鹤、嫌”等10个字,掌握“精巧、配合、
身段”等18个 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抓住语言文字感受白鹭 的精巧和韵味无穷,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4.激 发学生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启发学生要善于从平凡中发现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
自然、热爱生活的热 情。
5.让学生领悟课文的开头与结尾在文中的作用及好处。

凭借语言材料,感 受白鹭的美,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
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和动物和谐 相处的情感。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 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被称为
“小杜”的杜牧 还有一首专写白鹭的诗《鹭鸶》:“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
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 风。”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来赞美它。
现在我们先来阅读这篇文章,品味、感悟、欣赏,想一想他的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
独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作 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家。原名郭开贞,
号尚武,后改名沫若。四川乐山人。1921年 ,出版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创立了著名的《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等六部历 史剧和大量诗文。郭沫若早期的诗
文,感情炽热,语言激昂,而以后的作品则较多的是清新、俊逸。他极 具天赋,在各种文
学体裁的创作、翻译以及史学、文字学等方面都有建树,是少有的全能型人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刻画了白鹭怎样独特的美?
4.配乐朗诵。
三、再读课文,体会白鹭之美
1.画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2.说说你对白鹭的整体印象。
3.课文解析。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文章展现了白鹭哪些动态美?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图画之美:清田独钓图(附图)
悠然之美:清晨望哨图(附图)
清澄之美:黄昏低飞图(附图)
白鹭之美——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在骨子里。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 ;结尾处的两句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
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
《白鹭》一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能在生活中发现常见的美吗?
五、课文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小 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一曲自然美的
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 ,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六、布置作业
请大家课后识记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激发兴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课文主要写了白鹭的什么? (精巧 韵味无穷)
2.在大作家郭沫若先生的笔下,白鹭就是一首诗。浏览课文,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两句
话。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过渡:这一节课 让我们进一步走近白鹭,感受白鹭的精巧和韵味无穷。体会为什么说白鹭
是“精巧的”“韵味无穷的”诗 呢?
二、细细品读,感其形,悟其味
带着你的思考,你的理解,走近白鹭,找出你认为能感 受到白鹭之精巧和韵味无穷的句子,
读一读,体会其味道,可适当加一些批注。
(一)走近白鹭,感悟精巧。
过渡:白鹭的精巧体现在哪?随着学生汇报,出示相关句子。
1.“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让学生具体谈谈为什么说颜色、身段都
很适 宜。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
(1)让学生说说读懂的内容,抓住“颜色”“身段”“……一点儿……”说说自己的理解。
(2)出示白鹭的画面,让学生说说眼前的这只白鹭。你打算用哪些词形容它?
(3)展示朗读,读出精巧的白鹭。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不断地让学生在评价中提高阅读水平。
(4)这些文字写得如同诗一般优美,改编成诗读一读: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颜色的配合,
身段的大小,
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
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那铁色的长喙,
那青色的脚,
增一点儿则嫌长,
减一点儿则嫌短,
素一点儿则嫌白,
深一点儿则嫌黑。
用诗的语言来读一读这首精巧的诗。配乐让学生展示朗读。
(5)写法指导。
郭沫若老先生对白鹭的描写是借鉴了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的法。出示下 面一段话:东
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 br>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欣赏完这段话再让学生读上面这首小诗以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3.课文为什么还要拿白鹭和朱鹭、苍鹭等作比较呢?说说理由。
(对比突出白鹭颜色身段的适宜。)
教师小结:是啊!所以作者说白鹭颜色的——(生接),身段的——(生接), 一切都很适
宜,难道白鹭不是一首精巧的诗吗?
(二)补白想象,细细品味。
1.过渡:在郭老的眼里,白鹭不仅是一首精巧的诗,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读一读第6— 10小节,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哪几幅画面,你能试着给这几幅画分别取个名
字吗?
板书:钓鱼图 瞭望图 低飞图
2.自己读一读这几个小节,四人一小组讨论自己喜欢的画面 ,说说你喜欢这幅画面的什么
内容?这画面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3.交流三幅画面:
(1)钓鱼图。
白鹭捕鱼是啄鱼,而课文中却说是“钓”鱼,你是怎么理解这里的“钓鱼”的?
画面主人公是 谁?画面的背景是什么?整个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让我们一齐来感受娴静优
雅的钓鱼高手吧!齐读。
(2)瞭望图。
嗜好是什么意思?白鹭特别的爱好是什么?(孤独而又悠然地站立在树的绝顶)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嗜好?(每每)
孤独地站立枝头,悠然地瞭望,是否给你带去悠远的 想象?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鹭?它
真的是在瞭望吗?
教师适当点出当时的写作背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这篇文章写作于抗日救亡时期,由于国 民党反动派监视、干扰,作者只能即兴写一些短章,
歌颂白鹭的洁白无暇、美丽动人,正是对一切丑恶、 污秽的揭露与批判。让学生带着自己
的理解读出此时的白鹭!
(3)低飞图。
夕阳 西下,暮色渐浓,炊烟四起,晚景如画。黄昏中,悠然地看到白鹭低飞,那是乡村生
活的一大乐事,这正 是作者心境的体现啊!
欣赏这样一幅美景,需要什么样的心境才能感受到白鹭低飞时的美呢?悠然。
你发现没有,这个词还在哪个小节出现过?这个词是在说谁?读一读第7—8小节,点出“悠
然 ”。
鸟儿悠然,人亦悠然,欣赏课文的你,是否心中也有了一份悠然?是否感受到《白鹭》、这


篇课文带给你的快乐了?第6小节钓鱼图能体现出“悠然”吗?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出来?是怎么体现的?
小结:白鹭这一幅幅嵌在玻璃框中的图画,让我们感受到了白鹭的优雅娴静,白鹭 的那一
份悠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带给我们快乐。
4.有人说白鹭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它不会唱歌,你同意吗?
“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你能读懂吗?
欣赏了白鹭的三幅美图,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呢?
那么,你觉得白鹭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
5.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你觉得它的韵味无穷体现在哪些方面?
6.播放一组白鹭的生活图片,让学生说说心目中的白鹭。
7.句式练习:在我心中,白鹭实在是
8.白鹭带给我们许多悠远的想象,带给我们许多美好 的心灵体会,这样的美是人人都感受
到的吗?文中哪里有交待?
是啊,正如伟大的艺术家罗丹 所说的一样: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
的眼睛。而今天我就发现我们这个班的同学都 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大自然生活中还有哪
些让你感觉到“韵味无穷”的事物呢?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作方法,抒发真情实感
1.引导学生看看开头、结尾,从中能发现什么?(首尾呼应)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感受“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你们认为《白鹭》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一是巧妙运用了衬托比较的方法。如以白鹤、朱 鹭、苍鹭等相近或同类的动物来比较,以
显出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二是这篇散文不像通常的咏物散文那样对描写对象作详尽客观描述,而是以粗线条的勾勒
和大写意的 手法表现歌咏对象。表现了作者重在抓住歌咏对象的神韵而不拘泥实在描写的
独创风格。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小结板书:郭老笔下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它超凡脱俗、孤独高
雅、特立独行、与世无争……因此,从古到今,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把白鹭当作吟诵 的对象。
2.总结:如果现在有人问你,自然界中有什么动物给你带来美的享受,我想你定会想起她< br>——像诗一样精巧,像诗一样韵味无穷的白鹭。感谢郭老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篇诗意盎然
的散文, 给我们带来如此美好的感受。

2落花生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亩、吩、榨”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便”,会写“亩、播、浇”等8个字,
掌握“播种、 浇水”等6个词语。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领悟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 方法;初
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
人没有好处的人 ”的道理。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虛名、默默奉献 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
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 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
些内容是略写的,并 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让学生了解有关花生的常识和生长特点。
2.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3.课件。

一、导入:质疑笔名,引起疑问
师:落花生它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
我们看看能 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
到底好在哪里?
二、检查字词:找准起点,夯实基础
1.出示课件:吩咐、尝尝、便宜、石榴。
(1)请同学读词语,看这四个词的读音有什么特点? (都读轻声)
(2)学生齐读。默写。
2.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注意这段里面的多音字“空”“种”。 尤其是“播种”的“种”字读“zhǒng”。(前面四个并列的词都是动词加名词,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播撒种子,应该读播“zhǒng” )
(3)读这段话你还发现什么问题?比如:哪个词?哪个标点符号?
①“居然”这个词。收获 应该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花生收获了,他们
家人有没有想到呢?
(没想到, 所以用“居然”。)
为什么没想到呢?联系上下文,找找答案。
学生 回答:(因为是一块荒地,又是第一次种,结果种出来了,真是不容易,所以没想到。
不光意外还感到高 兴,用一个词形容:喜出望外)
②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读这段话。
③还发现什么问题?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应该用顿号,在这里怎么用逗号呢?
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并列的词组间应该用顿号,这里用的是逗号为什么?
(这几件事之间不 是一下子就做成的,每件事之间都隔了一定的时间。其实标点符号的使
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 ,如果是语气舒缓,而且是比较长的时间,那就用逗号,
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间的词 组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
小结:这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和收花生两件事。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
三、精读重点:质疑问难,变教为学
1.接下来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课文除了写这两件事外,围绕花生还写了哪几件事?
尝花生和议花生。(板书:尝花生、议花生)
2.从课文中发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只是 寥寥几笔,而议花生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
者为什么这么写呢?
这件事是课文的重点,所以详 写,次要的事就略写。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主
次分明)。
这种写法对我们平时写作文有什么启发?
也要注意主次分明,重要的部分详写,次要的部分略写。


3.学习重点部分——议花生。
(1)默读3至15自然段,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都谈论了哪些关于花生的问题。
问题l:父亲回家不是很正常的吗,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呢?
(教师出示资料:父亲是爱国志士)
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这段话。
问题2:我们兄弟姐妹是怎样评论花生的?父亲又是怎样说的?
学生回答。
问题3: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为什么说有一样最可贵呢?什么最可贵?
看课文第10自然段,找找答案。
(花生的品格最可贵。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2)谁来读读原文,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3)父亲说花生,怎么会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
因为桃子、石榴、苹果它们的果实都很 漂亮,而且都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而花生矮矮地
长在地上,这两类果实的生长环境截然不同,其实父亲 是用桃子、石榴、苹果来跟花生作
对比。对比的结果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了,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它 朴实无华、默默奉
献,所以说更可贵,更令人钦佩。
板书:(朴实无华、默默无闻)
(4)全班齐读,读出对比,读出花生的可贵。
四、深化主题:品词析句,深刻体悟
1.课文读到这,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不是,还在讲做人的道理。
哪句话明白告诉我们是讲做人?学生回答。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的外表可以不好看,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2.作者许地山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
有好处的人。”
学生齐读这句话。
理解“体面”:外表光鲜好看。
理解句子:不要只讲外表光鲜好看,而要做有用的人。
3.带着对这句话的理解再读读这句话。
4.什么是有用的人呢?
学生回答: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举例:警察、清洁工、教师……
出示课件。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了不少,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的工作看似平凡、普通、
不起眼,但是他 们都对他人,对这个社会有用。
5.老师举例:
(1)出示课件:对许地山的介绍。 (2)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
人,有用 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大家齐读。
(3)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把落花生作为自 己的笔名了吗?他是把落花生的品质作为
自己一生做人的追求。
(4)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 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板书:借
物喻人)
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 文,我想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大,有很多启示。其实在人生当中,无
论我们成为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 人,还是成为像花生那样的人,归根到底,我们都
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五、布置作业:读写结合,读活用活
1.看看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情,然后完成这个填空: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小练笔。
作者从落花生 中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
物写一写。

3桂花雨

1.会认“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箩”等10个字,掌握“ 桂花、木兰花”等5
个词语。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 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父亲所写的诗。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出新课
1.师谈话:同学们,老师发 现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些事非常有趣,如:抓螃蟹、钓鱼,做游
戏、打乒乓。回忆起来真是一种享受!你有 吗?想和大家分享吗?老师想请同学们谈谈,
谁先来?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 文,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就是(出示,齐读)桂
花雨。
3.题目质疑: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拿出来)问:“这是什么?”
说到桂花,大家都很熟悉。可是,说到题目中的桂花雨,你了解吗?那么,你有什么疑问
吗?
(桂花雨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写桂花雨?……)
二、交流预习收获
过渡:你的问题提得真好,这枝桂花就送给你了。
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可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解决拦路虎。
昨天,大家已经回去预习了,老师想看看你们的预习水平,有信心吗?
1.字词音形义。(出示生字新词读、理解交流)
(1)仔细 左右 尤其 吩咐 帮忙 拣去小叶 糕饼
(2)搓桂花 桂花卤
2.交流读书情况
我们已经解决了读书过 程中的“拦路虎”,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
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时的一件什么事 情?“桂花雨”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3.学生快速阅读,师巡视指导。
怎么样?哪些同学愿意给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读, 讲明听读要求)
4.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桂花雨是怎么形成的?
5.那么,究竟是怎样来摇桂花 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和
著名作家琦君共同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吧!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体会“摇花乐”


