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教材解读
努力工作的名言-物流专业大学排名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一、教材整体结构:
五年级上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
阅读,月是故乡
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
近毛
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
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二、教学目标
和其它年级的教材比,五年
级上册总的教学目标有何不同,在教师教学用书的第9页有所
标注,在此,我不想详细赘述,但,有几个
标注点敬请大家和我一起关注:
(一)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
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
美[人文性的体现,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
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
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
基本说明方法。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新要求,比中年级要高]。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保底数,一定要想办法达到]。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写简
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
整洁。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增长点】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
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
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增长点】
三、精读课文主线问题的设计和落实
这册教材可挖掘的点太多,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我们就
着重从精读课文阅读教学中主线
问题的设计和落实这方面谈谈教学建议。
一、我爱阅读
单元要点把握:
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
2.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3.明白阅读的意义,努力
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激起阅读兴趣,养成阅读
习惯,把阅读作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使阅读成为成长的需要。
1、《窃读记》
这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课文以“窃读
”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
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
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
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
识的渴望。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是文章的中心句,集中
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在设计课文主线问题的时候,可能有的老
师
会利用中心句将主线设计为“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但是在细读课文时,
会发现在整个
“窃读”的过程中除了快乐和惧怕,文中的“我”还有很多感受,比如,窃读前
怕找不到书的担忧,窃读
两个小时之后的腿酸脚麻、饥肠辘辘等等。如果使用这个主线问题来
组织教学,可能就不能涵盖对这些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所以我们尝试一下从内容入手设计主线
问题“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细读相关语句,
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学生带着这个问
1
题品读课文,那么
不仅可以体会出作者在窃读过程中的百般滋味,并且通过窃读条件如此艰苦,
我却如此执着,更能够深切
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痴迷的情感。在品读全文之后,我们再让学生理
解文中的中心句,那么学生的感受会更
加深刻。
这篇课文的写法有几大亮点,最主要的是作者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举几个例子:
比如,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
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
...
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
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再有,心理描写方面作者善用自语式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如,“在一排排花花
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
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
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
读的惊喜;“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
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
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
分童稚,还有几分诡异。在“窃读”这
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
境,作者用这样的自语式独
白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以上
这些细致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课文中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带领学生细致的
理解,分析,学习作
者的这些写法。
3、《走遍天下书为侣》
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和其他写读书的文章不同,
这篇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
本书读精——“一遍又一遍地读”的观点。全文观点明确,说理充
分,且充满情感色彩,形散
而神不散。学习这篇课文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受
到启发;难点是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基于这两点,本课的主线问题设计
为“1.书
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2.作者“一遍又一遍
地
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在写法上,这篇课文在说理过
程中采用严密推理、层层剥笋的方法,用假设、反问、设问、
比喻等,增强表达效果。在带领学生深入理
解课文之后,还要引领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下面我们具体地看一下:
(1)假设:这篇
文章通篇都用了假设来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一步步表明
观点说明方法。开始作者假设独
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
人感叹,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
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
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
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假设的情境中,作
者仿佛在与人交流,把自己对
书的独特情感以及自己在书中体会到的乐趣表达的淋漓尽致。
(
2)设问:课文的前三自然段,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自己会
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会选择一本书”。毫不犹豫地回答直接显示了自己对书的情有独钟。
(3)反问:课文的第5自然
段,作者为了表达作者反复读同一本书的原因。使用了反问句。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
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
吧?
