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
星期日的英文-握手作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歪头崮八十五勇士
19
43年,日军集结重兵在山东沂蒙山区加紧推行“蚕食”计划,实行罪恶的“三光”政策。
八路军没有被
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坚持进行敌后抗战。
2月25日夜10时许,八路军鲁中军
区二团一营二连指战员在副营长徐福的带领下,悄
悄在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扎营休整。该营营长王子固
则带领三连在另外一个地方活动。
“徐营长,有情况……”侦查员突然跑过来向徐福
报告,“东……东面,发现了很多日军……”
原来,日军白天侦察到有八路军小股部队在沂水北活动,就
连夜调集了3000人马,兵分数
路包抄过来。
徐福命令部队马上向沂水河
方向转移,于半夜时分到达沂水河畔。徐福同二连连长齐之
顺碰头后,决定马上上山。他们刚爬到半山腰
一个叫桃花坪的小山村时,就发现日军的马
队已经到了山下。不一会儿,山下升起了几发信号弹。
忽然,左侧的山沟中冒出来黑压压的一大群人,二连刚要准备战斗,发现是营长王子固带领的三连和附近的几百名老百姓。这时,日军的大炮和机枪开火了,大批日伪军在火力
掩护下冲了
上来。
“两个连不能一块往外冲,这样两个连和几百名群众都会有危险,必须留下一个连断后,
掩护另一个连
带领群众转移!”营长王子固说道。他和副营长徐福短暂商议了一下,迅速作
出决定:两名营领导带领战
斗力较强的二连 83 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
围转移。
王子固见三连和老百姓走远了,立刻命令二连朝敌军开火,把敌人牢牢地吸引在周边。
天亮时,他们同敌
人几经周旋,沿张耿村的西山撤到了歪头崮。此时,三连和百姓已安全
脱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嚣张——________
商议——________ 带领——________
(2)文中第二个省略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重复词语 B. 表示语意难尽 C.
表示意在言外 D. 表示说话断断
续续
(3)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4)营长王子固在危急关头做了什么决定?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答案】
(1)跋扈;商讨;率领
(2)D
(3)1943年2月25日;山东沂蒙山区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
(4)两名营领
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
转移。果断勇敢,身先士卒
。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
相同或
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
可,不唯一。嚣张:邪恶的势力、不良的风气增长;放肆。商议:指为了对取得一致意见而
进行讨论、建议。带领:引导;领导;指挥。
(2)考查省略号的作用,做题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进一步去分析句子中省略号的
作用。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
找到 答案。
(4)第一问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内
容,就能找到答案。第二问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
即可 。
故答案为:(1)跋扈、商讨、率领
(2)D
(3)1943年2月25日;山东沂蒙山区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
(4)两名营领导带 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
转移。果断勇敢,身先士卒。< br>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第一问此题考查在理解课 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第二问解答此题要结合
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2.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 清鲜),天空是那
么(晴朗 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
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 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
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 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柔
软),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 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________使人惊叹,________叫人舒服,__ ______愿久立四望,________想坐
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 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
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2)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4)画线的 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中国画是指
____ ____。
(5)写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
(6)在文中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词语写话。
【答案】 (1)上;下
(2)清鲜;明朗;柔美
(3)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4)一碧千里的草原;羊群;小丘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
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是由清
鲜的空气、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柔美的小丘、羊群
引起的。
(6)既|又|既|又;在这种境界里,既让人陶醉,又使人惊叹,既想躺下来打几
个滚,又
想在软软的草甸上欢呼跳跃。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
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
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来判断。
(2)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
之间
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
当的词语。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
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
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
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6)考查关联词的
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
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
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故选“既……又……”;
故答案为:(1)上、下
(2)清鲜;明朗;柔美
(3)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4)一碧千里的草原;羊群;小丘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是由
清鲜的空气、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柔美的小丘、羊群引起的
。
(6)既、又;既、又;在这种境界里,既让人陶醉,又使人惊叹,既想躺下来打几个<
br>滚,又想在软软的草甸上欢呼跳跃。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2)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
,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
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
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
字词背诵积累等。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联想的把握能力。
(6)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
,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3.课内阅读。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魑魑的
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
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
够亮了。战士们
靠着这微弱的火先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
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剜,是郝嗣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
的,为后
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这一仗
,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
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不
惜自己的性命 ,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
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1)仿造“黑魃魃”写几个与夜晚有关的叠音词。
(2)“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指( )
A.