1.(出示第五节) 师示范读。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我怎么摇桂花的;我摇桂花时的情景;我摇桂花时高兴的心情。)
回答得真好,这枝桂花也送给你了!
小结:同学们很会读书,不仅读懂了内容,而且还体会到到了感情。
2.那么谁能“我”心情的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找句子,做记号。
交流:
①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
说说作者乐的原因。
(指名说, 出示第1句) (板书:是件大事)
母子二人的对话让你明白到了什么? (板书:迫不及待)
应该怎么读这段话呢? (指名读)
我这么乐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生回答, 出示第二句)
之前母亲为了花开足一些,不让我去“摇桂花”,为什么此刻她却赶紧吩咐人提前摇呢?
这又说明了什么?母亲此刻的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你能读一读吗?
②那么,我是怎么摇桂花的呢?
出示句子: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
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是怎么摇桂花的呢?现在很多同学的手 上有一枝桂花,我们就来模拟一下,把它当
成一棵桂花,摇一摇它吧! (请生示范摇)
是不是这样摇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摇桂花的样子和摇桂花时的情景图片)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真美啊!)
美在哪?怎么美?
(预设: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散落下来 ;桂花像夏天的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
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 悠落下来。)
此时,如果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预设: 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摩我;桂花落在我的脖子上,痒痒的,
酥酥的;桂花落满一身, 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了,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了,这使我
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
③作者觉得怎么样?
出示句子:我就喊:“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指名读)
作者在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怎样?你呢?能再读一读吗?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 学会了字词,疏通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解了描写桂花雨的一个自然段。
那么,小时候的我为什么那么喜 欢摇桂花呢?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接着来讨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第三小节,体会我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金秋十月, 桂子飘香,桂花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走进了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童
年生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桂花雨》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看书上的插图)读一读第1自然段,说说桂花的外表是怎样的?


2 .可就是这并不起眼的桂花却让琦君最为喜欢,那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
到4自然段,想 一想。用几个字眼就来概括。
3.学生交流,师小结:
(板书:香 乐)
三、花香四溢
1.细细读读全文,找找作者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组织交流: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抓住词语“迷人”,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花香。)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
里的。
(体会“浸”妈妈洗衣服的时候把衣服浸在水里,这里是什么浸在什么里?一个“浸”字
让你感 受到了什么? )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小结:一个简单的字眼都被琦君如此巧妙的运用。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设疑:桂花是在金秋飘香的,但为什么在这个村庄里全年都有呢?
①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然后说一说。
②师小结:那浓浓的桂花茶沁人心脾,那甜甜的桂花糕让 人唇齿流芳,这桂花香久久不散,
这桂花香了四季,香了人们的生活。
③让我们一起吟诵: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四、乐在其中
过渡:在竞收桂子期间谁最快乐?
1.自由读一读第5自然段,感受一下。
2.体会第一句。抓住“缠”。
作者说摇桂花对她来说是件大事,于是,他总是“缠着”母亲 去问。从“缠”字,你能体
会到作者什么心情?想象她当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和小伙伴们演一 演。
3.学习摇桂花的乐。
过渡:终于盼到摇桂花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了。
(1) 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下“我”可乐了,乐在哪呢?好好读读这段话,你从哪儿体
会到了作者的快乐?
(特别起劲:帮着铺、帮着抱、使劲摇;高兴地喊起来了)
相机指导朗读:读出摇桂花的乐。
师配乐讲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桂花纷纷落下,此刻的你就站在这棵桂花树下,这缤
纷的桂 花雨飘落在你的头上、你的脖子上、你的身上、就像沐浴着细细的春雨,多美好呀。
(2)整体读这一 段: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的描写,使我们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感受着
摇花的无穷乐趣。让我们读好这些 动作、语言,读出自己的快乐来。(自由读→指名读→
齐读)
(3)多美,多有趣的桂花雨啊 ,老师仿看到了那点点桂花雨如同调皮、可爱的孩子扑入
我的怀抱,亲吻我的脸。多快乐呀。
五、思乡情浓
1.过渡:多少年过去了,琦君离开了故土到了外地,从此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 花的日子一
去不复返,以后琦君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子桂花给母亲,可母亲却常说:(出示句子)< br>“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读一读这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同是桂花,难道真是家乡的金桂比外地的桂花香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吗?
(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特别爱家乡的桂花。)


4.师适时小结并板书:这 浓浓的思乡情哟,时时刻刻在我与母亲的心头萦绕,读:外地的
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 桂花。
(板书:思乡情)
5.是呀,再甜不如家乡水,再香不如家乡桂,再浓不如家乡情,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这句
话。
六、阅读引航
1.吟诵思乡的古诗,如李白、王维等。
2.推荐《乡愁》,师朗读。

4*珍珠鸟

1.会认“蔓、幽、哟”等10个生字。
2.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 欣赏和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学习和积
累描写动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
3. 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 思维方式引导。把“读与写”有机联系起来,开展“读动物,写动物”
的活动。
4.培养学生 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
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 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5.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理解
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 握全文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情
怀,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读中感悟 ,培养孩子心中
有爱、学会去爱,创造美好的境界。

1.理解体会课文描写动物细腻入微、语言运用准确传神的写作特点。
2.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3.“人之爱”和“鸟之爱”两方面的结合 ,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现
实意义。

资料的收集:作者冯骥才资料、珍珠鸟图片、音乐、《珍珠鸟》课件。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请静静地聆听!(播放清脆的鸟鸣声)
课件出示珍珠鸟的图画。边听边介绍珍珠鸟外形特征的句子。
2.介绍作者冯骥才。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想办法解决。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生汇报,师强调重点词。
小组合作交流:
(1)自由读课文,选你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2)那么,这 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大胆起来的呢?说说在“我”的努力下,“我”和
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是怎样 逐步建立起来的。
(3)组员交流体会,并运用:“首先……接着……然后……再……最后……”的句 式组织
语言,回答第二题。
欣赏课件,初步感知,看看大致分几个过程:起先……渐渐地……后来……


3.研读探究。
文中哪儿是重点写的?自读第四节,小组合作讨论。
(1)我如何让小鸟产生信赖?用“ ”画出描写我行为的句子。
(2)信赖使小鸟产生了什么变化?用“”画出描写雏儿活动的句子。
4.指名汇报交流:
(1)起先怎么样?
(2)渐渐地呢?
(3)后来呢?
5.连起来说,加进想象更好。
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师课件出示。
三、课堂小练笔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和哪个人或者自然界的花鸟草虫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关系,
你认为 这种信赖是怎样建立的?
1.一天,我漫步在森林中,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只受伤的小白兔。我轻轻地走了过去……
提 示:这只小白兔见到我会有什么反应,结果会怎样?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
写法,可以用上“ 起先……随后……渐渐地……先……然后……后来……”等反映过程的
词语,并用上“居然、不由自主” 这两个词语。
2.四人一组交流。
3.指名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4.学生各自完成小练笔。
四、完全信赖,美好境界,有爱会爱
1.完全放心还从哪儿看出?再读第12自然段,深化情感。
因为信赖,小家伙美美地睡着了 ,因为信赖,它做起了甜甜的梦,会梦见什么呢?这不就
是因为信赖而创造出的——(板书:美好境界) 。
2.“我”究竟为什么能获得珍珠鸟的信赖?
指名说。(板书:有爱)
配乐朗读感悟。
3.你喜爱这样的小家伙吗?你有过这样的小鸟依赖你的感受吗?文中的我为什么能够
呢?
生自由表达。
师小结: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温暖地抚摸是爱,静静地注视也是爱;逗它玩是爱 ,让他独
自耍也是爱;为它做这做那是爱,啥也不做,放在心里默默地关注也是爱;给它舒适的家
是爱,放飞它,让它自由飞翔也是爱。所以我们不仅要心中有爱,还要学会选择如何去爱。
(板书:会爱)
正因为我有爱,因为我会爱,所以这个小家伙才完全信赖我了,是不是?
五、延伸拓展
1.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2.在本文中, 冯骥才描绘了一幅人与“小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赖的画面,接下来请
大家欣赏一组图片,看一看人 类与其他动物,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真情。
展示幻灯图片:小女孩与猛兽亲若一家,只要人们愿意,人和自然是可以融为一体的。
3.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
(播放一组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画面)
谈感受。(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沟通、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信赖。)
学会尊重、关爱、宽容… …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
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条件,有了 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所以我
们说:“信赖,是一朵嫩美的花,需要用真诚去灌溉。”


(展示幻灯片:“信赖,是一朵嫩美的花,需要用真诚去灌溉。” )
试着仿照作者的这个内心感受,写一句有关信赖方面你自己的格言。
(学生开始动笔,写后交流)
集体交流,鼓励有创造性的学生:
信赖,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标志。
信赖,会使我们的家园充满色彩。信赖,是打开和谐美满生活的金钥匙。
信赖,虽不是金钱,但比金钱宝贵的多,因为它能使人与人变得理解、宽容……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相通,真情相融。
信赖是一缕阳光,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和谐共存。
4.联系现实,谈感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如何把“信 赖”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为自然、为社会、为人类创造
出更美好的境界呢?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 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孩子心
中有爱、学会去爱,创造美好的境界。
六、作业园地
1.搜集关于鸟或其它动物的成语、古诗句,体味其中的意蕴。
2.推荐阅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第二单元

5搭石

1.认识“汛、间、谴”等7个生字,会写“汛、访、鞋”等10个字,掌 握“汛期、山洪”
等17个词语。
2.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看图片等方式理解“清 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
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从乡亲们摆放搭石的情景中体会人性美。

1.运用多种方法品悟词句、朗读感悟,体会搭石美。
2.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1.写有词语的搭石卡片,歌曲《花香鸟语》。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教师带领学生 回忆:每个人都有美好的记忆,丰子恺先生的记忆中有白鹅,老舍先生的
记忆中有猫、母鸡,这是人与动 物之间的情感,而牵绊人们最深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情
感,对于作者来说也是如此,在作者的记忆深处 是家乡的小山村,每每回忆起家乡,觉得
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2.老师书写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围绕“搭石”,可以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板书:什么是搭石、怎么搭、为什么搭、
谁搭、在哪搭)
4.小结:有这么多问题,我看出 来了,咱们班的同学都是些爱提问题的小问号,很聪明,


很了不起,不知道这种聪明劲在 解决问题方面是不是也这么突出?想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
问题? (生:读书)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师:这可是个好办法,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翻开书本,选择自 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测对生字词的理解,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读正确后将卡片贴到黑板上。
(1)知道“ 汛期”的意思(借助“汛”的部首来体会意思),指江河水位定时性的上涨时
期。你能在课文中找找描写 “汛期”时景象的词语吗?
(课件出示课文句子,生读)
(2)知道“俗语”的意思(简单 了解俗语是指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大多数是劳动人民
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的。也叫 “俗话”。)课文中俗语指什么,发散思
维想想还知道哪些俗语。
(3)读准“间隔”。师出示口令,第一小组读,间隔一小组读。学生按老师口令执行。
(4 )读准“谴责”,生说和谴责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如批评、责备、指责),和谴责相反
的词语有(如表扬 )。
(5)读准“懒惰”,说一说和懒惰意思相反的词语。
(6)读准“协调有序”。先让 生读,读完后鼓励学生快速在原文中找出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通过课文理解意思。
(7)读准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通过图片让学生猜词,猜出之后课件出示这句话,
展示“绰”的三个意思, 学生进行小练笔,得出“绰”的意思是“姿态柔美”。学生想象
画面美,带着感情再读这句话。
3.小结:带着这份理解再齐读黑板上的词。
三、品读首段,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 1.交流: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棒,疏通字词是理解课文的第一步,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
刚才同学 们提到的问题,请快速浏览一遍课文, 找出课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是搭石?
请用“”画出来。(生答:“进入秋天……”)
2. 师引导: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答:“山洪过 后……”)
(1)理解“挽”的意思(即卷起来的意思),让学生做做这个动作。
(2)也 就是说人们出工就必须(生答脱鞋挽裤),人们收工就必须(生答脱鞋挽裤),人
们赶集就必须(生答脱 鞋挽裤),人们访友就必须(生答脱鞋挽裤),总之,人们来来去去,
都必须(生答脱鞋挽裤)。
(3)师顺势引导: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4)生体会出辛苦、麻烦,做动作的学生还能体会出累。带着这种感情读这句话。
3.师: 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搭石就显得
十分必要了,了解了这 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
石”)
4.体会家乡的人们拥有怎样的品质?
感受到家乡人们的用心和体贴,带着这份乡亲的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四、补充画面,提炼情感
1.师:(出示插图)远山云雾袅袅,屋舍青瓦白墙,红的叶,青的 草,潺潺溪流中一块块
石头安静地躺在那儿。不时有一片红叶,一朵山花,飘落在溪中,停栖在搭石上。 这是一
幅多么宁静、温馨的山村秋景画啊。捧起书来,伴着音乐来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
2. 师:同学们读得真美,老师相信你们的字写得肯定更美,现在请你们把这篇课文难写的
生字词写在插图空 白处,请你工工整整写下来,加深印象。
3.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 搭石,它有什么作用,作者家


