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套
法律顾问合同-咏物抒怀的作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套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32分)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写出下列词的意思。(9分)
(1)等闲:________________
(2)浑:________________
(3)清白:________________
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16分)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
诗表面的
意思是石灰的前身——石灰岩需要经过________和
________等重重磨
难才能变成石灰,面对这个过程,石灰
岩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这表现了石灰岩
的
____________。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浑不怕”
体
现出的石灰的精神,可以让我们想到描写英雄人物精神的
四字词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还可以让我们想
到文天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石灰吟》是一首( )(3分)
A.送别诗
B.山水诗 C.咏物诗
4.《石灰吟》一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1 23
高尚情操。(4分)
二、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21分)
人总是要死的,但(
)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
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 ),或
(
)。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 替法西
斯卖力
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
重的。
1.按原文填空,并在“
”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5分)
2.画“——”的句子中的两个“死”字分别表达不同的含义:<
br>第一个“死”字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________之
情,可以换成“______
____、__________”等词语;第二个
“死”字表达了对剥削、压迫人民的人的_____
_______之情,
可以换成“____________”等词语。(5分)
3.本段共
有______句话:中心句是第______句;第二句引用曾
写过《史记》一书的文学家司马迁的话
说明生死观,类似的
名人名言还有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
_________
_________”;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是第______句;
最后一句以___________
_____为例,说明了为人民利益而死
是有价值的,是比泰山还重的。(5分)
4.下列人物中,( )的死重于泰山,( )的死轻于
鸿毛。(填序号,6分)
2 23
①戚继光 ②刘胡兰 ③雷锋
④秦桧 ⑤李大钊 ⑥汪精卫
三、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21分)
在法
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
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
发下面的平静
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
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
,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
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
是
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
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
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
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
。一切都
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6分)
镇定——( ) 和蔼——(
)
火冒三丈——( )
2.画“——”的句子是对父亲________的描写。父亲“没戴眼
3 23
镜”“乱蓬蓬的长头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平静
”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慈祥
”
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3.父亲脸上的表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在文
中用“
”画出原因。(3分)
4.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父亲“瞅了瞅我们”,期望“我们”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又“望了望我们”,期望“我
们”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6分)
四、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26分) <
br>弈秋,通国之_______________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
__
________,惟弈秋_____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
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
..
与?曰:非然也。
1.按原文填空。(6分)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5分)
通国:__________ 诲:____________ 弈:__________
俱:____________ 其: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0分)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 23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讲述
弈秋教两个人
下棋的故事,采用对比手法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
学习态度会有不同的学习
效果。
B.可以用成语概括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一个专心致志、一
心一意;一个一心二用、心
不在焉。因此学习结果是“虽
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C.文中有一个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思
考,这个设问句告诉
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答案:一、1.(1)平常。 (2)全,全然。 (3)指高尚的节操。
2.(1)千锤百炼 烈火焚烧 不怕打击、不怕烈火 无畏精神
(2)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3.C 4.坚强不屈、廉洁正直
二、1.死的意义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 ; , , 。
2.敬重 牺牲 捐躯 痛恨 送命
3.四 一
死亦为鬼雄 三 张思德同志的死
4.①②③⑤ ④⑥
三、1.安定 慈祥 怒气冲冲
2.外貌 他遭受了酷刑 他在经受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坚强
他对亲人的爱
5
23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
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4.不要在敌人面前表现出悲伤
