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栖霞牟氏庄园-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________起一个
大竹匾,________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
地将________在棒上的绳子只一__
______,那鸟雀就________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
鸡,角鸡,鹁鸪,蓝背……”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
来,用短棒________起一个大竹匾,________下秕
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__
______在棒上的绳子只一________,那鸟雀就________
在竹匾下了。
横线上的动词准确、详细地写出了________,表现了闰土的________。
(2)给这段话加个小标题:________。
(3)文段中的省略号表示( )
A.
说话断断续续。 B.
列举省略。
【答案】 (1)支;撒;缚;拉;罩;捕鸟的经过;聪明能干
(2)雪地捕鸟
(3)B
【解析】【分析】(1)这道题
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
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
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考查拟定小标题。阅读短文,概括出段意,再进一步提
炼标题。(3)解题时了解省
略号的作用:列举的省略、表示说话吞吐、话未说完、语意未尽、语意的跳
跃、心理活动
的时断时续。依据句意可知,此处省略号是表示列举省略。
故答案为:(1)支、撒、缚、拉、罩、捕鸟的经过、聪明能干 (2)雪地捕鸟(3)B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
填好每一
空。(2)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对引号的作用的掌握及应用。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国旗,冉冉升起
宽阔的长安街上,华灯还在淡淡的晨雾中闪烁,_____
___的人已从________汇集到天安
门广场,急切地等待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
日升旗仪式的举行。
当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时,雄壮的军乐声划破长空,在广场的上
空回响。矫健的国旗护
卫队________地走出天安门,迈上金水桥。威武高大的擎旗手,肩扛国旗
,在36名护旗手
的护卫下,正步跨过长安街走向广场,他们身后是60人的军乐队。________
的广场瞬时静
下来,人们的目光集中到这支队伍上。迎着曙光,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________。
“敬礼!”
军人行军礼,少
先队员右手高举过头顶行队礼,广场上15万群众凝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
红旗行注目礼。
庄严、肃穆、神圣。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升到旗杆顶。
广场上、金水河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
欢呼声,人们________,热泪盈眶,仰望着高
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1)选择合适的词填到文中横线上。
英姿勃发 冉冉上升
心潮澎湃 万头攒动 四面八方 成千上万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霎时——________
迫切——________
注视——________
威严——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人头攒动:________
心潮澎湃:________
(4
)本文描写了天安门前的一次升旗仪式,依次记叙的是________、升旗盛况、
________
、升旗后人们的心情。
(5)写出最能表现人们激动心情的句子________。
【答案】 (1)成千上万|四面八方|英姿勃发|万头攒动|冉冉上升|心潮澎湃
(2)瞬间;急切;凝视;威武
(3)许多人拥挤着移动。;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
(4)人们等待;众人行礼
(5)广场上、金水河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仰望着
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解
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
填空,使句中表达
更准确。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语,解
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
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成千上万、四面八方、英姿勃发、万头攒动、冉冉上升、心潮澎湃
(2)瞬间、急切、凝视、威武
(3)许多人拥挤着移动;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
(4)人们等待、众人行礼
(5)广场上、金水河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仰望
着高
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
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
要内容之一。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
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
累,增加词汇量。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
义。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
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
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
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
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这么
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
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
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
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
br>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由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
的;人生中
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找近义词:娇媚——________ 洁白——________
②找反义词:烦心——________ 快乐——________
(2
)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3)说说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的作用。
(4)雨中
的丁香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的原
因是________。
(5)作者之所以把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丁香花色彩绚丽、香气浓郁、婀娜多姿,令作者浮想联翩。
B.
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C.