乡的搭石给他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回忆,那么在你的记忆深处 ,你又有怎样美好的回忆呢?
(生说自己的美好回忆)是啊,回忆是如此的美好,所以作者说搭石构成 了家乡的一道风
景,那具体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搭石》,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向大家介绍一下 搭石吧?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搭石》。
生齐读课题。
二、研读交流
师:那一排排搭石构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那里既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
见的心灵的“ 美”。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阅读课文2~4段,找出相关句子,也可以在旁边
写下你的感受。
(一)师:谁来汇报第2自然段中的美?
(课件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 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
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1.师:自由读读这句话。生自 由读句。再读读书中的这句话。这个句子和书上的句子有什
么不同呀?
体会词语,感悟句子。还是加上这些词语好。
(课件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 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
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 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指名读。
2.现在你们就是这位老人。(引读)
(1)如果你踩到了不平稳的搭石,你一定会放下……找来……再……直到……(生读句子)
(2)如果你此刻正急着赶路,你只要发现——(生读句子)
3.现在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老人?
带上你的感受读。(指名读)
4.合作读,教师+男生+女生。
师: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起再从读中感受吧!
师小结:孩子们,这就是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这也是家乡的一道——(板书:风景)
(二)师:家乡的风景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你们找到第三自然段中的这幅画了吗?
(课件出 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
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
的美感。)
1.指导认读“行”字(多音字)。
2.你觉得这道风景美不美?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美?
(1)出示课件。(出示: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2)再读这两个词。
(3)理解词义(出示:绰: 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4)引导学生描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美景。
(5)再品读句子。(师范读+生读+生再读+全班齐读)
3.(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深入地 理解了“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品读了句子,
想想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体会的?
(出示学法:①读准字音,想象画面;②理解词义,描述美景;③依句读词,入情入境)
4.师:刚才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现在我们还用这种方法,再来
学习这句话中体现动作美的词语。
“协调有序”


(1)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2)师引读,生接读。(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3)有人踩脚吗?有人掉进水里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
有序。
5.师:家乡人为什么要“协调有序”的走搭石?
“紧走搭石慢过桥。”
(1)为什么要紧走搭石呢?
(2)学生找出紧走搭石的原因。
6.师:家乡人说要“紧走搭石慢过桥”,因为这样走才能保持平衡,平衡换个词?
生:平稳。
7.师三次引读句子。
8.师:这就是看得见的美。这一行人在搭石上 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
道——(板书:风景)
(三)师:一行人走搭石是 美丽的风景,那么两个人面对面走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用文中
的句子来说。生感受美。
师: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那么老人和年轻人一起来过搭石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
然的事。)
1.这句话中哪个字最让你感动?
“伏”。
(1)做动作体会“伏”字。
(2)透过这个“伏”字,你体会到什么呢?
2.师:这句话中还有一个成语最能反映家乡人的心灵美?
“理所当然”。
(1)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2)家乡人还会把什么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呢?
师:乡亲人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板书:心灵)
让我们再读这句话。(生齐读)
(四)师:正是这看不见的心灵的美,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手指板书)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1.师引读:所以说,一排排搭石——(师板书:情感)
2.师:它是最美的风景,它是最美(板书:美)的心灵,这就是——(师指板书:搭石)
三、发现美
1.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美,你发现了吗?
2.出示课件,师读: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是上下楼梯的互相谦让。
3.美还会是什么呢?
4.学生写写、说说。
四、回味美
师:再一次回 味刘章爷爷家乡那自然的风光美和淳朴的民风美吧!这一排排搭石,任人走,
任人踏……
五、课后作业
1.我会背:积累本文的佳句,选择你喜欢的佳句背下。

2.我会写:小小的搭石上,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小故事。搭石上发生的故事又何止这些,
还会有怎 样的故事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画面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写下一至两个画面。
3.我会读:课外阅读刘章爷爷的其他作品,感受他朴实却有感染力的语言魅力。

6将相和

1.认识“将、璧、臣”等1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强、划”,会 写“召、臣、议”等
12个生字。正确读写“无价之宝、召集”等22个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 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
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1.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2.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1.学生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
2.制作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我国的古代文学名著浩如烟海,里 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叫司马迁,他写了 一部杰出的
著作《史记》,请同学们读读“资料袋”。
2.《史记》 这部著作有五个部分,“列传” 这一部分是记叙大臣和重要人物的。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出示课题,解题
齐读课题,针对课题质疑。
(将是谁?相是谁? )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3.理清脉络。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几件事情?
(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②借助这3个小标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拓展小标题的方法。)
③这三个故事中,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四、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秦国自恃强大,假意用十五个城换赵国的无价之宝,和氏璧。
故事的经过:蔺相 如到秦国向秦王献和氏璧,秦王对宝玉赞不绝口,但就是不提换十五座
城的事。蔺相如谎称和氏璧有毛病 ,要指给秦王看,借此骗回和氏璧,并用撞碎宝玉逼秦
王答应交城。回到客舍,蔺相如派人秘密将和氏璧 送回赵国。
故事的结果:完璧归赵。
1.从“璧”入手,介绍和氏璧,介绍时代背景。


2.引入1-3自然段,了解“完璧归赵”的起因。
故事的起因是:秦国自恃强大,假意用十五个城换赵国的无价之宝,和氏璧。
引:满朝的文武大臣和赵王商议了这么久,决定了没有? (没有)
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啊!正当大家为难的时候,这种写法为谁的出场做了铺垫? (蔺
相如)
3.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学课文4—10 自然段,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
细节描写的词句,并作批注。
(1)出示句子: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
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 看。”
①这情形指什么?上文哪句话照应了这点?
②面对这种情形,蔺相如是怎么做的?
③那么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板书:机智)
(2)出示句子:我看您 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
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这柱子上。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板书:勇敢)
这段话哪个字最能体现他勇敢行为? (撞)
②蔺相如会不会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
③秦王认为蔺相如矛盾撞上柱子?如果秦王硬逼的话,会怎样?
小结:我们中国有句古话:“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生
死置之度外了。我们可用哪些词来概括蔺相 如的品质?(勇敢、视死如归)
(3)读第8自然段。
体会“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①从语言上体会。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理直气壮? (撞碎、强逼)
体会到什么?指名读、评价、男生读、全班读。
②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 (抓住秦王、蔺相如的神态和动作。)
此时此刻,蔺相如心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 理直气壮、无所畏惧)
指名读、全班读、师生配合读。
(4)读第9自然段。
①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使者风范、无畏强暴)
②体会语言:“大大方方”。(心中坦荡、无畏)
③体会人物: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他才肯交出来。(考虑周全、 缓兵之计)
五、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想在会见时侮辱赵王,侮辱赵国。
故事的经过:蔺相如 出谋,自己跟赵王前行,廉颇率军做好抗秦准备。在会见中,秦王要
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以此侮辱 赵国和国君。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迫使
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下来。
故事的结果:赵王、赵国的尊严得到了维护。
出示句子: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 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
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1.“缶”是古代一种乐器,蔺相如 为什么一定要秦王击缶呢?(因为这代表赵王、赵国的
尊严)
2.蔺相如说这句话的态度是怎样的? (坚定)


3.师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蔺相如坚定的语气。
师评价:读得真坚定!你 知道吗?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面对强秦,
蔺相如如此执着和坚定,挽回了赵国的尊 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板书:不
畏强暴)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品 读学习,我们知道蔺相如是个又机智、又勇敢,视死如归、不畏强暴的人,
他不是只凭一张嘴爬到了廉颇 的头上。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 (意识到了)于是
就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内容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将相和》,跟着老师来写课题 ,一起读课题。文中的
“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将相和”这三个字中,你会特别注意到哪个 字?“和”
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2.生交流。
二、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蔺相如的职位升得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
故事的经过:蔺相如为避免和廉颇发 生矛盾,多次相让,并跟手下谈了相让的原因是以国
家利益为重。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他非常惭愧,于 是负荆请罪。
故事的结果:“将”“相”重归于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文章哪儿写了将相不和?画出相关语句。
出示句子: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 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 见他,要让他个下不了台!”
(1)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廉颇心里什么滋味? (嫉妒、不服、不满)
(2)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补充资料:廉颇, 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
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 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
侯各国。
2.廉颇战功赫赫,所以他才 说蔺相如没什么能耐,“仅凭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去了”,你赞
同吗?(不赞同)他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 误之后是怎么做的呢?
(1)自由朗读负荆请罪的故事,画出廉颇负荆请罪原因的句子。
出 示句子: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
然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
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 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
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 我们赵国啊!”
①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蔺相如说的话。从蔺相如的话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板
书:顾全大局)
②面对廉颇的诋毁和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针锋相对,而是宽 容忍让,顾全大
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蔺相如的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你想想,廉颇听到蔺相
如的这番话,他心里会怎么想?请你说一说。
(2)廉颇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去做了,从他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板
书:知错能改、以国家利益为重)
(3)就这样,将相和好了,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
(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有一颗爱国的心。)
三、拓展提升
1.这个故事离我 们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
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且 这个故事还给人以启示。想一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


启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 一说。
提示:
①做人要顾大局,识大体,不要斤斤计较;
②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要以大局为重;
③同学要友好相处,团结友爱……
小结:是 啊,同学们!古人说“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人和国兴旺。”一个国家,一个
集体,一个家庭,只有 “和”的强大力量,才能让它更进步,更文明,更向上。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同学们,这就是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2.课文讲述了三个动人的小故事,其中“完璧归赵”和 “负荆请罪”已经演化为成语,有
了特定的意义。你能依据课文猜猜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吗?
完璧归赵:原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给赵国,现在常来比喻物归原主。
负荆请罪: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表示诚心认错赔罪。
小结:像这样的成语《史记》中还有很多,如:鸿门宴 破釜沉舟 、约法三章、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卧薪尝胆等。
四、布置作业
1.以《我喜欢的历史记人物》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2.推荐阅读少儿版《史记》。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1.会认“鸵、赢、冠”等5个生字,掌握多 音字“冠”,会写“冠、俯、喷”等11个字,
掌握“猎豹、冠军”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运用记时、带问题、抓课文表达方法和跳过不理解地方等方法加快默读速度。
3.默读课文,能按照运动速度的快慢理清课文的条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与
同学讨论。
4.学习作者运用具体事例层层推进的表达方法,感受自然界的神奇与人类的创造力。