即使没有他的陪伴,也要好好
活下去
四、1.善弈者也 专心致志 之为听
2.全国 教导 下棋 一起 他的
3.(1)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
想着天上有
天鹅大雁之类的鸟要飞过去,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2)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4.C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完成练习。(28分)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
肉的香味。男女老少
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
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
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
夜,除了很
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为两层。分层的依据是( )(10分)
A.先总体写除夕的特点,再具体叙述除夕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2.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做年菜、________、________、
6
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细腻
地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的生动场面,充分表现了
除夕的红火、热闹。(6分)
二、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段,完成练习。(36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
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
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
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
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
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
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
是很
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
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
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
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
天,父亲才
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
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
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
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
7 23
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
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这个片段的作者是__________。(4分)
2.这个片段主要讲述了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分
)
3.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 )(4分)
A.父亲工作的确很忙。
B.当时的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4.依据第2题用“‖”把这个片段分成三部分。(6分)
5.这个片段主要刻画了____
____这个人物形象。在描写人物时,
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来描写。(4分)
6.读父亲的语言,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36分)
秋在农村
①家乡的秋天很明朗,从初秋到秋
末,四处洋溢着喜悦。睁
开眼睛可以看到,张开嘴巴可以尝到,闭上眼睛还会闻到淡淡的
香味。
秋,无处不在。
②秋在农村是能看得到的。秋风A.__________,吹遍山山
崖崖,
吹走了炎热,吹来了凉爽,吹得大地一片金黄。走出家门,
绚丽斑斓的秋景映入眼帘。橘黄的南瓜躺满地
头,紫色的茄子挂
满架头,红彤彤的枣儿爬满枝头;酸的野果,甜的鸭梨,肥胖的
8 23
玉米,柔细的糜子,黑的芝麻……
③农村的秋啊,走在哪里哪里就
是秋。山崖上红了的酸枣似
乎要掉进忙碌的农人的嘴巴里,黑黝黝的杜梨圆润而馋嘴。天空
蓝了
,树叶黄了。处处是硕果,处处是喜悦,迷得人们
B.__________。
④树叶落了一
地,厚厚的,踩上去软软的,像刚刚苏醒的春
土。这在城市是感觉不到的,更不要说享受了。城市无论院
子,
还是街道,都被环卫工清扫得干干净净。乡下就不同了,落下的
树叶一堆又一堆,没有人清
扫,没几日就堆得如小山。来来往往
的小牛小羊逮个正着,吃得肥胖肥胖的。枣树下,少年们拿着竹竿打得快,妇女、老人、小孩子拾得快。果园里摘果子,葡萄架
下摘葡萄,田野里收秋的农民一个比
一个唱得起劲儿。“春种一
粒粟,秋收万颗子”把农村的秋天描写得C.__________。 ⑤秋在农村是可以尝得到的。城市的街头,偶尔也能看到卖
烤红薯和烤玉米的,那野味却远远比不上
农村的正宗。在农村,
在农田里掰几个玉米棒子,地下挖个沟,把玉米放到上面,捡些
柴火在下
面烧上,便开始了野餐;到田地里拔几个细且长的萝卜,
用清澈的河水冲冲,咬一口,又脆又甜;或者摘
几个青辣椒,烧
几个土豆,一口青辣椒一口土豆,香味十足;要不拔一把黄豆放
到火上一烧,你
一颗,他一颗,脆而香;也可以去果园摘苹果、
柿子、酥梨、葡萄……
⑥秋在农村是能闻得到的。在城市的超市里,把乡下运来的
9 23
土豆、萝卜、辣椒、南瓜、梨等都装在盒子里包上保鲜膜,大概
就是
无菌食品。反正,我很少去光顾。整天忙碌的城市人忘却了
秋天的喜悦,习惯在超市买上一些蔬菜回去做
着吃便罢了。在农
村就不同了,站在院子里,或者站在山冈上,瓜果的香味随风飘
来醉得人心儿
都甜了。闻闻金黄的谷穗,闻闻熟透的葡萄,闻闻
圆溜溜的南瓜,闻闻黑黝黝的杜梨……什么不是香的,
什么不是
醉人的?
⑦深秋来了,天气渐渐地凉了。山山沟沟、川道小丘、菜园
小畦失
去了往日的蓬勃,一片凄凉。但走进家家户户的院子,秋,
仍然毫不褪色。一串串鲜红的辣椒挂满墙面,
一堆堆金黄的谷子
摆满院子,一个个金黄的玉米架满架子。打谷场上、院子里忙得
D.____
______;打谷子、晒豆子、扬糜子,不要说亲手去做了,
看着也忙,也喜悦。
⑧秋,在农村是个聚宝盆,是收获的季节,是喜气盈盈的
季节。
1.这篇文章写的是____________,文章具体是从三个方面来
写的:
(1)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
2.把“不可开交”“悄然而至”“恰到好处”“眉开眼笑”四
个成语分别填在文
中A、B、C、D四处恰当的位置上。(8分)
10 23
3.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作
用是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8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都要守岁。 A
2.穿新衣 贴对联 贴年画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守岁
3.香味 色彩 声音
二、1.李星华
2.①父亲工作很忙,在家里烧文件和书籍,“我”问原因,他
不告诉“我”。
②工友阎振三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③母亲劝父亲离开北京,父亲坚决不肯。
3.B 4.略。
5.李大钊 语言
6.他是一个忠于革命事业,对工作高度负责,把自己的生死置
之度外的人。
三、1.农村的秋天
(1)②~④ 秋在农村是能看得到的。
(2)⑤
秋在农村是可以尝得到的。
(3)⑥ 秋在农村是能闻得到的。
11 23
2.A.悄然而至 B.眉开眼笑 C.恰到好处 D.不可开交
3.排比 突出地表现了农村秋天丰收的景象
4.不能。进入城市超市里的各种蔬菜瓜果是从
农村运来的,因
为被装在了包有保鲜膜的盒子里,所以很难闻到香味,这与在秋天的
农村随处能
闻到蔬菜瓜果的香味形成对比,为后文的叙述做了铺垫。
(三)课外阅读
一、读文言文《不鞭书生》,完成后面的习题。(50分)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郡