半个小时后,战斗打响的时刻。
B.
后续部队在进攻中受阻,情况非常危急的时刻。
C.
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情况极其危险。
(3)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画横线的语句。
(4)联系全文,完成下列诗歌。
一星________,就是你的生命,
一盏________,就是你的追求,
为了________,
为了________,
你点燃了心爱的书本,
也点燃了生命的火光。
战友啊,亲爱的战友,华灯下,你在干什么——________。
【答案】
(1)黑漆漆;黑洞洞
(2)B
(3)奋不顾身。
(4)火光;电灯;战友;孩子;我亲爱的战友
【解析】【分析】(1)本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从给出的
词语“黑魃魃”来看,是ABB式结构,即
第二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
误。
(3)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
和意
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只要写出其一即可。
(4)考查补写省略的
内容,一般要注意补写的内容与所给出的内容一致,要联系上下
文,注意语句通顺。
故答案为:(1)黑漆漆;黑洞洞
(2)B
(3)奋不顾身。
(4)火光 ;电灯;战友;孩子;我亲爱的战友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
习的过程中要学
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本
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平时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
理解词义
。
(4)此题考查补写省略的内容的能力。
4.阅读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
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
br>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
远远地望
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
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
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这是主人
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尖刀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
,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
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
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这个词语可以换成什么词?
(2)“疾”的意思有:A.疾病;B.痛苦;C.痛恨;D.急速,猛烈。“群马疾驰”中
“疾”的意思是
________;“疾风吹劲草”中“疾”的意思是________。
(3)文中加粗的句子把________ 比作彩虹。
【答案
】(1)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
里,也还是草原。草
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自然
(2)D;D
(3)蒙古族同胞穿着鲜艳的服饰,策马疾驰,远迎来客时襟飘带舞的样子
【解
析】【分析】本题在认真领会课文的内容后,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1)汽车走了
一百五十里,才到
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
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
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语可以换成自然.(2)“疾”
的意思有:A.疾病;B.痛苦;C.痛
恨;D.急速,猛烈。“群马疾驰”中“疾”的意思是急速,猛
烈;“疾风吹劲草”中“疾”的意思是急
速,猛烈。(3)文中加粗的句子把蒙古族同胞穿着鲜艳
的服饰,策马疾驰,远迎来客时襟飘带舞的样子
比作彩虹。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
边读边
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5.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
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次,我看
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
明朗,使我总想高歌
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
是绿
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
上
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___,不用
_
__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________
__,
又__________,既愿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____
__。
(1)根据课文填空。
(2)这
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这段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特点,
作者
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3)用横线画出比喻句,其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
_。
【答案】(1)柔美|色渲染|线勾勒|色欲流|令人惊叹|令人舒服|伫立四
望|吟一首奇丽的
小诗
(2)天空;地面;天底下一碧千里;绿色渲染;翠色欲流
(3)绿色的大草原;羊群
【解析】分析:本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
到那里的奇丽风光。这一段可以分为草
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
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
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这一段,作者
紧紧围
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用了非常
恰当的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鼓励学生对精彩语句进行积累。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
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
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
微云。⑤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
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⑧
她仿佛也看到
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第二段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哪三幅画面?