丁香花担负着解不开的愁怨。
(6)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妩媚;莹白;顺心;愁怨
(2)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花苞;衣襟上的盘花扣
(
3)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
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4)
雨中的丁香线条模糊;格外妩媚;作者觉得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
色自然交融,给人极
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只有在雨天才极为明显。
(5)A
(6)生活不可
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解决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
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
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
烂。
【解析】【分
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
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
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
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答
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
、难理解的事物。比
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和喻体。本
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
度分析作答。
(4)考
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
找到答案。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6)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
合个
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妩媚、莹白、顺心、愁怨
(2)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花苞;衣襟上的盘花扣。
(3)
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
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
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4)雨中的丁香线条模
糊;格外妩媚;作者觉得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
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而这种
感受只有在雨天才极为明显。
(5)A
(6)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
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解决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
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
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
灿烂。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
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
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br>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
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
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
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探出半树
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
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
数棵白丁香和紫丁
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
人
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
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
拙了。从外面回来
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
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
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①
—③自然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分别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处的丁香。
(2)第①节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br>________。
(3)“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句中“积
雪”指________,从“________,
________”可以看出来。
(4)下列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
墨
写这三棵白丁香。
B.
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
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
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
香结”全新的艺
术境界。
(5)写2句有关花的古诗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6)“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
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
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
”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形状;色彩;气味;城里街旁;宅院;城外校园;斗室外
(2)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丁香花多、娇小、惹人喜爱的特点
(3)丁香花;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4)B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
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
变化。其次,
“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
丁香的特点:纯洁
、轻柔、光洁。
【解析】【分析】(1)、(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
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
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把“丁香花”比作“星星”是比喻,又把“丁香花”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即
可。
(6)解答此题要从内容方面来分析。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
雪”
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纯洁、轻柔、光洁。
故答案为:(1)形状、色彩、气味、城里街旁、宅院、城外校园、斗室外
(2)比喻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丁香花多、娇小、惹人喜爱的特点
(3)丁香花、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4)B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首先,
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
变化。其次,“积雪
”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
丁香的特点:纯洁、轻柔
、光洁。
【点评】(1)、(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的含义。
(6)此题考查对写作技巧的掌握。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间第一爱
季羡林
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
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
是母爱。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我为什
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
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
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
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
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
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高德劭
①
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
很大的劳
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
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弥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
功,将会受到中
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
意义呢?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
爱,告诉他(她)人间并不是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
充满了温暖的母爱。但是人间毕竟不
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人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
亲一份:遇到悲的时候,
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擞精神,抬起头来,
勇敢地冲
向人生的前程。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我
至今还坚持此说。你可以回忆你的老
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
你甜蜜和温馨,甜蜜
和温馨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
②
吗?但是,对母亲的回
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
等的回忆所能媲美的呢?
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亲的
人。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
无法治合愈我这个创伤的。我一生走遍在半个
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是不管是花前
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一直
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
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嗟乎!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
奈之何
哉!
《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③
。”这是古今同恨的事。惟愿
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
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
况,再背诵一下盂郊那一首有名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庶
④
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
注:①德劭( sh 4 o ):品德美好。②醍醐( t 0 h ú ):古时从牛奶中
提炼出的精华。
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④遮( sh )
):几
乎,差不多。
(1)本文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是因为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
第二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这”指代的是________。
(
3)文章四五段阐述了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不符合文段意思的是哪几
项,有几项选几
项( )
A. 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
B.
想起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
C.
即使华佗或岐伯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
D.
可以获得甜蜜和温馨,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
E.