太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①得一
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
晚。”吏
曰:“鞭乎?”王曰:“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②治之本!”释
之,并令吏护送其
归家。
【注释】①系:抓。②致:达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0分)
(1)乱:______________ (2)云:______________
(3)鞭:______________ (4)释:______________
2.下面加点的“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8分)
A.久而久之 B.求之不得 C.君子何之 D.井底之蛙
3.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23
4.读了这则故事,你认为王安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
明了什么道理?(12分) <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50分)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
br>①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寻人启事的写法后,当场给学生们布
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
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
事。老师还给每个人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
瓢,但
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来写。
②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学生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学生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
,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
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大家唰唰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
说,我妈妈好像四十二岁了吧。有人
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
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十二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
几
十个人,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
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13 23
⑨“我妈妈特别爱唠叨……”“我妈妈很勤快,每天都要洗很
多衣服,还要做饭,搞卫生……”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
母亲很了解。
⑩老师
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
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
脸上有颗痣,
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背有点驼什么的。”
⑪大家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妈妈的,又好像
不太像。
⑫老师说,请同学
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
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鞋<
br>子,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的依据。
⑬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叽<
br>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
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
,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
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
骑
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
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
意。
⑭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
)没有
一个同学写得完整、准确。老师最后面色( )地对大家说:
“不是寻人启事难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⑮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
14
23
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
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⑯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
br>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
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身影;只欣喜获
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
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
影
……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
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父母吧!
1.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第⑭段中的括号里。
(6分)
竟然
果然 凝重 沉重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0分)
(1
)照葫芦画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炸开了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8分)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默读第⑬段中加点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0分)
(1)干净漂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来也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把第⑭段中老师的话补充完整。
(8分)
6.你是怎样理解第⑯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的?请写下来。
(8分)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一、1.(1)混乱 (2)说 (3)鞭打 (4)释放
2.B
3.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4.王安期是一个不一概而论,处事灵活的人。
处理问题要灵活,要根据实际情况。
二、1.竟然 凝重
2.(1)指照着寻人启事样本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2)形容消息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反应很大。
3.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
”的寻人启事,但是
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妈妈,作文课失败了。
4.(1)从侧面反映了妈妈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对妈妈
16 23
的忽视。
(2)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以为妈妈对自己的关心是理