连续两个有理有力的反问让你不得不
点头称是,朋友越见越亲,家越回越依赖,每一次新
的接触都让我们情感更深一层,书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
(4)比喻:作者还运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得更形象。
①作
者把书比喻为家。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作者把
书和家相比,表示对
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另外,
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
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
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②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朋友,是你孤单寂寞时的陪伴,是你伤心难过时的安慰。朋友能
2
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把书当作自己
亲密的朋友,足可
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
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作者以常见的
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
③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
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到
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
度。
书后有一处拓展练习: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
④作者将书比作人。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
的人一样生动、有情。作
者读书,就如与人在交谈一样。
⑤作者将书比作伴侣。这正是与题目
相呼应,《走遍天下书为侣》。书,也就是在生命中时
刻陪伴,能够共担风雨,分享喜怒哀乐,特别亲密
的伴侣。这个比喻就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书的
喜爱。
(5)列举:作者将自己读书的方式方法详
尽地叙述下来,给我们以启发指导,也希望有更
多的人能反复读一本书,不断体会新的收获。
以上几种表达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相机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情感;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作者的感情是
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思乡情同,但思乡的方式、
寄托的对象可以因人而异;
3.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4.把握本组课文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
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
起来,在感受美好情感的同时,提升语文能力。
6、《梅花魂》
这篇文章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课文通过五件小事来表
达这种感情:
1、外祖父教我读诗词,常动情流泪;2、外祖父分外爱惜墨梅图;3、外祖父因不能回国
而难过;
4、外祖父临别前将墨梅图送给我;5、外祖父又送我梅花手绢。在这五件事中,第1、3件事
直
接表达了外祖父热爱、眷恋祖国的感情,第2、4、5件事间接地表达了这种感情。一个个小故
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梅花魂
已注入老
人的生命之中。
学习课文时,在带领学生理清这五件事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带着“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
会
出外祖父思恋祖国的感情?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深入读书,交流讨论。
课文有几处内容应该引领学生重点理解:
第二件事: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
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
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
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
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
管教好,这清白
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
见慈
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这里有对外祖
父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从这些细致描写中,可以看出梅花在他眼里不
仅仅是梅花,而且是祖国的象
征,值得用全心去爱。
作者在短短一段文字中,先用了比较,又使用了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梅花在外祖
父心目中
的特殊位置,从而表达外祖父珍爱墨梅、热爱祖国的情感。
3
第四件事: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
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
,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愈
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
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
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
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
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一大段话是外祖父对不谙世事的“我”说的,与其说是赞美梅花,无宁说是老人心灵的
表白,
那就是,老人虽漂泊海外,但作为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有品格,
有灵魂,有骨气。
本段老人家的大段对白,恰好是点题之笔——题目里的梅花魂,指的就是梅花的精神,而
梅花正
是中华民族许多“有气节”人物的象征。
借物喻人,借物抒情,在外祖父的对话里显现无遗。
在写法上有四大亮点:
(1)直接表达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2)用一个个具体的小故事,反映外祖父的爱国情怀;
(3)抓住外祖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他的品格、灵魂、骨气、情感。
(4)结构方式:首尾照应。
三、学习说明性文章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3结合课内学习,拓展学习渠道,自觉阅读优秀科普读物,丰富知识,提高素养。
9、《鲸》
《鲸》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一段讲一个意思。课文从鲸的
体型特
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怎样进食、怎样呼吸、如何睡觉、生长特点)几个
方面对鲸进行了全
面的介绍。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可读性很强。
根据新课标5-6年级的阅读
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
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各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在引领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弄清课文是从
哪几个方面介绍鲸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主线问题“1、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鲸有什么特点?2、课文是
怎样把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第一个问题,在
于让学生通过细读课文能够抓词抓句地分析,理解课文内
容,体会鲸的特点。第二个问题就是
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注意在带领学生领悟说
明方法的时候,还要注意
引导学生品味并分析说明方法的好处。比如,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很多
数字来说明鲸
的大,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句中的具体数字改成“很重”、“很长”等概括性语言,让学
生与
原文对比,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这篇课文写法上最突出的亮点有两个:
1、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可读性很强。
下面就列举一下本课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作比较。例: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
鲸。
列数字。例: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举例子。例我国发现过
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
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
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
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分类别。例: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
4
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打比方。例: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
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
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
水中。
2、用词准确使说明更精确、更科学。如课后第3题
(1)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
(2)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
(3)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
11、《新型玻璃》
同第9课一样,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紧紧扣
住一个“新”字,前五个自然
段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5种玻璃的特点和
它们的作用。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了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的重要作用,预
言人们
将会创造更多的奇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学习
作者准确形象地说明事物
的方法,并学习运用。由于这篇课文的文体、结构和教学目标都与第9课相似,
因此这两课的
主线问题也比较相似。在带领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弄清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之后,我们
提
出主线问题“1、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是什么?2、课文是怎样把这些
特点和作用介绍清楚的?”由于这篇文章的各个段落之间的并列关系,所以在解决第一个主线
问题时,
可以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既“夹丝网防盗玻璃”。在学习完之后,
再让学生自学其他
4种新型玻璃,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这个表格。
新型玻璃
种类 特点 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 自动报警 防 盗
夹丝玻璃 非常坚硬,不易破碎 适于高层建筑使用
变色玻璃 能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 “自动窗帘”
吸热玻璃 吸热,阻挡冷空气
可使室内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 消除噪音 使噪音强度减弱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