1.默读课文,运用记时、带问题、抓课文表达方法和跳过不理解地方等方法加快默读速度。
2.学习作者运用具体事例层层推进的表达方法,感受自然界的神奇与人类的创造力。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出示奔跑中的猎豹的照片,先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它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
(生纷纷举手回答,师:猎豹奔跑的瞬时速度可达到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学生哗然。)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快多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
(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名生读。
(1)重点指导多音字:冠、喷;
(2)整体认读音节:赤、置;
(3)“枚”字右边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3.生讨论交流,指导分段,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人、鸵鸟、猎豹、游隼。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喷气式飞机、火箭、流
星体、光,结 尾指出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东西是光。
四、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题目
根据课文内容,按运动速度的快慢给下面的事物排序。
光游隼火箭猎豹人流星体鸵鸟喷气式飞机声音
从快到慢:光——流星体——火箭——喷气式飞机——声音——游隼——猎豹——鸵鸟—
—人
五、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读文。
2.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文列举了哪些事物的运动速度?
二、细读文本,研读速度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出猎豹和鸵鸟跑的速度比人快得多。重点 读出“一点儿赢的希望
也没有了”的语气。
2.师出示问题:找出2—8自然段中所讲的事物 ,以及它们的速度,用横线在课本里画出
来,并进行比较。
3.四人一小组进行学习、讨论、交流,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4.汇报交流。
(1 )师用课件分别出示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的图片,
指名生答出速度:
人:二十四千米每小时;
鸵鸟:七十二千米每小时;
猎豹: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
游隼:三百二十千米每小时;
声音:一千零五十千米每小时;
喷气式飞机:声速的数倍;
火箭:四万千米每小时;
流星体:二十五万千米每小时;
光:三十万千米每秒。
(师指出:为了把各种事物的速度说具体,课文中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2—8每 个自然段中是怎样讲出一种事物比另一种事物快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
读。教师指导,错的及时纠正 。
(3)把以上几种事物按运动速度的快慢排序。
(光——流星体——火箭——喷气式飞机——声音——游隼——猎豹——鸵鸟——人)
5.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师指出读时要把数字重读,读得流利,读得明白。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抓住“难以置信”和“轻易”两个词进行理解,突出光的速度
快。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1.师: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 p>
(1)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瞬时速度能够达到二十四千米每小时。但是游隼向下俯冲时
的 速度更快,超过了三百二十千米每小时!
列数字:列数字的作用是使说明具体化,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2)比鸵鸟跑得更快的动 物就要数猎豹了。这个速度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
度的两到三倍!
作比较:更加直观、鲜明、突出论点。
(3)如果你对着一个以超音速移动的人大喊,他是什 么都听不见的。但是,如果你想到
月球上去,就需要搭乘速度更快的工具了。进入太空之后,即使关掉发 动机,火箭仍可以
继续前进。
做假设:增强说明对象的说服力。
2.这篇科普文章让我们懂得在宇宙中,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3.读完课文后,大家有什么感受?你认为谁最厉害?
万物比较谁更快,人类创造无人超。
4.阅读方法:抓课文特点提高阅读速度。
定义:书海撷英须效率,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很多,抓课文特点提高阅读速度是个好方法。
运 用:本课课文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课题“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是一个问题,带
着这个问题阅读速 度会加快;二是课文按照运动速度的快慢选取了不同的事物,阅读时是
一条思路;三是每个自然段表达方 式也相近,都是一种事物要比另一种事物的速度快。抓
住这些特点就能提高阅读的速度。
四、课文总结
课文主旨: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做假设等说明方法,采用由慢到快事例层 层推进的
写法,告诉我们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有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 而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光可以轻易地握在人手中。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使用列数字、作比较写法的句子。
2.课后找一找相关的科普书籍读一读。
六、板书设计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速度按从快到慢排列:
光——流星体——火箭——喷气式飞机——声音——游隼——猎豹——鸵鸟——人

8冀中的地道战

1.会认“侵、略、垒”等8个生字,会写“侵、略、筑”等10 个字,掌握“侵略、修筑”
等17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3.学习理清课文条理。
4.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记叙文如何使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
5.读懂课文,了解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树立民族自信心。

学习文章围绕“地道战是个奇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搜集相关资料,生字卡片、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导入新课文,提示课题。
“冀中”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的?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初步感知
(一)导学生字,明确学习目的。
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称“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总结第一自然段段意。
生自由发言。
(明确: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1)板书:地道战的产生是为了粉碎“扫荡”。
(2)这一段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地道战的情况?
理解“奇迹”。(意想不到的,不平凡的)
4.课文从哪儿看出地道战是个奇迹?
规模、作用。(保护人民、坚持生产、打击敌人)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 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孑口”有什么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如何理解?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系?“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予以点拨。)
3.总结段意。
学生概括后教师点拨。
(明确:这段主要讲地道战的特点。)
(四)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句读第3自然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予以点拨。)
(五)自由朗读全文。
(六)练习背诵第4自然段。
三、练习
1.朗读课文,抄写生字。


2.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
作用和地道 的结构特点。
五、作业
模仿课文的写法,将你家庭院的结构和特点写下来。
六、板书
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地道的式样和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942—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 我国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修筑封锁墙,封锁沟,十里一碉,八里一堡 ,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
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但冀中人民没有屈服。
上节课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下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二、深入探究
(一)探究第1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下文具体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说明地道战是个奇迹。
(二)探究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地道的式样,并试着把它画出来。
2.投影显示,对照课文内容,看画的对不对。
3.说说这种构造的地道有哪些好处。
(1)不同用处的地道在固定的地点,便于辨别。
(2)地道既隐蔽又不妨碍种庄稼。
(3)大洞既牢靠,又能容纳很多人。
(4)小洞用处多,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
(5)气孔设置,隐蔽又透气,透光。
总结: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正常生活,坚持生产,足以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再读第3自然段
三、学习地道的巧妙之处
地道不仅能保护人民群众,同时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御敌结构。
1.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找一找地道中设置了哪些御敌结构。
(陷坑 警戒洞 迷惑洞 孑口)
2.设想:一群日本鬼子进了村,他们发现了一个地道口,请大家读一读第5段,想一想这群鬼子的下场会是怎样的。
3.用“一……就……”“就算……也……”来说话,体现地道结构的巧妙。
总结:这样的结构,使地道能攻能守,具有了能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的特点。
4.敌人尝到了 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呀,毒气攻呀,大家又是用什么妙
法来防备的呢?
引读:
敌人用火攻——
敌人放毒气——
敌人用火攻——
5.那么人们呆在地道里是否就一无所知了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请两位同学介绍无线电和有线电。


四、总结
文 章从奇迹开始,到奇迹结束,展现了地道的一系列巧妙设计,从而说明了地道战是个惊
人的奇迹,反映了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第三单元
9猎人海力布

1.认 识“酬、誓、谎、牺”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字,正确认读“猎物、尊敬”
等21个词语。
2.读、说、议、演、写贯穿教学过程。把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同师生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3.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体会海力布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懂得每个人都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
5.写一段话介绍“海力布”石头的来历。

1.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写一段话介绍“海力布”石头的来历。

2课时

1.课件。
2.让学生阅读几篇民间故事,把最感兴趣的1-2个记下来。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
1.同学们,你们听过《宝莲灯》《精卫填海》《八仙过海》这些故事吗?
2.这些故事都是 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它们都有一个特点,语言通俗易懂;
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具有超人的 力量。我们把这些故事叫做民间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民间故事吗?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 老百姓之间的故事。它们
或者机智幽默,或者歌颂善良美好,或者感人至深。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 的民间故
事简要地讲给大家听!(发言者每人1 分种左右。要求把故事梗概说清楚)
3.在 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一个叫海力布的人变的,大家就称
这块石头为“海力布 ”。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一学
学习本课11个生字和有关的新词。(着重学习 “酬、叮、嘱、塌、誓”的音、形、义,
着重强调“延”字的笔顺和书写。)
三、理一理 < br>1.师:同学们,《猎人海力布》是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吧!( 或朗读,或默读,或轻声读,课堂上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读。此时的读不
是细读、精读,而是摸 清脉络、理清梗概地读)
2.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请大家边读边思考:故事的 起因、经过、
结果是怎样的?读后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出来。
3. 交流归纳:
板书:
起因:海力布救龙女得宝石;
经过: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
结果:乡亲得救纪念海力布。


4.根据板书, 说说课文的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四、写一写
师:大家都已读过课文,也理清了故事梗概。 下面请大家用10分钟的时间为这个故事写
一个内容提要,约150字左右,要求故事完整清楚。(将起 因、 经过、结果,叙述清楚。)
(“写”比起“说”更郑重一些,而且每个人都参与了,动手了。练 习把全文缩写成150
字的“内容提要”,实际就是在抓“主要内容”,而且又和“练笔”有机地结合起 来,这样
可以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此过程约为10分钟左右。)
五、读一读
(一)学习“得宝石”部分,从海力布选择宝石,感受海力布热心助人的品质。
1.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小白蛇跟海力布说了些什么呢?海力布听后是怎么想的?自读3
—6节。
2.交流、随机理解、指导朗读。
(1)指名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酬谢”。 (小白蛇说要把家里的珍宝还有能听懂鸟语的宝石送给了海力布,表示自己的感恩之情,
这种用礼物 答谢别人的方式就叫——酬谢。)
(2)指导朗读,读出感激之情。
(3)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
①师:海力布并不在乎珍宝,当他听到小白蛇要送他一颗能听懂 动物语言的宝石时,他想
那太好了。“好”在哪?
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具体。
3.海力布还听小白蛇说了什么?
(1)读两个句子,了解使用宝石的条件。
(2 )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宝石具有神奇的功能,民间故事中往往都有这样神奇的
宝物,但是使用的时 候是有条件限制的。
(3)引读,理解“再三叮嘱”,感受条件的重要与苛刻及海力布可能面临的险情。
(二)学习“变石头”部分,研读海力布面对灾难时的语言,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品质。
1.海 力布得到了宝石,有了宝石以后,他分给大家的猎物就更多了,但是有一:天他听到
一个惊人的消息。
2.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是如何跟乡亲们说的?
3.交流、理解、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说说海力布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板书:着急——焦急——镇定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海力布产生不同心情的原因。
①引读:这里的大山要……大地要……不知道要……
听了消息后海力布也大吃一惊,难怪他要急忙对大家说:“咱们赶快……”
②当时情况十分紧急,乡亲们不相信,从“急得掉下了眼泪、发誓、恳求”中感受他“焦
急” 的心情。
③学习与老人的对话,揣摩海力布的想法,体会海力布的舍己为人。
师:海力布焦 急万分,可乡亲们就是不相信,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海力布,你是我们
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 说谎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哇。咱们在
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 家可不容易呀!”
(3)分角色朗读9-10小节
4.当时,海力布是怎么原原本本地告诉 乡亲们呢?请你根据板书上的提示,结合课文内容
说说这个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1)指导 复述,一是说出宝石的来历;二是说出宝石的作用和使用条件;三是说出搬走
的原因。


(2)自由准备,指名复述。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时的练习。
第二课时
一、演一演
师:同学们,为了把这个动人的故事再现,请大家自由结合成 “表演团”。先商量一下,
然后把你们认为最感人的情节演一演好吗?
(此过程重在情感的熏 陶、感染。如“救乡亲”这一部分,学生要想:海力布只有三句台
词,但情真意深,怎么演?乡亲们会有 什么想法?怎么演?鼓励学生能根据课文及自己的
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发挥和创造性的表演。)
二、理一理
师:同学们。学习了“猎人海力布”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个故事为什么 这么吸
引读者呢?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有曲折的情节,环节紧密相扣,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板书:文似看山不喜平
(此环节意在使学生知道:一篇文章、一个故事要想写得生动、吸引人,要有曲折的情节
和合理的想象。 )
三、编一编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故事开头续写故事,或者自己设计开头编 故事。要求
发挥想象力,把故事编得曲折动人,争当“编故事大王”。
拟提供以下开头(3-5个):
(1)一个穷苦的青年,有一天上山砍柴,捡到一把金斧头……
(2)一个孩子,得到了一幅画,忽然有一天,画上的东西活了……
(3)一个穷人,一个富人,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的晚上相遇了……
(此处题目可教师拟几个,也可以让学生自拟。)
四、评一评
讲评过程要注重大胆合理的想象和曲折动人的情节,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适当点
拨。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写一写石头“海力布”的来历。10牛郎织女(一)
1.会认“嫂、恳、筛”等9个生字,会写“郎、爹、嫂”等14个字,掌握“嫂子、床铺”
等18 个词语。
2.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4.感受民间故事的韵味。