所当然
的,而自己不需要关心妈妈,突出了孩子们对妈妈的忽视。
5.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心、不了解啊
6.委婉地批评了孩子们对爸爸妈妈的忽视
,殷切地呼吁我们要
怀着一颗关爱父母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关爱父母。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完成练习。(28分)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
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
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
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
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
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为两层。分层的依据是( )(10分)
A.先总体写除夕的特点,再具体叙述除夕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2.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
做年菜、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12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从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三个方面细腻地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的生动场面,充分表现了
17
23
除夕的红火、热闹。(6分)
二、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段,完成练习。(36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
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
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
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
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
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
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
是很
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
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
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
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
天,父亲才
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
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
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
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
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这个片段的作者是__________。(4分)
18
23
2.这个片段主要讲述了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分
)
3.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 )(4分)
A.父亲工作的确很忙。
B.当时的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4.依据第2题用“‖”把这个片段分成三部分。(6分)
5.这个片段主要刻画了____
____这个人物形象。在描写人物时,
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来描写。(4分)
6.读父亲的语言,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36分)
秋在农村
①家乡的秋天很明朗,从初秋到秋
末,四处洋溢着喜悦。睁
开眼睛可以看到,张开嘴巴可以尝到,闭上眼睛还会闻到淡淡的
香味。
秋,无处不在。
②秋在农村是能看得到的。秋风A.__________,吹遍山山
崖崖,
吹走了炎热,吹来了凉爽,吹得大地一片金黄。走出家门,
绚丽斑斓的秋景映入眼帘。橘黄的南瓜躺满地
头,紫色的茄子挂
满架头,红彤彤的枣儿爬满枝头;酸的野果,甜的鸭梨,肥胖的
玉米,柔细的
糜子,黑的芝麻……
③农村的秋啊,走在哪里哪里就是秋。山崖上红了的酸枣似
乎要掉进忙碌
的农人的嘴巴里,黑黝黝的杜梨圆润而馋嘴。天空
19 23
蓝了,树叶黄了。处处是硕果,处处是喜悦,迷得人们
B.__________。
④树叶落了一地,厚厚的,踩上去软软的,像刚刚苏醒的春
土。这在城市是感觉不到的,更不要说享受了
。城市无论院子,
还是街道,都被环卫工清扫得干干净净。乡下就不同了,落下的
树叶一堆又一
堆,没有人清扫,没几日就堆得如小山。来来往往
的小牛小羊逮个正着,吃得肥胖肥胖的。枣树下,少年
们拿着竹
竿打得快,妇女、老人、小孩子拾得快。果园里摘果子,葡萄架
下摘葡萄,田野里收秋
的农民一个比一个唱得起劲儿。“春种一
粒粟,秋收万颗子”把农村的秋天描写得C.________
__。
⑤秋在农村是可以尝得到的。城市的街头,偶尔也能看到卖
烤红薯和烤玉米的,那野味
却远远比不上农村的正宗。在农村,
在农田里掰几个玉米棒子,地下挖个沟,把玉米放到上面,捡些柴火在下面烧上,便开始了野餐;到田地里拔几个细且长的萝卜,
用清澈的河水冲冲,咬一口,又脆
又甜;或者摘几个青辣椒,烧
几个土豆,一口青辣椒一口土豆,香味十足;要不拔一把黄豆放
到
火上一烧,你一颗,他一颗,脆而香;也可以去果园摘苹果、
柿子、酥梨、葡萄……
⑥秋在农
村是能闻得到的。在城市的超市里,把乡下运来的
土豆、萝卜、辣椒、南瓜、梨等都装在盒子里包上保鲜
膜,大概
就是无菌食品。反正,我很少去光顾。整天忙碌的城市人忘却了
秋天的喜悦,习惯在超
市买上一些蔬菜回去做着吃便罢了。在农
20 23
村就不同
了,站在院子里,或者站在山冈上,瓜果的香味随风飘
来醉得人心儿都甜了。闻闻金黄的谷穗,闻闻熟透
的葡萄,闻闻
圆溜溜的南瓜,闻闻黑黝黝的杜梨……什么不是香的,什么不是
醉人的?
⑦深秋来了,天气渐渐地凉了。山山沟沟、川道小丘、菜园
小畦失去了往日的蓬勃,一片凄凉。但走进
家家户户的院子,秋,
仍然毫不褪色。一串串鲜红的辣椒挂满墙面,一堆堆金黄的谷子
摆满院子
,一个个金黄的玉米架满架子。打谷场上、院子里忙得
D.__________;打谷子、晒豆子、扬
糜子,不要说亲手去做了,
看着也忙,也喜悦。
⑧秋,在农村是个聚宝盆,是收获的季节,是喜气盈盈的
季节。
1.这篇文章写的是____________,文章具体是从三个方面来
写的:
(1)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
2.把“不可开交”“悄然而至”“恰到好处”“眉开眼笑”四
个成语分别填在文
中A、B、C、D四处恰当的位置上。(8分)
3.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作
用是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1 23
4.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8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都要守岁。 A
2.穿新衣 贴对联 贴年画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守岁
3.香味 色彩 声音
二、1.李星华
2.①父亲工作很忙,在家里烧文件和书籍,“我”问原因,他
不告诉“我”。
②工友阎振三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③母亲劝父亲离开北京,父亲坚决不肯。
3.B 4.略。
5.李大钊 语言
6.他是一个忠于革命事业,对工作高度负责,把自己的生死置
之度外的人。
三、1.农村的秋天
(1)②~④ 秋在农村是能看得到的。
(2)⑤
秋在农村是可以尝得到的。
(3)⑥ 秋在农村是能闻得到的。
2.A.悄然而至
B.眉开眼笑 C.恰到好处 D.不可开交
3.排比 突出地表现了农村秋天丰收的景象
4.不能。进入城市超市里的各种蔬菜瓜果是从农村运来的,因
22 23
为被装在了包有保鲜膜的盒子里,所以很难闻到香味,这与在秋天的
农村随处能闻到蔬菜瓜果的香味形成对比,为后文的叙述做了铺垫。
23 23