后,再一起解决第二个主线问题,“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和作用介
绍清楚的”,即,领悟文章的表达方
法。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课文的前5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
璃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且富于变化。如第2自
然段用“另
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3自
然段的开头既连接了上
文,又直接进入下一种玻璃的介绍,清楚明白;第4自然段的首句过渡
非常自然,令人感到亲切。第5自
然段的开头则以形象的比喻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起读者阅
读的愿望。
我们就可以根据这篇课
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法,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让学生也
来设计新型玻璃。要求学生学习作者的
写作方法,先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再讲用途;并使用
恰当的说明方法。如果要设计几种玻璃,还要注意
段落之间的过渡。当然,如果学生想设计其
他的新型产品也是可以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解决了教学重
点中“学习作者准确形象地说明
事物的方法,并学习运用”的要求。
四、生活的启示
单元学习目标
1把握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5
13、《钓鱼的启示》(略)
15、《落花生》
精读课文《落花生
》,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在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色。全文按事情发展的
先后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
尝花生、议花生。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课
文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收获”几个词一笔带过,而过花生节,只是一个晚
上的事,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那天晚上一
家人边吃花生、便议论花生,可文章一字
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只是在文
章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
品都吃完了”,作者这样安排是从中心思想的表达需要出发,进行剪裁的。
因为课文要想通过家
人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表
达作者不
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
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
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
略得当的写法。鉴于以上考虑这节课我们
重点引领学习议花生这一部分。主线问题设计为“家里人都是怎
样评价花生的?你怎样理解父
亲对花生的评价?从中领悟到哪些做人的道理?”通过学习应该让学生感受
到,“我”和哥姐对
花生的评价是对的,但是浅层次的,父亲的评价却“由表及里”,提炼出花生的实质
与内涵,是
一种随机的,但又是有目的性的教育,可谓“随风潜入夜”,教子有方。
在这里,有一些重点
语句在学生理解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引导: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
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
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
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
道。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是父亲对花生的议论。这里父亲把
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
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
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它却具有内在
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其中“鲜红
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在认识上也
很容易把两者对立起
来。但值得注意的是,父亲只是提出对桃子、石榴、苹果的客观印象,只是从外表方
面将两者
做了比较,并没有对其作评价,教学中不要把桃子、石榴、苹果推到另一个极端,作为反面例<
br>子来对待。其实,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当然更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这
里,父亲着重想强调是的内心美,更看重的是无论外表是否好看能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
好事。一个外表
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
但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
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教
学这句话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六
单元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父母之爱,增强与父母沟通的意识;
2.学习课文,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在习作中联系生活,在表达真
情实感上下功夫,让自己的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
习作,加强自己与父母的沟通。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
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
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
了伟大的父爱,
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
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
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深入阅读时,我们就
可以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
动全身的关键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来设计
主线问题:为
6
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作者是怎么
写的?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
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在引导学生自学的时候
,要分别体会父亲和儿子的“了
不起”。让学生感受到到,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他深爱儿子,信守承
诺;儿子的“了不起”
是因为他对父亲的充分信任和在获得救助时表现出来的的前先人后己的品质。
在落实主线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中父子表现的语句时,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
时情境
,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恐惧;7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
如,父亲当初
“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儿子生还
后的无比幸福喜悦。三是
要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
在写法方面,本课有三大亮点:
(1)描写具体,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
(2)情感真挚,三次出现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多处呼应,表达强烈的情感;
(3)特色语言,用时间名词的罗列,描写了父子间信念的坚定,实践的艰难。
具体分析:
(1)我们说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除了故事本身的震撼力量以外,更重要的就是作者对父
与子表现的真挚、细腻的描写。这样的描述,在文中比比皆是。在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带领学
生去体会、
去领悟。
(2)文中出现了三次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在
教
学时,我们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通过师生共议,让学生体会到这句
话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
原因。反复
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
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
亲多么信赖。
(3)文中在描写父亲挖废墟救儿子时有这样一句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
时,36小
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在学生分析到这一处时,我们可以问“为什么这里不直接写挖了36
小
时呢?”让学生明确,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6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这
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
的信念
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
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
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
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先讲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
彩极了”,爸爸的
评价是“糟糕透了”。再讲作者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的
他一直在
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最后讲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
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非常幸运,而且认识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看来截然不同
的
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
写的语句,体会作者
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在精读童年这部分,我可以提出这样的主线问题: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和父亲是怎
样评价的?我的
表现怎样?文中是怎么写出来的?在这一部分,作者对我的情感变化过程写得
十分细腻传神,在学习时,
应该引领学生细细地品味。如: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
认认真真地重新誊
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
,满怀
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
在等不及了。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
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
我这首精彩的诗。
这是,作者的诗在得到母亲高度的赞扬之后,等待父亲回来的变现。等待的过程是漫
长的。
“我”愈是重视父亲的评价,心情就越紧张;愈是郑重其事,愈铺垫了下文爸爸评价给“我”
7
带来的打击。第一段借助动作描写,反映了“我”期盼父亲评价的心
情,第二段用时间罗列,
突出“我”内心的急切、等候的漫长。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 ……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