1.熟悉故事,体会牛郎的勤劳、善良。
2.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

搜集相关古诗词、民间传说故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 、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
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 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动人传说。今天 ,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
1.画出不认识的字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2.小组内分自然段轮流朗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熟悉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概括,梳理提纲(主要以牛郎为线索):
身世凄苦——照看老牛——得牛相助——认识织女
3.选读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
4.在交流中进一步熟悉故事,为进一步感悟及复述做准备。
5.故事接龙。
四、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 :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 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
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 :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
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 :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五、探究感悟
1.多么神奇的想象,多么美好的生活!牛 郎真幸运。多令人羡慕啊,怎么他就能得到这奇
遇呢?(把神话色彩去掉,我们会发现,神话故事确实很 大程度上是人们现实愿望的反映。
换个角度提问,引领学生去发现藏在神话后的人心)
2.带着问题阅读,提示学生做批注,以便交流。
3.交流。(问题提得较大,便于学生大胆思维、主动探究,要求教师的引导更灵活。)
老牛和织女为什么如此青睐牛郎?预设:
(1)牛郎勤劳。第3自然段、第8自然段有集中体现。
(2)牛郎关心他人。到第3自然段中找。
(3)牛郎是个豁达的人。一方面是:爹妈都死了 、吃剩饭、穿破衣裳、睡牛棚;另一方
面牛郎的态度是:哼小曲儿,对牛照顾周到,打柴种庄稼来安家。
4.小结:勤劳、关心他人、乐观,是牛郎的这些优秀品质使牛郎赢得了老牛的倾力相助,
赢得 了织女的芳心。
5.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方面,用语录体的形式,写下你的感想。
预设: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真诚的关爱必定能换来真诚的爱!”
“幸福靠自己创造。”
“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不怨天不尤人,勤劳才能改变命运。”
六、拓展活动,自选其一
1.牛郎织女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请爱好古诗词的你读读这首词: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善于讲故事的你可以 搜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
姜女》《田螺姑娘》等故事,准备参加故事会。
3. 爱好天文的你别忘了观察星空,查阅搜集有关星空的图片资料,找一找天河、牵牛星、
织女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个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哪些? (板书:牛郎 织女 老
牛 王母)
二、精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2.从第1自然段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吃剩饭、穿破衣裳、
天不亮就 赶上山放牛、没有名字)
3.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体味牛郎的孤苦伶仃。
4.仔细读课文中描写牛郎和牛相处的部分,思考:
(1)讨论:第2自然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
(2)牛郎在放牛时是怎样照顾老牛的?平时、夏天、冬天,牛郎又是怎样照顾老牛的?
(3)完成板书:
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
挑最好的草地
喝最干净的溪水
到树林里休息
在山坡上晒太阳
身子刷得干干净净
牛棚拾得清清爽爽
5.牛郎这么周到地照看老牛,老牛对牛郎怎么样?
(1)理解“那头老牛跟他也很亲密,常 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
他的手呢”这句话的意思。
(2)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写出了老牛跟牛郎也很亲密。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牛郎对老牛照看的周到和老牛的善解人意。
三、解决问题
(一)再读课文,提出想解决的问题。
1.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2.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3.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4.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 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
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 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


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 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
相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 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 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 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
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 夏秋冬,每天都
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
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
开始 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 一定吃
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地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
屋,一 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 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写道“姑
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 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
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 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 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
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 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四、课后总结
1.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2.谈谈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11*牛郎织女(二)

1.会认“俭、皇、偎”等10个生字。
2.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在默读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着力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
句,感受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br>抓住课文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着力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的勤劳 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2.(出示)民间故事:是由劳动 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它们大都直接反映了劳
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自由读、师读) (板书:民间故事)


3.这个故事是以两位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一个是(牛郎),一个是 (织女)。他们之
间发生了什么事?这故事又表达了劳动人民什么思想感情呢?
二、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1.上一课我们学到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相识,并结为夫妇, 过上了美满(男耕女织)
的生活。
2.这一课我们要学的是他们后续的故事。他们被王母娘娘 拆散,只能隔着天河遥遥相望。
最后他们化成了牛郎星和织女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
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完整情节,真是一波三折。(板书:情节)
3.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板书:老牛、王母)
在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中,动物、植物往往也会说话、有感情,被“人化”了。文中的老
牛在我们心目中就是一个人 。
三、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
2.第1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牛郎织女的“日子过得挺美满的”?
(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
(1)师生讨论。
(2)教师板书。
3.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4.思考本段的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四、学习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
(1)衰老的牛又讲话了,老牛讲了什么?(交代后事。)
(2)老牛讲话时的神态怎样?(眼眶里满是眼泪。)
2.小组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老牛讲的话。
4.老牛死了,牛郎织女的心情怎样?(痛哭了一场。)
5.小结。
善解人意的老牛离开了牛郎,分开前还留下了“你把我的皮留着,碰到紧急的事, 你就披
上我的皮……”的话语,也给下文牛郎披上牛皮追织女打下了伏笔。
五、学习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
1.牛郎和织女过着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候也发愁,她愁什么呢?(怕王母娘娘会来找
她)
2.王母娘娘知道了织女下嫁人间后态度怎样?(愤怒、痛恨)
3.读课文3—5自然段,画出描写王母娘娘动作的句子。
(1)王母娘娘更是气得……
(2)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
(3)王母娘娘狠狠一推……
(4)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
4.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
5.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王母娘娘的句子。
6.默读3—5自然段,画出描写织女与牛郎的句子。
(1)朗读“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 …”体会织女不愿离开人间、不愿与亲人分离的痛
苦情感。
(2)“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牛郎的“心急如焚”?
7.有感情地朗读第3—5自然段。


8.这三段讲了几层意思?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1)知道下落,发誓抓回
(2)闯入家里,抓走织女
(3)心急如焚,携子追赶
9.让学生根据上述三个小标题说说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
六、学习第四部分(第6—8自然段)
1.指名读第6—8自然段,思考这三段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1)隔河相望,化作星辰。
(2)喜鹊搭桥,一年一见。
2.牛郎和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七他们在鹊桥相会时会说些什么
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七、再读课文,知形象
1. 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板书:形象)咱们先看看牛郎、织女各是
怎样的人?
2.知牛郎:
(1)可怜、孤苦伶仃:孤儿;哥嫂待他不好;吃剩饭、穿破衣、天不亮就上山 放牛;连
名字都没有。
(2)心地善良:照看老牛很周到
3.知织女:
(1)织女是个怎样的人? (勤劳能干或心灵手巧、善良勇敢。)
(2)勤劳能干:织得一手好彩锦、织的彩锦装饰天空就是灿烂的云霞。(心灵手巧)
(3)心地善良: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看中牛郎心眼好、能吃苦、留下来做他的妻子,很
善良。
4.体会爱情之美:
(1)引读:大胆追求的结果是——“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 里纺织,两个人
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
(2)老师这儿有一段黄梅戏的唱段,请同学 们边听边感受他们的美满生活。(曲《树上的
鸟儿成双对》) (歌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 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
子带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 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你看他们一个耕田一个织布,日子虽苦心中却甜蜜。三年过去了,他们又有了一儿一女,
生活过得挺美满 。
5.知老牛:
(1)牛郎织女的结合,还与一个人有关。(老牛)
(2)读读文中写到老牛的片段,哪几段?想想它具有什么特点?
(3)交流:善解人意、忠心耿耿、知恩图报.(板书:知恩图报)
6.知王母:
(1)人说,天上一天,人间三年。西王母醒来的那一刻,灾难便降临了。你觉得王母怎
么样?括句子、 圈词语、写批注。
(2)交流感受(问多人):残暴绝情、心狠手辣、自私、无情、凶狠。(板书:心狠手辣)
八、总结课文,知情感
同学们,这就是民间故事。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爱憎分明的情感,(板书 :情感)对封建专
制者、对恶势力的痛恨,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第四单元
12古诗三首


1.会认“乃、熏、亥”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熏”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3.入情入境,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能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 诵读中,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以及诗人的
情怀。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课时

第一课时:《示儿》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
文化宝库 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
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 展示一下?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大屏幕出示:《示儿》)
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教师点评)
(3)齐读古诗。 (古诗不仅要读准、读响亮,而且还要读出韵味)
(4)学生用“”画出节奏并朗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 (陆游)有谁了解陆游?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谁知道“示儿”的意思? (示儿:给儿子们看)
过渡:陆游要儿子看什么?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
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 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
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1)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引导,同时指导朗读。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大屏幕出示诗句)
元:同“原”,本来。
但:只。
九州同:祖国统一。
诗句: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本来 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可宋朝当权者昏庸无能,金兵入侵,宋军节节败退,
陆游一心想杀敌报国,他 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何等的壮怀激烈!但像
陆游、岳飞这等有才之人却遭排挤,祖 国大好江山落入金兵之手,你明白了陆游的“悲”
从何而来了吗?
学生:我知道诗人悲伤祖国 没有统一,陆游悲伤大好江山落入了金兵之手,诗人悲伤不见
九洲同。(板书:悲伤不见九洲同) (3)师:陆游悲呀,悲伤祖国没有统一,在他生命垂危时都不忘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
原日,家 祭无忘告乃翁。”(大屏幕出示诗句)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王师:朝廷的军队。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指导学习生字“祭”。
乃翁:你的父亲。
诗句:朝廷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祀祖先时不要忘了告诉你的父亲。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最渴望平定中原。)
教师:对,他多么渴望能有北定中原日。(板书:渴望——北定中原日)
(4)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板书:爱国之情)
师: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念念不 忘的是祖国的统一,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
信“王师”能“北定中原”。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 的执着、深沉,又是何等的悲愤!同
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已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指名读。
师: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却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 没有
别的嘱咐,却只嘱咐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
啊 !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指名读、齐读。
(5)有谁能试着背诵这首诗? (学生背诵)
三、课外延伸
1.师: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 了,陆游南
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讨论)
(1)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
(2)(课件展示)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
书陆放翁诗卷后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3)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 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
告诉你呢? )
2.师:同学们,由于南宋当权者的昏庸,使得国破家亡 。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
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来诵读他的压卷之作 ——《示儿》。
3.配乐朗读。
四、作业布置
1.默写《示儿》。
2.积累陆游的古诗。
第二课时:《题临安邸》
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具有西湖景物特征的几幅图片,仔细观察,放飞思想,看了这几幅图,你有
什么感受? 你想到了哪个地方?
2.是呀,俗语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杭州也就成了古今中外文人 墨客所吟
咏的对象,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叫——《饮湖上初晴后雨》


谁来给大家背背? (生背古诗)
可见杭州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啊。游人来到这 里,很容易陶醉其间,流连忘返!今天我
们再学习一首和杭州美景有关的古诗,看看这首诗又表达了诗人 的何种情怀呢?
3.板书课题,认识生字“邸”,解释字义,组词理解熟记。解题。
4.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把诗句写在了旅馆的墙壁上呢?我们来学习古诗。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诗。
2.指读诗句,检查学习效果。
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并读出自己的感受。可以进行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2)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指导“熏” 的书写)
(3)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出诗句。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
(4)出示资料,了解宋朝历史。
4.指导有 感情地朗读。大家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现在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的感觉
和刚才读的时候的感觉一 样吗? 练读,指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从诗中你读出
了什么?
三、对比解读,了解诗情
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
2.过渡:你们读得相当 不错,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宋朝大
诗人陆游的绝笔诗,(指生背诵)我们 已经知道陆游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生:收复
失地,祖国统一。
3.过渡:北方百姓受尽 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
在做什么?请大家再读读诗句,从诗句 中找有关句子来回答。学生找句子,反复读。理解
“游人”。
4.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 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
度日如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 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
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相机板书:愤怒 揭露 警告
5. 把你的这种感情朗读出来。学生练读,指读。
四、整体对照,感悟诗韵
1.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汴州在今天的河南 省开封市,又称汴梁、汴京,
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 达、最繁荣的
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 br>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
民安的气 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
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 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汴州
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 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
昏昏欲醉的日子。是啊,无论是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 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
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似锦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 如画的杭州吗?)
2.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齐读全诗。
3.能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的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吗?板书:忧国忧民
五、感情升华,吐露真情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 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
说些什么?选择一个身份,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六、总结全文
1.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同学
们,我们常 说,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社会未来的主人是你们,老
师希望你们将来能把人民疾 苦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心中有人民,有祖
国的人。
2.就让我们在《精忠报国》的歌声中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第三课时:《己亥杂诗》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2.适时介绍写作背景。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作者。(课件出示)龚自珍,清代思想家、 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
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 国热情,
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停顿要领,让学生在书上做上记号。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
3.现在大家小组间以合作的方式来朗读这首古诗,互相间 注意纠错,同时注意停顿,要读
出感情来。(学生朗读时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三、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师:我们读得差不多了,很好!我们要掌握一首优美的古诗,只读 出来还不够,我们要在
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首诗效果就会很好。下面我们看书,小组讨论一下,下面几个 词语是
什么意思?等会再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师用课件出示)
九州:泛指全中国。
恃:依靠。
喑:哑。
究:到底。
(小组 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
词语的意思吧!(指名 一些小组回答,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四、学习古诗,领会诗句含义
1.师: 好!诗中的一些词语我们理解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就看看诗句的意思吧!先看到
第一句诗大概是什么意 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先齐读一下诗句,大家再小组讨
论交流一下,等会再叫一个小组推荐一 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教师用课件出示)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小 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
诗的大概意思吧! (指名一个小组回答,师生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第一句诗的意思:只有风雷激荡的巨 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
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让学生在书上做记号)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状况的担忧之情。
2.师:好!第一句诗我们理解得差 不多了,我们再看第二句诗大概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先齐读一下诗句,大家再小 组讨论交流一下,等会再叫一个小组推
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教师用课件出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大家讨论 了一下,就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
诗的意思吧! (指名一个小组回答,师生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第二句的意思:我奉劝天帝重新振作精 神,不要拘束规格,以降生更多的人才。(让学生
在书上做记号)
这句诗表达了内心深处力主改革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
五、再读古诗,体会思想感情
1. 师:大家再读读这首诗,看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和热切的希望,表达了作者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六、古诗音乐欣赏
师:我们学习这首诗心情显得有些沉重。好!我们放松一下,听听古诗音乐 欣赏,同时也
能加强我们对诗歌的背诵。(教师用课件演示诗歌音乐欣赏2遍,再让学生跟着唱。)
七、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面布置一下作业。(教师用课件展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课后默写这首诗。13少年中国说(节选)