(2)第二自然段的语句,哪些是描写
实实在在事物的,哪些是描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
(填序号)
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________
事物引起的联想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第②③描写了音乐节奏________,第④句表现了乐声________,
第
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____。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
【答案】
(1)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
(2)①⑦
;②③④⑤⑥
(3)B
;A
;C
【解析】
【分析】(
1
)考查的是本为准说的是哪三幅画,(
2)考查的是描写的食物都是
什么。(
3
)考查的是音乐的表现方式。
本题
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
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
,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
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
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
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
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
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
里弹琴。翻
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
根。有人说,
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
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
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
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
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鲁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1)这
段描写语言生动,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菜畦和桑葚,用________、
________来形容黄蜂和叫天子,这是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生动而形象
的描
写百草园的景物,表现了自由快乐的儿童生活乐趣。
(2)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划线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3)“油蛉在这里
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百草园的
________。“
这里”指________。
(4)这段景物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的过渡句,请用横线画出来。
(5)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碧绿;紫红;肥胖;轻捷;颜色;形态
(2)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
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
种情态。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
“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3)拟人;声响;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4)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5)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主
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阅读课文的
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
行补充填空即可。
(2)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
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3)前两空
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
写,使“物”具有人的情
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本诗正是运用了这一修
辞手法来写雨与大地上的景物,使雨与
大地上的景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第三空考查指
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
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
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
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4)考查过渡句。过渡句是一个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的
句子。
(5)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
要的说
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碧绿、紫红、肥胖、轻捷、颜色、形态
(2)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
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
这种情态。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
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3)拟人、声响、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4)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5)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
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
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3)前两空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
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第三空考查对
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4)此题主要考查对过渡句的把握能力。
(5)此题考查对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
8.阅读课文片段二,回答问题。
片段二: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
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
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
怎么走都可
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
隐有鞭子的
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
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
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
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
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
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
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找近义词:曲折________ 潇洒________
②找反义词:热闹________ 飞驰________
(2)写出文
中的一个比喻句________,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有河意味着有人
家,就意味快到目的地了,可以看出作者________的心情。
(3)“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 )
A.
草原上的风大。 B. 草原很辽阔。
C. 牧民们骑马的速度快。
(4)对文中画直线的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是虚数,表现了草原的辽阔。
B.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是虚数,表现了我们旅途的疲惫。
C.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重复了三次,表现了草原的辽阔。
D.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重复了三次,表现了我们旅途的疲惫。
(5)选文让我们感受到( )
A.
美丽的草原风光,草原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性格。
B.
美丽的草原风光,草原人民细腻优雅、含蓄内敛的性格。
C.
美丽的草原风光,草原人民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答案】
(1)迂回;洒脱;静寂;疾驰
(2)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
—河!;河;一条迂回的明如
玻璃的带子;欣喜、激动
(3)C
(4)C
(5)C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
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
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
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
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br>
(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
体、
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4)、(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
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
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迂回、洒脱、静寂、疾驰
(2)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
玻璃的带子——河;河;一条迂回的明如玻
璃的带子;欣喜、激动
(3)C;(4)C;(5)C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
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
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
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
断,会应用。
(3)、(4)、(5)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二、习作作文
9.小学六年,我们学会了感恩父母,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珍惜
时间……请以《学会
________》为题作文,分享你的心得。
习作时要先
把题目补充完整,注意语言通顺,书写整洁,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
400字。
【答案】 略
10.在我们的生活里,或许只是点点滴滴的平凡小
事,或许只是句很普通的话语,或许只
是一细微的神态或动作……就是这一点一滴,却往往令你感动。请
同学们围绕“感动”,抓住
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通过一件事来写一篇作文,让文章感动自
己,感动亲
人,感动读者。
要求:①题目自取。②围绕题目,通
过一件事,抓住感动来描写;做到事例具体,语句
通顺,感情真实,段落分明,书写整洁。字数400字
以上。文中一律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和
校名。
【答案】 略
11.题目:________真有趣
要求:①把文题补充完整,比如填“这个
人真有趣”、“这件事真有趣”“这堂课真有趣”、“这
次活动真有趣”……②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不
写错别字,450字以上。
【答案】 略
12.快乐是
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快乐在哪里?快乐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把你在
生活中感受最真切的快乐写
下来跟朋友分享吧!别忘了把快乐的事例写具体,把感受写清
楚,题目自拟。
要
求:①中心明确,格式正确:②思想健康,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③字数不少于
500字。
【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