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4)《韩诗外传》上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这句话
中的“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子
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
(5)文章段末说:“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其中
“应有的结论”应当是________。
【答案】
(1)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
(2)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
(3)B,C
(4)遗憾;母亲离开人间,使自己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的遗憾。
(5)感受母爱,敬重、报答母爱,从母爱中汲取力量。
【解析】【分析】(1)考
查筛选信息。此题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短文中找到答案。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
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
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
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
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
一部分。(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
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依据
课文内容可知,
ADE正确, BC错误。(4)考查对名句的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
不待”这
是古今同恨的事。这句话中的“恨”是遗憾。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因为
母
亲离开人间,使自己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的遗憾。(5)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应结合课
文
呢哦荣来理解,“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感受母爱,敬重、
报答母爱,从
母爱中汲取力量。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
代的内容的把握
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4)此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能力
。
(5)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二、语段阅读
6.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
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
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
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
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走在哪里都
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
br>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_______使人惊叹,
_______叫人舒服,_______愿久立四望,_______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
br>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1分)
(2)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个特点?(1分)
________
(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________
(4)画横线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
________
(6)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
(7)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________
(8)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9)一碧千里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1)景;人
(2)文中写出草原的绿。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
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流入天际、绿毯、绿色、渲染。
(4)广阔无边的大草原;羊群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
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用骏马
和牛这些实际景物引起的。
(6)作者来到了草原上。
(7)都是描写的绿色景物。
(8)既|又|既|又
(9)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的。本文形容草原的无边无际,非常广阔。
【解
析】分析:这一自然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的奇丽风光。这一段可以
分为草原景色和作
者感受两层。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
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
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这一段,作
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
,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
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
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
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
光;马
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
点
评: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
序,从整体上把握课
文。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