1.会认“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试”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积累重点实词。
4.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5.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1.读通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2.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这似乎有些难度,但相信我们同心协力可以很好地
克服。
1.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谁能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
没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启超先生心中充满愤慨,于是他说:(出示课件)
(1)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2)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文中也有一句,和这句话的意思相同,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是的,在梁启超先生的心里,中国崛起的力量在于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国少年。什么是“说”?
(出示课件:“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
读通课文。
2.读懂了课题,下面让我们来读课文,请大家跟着老师来读,老师读一句,你们跟一句。
师生 一同读文疏通阅读障碍。(出示课件:重难字词)
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 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


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
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地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自由读文,朗读时注意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音韵铿锵。
二、知人论世
看视频走近梁启超和时代背景。
1.问题一:大家知道梁启超先生的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情形下写的吗?
(1)学生先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历史知识介绍梁启超和戊戌变法。
(2)师补充近代史背景材料。
播放《戊戌变法》和《中日甲午海战》片段。
播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等不平等条约的幻灯片。
(3)生小结:变法失败,个人的政治主张受挫,流亡异国;祖国被列强欺凌,有家难归。
2.问题二:那么我们看看此时的作者是什么感情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分小组品读讨论,老师巡查倾听或激趣点拨。(五分钟)
体会作者感情。
(2)相互释疑,明确答案(学生回答,其余同学可以帮助他补充或纠错。)
作者表达了对东西方帝国主义的愤慨和斥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三、布置作业
谈谈你读后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作 者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体会梁
启超先生的深刻情怀。
二、品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
1.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
明确: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
(2)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
2.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试着自己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 准备质疑。)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5.积累重点字、词。
(二)品读课文。
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
1.大家齐读,找出梁启超先生怎么描述心目中的中国? (学生齐读)请同学们用作者的
语言来回答。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 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从字里行间中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3.这组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相同排比手法,步步推进。
说得都很不错 ,但是同学们,我们学习某种修辞手法,重要的不是识别,而是体会它在表


情达意上的作 用。说到这里,同学们可知道排比句在朗读的时候有什么要求?现在请同学
们再把这组句子读一遍,细细 体会它的表达作用。
读得很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了。请大家说说自己读完的感受。
(少年的自豪感)
4.现在如果让你们把这一段落背诵下来,你们可以做到吗?
不错你做到了,其他同学能做到吗?好,我们一起来!( 学生齐背)
看来古文学习对大家来 说并不困难。其实,只要理解了内容,理清了思路,背诵确实是很
容易的,这也是学习古文一种很重要的 方法:背读法。
5.下面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继续来学习下一个文段:
(课件出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
啸谷, 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商商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
戴其苍,地履其黄。纵 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请大家先各自自由地
读一读,体会一下,这组句子有什么特 点?
押韵、四言韵文、比喻和排比手法。
你们说得都对,你们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了不 同的结论。我想着重和同学们讨论比喻
的问题。
6.梁启超先生在这个文段中写到了哪些事物? (注意标点)
自然景物(红日、黄河)
动物(潜龙、乳虎、鹰隼)
静物(奇花、干将)
作者合理布排,思路真是一步不乱,井井有条。
理清了他们,记住就不难了。谁能试试把原句复述出来?
7.好,同学们,作者写了这一连串 的事物的目的何在?比喻什么?这样写出了什么?(写
出了少年中国的前途无量)少年中国——中国少年 。
是的,当时的梁启超先生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
让 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我们的少年吧!
齐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三)小结学法。
大家觉得品读课文难吗?你有什么诀窍,请露一手。
总结:
(1)读准字音;
(2)停顿要恰当;
(3)联系写作背景,在背景情景中用心读出作者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问题
集体的智慧是伟大的,大家总结得太好了!下面我们就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学习课文其
余部分。
合作探究问题: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
2.举手回答。
3.全班一齐朗读,说说你读后的总体感受。
(1)少年中国特别美;
(2)多是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多是对偶句,读起来琅琅上口;
(3)用了许多比喻句,写得形象生动;
(4)还有排比句,气势淋漓,充满强烈的赞美之情和自豪感。
4.读中品悟。
(1)齐读:少年智……则国雄于地球。


(2)读后感悟:运用排比,每个句 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气势淋漓,
告诉我们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 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
雄于地球的中国。
5.请学生自由读其余部分,边读边展 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或绘画。(其余同学
可补充)
6.小结:
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 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的中国 ;是一个突然崛起、生活幸福美好、前程灿烂的东方巨人。
7. 大家毛遂自荐读或推荐咱们班的朗诵高手读,其余同学评价朗诵。
四、个性化品读, 拓展延伸
1.回顾历史。
作者告诉我们振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可作者没有说出中国少年该怎样做 ,才能实现
振兴少年中国的责任。大家根据近百年的历史史实帮作者出谋划策吧。
(1)列举革命先烈的事例,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
(2)服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3)“中国少年”的团结一心。
2.展时代新貌,探究异同。
(1)播放视频:《香港和澳门回归》《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嫦娥一号升空 》
( 2)正是有了先烈们前仆后继的奋斗,才换来了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中国。那么,我们
今天的社会主义中 国,是不是梁启超的心目中的“少年中国”?
学生讨论明确:
(同)它们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的东方巨人,它们的前程似锦。
( 异)我们新时代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梁启超的观点是片面的,流露
出来一些狭隘的民 族主义。
3.播放《歌唱祖国》的视频音乐。
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
4.小结。(学生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14圆明园的毁灭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殿、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估、辉” 等15个生
字,能正确读写“毁灭、不可估量、举世闻名”等2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
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
败,唤起学生捍 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2.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 世界文化史上不
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 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了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 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 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
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圆明 园的毁灭)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画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 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什么时候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
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一)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二)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三)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板书:建 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 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
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四)老师提问。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
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1.请一名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并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过渡句,起承
上启下的作用 。)
2.朗读第4自然段,看圆明园中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
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文物历史 久远、品种繁


多 。)
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
(五)读2、3、4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是为
什么 ?(结合板书回答。)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自然段,大家再欣赏一次。
3 .教师: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
的?(学生答后板书 :英法侵略者,1860年10月。)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画出来。
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 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
什么。
(1)1860年10月6日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 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三、教师提问
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1.我们应该怎么办?(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2.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愤怒。)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 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
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 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
径的愤慨。)
五、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 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
关系?(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六、体会中心思想
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七、总结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
繁荣的祖国, 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答:
有!)
八、作业布置
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15*小岛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瞒、域、艇”等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2.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品析将士的言行,体会将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

有关资料、课件。

1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 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
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 爱。我们一起来阅读《无名岛》,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将士们在无名岛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自然段)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自然段)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品读课文
1.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无名 岛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
种从哪儿来?你从中得到什么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 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
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 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①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②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③首长将菜倒进汤里,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④“战士们自觉地围了过来。一勺一勺的 菜汤舀到战士们的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
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⑤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3.读第26自然段,思考:
将军有什么举动?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明确: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4.选取自己最受感动的片段,感情朗读。
五、情感升华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出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六、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无名岛
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 绿色菜地 (中国地图)
将军 行军礼
第五单元
16太阳

1.会认读“摄、殖、炭、疗”四个生字,会写“抵、氏、殖” 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寸草不生、繁殖”等11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1—3小节的学习,感知太阳大、远、热的特点 ,并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
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并能将这 些说明方法运用到
练笔中去。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 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
学的兴趣。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5.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一、猜谜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师出示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上工。
哪天不上工,准是下雨或刮风。让学生说出谜底是什么?(师相机板书:太阳。)
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太阳》与我们之前 学的课文在写法上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篇
科普说明文,它将会给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 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
再读一遍。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指名读开小火车读)摄氏度 差不多 生存 繁殖 估计 杀菌 治疗 蔬菜 比
较 凝成。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
的同学要多鼓励。
4.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 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
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先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 课文。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
2.学生汇报交流。
(1)交流“远”的特点:
①师: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居住的 地球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
它说清楚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
走三 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比较:“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③师:这 样写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
有科学依据。用人们熟 悉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很容易理解。)
(板书:列数字、举例子)
④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太阳离我们那么远,我们依然每天享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光明和温暖,那是为什么呢?
(2)交流“大”“热”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①“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列数字)
②“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打比方)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 五百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中
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列数字)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
大、热 ”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 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让它们为我们写作时所要表达的情感做
助手,真正让读得人,有所感悟和回味 。
四、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1.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太阳与我们密切的关系?
出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指名读)
2.交流: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可见,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太阳带来的。也就是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五、学习4—7自然段
1.默读4—7自然段,思考: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
3.选代表交流汇报。
(1)课文是从太 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
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 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2)第4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如果没有
太阳,就没 有……”
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进行说明的。
(3)第5、6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4)第7自然段讲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5)第8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第一句“地球
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 ,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
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联系自己的生 活,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
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六、总结全文
《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
面来具体讲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
方法。
七、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教师重点指导“蒸”“蔬”等字的书写。
2.读写词语。
八、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必须背诵最后一段)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浏览。
3.练习写《太阳的自述》。
17松鼠

知识和技能:
会认“驯、矫、歇”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 、玲、珑”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松
鼠、清秀、追逐等14个词语。
过程和方法:
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2.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及生活习性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 br>1.(播放配乐大森林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师:同学们,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片大森
林,它 很宁静,不过似乎少了点生机,怎样才能使这片森林充满生机呢?
生:加点风声,让森林动起来。
生:加一些小动物,让它们在森林里走动。
师:同学们设想得很好,树林是动物们的乐园,现 在我们看看,树林里有哪些动物呢?生:
老虎、猴子……
师:有你喜欢的动物吗?说说你喜欢 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不过今天我们的主角还不
在这儿,它是谁呢?我请同学们猜猜谜语,看看同学 们是否能猜出来?出示谜语。
生:松鼠。(屏幕显示课题,配以松鼠图片,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师 :对,它就是松鼠。
大家为什么能一下就猜出它是松鼠而不是其他动物呢?因为这个谜面抓住了动物的特 征。


介绍动物我们也应该抓住动物的特征来介绍。
2.作者简介。
名家是如何介绍动物的呢?现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名家:布封。
(幻灯出示)
二、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这篇课文的任务。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1.屏幕出示生字词。
(1)指读。
(2)齐读。
2.字词都认识了,那么在课文中是否还能认识它呢?
三、学习课文,自由朗读课文
①松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可爱、漂亮)
②课文里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大家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来。
③句子中写出了松鼠哪些讨人喜欢的特点?(相机板书:漂亮、可爱)
④文中一开头就用了这 么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松鼠的特点,谁能说说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
了什么作用?叫什么句?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主线,理清文章思路。并认识总起句在全文的作用。)
四、体会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三个特点及松鼠的其他习性。
松鼠具有漂亮、驯良、乖巧的 特点,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请大家默读
课文,体会一下文中的哪些地方分别写出了它 的这些特点的?课文的最后自然段还补充说
明了松鼠的哪些其他习性?
(给孩子一片天空,他 们就会自由翱翔。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中达到理解课 文,体会说明文特点的目的。)
五、学习说明方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从松鼠的外形 、活动、搭窝等特征向我们介绍松鼠的。那么作
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这一切的呢?同桌交流 讨论找出。
生画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说明。
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喜欢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1.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 塑造了一只漂亮、活波、可爱的小松鼠,你们喜欢这只小
松鼠吗?(喜欢)老师也非常喜欢,作者呢?
2.作者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除了喜爱小松鼠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仔细观察小
动物 )
3.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和小松鼠一样可爱的小动物。如果我们想写出优美的文章,我们必须
和作者一样:仔细观察小动物和喜爱小动物。
(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谈话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七、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小练笔:观察身边的一种小动物,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学写一篇动物的说明文。
(语文学习的 天地是十分广阔的,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走进这片广阔的语文天地。此环节
的设计是为了实现学习与生活 、课堂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丰富语言,学以致用。)第六
单元
18慈母情深
< br>1.会认“魄、抑”等10个生字,会写“辞、吊”等12个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
龟 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 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