br>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
还在为那
首诗争吵着。
这一部分内容生动再现了面对父母不同评价“我”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有的直接写出情绪
变化,有的通过动作、神态来表现,要让学生感悟到这里的写法。
在精读作者后来的认识这一
部分,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
儿时是多么幸运?”通过读书,让学生体
会到,因为作者拥有母亲慈祥的爱,鼓励的爱,激励
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格要求的爱,是他
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虽然方式
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而作者成年
后的成功,正印证了这两种爱
对作者事业和人生的成就。
七
单元学习目标
1.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3.从课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4.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1、《圆明园的毁灭》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
象,表达了
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
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
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
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部分是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
建筑风格及
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第三部分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
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
在
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第一自然段中的“不可估量”提出主线问题。“1、昔日的圆明园究竟
有些什么,
让我们说她有不可估量的价值?2、它究竟遭到了怎样的毁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
失?”这两个问题要
引导学生分别围绕课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展开学习。
本课难点有两处:
(1)读文感悟,大胆想象,使圆明园辉煌的历史,再现于脑海中;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
学中除了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书中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以外,还
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通
过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等,使学
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
(2)写毁灭而重笔写辉煌,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独运。
在解决完主线问题之后,我们可
以问学生书后第三题的问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
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
日的辉煌?教学时,如果能够将课文的第二部分,
既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学细致,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
确实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园林艺术的瑰宝,
那么这个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如果让学生充分感知圆明园不
可估量的价值,那么一定会对
她的毁灭为之扼腕,为之痛心。因为辉煌,才觉毁之可惜;因为美好,撕毁
了才是真正的悲剧。
所以,课文先扬后抑,爱恨交织,均体现在作者的布局谋篇之中。
8
22、《狼牙山五壮士》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
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
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
,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
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
br>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接受任务—痛击
敌人—引
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其中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
从英雄壮举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
热情。根据这一重点,我们设计主线问题
为:“五壮士”有哪些勇敢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你感
受到哪些写作特点?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一个特点
,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
细致、具体的描写。这些描写在课文的二、四、五部分都有体
现,这里就不举例子了,在教学
时,一定要引领学生好好分析理解。
学习本课还有一个重点就
是让学社生从阅读中领悟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
能力。本课写法四大亮点:
(1)顺序清楚,条理分明;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突出描述英雄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使人物形象高大鲜明;
(4)多个人物描写,能做到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
具体分析(2)、(4)。
(2)本文的详略得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相对于“接受任务”和“引上绝路”这两部
分,
作者在“痛击敌人”、“ 顶峰歼敌”、“ 跳下悬崖”这三部分使用了更多的笔墨;二是在这
三个重点
部分,也有详略之分。“痛击敌人”和“顶峰歼敌”两部分,分别描述了五壮士两次完
成掩护任务,相对
于“痛击敌人”来说,“顶峰歼敌”又被作为重点来写。
(4)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
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
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
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
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
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
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
着中国人民
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在众多英雄人物的描写中,此处作者突出描写了一个人
,那就是班长马宝玉,他的动作、
语言等的描写集中了五壮士的精神,给人以重点突出,干净利落之感。
以往学生在习作中,具
体描写一个人一定不成问题,两个人也有可能写好,但是他们未必会写一群人。在
写的时候可
能每个人物都泛泛的一笔带过,人物特点或品质不突出;也可能对每一个人物都精雕细琢,描
写显得冗长累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多少会对如何写一群人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
到
多个人物描写,能做到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的方法。
当然,针对这些写作方法,学生能领
悟多少算多少,教师不必求其全面,能对学生的习作
有所启示就可以了。
八
单元学习目标
1.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杯;
2.感受过程中,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重点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25、《七律 长征》
这是毛
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
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
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
,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总
领全诗,语言深度凝炼;颔联高度夸张,境界灵动广阔;颈联对仗
工整,感慨极具气势;尾联
收篇作结,预示最后胜利。
9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领略毛
泽东作为诗人
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根据这个教学重点,在带领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
后,我们可以利用总领全诗的“红
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句提出主线问题:从哪些词句
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
远征难”?从中你体会到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在提出主线问题后,重点引导学
生学习和理
解第二和第三句诗,感受红军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并体会这两句诗的意思和
思想感情,不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
泥丸。”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
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
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
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
的拟人化动态描
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
广阔,
气象万千。
第二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暖”一“寒”,既写出
了天气情况,又
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
了夺
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一动一静。此联对仗自然、工
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所描写的内容和意境都和学生们的
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如果要让学
生对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较深的感受,课前一定要引导学生搜集“长征
”的相关资料,从各
个方面对长征和中国工农红军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也应该充分借助各
种教学手
段,通过图片、影视资料等让学生感受诗句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6、《开国大典》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
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
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
风采。
本课重点是通过一个个场面,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本课难点
是结合收集资料,想象当时的宏大场面。
针对重难点,我们将本课的主线问题设计为:开国大典写了
哪几个场面?给你留下印象最
深的是哪个场面?作者是怎么写的?
本课写法三大亮点:
(1)按顺序叙述,层次清晰;
(2)抓场面描写,表现人民的激动,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3)借侧面烘托,感受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