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7.课外阅读
杨升庵是明朝的大诗人、大画家、大书法家、大文学家。
升庵年幼就______
,是当地有名的神童。他特别喜欢游泳,一到热天,就到门前的小河
里去玩个痛快。
有一天,他正在河里游泳,远远地看见衙役们举着“回避”“肃静”的牌子在前面鸣锣开
道,县太爷坐着
轿子,在一群衙役______中走过来。县太爷来到小升庵附近,看他光着屁
股在河里游泳不回避他,
觉得这孩子可气又可爱,想逗逗他,便叫人拿了岸上的衣服挂在
一棵大树上。县太爷下了轿子,对小升庵
说:“今天我给你这个小神童出个上联,你若对得
好,我把衣服还你,若对不上来,那就在水里泡着吧!
”
小升庵一听对对联很高兴,便两手很夸张地抠抠耳朵说:“我______。”
县太爷被他的滑稽样逗乐了,一指那棵大树:“千年古树当衣架。”说完就想朝轿子那儿
走。打算坐在轿
子里等小升庵对出下联。谁知,他还没转过身去,一个童声就喊起来:“万
里长江作澡盆!”
县太爷一惊,______:“真是神童啊!”于是亲自取下衣服送到小升庵跟前,说:“
你小
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气魄,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1)将(前呼后拥 聪颖过人 脱口而出
洗耳恭听)填入文中的横线上,按顺序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县太爷看着杨升庵,觉得他可气,是因为?觉得他可爱,是因为?
【答案】(1)聪颖过人;前呼后拥;洗耳恭听;脱口而出
(2)“觉得他可气是因为他不回避;觉得他可爱是因为他光着屁股在河里游泳。
【解析】【分析】①聪颖过人:智力超过一般的人。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
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
人讲话。请人
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脱口而出:指不经考虑,随口说出。形容说
话不慎重。也形容才思敏捷,
可以对答如流。②县太爷来到小升庵附近,看他光着屁股在
河里游泳不回避他,觉得这孩子可气又可爱<
br>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
是语言表达能力。
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次,
我看到了草原。那里
的天比别处的更__________,空气是那么__________,天空是那么
_______
___,使我总想__________,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__________,而并不
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
来,走在哪里都
像给__________。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__,就像只用
________
__,不用___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
界
,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既愿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
________。
(1)根据课文《草原》填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________
,空气是那么___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__,使我总想
________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________ ,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
是绿的,小丘
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
________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 ,就像只用________ ,不用________
的中国
画那样,到处________ ,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________
,又________ ,既愿
________ ,又想坐下________ 。
(2)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这段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特
点,
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3)用横线画出比喻句,其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
______。
【答案】(1)可爱;清鲜;明朗;高歌一曲;一碧千里;无边的绿
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柔美;色渲染;线勾勒;色欲流;人惊叹;人舒服;立四望;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br>
(2)天空;地面;一碧千里;绿色渲染;翠色欲流
(3)绿色的大草原;羊群
【解析】【分析】本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
受到那里的奇丽风光。这一段可以分为
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
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
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这一段,作
者紧紧
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用了非
常恰当的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鼓励学生对精彩语句进行积累。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
1928年2月,夏明翰同志被捕了。
审讯室内,敌人的审问开始了。“你多大年岁
?”“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万岁!”“你老家
在哪儿?”“革命者四海为家!”敌人被弄得慌了手脚,
又问:“你信仰什么?”“共产党人不信
神,不信鬼,信仰马克思主义!”敌人企图从夏明翰口里得到一
点情报的梦想破灭了。
敌人用各种手段没能使夏明翰屈服,最后决定杀害他。
2月9日清晨,白色恐怖笼罩江城。夏明翰同志告别狱中难友,________地走向刑场。
刑场上,夏明翰________,深情地望着祖国大地,望着他熟悉的、印满他战斗足迹的武
汉三镇。行刑官走过来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讲。夏明翰大声说:“有!给我纸和笔!”他用带
着手
铐的手,饱蘸着浓墨,不,饱蘸着自己满腔热血,在雪白的纸上写下了“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杀了
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________的就义诗。写完,他将笔一甩,厉
声喝道:“开枪吧!”
枪声响了。党的好战士,人民的好儿子夏明翰同志为革命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横线上。