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

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
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有关于作者的资料、写有课文新词的小黑板。

1课时

一、揭示课题,聚焦“情深”
1.请同学们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师:看题目,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深”这个字。慈母的情深在何处?让我们有怎样的
感受?
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吧。
2.板书课题:慈母情深(学生齐读课题)释词:“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慈母”呢?
学生动手查字典,然后指名回答。
3.阅读课文的导读部分,明确学习要求。
4.展示资料,简介作者
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 (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
说六部 ,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
集《天若有情》《白桦 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
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 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
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
二、检查预习,交流感受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2.出示小黑板学习生字(先自由读,再指名来读,再全班齐读)
3.重点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注意多音字“龟”在这里的读音)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动笔写在课本上)
5.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总体印象)过渡: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三、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用波浪线和横线分别画出描写母亲 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
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2.小组交流。
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
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教师适当补充,其主要为: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
机挨 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 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
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
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 “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
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 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
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 ”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 看书的!”(从中
可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


(5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
刻又陷入了忙碌… …”(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
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
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
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 ,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3.你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波浪线和横线分别画出)
(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总结: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的母亲
(结合板书,将重要词语填入括号内)
2.拓展 :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寄母亲》
是冰心早年写的一首 诗,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
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 抒情的写法,作者借纸船抒发了对母亲、对祖国的深
深的思念。)
3.延伸: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或古诗
提示:以前学过的哪首古诗也是描写母爱的?(《游子吟》)
19父爱之舟
1.会认“栈、冤”等13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
等词语 。
2.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
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朗读课文,把握 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
之情。

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那慈祥的笑容,父母的
爱是那亲 切的话语,父母的爱是那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那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表现出
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可 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父爱之舟》这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父爱吧。
板书:父爱之舟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的生字,纠正读音, 重点记住“蚕、茧、掀、席、庙、屑”等课后生字以及由
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以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读。
4.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3)读一读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事。
2.从这些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生总结、汇报。
本文先回忆了过去:
(1)父亲送“我”报考学校和上学,见“我”晚上在旅馆被臭虫咬,父亲心疼的样子。
(2 )在庙会中,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可是自己却舍不得吃,后来还
给“我”做万花 筒。
(3)父亲在雨雪天气背“我”上学。为了供“我”读书,家里筹钱,为了节省费,父亲借船送“我”。
4.本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作用?
(1)“父爱之舟”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
(2)“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
(3)“父 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
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
(4)“父爱之舟”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
长。
5.第5自然段里的“滋味”一词有哪些含义。(父亲为供自己上学凑钱的艰难;对父亲的
依恋 ;自己肩上责任的沉重。)
6. “醒来,枕边一片湿。”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照应文章开头的 “我刚刚梦醒”,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哪个场景让你感动?
(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 我”住旅店,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
及为“我”做花筒。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鹅山 高小为“我”床;无锡师范送考;无
锡师范送“我”去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这些场景都显示出父亲对儿子博大的爱。
2.分小组讨论,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生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1自然段)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自然段)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自然段)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3.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带感情朗读课文,评出朗读较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的生字。
2.继续阅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中的思想感情。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会人“腼、腆”等9个生字,能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教学表达方式

一、激趣导入
父母对我们的爱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妈妈对我们的爱如春风,那么温柔,那么 温暖;爸
爸对我们的爱是秋风,能扫去我们的浮躁。爸爸妈妈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父母是怎样用爱引导孩子不断成长的吧!
(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梳理课文内容。
2.标出自然段的段落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清脉络层次。
生总结,汇报。
生认清字形,并能一字组多词,规范书写,理解词语。
板书:主要内容
作者七八岁 的时候,写了一首小诗,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
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他从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父母的爱。
板书: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写“ 我”创作的小诗得到了母亲“精彩极了”的表扬和父亲“糟
糕透了”的批评。
第二部分(15自然段):写几年之后,“我”意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并继续坚持写作。
第三部分(16—17自然段):写“我”成年后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功,归功于父爱和母爱
的共同力 量。
三、精品细读,感悟表达
1.品读巴迪情感变化。
(1)在这三个不同的年 龄阶段,巴迪对父母两种截然不同评价的认识一样吗?速读1—4
自然段,用横线标出表示巴迪心情的词 语。得意洋洋、迫不及待、立刻、自豪、满怀信心、
紧张极了、湿润、沉重失声、痛哭。
板书:童年写诗,母亲表扬,父亲批评,表扬与批评共存。
(2)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读 懂此时巴迪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巴迪对两种不
同的声音的认识吗?矛盾不解困惑不知所措。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父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声音,让幼小的巴迪迷惑不解。快 速浏览1—14自然段,
看看巴迪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用直线和波浪线画出来。
(2)找出文中对爸爸妈妈的动作描写,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3.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巴迪面对母亲雨点儿般的赞扬和热烈的拥抱,他多么渴望也能得到
父亲的赞扬,我们来看细节描写。
整个下午……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我实在等不及了。
你读懂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4.体会巴迪正确认识父母的评价的情感升华。


(1)默读第15自然段,思考:几年后巴迪理解父母的评价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理解“不得不承认”。
板书:长大感悟母亲鼓励,父亲严格,慈母与严父同在
(3)自由朗读第16、17自然段,思考:巴迪成年后,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爱的?画出自
己感受最 深的句子,可以在句子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4)体验交流。
①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 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感悟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 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感激的过程。
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丧失信心而一蹶不振。”
③作者为 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
出发点——那就是爱?( 对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都有了正确的认识,感谢父母对自己
的关爱和提醒。)
板书:成年 体会,精彩极了是创作的源泉,糟糕透了,是警告的力量,这两种爱缺一不可,
评价相反,但是目的相同 。
四、拓展延伸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不同的教育方式。
师:确实如此,生活中 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的爱,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被父母、师长鼓励、
赞扬、批评、训斥,甚至责骂的事, 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讲你是喜欢母亲这种
鼓励的方式,还是父亲的这种严格要求的方式?(指 名说)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学了课文,我认 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正是他们的爱让巴迪成为了大作家。因此,在生
活中,我们要正确地看待不同的爱 。)
师:有一首诗,正说明了这一点: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
愧腼腆;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认可伴随着孩子,
他爱心常存; 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
义。
六、作业 < br>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巴迪后来的成功,与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在座的
同学们, 你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写自
己曾经历过的爱的故事, 以及你从中汲取了怎样的力量。
第七单元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1.会认“暝、浣”等六个字,会写泊愁等六个字。
2.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1.鉴赏诗歌。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看“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 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这副
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 ,感受一下他的《山
居秋暝》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 ,字摩诘,唐朝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田园诗人。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 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入世,是至情至性之人,
用诗笔写爱情,写亲情;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 ,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他在长安东南置
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 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三、简略介绍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 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
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 水光山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
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 而宁愿隐身山林,
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 诗
的创作成就。
四、解析题目,初步感知
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 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
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 山居所见的景物。
五、诵读全诗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该诗。
2.全班诵读该诗。
六、品读诗文
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 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
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 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1.请同学结合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并为画面命名。(提示: 可从光、色、
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欣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br>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雨后初 晴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 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
来。清清的泉水滨滨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 白的绸布闪闪发光、
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明月松林图月中清泉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 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
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 翠竹林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跳荡起来。——浣女晚归图月夜归舟图
2.具体画面赏析。
①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雨后初晴图)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寂静、清新、幽雅
②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内容
上有什 么不同?
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 br>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③简要分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显空等
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
明确:环境清幽: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心境清净:淡泊宁静不掺杂
念 < br>“空山”写出空旷寂静的景象,营造出悠远、清净、空明的意境,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诗人愿意 在此归隐。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3.总结画面内容。
空山雨后的秋 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
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
生活图景。
4.讨论:本诗尾联体 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
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
实、勤劳善良 、和平安乐。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
人合一)这是诗人理想中的 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5.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欲远离尘世归隐山 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
界的追求。(宁栖野树林,宁饮润 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七、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以精确生动的语言,勾勒出 一幅幽静清新的美好山村图画。于诗情画意中寄
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 味。
王维山水诗主要艺术特色:清新、明丽、蕴蓄,饶有情致,富有生气;善于抓住景物的特
征,予以刻画,构成优美的意境;同时,作者又善于赋予静态的画面以动态和音响,把画
面、声响、动作 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使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达到言有尽而
意无穷的效果。
《枫桥夜泊》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 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理解诗句, 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
品词析句能力。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课件。
2.学生准备: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字典。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 .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
诗之前,先请大 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 这里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
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南非常常见的单 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
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 而闻名天
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 一起去
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 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
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 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分诗的节拍。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 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
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 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1.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1)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 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
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 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配乐)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穿插提问:看到满天的霜,你什么感受?
“乌啼”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怎样?
从寺中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怎样?
简介寒山寺。
(3)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仿佛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 了江边的
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
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
的意境?想一 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师相机提示:张继漂泊 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
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2.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1)提问: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板书:愁)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
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质疑。师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你们的这些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回答。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你从哪里知道?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 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
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 而发,提笔写下“枫
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音乐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指名有感情诵读。
四、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出示: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自由读,指名读。
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
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 了这千古绝唱。师生齐背全诗。
《长相思》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 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
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 深。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 行
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一、课题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
封写了 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思考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2.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 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
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3.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 生回答)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
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 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
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
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4.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故园无此声)
5. 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圈)你有什
么新的发现、新的 体会?
6.小结。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 。怀着这份感情,
大家齐读《长相思》。
三、展开想象,感悟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 一个画面、一种场景,
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师:那可能是一个 春暖花
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
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
还可能是……( 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 、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指
名学生朗读词)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 我们一起围坐在庭
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
么快乐啊! 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 情此景,纳兰性德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
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
思念、 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四、内容精析,读透词心


1.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间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2.这次出行,纳兰 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 圆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 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
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 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 廷、建功
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月
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3.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4.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22四季之美
< br>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
等词语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 ,师加以点拨。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
样的,请打开书,翻到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生汇报识字情
况,并总结识 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板书:
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文章描写的 是四季之美,表达的
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 。我
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
下面,我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读课文,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朗读,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 熟悉。这
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体现的四季之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四季之美》这篇文章。
板书:四季之美
2.听写词语。
黎明 红晕 漆黑 夜幕 降临 愈发 心旷神怡 闲逸
和谐 扫兴
二、深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
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总结 ,汇报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描绘出春天
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 天的动态美。
板书: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
鱼肚色——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2.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夏夜萤火虫——迷人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生总结,汇报。
板书: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态)
乌鸦归巢成群大雁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你的心情怎样。
生总结,汇报。
板书:冬天早晨——落雪——闲逸
师总结: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 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
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三、体会动态描写
找出文章动态描写的句子,体会动态美。
四、探讨写作顺序
我们再一次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采用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总结,汇报。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是从“春、夏、秋、冬”这四个词语看出来的。
板书:时间顺序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用时间顺序来介绍的。我们常用的写作 顺序有时间
顺序、空间顺序这两种。介绍事物的发展,一般用时间顺序;介绍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适合用空间顺序。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所写内容来确定写作的顺序。
五、布置作业
试着用时间顺序写一写你喜欢的植物的成长过程。
23鸟的天堂

1.会 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榕、纠”等10个生字,会写“白茫茫、规律”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
大自然的思 想感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1.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
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一、课题导入
1.在人们印象中,“天堂”是怎样美好的存在?
板书:天堂
你印象中,什么地方是天堂?
(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2.想象: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
(小鸟生活的乐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可以边读边思考:
(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间?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2)每次看后“我”分别有什么感受?请用“”画出有关语句。
(3)鸟的天堂给你留下怎 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


的感受。
3.反复读书后,在仍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1.在小组内交流读书的收获,讨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可以小组推荐,也可以自由发言,交流)
就三个思考的问题集中交流。
①大榕树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
②“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 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
动”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③最后一句中的两个“鸟的天堂”,为什 么有的加引号,有的不加引号?从中心句入手,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了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④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
堂”, “我”的感受是什么?
⑤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⑥为什么说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而不用鸟的乐园(或
世界)?“鸟的天堂”(或 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将梳理的疑难问题插入教学
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 以解决,使质疑解疑成为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
四、选择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巴金先 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你们愿意再仔细地读读
课文吗?
1 .练习读课文,重点读自己最感兴趣或最喜欢的段落。并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或生
活实际说说自己 读书的体会或感想。
2.把自己认为读得最精彩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1)指导朗读:要读 出榕树的静态美,抓住:茂盛、全部生命力、簇、堆、翠绿、明亮、
照耀、新的生命、颤动、美丽等重点 词语。
(2)想象:是啊!这榕树枝繁叶茂,绿得多么可爱!一簇树叶堆在另一簇上面,密密层
层的阳光照在翠绿的叶子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一阵微风吹来,鲜亮的叶子一动一动,
像在长啊长的 !请同学闭目想象。
3.关于众鸟活动的场面。
读一读,说说感受:
(鸟多:到处、大、小、花、黑、应接不暇、快乐:叫、飞、扑)
五、扩展讨论交流
1.同学们读得很好,假如你就是这里的一只小鸟,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吗?
(1)这儿生态环境好。
①这儿环境幽美。
②这儿气候温暖,土地湿润,河流纵横,有利于万物生长,所以大榕树是那样蓬勃而有生
机。
③这儿资源丰富,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各类虫子繁殖旺盛,因而鸟儿的食物就丰富。
④这儿的 榕树大。大榕树生长旺盛,枝繁叶茂,非常适合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是名副其
实的鸟的天堂。
(2)人们保护意识强。
这儿的人们不许人捕鸟,因此鸟儿们得到了保护,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繁衍。
2.假如你是 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
告诉你的同伴呢?
小结:榕树为鸟的生活提供了美好的环境,鸟在此生活,使得榕树更能茁壮成长,人和动
物和谐相处是 多好哇!它使得人类的家园更加美好。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时候“我”的感受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 ,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一句中的“回头看”是什么意思?(体会到留恋之情) (2)读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
的天堂” 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体会到无限赞美)
2.用留恋、赞美的语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总结
同学们,“鸟的天堂”之 所以成为鸟的天堂,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
受到人类保护。可怕的是,让鸟儿自由快 乐生活的地方现在已经不多了。如果有一天世界
失去了鸟儿的叫声,看不到鸟儿的飞翔,大自然会变得多 么寂寞、冷清啊!因此,我们一
定要保护鸟类,为它们创造更美的生活环境!
八、作业
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
2.如果你生活在鸟的天堂,为使鸟的天堂更美丽,你会怎样做?24*月迹

1.会认“袅、嫦”等7个字,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3.能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
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 感情。

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 澈的月光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
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与月亮相关的诗文。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二、认识作者
贾 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
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 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
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 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 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后期则开始向


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
事情:盼月亮一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
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 ,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有桂树,还有人。
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突然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精读课文,答记者问
1.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将每人提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
3.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予以解答。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道: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而结
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 ,这是为什么?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神奇,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
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 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求索的欲望十
分强烈。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 足——孩子们在寻月,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
踏实了,满足了 。
(2)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
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这句话?
一轮圆月挂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 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
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
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 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
妒” ,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 ,大家“越发觉
得奇了”。 < br>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这个
心理过 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
情恰恰反衬了这种好奇 心;也表现了孩童的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
和争执,也恰恰反衬了这种争强好胜之 心;最后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
“都觉得满足” ,没有任何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
好; “来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更表明孩童们之间本没有任
何隔阂,弟兄姐妹一家亲。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 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
实也在关注着月亮。是奶奶首先提醒“月 亮出来了” ,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
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 是奶奶告诉孩子 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


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 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
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 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
见到了水中之月,又见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 热情,甚至自身
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 孩
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引领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
寻 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5)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传统的吟咏月亮的 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
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 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由
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 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
带伤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写离人赏月,而 是写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
且在祖辈指引下共同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 向上,而不是伤
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 们的
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这一切,都使得文章不落窠白,有耳目一新之感。
(6)这篇文章的语言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 是富于童趣,弥漫着鲜活的、纯真的孩童气息。写孩童寻月,写
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 感受和心理来写。在孩童们那里,月亮运行“是长
了腿的” ;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
了呢” ;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 ,“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 ;三妹因为和嫦
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议论月亮时,
“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 ,直接把月亮 与好
相联系;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
出。
五、课堂总结
组织学生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1.主题思想: 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
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 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
贵的心灵世界。
2.写作特点: ①线索清晰②富于童趣③立意丰富而深刻
第八单元
25古人谈读书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 师加以引导
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 br>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
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
中获 取营养。
二、听孔子说《论语》
《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
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 称“四书”。
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
的创始人。
1.朗读指导。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古文中,“而”前面一般是需要断句的。)
2.理解词语。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翻译:勤勉而又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勤勉。好:喜好。耻:以……为耻。
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的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智慧)的。
知:知道。为:是。 是:这。
知:同“智”,智慧。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翻译: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识:shí记住。厌:满足。诲:教诲。
倦:倦怠。
3.通过阅读这段文章,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教问 题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懂就是
懂,不要不懂装懂。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心,不能自满。
三、听朱熹谈“读书三到”
作者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诗人。世称朱子,是孔
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朗读指导。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古文中“亦”“岂”前面一般是需要断句的。)
2.理解词语。
(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余:我。 尝:曾经。 谓:说。
翻译:(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此:这里(书本)。则:那么。既:既然。
专一:专心一意。漫浪:随便。决:一定
亦:也。


翻译:(心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要是不集中, 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
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急:要紧(现在常用的意义是急躁,急促)。矣:了。岂:难道。乎:吗。
翻译:(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再读课文,想一下,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要注意什么?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4.通过“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 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再读书学习的时
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学习,把学习态 度放到第一位。
四、听曾国藩谈“士人读书”
作者简介:曾国藩我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 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
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我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之一。
1.朗读指导。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 识则
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
则断无 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古文中,“盖”在句首,后面一般需要断句。)
2.理解句子。
(1)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盖:句首语气词。 士人:读书人。 志:志向 。
识:见识。恒:恒心。
翻译:(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2)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下流:下等,劣等。
翻译:有志向就不甘心成为下等。
课外小链接
东汉的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书至深夜。他害怕自己睡着, 就用绳
子把头发系在屋梁上。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为出人头地而发愤读书。深夜,当他打 瞌睡时,就用铁锥刺一下
大腿来提神。
(3)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则:就。
以:因为。
自如:自我满足。
如:像。
窥:观,看。
皆:全,都。
此:……的人 。
翻译:(有见识就知道学 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
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课外小链接:
河伯观海
黄河波涛汹涌,浩瀚澎湃,河伯(黄河之神)觉得天下的至 美都在他一身,再也没有比他
更加气势雄浑的了。他乘势东游,要去跟大海一较高低。河伯一路东进,卷 着滔滔大浪冲
进渤海。啊?这是个什么所在?他竭力向东睐望,只见海天一片,茫茫无际,不知有几千< /p>


里那么辽远。自己一路叫嚣着、张狂着,多么不可一世;可是看看大海呢,那么平静安详,
却不知比自己深邃宽广多少倍!
(4)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断:决然,绝对。(现在常用的意义是长东西折成两截)
翻译:(有恒心就绝对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5)此三者缺一不可。
者:代指上文说的几件事。
些:用在一、二、三这样的数词前,指代前面出现的事物。
翻译:这三者(志向、见识、恒心)缺一不可。
3.总结:作者认为读书人读书需要什么?(用原文回答)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4.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遵循这三点 不遵循这三点
不甘为下流甘为下流
不敢以一得自足河伯观海,井蛙窥天
断无不成之事有不成之事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
如果 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
不可,点明这三点的 重要性。
五、课堂总结
这三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就是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 习态度,只有态度端
正,才能学有所成。
26忆读书

1.会认“浒、传 ”等16个生字,会写“津、凯”等14个生字。掌握“津津有味、索然无
味”等词语。
2.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
心。
4.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
最大 的快乐”的情感。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1.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掌握多音字。
2.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教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书)
2.我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生畅所欲言。
师: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感受。冰心的感受是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板书:忆读书。
3.简介作者:冰心(1900一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 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
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 了许多问


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在社会上引起 了较为强烈
的反响。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 ,
为文坛瞩目。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
哲学”。冰心的作品体裁泛,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建树;但成就最大、影响最
深的还是散文。 作品有:《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集《往事》。
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小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
2.借助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的方式,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在默读的时候思考,把握全文的结构。
生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师巡回指导。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1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2—11自 然段):先分说后总说,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
明读书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从读书 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自然段):侧重谈“读书好”,以 作者八十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
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自然段):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四、教师小结
概括课文内容: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 告诉我们
读书有好处,要多读书,读好书。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词。
2.继续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在阅读中体会读书的好处,以及自己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生回顾并回答
二、进一步感知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和学生讨论 、指正。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交流回答。
(出示课件9)文中提到了作者读到的哪些书?从读书中, 作者感受到了什么?生读课文,
总结
归纳: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荡寇志》《红楼梦》等。
通过读书,作者感受到了最大的快乐,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板书:读书获得快乐明白大道理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 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等词语。
三、细读赏析课文
1.齐读课文第1段:文章开篇的这句话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短短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
的兴趣和多么深 切的体会。
2.默读课文第2—13段,回答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 方面具体写“读书好”的?(提示: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
好”的?)
(2)全文哪些 句段是写“多读书”的?(请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的书)
明确:全文第二、四、六、七、 九自然段写的是“多读书”,并且,在写多读书的同时,
也简略地写出了每次读书的不同感受。
(3)作者是怎样写“读好书”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归纳后明确:
板书: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读者的各种情感。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其中“读书好”是全文的重点。
四、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是冰心老人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围
绕这 几个字,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 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作者对《水浒传》的人物描写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认为《 水浒传》中的人物都有极其鲜明的性格。在对《水浒传》人物做评价时,
作者还通过与《荡寇志》中人物 描写作比较,突出《水浒传》中人物性格鲜明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
2.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27*我的“长生果”

1.认识“喻、差、瘾、卓”等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一、谈话导入
“长生果”顾名思义是什么?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第四课《我的“长生果” 》 ,课文中
的“长生果”是指什么? (指书籍)。那作者为什么把书籍作为自己的“长生果”呢?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我的“长生果” 》 ,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读有关作者的资料。
三、明确课堂目标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读本课的课堂目标。
四、检查预习,认读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比喻 心扉 一阙 呐喊 水浒 过瘾 卓娅 磁石 锻炼 酵母 皎洁 誊抄 借鉴 眼羡 赞誉 沉
甸甸
2.读四字词语。
不言而喻 呕心沥血 囫囵吞枣 流光溢彩 呐喊助威 津津有味 天长日久 如醉如痴 浮想


联翩 泪落如珠 不求甚解 悲欢离合 牵肠挂肚 如饥似渴 不言而喻 黯然神伤 千篇一律
天高气爽 云淡日丽 香飘四野 别出心裁 与众不同 大显身手 心安理得 呕心沥血 莎士
比亚
五、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 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读书的经历。从中悟出
了什么道理?谈谈你的体会。
看“香烟人”小画 片津津有味、看连环画废寝忘食、文化站读文艺书牵肠挂肚、图书馆
读中外名著如醉如痴、两次写作文大 显身手。
2.从作者少年时代读书、作文的经历,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酷爱读书的人。
3.对于作者悟出的道理,你是怎样理解的?
作文,首先构思要 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
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 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4.作者由自己的读书经历悟出了有关 作文的道理,你由自己的读书经历,又悟出了哪些与
作者不同的道理?
点拨:理解“书”被称 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的含义: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这 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 ,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
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六、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1.生动的比喻。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恰当的词语。
积累: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 离合、牵肠挂
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等。
作者巧妙运用四字词语,还有妙用修辞手法,这样有什么好处吗? (语言生动、形象,更能表
达出作者对书的喜爱)
七、课外延伸
有很多著名的作家和名人,对读书也有深刻的感悟。
开卷有益。——晋·陶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书到用时方恨少。——陆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八、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辛弃疾简介-学生会生活部


平安夜是哪天-护士求职简历范文


蜀光中学-幼儿教师师德体会


新西兰留学网-毕业生自我评价范文


汕尾教育网-销售年终总结


情人节的话语-微笑服务标语


石洋子-幼儿园家长会发言稿


抒情文-假小子戴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