(2)将下列三个词语填写在文中最恰当的地方。
①夏明翰同志告别狱中难友,________地走向刑场。
②刑场上,夏明翰__
______,深情地望着祖国大地,望着他熟悉的、印满他战斗足迹的武
汉三镇。
③这首________的就义诗。写完,他将笔一甩,厉声喝道:“开枪吧!”
A.从容不迫 B.正气凛然 C.昂首挺立
(3)“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句诗的含义是________。
【答案】(1)人民的好儿子夏明翰
(2)C;A;B
(3)杀
了夏明翰一个人,还会有千千万万个追求真理、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来完成未竞的
革命事业。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
br>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
中正确
使用词语。使词语在句中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3)考查理解诗句意
思的能力。要结合语境来理解“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句诗的
含义是杀了夏明翰一个人,还会有
千千万万个追求真理、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来完成未竞
的革命事业。
【点评】(1)
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2)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
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
外的词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3)此题考查理解诗句
意思的能力。
10.阅读《母亲无节》片断,回答问题。
《母亲无节》片断
毕淑敏
在所有的日子里,母亲都为我们而忙碌。
母亲之所以成为母亲,是因为孕育了生命。当我们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母亲
就
开始为我们缝制小衣,憧憬着我们的模样,设想着我们的前程……
我们一出生,母亲
就沉浸到前所未有的操劳之中。我们的每一声啼哭,都会使母亲牵挂
不休,我们的每一次欢笑,都会使母
亲眉头舒展。母亲教我们走路,教我们学语。扶我们
攀登高山,携我们涉过重河。当我们受了委屈的时候
,母亲的怀抱是我们最后的港湾。当
我们面对人生的迷惘叹息的时候,母亲的抚摸传达一种永不熄灭的力
量……
在古希腊的神话里,母亲是大地。在中国的传说里,母亲是河流。不管是大地
还是河
流,都滋润着太多的绿叶,负载着大多的白帆,作为它们自身,是艰苦卓绝的付出和养
育
,决非鸟语花香的节日。
终于有一天,我们离母亲而去,走得那样坦然。母亲挥泪与
我们告别,笑得那样慈祥。
我们去阅读世界了,把无尽的思念的夜晚留给母亲。我们欢乐,我们成长,我
们会在热恋
的日子里忘记了给母亲写信……
我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母亲的
关切就像一件旧时的毛衣,在严寒的日子里我们会忆起
它的温暖,在风和日丽的春天,我们就把它遗忘。
但对母亲来说,每一缕思念都那样绵
长,每一条关于我们的音讯都令她长久地咀嚼。我们每一点微小的成
绩都会熨平她额上的
皱纹。我们的每一次挫折和失误都会令她仰天叹息……
这也许是一条奇怪的放大定律——儿女的风吹草动,会凝聚成疾风骤雨降临母亲的心
灵。当我们跋涉在人
世间的时候,母亲的心追随着我们,感应着我们,承受着我们的苦
难,分担着我们的忧愁。
普天下所有的母亲,心都是分裂着的,神经的触角都格外悠长。假如她的儿女在美国,
她就时刻感受着大洋彼岸的冷暖阴晴。假如她的孩子正在患病,她就祈祷病魔百倍凶残地
降临自身,而解
脱她的孩子。甚至在一切平安顺利的时候,母亲的心也是警惕地蜷缩着随
时准备一跃而起,为孩子遮挡突
然袭击然的风暴……
(1)读《母亲无节》一文,请举文中三例说明“在所有的日子里,母亲都为我们而忙碌”。
(2)作为孩子,会有愧对母亲的地方,请在《母亲无节》一文中找出两处这样的语句来,<
br>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
(3)《母亲无节》一文揭示母爱让人感动
,而《穷人》一文也写了两位母亲的母爱,请在
文中找出桑娜和西蒙关爱孩子的典型语句,感悟一下穷人
的母爱。
(4)两篇选文中都写了母亲的形象,你认为两篇文章中母亲形象的共同点
是什么?用几个
词语概括出来。
(5)大声朗读《母亲无节》一文,想想自己经常动手做点什么事才能真正回报母亲。
【答案】(1)略
(2)①我们会在热恋的日子里忘记给母亲写信。②母亲的关切就
像一件旧时的毛衣,在
严寒的日子里我们会忆起它的温暖,在风和日丽的春天,我们就把它遗忘。作者在
这里劝
告儿女们不要忽略了母亲,不要只知道索取母爱而不报答母爱。
(3)桑娜:
回到家里,她把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
连忙把帐子拉好。西蒙:在
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
们的小脚。
(4)略
(5)略
【解析】【分析】(1)
考查搜索信息。要求举文中三例说明“在所有的日子里,母亲都为
我们而忙碌”。带着问题细读课文都能
从文中第1自然段找到答案。(2)考查搜索信息。
先带着问题细读课文都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然
后分析作者要写这个内容的目的。
(3)考查搜索信息。先带着问题细读课文都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然后感悟一下穷人
的母爱。(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
止具体
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5)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合理运用自
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
力。(2)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分析作者要
写这个内容的目的能力。(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
感悟一下穷人的母爱的能力。
(4)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课文内容
和生活实际。表
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传递快乐的人
▲日本有个叫清水龟之助的邮差(A.ch4
B.ch1)。每天他都一大早就出门,用自行车
驮着报刊和邮件穿梭于大街小巷。
邮差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而且收入微薄(A.bò B.b2o),很少有人将其作为一生的
职业。
但清水龟之助一干就是25年,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老邮差。
凡是接受过清水龟之助
服务的居民都十分喜欢他,因为他每天都很快乐,居民们从他手
中拿到信件和报刊的时候,也得到一份他
带来的由(A.中B.忠C.衷D.终)的快乐。
日本有一项国家级的奖项,叫“终
身成就奖”,以前得到这个奖项的大都是“社会精英”,
这一年政府却将其颁给了清水龟之助。开始,有
人对一个邮差获此大奖感到不解。但是,
在得知清水龟之助的事迹后,他们改变了看法。很多人认为:经
济界人士给民众带来了富
裕,清水龟之助则给民众带来了快乐,而快乐是无法用金钱购买的。
▲在一次访谈中,记者问清水龟之助为什么会这样快乐地干一份枯(A.躁B.燥
C.
噪)的工作。清水龟之助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孩子随母亲到寺庙去进香,看到老和尚在
洗鲜桃,孩子站住
了不想走。老和尚便把洗好的桃子递给孩子,但母亲不让孩子伸手接,
并对老和尚说:“师父还是自己留
着吧,这桃子若是给了他,您就少了一个!”老和尚听后
便笑了:“我少吃一个挑子。但多了一个人拥有
吃桃子的快乐。”老和尚把鲜桃塞到孩子的
手中,飘然而去。
清水龟之助说
,那个孩子就是他自己。从此以后,他就知道快乐是可以互相传递的。他
做邮差时,最初很苦恼,但他不
想把自己的苦恼传染给别人,因此,始终在工作时露出笑
脸。他看到那么多人在接到信件时露出了微笑,
那一份份快乐又传递给了自己,他觉得自
己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访谈播出
后,人们对那段精彩的对话好评如潮。后来,人们就把清水龟之助称做“传递快
乐的人”。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邮差________(A.chà
B.chāi) 微薄________(A.bò B.báo)
由________(A.中B.忠C.衷D.终)
枯________(A.躁B.燥C.噪)
(2)文中用哪个成语形容清水龟之助这样的老邮差在日本很少见?
(3)画线这句话对清水龟之助启发很大,从此,他知道了:________。
(4)短文已经用“▲”分成两段,请写出第一段段意。
(5)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
,第一段已经向我们介绍了清水龟之助这个人物,文章为什么还
要写第二段?( )
A. 因为这次访谈很重要,很成功。
B.
因为第二段揭示了清水龟之助成为“传递快乐的人”的原因。
C.
因为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怎么做,更重要的是看他怎么想。
D.
因为清水龟之助讲的故事很有趣。
(6)在学习或生活中,你一定给他人带来过快乐,你一定
享受过他人给你带来的快乐。请
选择其中的一次经历写一段话。
【答案】
(1)chāi
;bò
;衷
;燥
(2)屈指可数
(3)我少吃了一个桃子,但多了一个人拥有吃桃子的快乐。快乐是可以互相传递的。
(4)第一段段意:日本一个叫清水龟之助的人,在邮差的岗位上工作了25年,给人们带
来了很多快
乐,因而获得“终身成就奖”。
(5)B
(6)略
【
解析】【分析】(1)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
字音而不要求拼
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
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
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
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
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
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
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时应
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2)词语理
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
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形容清水龟之助这样的老邮差在日本很少见——
屈指可
数。(3)考查对课文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短文的第4自然
段找到答案。(4)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可先看看这段有几个自然段或几句话并了解每个
自然段或每
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个自然段或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
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
顺的话。(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
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从文
章的结构和内容方面来考虑。第二段揭示了清水
龟之助成为“传递快乐的人”的原因。(6)写事的文章
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把事情发生
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②一般可以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
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
过
程要详写,写具体;④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
意写
清楚环境。
【点评】(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形、字音。(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
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3)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4
)此题主要
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5)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6)根据所选内容<
br>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
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他对远方来的
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
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
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对树像对
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
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
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种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树
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
都能快速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
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
老人
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
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老人种的那片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
十万呢。”人们才
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
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卜楼,要买汽车,要娶本村五十多岁的寡
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面
,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
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短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2)读下列句子,完成填空。“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话叙述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
br>(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
文的
哪句话相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联系全文看,这句话体现了老人的什么
精神?
【答案】(1)从舍不得
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檀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
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2)对比;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3)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
在树上得到体现和延续。
(4)这句话体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解析】【分析】(1)
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就能在第四自然段找到答案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
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
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2)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对比这一修辞手法
以及其作用。所谓“对比”,是把具有明
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
法。这些话叙述了对比的
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
的精神。
(3)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
的交代;
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
找相照应的句子。“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
人。”这句话与
上文的“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相照
应,其深刻含义是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体现和延续。
(4)
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
种进了树里。”这句
话体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故答案为:(1)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
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
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2)对比
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3)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4)这句话体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
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考查学生对对比修辞手法
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3)
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4)能够根据
语境推断句意,意思表述正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